沉淀实验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910.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酸盐水泥中SiO2、Fe2O3、Al2O3含量的测定思考题

1. 重量分析有哪些操作过程?

试样溶解→沉淀→陈化→过滤和洗涤→烘干→炭化→灰化→灼烧至恒重→结果计算

2. 晶形沉淀的条件?

晶形沉淀操作方法概括6个字:稀、热、慢、搅、陈,将其沉淀条件归纳有4点:

(1)沉淀过程应在适当稀的溶液中进行,以降低相对过饱和度,这时,晶核生成不会太多。但是溶液也不能太稀,否则沉淀的溶解损失会增加。(2)沉淀作用应在热溶液中进行,其一是使沉淀的溶解度略有增加,溶液的相对过饱和度降低,有利于得到颗粒较大的晶形沉淀;其二是在热溶液中可减少杂质的吸附作用,获得纯度较高的沉淀。(3)沉淀作用应在不断搅拌下,慢慢加入沉淀剂,避免局部相对过饱和度太大的现象发生。这样晶核生成不会太多,以便生成颗粒较大的晶体。(4)陈化。陈化是指沉淀完全后,让沉淀与母液一起放置一段时间。其作用之一是使小颗粒的晶体溶解,大颗粒的晶体长大,便于沉淀易于过滤和洗涤;作用之二是在陈化过程中,沉淀会释放出部分包藏在晶体中的杂质,可减少杂质的吸附,提高沉淀的纯度。

晶形沉淀的具体操作:将烧杯中的稀溶液和沉淀剂分别加热至近沸,然后一手拿滴管滴加沉淀剂(A),一手持玻璃棒进行搅拌(B)。沉淀后应检查沉淀是否完全(C),若沉淀完全已完全,则盖上表面皿放置一段时间或在水浴上加热一段时间,使沉淀陈化后,再进行过滤。

注释:(A)加沉淀剂时要做到毫无贱失,故滴加沉淀剂时尽量使滴管口接近液面。

(B) 搅拌时不要碰击烧杯以免滑损烧杯。

(C)检查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是:待沉淀下沉后,在上层澄清液中,沿杯壁加1滴沉淀剂,观察滴落处是否出现浑浊,无浑浊出现表明沉淀已完全,如出现浑浊,需再补加沉淀剂,直至再次检查时上层清液中不再出现浑浊为止。

3. 非晶形沉淀的条件?

非晶形沉淀操作方法概括6个字:浓、热、快、搅、稀释。

非晶形沉淀(又称无定形沉淀)的颗粒小,比表面大,易吸附杂质,含水量多,沉淀疏松体积庞大,过滤、洗涤不方便,为此,沉淀时应设法使沉淀凝聚结构紧密,防止胶溶作用,其操作条件其归纳为5点:

(1)沉淀作用应在比较浓的溶液中进行,加入沉淀剂的速度可较快,这样生成的沉淀含水较少,易于过滤和洗涤。(2)沉淀作用应在热的溶液中进行,其作用之一是使生成的沉淀较紧密,便于过滤和洗涤;二是可防止胶体溶液的形成,减少吸附现象,以获得纯净的沉淀。(3)沉淀过程中加入适当的电解质,以防止胶体的形成,但是必须注意,加入的电解质不得妨碍下一步的分析过程。(4)沉淀完全后,不必放置陈化,应趁热过滤。因为沉淀一经放置,将失去水分而聚集得十分紧密,不易洗涤除去吸附在沉淀表面的杂质。(5)沉淀完全后,加入大量的热水稀释,并充分搅拌,使吸附在沉淀表面的杂质转入到溶液中,降低杂质浓度和被吸附在沉淀表面上的杂质,以提高沉淀的纯度。

非晶形沉淀的具体操作:将烧杯中试样溶液和浓的沉淀剂溶液分别加热,在搅拌下尽快加入沉淀剂,必要时加入适当可挥发的电解质,沉淀完全后,立即加入大量热水,同时充分搅拌。经检查确定沉淀完全后,立即趁热过滤,不必放置陈化。

4. 沉淀操作注意事项:

(1)无论是进行晶形沉淀操作,还是进行非晶形沉淀操作,都必须注意严格按实验方法规定的操作条件进行操作。

(2)测定前后所用的烧杯、表面皿、搅拌棒三者配套使用。

(3)玻璃棒与烧杯一一对应,不能将玻璃棒取出烧杯或互相对调以及公用一支玻璃棒。

(4)沉淀所需试剂溶液,其浓度准确至1%就足够了。固体试剂只需用台秤称取,溶液用量筒量取。

5. 过滤用的滤纸如何折叠?

滤纸的折叠一般采用四折法折叠滤纸。将滤纸准确地对叠起来,然后过圆心再对折一次,将折好的滤纸张开成圆锥体(半边为一层,另一半边位三层)。先将滤纸放入干净并烘干的漏斗中,观察折好的滤纸是否能与漏斗内壁紧密贴合,如果漏斗的锥体不为60°,则滤纸与漏斗壁难以密合,其结果是漏斗颈中不能保留水柱而影响过滤速度,应重复折叠滤纸,改变滤纸折叠的角度,直至与漏斗密合为止。

此时应注意折叠时不要把滤纸顶角的折缝压扁,以免削弱滤纸尖端强度而引起滤纸破损。

取出圆锥形滤纸,并把应三层滤纸一边的外二层撕下一角。这样可使漏斗与滤纸之间贴紧而无气泡。撕下的滤纸角保存在干净表面皿上,以备在转移沉淀时擦拭烧杯壁上附着的沉淀用。

将折叠好的滤纸重新放入漏斗,三层滤纸的一边应放在漏斗出口短的一边。

用于重量分析的漏斗应选用长颈漏斗,漏斗锥角应为60°,颈长为15 ~ 20 cm,颈孔直

径要小一些,常为3 ~ 5 mm ,以便在颈内容易保留水柱,出口磨成45,如图5-9-1所示

选择漏斗时其的大小应与选用的滤纸大小相适应。折

叠后滤纸的上缘低于漏斗上沿0.5 ~ 1 cm ,绝对不能超过

漏斗边缘。

6. 如何做玻璃漏斗过滤时的水柱?

用是指按紧三层的一边,用洗瓶水润湿滤纸,再用

手指将滤纸上部分1/3出轻轻压紧在漏斗壁上,使两者

之间没有空隙,应注意三层和一层处与漏斗密合,滤纸

的下部与漏斗内壁形成空隙。将水充满滤纸锥体至接近滤

纸边缘(不要超过,以免滤纸浮起),利用水下流的作用以排除空气,此时滤纸与漏斗间和漏斗颈应全部被水充满,形成不间断的水柱,这样由于水柱重力产生的静力差,可以大大加速过滤操作。当漏斗水全部流完后,颈部内水柱仍能保留且无气泡,若漏斗颈部未形成水柱或滤纸与漏斗间有气泡存在,不能形成完整水柱,将使过滤速度减慢,这时可用手指堵住漏斗颈末端,稍掀起滤纸三层的一边,往空隙里加水,直至漏斗颈与锥体大部分被水充满,然后小心地把滤纸贴紧漏斗内壁,再松开手指,此时水柱应该形成,漏斗与滤纸间的气泡也可逐去。

将准备好的漏斗放在漏斗架上,漏斗下面放一干净烧杯,使漏斗颈出口处细长的一方紧贴烧杯内壁,漏斗位置的高低应以不接触滤液为度,烧杯用表面皿盖好。

7. 什么是倾泻法?

所谓“倾泻法”时先把沉淀上层的清液小心倾入滤纸上,并尽可能的让沉淀留在烧杯内,以便快速过滤沉淀及便于沉淀的洗涤。为此,静置时最好将盛沉淀的烧杯用木块将一边垫起使其倾斜,如图5-9-4(a )所示。过滤时,右手拿盛有待测滤液的烧杯,举到靠近漏斗右上方,左手将玻璃棒轻轻地从烧杯中取出,并垂直竖立漏斗上(A),玻璃棒下端对着三层滤纸一边(B),让烧杯嘴与玻璃棒紧靠,如图5-9-4(b )所示。慢慢倾斜烧杯,让清液沿玻璃棒流入漏斗中(C)。当暂停倾泻时,应将烧杯嘴沿玻璃棒向上慢慢提起几厘米,如图5-9-4(c )所示,逐渐使烧杯直立(D),等玻璃棒和烧杯由相互垂直变为几乎平行时,将玻璃棒放入烧杯中(E)。如此重复操作,直至上层清液倾完为止。当烧杯里留下的液体较少而不便倾出时,可将玻璃棒稍向左倾斜,使烧杯倾斜角度更大些,沉淀上少量的液体就容易流出。仔细观察滤液是否透明,如不透明,则应重新过滤。

注释:(A)避免液滴损失。

图5-9-1 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