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木兰诗》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文学常识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2)文体知识
《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是文人专门创作;二是从民间收集。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等。
2.文章中心概括
本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3.写作特点
(1)浓郁的民歌特色。本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以悬念“叹息”起笔,接着一问一答,这是民歌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全诗用口语写成,生动质朴,生活气息极浓。如“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这些口语化的称呼,都具有通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琢,自然流畅。
(2)大量铺陈排比,感染力强。如文中的“东市买骏马……”“爷娘闻女来……”“开我东阁门……”,这些排比句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起着重要作用,使得整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叙事详略得当。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离家出征、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①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②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③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计,同伴(2)古今异义
①木兰当.户织
古义:门今义:门第
②阿爷
..无大儿
古义:父亲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④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⑤雌兔眼迷离
..
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⑥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⑦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强壮,强大
⑧策勋十二转.
今义:旋转
(3
①市:东市买骏马(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②将:将军百战死(高级将领)
出郭相扶将(搀扶)
③帖: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上)
④机:不闻机杼声(织布机)
万里赴戎机(重要的事务)
⑤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⑥策:策勋十二转(记)
策马扬鞭(鞭打)
执策而临之(鞭子)
⑦何:问女何所思(什么)
水何澹澹(多么)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愿为市.鞍马
市:原意为集市,文中指买
策.勋十二转
策:原意为竹简,文中指登记
②名词用作状语
当窗理云.鬓
箕畚:原意为云彩,文中指像云一样的
(5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译文: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溅溅”的流水声。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译文:(木兰)疾行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越过关隘山川。
③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译文: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将士们的铠甲。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壮烈牺牲了,有些凯旋而归。
⑤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译文:(天子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还赏赐很多财物。
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译文:在窗前梳理云一样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上花黄。
⑦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译文:雄兔的脚乱扑腾,雌兔的眼眯缝着。
⑧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当雄雌两兔一起挨着奔跑的时候,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6)问题探究
①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答: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思念亲人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②第三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
答: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突出战事紧迫。表现出木兰的精明干练。表明木兰对从军的重视。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答:夸张,对偶,互文、对偶。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练,字字千金。
④第五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种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具有怎样的情操?
答:运用夸张。写出了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了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⑤第六自然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答:排比。表现了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⑥“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明木兰出征的路线,突出了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以及宿营地点的荒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的夜间环境的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思亲的女儿情怀,刻画了一位鲜活的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赴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⑦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完美的女性形象。其次,与故事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建功立业后,却又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⑧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