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模版

  • 格式:doc
  • 大小:614.5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主讲:河北挥公实验中学张海晨

高效课堂“六项实操技术”

课堂模式要有道---------符合“三本”是根本

导学案是路线图---------集智备课作支撑

小组学习定成败---------小组建设很关键

学情调查是起点---------问题教学是主线

独、对、群学是方法------自学能力最重要

展示、评测是手段-------活实结合有保证

以文章《故乡》中日两个国家中学语文课堂上这种设计的差异。

《故乡》的教学设计——中日语文课堂教学对比,从教育的角度审视两个国家在教学方面产生的差别,教学的思想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技术都不一样。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果,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案例对比

1.日本静冈县C中学初三班C老师的《学习设计》(教案)

一、学习课题:鲁迅的《故乡》(竹内好译)。

二、学习目标:怀着问题意识读故事。(问题很简单,这是我们中国孩子缺乏的缺少问题意识。)

三、主要流程:第一节课内容:⑴鲁迅通过这篇作品,想要表达什么(根据出场人物的言行来独立思考)(这是我们的独学);⑵组织学习小组来讨论,共同思考(这是我们的对学、群学,小组合作学习);⑶反复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全体讨论,以“希望”和“路”为切入点深入思考(这是我们的群学、大展示的形式。和我们高效课堂所讲的流程是一致的)。第二节课内容:⑴揭示主人公的心情波动曲线;⑵聚焦重点场景,感受出场人物的心灵动态,进一步思考;⑶通过精读,进一步逼近主题;⑷朗读,把学生理解的结果通过朗读反映出来。

四、合作学习(完成语句的理解;把握故事的构成和出场人物;逼近主题,列出关键词;通过关键词分析,深化课文的理解)。

五、引出结论(学生见解的重视,文本鉴赏的升华)。

整个学习设计的核心是围绕的不是文本,而是围绕着每一个孩子,以人为本。它是人本的设计,不是文本的设计。这与中国的教案有着质的差异,我们设计的教案都是目中无人的文本化的设计,从来不考虑基于个体,基于人的设计。

2.上海近郊H中学初二班W老师的《教案》

一、初步感知:思考“我”回故乡的情感主线是什么?(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为什么20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使我心境如此悲凉(人和景物的变化使我觉得悲凉)。

二、追寻“悲凉”:⑴品读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⑵小说主要写故乡的哪些人,他们发生了哪些令我感到悲凉的变化;⑶闰土的变化(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揭示主题——以标准的格式(“通过……刻画了……反映了……揭露了……表达了……”)归纳:“通过‘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的形象,生动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从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压迫,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四、课后作业:探究作者表现“悲凉”的艺术手法;根据小说的介绍,为闰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传。

和学习设计最大的不同是,它是基于教材设计的,不是基于人设计的。老师的内心没有人的存在,它是一个文本对话。学习也是为了完成老师给设计的文体的答案,去记这些知识点,死记硬背,问题都有标准答案。我们在教学中走了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都给了一个标准答案、标准模式,孩子没有头脑,不思考问题。如果你给他一个问题,他就向你要一个答案,而且你给他一个问题,他一定能找出一个答案,好像任何事情,世间万物都要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是我们整个教育体系里面,一切都是标准化作业,结果是孩子没有了自我的发展,没有了个性化的创造,没有了想象力。现在教育中,从教学的纬度上讲,没有给孩子这几样宝贵的东西:问题意识、想象力、质疑能力、批判精神。这四个要素都没给他。这四个要素是在孩子人之初的时候就有了,只不过是在后天的整个教学体系给打压掉了。我们老师与学生相比,最起码在想象力上是不如孩子的,在创造力上也是不如孩子的。老师在想象力、问题意识和创造力上是很难影响学生的,在我们成人的头脑中都是程式化的思考。

整个学习设计和教案它体现的是背后的理念和思想,如果我们没有换思想、换理念,而只学了一点技术,那也不会常久,它没有生命力,真正要改变的,是要回到道与术的关系,如果道不同,那术的问题也不可能解决好。我们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教学的行为,都彰显你的思想、理念、观念。新课程的理念,真正的练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还要一个很大的提升,别人的东西练化成自己的东西是最重要的。

案例:

在《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记述的是美国一堂写作课的情景:我随着其中8位同学来到一间写作工作室。每两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收到老师分发的一个小袋子,每个小袋子里16张小纸条,每张小纸条上写有一个单词,如人名、数学、书、朋友、孤独的、驱逐、奔跑等单词。同学们开始用这些单词组织句子,句子越连越长,于是就连缀成篇。还有的小组互相竞赛,把各自袋子里的单词抽出来,要对方以最快的速度连成一个句子,借此检查对方组织句子的速度。口头连缀基本没问题了,教师又要学生把刚才口

头练习的结果写在自己的作业簿上。一堂写作课,有的是轻松、愉快和分享,全然没有我们在写作课上常见的苦思冥想和抓耳挠腮。

这就是一个课堂设计,教学的材料给你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要进行教学设,计达到好的效果,也就是目标、技术和最后的反馈的结果,学生如何学,学得好不好。

它这种设计打破了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式。什么决定了你的将来发展,是思维模式、思维方式。我们换了另一种是思维模式、思维方式,是一种理念的变化。

我们有一个老师在上《阿房宫赋》的时候,让学生创作《……赋》。

一、导学案的含义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次的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

通俗地说:导学案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在方法和规律上的一个案例。不是局限知识性的设计,它重点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设计,是学生学的设计,不是老师教的设计。

导学案设计避免走入的误区:

⑴设计导学案的教材化,是教案的翻版;

⑵导学案设计教案化,还是原来教案的痕迹比较明显,设计的教案化;

⑶导学案设计“问题肤浅化”。导学案成了习题案(这是最易犯的),一个一个的习题排在那;

⑷问题的肤浅化。不能引起学生的开放的思维和质疑生成,很多问题都是单一的、单向的,客观的题,有唯一答案的题,不易引起学生思维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