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试题(解热镇痛药)

药理试题(解热镇痛药)

药理试题(解热镇痛药)
药理试题(解热镇痛药)

第九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姓名:

一、名词解释

1.阿司匹林哮喘:

2.水杨酸反应:

3.解热镇痛药:

二、选择题

1.解热镇痛药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A.脊髓胶质层B.脑室与导水管周围灰质部C.脑干网状结构D.外周

2.解热镇痛药的镇痛原理,目前认为是()A.激动中枢阿片受体B.抑制末梢痛觉感受器

C.抑制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D.抑制传入神经的冲动传导

3.解热镇痛药的解热作用,主要由于()A.作用于外周,使PG合成减少B.抑制内热原的释放

C.作用于中枢,使PG的合成减少D.抑制缓激肽的生成

4.解热镇痛药的抗炎作用机制是()

A.促进炎症消散B.抑制炎症时PG的合成C.抑制黄源哈氧化酶D.促进PG从肾脏排泄E.减轻PG的致痛作用和痛觉增敏作用

5.不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是()A.阿司匹林B.对乙酰氨基酚

C.保泰松D.布洛芬

6.可以防止脑血栓形成的药物是()

A.吲哚美辛B.保泰松 C.阿司匹林D.布洛芬

7.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是()A.吲哚美辛B.保泰松 C.阿司匹林D.布洛芬

8.阿司匹林可用于()

A.术后疼痛B.胆绞痛C.胃肠绞痛D.关节痛

三、填空题

1.乙酰水杨酸的不良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其中以最为常见。

2.阿司匹林直接刺激胃粘膜可引起,较大剂量也可致并诱发。

3.小剂量阿司匹林可_______血栓形成。

4.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首选。

5. 大剂量阿司匹林引起出血应用防止。

6.一旦发生水杨酸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治疗。

7.解热镇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四.判断题

1.阿司匹林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2.阿司匹林可用于创伤性剧痛和内脏绞痛()

3.阿司匹林的抗风湿作用是通过抗炎作用呈现的()

4.对乙酰氨基酚无抗炎抗风湿作用()

5.乙酰水杨酸是目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

6.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必须应用小剂量()

7.乙酰氨基酸不良反应以为肠道反应最常见()

8.大剂量阿司匹林引起出血应用维生素K防止()

五、问答题

1.简述阿司匹林的用途

2.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

3.比较阿司匹林与氯丙嗪对体温影响的不同。

答:(1)降温特点:氯丙嗪配以物理降温,对发热和正常体温均有降低作用,使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降而变化;阿司匹林仅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无影响,不受物理降温的影响,仅能降至正常。

(2)降温机制:氯丙嗪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阿司匹林通过抑制PG的合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3)临床应用:氯丙嗪用于人工冬眠和低温麻醉;阿司匹林用于发热患者的退热。4.比较阿司匹林与吗啡镇痛的不同。

答:吗啡镇痛作用的部位在中枢,机制是激动丘脑、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及脊髓胶质区的阿片受体,镇痛作用强大,同时还可产生镇静、欣快、抑制呼吸、缓解疼痛伴随的情绪反应等,主要用于其它药物无效的急性锐痛,易出现依赖性。

阿司匹林痛作用的部位在外周,机制是抑制PG 合成酶,减少PG的合成,镇痛作用弱,主要用于慢性持续性钝痛,长期大剂量应用也不出现依赖性。

药理学考试重点精品习题第二十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二十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解热镇痛药的退热作用机制是: A 抑制中枢PG合成 B 抑制外周PG合成 C 抑制中枢PG降解 D 抑制外周PG降解 E 增加中枢PG释放 2、解热镇痛药镇痛的主要作用部位在: A 导水管周围灰质 B 脊髓 C 丘脑 D 脑干 E 外周 3、解热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机制是: A 阻断传入神经的冲动传导 B 降低感觉纤维感受器的敏感性 C 阻止炎症时PG的合成 D 激动阿片受体 E 以上都不是 4、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的是: A 水杨酸钠 B 阿司匹林 C 保泰松 D 吲哚美辛 E 对乙酰氨基酚 5、可防止脑血栓形成的药物是: A 水杨酸钠 B 阿司匹林 C 保泰松 D 吲哚美辛 E 布洛芬 6、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疗效的机制是: A 减慢其在肝脏代谢 B 增加其对细菌膜的通透性 C 减少其在皮肤小管分泌排泄 D 对细菌起双重杀菌作用 E 增加其与细菌蛋白结合力 7、秋水仙碱治疗痛风的机制是:

A 减少尿酸的生成 B 促进尿酸的排泄 C 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 D 抑制黄嘌呤投氧化酶 E 选择性消炎作用 8、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的机制是: A 激活环加氧酶,增加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B 抑制环加氧酶,减少前列环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C 抑制环加氧酶,减少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D 抑制环氧酶,增加前列环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E 激活环加氧酶,减少血栓素生成,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9、解热镇痛药的抗炎作用机制是: A 促进炎症消散 B 抑制炎症时PG的合成 C 抑制抑黄嘌呤氧化酶 D 促进PG从肾脏排泄 E 激活黄嘌呤氧化酶 10、阿司匹林与甲磺丁脲合用易引起低血糖反应是由于前者: A 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置换甲磺丁脲 B 抑制肝药酶,减慢甲磺丁脲代谢 C 加快胃粘膜血流,增加甲磺丁脲吸收 D 酸化尿液增加甲磺丁脲在肾小管重吸收 E 以是都不是 11、保泰松降低强心甙作用的原因是: A 增加其与血浆蛋白结合 B 增加其排泄 C 减少其吸收 D 增加其代谢 E 增加其分布容积

解热镇痛药的解热作用实验

、 【实验目的】 1.掌握药理实验设计的方法及基本原理、知识; 2.研究常用解热镇痛药对发热家兔的影响 【相关知识】 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右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正调节中枢,主要包括POAH等,另一个是负调节中枢,主要包括VSA,MAN等。当外周致热信号通过这些途径传入中枢后,启动体温正负调节机制,一方面通过正调节介质使体温上升,另一方面通过负调节介质限制体温升高。 发热过程可分为三个时相: 1.体温上升期在发热的开始阶段,由于正调节占优势,故调定点上移,此时,原来的正常体温变成了“冷刺激”,中枢对“冷”信息起反应,发出指令经交感神经到达散热中枢,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导致皮肤温度降低,散热随之减少,同时指令到达产热器官,引起寒战和物质代谢加强,产热随而增加,体温升高。 2.高温持续期当体温升高到调定点的新水平时,便不再上升,而是在这个与新调定点相适应的高水平上波动,此期寒战停止并开始出现散热反应,产热和散热基本平衡。 3.体温下降期经历高温持续期后,由于激活物,EP及发热介质的消除,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返回到正常水平。这时由于血温高于调定点,POAH的温敏神经元发放频率增加,通过调节作用使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降低,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散热增强,产热减少,体温开始下降,逐渐恢复到正常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 前列腺素E :给动物注射能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同时伴有代谢率的改变,其致热敏感点在POAH。 阿司匹林为一种具有显著解热镇痛作的药,能使发热体体温迅速降低到正常,而对体温正常体一般无影响。其解热作用机理主要通过抑制环氧酶(COX-2)从而抑制前列腺素(PGE)的合成,阿司匹林为PGE的合成抑制剂。

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一、解热镇痛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 (一)共同特点 【共同作用机制】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所必需的环氧酶(COX),干扰前列腺素合成。 补充:COX有两种同工酶,即COX-1和COX-2。 补充:解热镇痛消炎药的分类 1.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对COX-1和COX-2均有抑制作用。 2.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选择性抑制COX-2,而对COX-1的抑制作用弱。 意义:胃肠道不良反应减轻。 代表药:尼美舒利、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罗非昔布等。 【共同药理作用】 一、解热作用 机制:抑制中枢COX,使PG合成减少; 特点:NSAIDs只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但不能降至正常体温以下,而且不影响正常人的体温。 二、镇痛作用 机制:抑制外周病变部位的COX 特点:对慢性钝痛有效,对急性锐痛、严重创伤的剧痛、平滑肌绞痛无效。无成瘾性。 三、抗炎作用 机制:抑制炎症局部的COX; 特点:对抗炎症早期的红肿热痛,不能防止炎症发展和后遗症 (二)常用药物 1.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药动学】 ◇吸收:口服后易从胃和小肠上部吸收。 吸收过程中和吸收后,可被胃肠黏膜、血浆、红细胞和肝脏的酯酶迅速水解,产生水杨酸,故阿司匹林的t1/2仅有15min左右。 水杨酸以盐的形式存在,具有药理活性。 ◇分布: 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0%~90%; “阿依水、抢蛋白” 格列类、华法林、 被抢劫、被游离; 易过量、易中毒、 低血糖、低凝血。 游离型可分布于全身组织,也能进入关节腔、脑脊液、乳汁和胎盘。 ◇代谢:主要经肝药酶代谢。 ◇排泄: ①约25%以原形由肾脏排泄,其余与甘氨酸和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尿液排出。 ②改变尿液的PH值,使碱化尿液,可加速排泄。 【药理作用】 一、解热镇痛作用 较强。适用于:感冒发热、肌肉痛、关节痛、痛经、神经痛和癌症患者的轻、中度疼痛等。 二、抗炎抗风湿作用 三、抑制血栓形成 二、抗炎抗风湿作用 ◇作用较强,但用量要比解热镇痛剂量大1~2倍,最好用至最大耐受量(口服每日3~4g)。 ◇急性风湿热患者服用后24~48h内退热,缓解关节红肿及剧痛,血沉减慢——因控制急性风湿热疗效确切,故用于该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只是对症,可使关节炎症消退,疼痛减轻。 三、抑制血栓形成: 注意:小剂量(100mg/日) 机制:抑制血小板中的COX-1,减少TXA2(血栓素A2)的生成。 应用:心血管恶性事件的一级预防,可降低心梗、脑梗发生率。 【不良反应】 乙酰水杨酸,抑制COX(PGE) 解热又镇痛,抗炎抗风湿; 抑制血小板,防治血栓塞; 不良反应多,为您扬名易。 “为”——胃肠反应 “您”——凝血障碍 “扬”——水杨酸反应 “名”——过敏反应 “易”——瑞夷综合征 1.胃肠道反应: 原因:直接刺激胃黏膜; 抑制COX-1,抑制胃黏膜PGs合成。 表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及畏食常见。

5解热镇痛药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第一节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能使发热病人的体温降至正常水平(但对正常人的体温没有影响), 并能缓解疼痛的药物。临床上使用的解热镇痛药按化学结构分为三大类:水杨酸类、乙酰苯胺类和吡唑酮类。 一、水杨酸类 1.水杨酸类简介 最早使用的一类解热镇痛药为水杨酸类。1838年有人从水杨树皮中提取得到水杨酸(Salicylic Acid),1860年水杨酸被Kolbe首次用化学方法合成;1875年水杨酸钠作为解热镇痛药和抗风湿药首次应用于临床,但具有对胃肠道较大刺激性的副作用;1899年水杨酸的衍生物-阿司匹林(Aspirin)正式在临床使用,并逐渐成为解热镇痛药的代表药。其后,经结构改造或修饰开发得到一系列水杨酸类衍生物作为解热镇痛药,陆续用于临床。 水杨酸 水杨酸钠阿司匹林 【相关链接】阿司匹林的百年历史 阿司匹林为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 1999年3月6日是阿司匹林正式诞生100周年的日子。早在1853年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Hoffmann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很好;1899年由德国拜耳(Bayer)公司的Dreser介绍到临床,取名为Aspirin。其中字母A源于乙酰基Acetyl, 而spirin则是来自于Spirea植物中得到的天然水杨酸的老名称。我国于1958年开始生产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从使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 【拓展提高】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的结构改造 水杨酸类药物结构中的羧基是产生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的重要基团,但也是引起胃肠道刺激的主要基团。因此,对水杨酸类的羧基或羟基进行结构修饰,制成相应的盐、酯和酰胺,可以降低羧基的酸性,减少或克服其对胃肠道刺激的副作用。另外,在其羧基或羟基的对位引入氟代苯基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见表3-1。 表3-1 临床常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 结构与名称作用特点结构与名称作用特点 水杨酰胺(Salicyamide) 对胃肠道几乎 无刺激,保留镇痛作 用,但抗炎作用基本 消失。 水杨酸胆碱(Choline Salicylate) 口服吸收 比阿司匹林 快,胃肠道副 作用较小,解 热镇痛作用比 阿司匹林大5 倍。

14、【药理学笔记】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共同的作用机制 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由于有抗炎作用,且与糖皮质激素不同,故又称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NSAIDs药理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环加氧酶(COX) 而抑制前列腺素(PGs)的合成,从而缓解或消除PGs(特别是PGE2)的致痛、致热和致炎作用。 1.解热作用 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人无影响。解热机制:解热镇痛药是通过抑制中枢主要抑制PG合成酶(环氧酶COX-2),减少PG(特别是PGE2)的合成,从而消除PG对体温调定点的上调作用,使散热增多、产热减少而发挥解热作用。 2.镇痛作用 中等程度镇痛,对慢性钝痛镇痛效果好(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痛经等)。对严重创伤性剧痛和内脏绞痛无效。不产生欣快感与成瘾性,临床广泛应用。 3.抗炎作用 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 抗炎机制 PG是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它们不仅能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和疼痛,还能增强缓激肽等的致炎作用。NSAIDs通过抑制PGs合成而产生抗炎作用. 药物分类: 1.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2.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3. 吡唑酮类-保泰松 4.其他-吲哚美辛 5. 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aspirin)又叫乙酰水杨酸。 作用及应用: 1.解热镇痛 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常用剂量0.5g):用于感冒发热,增强散热过程、使发热者体温降低到正常,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用于轻、中度疼痛,尤其是炎性疼痛,如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等。 2. 抗风湿 大剂量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可使急性风湿热患者1-2天内退热,关节红肿疼痛缓解。能明显减轻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炎症和疼痛。亦可用于鉴别诊断急性风湿热。 3.抗血栓形成 抗血小板聚集影响血栓形成(小剂量),主要是抑制TXA2(血栓素)的生成-临床用于血栓的预防。用以防治冠心病及术后血栓形成等血小板高聚集性疾病。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 ①恶心、呕吐:Ⅰ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作用;Ⅱ较大剂量能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 ②胃溃疡、胃(无痛性)出血。因抑制COX-1,干扰了PGs(PGE2)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2.凝血障碍 小剂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大剂量抑制肝脏合成凝血酶原。 3.过敏反应 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罕见“阿司匹林哮喘”:白三烯相对升高。

药理学课件大全_9解热镇痛药

药理学(PHARMACOLOGY )第九章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 and Analgesic Drugs )临床案例患者,女,29岁。风湿性关节炎伴发支气管炎,脓痰难咳出。处方:阿司匹林片0.5g×30 1.0g/次100g/l氯化铵溶液100ml 10ml/次以上处方出现什么问题?【基本作用】 1.解热作用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而且发热类型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所以一般发热不要急于应用解热药。但高热或持久发热会消耗体力,引起并发症,适当选用解热药对症治疗是必要的。但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出汗过多引起虚脱,特别对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应慎用。五、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复方制剂解热镇痛抗炎药常相互配伍或与巴比妥类、咖啡因、抗组胺药组成复方制剂,以期增强镇痛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案例答案【分析】阿司匹林对胃粘膜有刺激和损伤作用。氯化铵为强酸弱碱性盐,属酸性药物,两药联用可增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溃疡等,甚可能引起胃出血及穿孔。【建议】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需用祛痰药时,可用粘痰溶解剂如溴己新。另外,脓痰患者还应加服有效的抗菌药。【禁忌证】溃疡病、帕金森病、精神失常、癫痫、支气管哮喘及孕妇、小儿禁用。吲哚美辛舒林酸(sulindac)又名天隆达。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其作用强度不及吲哚美辛的一半,但强于阿司匹林。本药特点为作用较持久,不良反应少见。适用于各种慢性关节炎,如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肩关节周围炎;也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疼痛及轻、中度癌症疼痛。舒林酸双氯芬酸(diclofenac)为邻氨基苯乙酸类的衍生物。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抗风湿作用。抗炎作用强大,比阿司匹林强26-50倍。主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手术后疼痛等。不良反应少,偶见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双氯芬酸布洛芬(ibuprofen)为苯丙酸的衍生物。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较强,疗效与阿司匹林相似。主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等;也用于一般性解热镇痛。其特点是胃肠反应较轻,患者易于耐受,但长期服用时仍应注意。偶见头痛、头晕和视力模糊,出现视力障碍时应立即停药。布洛芬吡罗昔康(piroxicam)又名炎痛喜康。属强效、长效抗炎镇痛药,对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与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和萘普生相同。其特点是t1/2长(36-45小时),用药剂量小(每日20mg),作用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良好。主要用于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剂量过大或长期应用可致消化道出血、溃疡等,故不宜长期服用。吡罗昔康美洛昔康(meloxicam)又名莫比可,为吡罗昔康的同类药。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抗炎作用强而不良反应少。较少发生胃肠反应、胃溃疡及胃肠出血。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疼痛性骨关节炎。美洛昔康1.比较解热镇痛抗炎

《药理学》辅导: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解热镇痛抗炎药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体温正常者几无影响。这和氯丙嗪对体温的影响不同,在物理降温配合下,氯丙嗪能使正常人体温降低。机体存在着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及散热两个过程的精细调节,使体温维持于相对恒定水平(正常人为37℃左右)。传染病之所以发热,是由于病原体及其毒素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热原,可能为白介素-1(IL-1),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将调定点提高至37℃以上,这时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因此体温升高。其他能引起内热原释放的各种因素也都可引起发热。研究表明内热原并非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因为实验证明,全身组织的多种PG都有致热作用,微量PG注入动物脑室内,可引起发热,其中PGE2致热作用最强;其他致热物质引起发热时,脑脊液中PG样物质含量增高数倍。这说明内热原可能使中枢合成与释放PG增多,PG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解热镇痛药对内热原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但对直接注射PG引起的发热则无效。因此认为它们是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而发挥解热作用的。治疗浓度的解热镇痛药可抑制PG合成酶(环加氧酶),减少PG的合成,而且它们对该酶活性抑制程度的大小与它们的药理作用强弱相一致。这类药物只能使发热者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没有影响,也支持这一观点。注意:发热是受感染患者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通过发热,可刺激人体内对抗感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形成消灭病原菌的抗体;增强白细胞消除病菌的酶活力以及肝脏的解毒功能。这些作用可以共同抵抗病菌对人体的侵袭,以促进康复。但高热也会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高热时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对氧的消耗也增加;加上高热时小儿的入量不足,有时还会出现腹泻等消化功能异常表现,因此很容易发生体内代谢的紊乱。发热时,小儿的心跳会增快,高热时增快的更为明显,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发热还可导致大脑皮层高度兴奋,表现为烦躁,甚至出现惊厥或表现为高度抑制,出现说胡话、昏睡、甚至昏迷等现象。长期发热还会导致人体消耗过多,反而出现防御感染能力的下降。发热对人体来说不一定是坏事,但如果达到高热的程度,对人体的不利方面就非常突出了。所以,在高热时才有必要应用退热药物。2.镇痛作用解热镇痛药仅有中等程度镇痛作用,对各种严重创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对临床常见的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痛经等则有良好镇痛效果;不产生欣快感与成瘾性,故临床广泛应用。本类药物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在组织损伤或发炎时,局部产生与释放某些致痛化学物质(也是致炎物质)如缓激肽等,同时产生与释放PG。缓激肽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PG 则可使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提高。因此,在炎症过程中,PG的释放对炎性疼痛起到了放大作用,而PG(E1、E2 及F2a)本身也有致痛作用。解热镇痛药可防止炎症时PG的合成,因而有镇痛作用。这说明为何这类药物对尖锐的一过性刺痛(由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无效,而对持续性钝痛(多为炎性疼痛)有效。但它们部分地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镇痛作用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3.抗炎作用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发展及合并症的发生。PG还是参与炎症反应的活性物质,将极微量(ng水平)PGE2皮内或静脉或动脉内注射,均能引起炎症反应;而发炎组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也有大量PG 存在;PG与缓激肽等致炎物质有协同作用。解热镇痛药抑制炎症反应时PG的合成,从而缓解炎症。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抗炎药临床应用及滥用 一.单选题 1 问题: 滥用解热镇痛药也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其中以下列哪个药为主 答案选项A 、甲芬那酸B 、阿司匹林C 、保泰松D 、吲哚美辛 标准答案:B 2 问题: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是 答案选项A 、吲哚美辛B 、尼美舒利C 、布洛芬D 、甲芬那酸 标准答案:B 3 问题: 胃肠反应常见的药物有 答案选项A 、吲哚美辛B 、保泰松C 、布洛芬D 、甲芬那酸 标准答案:A 4 问题: 孕妇禁用的药物是 答案选项A 、水杨酸钠B 、阿司匹林C 、保泰松D 、吲哚美辛 标准答案:D 5 问题: 癫痫病人禁用的药物是 答案选项A 、阿司匹林B 、吲哚美辛C 、水杨酸钠D 、非那西丁 标准答案:B 6 问题: 支气管哮喘病人禁用的药物是 答案选项A 、吡罗昔康B 、阿司匹林C 、丙磺舒D 、布洛芬 标准答案:B 7 问题: 溃疡病禁用的药物是 答案选项A 、布洛芬B 、对乙酰氨基酚C 、保泰松D 、非那西丁 标准答案:C 8 问题: 呋塞米(速尿)可引起水杨酸蓄积中毒的原因是 答案选项A 、减慢其代谢B 、减少其与血浆蛋白结合 C 、缩小其表观分布容积 D 、减少其排泄 标准答案:D 9 问题: 布洛芬的主要特点是 答案选项A 、解热镇痛作用强B 、口服吸收慢 C 、与血浆蛋白结合少 D 、胃肠反应较轻,易耐受 标准答案:A 10 问题: 代谢为有毒性代谢产物的药物是 答案选项A 、阿司匹林B 、保泰松C 、非那西丁D 、吲哚美辛 标准答案:C 11 问题: 胃溃疡病人宜选用下列哪种药物解热镇痛 答案选项A 、吲哚美辛B 、乙酰氨基酚C 、吡罗昔康D 、保泰松 标准答案:C 12 问题: 阿司匹林与甲磺丁脲合用易引起低血糖反应是由于前者 答案选项A 、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置换甲磺丁脲B 、抑制肝药酶,减慢甲磺丁脲代谢 C 、加快胃粘膜血流,增加甲磺丁脲吸收 D 、酸化尿液增加甲磺丁脲在肾小管重吸收标准答案:A 13 问题: 解热镇痛药的抗炎作用机制是 答案选项A 、促进炎症消散B 、抑制炎症时PG的合成

解热镇痛药

非选择性COX抑制药 1.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1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常与其他解热镇痛药配成复方,用于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关节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的治疗 2大剂量(4-6g/日,为最大耐受剂量)有明显抗炎抗风湿作用,用于急性风湿热治疗,使急性风湿热患者症状缓解,是临床首选药之一;明显减轻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和疼痛。3小剂量阿司匹林不可逆抑制血小板中COX活性,减少血栓素(TXA2)的产生,而不影响血管内皮COX活性,不干扰前列环素(PGI2)的产生;大剂量阿司匹林对COX的抑制作用没有选择性。临床应用:小剂量用于防止血栓形成,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 1.胃肠道反应上消出血 2. 对血液系统影响(effect on the blood)抗血小板聚集PT延长 3. 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疹子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阿司匹林哮喘(肾上腺素无效) 4. 水杨酸反应大量时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 5. 瑞夷综合征(Reye syndrome) 6. 对肾脏的影响(effects on the kidney)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激素合用消化出血风险口服抗凝合用易出血磺脲类合用易低血糖2.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极少部分代谢为对肝有毒的羟化物 有解热镇痛作用,无抗炎、抗风湿作用。临床用于感冒发烧、头痛、神经肌肉痛 常用剂量较安全,剂量过大或伴肝功能不良患者应用可致肝损伤,甚至急性中毒性肝坏死;非那西丁过量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 3. 吲哚基和茚基乙酸类:吲哚美辛(消炎痛)主要是抗炎抗风湿作用主要用于急性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的治疗,尚可用于急性痛风、癌性发热。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抑制造血系统(粒细胞↓、血小板↓、再生障碍性贫血);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 舒林酸吲哚美辛的前体药物;代谢物抑制COX作用较舒林酸强而持久;胃肠道反应轻(因胃、肠粘膜未直接暴露于高浓度的活性药物下)适应症: 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和急性痛风。不良反应与吲哚美辛相似,但较轻。 4.芳基丙酸类:布洛芬、酮洛芬、萘普生 ●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强,主要用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的治疗。不良反应较轻,易耐受,常用。 ●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镇痛效果比阿司匹林强,退热效果比阿司匹林更持久,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人可选用芬必得解热。芬必得可引起阿司匹林哮喘,有阿司匹林哮喘病史者禁用。 5.芳基乙酸类:双氯芬酸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抗炎作用比阿司匹林强,临床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头痛、牙痛、神经痛等的治疗。 扶他林:双氯芬酸 6. 烯醇类:吡罗昔康、美洛昔康 7. 吡唑酮类:保泰松、羟基保泰松抗炎抗风湿作用较强,解热镇痛作用弱。主要用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因不良反应多,现已少用 8. 烷酮类:萘丁美酮 选择性COX-2 抑制药塞来昔布、罗非昔布、尼美舒利 用于风湿、类风湿及骨关节炎的治疗。选择性COX-2抑制剂具抗肿瘤作用;可能存在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

临床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物

临床常用解热镇痛抗炎药物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和镇痛,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其 化学结构和抗炎机制与糖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不同,故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NSAIDs通过抑制合成前列腺素(PG)所必须的环加氧酶(COX )的活性,来阻止PG的合成,发挥其解热镇痛抗炎的药理作用。 作用特点如下 1. 解热(降温):减少中枢PG合成,降低发热者的体温,而对体温正常者基本没有影响。 2?阵痛:由于它减少外周PG合成,因此它对头痛、牙痛、肌肉痛、月经痛、关节痛和神 经痛等钝痛(炎性疼痛)有效。 对于突然发生的其他疼痛,如外伤所致的剧痛或平滑肌痉挛引起的胃痛、腹痛(直接刺激感 觉神经末梢)均无效果。 临床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吧。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大家一定很熟悉,它是最古老、价格最便宜的非甾体抗炎药。 它不仅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还可用于治疗足癣、结膜炎、糖尿病,预防老年痴呆症。 此外,阿司匹林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通过抑制COX的活性来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动脉 血栓栓塞,可用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抗栓预防。 还有助于预防结肠癌、食道癌及胃癌,而且对白内障、偏头痛以及先兆子痫的治疗和预防保 健均有帮助。 由于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副作用比较大,现在一般很少用于解热、镇痛和抗炎了。仅在单纯 关节受累的风湿热中常用。 常用剂量:成人3-4 g/天,小儿80-100 mg ?kg-1 ?d-1 。 小贴士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来抗血小板聚集。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是否有抗血小 板作用呢? 答案是否定的。 这是因为环氧化酶包括C0X1、C0X2,这二者作用相反,C0X1收缩血管,促进血小板

第十八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十八章解热镇痛抗炎药 (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它们在化学结构上虽属不同类别,但都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的生物合成,目前认为这是它们共同作用的基础。由于其特殊的抗炎作用,故本类药物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乙酰水杨酸是这类药物的代表,因此有人将这类药物称为乙酰水杨酸类药物。一、发展简史 100多年来,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被用来治疗风湿性疾病和解热镇痛。但直至今日,我们对其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的认识仍在不断深化。百年中,从单一品种迅速发展成为六大类近百十个品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据估计世界上每天约有3-4千万人使用NSAIDs,年销售总额超过20亿美元。在我国NSAIDs生产仅次于抗生素类,屈居第二位。阿斯匹林是经典药物之一,1899年德国Bayer药厂的Hoffmann合成了乙酰水杨酸(aspirin),开创了NSAIDs发展的先河。以后有了水杨酰胺、二氟尼柳、贝诺酯和甲氯灭酸钠等(6种)。1860年用化学方法合成了水杨酸(salicylic acid);1899年Bayer 药厂合成aspirin,开创了NSAIDs发展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合成了吡唑酮类;20世纪60年代合成了吲哚乙酸类;20世纪70年代后又相继合成了丙酸类、苯乙酸类。 二、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机制 1.基本作用机制 本类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PG是一族含有一个五碳环和两条侧链的二十碳不饱和脂肪酸。很多细胞都可以合成PG。当各种细胞受到病理性刺激时,磷酯酶A2、C系统催化水解膜磷酯,释放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A)。释出的AA被COX及脂氧化酶(lipoxygenase)氧化成不同的代谢产物。AA经脂氧酶作用,生成白三烯(leukotrienes,LTs),此反应主要在嗜中性、酸性、硷性粒细胞中进行,AA经COX途径,首先生成不稳定的内过氧化物(PGG2),再经过氧化氢酶降解为PGH2,同时释放氧自由基。PGH2再代谢为各种前列腺素和血栓素(TXA2、TXB2)在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PGH2经11-酮异构酶催化转变成PGD2,或经9-酮异构酶转变为PGE2,PGE2经9-酮还原酶转变成PGF2a。PGH2经前列环素合成酶,转变成PGI2。在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中PGH2经血栓素合成酶作用生成血栓素A2,在水中自发变成TXB2。由于在机体中PG是重要的一类炎症因子,NSAIDs正是通过对COX途径的抑制,从而产生了解热、镇痛、抗炎等药理作用的。 2.环氧酶同工酶COX2的发现 1971年John Vane报道了著名的研究结论:Aspirin-like drugs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1992年逐渐明确aspirin及NSAIDs作用的机制主要是抑制了COX活性的缘故。1989年Needleman等发现在由细菌脂多糖和细胞因子诱导的人单核细胞(体外)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体内)中COX蛋白质表达增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这一过程,但对前列腺素的基本生成和白三烯的产生无任何作用,由此怀疑存在另外一种COX。1991年Haerschman和Simmono克隆出环氧酶COX1的同工酶COX2;最近研究提示,COX1可能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

常用解热镇痛药物最全

药名其它名制剂与规格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注意 阿司匹林Aspirin 乙酰水杨 酸、醋柳 酸、拜阿司 匹林 片剂:0.1g、 0.3g、0.5g 肠溶片: 0.025g、0.1g、 0.3g 咀嚼片:0.5g 本品能抑制前列腺 素的合成,具有解 热、镇痛、抗炎、抗 风湿作用并可促尿 酸排泄及抗血小板 聚集作用。用于发 热、头痛、神经痛、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及类风湿关节炎、痛 风症等。小剂量可预 防暂时性脑缺血、心 肌梗死、动脉血栓 等。 口服:解热镇痛: 0.3-0.6g,1次服, 必要时4小时后 可重复。抗风湿, 每日3-6g,分4 次服用。 对本药或 其它非甾 体抗炎药 过敏者,消 化道溃疡 或出血者、 血友病、血 小板减少 者、孕妇禁 用。 复方阿司匹林Aspirin Compound 复方乙酰 水杨酸 A.P.C.APC 片剂:每片含 阿司匹林 0.2g、对乙酰 氨基酚 0.13g、咖啡因 0.035g 具有解热、镇痛作 用。用于发热、头痛、 神经痛、牙痛等。 口服:1-2片/次, 3次/d或遵医嘱。 对本药或 其它非甾 体抗炎药 过敏者,消 化道溃疡 或出血者、 血友病、血 小板减少 者、孕妇禁 用。 铝镁司安铝美司安、 捷安片剂:每片含 阿司匹林 0.33g、重质碳 酸镁0.1g、甘 羟铝0.05g、 酒石酸 0.0033g 用于发热、头痛、牙 痛肌肉痛、关节痛、 月经痛、术后小伤口 痛。 口服:1-2片/次, 3次/d,餐后服。 对本药或 其它非甾 体抗炎药 过敏者,消 化道溃疡 或出血者、 血友病、血 小板减少 者、孕妇禁 用。

药名其它名制剂与规格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注意 阿司匹林精氨酸盐Aspirin-Arginine 爱茜灵注射剂:0.5g (相当阿司 匹林0.25g) 为乙酰水杨酸与精 氨酸制成的可溶性 盐、作用同阿司匹 林,具有解热、镇痛 及抗炎作用。用于头 痛、发热、神经痛、 牙痛、活动性风湿 病、类风湿性关节 炎、术后疼痛等。 肌注:1g/次,1-2 次/d,或依病情遵 医嘱用药。 年老体弱 及体温超 过40℃者 注意给药 剂量以免 引起虚脱, 特异质、有 过敏史或 哮喘者、3 个月以下 婴儿禁用。 阿司匹林赖氨酸盐Aspirin-DL-Lysine 赖氨匹 林、艾比 西来匹 林、威诺 匹林 注射剂0.5g (相当阿司 匹林0.28g)。 0.9g(相当阿 司匹林0.5g) 为阿司匹林赖氨酸 盐,作用与阿司匹林 相同。用于多种原因 引起的发热、疼痛。 肌注或静注: 0.9-1.8g/次,2次 /d。 对阿司匹 林过敏者 禁用。 贝诺酯Benorilate 对乙酰氨 基酚乙酰 水杨酸 酯、扑炎 痛、百乐 来。 颗粒剂: 0.5g。 本品为对乙酰氨基 酚和阿司匹林的酯 化物,具有解热、镇 痛、抗炎作用,用于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 湿痛、感冒发热、头 痛、神经痛等。 口服:一般解热 镇痛0.5-1.5g/次, 3-4次/d。类风湿、 风湿性关节炎: 4g/次,2次/d。 对本药、阿 司匹林对 乙酰氨基 酚过敏者、 肝、肾功能 严重不全 者禁用。 安乃近Metamizole Sodium 安替比林 甲胺甲 烷、罗瓦 尔精、贝 安 注射剂:1ml: 0.25g;2ml: 0.5g 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用于高热、头痛、肌 肉痛、关节痛、牙痛 等治疗。 深部肌注:每次 0.25g,一次量不 得超过0.5g。 对本药、阿 司匹林或 氨基匹林 过敏者、血 液病患者、 孕妇、哺乳 妇女禁用。 牛磺酸Taurine 氨基乙磺 酸 颗粒剂: 0.4g、0.8g 本品为中药牛黄成 分之一,用于感冒初 期的发热、头痛、扁 桃体炎支气管炎感 染性疾病、也可用于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等。 口服:按说明书 服用。 尚不明确。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 扑热息 痛、醋氨 酚、乙酰 氨基苯 酚。百服 片剂:0.1g、 0.3g、0.5g; 胶囊剂: 0.3g;咀嚼 片:0.08g、 通过体温调节中枢 扩张外周血管起散 热作用;抑制前列腺 素等的合成起镇痛 作用,但较弱、无明 口服:0.3-0.6g/ 次,3-4次/d,每 日总量不宜超过 2g,疗程不宜超 过10天。 对本药过 敏者禁用。

解热镇痛药

第三章解热、镇痛抗炎及抗痛风药物 1. 什么是解热、镇痛抗炎药?分哪几类?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多数还具有抗炎和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本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抗炎作用机制与肾上腺素皮质激素不同,故亦称非甾体抗炎药. 2. 非甾体抗炎药中哪些属于非处方药(OTC)? 非甾体抗炎药中属于OTC的有:阿司匹林、精氨酸阿司匹林、赖氨酸阿司匹林、卡巴匹林钙、双水杨酸酯、乙水杨酸酯、对乙酰氨基酚、贝诺酯、布洛芬、芬必得。吡罗昔康、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只作为外用制剂。 3. 非甾体抗炎药作用机制是什么? 本类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G)的合成。PG广泛存在子人体的各种主要组织和体液中,大多数细胞均有合成PG的能力。PG是一类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物质,参与机体发热、疼痛、炎症、血栓、速发型过敏、保护胃黏膜、维持肾血流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PG的前身是花生四烯酸(AA),游离的花生四烯酸分别通过环氧化酶和5-脂氧酶途径,进一步代谢成PG、血栓素(TXA2)和白三烯(LT)。解热、镇痛抗炎药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阻止了PG合成 4. 如何合理选用解热镇痛药? 根据患者的指征、机体状况及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等综合因素考虑选药。 (1)一般以疗效确切、毒性低、价格较便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及其复方制剂为首选药,次之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及其复方制剂等。解热应用不超过3日,镇痛应用不超过5日。 (2)对长期高热的疾病如血吸虫病、伤寒、晚期癌症,可考虑应用消炎痛栓剂。 (3)儿科用药最好仅限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及它们的复方制剂。 (4)孕妇应慎用解热镇痛药,最好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5)肾炎、消化性溃疡、血友病及其他出血性疾病或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 (6)含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的一些复方制剂如去痛片、APC最好不用,该类药已趋于淘汰。 5. 如何合理选用抗炎镇痛药? (1)尽管本类药物近年来发展很快,但目前抗炎镇痛仍以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价格便宜或适中的阿司匹林、布洛芬、芬必得、萘普生及双氯芬酸为首选药,吲哚美辛和保泰松虽然抗炎作用强,但副作用亦大,故保泰松已很少使用,而吲哚美辛只作为二线药,用于重症或其他药物无效的替代药物。 (2)由于本类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有个体差异,通常先选一种药,并逐渐加大剂量,待有效后逐渐减量,若使用2—3周后无效,可更换品种。 (3)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需长期服药者,应选择维持疗效较长、副作用较少的药物,如芬必得、舒林酸、萘丁美酮、尼美舒利等。 (4)老年肾功能低下者,可选择尼美舒利、舒林酸等。 (5)高血压正在服药期间的患者,可选用舒林酸;因该药与抗高血压药很少发生相互作用。 (6)有消化性溃疡史者,可选用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尼美舒利等。 (7)对于腰、关节、韧带等急性扭伤,肌肉异常紧张,肌肉劳损及肌腱炎等,可选用氯唑沙宗。 (8)对早期骨关节病患者可选用氨基葡萄糖(葡立、维古力),可阻断关节炎的病理过程,防止疾病进展。

解热镇痛药

安乃近 Analgin 【别名】安乃近、安替比林甲胺甲烷、罗瓦而精、罗瓦而经、罗瓦尔经、诺清、诺瓦而精、诺瓦经、Analgin、Analgini、Analginum、Dipyrone、Metamizole Sod.、Metamizole Sodium、Metamizolum Natricum、Noramidopyrine、Noramidopyrine Methanosulfonate Sodium、Novalgin、Sodium Metamiz Sulpyrine 【药物类别】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药\安乃近 【适应症】适用于急性高热、需紧急退热时,也可用于头痛、偏头痛、肌肉痛、关节痛、月经痛、风湿性神经痛、牙痛、肌肉痛等。安乃近亦有较强的的抗风湿作用,可用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但因安乃近有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很少在风湿性疾病中应用。 【药理】 1.药效学 安乃近为氨基比林和亚硫酸钠相结合的化合物,易溶于水,其解热和镇痛作用较氨基比林快而强。 安乃近给高烧儿滴鼻有强而迅速的退热作用,因小儿鼻腔内毛细血管丰富,药液接触面大,易于吸收,显效快、作用强。 2.药动学 口服吸收完全,于2小时内血药浓度达峰值,半衰期约1-4小时。注射给药可迅速见效。【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 安乃近与阿司匹林有交叉过敏。 2.禁忌症 (1) 对吡唑酮类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 (2) 安乃近较易引起不良反应,尤不宜用于穴位注射(合谷、曲池等),特别禁用关节部位穴位,因可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功能障碍。 3.慎用 老年人及体弱者慎用。 【不良反应】 1.血液系统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急性起病,重者有致命危险。亦可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皮肤偶见荨麻疹、渗出性红斑等过敏性反应,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表皮松解症等。有研究认为安乃近与临床卟啉症的恶化有关。注射部位可有红肿、疼痛、数天后才消退。大剂量肌注(1-2g)可使注射局部产生严重大面积无菌性坏死,使病人产生毒血症甚至死亡。 3.过敏反应个别病例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给药说明】 1. 不得与任何其它药物混合注射。 2. 安乃近一般不作首选用药,仅在急性高热、病情急重,又无其他有效解热药可用的情况 下用于紧急退热。 3. 注射给药时偶致大汗淋漓,发生虚脱症状,须注意观察、处理,并应严格控制剂量。 4. 安乃近用药超过1周时应定期检查血象,一旦发生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应 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5. 应严格控制剂量,成人每次不得超过0.5g,小儿每次以8-10mg/kg为宜。 6. 安乃近不得长期使用。 【用法与用量】 1·成人 ·口服给药 每次0.5-1g,需要时服1次,最多一日3次。 ·深部肌内注射 每次0.25-0.5g。 ·皮下注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