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训练课李白喝酒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41.26 KB
- 文档页数:5
思想训练题1.如图, M 是 AB 的中点, N 是 BC 的中点 .(1) AB=6cm, BC=5cm,则 MN=_______cm;( 2)AB=6cm,NC=2cm,则 AC=_______cm;(3) AB=5cm, NB=2.5cm,则 AN=_______cm.2.把线段 AB 延伸到 D,使 BD=AB,再延伸 BA 到 C,使 CA=AB.( 1)若 AB=4cm,CD 是多少?( 2)若 AB=m, CD 是多少?3.若 A,B,C 三点在同向来线上,线段 AB=5cm,BC=4cm,那么 A,C 两点的距离是().A.1cm B. 9cm C. 1cm 或 9cm D.以上答案都不对4.如图四边形 ABCD 的对角线交于 O 点.(1)你以为 AB+BC+CD+DA的长与线段 AC+BC谁更长一些 ?(2)你以为 AB+BC+CD+DA的长与线段 2(AC+BC)谁更长一些 ?湖北省黄冈中学、黄石二中、鄂州高中2014 届高三 11 月联考语文试题一、语文基础知识((共 5 小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1.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所有同样的一组是()A.堆砌蹊跷休憩亟来问讯持之以恒B.肄业后代游弋纷至沓来怨天尤人C.殷红哽咽吞没如花似锦恹恹欲睡D.占据窘迫贫窭眼光如炬前倨后恭2.以下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讫今错愕暴殄天物默默无声B.急燥指摘风餐路宿畏葸不前C.戌边题纲引疚自责既往开来D.观摩决断一愁莫展标新立意3.挨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适合的一组是()①阿 Q 这个人物也是有生活的,更重要的是他反应了那个时代公民精神的一些弊端。
② 屈原被刊行吟,形容枯槁,他于汨罗江畔,放不下故国热土和自己永久挚爱的人民。
③ 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其实不意味着学习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他们还应加倍努力地学习。
④我正着该如何打破这个僵局,想不到他竟张口了。
平水镇中心小学2014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思维和实践操作测试班级_____姓名_____一、选择题。
25%1、将A组的1/5给B组,两组人数相等,原A组比B组多( B )A、1/5B、2/5C、2/3D、1/42、将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两个端点和它对边上任意一点连接,连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A )。
A、1/2B、1/3C、1/4D、1/53、甲、乙两人有同样多的钱(不是1元),甲用去2/5元,乙用去2/5,( A )剩下的钱多一些。
A、甲B、乙C、一样多D、无法确定4、给一个整除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乘20%,除数除以20%,商( D )A、不变B、扩大5倍C、缩小5倍D、缩小25倍。
5、一杯牛奶喝去20%后加满水搅匀,再喝去50%,这时杯中纯牛奶占杯子容量的( B )A、30%B、40%C、50%D、80%二、填空题。
25%1、给3/7 的分子加上9,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母应(加21或扩大4倍)。
2、60的20%正好是一个数的75%,这个数是( 16 )。
3、饲养厂鸡的只数比鸭的只数多25%,那么,鸭的只数比鸡的只数少( 20 )%。
4、小红看一本书,已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的比是1:5,如果再看10页这时已看页数占全书总页数的25%,这本书共(120 )页。
5、一张圆形纸片的半径是3厘米,一张正方形纸片上的边长是4厘米。
两张纸片重叠一部分放在桌面上,覆盖桌面的面积为38平方厘米。
问:两张纸片重合部分的面积是( 6.28 )。
三、计算题(能简算简算)。
20%187×41+43÷718 127 ÷( 23 — 14 )87×8813 (232—352)×23×35四、求图中阴影部分的周长(单位:厘米)。
10%89.12五、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20%57.76 18.24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成语故事一、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第十一讲三峡之旅----流水问题[教学内容]:《佳一数学思维训练教程》暑假版,5升6年级第11讲“三峡之旅----流水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并发现静水速度与水速的关系。
2、能应用顺水速度、逆水速度还有静水速度的关系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经历流水问题中的顺水、逆水的理解2、会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在应用中加深对流水问题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引导、同学交流、同学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感受解决问题以后的愉悦感。
2、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活动的适时调控以及有效的课堂营销方式3、建立起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洽感,增强学生的向师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流水问题中的顺水、逆水问题的特点,会解决这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流水问题相关的公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本讲教材及练习册答案:教材:探究类型1:165÷(30+3)=5h探究类型2:(25+5)×4=120千米 120÷(25-5)=6小时探究类型3:360÷18=20千米 360÷10=36千米(36-20)÷2=8千米/小时大胆闯关:1、280÷14=20千米/小时 280÷20=14千米/小时(20+14)÷2=17千米/小时 20-17=3千米/小时2、解:设顺水用了X小时(25+5)X=(25-5)(9-X)X=3.6 3.6×(25+5)=108千米3、解:设去X小时1500X=1200×(9-X)X=4 1500×4=6000千米4、400÷(100+20-20)=4分5、(1/5-1/7)÷2=1/35 1÷1/35=35昼夜(7-5=2 2÷2=1 5×7÷1=35)练习册:1、480÷16=30 480÷20=24 (30+24)÷2=27 30-27=32、解:设返回用了X小时(30+6)(16-X)=(30-6)XX=9.63、8×2÷(1/4-1/5)=320千米4、120÷4=30 120÷2=60(60-30)÷2=15120÷3=40 40-15×2=10120÷10-3=9。
《将进酒》教学设计(合集十五篇)《将进酒》教学设计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吟诵,把握诗歌感情脉络2.把握诗人形象3.体会比兴、夸张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读、赏、品、悟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李白乐观思想并感受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1.吟诵,赏析。
2.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线索。
3.品味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
4.感受李白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线索。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诗仙、酒中仙“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哥》)二.读一读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三.赏一赏,自主探究理解赏析诗句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水——人生比兴、夸张感情:悲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达哪种感情,为什么?(联系文本中诗句回答)A、沉沦消极,及时行乐B、怀才不遇,积极用事3.有人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就是李白“赐金放还”后的人生追求。
你同意么?为什么?1)、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种想法?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寂寞:_________。
皆:__________。
2)、这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a、蔑视权贵b、消极避世,麻醉自己c、不平,愤恨。
4.为什么单单举陈王曹植宴平乐的典故?(讨论探究)四.品一品:解读艺术手法比兴夸张小结:浪漫风格、豪迈气概(正如一头受伤的雄狮的悲吼)五.悟一悟:课堂总结:回顾全篇,授之以渔诗仙酒仙读、赏、品、悟六.作业布置:1.有感情朗诵《将进酒》2.联系学过的李白诗歌,走进李白,以“我心中的李白”为题,写一篇二十0字的鉴赏文章。
《将进酒》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清诗歌情感变化,抓住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李白诗歌的豪放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悟李白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佳一数学思维训练教程》教案第二课时本讲教材及练习册答案:自主探究答案:自主探究1: 5时自主探究2: 6时自主探究3:8千米/时自主探究4:108千米大胆闯关:1.顺水速度:280÷14=20(千米/时)逆水速度:280÷20=14(千米/时)静水速度:(20+14)÷2=17(千米/时)水流速度:20-17=3(千米/时)2. 6000千米3. 400÷(100+20-20)=4(分)4. 假设路程为35水流速度:(35÷5-35÷7)÷2=1时间:35÷1=35(昼夜)练习册:1. 顺水速度:480÷16=30(千米/时)逆水速度:480÷20=24(千米/时)静水速度:(30+24)÷2=27(千米/时)水流速度:30-27=3(千米/时)2. 解:设该船从上海返回重庆用了x小时(30+6)(16-x)=(30-6)xx=9.6答:该船从上海返回重庆用了9.6小时。
3. 解:设静水速度为x千米/时,则两港口之间距离为4(8+x)千米。
4(8+x)=5(x-8)32+4x=5x-40x=72路程:4×(72+8)=320(千米)答:两港口之间距离为320千米。
4. 甲顺水速度:120÷2=60(千米/时)甲逆水速度:120÷4=30(千米/时)水流速度:(60-30)÷2=15(千米/时)乙顺水速度:120÷3=40(千米/时)乙逆水速度:40-15×2=10(千米/时)乙返回原地比去时多用时间:120÷10-3=9(时)。
内部资料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强化训练练习题源于基础高于课本循序渐进掌握方法启迪思维提高智力雷红强老师精心编撰2010年09月20日目录思维训练一、倍数与和差思维训练二、年龄与方阵思维训练三、植树问题思维训练四、还原问题思维训练五、平均数问题思维训练六、归一问题思维训练七、鸡兔同笼思维训练八、盈亏问题思维训练九、牛吃草问题思维训练十、抽屉问题、容斥原理思维训练十一、排列组合思维训练十二、逻辑推理思维训练十三、计数问题思维训练十四、最大与最小思维训练十五、一元一次方程思维训练十六、二元一次方程组思维训练十七、不定方程思维训练十八、数字谜思维训练十九、速算与巧算思维训练二十、分数问题思维训练二十一、工程问题思维训练二十二、比的应用思维训练二十三、浓度与配比思维训练二十四、利润问题思维训练二十五、行程问题I思维训练二十六、行程问题II思维训练二十七、数的问题I思维训练二十八、数的问题II思维训练二十九、几何图形I思维训练三十、几何图形II思维训练一、倍数与和差A卷1、(1)2.91×3.92-5.1×0.392-39.2×0.14=.(2)0.2÷(0.2÷0.4)÷(0.4÷0.6)÷(0.6÷0.8)=.2、甲乙两数之差是7.02,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等于乙,甲乙两数分别是、.3、两数相除,商3余4;如果被除数、除数、商及余数的和是43.那么,被除数是,除数是.4、小红去文化用品商店买了6个小字本和4个笔记本,共用去8元.已知5个小字本的价钱与2个笔记本的价钱相同.一个小字本元,一个笔记本元.5、学校买回8支钢笔和6支圆珠笔,共用去52元.已知买5支钢笔和2支圆珠笔的总价与买3支钢笔和7支圆珠笔的总价相等.钢笔的单价是,圆珠笔的单价是.B卷6、一个小数,如果把它的小数部分扩大2倍,这个数就变成了5.8;如果把它的小数部分扩大5倍,这个小数就变成了8.5.那么这个小数是.7、一个两位数,如果把它的个位上的数字扩大3倍后与十位数字相加,和为19;如果把它的十位上的数字扩大3倍后与个位上的数字相加,则和为17.这个两位数是.8、小明用21.4元去买两种贺卡,甲卡每张1.5元,乙卡每张0.7元,钱恰好用完.可是售货员把甲卡张数算作乙卡张数,把乙卡张数算作甲卡张数,要找还小明3.2元.小明要买甲卡 张,乙卡 张.9、用100元购买钢笔和圆珠笔,各买5支还多余5元;如果买7支钢笔、3支圆珠笔就缺5元.钢笔单价是 元,圆珠笔单价是 元.C 卷10、有一个没有写完的算式:9 8 7 6 5 4 3 2 1=23请在左边两个数字之间,插入四个加号和四减号,使等式成立.11、540+871的和的个位上的数字是 .12、张耕有鸡鸭332只,他卖掉鸡的一半,又买进34只鸭,这时鸡鸭只数恰好相等.张耕原有鸭 只.13、有两个一样的大小的长方形,拼合成两种大长方形,如下图.大长方形(A)的周长是240厘米,大长方形(B)的周长是258厘米.那么,原长方形的长是 ,宽是 .14、六位同学数学考试的平均分是92.5分,他们的成绩是互不相同的整数,最高分是99分,最低分是76分,则按分数从高到低居第三位的同学至少得 分.15、小明的储蓄箱已有4.8元,小强的储蓄箱里已有9元.现在小明每天再放入3角,小强每天再放入8角. 天后小强的钱数是小明钱数的2倍.思考:☆ 一笔奖金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每个二等奖奖金的两倍,每个二等奖的资金是每个三等奖奖金的两倍.如果评一、二、三等奖各两人,那么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308元,如果评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那么,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 元.☆ 若干人的年龄的和是4476岁,其中年龄最大的不超过79岁,最小的不低于30岁,而年龄相同的人不超过3人,这些人中至少有 位老年人(年龄不低于60岁的为老年人).思维训练二、年龄与方阵A 卷1、叔叔比小华大20岁,明年叔叔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小华今年 岁.2、父亲今年32岁,儿子今年5岁. 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3、两年前,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两年后,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3倍.母亲今年岁,A B女儿今年 岁.4、甲、乙两人的年龄和是63岁.当甲是乙现在年龄的一半时,乙那时的年龄正好是甲现在的年龄.那么,甲现在 岁,乙现在 岁.B 卷5、有一个四口之家,成员为父亲、母亲和女儿、儿子今年他们的年龄加在一起,总共75岁.其中父亲比母亲大3岁,女儿比儿子大2岁.又知四年前,家里所有人的年龄之和是60岁.那么,母亲今年 岁.6、四个人的年龄之和是77岁.最小的10岁,他与最大的年龄之和比另外二人的年龄之和大7岁.那么最大的岁数是 .7、重阳节那天,延龄茶社来了25位老人品茶.他们的年龄恰好是25个连续的自然数.两年以后,这25位老人的年龄之和正好是2000,其中年龄最大的老人今年 岁.8、今年爷爷78岁,三个孙子的年龄分别是27岁,23岁,16岁.经过 年后爷爷的年龄等于三个孙子的年龄的和.C 卷9、甲对乙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才5岁.”乙对甲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将50岁.”那么甲现在 岁,乙现在 岁.10、今年,小明的父母年龄之和是小明的6倍,4年后小明的父母年龄之和是小明的5倍.已知小明的父亲比他母亲大2岁.那么,今年小明父亲 岁.11、哥哥对弟弟说:“当我像你那么大时,我的年龄是你年龄的2倍.当你像我这么大时,你我的年龄和是63岁.”哥哥现在 岁,弟弟现在 岁.12、甲、乙、丙三个人,当甲的年龄是乙的2倍时,丙是22岁;当乙的年龄是丙的2倍时,甲是31岁;当甲60岁时,丙是 岁.13、团体操表演,少先队员排成4层空心方阵,最外层每边1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的少先队员共有 人.14、庆祝2000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某校同学在文化广场排成一个大型方阵队.方阵最外层每边30人,共有10层.中间的5层的位置由20名同学抬着“庆祝六一”大型标语.这个方阵队共由 名同学组成.15、某班抽出一些学生参加二千年第一个“六一”国际儿童节队列表演.如果排成一个正方形方阵(实心),就多出7人;如果每行每列增加一排,就少4人.那么共抽出学生 人.思考:☆ 小玲的年龄是叶老师的52.10年后,叶老师的年龄是小玲的1119.那么,叶老师现在 岁.☆ 李、孙、王三人今年年龄之和为113岁.王38岁时,孙的年龄是李的2倍;李17岁时,王的年龄是孙的2倍,孙今年 岁.☆ 小华的爷爷的年龄是一个两位数,将此两位数的数字交换得到的数就是小华爸爸的年龄,又知道他们的年龄差是小华年龄的4倍.小华的年龄是岁.☆小张今年(1995年)的年龄是他出生那年的年份的数字之和.他今年岁.思维训练三、植树问题A卷1、在一条600米长的水渠两旁每隔5米栽一棵水杉,一共要栽棵.2、有一块三角形地,三条边分别为120米、150米、80米,每10米种一棵树,那么三条边上共种棵树.3、一根木料长21米,把它锯成3米长的一段.每锯一段用6分钟,共用分钟.4、把一根钢管锯成三段要花24分钟,若把这根钢管锯成六段需要花分钟.5、一个老人在公路上散步,从第一根电线杆走到第12根电线杆共用22分钟.这位老人走了40分钟,他走到第根电线杆.6、科学家进行一项实验,每隔5小时做一次记录,做第12次记录时挂钟时针指向9.那么,第一次记录时,时针指向.B卷7、从运动场一端到另一端全长96米,从一端起到另一端每隔4米插一面小红旗.现在要改成每隔6米插一面小红旗,可以不拔出来的小红旗有面.8、园林工人要在周长为300米的圆形花坛边等距离地栽上树.他们先沿着花坛的边每隔3米挖一个坑.当挖完30个坑时,突然接到通知:改为每隔5米栽一棵树.这样,他们还要挖个坑才能完成任务.9、四年级三班做操时正好排成人数相等的三行,小明排在中间一行,从前从后数都是第八个.那么这个班有学生人.10、六年级三个班的同学在河堤上种了一排树共80棵.从左往右数,第58棵起往右数都是一班种的;从右往左数,第63棵起往左都是三班种的;那么二班种了棵树.11、某市国庆节有60000人参加游行庆祝活动.现将60000人分为25队,每队以12人一排列成队伍.排与排之间相隔1米,队与队之间相隔6米.那么,这支游行队伍全长是米.12、六(4)班的同学排成一列到公园去.途中遇到一辆迎面开来的汽车,从汽车遇到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共用了8秒.已知汽车每秒行9米,队伍每秒行1.5米,每两人相距2米(人的宽度忽略不计).这个班共有学生人.13、A、B二人比赛爬楼梯,A跑到四层楼时,B恰好跑到三层楼.照这样计算,A跑到十六层楼时,B跑到层楼.C卷14、把一根竹竿垂直插入水中,在竹竿上刻上一个记号表示水深;再把这根竹竿掉过头来垂直插入水中,也刻上一个记号表示水深.如果两个记号相距10厘米,水深是100厘米,那么竹竿的长度是.15、矩形操场四周等距离地栽了一些柳树,每两棵柳树相隔5米.操场四个角上各有一棵柳树.小王和老马从一个角同时出发,向不同方向走去.小王速度是老马的两倍.当老马在拐了一个弯之后遇到的第5棵树时遇见了小王.已知操场长是宽的两倍,操场四周栽了棵树,操场周长米.思考:☆在一根长100厘米的木棍上自左至右每隔6厘米染上一个红点,同时自右至左每隔5厘米染上一个红点.然后沿红点处将木棍逐段锯开.那么,长度是4厘米的木棍有根.☆甲、乙两人对一根3米长的木棍涂色,首先甲从木棍端点开始涂黑5厘米,间隔5厘米不涂色,接着再涂黑5厘米,这样交替做到底.然后,乙从木棍同一端点开始留出6厘米不涂色,接着涂黑6厘米,再间隔6厘米不涂色,交替做到底.最后,木棍上没有被涂黑部分的长度总和为厘米.思维训练四、还原问题A卷1、某数加上6,乘以6,减去6,除以6,其结果等于6,则这个数是.2、一个卖西瓜的农民,第一次卖出篮子里的一半少半个,第二次又卖出了剩下西瓜的一半又半个,这时篮子里还剩下一个又半个西瓜,这个农民原来有个西瓜.3、甲、乙、丙三人共有人民币168元,第一次甲拿出与乙相同的钱数给乙,第二次乙拿出与丙相同的钱数给丙,第三次丙拿出与甲这时相同的钱数给甲.这时甲、乙、丙三人的钱数恰好相等.原来甲比乙多元.4、A、B、C三个油桶各盛油若干千克.第一次把A桶的一部分油倒入B、C两桶,使B、C两桶的油分别增加到原来的2倍;第二次从B桶把油倒入C、A两桶,使C、A两桶内的油分别增加到第二次倒之前桶内油的2倍;第三次从C桶把油倒入AB两桶,使AB两桶内的油分别增加到第三次倒之前桶内油的2倍.这样各桶的油均为16千克.A桶原有油千克,B桶原有油千克,C桶原有油千克.5、唐代诗人李白经常饮洒赋诗.下面这首《李白买酒诗》,却是一道极有趣的数学题: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饮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请君猜一猜,壶中原有酒.诗人李白壶中原有酒斗.B卷6、一根木杆,第一次截去了全长的二分之一,第二次截去所剩木杆的三分之一,每三次截去所剩木杆的四分之一,第四次截去所剩木杆的五分之一,这时量得所剩木杆长为6厘米.木杆原来的长是 厘米.7、甲、乙两人各有钱若干元.甲拿出41给乙后,乙又拿出51给甲.这时甲、乙的钱数均为480元.原来,甲的钱数为 元,乙的钱数为 元.8、A 、B 、C 三个桶中各装有一些水.先将A 桶中的31的水倒入B 桶,再将B 桶中现有水的51倒入C 桶,最后将C 桶中现有水的71倒回A 桶.这时,三个桶中的水都是12升.那么,A 桶原有水 升,B 桶原有水 升,C 桶原有水 升.9、一个水塘里的水浮莲每天都比头一天增长一倍,第16天刚好长满全部水塘.当水浮长满全部水塘的41时是第 天. 10、一只猴子摘了一堆桃子,第一天吃了这堆桃子的七分之一;第二天吃了余下桃子的六分之一;第三天吃了余下桃子的五分之一;第四天吃了余下桃子的四分之一;第五天吃了余下桃子的三分之一;第六天吃了余下桃子的二分之一.这时还剩下12只桃子,那么第一天和第二天猴子吃的桃子的总数是 .11、小明每分钟吹一次肥皂泡,每次恰好吹出100个.肥皂泡吹出以后,经过1分钟有一半破了;经过2分钟还有201没破;经过2.5分钟后全部破了.小明吹完第100次肥皂泡时,没有破的肥皂泡共有 个.C 卷12、在电脑里先输入一个数,它会按给定的指令进行如下运算:如果输入的数是偶数,就把它除以2;如果输入的数是奇数,就把它加上3.同样的运算这样进行了3次,得出结果为27.原来输入的数可能是 .13、有一筐苹果,把它们三等分后还剩2个苹果;取出其中两份,将他们三等分后还剩2个;然后再取出其中两份,又将这两份三等分后还剩2个.这筐苹果至少有 个.14、接送车每天按顺序到六个停车点接学生上校,每个点都有学生上车.且知,以第二停车点开始每个点上车的学生数都是前一点上车人数的一半.那么,接送车到校时,车上最少有 名学生.15、5个空瓶可以换1瓶汽水,某班同学喝了161瓶汽水,其中有一些是用喝剩下的来的空瓶换的,那么他们至少要买汽水 瓶.思考:☆ 12加上24,减20;再加上24,再减20;…如此下去,至少经过 次运算才能得到52.☆ 有1991粒纽扣,两个人轮流从中取几粒,但每人至少取1粒,最多取4粒,谁取到最后一粒,就算谁输.问:保证一定获胜的对策是什么?思维训练五、平均数问题A卷1、王伟4次跳高的平均成绩是138厘米,第五次跳了141厘米.那么,他五次跳高的平均成绩是厘米.2、甲、乙、丙三人的平均年龄17岁,加入丁,四人平均年龄为19岁.丁岁.3、小明参加了四次语文测验,平均成绩是68分,他想在下次语文测验后,把五次的平均成绩提高到70分以上.那么,在下次测验中,他至少要得分.(请填一自然数)4、A、B、C、D四个数的平均数是38,A与B的平均数是42,B、C、D三个数平均数是36.那么B是.5、A、B、C、D四个数,每次去掉一个数,将其余三个数求平均数,这样计算了四次,得到下面四个数:23、25、30、33.A、B、C、D的平均数是.6、某校五年级共有两个班参加跳绳比赛,一班参加45人,二班参加50人.一班张丽跳过35个后与二班李明相撞,此时李明刚跳过79个.这样一班的平均成绩为156个,二班的平均成绩为157个.后经教师同意,张丽和李明又分别重跳,这样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均为159个.那么,第二次张丽跳个,李明跳个.B卷7、小明读《西游记》,第一天读83页,第二天读74页,第三天读71页,第四天读64页,第五天读的页数比五天中平均读的页数还多3.2页.那么,小明第五天读了页.8、五(1)班数学考试平均成绩是91.5分,事后复查发现计算成绩时将一位同学的98分误作99分计算了.经重新计算后,全班的平均成绩是91.7分.那么,五(1)班有名学生.9、小明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4分.这一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到86分.这一次是第次测验.10、A、B、C三个首饰加工厂用等量资金购买原料.买好后C的需要量减少,分出若干千克给A、B,结果A比C多15千克,C比B少15千克.因此A、B共给C1250000元.算一算,每千克原料元.11、某次考试,张、王、李、陈四人的成绩统计如下:张、王、李平均91分;王、李、陈平均89分;张、陈平均95分.那么张得了分.C卷12、某校有100名学生参加第四届小学“祖冲之杯”数学竞赛,平均分是63分,其中参赛男同学平均分为60分,女同学平均分为70分.那么,该校参赛的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人.3的人及格,他们的平均分是80分.那么,不13、某班一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70分,其中4及格的人的平均分数是分.14、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一半,男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1千克,女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全体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千克.15、一列数,第一个数是105,第二个数是85,从第三个数起,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平均数.那么,第19个数的整数部分是.思考:☆在一次登山活动中,李明上山的速度为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为每小时6千米.那么,他来回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千米.1人被录取,录取者平均分☆某校入学考试,确定了录取分数线.报考的学生中,只有4比录取分数线高10分,没有被录取的同学其平均分比录取分数线低26分.所有考生的平均成绩是70分.那么录取分数线是分.☆六次数学测验的平均分为a,后四次的平均分比a提高了3分,第一、第二和第六次的平均分比a降低了3.6分.请回答:前五次平均分比A()了分.(在括号里填上提高或降低,再在横线上填上数字)思维训练六、归一问题A卷1、纺织厂100个工人工作20天可织布40万米.如果要织布20万米,再增加25人,需要工作天.2、食堂存有16人吃15天的米.16人吃了5天以后调走6人,余下的米可吃天.3、有3个箱子,如果两箱两箱地称它们的重量,分别是83千克、85千克和86千克.那么,其中最轻的箱子重千克.4、某班买来单价为0.5元的练习本若干.如果将这些练习本只给女生,平均每人可得15本;如果将这些练习本只给男生,平均每人可得10本.那么将练习本平均分给全班同学每人应付元钱.5、王老师带了30元钱去文具店买钢笔和圆珠笔.他买了3支钢笔和5支圆珠笔,剩下的钱再买2支圆珠笔还差4角,再买2支钢笔还差2元.每枝钢笔元.6、王阿姨用新机器织布,第一天织布253.5米,以后提高了织布技术,每天都比前一天多织布15.5米.第7天她织布米,7天一共织布米.7、王师傅加工1500个零件后,改进技术,使工作效率提高到原来的2.5倍.后来再加工1500个零件时,比改进技术前少用了18小时,改进技术前每小时加工个零件.B卷8、甲、乙、丙、丁四人拿出同样的钱,合伙订购同样规格的若干件货物.货物买来后,甲、乙、丙分别比丁多拿了3、7、14件货物.到最后结算时,乙付给丁14元.那么,丙应付给丁元.9、小英和小玲一同去买糖.小英买3包,小玲买2包(每包价钱相同),准备与小明三人一部分,计算结果小时共给她们0.25元,小英可以得到元.10、用一个杯子盛满水向一个空罐里倒水.如果倒进2杯水,连罐共重0.6千克;如果倒进5杯水,连罐共重0.975千克.这个空罐重千克.11、小明到商店买了若干支钢笔与圆珠笔,平均每支笔价钱是6元.已知钢笔价钱比圆珠笔贵一半,小明购买圆珠笔的支数比钢笔的支数多一半.钢笔每支售价是元.C卷12、某校把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分成A,B,C,D,E,F,G七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正好是从小到大的连续偶数.已知参加活动的总人数的20%减少20人就和D组的人数相等了,那么G组人数是人.13、三头牛和八只羊一天共吃青草93斤,五头牛和十五只羊一天共吃青草165斤.一头牛和一只羊一天共吃青草斤.14、姐妹二人在同一环境中学习.妹妹勤学,学一知三;姐姐懒惰,学三忘二.那么,妹妹在6年间所学懂的知识,姐姐需要年才能学懂.15、甲、乙、丙三个学生在外吃午餐,共买了1斤4两包子.甲没有带钱,由乙和丙分别付了买8两和6两包子的钱.甲、乙吃的一样多,丙比乙多吃了一两.第二天,甲带来他应付的2元3角4分,其中应付给丙元钱.思考:☆一个学雷锋小组的大学生们每天到餐馆打工半小时,每人可挣3元钱.到11月11日,他们一共挣了1764元.这个小组计划到12月9日这天挣足3000元,捐给“希望工程”,因此小组必须在几天后增加一个人.那么,增加的这个人应该从11月日起每天到餐馆打工.☆光明机械厂共有青年工人207人,分成每3人一组参加植树劳动.在这69个小组中,只有1名男青年的共15个小组,至少有2名女青年的共有36个小组,3名男青年的小组与3名女青年的小组同样多.这207名青年工人中有男青年人.☆有A、B、C三种货物,甲购A物3件、B物5件、C物1件付款20元;乙购A物4件、B物7件、C物1件付款25元;丙购A、B、C物各1件,应付款元.思维训练七、鸡兔同笼A卷1、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88个头,244只脚,鸡有只,兔有只.2、红铅笔每支0.19元,蓝铅笔每支0.11元,两种铅笔共买了16支,花了2.80元.那么,红铅笔买支,蓝铅笔买支.3、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现在这三种小虫共18只,有118条腿和20对翅膀.有只蜘蛛,只蜻蜓,只蝉.4、鸡和兔共100只,鸡的脚数比兔的脚数少28.鸡有只,兔有只.5、有一辆货车运输2000只玻璃瓶,运费按到达时完好的瓶子数目计算.每只2角,如有破损,破损瓶子不给运费,还要每只赔偿1元.结果得到运费389.2元.在这次搬运中,玻璃破损了只.B卷6、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有一诗选集,其中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13首,总字数却反而少了20个字.那么,五言绝句有首,七言绝句有首.7、一辆卡车运矿石,晴天每天可运16次,雨天每天只能运11次.一连运了若干天,有晴天,也有雨天.其中雨天比晴天多3天,但运的次数却比晴天少27次.那么一连运了天.8、一些2分和5分硬币,共值2.99元,其中2分硬币个数是5分硬币个数的4倍.5分硬币有个.9、学校组织新年游艺晚会,用于奖品的铅笔、圆珠笔和钢笔共232支,共花了300元.其中铅笔的数量是圆珠笔的4倍.已知铅笔每支0.60元,圆珠笔每支2.7元,钢笔每支6.3元.那么铅笔有支,圆珠笔有支,钢笔有支.10、“京剧公演”共出售750张票得22200元.甲票每张60元,乙票每张30元,丙票18元.其中丙票张数是乙票数的2倍.其中甲票有张.11、某工厂的27位师傅共带徒弟40名,每位师傅可以带1名徒弟、2名徒弟或者3名徒弟.如果带1名徒弟的师傅人数是其他师傅的2倍.带2名徒弟的师傅有位.C卷12、某人在途中经过一个山岭,上山时每小时走3240米;下山时每小时走6440米.已知他从目山到下山共用去6小时(不包括休息时间),共走27.440千米.上山用了小时,下山用了小时,上山走米,下山走米.13、甲乙两人进行射击比赛,约定每中一发记20分,脱靶一发扣12分.两人各打了10发,共得208分,其中甲比乙多64分.甲中发,乙中发.14、大小猴子共35只,它们一起去采摘桃子.猴王不在的时候,一个大猴子一小时可采摘15千克,一个小猴子一小时可采摘11千克;猴王在场监督的时候,每个猴子不论大小每小时都可多采摘12千克.一天采摘了8小时,其中只有第一小时和最后一小时猴王在场监督,结果共采摘4400千克桃子.那么,在这群猴中,共有小猴只.15、郭华叔叔八点整由A地出发到相距7.2千米的B地去.开始他步行,每分钟走90米;走到C地,向朋友借了一辆自行车,骑车的速度是原来步行的3倍.又知他借车花了6分钟,最后他是八点四十分到达B地的.AC两地相距米.思考:。
《将进酒》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转化的复杂性。
2、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
【预习学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
逝世于安徽当涂县。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2、背景资料补充《将进酒》就是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
《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
李白的《将进酒》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
二、基础积累·厚积薄发1. 默写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1),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
(2),西出阳关无故人。
(3),化作相思泪。
(4),独酌无相亲。
,对影成三人。
(5)抽刀断水水更流,。
人生在世不称意,。
(6)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2.识记字音。
(给加点的字注音)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钟鼓馔.玉()恣.欢谑.()呼儿将.出换美酒()千金散.尽还复来()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
①高堂..一饮三百杯()..明镜悲白发()②会须③钟鼓馔玉..不足贵()④斗酒十千恣.欢谑.()⑤呼儿将.出换美酒()⑥与尔.同销.万古愁()【课堂学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读诗歌,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诗歌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在诗中圈画出相关的词语并分析。
数学文化心得体会数学文化心得体会篇1这次选修课我选了数学文化,因为当我看到这个名字时,我觉得学到一些数学的周边知识对我的学习与生活可能还是有点用的,所以我报了名。
数学文化这门课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数学的知识,包括数学的历史、数学的发展等等,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周三经一的思想,也就是今天人们讲的圆周率π,而西方国家到了17世纪才有这样的概念,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卓越工作,令世界震惊。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跟数字打交道。
一个人不识字完全可以生活,但是若不识数,就很难生活了,现代科技进步,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觉得数学文化这门课程为我们剖析数学这门神秘而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科学,对我们来说是获益匪浅的。
第一个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数字,其对两个苹果及两个橘子之间有某样相同事物的认知是人类思想的一大突破。
除了认知到如何去数实际物质的数量,史前的人类亦了解了如何去数抽象物质的数量,如时间-日、季节和年。
算术(加减乘除)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古代的石碑亦证实了当时已有几何的知识。
到了16世纪,算术、初等代数、以及三角学等初等数学已大体完备。
17世纪变量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开始研究变化中的量与量的互相关系和图形间的互相变换。
在研究经典力学的过程中,微积分的方法被发明。
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数学基础而产生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等也开始慢慢发展。
老师还给我们点评了数学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三次数学危机,这三次数学危机每一次都是数学探索者们在进行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探索时产生的问题,每次出现了数学危机后,数学家们都努力地对其进行探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把这些问题解决。
那节课让我了解到数学的世界是时时刻刻都会有矛盾的世界,研究数学就是在研究把这些矛盾解决掉或者用正当的理论把矛盾解释清楚的方法。
有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由数学分形而制成的各种各样的图像,我都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那让我明白了原来生活中在衣服上、各种电器的屏保中的那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出自数学这门神秘的学科里,那节课真的让我们体验到了数学的神奇与壮观。
数学思维训练课李白喝
酒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数学思维训练课《李白喝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用“倒推”的策略寻求思路,能根据实际问
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感受“倒推”策略的特定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能力。
3.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理的解决策略。
一、教学过程
1.看图片:(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猫吗小猫最喜欢吃什么看,在这幅图片上有四只可爱的小猫正在钓鱼。
要想知道是哪只小猫钓到了鱼,可以用什么方法?(两种:正向、反向)
师: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对比两种方法:由猫找鱼要一个一个找下去,由鱼找猫只要一次就解决了问题。
有时我们解决问题要变换方向,使问题化难为易。
二、研究“李白喝酒”问题
(一)研究“一遇店和花”问题
1.出示题目
大家对唐朝诗人李白熟悉吗?他是非常着名的诗人,被称为“诗仙”。
那大家知道李白最喜欢什么吗?对了,他最喜欢喝酒。
李白一喝起酒,就诗兴大发,经常吟诵出千古绝句。
今天就请你跟老师一起走入一道古诗数学题——《李白喝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四口。
一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2.理解古诗题
请学生读题,多读两遍。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遇店加一倍是什么意思那我们怎么表示(解释、表演)
板书店×2(是原有酒的2倍)
举例:正问如果你是小李白,原酒壶中有1口酒,则遇店就有(2)口酒;
如原酒壶中有3口酒,则遇店就有(6)口酒。
(2)提问:“见花喝四口”是什么意思?壶中的酒会怎样
板书花 -4
学生举例:如原酒壶中有()口酒,则遇花就有()口酒;
(3)“一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你是怎样理解的(两种方法:先店后花、先花后店、酒壶中的酒被喝光——用0表示)
排序:店——花(原有2口酒,正向猜测,反向逆推)
÷2?+4 0 (为什么要先加4,再除以2呢)
花——店(遇店无意义,如果酒壶中原有0口酒,则遇店还是0口酒
既然最后喝光了壶中酒,那最后一次遇到的是“店”还是“花”呢为什么
3.总结
最后遇到的一定是“花”;通过比较,逆向思维的方法好;采用逆向思考的方法,能又快又准地得出结果。
(二)研究“两遇店和花”
1.出示题目: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四口。
两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2.说说共有几种行走路线(3种,为什么最后遇到的一定是“花”)
3.列举行走路线,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情况一店花店花
原来×2-
4 ×2
-4 现在
÷2+4 ÷2?+4 0
这里实际上就是表示“一个数乘2,减4,再乘2,减4,最后求原来的数是3。
情况二花店店花
原来 -4 ×2×2 -4 现在
+4 ÷2
÷2?+4 0
这里实际上就是表示“一个数减4,乘2,再乘2,减4,最后求原来的数是5。
情况三店店花花
原来×2?×2 -4 -4 现在
÷2?÷2 +4+4 0
这里实际上就是表示“一个数乘2,再乘2,减4,再减4,最后求原来的数是2。
4.设疑
大家能将这么复杂的问题倒推出来,真了不起!同样是“两遇店和花”,为什么结果却不一样呢?
(所走路线的顺序不同,结果就不同。
)
5.延伸
如果老师将题目改成“三遇店和花”,你还会解答吗?课下可以尝试。
6.总结
刚才我们用倒推的方法解决了问题。
看来,当我们用以往的思路解题有困难时,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也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二、拓展延伸
1.倒推问题
(1)有一篮苹果,第一次取出一半多1个,第二次取出余下的一半多1个,第三次又取出余下的一半多1个,这时篮内还剩下1个苹果。
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2)有一老翁说:“我的年龄加上12,,除以4,减去15后,再乘10,恰好是100岁”,这位老人有多少岁呢?
2.古代趣味问题
一道古典趣味题就是一扇窗子,打开这扇窗子,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很奇妙。
老师还给大家搜集了一些古代趣味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研究研究。
(1)古典命题——宝塔增级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店店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
(2)古典命题——百羊问题
有一个人赶着一群羊在前面走,另一个人牵着一只羊在后面,后面的人问赶羊的人说:“你这群羊有100只吗”赶羊的人回答:“我在得这么一群羊,再得这群羊的一半,再得这群羊的四分之一,把你的羊也牵给我,我恰好有100只羊。
”请问这群羊有多少只
(3)我国古代数学家张邱建编《张邱建算经》中记有有趣的数学问题:“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
(4)在我国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
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到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
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数学是科学王冠上最璀璨夺目的明珠,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与家长、同伴研究一些数学习题,开阔自己的思路,也使自己的思维水平更上一个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