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原腔动物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8
第八章 原腔动物
目的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 原腔动物 的主要特征及蛔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掌握几种重要寄生线虫的主要特点及其生活史、危害和防治原则,掌握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及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教学重点: 原腔动物的 假体腔;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教学难点:寄生线虫的生活史。
授课时数: 2 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讲授与讨论。
教学内容:
原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假体腔动物或线形动物,过去曾包括线虫纲、轮虫纲、腹毛纲、线形虫纲及棘头虫纲等 5 纲。这几类动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原体腔;具发育完善的消化管;体表被角质膜;排泄器官属原肾管型;雌雄异体。这些结构上的特点,显示出原腔动物较以前讲述的各类动物更复杂、更高等。但原腔动物中各类群在演化上的亲缘关系不很密切,形态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有许多重大不同之点。因此当今多数学者认为,原腔动物中各类群应各自列为独立的门。
第一节 代表动物——蛔虫
为人体最常见的肠道内寄生线虫,和猪蛔虫相似。
一、外形
雌雄异体且异形。
雄虫:较短小,尾部向腹面弯曲。
雌虫:较长大,尾端直而尖。
虫体呈长圆筒形,体外隐约可见其皮层向内加厚的四条纵线,分别称背线、复线和侧线,前端为口(具三片唇片,上有感觉乳突)。雌虫腹面前端约三分之一体长处有一雌性生殖孔,近体末端处有肛门,雄虫则常见一对交合刺自近体末端的泄殖孔处伸出。
二、结构
1. 皮肌囊
角质层:厚,由表皮细胞所分泌,坚硬而有弹性,能抵抗寄主消化酶。 表皮层:表皮细胞界限不清,为合胞体。
肌肉层:仅有纵肌而无环肌,由背线、复线和侧线分成四束。每个肌细胞外侧含纵行肌原纤维,内侧为具细胞核的细胞本体,细胞本体参差不齐地伸入体腔,细胞质延长成细丝状与背线或腹线相连。
蛔虫体未形成完整的肌肉层,运动能力不强,只能作拱曲的波形运动。
2. 假体腔
发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
结构:在体壁和消化道之间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仅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
假体腔原始、初级,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对体壁有一种压力,使虫体显得膨胀并维持一定的形状,同时兼有循环功能。
3. 消化
完全的消化道。包括口、咽、肠和肛门。
4. 排泄
原肾型排泄系统,但排泄系统无焰细胞,而由原肾细胞衍生成两条纵管,分别位于左右侧线内称排泄管,在体前端汇合,以排泄孔开口于离口不远的腹线上。
原肾型排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渗透压。
5. 呼吸
无专门的呼吸器官,蛔虫进行乏氧呼吸。
6. 神经
蛔虫为筒状神经系统。其咽部有神经环,由此向前、向后发出神经索,其中背、腹神经索发达,位于背、腹线内,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通身体各处。
感官不发达,仅唇片及雌虫肛门附近乳突有感觉功能。
7. 生殖
蛔虫生殖系统发达,管状生殖系统盘曲在假体腔。
雌虫:卵巢 1 对、输卵管、子宫、生殖孔。
雄虫:精巢 1 个、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泄殖腔(孔)、交合刺。
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生殖能力强。 三、生活史
蛔虫生活史简单,无中间寄主。
成虫——受精卵——感染性卵——幼虫——成虫
自人体感染虫卵到雌虫开始产卵约需 60~70 天,虫体在人体内生存约 1 年左右,然后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
蛔虫分布广,在温带、热带感染极严重,发病率很高。由于其繁殖力极强,一条雌虫平均每天产卵约 20 万粒,且虫卵抵抗力强(在隐蔽的土壤中可存活一年,在 -5~10 ℃的环境下可保持生活力二年,食醋、酱油、腌菜、泡菜用的盐水均不易消灭虫卵),加上蛔虫无中间寄主等原因,因此在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差的情况下,广泛流行。一般人群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四、危害及防治
危害:造成营养不良(蛔虫大量掠夺营养,对肠粘膜损伤而影响人的消化和吸收),严重感染者儿童发育不良。蛔虫还可进入胆道、胰管、阑尾,引起胆道蛔虫、胰腺炎、阑尾炎等,甚至会穿过肠壁而引起肠穿孔,若大量虫体扭结成团,会引起肠梗结。
防治:注意饮食卫生、改善环境卫生、加强粪便管理、积极治疗病人。
第二节 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两侧对称,三胚层,身体不分节。
体细长呈蠕虫状,体表有非细胞结构的角质膜,具假体腔,完的全消化道,无循环、呼吸系统,原肾管型排泄系统,筒状神经系统,多数雌雄异体且异形,水生划陆生生活,不少种类寄生生活。
第三节 原腔动物分类
一、原腔动物的主要门
表 8-1 原腔动物主要门的特征比较
类别 线虫动物门 腹毛动物门 轮虫动物门
体形 多细长如线,无明显头部 极小,一般体长 1
mm 左右 极小,体形多样,常可分为头、躯干和足三部分
背、腹、侧线 有,体表可见 无 无
咽部咀嚼囊 无 无 有 体表纤毛 无 腹面有 有,在体前端形成轮盘
分布 海水、淡水、土壤及寄生生活 海水和淡水 多淡水,少海产
举例 蛔虫 鼬虫 轮虫
此外,还有动吻动物门、棘头动物门、内肛动物门等。
二、几种重要的寄生线虫
1. 十二指肠钩虫
钩虫分布几遍全世界,感染率高,我国亦广泛分布,为危害我国人体健康的五大寄生虫之一,感染率通常南方高于北方。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为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我国北方前者居多,南方后者居多,不少地区混合感染。
( 1 )形态
十二指肠钩虫长约 8~13 mm ,半透明,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其口囊内有钩齿 2 对(美洲钩虫有切板 1
对),雄虫较雌虫略小,尾部末端有交合伞可与雌虫区别。
( 2 )生活史
成虫——卵——第一期杆状蚴——第二期杆状蚴——丝状蚴——幼虫——成虫
丝状蚴为其感染期。
( 3 )危害及防治
危害:
幼虫侵入时,引起机械性损伤,细菌被带入时引起皮炎(俗称粪毒)。
严重感染者,咳嗽、咯血、发热等。
主要危害在成虫,因慢性失血而导致贫血(因钩虫吸血时经常转换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使伤口不能及时止血),少数患者出现异嗜。
防治:治疗病人,加强粪便管理,自我防护。
2. 丝虫
危害我国人体健康的五大寄生虫之一,国内主要有两种: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成虫皆为乳白色,细长线状,幼虫称“微丝蚴”。 ( 1 )生活史
成虫——微丝蚴——腊肠形蚴——丝状蚴——成虫
丝状蚴为感染期,中间寄主为蚊。
微丝蚴自淋巴系统至血液,活动力很强,白天滞留在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故普查病人宜在夜晚进行。这与其生存适应有关,也与寄主生理状态有关。如变化寄主睡眠时间,白天睡觉,晚上工作,经一段时间,微丝蚴则白天出现在末梢血液中。
( 2 )危害
以成虫为主,由于成虫的机械和毒素作用,引起寄生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出现全身性反应如发热、头痛、橡皮肿等。
( 3 )防治
治疗病人,灭蚊防蚊。
3. 蛲虫
寄生于人体大肠下段的一种寄生线虫,特别是儿童易受感染,全世界均有分布。
雌虫体长 10~12 mm ,雄虫 2~5 mm ,成虫交配后,雌虫在夜间爬到肛门周围产卵,刺激肛门发痒,影响患者睡眠。患者衣被、手指甲缝、甚至空气中都可能有虫卵,受精卵被寄主吞食后,在十二指肠内孵化为幼虫,进入大肠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到性成熟需 2~3 周。
感染症状主要为肛门骚痒,常有烦燥不安、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在托儿所、幼儿园等环境中集体生活的儿童极易相互感染。
4. 鞭虫
外形象马鞭,前端细线状,后端粗,雄虫较小,长 30~45 mm ,尾部向腹面作螺旋状弯曲。
尤以高温高湿的南方较多。主要寄生在人体盲肠中,偶寄生于阑尾,以其线状头部穿入肠粘膜而附着于肠壁,后部则游离于肠腔中。虫卵随寄主粪便排出后,在 30 ℃的温度和较高湿度的环境下约经 3 周,发育为感染性虫卵,被人吞食后在肠道内经消化液的作用,幼虫孵出,发育为成虫。自感染到虫体成熟产卵约需 1 个月,感染严重时出现腹痛、贫血,如寄生于阑尾则引起阑尾炎。
5. 小麦线虫
在我国分布较广,是寄生在小麦上的一种植物线虫。虫体细小,黄白色,雌虫长约 4~5 mm ,雄虫长仅 2 mm ,常弯曲成团。受害小麦的主要症状是麦杆肥肿弯曲、矮小,轻者部分或全部麦粒变为虫瘿而不结实。
本病的传播是病粒(虫瘿),随小麦种子播入土中,吸水后休眠幼虫钻出虫瘿,侵入小麦幼苗,随小麦生长而发育,小麦开花时侵入子房,发育为成虫,并交配产卵。子房因其危害而成虫瘿,卵在虫瘿内孵出数千条幼虫,然后蜕皮两次进入休眠期。病粒随种子收藏入库,直至次年播种时,再恢复活动。在干燥病粒中,可存活数年。
防治方法:选种,用 30~40% 泥水或 20% 的盐水选种,消灭上浮的虫瘿。
三、五种重要的寄生线虫比较
表 8-2 五种重要的寄生线虫特征比较
名称 生殖方式 寄生部位 感染方式 感染虫态 主要危害
蛔虫 卵生 小肠 经口感染 感染性虫卵 略
钩虫 卵生 小肠 皮肤接触 丝状蚴 略
丝虫 卵胎生 淋巴血管 蚊吸血 丝状蚴 略
蛲虫 卵生 大肠 经口感染 感染性虫卵 略
鞭虫 卵生 盲肠 经口感染 感染性虫卵 略
第四节 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及寄生虫病的防治
一、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
人和动物体内的寄生虫,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扁形动物和原腔动物中的寄生种类,给人畜带来严重危害。寄生虫从受精卵发育为成虫的整个过程为寄生虫的生活史,有的寄生虫要经历几个幼虫期,先后还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寄主,才能完成生活史,故有终寄主和中间寄主之分。
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是多方面的:生理机能的改变,引起形态的一系列的变化,如消化、神经和感官、生殖、附着器、呼吸方式、自我防护等。
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常因寄生部位不同,危害程度有异,一般血液或组织液内的寄生虫比腔道内寄生虫的致病作用强,危害大。其危害主要有:
①夺取寄主营养。因其营养完全依赖于寄主。
②机械性损伤。如蛔虫等。
③毒害作用。寄生虫代谢产物,对寄主引起程度不同的危害。
④继发性疾病。细菌感染。
人体对寄生虫具有防御机能,即免疫。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先天免疫,如猪蛔虫不能在人体内发育,反之亦然;另一种为后天免疫,最常见的为带虫免疫对象,即某寄生虫寄生于寄主后,寄主对该虫的再次侵入有一定的免疫力,若用药物消除了体内的寄生虫,则已获得的免疫力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