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的鉴别
- 格式:docx
- 大小:19.11 KB
- 文档页数:9
常用中药经验鉴别术语
1.大黄*:星点[蓼科]
2.何首乌**:云锦状花纹[蓼科]
3.牛膝*/川牛膝*:筋脉点[苋科]
4.商陆**:罗盘纹[商陆科]
5.银柴胡:砂眼、珍珠盘[石竹科]
雅连:单枝,“过桥”长云连:单枝,弯曲呈钩状,细小6.黄连*:过桥[毛茛科]
7.防己*:车轮纹[防己科]
8.甘草[豆科]*/黄芪[豆科]*/木香[菊科]*:菊花心
9.板蓝根/黄芪/桔梗[桔梗科]*:金井玉栏(木质部黄色部韧皮部黄白色)
杭白芷——形成层四方形
白芷——形成层圆形
疙瘩丁(白芷/杭白芷)
10.白芷*:疙瘩丁 [伞形科]
11.川芎**:蝴蝶片[伞形科]
12.防风*:蚯蚓头、菊花心[伞形科]
13.党参:狮子头、菊花心[桔梗科]
14.苍术**:朱砂点、起霜[菊科]
15.松贝*:怀中抱月[百合科]
16.天麻*:鹦哥嘴、红小辫[兰科]
17.辛夷*:毛笔头[木兰科]
18.地龙*:白颈
19.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
20.蕲蛇*: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
21.乌梢蛇:剑脊
22.麝香:银皮、当门子
23.花鹿茸*——
二杠(一个侧支)、三岔(二个侧支)、大挺(主支)、门庄(锯茸,圆柱状分枝,侧枝)
血片/蜡片:尖部切片
蛋黄片:中上部切片
老角片:下部切片
马鹿茸——
单门、莲花、三岔(三个侧支)、四岔
砍茸:虎牙(带有脑骨的茸,带头皮骨)
捻头:四岔顶端无毛
24.牛黄:乌金衣
25.羚羊角:通天眼、骨塞、合把
26.赭石*:钉头。
常见中药饮片的鉴别要点中药饮片是一种常见的中成药,由中药材经过深加工制成浓缩的制剂,在中医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着众多不良商家,存在假冒伪劣饮片的现象,因此对于中药饮片的身份鉴定及质量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物理特征、理化指标、宏观形态、显微形态等方面详细介绍常见中药饮片的鉴别要点。
一、物理特征鉴别物理特征是鉴别饮片是否真伪的一种简单、方便、直观的方法。
包括检查饮片的外观、气味、质地等方面。
(一)外观一般来说,厂家在生产中已经对饮片进行粉碎、筛选、运输等操作,因此饮片的外观很难与原材料相同。
但是,对于同一种饮片而言,其颜色、质感、大小等外观特征应该是相似的。
(二)气味饮片的气味可以为其真伪鉴定提供有用的信息。
合格的饮片应该具有其特有的香味或苦味,如川芎的特有香气、黄芩的特有苦味等。
如果饮片的气味与其应有的特征不符,就应该引起重视。
(三)质地饮片的质地特征也是其真伪的一种重要鉴别要点。
正常的饮片应该是干燥、松散、质地均匀的。
而假冒伪劣的饮片可能会添加其它物质,导致饮片的质地变得粘黏或不均匀,这时候就要引起警觉。
二、理化指标鉴别理化指标鉴别是中药饮片质量检测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通过对饮片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进行检测,从而鉴定饮片的真伪和质量。
(一)水分含量水分含量是饮片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影响饮片的保存期,也直接影响到饮片的质量。
一般来说,水分含量低于10%的饮片质量较好,而水分含量高于15%的饮片可能会受到霉菌、霉变等问题。
(二)有关成分含量检测种类繁多的中药饮片中可能会存在大量的药效成分,对这些成分含量的检测属于中药饮片的常规检测内容。
不同品种饮片中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因此对于有关成分含量的检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宏观形态鉴别宏观形态鉴别主要是通过观察饮片的表面形态、自然状态、大小、外观等特征,以判断饮片是否标准纯正。
(一)干燥程度饮片干燥的程度对其鉴别有很大影响。
饮片的柔软度、脆度、颜色、断面等都与其干燥程度相关,因此在鉴别中应该按照标准程度来进行比对。
中药制剂鉴别方法概述
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药材进行加工、炮制、配制等处理而制成的药品,其具有疗效明显、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广泛。
然而,由于中药制剂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如何进行有效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成为当前中药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
药典是最权威的药品标准之一,其中收录了许多中药制剂的鉴别方法。
以下是药典中最常用的几种中药制剂鉴别方法:
1. 外观鉴别
外观鉴别是通过对中药制剂的外观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优劣的方法。
外观鉴别主要包括形状、色泽、表面纹理、质地等方面。
例如,正品人参外观应为黄色或淡黄色,表面光滑,质地坚硬,断面黄白色,形成层环纹明显。
2.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制剂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优劣的方法。
显微鉴别主要包括组织构造、细胞形态、分泌物等方面。
例如,正品黄连显微镜下可见分泌细胞较多,细胞内含黄色分泌物,呈颗粒状或团块状。
3.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是通过对中药制剂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和比较,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优劣的方法。
理化鉴别主要包括水分、灰分、挥发油、浸出物、有效成分等方面。
例如,正品当归挥发油成分应检测到丁香酚、香草醛等成分。
4. 色谱鉴别
色谱鉴别是通过使用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仪器,对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检测,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优劣的方法。
色谱鉴别可以对复杂中药制剂进行高效、准确的鉴别。
中药材的鉴别方法引言中药材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假冒伪劣的中药材,因此,正确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成为了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介绍中药材的鉴别方法,包括外观特征、理化性质、显微鉴定和化学鉴定等方面。
一、外观特征通过观察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1.外形特征:观察中药材的整体形状、颜色、大小、表面光泽等。
2.气味特征:闻取中药材的气味,判断是否具有特殊的香气或臭味。
3.触感特征:用手触摸中药材,感受其质地和湿润程度。
二、理化性质中药材的理化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1.比重测定:测量中药材的体积和质量,计算其比重。
2.溶解性测定:将中药材置于不同溶剂中,观察其溶解情况。
3.灰分测定:将中药材置于高温中燃烧,测量其灰分含量。
4.水分测定:用干燥法或称重法测量中药材的水分含量。
5.挥发性成分测定:利用蒸馏或提取方法,提取中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三、显微鉴定显微鉴定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细胞结构和组织特征,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1.细胞学鉴定:观察中药材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和细胞间的空隙等特征。
2.层析鉴定:将中药材制成横切片或纵切片,观察其中化学成分的分布情况。
3.化学染色:利用染色剂对中药材进行染色,增强相关组织结构的可见性。
四、化学鉴定化学鉴定是通过分析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1.薄层色谱法:将中药材提取物涂抹在薄层板上,观察色谱图案,与标准色谱图进行比对。
2.液相色谱法:将中药材提取物通过液相色谱仪进行分析,得到其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
3.质谱法:利用质谱仪分析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得到其质谱图谱。
五、其他鉴别方法除了以上的鉴别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鉴别方法可以辅助判断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1.理论鉴别:通过研究中药材的药理学和药物活性,判断其是否符合预期的药效。
2.标准对比:与已知的标准中药材进行对比,查看其外观、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是否相似。
中药显微鉴别知识点总结一、常用的显微鉴别方法1.外部特征:通过裸眼观察药材的外部特征,包括药材的形状、颜色、气味、质地等,对一些常见的中药材能够进行初步鉴别。
2.显微镜观察:将中药材切薄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器等微观结构特征,通过这些特征来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和品质。
3.化学试剂反应:使用化学试剂对中药材进行染色或特定反应,观察颜色变化或沉淀形成情况,从而进行鉴别。
例如,使用碘液来鉴别淀粉、使用酚酞试剂来鉴别川楝花等。
二、常见的中药显微鉴别知识点1.中药材的细胞结构:不同中药材的细胞结构有所差异,例如白芍与丹参的细胞结构明显不同,白芍的中央组织为胶质样,而丹参的中央组织为心皮样。
2.中药材的细胞壁特征:中药材的细胞壁在显微镜下能够展现出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等特征,对中药材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3.中药材的细胞器特征:中药材的细胞器如叶绿体、液泡、细胞核等在显微镜下能够清晰展现,观察这些细胞器的特征可以进行中药材的鉴别。
4.中药材的组织器官特征:中药材的茎、叶、根、花等组织器官在显微镜下具有明显的特征,如茎的韧皮部、髓部和皮层的组织结构等。
5.中药材的化学成分鉴别:某些中药材具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如青蒿素、马兜铃酸等,通过化学试剂反应可以对其进行鉴别。
三、中药显微鉴别的应用1.对中药材的真伪鉴别:通过对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细胞器、细胞壁等特征的观察和对比,可以对真伪中药材进行鉴别,避免假药的流入市场。
2.对中药材的品质鉴别: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与其微观结构密切相关,通过显微鉴别可以对不同等级的药材进行鉴别,保证中药的品质。
3.对中药饮片的质量鉴别:显微镜观察也常用于对中药饮片的质量鉴别,通过鉴别其中的纤维组织、气孔、维管束等特征,来判断中药饮片的纯度和质量。
四、显微鉴别的注意事项1.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放大倍数的选择,以及光源的调节,保证观察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2.在进行染色反应时,要严格遵守化学试剂的使用规范,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狗脊鉴别歌诀:狗脊根茎蚌壳蕨,隆起棕黄木质环,残存绒毛金黄色。
细辛鉴别歌诀:细辛辽华马兜铃,卷团横生不规则。
大黄鉴别歌诀:大黄蓼科髓星点,嚼之黏牙砂粒感。
蓼科首乌云锦纹,红皮浅沟皱缩纹。
牛膝、川牛膝鉴别歌诀:牛膝苋科质硬脆,川膝苋科质柔韧。
商陆鉴别歌诀:商陆同科罗盘纹。
银柴胡鉴别歌诀:石竹银柴质疏松,凹陷砂眼珍珠盘。
太子参鉴别歌诀:石竹太子质硬脆,凹陷处有须根痕。
川乌、草乌鉴别歌诀:川乌毛髓明显,木V形成多角形。
草乌毛茛髓中空,侧基钉角乌鸦头。
白芍、赤芍鉴别歌诀:毛茛白芍煮去皮,棕红质坚微苦酸。
赤芍红横凸皮孔,糟皮粉碴者为佳。
升麻鉴别歌诀:升麻毛茛结节状,上面茎洞网沟纹,下面凹凸须根痕,体轻质坚微苦涩。
北豆根鉴别歌诀:北豆防己蝙蝠葛,质韧细长圆柱形;皮易剥落心有髓,断面纤维气味苦。
苦参鉴别歌诀:皮薄破裂多反卷,剥落光滑显黄色;质硬断面纤维性,放射纹理味极苦。
葛根、粉葛鉴别歌诀:葛根豆科野葛根,质韧纤强纹不显;粉葛豆科甘葛藤,质硬纤弱富粉性。
黄芪鉴别歌诀:黄芪纤强显粉性,老根枯朽豆腥气。
远志鉴别歌诀:远志圆柱略弯曲,表面灰黄皱纹密,质硬易脆好剥离,味苦微辛感刺喉。
人参鉴别歌诀:芦长碗密枣核艼,味苦带甘气清香;假货商陆味淡麻,断面还有形成环。
三七鉴别歌诀:体有瘤凸质坚实,击碎面平皮木离;皮部散生棕色点,味苦有甘尝后知。
当归鉴别歌诀:主根粗短支根长,质地柔软色棕黄;断面油点显棕色,味甘带辛气浓香。
防风鉴别歌诀:防风环纹蚯蚓头,体轻气异菊花心。
南沙参鉴别歌诀:桔梗有根南沙参,圆形厚片皱缩边,切面黄白裂隙呈,体轻质松气微甘。
苍术鉴别歌诀:菊科根茎茅北术,表面棕色结节状断面油室朱砂点,茅术久露起白霜。
石菖蒲鉴别歌诀:南星菖蒲扁圆柱,叶痕三角交互列,残存叶基鳞毛状,断面纤维内环显,维管小点油细胞,质硬芳香味苦辛。
天冬鉴别歌诀:天冬沸水煮透心,纺锤黄白半透明,味甜断面角质样,深浅不等纵皱纹。
射干鉴别歌诀:射干饮片薄片状,外皮褐色须根痕,切面色黄筋脉点,气微味苦也有辛。
中药制剂鉴别方法
中药制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必须进行鉴别。
下面是几种最常用的中药制剂鉴别方法:
1. 外观鉴别
外观鉴别是通过观察中药制剂的外观特征来判断其质量。
例如,中药颗粒的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纹理等。
外观鉴别方法简单易行,但有时可能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光线、角度等。
2.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制剂的微观结构来判断其质量。
例如,可以观察中药颗粒的细胞结构、腺毛、鳞片等。
显微鉴别方法需要专业技能和设备,但可以提供更准确的鉴别结果。
3.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是通过测定中药制剂的理化性质来判断其质量。
例如,可以测定中药制剂的水分、灰分、酸碱度等。
理化鉴别方法需要专业设备和化学试剂,但可以提供定量、客观的鉴别结果。
4. 色谱鉴别
色谱鉴别是通过气相色谱或液相色谱等技术,将中药制剂中的化学成分分离出来,并进行分析,以判断其质量。
色谱鉴别方法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但可以提供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鉴别结果。
中药制剂鉴别方法是确保中药制剂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三种常用的中药制剂鉴别方法三种常用的中药制剂鉴别方法中药制剂的鉴别是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的重要步骤。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的中药鉴别方法不断涌现。
以下是三种常用的中药制剂鉴别方法:1. 物理鉴别方法物理鉴别方法主要通过观察中药制剂的外观和形态特征,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具体的方法包括:•外观观察:观察中药制剂的颜色、形状、大小、气味等,与标准样品进行比对,鉴别制剂是否符合要求。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中药制剂的细微结构,如细胞、纤维等,以判断制剂的真实性。
•密度测定:通过比较制剂的重量与体积,计算制剂的密度,进一步判断其质量。
2. 化学鉴别方法化学鉴别方法是利用化学试剂对中药制剂进行化学反应,以检测其中的特定成分或化学性质。
常用的方法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制剂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率,以鉴别其中的化学成分。
•色谱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或液相色谱法,将中药制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利用检测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质量光谱法:通过质谱仪对中药制剂中的化学物质进行特定离子的质量分析,以鉴别其化学成分。
3. 生物学鉴别方法生物学鉴别方法是通过分析中药制剂中的生物特征和生物活性,来鉴别其真伪和药效。
常见的方法有:•显微鉴别:使用显微镜观察制剂中的微生物、纤维等生物特征,以判断其真实性。
•药理学检验:利用动物实验或离体器官实验,评价中药制剂的药效和疗效。
综上所述,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是三种常用的中药制剂鉴别方法。
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全面地评估中药制剂的质量和药效,保证中药的安全有效使用。
补充说明虽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鉴别方法是常用的中药制剂鉴别方法,但并不是每种方法都适用于所有的中药制剂。
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鉴别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还有其他一些新兴的鉴别方法也在逐渐被应用于中药制剂鉴别中,如分子生物学技术、光谱学技术等。
在进行中药制剂鉴别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和标准,以保证鉴别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常用经验鉴别方法经验鉴别就是用眼看、手摸、耳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确定其真伪优劣、产地、规格等,这些方法是几千年来中医药工作者鉴别药材经验精华的总结,它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它是从事中药经营、采购、验收、保管、鉴定、教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术知识。
1、眼看眼看就是凭借人体的光学感受器——眼,看药材的形状、大小、表面、颜色、断面,从而判定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
(1)形状:一种药材的外形性状一般是固定的,如圆柱形、方锥形等等。
如炉贝母呈圆锥形,平贝母扁球形;天麻长椭圆形,假山麻紫茉莉根呈圆锥形。
有些品种老中医师鉴别时使用的语言很形象,如防风的根茎部分称为“蚯蚓头”,海马的外形为“马头、蛇尾、瓦楞身”。
这些形容既简单又生动,易懂易记。
在观察外形时,有些叶、草、花类药材很皱缩,可用温水浸泡一下,然后摊平观察。
如参叶、金钱草、凌霄花等。
(2)大小:药材的大小(指长短、粗细、厚薄)一般有一定的幅度,如测量的大小与规定有差异时,应测量较多的样品,允许有少量高于或低于规定值。
例如黄芪、党参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枸杞有大有小,乌药片有厚有薄等。
(3)表面;药材的表面特征各异,尽管是同一品种也常因产地不同、采收季节等因素,表面特征也不尽相同,如光滑、根痕、粗糙、皮孔、皱纹等。
单子叶植物根茎及球茎节上的膜质鳞叶、根痕,蕨类植物的鳞片、毛等,这些特征的有无和程度常是鉴别药材的重要依据之一,如天麻与假天麻紫茉莉根,天麻表面有潜伏芽排列而成的多轮横环纹,紫茉莉则无。
(4)颜色:商品药材的色泽一般是较固定的,色泽的变化与药材的质量有关,如玄参、生地色要黑,红花要红,山药要白,青黛要深蓝,紫草要紫,蒲黄、黄连、松花粉要黄,如果加工不好、贮藏不当,就会改变药材的固有颜色,降低药材的质量。
如黄芩变绿不能药用,构杞因保管不善由红变黑,牛膝变黑等。
在观察颜色时,药材应干燥,不应在有色光下进行。
在描述药材颜色时,如用两种色调复合描述,还应说明以哪一种色调为主。
常用中药的鉴别根类中药性状的鉴定:根类中药无节、节间和叶,一般无芽。
根的性状,通常为圆柱形、长圆锥形、圆锥形或纺锤形等。
主根常为圆柱形,如甘草、黄芪、牛膝等,或呈圆锥形如白芷、桔梗等,有的呈纺锤形,如地黄、何首乌等;多数细长的须根集生于根茎上,如细辛、威灵仙、龙胆等。
单子叶植物的根一般为须根系,有的须根先端膨大成纺锤形快跟,如百部、郁金、麦冬等。
根的表面常有纵皱纹或横纹,有的可见皮孔;有的跟顶端带有茎残基或根茎,根茎俗称“芦头”,上有茎痕,俗称“芦碗”(如人参等)。
观察根的横断面或横切面的特征。
根茎类中药的性状鉴定:1、根茎类是一类变态茎,为地下茎的总称,包括状茎、块茎、球茎及鳞茎等。
根茎表面有节相节间,单子叶植物尤为明显;节上常有退化的鳞片状或膜质小叶、叶柄基部残余物或叶痕有时可见幼芽或芽痕;根茎上面或顶端常残存茎基或茎痕,侧面和下面有细长的不定根或根痕。
以根状茎多见,其性状不一,有圆柱形、纺锤形、扁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等。
鳞茎的地下茎呈扁平皿状,节间极短,称鳞茎盘,上面有肉质肥厚的鳞叶,如百合、川贝母等。
块茎常呈不规则块状或类球形,如天麻、半夏等。
2、观察根茎的横断面,应注意区分双子叶植物根茎和单子叶植物根茎。
一般说来,双子叶植物根茎外表常有木栓层,横切面有放射状结构,木部尤为明显;中央有明显的髓部;形成层环明显。
单子叶植物根茎外表无木栓层或仅具较薄的栓化组织,横切面不呈放射状结构,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小点散布;无髓部;通常可见内皮层环纹。
常用根皮根茎类中药防风: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干燥根产地: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药材习称“关防风”现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至八九成干,捆成小把,再晒干。
已抽花茎的植株其根老、质硬,称为“公防风”,质次不能药用。
性状鉴别:药材,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环纹上有的有棕褐色毛状残存叶基。
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皱纹。
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棕黄色至棕色,有裂隙,称“菊花纹”,散生黄棕色油点,木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茎木类中药的形状鉴定,一般应注意其性状、大小、粗细、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折断面及气、味。
如悬带叶的茎枝,其叶则按叶类中药的要求进行观察。
断面纤维性或裂片状,木部占大部分,双子叶植物的茎断面可见放射状排列纹理,有的可见明显小孔,如川木通、青风藤;有的可见特殊环纹,如鸡血藤。
气味常可以帮助鉴别,如海风藤味苦,有辛辣感;青风藤味苦,而无辛辣感。
草质藤茎较细长,多呈圆柱形,有的可见数条纵向的隆起棱线,也有呈类方柱形。
质脆,易折断。
断面可见明显的髓部,类白色,疏松,有的呈空洞状。
大部分草本植物茎,如石斛、苏梗等,列入全草类中药。
常用茎木类中药木通来源: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产地:木通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
采收加工:秋季采收,截取茎部,除去细枝、阴干。
性状鉴别:药材,呈圆柱形,常稍扭曲,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外皮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的裂纹或纵沟纹,具突起的皮孔。
节部膨大或不明显,具侧枝断痕。
体轻,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放部较厚,黄棕色,可见淡黄色颗粒状小点,木部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小或有时中控,黄白色或黄棕色。
气微,味微苦而涩,饮片: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片。
外表皮灰棕色或或灰褐色。
切面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小或有时中空。
气微,味微苦而涩。
皮类中药的性状鉴定:性状,平坦状,如杜仲、黄柏;弯曲状,又分为槽状或半管状(如企边桂)、管状或筒状(如杜丹皮)、单卷状(桂皮)、双卷筒状(厚朴)、复卷筒状(锡兰桂皮)、反曲状(石榴树皮);表面有外表面和内表面;折断面有平坦状(杜丹皮)、颗粒状(桂皮)、纤维桩(合欢皮)、层状(黄柏);气味。
常用皮类中药桑白皮产地:主产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采收加工: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
性状鉴别:药材,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长短宽窄不一,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
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
气微,味微甘。
饮片:桑白皮,呈丝状。
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
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文。
质韧,纤维性强,撕裂时有粉末飞扬。
气微,味微甘。
蜜桑白皮,呈不规则的丝条状,表面深黄色,或棕黄色,略具光泽,质滋润,纤维性强,易纵向撕裂。
气微,味甜。
叶类中药的性状鉴定:一般应注意叶片的性状,长度及宽度,叶端、叶缘及叶基的情况;叶片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和腺点,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叶片的质地;叶柄的有无、形状及长短;叶翼、叶轴、叶鞘、托叶及茎枝的有无;以及叶片的气和味等。
代表性药物有侧柏叶、淫羊藿、大青叶、蓼大青叶、枇杷叶、番泻叶、罗布麻叶、艾叶、紫苏叶。
常见的花类中药有圆锥状、棒状、团簇状、丝状、粉末状等。
颜色一般较新鲜时稍暗淡,气味也较新鲜时淡。
鉴别时,以花朵入药者,要注意观察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的数目及其着生位置、性状、颜色、被毛与否、气味等;如以花序入药,除单朵花的观察外,需注意花序类别、总苞片或苞片等。
菊科植物还需观察花序的形状,有无被毛等。
常用叶类中药金银花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蕊或带初开的花产地,主产于山东、河南采收加工,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性状鉴别,药材,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厘米,上部直径约0.3厘米,下部直径约0.15厘米。
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
偶见叶状苞片。
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0.2厘米,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子房无毛。
气清香,味淡,微苦。
鉴定果实类中药,应注意其形状、长小、颜色、顶端、基部、表面、质地、断面等。
注意是完整的果实还是果实的某一部分。
种子类中药的性状鉴定主要应注意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纹理、种脐、合点和种脊曲位置及形态、质地、纵横剖面以及气味等。
常用果实及种子类中药豆蔻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豆蔻”产地,白豆蔻产于泰国、柬埔寨、越南、缅甸等国。
我国云南、广东有少量引种。
爪哇白豆蔻产于印度尼西亚。
性状鉴别:药材,原豆蔻,呈类球形,直径1.2~1.8厘米。
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浅棕色绒毛。
果皮体轻,质脆,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毫米,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并被有践留的假种皮。
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印尼白蔻,个略小。
表面黄白色,有的微显紫棕色。
果皮较薄,种子瘦瘪。
气味较弱。
全草类中药,用部位为草本植物新鲜或干燥的全体或地上部分,这类中药称为全草类中药。
全草类中药因其包含了草本植物的全株,所以依靠原植物分类的鉴定则更为重要,原植物的特征(除颜色、表面特征、大小外),一般反映了药材的性状特征。
常用全草类中药:麻黄,采收加工,季节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性状鉴别,1、药材。
(1)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3-2毫米,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
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
节明显,节间常2-6厘米。
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毫米、裂片2(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
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
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
气香,味涩、微苦。
(2)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毫米,有粗糙感。
节上膜质鳞叶长2-3厘米,裂片3(稀2),先端锐尖。
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3)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毫米,无粗糙感。
节间长1.5-3厘米。
膜质鳞叶长1-2毫米,裂片2(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2、饮片。
(1)麻黄,呈圆柱形的段。
表面淡黄绿色至黄绿色,粗糙,有细纵脊线,节上有细小鳞叶。
切面中心显红黄色。
气微香,味涩、微苦。
(2)蜜麻黄,形如饮片麻黄。
表面深黄色,微有光泽,略具黏性。
有蜜香气,味甜。
菌类中药药用部位主要为真菌的菌核、子实体或子座与幼虫尸体的复合体的中药,称为菌类中药。
冬虫夏草主产于四川、西藏、青海等省区。
甘肃、云南、贵州等省亦产。
乳香燃烧时显油性,冒黑烟,有香气;加水研磨成白色或黄白色乳状液。
其他类中药主要包括,植物的某一或某些部分直接或间接的加工品,如儿茶、芦荟、青黛等,藤类植物的成熟孢子,如海金沙等;某些植物体上的虫瘿,如五倍子、没食子等。
常用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1、动物的干燥整体,如水蛭、全蝎、斑蝥等。
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如地龙、蛤蚧、乌梢蛇等3、动物体的一部分(1)角类。
如鹿茸、鹿角等。
(2)鳞、甲类。
穿山甲、龟甲等。
(3)骨类,如豹骨,狗骨,猴骨。
(4)贝壳类,如石决明、牡蛎等;(5)脏器类,如蛤蟆油、鸡内金。
4、动物的生理产物,分泌物,如麝香、蟾酥;排泄物,如五灵脂、蚕沙等;其他生理产物如,蝉蜕、蛇蜕等。
5、动物的病理产物,如珍珠、僵蚕等6、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如阿胶、鹿角胶。
矿物类中药的成分:1、按阳离子分类法分类,朱砂、轻粉、红粉等为汞化合物类;磁石、自然铜、赭石等为铁化合物类;石膏、钟乳石、寒水石等为该化合物类;雄黄、信石等为砷化合物类;白矾、赤石脂等为铝化合物类,胆矾、铜绿等为酮化合物类;密陀僧、铅丹等为铅化合物类;芒硝、硼砂、大青盐等为钠化合物类;滑石为镁化合物类等。
2、按阴离子分类法分类,朱砂、雄黄、自然铜等为硫化合物类,石膏、芒硝、白矾为硫酸盐类;炉甘石、鹅管石为碳酸盐类,磁石、赭石、信石为氧化物类,轻粉为卤化物类等。
矿物类中药的性状鉴别除对矿物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气味进行鉴别外,还应注意对其硬度、相对密度、条痕色、透明度、光泽、解理、断口、有无磁性等进行检查。
常用矿物类中药雄黄:来源,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
主含二硫化砷产地,主产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省加工,采挖后,除去杂质,或又低品位矿石浮选生产的精矿粉。
性状鉴别,药材,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
深红色或橙红色,条痕淡橘红色,晶面有金刚石样光泽。
质脆,易碎。
断面具树脂样光泽。
微有特异臭气,味淡。
精矿粉为粉末状或粉末集合体,志松脆,手捏即成粉,橙黄色,无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