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的发展阶段包括
- 格式:docx
- 大小:20.16 KB
- 文档页数:5
原始社会解体后出现了国家和国家治理,国家治理在人类社会的治理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从时间顺序发展上分析,国家治理经历了奴隶制国家治理、封建制国家治理、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四个阶段。
从本质属性方面分析,国家治理则形成了统治型、管制型、管理型和治理型四种类型以及从前者转为后者的三次转型。
一、治理的发端和原初形态
人类结成群体性的第一个组织形态,按照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所分析的,是以人与人之间纯人身的相互依赖为基础的社会。
“这种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①],“氏族的组成——这种组织产生了第一种社会形态,所以这种社会名副其实地称为氏族社会。
”[②]氏族,后来发展为胞族、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等。
这几个以血缘为纽带、按血缘关系来划分自己居民的前后相承的阶段,直到以按地域来划分居民为基础的国家产生之前,现在被统称为原始社会。
二、国家治理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解体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出现了国家。
国家,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
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
三、资本主义国家治理阶段。
资本主义国家是由代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在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斗争中建立起来的。
一般认为,1640年英国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开端。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封建社会的统治在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和摧毁下,封建社会也逐步走向了终结。
在封建统治的废墟上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通常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会转型为资本主义社会。
最早的资本主义诞生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的意大利,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区。
代表资本主义的自然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与商品生产为核心的商品经济。
由于生产的目的由单一满足转变为向社会提供产品,从而决定了生产关系将有别于原有的封建制度。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开始解体,农民与手工业者开始丧失生产资料,成为无产阶级,再由工厂主——最早的资产阶级与他们签订雇用协议,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劳动力的雇佣关系。
欧洲在16世纪到19世纪制度化了的一种综合的经济行为,特别以雇佣劳动为中心,还包括在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意味着不受国家的制约)中以公司的名义进行例如买卖商品,特别是资本货物(包括地产和劳动力)的组织和贸易。
这就是早期的所谓自由资本主义。
发展到19世纪工业革命背景下以及20世
纪以后,自由的商品经济发展进入高度竞争的阶段,又逐步地发展到大工业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而这时候的政治形态通过资本主义革命的洗礼和公民权利的确立,其政治生态上从以阶级专政为根本特征的统治走向现代民主政治,因此,在国家治理方面出现了与早期阶段一些根本不同的特征。
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阶段。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最高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政治有着其他社会历史形态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其中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占人口多数的广大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并实现了最大多数的人民民主政治。
在具有根本优越性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下,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同样具有其他历史形态所不能比拟的优越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社会主义实行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
这种制度的实行决定了绝大多数人在经济地位方面的平等,由此提高了每一位公民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为民主政治的大众参与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是国家在组织和领导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高度的权威,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十分凸显。
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管理中,由于公共权力在经济领域中的独特作用,使国家和政府在政治生活中处于支配性的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非常强调保障人民大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制度的设计方面有着比较完善和优越的参与制度、协商制度、决策制度和监督制度。
五、探索中国治理之路,实现“四大转变”:
1、治理理念转变:从“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
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在我国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当前重要任务。
2、治理结构转变:从“一元主体”到“多元共治”。
改革开放以后,政府职能基本实现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的转变。
同时,治理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体现为党领导下的以政府为主导,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城乡社区居民组织、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3、治理方式转变:从行政管理向法治、德治和自治综合治理转变。
经过70 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总结出了一条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到与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道路:(1)法治上,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2)德治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社会治理当中,弥补法治手段的不足,用道德规范的力量辅助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建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3)自治上,基层治理要发挥基层社会自治的作用,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
4、社会状态转变: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活力迸发相统一。
正确
处理维稳与维权的关系、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在保证社会稳定秩序的前提下保持社会活力应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