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 格式:ppt
- 大小:642.50 KB
- 文档页数:47
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本书的作者贝卡利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废除死刑的学者。
在贝卡利亚所处的年代,刑罚非常残酷,死刑非常的随意,很多轻微的犯罪都可以被处以极刑。
因此,贝卡利亚对当时的刑法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极力倡导人道主义,写下这本书,拉开了废除死刑运动的序幕。
首先,贝卡利亚认为国家根本没有权力使用死刑,死刑就是一种权力的滥用。
因为,国家是为了每个个体都可以保障自己的安全放弃了一部分权利而形成的。
所以国家来源于民众放弃的权利,而生命是一种特殊的、不可放弃的权利,所以他认为,死刑违反了社会契约理论,这是一种典型的'权力滥用。
其次,贝卡利亚认为,死刑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根本毫无意义,因为那无法达到防范的作用。
他认为能够对人心产生作用的不是刑法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
虽然死刑执行起来很残酷,但是执行时间很短,所以死刑给人们留下来的印象很快就淡忘了。
所以他认为死刑不仅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会产生反作用,这是他反对死刑的第三点原因。
上述所说第三点原因概括来说是,由于人们天生都是同情弱者的,刑场上展现出来的国家和受刑人的力量对比很悬殊,国家非常的强势,受刑人非常的弱小,人们会产生一种怜悯感,使得死刑的威力打折扣。
所以贝卡利亚说,在很多人看来,死刑相当于一场表演,如果观众心中的怜悯心超过了其他情感,那么这个表演就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更可怕的是,死刑还会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残忍,以暴易暴容易导致暴行的恶性循环。
贝卡利亚认为死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残暴的榜样,会毒化人们的心灵。
法律明明禁止谋杀,但自己却在公开的谋杀,法律禁止公民做杀人犯,却安排了一个公共的杀人犯。
这样的做法不仅在逻辑上是荒谬的,而且还彻底丧失了法律的公正性,这相当于在告诉人们,只要有正当理由,杀人就是被允许的。
读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①[摘要]文章对贝卡利亚的思想进行解读,并从其刑罚思想的基础,有关犯罪与刑罚的思想内容等方面,找出对当今立法、司法及法制观念的有益之处。
[关键词]功利主义;犯罪;刑罚;废除死刑;影响现今社会,犯罪与刑罚始终是我们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同样也是我们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这个在历史发展中一直以刑法和刑罚为主的法律体系中,刑法和刑罚的地位举足重轻,同样对于今天而言,刑法与刑罚在打击犯罪,维护人民利益和社会秩序上有着同样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研究西方刑法与刑罚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贝卡利亚在1764年出版的《论犯罪与刑罚》使人们对犯罪与刑罚的认识产生了根本性变革,震动了世界。
在这本书中,贝卡利亚以犀利的视角批判了野蛮有残酷的旧的刑事制度,控诉和揭露了旧刑事制度本质的蒙昧主义。
贝卡利亚赞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并追随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他把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带到刑事政策领域,在刑法领域很有影响力。
他运用功利主义和人性论等哲学观点指出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至今广为推崇的刑法三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刑法人道化原则。
他还强调适用刑罚适用时应具有的确定性,及时性和宽和性。
贝卡利亚的思想是一颗明珠,在欧洲法制史中熠熠生辉。
一、贝卡利亚思想的基础——功利主义贝卡利亚的思想基础是功利主义。
贝卡利亚的思想基本上全部是基于功利主义,继而从唯物主义感觉论处罚,通过人的意识的支持行为,从各个方面诠释其犯罪与刑罚的思想。
那么,究竟什么是功利主义思想呢?从功利主义的历史来看,功利主义先后经历了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两个发展阶段。
所谓功利主义②就是一个行为是对的,当且仅当行为者所可能采取的其他行为的效益都不高于该行为。
简而言之,就是没有更高效益的替代行为。
所谓效益,或者说一个行为的效益是指该行为之后的结果产生之所有快乐值的和减去所有的痛苦的和。
一、引一言人们往往把最重要的调整工作委弃给平庸的谨慎和个别人的裁量,而这些裁量者所关心的是反对实质上是利益均沾的高明法律,这种法律遏制他们结成寡头,拒绝把一部分人捧上强盛和幸福的顶峰,把另一部分人推向软弱和苦难的深渊。
所以,人们只有在亲身体验到关系着生活和自由的最重要事物中已充满谬误之后,并在极度的灾难把他们折磨得精疲力尽之后,才会下决心去纠正压迫他们的混乱状况,并承认最显而易见的真理,即那些由于简单而被他们平庸的头脑所忽略的真理。
平庸的头脑不习惯于分析事物,而习惯于根据传统而不是根据考察来接受强烈的印象。
法律可以遏制一些少数人一些少数人的独裁和专制,而人们的头脑有时缺少分析和思考,总是将一些重要的决策性的工作交给这些少数人去做,然后等到发现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错误,已经使得少数人变得强盛开始压制自己时,才发现法律本身的益处。
我们翻开历史发现,作为或者本应作为自由人之间公约的法律,往往只是少数人欲望的工具,或者成了某种偶然或临时需要的产物。
这种法律已不是由冷静地考察人类本质的人所制定的了的,这种考察者把人的繁多行为加以综合,并仅仅根据这个观点进行研究:最大多数人分享最大幸福。
只有极少数的民族不是等待缓慢的人类组合更迭运动在坏的极点上开创好的起端,而是利用优秀的法律促攻击。
幸福属于这样的民族!值得人民感激的是那些哲学家,他们从被人忽视的陋室向群众撒播有益真理的种子,尽管这些种子很久没有得到收获。
但是历史上法律只是少数人为满足自身利益的工具,并不被普遍使用于所有人的内心中。
且绝大多数的民族,他们不懂得创新和发现,他们等待缓慢的人类的自由发展,默默承受。
而哲学家则是其中的优秀者。
他们将他们发现的真理扩散,使大家广泛的了解。
人民已经认识到君主与臣民之间,国家于国家之间的真正关系。
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哲学真理成为共同的财富他们,这方面的骄傲王交往振兴起来。
国家之间悄悄开展了一场产业战争,这是最符合人道的战争,是对于理智的人们可谓最值当的战争。
贝氏契约观下自由权利之思考读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有感将任何赞誉之词冠于这位伟大的学者身上也不为过。
在那个闪耀着无数思想火花的年代,时仅26岁的贝卡利亚,以《论犯罪与刑罚》这本薄薄的小册奠定了现代刑法学的思想基础。
书中所彰显的思辨及前瞻性,即使200多年以后的人们重新拜阅,依旧不得不为之深深折服。
当然,对任何经典的评析都不应脱离时代的背景与局限,《论犯罪与刑罚》一书在论证其功利与人道主义的刑罚理念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思想的空白,这些未能给出明晰解释与界定的空间,也给了我们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的第2章便对订立社会契约之自由作出了分析。
他认为,“没有一个人会为了公共利益而将自己的那份自由毫无代价地捐赠出来,这只是浪漫的空想。
只要可能,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希望约束别人的公约,不要约束我们自己,都希望成为世界上一切组合的中心。
”所以,为了改变战争状态下毫无保障的自由权利,当人们组成国家之时,“都希望交给公共保存的那份自由尽量少些,只要足以让别人保护自己就行了。
这一份份最少量自由的结晶形成惩罚权。
”当论及死刑问题时,他进一步分析道,既然“君权和法律,他们仅仅是一份少量私人自由的总和,它们代表的是作为个人利益结合体的普遍意志”,那么“每个人在对自由作出最小牺牲时,怎么会把关于一切财富之首的生命也搭进去呢?”这可以视为关于“最少量自由”的具体释例。
一直到这里,似乎其契约论下的自由观在逻辑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却产生了明显的矛盾。
在“关于死刑”一章中,贝卡利亚第一次站在理论的高度对于死刑存在的合法与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但是,在提出质疑的同时,他也依然承认在两种情况下,处死一个公民可以被看作是必要。
第一种情形是,“某人在被剥夺自由之后仍然有某种联系和某种力量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安全;或者他的存在可能会在既定的政府体制中引起危险的动乱。
再者,当一个国家正在恢复自由的时候,当一个国家的自由已经消失或者陷入无政府状态的时候,这时混乱取代了法律,因而处死某些公民就变得必要了。
读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有感读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有感有思想的法学名著对法制建设的影响,犹如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学名著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可以超越国界、民族、宗教以及其它信仰的限制,长期、全面而深刻地对后者从内容到形式产生有益作用。
《论犯罪与刑罚》就是这样的一部法学名著,该书初版于1764年,是刑法领域最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奠定了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贝卡利亚不朽的不可动摇的法学地位。
伏尔泰评价说:“这本小书具有宝贵的精神价值,好似服用少许就足以缓解病痛的良药一样,当我阅读她时真感到解渴,我由此相信:这样一部著作必定能请除在众多国家的法学理论中依然残存的野蛮内容。
”该书分为《献给读者》、《序言》、《刑罚的起源》、《刑罚权》、《结论》、《法律的解释》、《法律的含混不清》等四十九个小章节。
全书洋溢着伟大的人道主义气息,充满“社会契约论”的民主思想,认为法律是自由的人们的契约,是作为国民同主权者之间的默认的或公开缔结公共的契约的结果,其唯一的目的是使最大的多数人得到最大的幸福。
作者鼓吹刑罚改革,提倡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在《刑罚的目的》中写到:“刑罚的目的并不是要使人受到折磨和痛苦”,并引用孟德斯鸠的话说:“任何刑罚,只要它不是绝对必要的,都是专制的。
”因此,作者否定君主立法,认为根据国王的命令收集起来的法律是“最野蛮的时代的遗产”。
贝卡利亚倡导民主立法,民主立法的思想贯穿全书。
作者在序言的第一句中说道:“人们差不多总是把制定极重要的规则交给智力平凡的人去做,或者交给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反对施行最英明的法律的人们去处理。
”贝卡利亚200多年前的论断,在建设法治国家的今日中国依然存在,“部门利益法律化”是最明显的例子。
通读现今法律汇编,可以发现许多法律具有明显的部门利益的影子,虽然颁布机关是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但一看就知道哪部法律是由哪个部委组织起草的。
许多体现部门利益的法律得以通过施行,而一些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但影响部门利益的法律“胎死腹中”。
刑罚的谦抑性刍议读贝卡利亚著 论犯罪与刑罚 有感李 冰(郑州大学法学院 450001)一、引言切萨雷 贝卡利亚,18世纪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刑事古典学派的主要创始人和重要代表人物。
1764年,年仅26岁的贝卡利亚出版了他的传世佳作 论犯罪与刑罚 一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犯罪与刑罚问题的著作,集中反映了贝卡利亚的刑法思想。
在这部著作中,贝卡利亚深刻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本质,认为国家的刑罚权来源于公民订立的社会契约,刑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
刑罚越公正,君主为臣民所保留的安全就越神圣不可侵犯,留给臣民的自由就越多。
他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司法官员不得增加对犯罪公民的既定刑罚。
他尖锐地指出: 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也已犯下的罪行。
刑罚的目的在于阻止犯罪人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
他主张刑罚应当人道、宽和,认为严酷的刑罚违背了公正和社会契约的目的,不利于预防犯罪。
他的这种思想为后世消除酷刑,使刑罚满足人道主义要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的这些论述可谓现代刑罚理念的奠基石,书中闪耀着贝卡利亚的智慧理性的光芒。
二、刑罚谦抑的根源贝卡利亚说: 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业已犯下的罪行。
刑法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适用刑罚而进行的,在打击犯罪保护法益的过程中,刑罚是最后的手段,有着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强制作用,从而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秩序。
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刑罚的作用的发挥并非是绝对的没有限制的,也并非是唯一的预防和对抗措施,更不是决定性地减少甚至消灭犯罪的手段。
贝卡利亚指出: 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因而,刑罚和实施刑罚的方式应该经过仔细推敲,一旦建立了确定的对应关系,它会给人以一种更有效、更持久、更少摧残犯人躯体的印象 。
刑罚的适用范围是很有限的,仅仅局限于犯罪行为,而并非所有违反规范的行为。
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读后感他谈到犯罪这个事儿的时候,真的是把那些弯弯绕绕都给捋直了。
以前我就觉得犯罪嘛,就是干坏事,该罚就罚呗。
但贝卡利亚可不是这么简单看的。
他说犯罪其实是社会环境、人的欲望和各种复杂因素搅和在一起的结果。
就好比一个人偷东西,可能不只是因为他天生就坏,也许是因为他穷得叮当响,社会又没给他足够的机会去改变现状。
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那些小偷小摸的人,可能真的背后有很多无奈的故事。
不过这可不是给犯罪找借口哦,只是让我们更全面地去看待犯罪这个现象。
再说到刑罚,哇塞,这部分可太有趣了。
他就像是一个精打细算的商人,在衡量刑罚和犯罪之间的关系。
他强调刑罚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单纯地报复犯罪者,而是为了预防犯罪。
这就好比我们给汽车装刹车,不是为了惩罚车跑得太快,而是为了防止它失控撞到人。
他觉得刑罚如果太重,就像是一个失衡的天平,会让整个社会的正义体系都变得摇摇欲坠。
而且,过度严厉的刑罚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让那些犯了小错的人觉得反正都要受到那么重的惩罚,不如破罐子破摔,继续干更大的坏事。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如果犯了一点小错,家长就把我们打得死去活来,我们可能就会想,既然都这样了,那再犯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贝卡利亚还提到了刑罚的确定性和及时性。
他说刑罚要是像个不靠谱的快递员,总是迟到或者干脆就送不到,那可就糟透了。
犯罪的人就会心存侥幸,觉得自己可能不会受到惩罚。
就像那些闯红灯的人,如果每次闯红灯都有被罚款或者教育的风险,而且这个风险马上就会降临,那还有多少人敢随便闯红灯呢?确定性和及时性就像是给刑罚这把剑加上了锋利的刃,让它在预防犯罪的时候更加有效。
这本书还让我对死刑这个沉重的话题有了新的思考。
以前我觉得那些罪大恶极的人就应该被判处死刑,一命抵一命嘛,多简单的道理。
可是贝卡利亚却提出了一些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观点的想法。
他觉得死刑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而且万一误判了呢?那可就是无法挽回的悲剧。
这就好比你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蚂蚁,然后发现它其实是在做好事,你得多懊悔啊。
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几点说明《论犯罪与刑罚》的中文本在我国早已流传,最早的版本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室的张也教授等人从俄文版翻译的。
该版本虽然没有正式出版,但流传甚广。
其翻译的文笔优美,表达准确。
为了供大家学习参考,特将该版本贡献给广大读者。
献给读者※※①古代的征服者所遗留下来的残缺不全的法律——它是根据一千二百年以前统治着君士坦丁堡的国王的命令收集起来的,后来又同伦巴底人的习惯法混在一起并散在充满个人所作的混乱不堪的注释的大木古书堆中——是由传说湊成的,但是在大部分欧洲,这种传说却被称为法律。
而且一直到现在,到处——尽管这是可悲的现象——是把卡拉普佐乌士②的意见、克拉鲁斯③指出的古代习惯和法里那奇④怀着恶毒的谄媚心情所提示的各种拷打当作是法律,而这些法律又由那些本应当怀着颤抖的心情来决定人们的生命和命运的人们冷酷无情地加以适用。
这些法律是最野蛮的时代的遗产,其中构成刑法体系的将在本书中加以探讨。
这些法律的缺点,恕我敢于在决定公共的幸福的人们的面前,用无知识的和缺乏耐心的平民不大熟悉的语言叙述出来。
公开寻求真理,不受通常的意见的束缚(这本书就是以这种精神写出来的),这只有在宽大而又文明的政府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
而作者就是生活在这种政府的管理下的,伟大的君主——统治我们的人类的大恩人,——是热爱由那些谦逊的哲学家认真的(但他却没有那些无理性的、随时准备采用暴力或欺骗的人所具有的狂热)说出来的真理的。
任何人,只要领会到我所描写的无秩序状态的本质,他就会了解到,我指出这种状态,要责难和嘲笑的并不是现代和它的立法者,而是过去的时代。
1因此,凡是想要使我很荣幸地受到他的批评的人。
首先应当很好地了解我写这本书的目的。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削弱合法的权力,而是要加强它的——只要观念给人的影响比暴力还更不可克服,只要这种观念的治和性和人道精神在所有人的眼中已得到证实。
刊载在报刊上的批评文字。
恶意地歪曲了我的文章的含义。
犯罪与刑罚的功利与宽厚——读《论犯罪与刑罚》有感读罢《论犯罪与刑罚》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所拥有的卓越的解构、建构能力以及突破传统的胆量。
在书中,贝卡利亚痛陈了旧的刑罚制度及其弊端,揭示了其蒙昧主义的本质。
他还首次明确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产阶级刑法的三大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均衡原则,以及刑罚的人道主义原则。
直至今天这三大原则仍然有其深远影响。
然而,本书使我感受最深的是贝卡利亚对待刑罚的宽和态度,明确反对死刑的立场提出的批判。
作者的观点于当今社会仍存在着重要意义。
作者在阐述他刑罚宽和及废除死刑的观点时,并未仅仅从人道主义、保护犯人的角度进行说理,而是首先站在功利主义的角度,给予犯罪人必要的惩罚从而对其他欲犯罪者给予威慑的角度层层展开、步步推理,得出刑罚应与其所犯罪相当的结论。
对于刑罚的目的,作者明确提出了自己进步性的观点:“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业已犯下的罪行”,而它的目的仅仅是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所以,刑罚首先要充分考虑社会成员实际的心理承受能力。
为此,贝卡利亚认为“:刑罚的规模应该同本国的状况相适应。
在刚刚摆脱野蛮状态的国家里,刑罚给予那些僵硬心灵的印象应该比较强烈。
为了打倒一头狂暴的扑向枪弹的狮子,必须使用闪击。
但是,随着人的心灵在社会状态中柔化和感觉能力的增长,如果想保持客观与感受之间的稳定关系,就应该降低刑罚的强度。
”其次,刑罚在方式上要精心选择,在数量上精心计算,做到宽严相宜、分寸恰当。
刑罚在强度与施刑方式上与犯罪相称。
“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
“它在阻止人们进行较轻犯罪的同时,更使他们不可能去进行重大的犯罪。
所以,刑罚不但应该从强度上与犯罪相对称,也应从实施刑罚的方式上与犯罪相对称”。
并且,贝卡利亚强调刑罚的人道主义。
他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刑罚的诸多弊端。
浅谈《论犯罪与刑罚》之主要刑法思想本书作者简介:贝卡利亚,(本名切萨雷·贝卡利亚,1738年-1794年),毕业于帕维亚大学,意大利经济学家、法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为《论犯罪与刑罚》。
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废除死刑的理念,呼吁以更人道的方式对待囚犯,呼吁改革法律并改善监狱环境,被誉为近代资产阶级刑法学鼻祖。
贝卡在本书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仅是关于刑法领域,还渗透到刑事诉讼法,法理学,法治理论等各个领域中去,在此,笔者主要阐述其中几个重要刑法思想。
一、罪刑法定思想贝卡代表资产阶级,对压制人性的禁欲主义和宗教主义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以往法官等执法人员肆意拟制法律的行为进行猛烈抨击,认为犯罪与刑罚应当由法律明文规定,反对司法擅断。
犯罪是有限度的,除了那些侵害公共安全以及侵犯他人人身等犯罪,在一定的限度下,都不能认为是犯罪。
贝卡认为只有法律才能规定刑罚,在法律规定限度外的刑罚种类都是不道德和非正义的。
并且只有立法者才有权力解释法律,法官只是法律的搬运者,只能按照成文法律来适用法律。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对人们的处罚”“只有法律才能犯罪与刑罚,只有代表社會契约而联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的立法者才有这项权威”,表明除了被社会契约所授权的立法者,任何人都不具有立法的权力,同时,应当按照法律严格区分立法者和司法者,司法官们应当按照法律严格适用法律,即司法者们对社会成员所做出的刑罚判决必须来源于刑法明文规定,并且要针对具体的事项做出公正裁判,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如今刑法三大原则之一,对立法执法司法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指导当代法律工作人员,是一笔不可或缺的理论财富。
二、罪刑相均衡原则贝卡对罪行想均衡原则主要提出了两个观点:一,刑罚程度要与犯罪程度相适应,法律应当明文规定刑罚程度的幅度,犯罪危害程度应当在这个幅度中对应与之相适应的刑罚方式,若重罪对应轻刑或者轻罪对应重刑,那么刑罚的设立将会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