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因生活而精彩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因生活而精彩

--例谈生活教育理论与作文教学

青阳县蓉城镇第一小学杨学红

关于作文教学来说,孩子们可怕写作,无话可说,言之无物,差不多成为写作中的通病。如何让学生乐写、爱写,并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

陶行知曾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对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我们《小学中高年级主题式个性化网络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组在课题研究第二阶段确定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题,目的是让学生参与活动,获得体验;进而写活动,学会表达,正是基于此上述理论支撑。假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能借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表达对生活的热情,就一定能打破学生畏写作文这一坚冰,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让作文教学充满活力,学生的作文语言也一定充满了灵性,从而幸免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假话、大话、空话连篇。

课题实验班级305班,作文教学起步,课题组创造条件,努力沟通学生的作文与生活。现以我执教的三年级习作教学《吹泡泡》为例,结合陶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

本次习作教学采纳边玩边说,从说到写,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一】激发兴趣,欢乐先行

俗语说“乐此不疲”,陶行知认为,孩子们有“不断地迷在某种特别活动中的天性”。“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情况,因此‘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的确,“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适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舞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作文教学中变学生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上作文课、写作文时能感受到“其乐无穷”,更是许多老师追求的一个目标。

为了激趣,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以儿歌《吹泡泡》入课:

“吹泡泡,吹泡泡,泡泡像串紫葡萄。

吹呀吹,吹出泡泡大又圆。

泡泡大,泡泡圆,泡泡是座欢乐园。

跟着它,转圈圈,一不小心转上天。

看太阳,摸月亮,星星对我眨眼睛。”

关于“吹泡泡”,每一个孩子都不陌生,简洁、明快的儿歌一下就唤起了孩子们对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游戏的回忆,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边读儿歌边自由做动作,孩子们特别兴奋,有个孩子每读上一句,都忍不住努着小嘴做出吹的动作,在读到“跟着它,转圈圈”时,孩子们的动作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孩子用手做出了使劲“扇”的动作,有的孩子那么两只小手在空中左打打,右拍拍,大概在追逐、拍打泡泡,课堂上那叫一个欢腾。

孩子们对那个简单的游戏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兴趣的激发为下面的作文指导奠定了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

【二】创设活动,引导观看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依照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依照做方法,"事怎么样做便怎么样学,怎么样学便怎么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确实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确实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那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先请一个学生上台吹泡泡,其他的同学认真看他的动作,看他是如何吹的,引导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把那个过程说清晰,其中重点指导学生准确表达这一连串的动作。

之后我告诉孩子们:“吹泡泡那个‘吹’呀,学问可大着呢!不同的吹法就能够吹出不同花样的泡泡来呢。”孩子们很快地就说出了:用力地吹、慢慢地吹、轻轻地吹、连续地吹、小心翼翼地吹……如今我相机请一些孩子上台吹泡泡,看看不同的吹法能吹出什么花样的泡泡来?与此同时,引导孩子们从颜色、大小、形状等几个方面来观看吹出的泡泡。

有了直观感知为依托,“做上教”且“做上学”,孩子们在认真观看的基础上,就能更准确的表达。

【三】体验乐趣,丰富储备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实质确实是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能说……”

〔一〕引导想像,张扬个性

在上一环节的活动中,那些没能上台吹泡泡的孩子差不多是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如今,我趁势提出“和同桌一起竞赛吹泡泡”,并提出要求:

“比一比,谁吹的泡泡大,谁吹的泡泡多,谁吹的泡泡最漂亮,请你边玩边用‘泡泡〔〕,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和同学说一说。咱们来比比,看谁不但能吹,而且还能说。”

一时间,整个教室成了泡泡的乐园,欢乐的孩子们有许多富有童趣的表达:

“泡泡们纷纷从吸管里跑出来参加派对了,它们有的像聚在一起商量什么重要的事,有的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有的像五光十色的玻璃球。”

“一个个泡泡迫不及待地从吸管里钻出来,好像赶着参加聚会。这些泡泡有的像葡萄,被淘气的风娃娃‘吃’掉了;有的像失控的苹果,飞向天空不见了;有的像水晶球,透过泡泡,我都能看到对方的脸。”

那个环节中,集体吹,让学生体验乐趣,丰富语言储备,充分解放了孩子的手脚、眼睛、头脑,也就有了孩子们精彩的个性表达。

〔二〕抓住生成,留住意外

陶行知说:“我们发明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在孩子们欢快的吹泡泡时,我关注到了两个孩子,他们不同于其他孩子拿了吸管对着天空吹,而是把整根吸管插入杯子中,对着杯子吹,玩得不亦乐乎。对此,我马上请这两个同学各自来吹一吹,并引导孩子们观看这两个同学是如何吹泡泡的,吹出来的泡泡有什么特点。

男生A对着杯子不停地吹,杯子里的泡泡越来越来,许多同学就嚷了起来:“葡萄、是葡萄长出来了。”

我让他接着吹,泡泡从杯口漫了出来,流到了男生的手上,马上就有同学喊:“啊,毛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