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5
1.微绒毛: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2.纤毛:细胞游离面的胞膜和胞质向外伸出的能摆动的细长突起
3.桥粒: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间及心肌闰盘等处的一种通过细丝连接的很牢固的细胞连接
4.连接复合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接结构连在一起,成为连接复合体
5.软骨陷窝:软骨陷窝散在于软骨细胞间质之内的小腔内,这些小腔就是软骨陷窝
6.软骨囊:软骨陷窝周围的基质染色较深,称为软骨囊
7.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呈圆筒状,与骨干长轴平行排列。
每个骨单位由一个位于骨单位中央的中央管和数层围绕中央管的骨单位骨板组成
8.三联体:由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组成,是骨骼肌特有的超微结构
9.闰盘:心肌纤维的连接部分
10.树突:从神经元胞体发出的呈树枝状突起,有接受刺激和将冲动传向胞体的功能
11.轴突:从神经元胞体发出的突起,能传导神经冲动离开细胞体
12.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传递信息的特化连接结构
13.神经胶质: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的神经元胞体和突起之间,没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对神经元具有支持、保护、营养、绝缘和防御等作用
14.有髓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裹其周围的髓鞘和神经膜构成
15.无髓神经纤维:没有髓鞘的神经纤维
16.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纤维抵达骨骼肌纤维时失去髓鞘,并反复分支,每一分支终末与一条骨骼肌建立突触连接,这个连接区域就是运动终板
17.组织:由许多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基本结构
18.骨连接:骨与骨之间的连接装置
19.椎间盘: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板,坚韧而富于弹性
20.腱膜:扁肌的肌腹扁薄宽大,可作整块的收缩,其腱也呈扁平状,成腱膜
21.筋膜:位于肌的表面,可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
22.滑膜囊:在肌腱和骨面相接触的地方形成的密闭的结缔组织小囊
23.大循环:含氧和营养物主较多的动脉血,自左心室泵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除肺泡毛细血管以外的全身毛细血管,进行物质和气体的交换,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静脉血再汇入各级静脉,经上下腔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这个过程是大循环
24.小循环:全身返回心的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自右心室泵出,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25.微循环: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26.窦房结:心正常的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处,它发出节律性的兴奋,传送到心房肌和房室结
27.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冠状窦口的前上方,向前发出房室束进入心室壁
28.心包腔:浆膜心包的脏、壁两层之间的腔隙,含少量浆液,可以减少心搏动的摩擦
29.冠状静脉窦:后室间沟的心中静脉和右冠状沟的心小静脉,它们多与冠状动脉伴行,最后均开口于冠状窦口,使静脉血回到右心房
30.二尖瓣:左房室口的周缘有两个半月形的瓣膜成为左房室瓣,即二尖瓣
31.三尖瓣:右房室口周缘附有三片瓣膜,呈三角形,称为右房室瓣,即三尖瓣
32.肺动脉瓣:肺动脉口周缘有三个呈袋状的半月形瓣膜
33.主动脉瓣:主动脉口有三个半月形的瓣膜
34.内脏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合称内脏,内脏各系统器官在形态结构、位置、功能和发生上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和某些相似之处
35.小肠绒毛:小肠特有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上皮构成绒毛的外表面,
固有层组成绒毛的轴心
36.肝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含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的结缔组织小区
37.胰岛:胰腺中大小不等的内分泌细胞团组成的结构
38.鼻旁窦:鼻腔周围含有空气的骨腔,共四对,分别是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
39.尘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具有活跃的吞噬功能,能清除进入肺泡和肺间质的异物,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功能,吞噬了较多尘粒的肺巨噬细胞成为尘细胞
40.气-血屏障:肺内由肺泡内表面的液体层、肺泡细胞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的基膜及内皮细胞等构成的结构
41.肾单位: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与集合小管共同行使泌尿功能
42.滤过屏障: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管内压力较高,血浆中的大部分物质经有孔内皮、基膜和裂孔隔膜滤入肾小囊腔,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屏障
43.球旁复合体: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三者在血管极处组成三角形的区域
44.致密斑:远端小管直部末端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增高,变窄,形成一个椭圆形潘,称为致密斑
45.卵泡:由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组成,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四个阶段
46.透明带:初级卵泡早期,在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之间出现的一层嗜酸性膜
47.放射冠:紧贴透明带的一层柱状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
48.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壁塌陷,卵泡膜内的结缔组织和血管伸入颗粒层。
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卵泡壁的细胞体积增大,分化成一个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为黄体
49.闭锁卵泡:退化的卵泡,发生在卵泡发育的不同时期
50.内分泌:腺细胞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这种现象为内分泌
51.旁分泌:腺细胞的分泌物以弥散方式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这种现象为旁分泌
52.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通常呈立方形,细胞核圆形位于中央,当机能活跃时,细胞增高呈柱状,滤泡腔内胶质减少;机能低下时,细胞变低呈扁平形,滤泡腔内胶质增多。
53.嗜铬细胞:即肾上腺髓质细胞,用含铬盐的固定液固定标本,胞质内可见黄褐色的嗜铬颗粒,所以称嗜铬细胞。
可分为肾上腺素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细胞
54.赫林体:神经垂体中,在轴突的沿途和终末,分泌颗粒可聚集成团,使轴突呈串珠样膨大,在HE切片上被染成大小不等的均质嗜酸性团块,成为赫林体
55.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垂体漏斗,在正中隆起和漏斗柄处形成初级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经结节部下行进入远侧部,形成次级毛细血管,初级毛细血管、垂体门微静脉和次级毛细血管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56.分泌神经元:下丘脑的弓状核等含有的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神经元
57.感觉器: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共同构成的器官,包括视器、前庭蜗器及皮肤等
58.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某种刺激而产生兴奋,并将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冲动的结构,是一种能量转换器
58.黄斑:视网膜的视轴正对终点有一黄色区域,称黄斑
59.中央凹:黄斑中央的浅凹,是视网膜最薄的部分,也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60.听骨链: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连接成的一个曲折的杠杆结构
61. 骨迷路:颞骨岩部内一些相互通连的骨性隧道,由前内下至后外上依次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62.膜迷路:套衬在骨迷路内封闭的小管和小囊,分为蜗管、膜前庭和膜半规管
63. 位觉斑:头部位置变动或机体作直线加速与减速运动的感受器
64. 螺旋器:听觉感受器,由蜗管下壁的上皮细胞特化形成,主要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构成
65.神经核:在脑和脊髓内,除皮质以外,机能相近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的灰质块
66.网状结构:在脑和脊髓内,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神经核散在于其中,即网状结构
67.内侧丘系: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呈弓状绕过中央管腹侧,在中线上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为内侧丘系
68.小脑脚:包括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和小脑下脚
69.连合纤维:联系两侧大脑半球的纤维,主要有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联合
70.边缘叶: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钩和海马结构等共同形成的穹窿形脑回
71.海马连合:即穹窿连合,两侧穹窿在胼胝体下方前行并互相靠近,其中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穹窿连合
72.灰交通支:由椎旁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多无髓鞘,色灰暗
73.白交通支:含有脊髓侧角细胞发出的有髓节前纤维,呈白色,经脊神经前根、脊神经,进入椎旁节
74.节前纤维:节前神经元胞体发出的轴突
75.节后纤维:节后神经元胞体发出的轴突
76.分泌神经元
1.试述小脑核的位置及其纤维联系。
小脑核共四对。
最外侧为齿状核,形如囊袋状,体积最大。
中间部为栓状核和球状核。
顶核靠近中线,位于第四脑室顶部。
齿状核接受新小脑皮质的纤维,栓状核和球状核接受新、旧小脑皮质的纤维。
这三对核发出纤维加入小脑上脚,在中脑交叉后止于红核和背侧丘脑。
顶核接受旧小脑皮质的纤维,发出纤维经小脑下脚终于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
2.试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和各部所含纤维束的名称。
在出入大脑半球时,投射纤维经过背侧丘脑和尾状核的外侧,豆状核的内侧,在此集中成一个宽厚的白质纤维板,称内囊。
分为三部: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主要有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通过;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主要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和听辐射通过;内囊膝,为内囊前、后肢之间的结合处,主要有皮质核束通过
3.试述大脑皮质上的语言中枢及其损伤后所产生的症状。
1、运动性语言中枢,也称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44、45区,此区受损,虽然与说话相关的肌肉未瘫痪,仍可发音,仅能说出简单的字,但丧失说话能力,称运动性失语症
2、听觉性语言中枢,也称听话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22区,该区受损,听觉无障碍,但听不懂别人语言的意思,丧失了对听觉性语言的理解能力,称感觉性失语症
3、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也称书写中枢,位于颞中回后部,8区,此区靠近中央前回的上肢运动代表区,受损后,手的运动机能无碍,但不能以书写方式表达意愿,称失写症
4、视觉性运动中枢,也称阅读中枢,位于角回,39区,靠近视区,此区受损,视觉正常,但不能理解文字符号的涵义,丧失阅读能力,称失读症
4.简述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
1、躯干、四肢的痛觉和温度觉传导路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至躯干四肢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止于后角;第二级神经元位于第Ⅰ、Ⅳ、Ⅴ层,轴突上行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为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2、躯干、四肢的粗触觉传导路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周围突至皮肤,中枢
突至后角;第二级神经元位于第Ⅰ、Ⅳ、Ⅴ层,轴突上行与脊髓丘脑侧束合并成脊髓丘脑束;第三级神经元为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5.比较躯干四肢和头面部痛温觉传导路的异同。
躯干四肢痛温觉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周围突至躯干四肢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自后跟外侧部入脊髓上升止于后角,头面部的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三叉神经节内,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支至头面部皮肤和黏膜的感受器,中枢突传导痛温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躯干四肢痛温觉第二级神经元位于第Ⅰ、Ⅳ、Ⅴ层,轴突上行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头面部第二级神经元为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轴突上升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躯干四肢痛温觉第三极神经元为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头面部的第三极神经元发自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下部
6.简述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深感觉传导路。
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周围突至躯干四肢的肌腱的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入后跟至脊髓后索;第二级神经元为薄束核和楔束核,轴突形成内侧丘系交叉后上升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极神经元为腹后外侧核,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7.试述视觉传导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视觉的光感受器细胞为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第一级神经元为视网膜的双极细胞;第二级神经元为视网膜的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合成视神经,经视神经孔入颅腔形成视交叉,鼻侧半的纤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视束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第三极神经元为外侧膝状体,轴突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距状沟周围的皮质
视束中有少数纤维经上丘臂至上丘和顶盖前区,顶盖前区发出纤维到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再经动眼神经至睫状神经节,节后神经纤维至瞳孔括约肌,完成瞳孔对光反射
8.自主(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有哪些主要区别?
1、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受意志控制,自主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直接控制;
2、躯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自低级中枢发出后可以直接到达所支配的器官,自主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后,需要经过两个神经元(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才能到达所支配的器官;
3、躯体运动神经纤维是较粗的有髓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是薄髓的有髓纤维,节后纤维是细的无髓纤维;
4、躯体运动神经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自主神经节后纤维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由丛再分支至效应器;
5、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分,自主神经则有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且多数内脏器官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的支配
9.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低级中枢部位不同,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胸腰部灰质侧角,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颅骶部的副交感核;
2、周围神经节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经节位于椎旁或椎前,副交感
神经节位于所支配的器官附近和器官壁内,因此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3、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一个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多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一个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轴突则与较少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所以交感神经作用范围广泛,而副交感神经作用范围则较局限;4、分布范围不同,交感神经的分布范围较广,而副交感神经的分布则不如交感神经广泛;5、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不同,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既相互拮抗,又相互统一,在大脑皮质的统一控制下共同协调器官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