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立案)【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302.99 KB
- 文档页数:3
刑事诉讼法考研题库经典教材课后习题
第十四章立案
1.立案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答:(1)立案的概念
刑事诉讼中的立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按照各自的职能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2)立案的特征
①立案是法律赋予公安司法机关的专门权力和职责。立案,代表着刑事诉讼程序的正式启动,意味着后续侦查或审判行为的启动,因此,立案权与侦查权、审判权一样具有某种专属性,只能由《宪法》和《刑事诉讼法》明文设立的承担侦查和审判职能的公安司法机关才能行使。
②立案是刑事诉讼的一个独立程序,是刑事诉讼活动开始的标志。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设立的程序流程,刑事诉讼活动要依次经过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五个诉讼阶段,而立案正是其中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且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开始阶段,是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启动程序。
③立案是刑事诉讼的一个必经程序。刑事诉讼流程分为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并不是每一个刑事案件都要完整地经历这五个诉讼阶段,但所有的刑事案件无一例外都必须经历立案阶段,因为,立案是刑事诉讼的启动程序,不经过立案,刑事诉讼程序就无法正式启动。
2.如何完善我国的立案程序?
答:(1)我国的立案程序面临的困境
从我国目前立案程序运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立案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两种命运:
①异化。即违背立案程序本身设立的初衷,而服务于另外的目的(通常是立案权力行使者的非法目的)。在我国当前法治环境总体不甚理想的背景下,立案程序的异化,带来的是权力的失控,实践中有的侦查人员或机关利用立案的高标准,将应该按照刑事案件处理的案件当成一般治安案件来办理,大案化小、重罪化轻、以罚代刑,对重大刑事案件不及时侦查,久拖不结,使犯罪分子逃脱了法律的严惩,受害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同时,在实践中,由于立法规定的立案程序的条件过高,导致实践中侦查机关“不破不立”、“破了才立”等规避法律现象的发生。
②虚置。由于法律规定的立案条件不具有可操作性,为了及时发现犯罪、扣击犯罪,侦查机关在实践中必然脱离法律的规定而自行其是,自行降低程序启动的标准,这就导致立案程序事实上被虚置。在实践中,侦查机关往往通过制定司法解释或其他内部作业规范的方式自行降低侦查程序启动的标准,常见的形式是规定在立案阶段,侦查机关有权进行“初查”。但是,由于初查可以仅仅根据举报线索而发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特征,这就使侦查机关可以绕过立案程序,随机性地启动侦查程序,而立法所规定的正式程序——立案程序被虚置。
立案程序及其理论仍然在我国刑事诉讼机制中存留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程序理念和程序结构的僵化、保守。正是因为在程序架构上的司法审查机制缺位,才导致立案程序存在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正视和纠正。
(2)我国立案程序的完善
为此,应当根据侦查程序本身的特点来建构侦查启动程序,逐渐淡化立案程序的案件分流功能,取消其作为刑事诉讼程序的一个独立阶段的地位,将之改造为侦查程序的前期工序,
即只作为一种犯罪消息登记程序,用以获悉和记载犯罪消息,作为侦查程序发动的信息来源,而侦查程序则应当在侦查机关获悉犯罪消息后直接发动。至于侦查程序启动之后,侦查机关自可实施询问、查询、勘验、鉴定等各种侦查行为,但是,任意性侦查行为固可由侦查机关自行决定实施,惟对逮捕、搜查、扣押等强制侦查行为的实施必须通过构建司法审查机制予以控制,因此,立案程序的改革,必定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废除立案程序的同时,还必须构建强制侦查的司法审查机制,使涉讼公民的基本人权得到尊重和保障。
3.立案监督包括哪些内容?
答:立案监督的程序是指立案监督的主体进行立案监督所应遵循的方式、方法和步骤。这里主要针对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而言。立案监督的内容主要有:
(1)人民检察院获取不立案监督的材料后,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审查。审查中可以要求被害人提供有关的材料,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但不得实施侦查活动。
(2)人民检察院通过必要的调查、认真审查后,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的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
(3)公安机关在接到人民检察院要求立案的通知后,应当在15日内决定立案,并将立案决定书送达人民检察院。
(4)人民检察院向公安机关发出《通知立案书》时,应当将有关证明应该立案的材料同时移送公安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