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
- 格式:docx
- 大小:28.03 KB
- 文档页数:10
教学目标评论
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2. 理解地球公转轨道特点。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 -- 黄赤交角及其直接影响。
4. 分析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的意义(昼夜交替、不同经度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移)。
5. 分析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的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
6. 学会计算地方时、区时、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如何变化。
7. 学会阅读和分析各种图像,尤其是各种光照图的判读。
2学情分析评论
初一学生对地球的知识有一定了解,对地球的运动充满兴趣。
3重点难点评论
本节内容重点难点众多,重点主要有:
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2.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和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方法。
3.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4.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5.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难点主要有:
1.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2.区时的计算
3.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4.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本节内容重点难点众多,重点主要有:
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2.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和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方法。
3.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4.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5.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难点主要有:
1.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2.区时的计算
3.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4.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地球的运动评论
让地球“动”起来让学生在“动”中学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2. 理解地球公转轨道特点。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 -- 黄赤交角及其直接影响。
4. 分析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的意义(昼夜交替、不同经度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移)。
5. 分析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的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
6. 学会计算地方时、区时、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如何变化。
7. 学会阅读和分析各种图像,尤其是各种光照图的判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和相关概念(太阳日与恒星日、地方时和区时、冬至日和夏至日)。
2.学会通过读图、观察动画演示、观察并参与模拟演示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材内容及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分析”一词,表明本条“标准”的要求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教材先讲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包括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地球公转轨道特点。再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并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和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最后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先从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再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教材配备了很多图片,让学习者通过读图来完成认知,提高空间思维能力。(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移和地转偏向力这一地理意义在教材中未作介绍,但在《新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有相关内容,并且考虑到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次要用到这个知识,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补充这一知识点。)
本节内容重点难点众多,重点主要有:
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2.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和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方法。
3.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4.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5.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难点主要有:
1.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2.区时的计算
3.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4.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激趣导课,让学生“心”动
师: 同学们一定看过《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吧?里面的“为什么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为什么昼夜长短会变化”?“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等问题你能够解答吗?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球的运动是非常复杂的,主要有自转和公转运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知识。
[ 板书 ]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
(用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使地球“运动”,让学生行动
[ 动画展示 ]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学生观察、列表比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边讲边填) 具体过程如下:
1.概念
[ 动画展示 ]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
[ 学生回答 ]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旋转中心。
2.方向
[ 学生活动 ]
( 1 )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从侧面看)。
( 2 )学生观察活动:教师分别把地球仪上的南、北极点对准学生,让学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 3 )学生在侧视图和从南北、极点上空的俯视图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 通过学生演示、观察、画图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
3.周期
( 1 )自转周期
[ 读图 ] 图 1.15 恒星日与太阳日,引导学生分析:
①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从而找出恒星日和太阳日。
②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 恒星的光可以看作为平行光线, 所以图 1.15 中的“三颗恒星”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
③分析两者的差异: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了 360 ° ,所需时间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所需时间为 24 小时,地球自转了 360 °
59 ′。
④分析原因: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 2 )公转周期
师: 地球公转周期一个回归年,时间为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但是地球真正的公转周期是一个恒星年,时间为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4.速度
( 1 )自转速度
[ 读图 ] 图 1.16 ,指出哪个是角速度,哪个是线速度,它们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师: 与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应该在哪个纬度?
生: 赤道上。
( 2 )公转速度
[ 读图 ] 图 1.18 分析地球轨道特点,太阳位置,地球的近、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然后填表。
[学生活动]课本P 16 活动题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