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高产栽培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22
魔芋高产栽培技术
魔芋是唯一能大量提取葡甘聚糖的植物。
魔芋的球茎具有较高的医用和食用价值,其性寒、味辛、有毒,主要功能为消肿、攻毒,外用主治痈疮、肿毒、结块等症,以及毒蛇咬伤、颈淋巴结核、疝气等。
魔芋加工后作为食品,是一种凝胶食品,保健作用突出,纤维含量高,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人体消化吸收,消除心血管壁上的脂肪沉淀物,对肥胖、便秘、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具有较好疗效。
目前国内外市场对魔芋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而受人工成本、适生区域、优良品种、病害等因素的限制,短期内产量大幅度增长是不可能的,所以近年价格逐年上涨。
今后随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的增长,价格还将上扬,种植利润空间还将进一步扩大,魔芋产业发展前景将十分光明。
生物学特性
(一)植物学特征
魔芋属天南星科魔芋属的多年生大块茎草本植物。
全国主要栽培种为花魔芋和白魔芋,花魔芋的产量和抗病性均较优。
1、根
根肉质,弦线状须根。
着生于块茎上半部,根长10—30厘米,入土浅,深10厘米左右,质脆易断。
2、茎
块茎长在土中,扁圆形或近球形,有很强的顶端生长优
势。
块茎外皮紫黑色,内部白色,二年生以上的块茎侧芽,常萌发形成根状茎,俗称“芋鞭”。
花魔芋的芋鞭一般有4—6条,顶端膨大,是良好的繁殖材料。
3、叶
叶分鳞片叶和复叶两种,都直接着生于块茎上。
鳞片叶4—7片,萌芽后从土中伸出,包裹于复叶叶柄或花序柄基部,属不完全叶,出苗后1个月左右自然枯死。
复叶属完全叶,很大,叶柄直立,中空,有暗紫色或白色斑块。
通常三分裂,或经再次分裂形成羽状复叶,叶青绿色。
叶绿体多而大,是典型的阴性植物,喜于空气湿度大、云雾缭绕的山林或荫蔽度大的环境里生长。
复叶1年只发生1次,而且1株只生1叶,无再生能力,要妥加保护。
4、花
为佛焰花序。
花单性,虫媒,雌雄同株。
花序直立,长于或短于佛焰苞,它由雌花序、雄花序和附属器三部分组成。
下部为雌花序,中间为雄花序,最上端为附属器。
开花时奇臭,主要靠苍蝇传粉。
5、果实和种子
果实为浆果。
1株可结600—800粒,椭圆形。
幼果绿色,成熟后有桔红色及天蓝色两种。
每个果实有“种子”1—4粒,这种种子其实是一种块茎的原始体。
成熟后采收晾干,与土混合保存,第二年可作为播种材料。
(二)生长发育过程
魔芋播种后先长出鳞叶,然后叶或花序开始生长。
种芋
鳞叶基部产生须根,新苗初期的生长依靠种芋供给营养,至7月份前后,当种芋的营养转输到新苗中后,种芋干缩,脱离子体。
同时新苗基部新形成的块茎的上部也产生须根,这种现象叫“换头”。
其生长发育的过程,可分为以下5个时期:
1、幼苗期
幼苗期包括发芽、发根、展叶及块茎初期生长等过程。
此期约需2个月,种芋越小,幼苗期越短,反之,幼苗期较长。
魔芋发叶状况对植株生长及产量等有直接的重大影响。
魔芋叶片发叶展开有五种类型:即高“T”字形、漏斗形、叶伞状、萎缩状、患病类,其中高“T”字形展开的为丰产型,漏斗状展开的为平产型,伞状展开的为减产型,萎缩展开的为低产型,患病展开的多数要倒伏、腐烂,以至绝收。
2、换头期
此期约3—4个月。
换头期一般在7月份,换头后植株进入独立的旺盛生长期。
3、块茎膨大期
换头后,新芋块茎迅速膨大,连续膨大可达1个半月,80%以上的产量在这一时段形成。
因此块茎膨大期是魔芋等形成产量的最主要时期,此期需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4、块茎成熟期
从9月底到10月底,气温下降到15℃时,植株地上部分生长逐渐停止,叶片枯萎、倒伏,块茎成熟,可以挖收。
5、块茎休眠期
块茎收获后开始进入休眠期。
块茎在5℃—10℃的低温条件下,休眠期可达4—5个月。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魔芋原产于东半球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风地区,为茂密森林中的下层草本植物,所以喜温、喜湿、耐阴,适宜在富含腐殖质而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最忌高温、强光和多变的环境。
1、温度与魔芋生长
魔芋喜温、畏寒,但忌高温。
在年平均温度14℃—20℃的地区都能种植。
魔芋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5℃,温度低于15℃或超过35℃,都不适宜魔芋生长。
魔芋苗期要求15℃—20℃有利于生长。
球茎膨大期(7月—8月)适宜温度则为20℃—30℃。
一年中适宜的生长期,最少应达5个月以上。
花魔芋适宜在海拔800—2500米的山地生长,需活动积温4279.8℃,有效积温1089.3℃。
2、光照
魔芋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半阴性植物特性,因而不耐强光照射。
在适当荫蔽的条件下,叶生长旺盛,叶绿素较多,病害少,产量高。
一般在低海拔地区荫蔽度50%—60%,较高海拔地区荫蔽度40%—50%,1100米左右地区可不遮荫,阴坡可少遮荫或不遮荫,可与玉米、向日葵、银杏等套种遮荫。
3、水分
魔芋喜湿润空气和保持适当湿度的土壤。
年降雨量800毫米以上时,魔芋生长良好。
魔芋出苗后,7月—9月每月
降雨量以150—200毫米为最适宜。
魔芋在出苗前期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在生长前期及球茎膨大期(7—8月)以75%的土壤含水量为最好。
生长后期(9—10月)适当控制水分,以60%的土壤含水量为宜。
4、养分
魔芋根系多位于地下球茎之肩部,在土壤中分布浅,不便施肥。
魔芋栽培应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
生长前期以氮肥为主,生长中后期应以钾肥为主,磷肥次之。
魔芋施肥每亩用量: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用农家肥3000公斤以上,三元复合肥50公斤;培土追肥,钾肥20公斤,也可用微肥进行叶面喷肥。
5、土壤
魔芋生长对土壤的要求是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透气良好,富含有机质的中性偏酸的轻质砂壤土。
花魔芋:块茎近球形,直径0.7—25cm以上,顶部中央稍凹陷,内为白色,有的微红。
叶柄长10—150cm,基部粗0.3—0.7cm,黄绿色,光滑,有绿褐钯斑块。
叶片绿色,3裂;佛焰苞漏斗形。
产量高,平均2040千克/亩。
白魔芋:块茎近球形,直径0.7—10cm,肉质洁白,顶部中央稍下陷,根状茎较好。
叶柄长10—40cm,基部粗0.3—2cm ,淡绿色,光滑,有微小白色或草绿色斑块;基部有膜质白色鳞片4—7片,披针形。
佛焰苞船形。
产量比花魔芋低,平均
1497.64千克/亩,但品质好,经济价值高。
花魔芋适宜种植在海拔1700m以上地区,白魔芋宜种植在海拔1500m以下地区。
同时,种植中宜选空气湿度相对高一些,半阴半阳的小环境。
植密度可在3000—20000株/亩之间
产量构成
魔芋产量构成为种芋膨大系数=(总收量-用种量)÷用种量(标准系数值为3)
一、坚持因地种植,严格选地整地
选地:要选择土厚地肥、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至中性的土壤,花魔芋最适的pH值为6.5~7.0、白魔芋为7.0~7.50土壤,以含少量砾石的壤土、轻壤士、气泡土的缓坡地最适宜种植魔芋。
魔芋不宜连作,否则易加重病虫害危害,忌选头两年种过魔芋的地块,尽量不用种过马铃薯、红薯、油菜、蔬菜的地块,可与小麦、玉米、黄豆等轮作。
精细整地重施底肥。
魔芋地在冬前深耕,深耕时要重施底肥。
底肥应以有机肥(充分腐熟的牛栏肥、猪禽粪便、土杂肥等)为主,一年生种芋每亩施农家肥2000—250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硫酸钾15公斤,尿素10公斤(或除施用农家肥外,另每亩施用45%的硫酸钾三元复合肥50公斤);二年生和三年生种芋每亩施农家肥3500—4500公斤,
过磷酸钙50公斤,硫酸钾35公斤,尿素20公斤(或除施用农家肥外,另每亩施用45%的硫酸钾三元复合肥80公斤)。
也可施入部分饼肥。
但禁用鸡粪、碳铵。
并且做到种芋和肥料隔离。
结合春季整地进行土壤消毒。
一般亩用生石灰50—100公斤均匀撒施,施用一周后再进行播种。
也可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50—300克,拌细土30公斤,均匀撒施,也可沟施或窝施。
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可用地中宝、辛硫磷颗粒剂等药剂撒施灭虫。
二、严格种芋处理,切实搞好播种,
种芋的选择
应选择芋龄较小、膨大率高的块茎作种芋。
要求块茎呈椭圆形,横径大于纵径,上端大于下端,上端凹陷,口平。
芽体完整粗壮,芽尖呈粉红色,有光泽,并略高出凹窝边缘或与边平。
块茎颜色鲜亮,上半部呈灰暗色,下半部与底部呈灰白色,表皮光滑,无皱裂、疤痕、伤烂和霉变现象。
对于过早出芽、芽似号筒、长达4厘米以上,无叶的块茎,即可认定为公芋,不能作种用。
一般商品生产种芋以二年生和三年生、250—350克为宜,重量在500克以下、白魔芋100克以下的球茎和重量在5克以上的根状茎。
根状茎长达20cm 以上可切为2~3段。
作为芋种。
魔芋种芋繁殖常见方法及良种繁育方法
无性繁殖法育种(无性繁殖1-2年后可采挖)
种芋无性繁殖有以下五种途径可在生产上选用:
①根状茎繁殖,用魔芋根状茎繁殖。
魔芋的茎膨大成球茎,
称球状茎。
球茎上面围绕顶芽生长10多条如根样的茎就叫根状茎,是繁殖种芋的好种源。
利用根状茎繁殖种芋,可全条繁殖,也可分段繁殖,但切段要保留2—3个节,保证有活芽1—2个。
切茎后用草木灰抹切口,并在阳光下晒1—2天,随即分窝播种。
管理得当,当年可培育成100克以上的小球茎,就可作种用。
②用花芽魔芋球茎繁殖。
有花芽的芋叫"公魔芋"。
公芋是母芋种植2—3年后所形成的,公芋虽不能做种,但可繁殖种芋。
方法是刮除公芋顶芽上的花芽,促使顶芽周围的侧芽成苗。
每窝播1个公芋,做好苗齐后的管理,当年即可长出3—10个植株,形成10多个小球茎,此小球茎即可作种。
③分芽繁殖,用顶芽直接繁殖。
此方法多用于加工芋地再利用。
在加工芋未清洗前,切出带顶芽的一块(或者抠出一块),要求顶芽带蒂厚实,有利于培育壮苗。
在播前晒1—2天,且用草木灰涂抹伤口,防治病菌感染。
栽后当年可长成400—500克以上的块茎。
④小球茎繁殖,用小球茎繁殖。
一般100—150克以下的球茎可直接作种芋,小球茎无刀伤,不易感染病菌,且发芽率高、长势好,能繁殖大量种芋。
⑤切块繁殖,用魔芋球茎切块繁殖。
一般个体重超出1公斤的大魔芋,可采用切块繁殖的方法。
魔芋具有顶芽周围有多个侧芽(也称隐芽,魔芋表层突起的疙瘩)的特性,一个侧芽切成一块,迫使侧芽成苗。
切块选晴天进行,切后应用草木灰涂抹伤口,并在阳光下晒两天,有利伤口愈合。
播后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
有性繁殖,果实做种繁殖(种子繁殖2-3年可采挖)可于8月下旬将采回的种子,拌沙子搓揉,去果肉,选取饱满的种子拌2-3倍量的湿润河沙沙藏。
翌年3-4月份露白时取出挖穴点播。
种芋消毒
1链霉素是防治细菌性病害的特效药。
用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兑水20kg液浸种芋0.5~1
小时后取出晒晾1~2天。
2 40%福尔马林,加水200倍~250倍液浸种芋20分
钟~30分钟;或用0.1%高锰酸钾液浸种芋10分钟;
或1%的硫酸铜溶液中浸泡5分钟,也可用50%多菌
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
粉剂1500倍液浸种2—6小时,,取出晒晾1~2
天。
凡浸种均应注意不能有病种芋与好种芋混和浸
种,以免传病。
3将种芋芽向上摆在地上,喷药消毒,50%多菌灵水溶剂,500倍液,每m2喷药150毫升,或用50%甲基托布
津400倍液按150~200毫升/ m2用量喷雾主芽及
周围,药水临用时才配。
4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粉剂做种芋粉衣消毒,用药量为种芋重量的2%~3%,填充剂用草木灰,与药
混匀。
在浸种后取出趁湿裹上粉衣。
以上4种方法中1法必用, 2和3或4中选用一种。
催芽催芽方法是在一般栽种期之前15天~20天(约3月中旬),将已消毒的种芋用温床、冷床、薄膜覆盖等方式,保持15℃~25℃,种芋埋于疏松土壤中保持湿度。
待芽长出约1cm即可种植。
小心防止晴天升温烧坏种芋及芽,必须及时揭开薄膜或床盖以通气降温,待下午日照减弱、温度下降又再盖上。
(三)播种方法
1、播种期。
魔芋的播种期虽然较长,但应抢住季节,春种时适时早播,以利早出苗、充分利用有效生长季节、延长块茎膨大期而实现高产。
魔芋发芽的起点温度为10℃,因此魔芋春播应在地温稳定通过10℃时突击抢播。
我市适宜的播期是:低山在3月上旬、中旬,二高山在3月中、下旬,高
山在3月下旬,在4月5日(清明节)结束播种任务。
魔芋冬播应在11月份结合收挖魔芋进行,边挖收,边栽种,收大留小,较均匀地将小球茎埋在土里,待明年自然荫芽出土。
抢住气温在10—8℃的季节播种。
低山于12月上旬、高山地区盖膜栽培于是12月初结束播种。
播种过晚,易受霜冻引起烂种。
2、播种方法。
魔芋根属浅根系、水平分布,因此,要适当深播。
播种时,按种芋大小和种植模式确定密度,一般行距和株距是种芋横切面直径的6倍和4倍。
先按行距开好播种沟;按株距将种芋幼芽向上倾斜摆放;然后盖火粪、复土,底肥中的生物钾肥可拌土直接丢施于种芋上,其它化肥不能直接接触种芋。
播种后盖土(火粪)厚度为10—15厘米、不要太厚。
用芋鞭繁殖种芋,播种沟深15厘米左右,沟中排芋鞭一根接一根,盖肥和土的厚度以平地面为准,不可播种过深;以免影响芋根生长。
三、坚持科学间套,实行高效栽培
本着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确保高产的原则,针对各类地区的利弊条件,坚持科学种植,推广高产高效间作套种栽培模式。
(一)魔粮间套栽培模式。
在适宜种植区内,因地制宜地推广三种间作套种模式:
一是低山(海拔600米以下地区)“魔、麦(或油菜)、苞”窄带三熟间套。
此模式适于人多地少,温度和水、肥条件好的地区推广。
魔芋冬播,4尺一带,每播3行魔芋(行距1.2尺左右)留一较大空行1.4—1.6尺;魔芋播后,在3行魔芋间条播小麦(以偏春性、早熟品种为宜)或移栽油菜;次年春于大空行中移栽单行苞谷,株距5寸,行距4尺,苞谷每亩3000株。
苞谷成熟,收托留株。
利用苞谷高杆作物为魔芋遮荫。
二是二高山(海拔600—1000米)“魔、苞”中带两熟间套。
魔芋春播5—6尺一带(海拔800米以上的采用6尺带),行距1.2尺,每播4行魔芋(6尺的带播5行)留一大空行1.4尺左右,移栽单行包谷,株距5寸,苞谷每亩2400—2000株。
三是高山(海拔1000—1400米)“魔、苞”宽带两熟间套增温栽培。
魔芋冬播7.5尺一带,魔芋带5尺左右,预留行2.5尺。
魔芋带播4行魔芋,每两行魔芋(间距1.2尺左右)为一垄,垄面“瓦背”形,土细垄直,用80公分宽的超微膜覆盖栽培。
预留行内于次年播一垄(双行)超微膜全覆盖苞谷。
利用超微膜的增温、灭草、保肥、保墒作用,使高山魔芋安全越冬,春后早出苗,从而抢住适宜季节,延长块茎膨大期,夺取魔芋高产,且有效解决高山区气温偏低、
积温不足、苗期荒草等主要矛盾。
魔芋带盖膜,于次年5月下旬揭掉清除,以防膜温过高而烧死芋芽。
(二)林(果)、魔间套栽培模式。
充分利用幼林地(杜仲、肚倍及其他林木)、果树园(梨、柿、桃、苹果、小水果等)、油茶地等土厚地肥的空行地间套种植,这种半荫蔽条件对魔芋生长极为有利。
我市各地均可大力推广此种栽培模式。
(三)庭院栽培模式。
各地农户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地角园边、庭院树下、棚架荫地、沟渠坎边等土层厚、肥力高的地块种植魔芋。
这类地块有机肥源足、管理方便、光照适宜,有利魔芋高产。
四、掌握需肥特点,坚持科学施肥
魔芋是需要肥量大的忌氯块茎作物,具有喜肥怕瘦、喜钾怕氯的特点,。
苗期以速效氮肥作为苗肥,可用人粪尿加适量尿素掺水喷施,球茎膨大时以人粪尿,配合磷钾肥施用,有利球茎形成与膨大。
需钾肥最多,其次为氮肥,在魔芋的整个发育期间,吸收钾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需肥规律氮:磷:钾为6:1:8。
再次为磷肥和钙、锌、镁、锰等微量元素。
因此,必须坚持以底肥为主,重施农家肥的原则。
底肥:土壤肥力较低的魔芋地,每亩施垫圈肥、优质土杂粪、草皮火粪等农家肥300担以上。
连施两年后,每年施
200担左右,经过几年培肥成高产海绵地。
底肥中,根据土壤养分状况施用生物钾肥2—4斤,适量施用尿素和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等肥料。
施肥方法:农家肥可结合耖地、翻耕入土层中,也可在播种时进行沟施或穴施,施后盖一薄层土再播种,火粪以作盖种肥为佳;化肥不能和芋种直接接触,应拌入农家肥中施用。
当魔芋幼芽出土30—50%时进行第一次追施苗肥,亩施人畜粪1000公斤或尿素5—10公斤对水1000公斤浇施,肥液不要污染鳞叶,避免引起肥害。
6月下旬—7月初,当真叶舒展开时进行第二次追肥,亩施尿素4公斤兑800公斤水,或亩用三元复合肥30—50斤拌有机肥撒施,叶片展开后不可再施液肥。
第三次追肥是在块茎膨大期(8—9月),亩用人粪尿300公斤拌火烧土1000公斤撒施于畦面,并结合培土除草,重施钾肥。
施肥中,要严禁施用带病残体(带有魔芋病源的枝叶、禾杆、块茎等)的农家肥和鸡屎粪及含氯元素的化肥;同时不可多施氮素化肥。
大量施用农家肥,尽量少施化肥,不仅有利培肥地力、改良土壤,而且能使魔芋生长稳健壮实,增强抗病能力。
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害
(一)预防:出苗70%时,用70%的百菌清800倍液,配合
70%的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浇施,15天后用72%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配合70%的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喷施,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喷洒叶柄周围地面或灌根,可有效杀死种芋上的病菌。
(二)地上害虫的防治:甘薯天蛾幼虫等可用40%的乐果
乳剂防治,发现之后,比较少时以人工捕杀,比较多时可用晶体敌百虫1200—1500倍液、敌杀死等杀虫剂喷杀。
对于红蜘蛛:可用40%杀螨特1000倍、1.8%爱福丁乳油5000倍、灭扫利1500倍液喷雾。
甘薯天蛾: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30%杀虫王1500倍液喷雾。
蛞蝓及蜗牛:用蜗克星撒施在植株叶片及茎基部诱杀。
病害
魔芋有许多病害类型,主要有软腐病、白绢病、叶枯病、轮纹斑病、黑腐病、病毒病、缺素性病症和日灼病(强日照所致的生理性病害)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软腐病和白绢病。
1、软腐病
病害的症状:软腐病又称球腐病、倒杆病。
这种病主要影响叶柄、球茎和叶片,受害后使其组织发黑,软化,并散发出恶臭的味道,甚至还将果实成片的腐烂、倒伏,造成重大损失。
一般幼嫩多肉的叶柄和茎叶组织最先遭到病菌的入侵,且此病发展较为迅速,会通过雨水、昆虫进行快速传播,由伤口或水孔处入侵,慢慢感染到整个植株。
这种病菌的感
染多发生在魔芋正处于换头到块茎膨大的阶段,此时期组织柔嫩,易受损,且容易滋生病菌。
初发时植株的小叶出现水浸状暗褐色病斑,小叶黄化,以后整个复叶枯萎,并引起倒苗,叶柄组织呈条状腐烂,球茎初起孔洞,最后全部软腐烂掉。
致病菌软腐细菌,广泛危害上千种植物。
该细菌生长温度为8℃~40℃,最适温度为25℃~30℃,发病盛期在6月下旬~8月
是魔芋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近几年在发生较重。
高温高湿和强日光长期照射有利于病害流行,7月至8月份高温多雨,是软腐病流行的关键时期。
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做好魔芋病害的防治:
1.及时排水降湿。
魔芋喜湿润怕积水,近期气温高雨水多,要注意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治水渍引起病害流行。
2.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采取药剂灌根做好病害预防。
在魔芋齐苗后,用72%硫酸链霉素2000倍液,采用茎基喷淋法进行灌根,每株喷淋50毫升左右,预防苗期发病。
3.清除中心病株。
魔芋出苗后,经常观察田间情况,当田间有病株出现时,应及时将其病株清除,带出田外集中烧毁,并对病穴撒施生石灰粉进行消毒处理。
4.及时开展药剂喷雾防治。
当田间病出现零星病株时,及时
进行药剂喷雾,亩用链霉素21克兑水50公斤喷啉。
每隔7-10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3-5次,控制病害流行。
并用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窝后,踩紧土壤,以免雨水传播病菌,并灌四周的魔芋植株根部,每株灌链霉素药剂0.5~1kg
喷叶时将药水顺叶柄灌于根部;若以波尔多液0.4%或1%平腐灵水剂500倍液同链霉素间隔使用,防效更佳;
5、注意事项:魔芋出苗后要尽量减少田间操作,防止人为造成植株损伤,引发病害侵染。
进行药剂防治时要注意交替用药,避免连续使用同一药剂。
药剂防治应在上午8-10时和下午5时后进行,并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中毒事故发生。
2、白绢病
(1)病害的症状:白绢病又称黑瘸病、根瘸病,主要影响叶柄的基部,从而导致叶柄或球茎的受损。
当叶柄基部感染白绢病时,将会出现暗褐色的斑点,并不断地扩大,最终使叶柄长出白色绢丝状的菌丝,并呈现淡红色。
这种病菌在高温、空气潮湿以及长日照的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
首先发生在叶柄基部与地面接触处,呈现淡红湿腐软化状,随后从此处折断倒伏,发病部位缠绕丝绢辐射状的白色菌丝束及小球状菌核,菌核色由白变淡黄,再变成棕褐色,
最后成形如黑褐色的油菜籽粒状,病菌随后危害地下球茎,引起腐烂。
病原真菌为齐整小核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28℃,最适pH值6.0,如pH值达8.0,菌丝和菌核均不能正常生长萌发。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形式在土壤、球茎、病残体和杂草根际越冬,并为来年的初次侵染病源。
菌核萌发17小时后,即可侵入植株,2~3天后,病菌分泌的毒素剧增,使植株基部腐烂并倒伏,菌丝能随土壤及腐烂物蔓延数米,并在植株间相互传染,菌核可随灌溉水或因农事操作而传播。
(2)预防和治理措施:针对白绢病,需加强田园的栽培管理,并及时的排除积水,种植时不能与花生、茄科以及大豆进行连作和间套作,同时可用适当比例的波尔多液对在魔芋换头到球茎膨胀期间,对叶柄与土表接触的四周进行喷雾消毒。
喷利克菌可湿性粉剂或粉锈灵可湿性粉剂兑水2000倍液或代森锌、多菌灵500倍液,从7月份起每隔7天喷一次,连续喷3次以上。
3、叶枯病
(1)病害的症状:主要危害叶片,该病菌会在土壤中越冬,并可以随雨水溅到叶上,此外还可以通过伤口或气孔侵入,并可以通过风雨进行传播。
因此,叶枯病的病菌感染能力极强,致使魔芋成片的枯萎死亡。
(2)预防和治理措施:叶枯病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和软腐病的基本相同。
虫害
影响魔芋生长的虫害主要有甘薯天蛾、魔芋线虫、豆天蛾、蛴螬等。
对这些虫害的防治,需要在冬春季期间清除杂草和枯叶,同时采用魔芋和玉米进行田间套作的方法,这样对防治虫害有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通过人工还可以使用杀虫剂对虫害进行清除,并注意在使用农家肥时学选用腐熟的农家肥。
甘薯夜蛾和豆天蛾幼虫,俗称“猪儿虫”,一般数量不大,可人工捕捉,严重时可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敌杀死2000~3000倍液喷洒;
蛴螬(成虫叫金龟子)成虫啃食叶片,其幼虫钻食魔芋球茎,使球茎失去商品价值,并由伤口引起软腐病。
防治方法:1 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料,避免未发酵的厩肥;2 灯光诱杀成虫;3 使用50%辛硫磷1000倍液灌根,杀死幼虫。
六、适时收挖魔羊,搞好种芋贮藏
(一)魔芋收挖期:在我县低山地区,魔芋正常生长到10月中旬倒苗,倒苗后块茎继续充实积累营养物质,时间一个月左右。
因此,收挖期应在倒苗后一个月,即11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