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6.87 KB
- 文档页数:4
一、教学目标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单圈环流的形成;
2.通过假设推论的方法,思考并绘制三圈环流模式图;
3.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由理想状态逐步接近实际状态”的思路,感受地理研究的科学方法;
2.形成事物运动、变化、联系的发展观
二、重难点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成因过程和名称三、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伍、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李克强总理访问新西兰的新闻,引出新西兰惠灵顿被称为“风城”,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带着这个问题从而进入本节课《气压带和风带》,既交代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新课教授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第一段内容,找出并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环节:知识回顾】
回顾热力环流过程,找一个学生在黑板完成,其余学生在纸上完成。
假设:①地球不自转②地球表面性质均一③太阳直射赤道,全球上最热和最冷的地方应该在哪里?赤道和两极。(旋转热力环流模型)——单圈环流
疑问:这个环流能够维持吗?首先否定地球不自转这一条,地球在自转的过程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都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第三环节:合作探究】三圈环流
要求:小组合作探究三圈环流过程①全班分成4 组,根据提供的教具,用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把气压带和风带的卡片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演示热力环流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小组合作
完成北半球三圈环流的模拟过程,并识记三圈环流中气压带和风带
的位置和名称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3.完成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后,请学生小组内自主完成南半球三圈环流
过程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
学生作业本上根据刚才三圈环流过程,自主完成气压带和风带图,要求:写出北半球的气压带名称,画出全球的风向。找同学去黑板完成,相邻同学交换批改一下。
【第五环节:整理提升】
1.按照热力成因和动力成因对气压带进行分类
2.用两个字来形容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
【第六环节:回扣主题】
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知识和提供的图片资料,解答新西兰惠灵顿被称为“风城”的原因。
【第七环节:探究再续】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
假设地球表面的性质是均一的,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即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全球气压带和风带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和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八环节: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