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装箱汽车运输规则准则

集装箱汽车运输规则准则

集装箱汽车运输规则准则
集装箱汽车运输规则准则

集装箱汽车运输规则准则范本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集装箱汽车运输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集装箱汽车运输的规范管理,明确承运人与托运人及其他有关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界限,维护正常的运输秩序和运输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汽车货物运输规则》,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营业性集装箱汽车运输及与

其相关的场站装卸、储存等业务。集装箱联运、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的汽车运输,除另有规定者外,均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集装箱汽车运输合同、集装箱汽车运单,应由承运人与托运人本着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

第四条本规则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集装箱汽车运输,是指采用汽车承运装货集装箱或空箱的过程。主要运输形式有:港口码头、铁路车站集装箱的集疏运输或门到门运输和公路直达集装箱运输。

(二)承运人,是指从事营业性集装箱汽车运输、装卸及代办相关业务并与托运人订立运输合同的人。

(三)托运人,是指委托承运人运输集装箱货物或集装箱并与承运人订立运输合同的人。

(四)收货人,是指集装箱运输合同中指定提取货物的人。

(五)场站作业人,是指集装箱中转站、货运站从事集装箱、集装箱货物装卸、堆存、仓储业务的人。场站作业人可以是承运人。

(六)装拆箱作业人,是指受托运人、收货人或承运人、场站作业人委托进行集装箱货物装箱、拆箱业务的人。装拆箱作业人可以是承运人、托运人或场站作业人。

第二章运输基本条件

第一节集装箱与集装箱货物

第五条集装箱是有一定技术标准要求的运输设备,应符合集装箱定义。集装箱分为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和非标准集装箱。

第六条承运的集装箱可以是托运人托运的集装箱,也可以是承运人的自备集装箱。

第七条集装箱货物是指能装入集装箱内而进行汽车运输的货物。集装箱货物分为整箱货物和拼箱货物。

第二节运输类别

第八条按照集装箱所装载货物的性质,集装箱汽车运输分为普通箱、特种箱汽车运输;特种箱包括危险货物箱、冷藏保温箱、罐式箱等。

第九条根据集装箱箱型情况和贸易运输合同,集装箱汽车运输分为国际箱、国内箱汽车运输。

第三节运输车辆

第十条承运人提供的集装箱运输车辆,应是技术状况良好,带有转锁装置,与所载集装箱要求相适应,能满足所运载集装箱总质量的要求。

第十一条集装箱运输车辆通常采用单车型式或牵引车加半挂车的列车组合型式,半挂车分为框架式、平板式和自装自卸式等。

第四节集装箱公路中转站、货运站

第十二条集装箱公路中转站、货运站的设置和配备,应符合GB/T—12419《集装箱公路中转站站级划分和设备配备》的要求。

第十三条场站作业人应配备集装箱专用装卸机械和装拆箱作业机械,装卸机械应有集装箱专用吊具,装卸机械的额定起重量要满足集装箱总质量的要求。装拆箱作业机械要能适应进箱作业。

第三章运输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

第一节合同的订立

第十四条集装箱汽车运输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其种类为月度(月度以上)或批量集装箱汽车运输合同,亦可以是集装箱汽车运单(以下简称运单,见表一)。

第十五条月度或批量集装箱汽车运输合同应包含下列基本内容:

(一)集装箱货物名称、数量、性质;

(二)集装箱数量、箱型、规格;

(三)托运人、收货人、承运人名称、地址、电话、邮编;

(四)起运地、到达地;

(五)运输时间、交接方式;

(六)运费和费用结算方式,

(七)特约事项和违约责任。

第十六条运单应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一)集装箱货物名称、数量、重量或体积;

(二)集装箱数量、箱型、规格及箱号;

(三)装运集装箱船名、航次,场站货位,进港、站日期或卸船、车日期;(四)托运人、收货人、承运人名称、地址、电话、邮编;

(五)接箱、货地点(起运地)、卸箱、货地点(到达地);

(六)运输日期;

(七)箱、货交接方式及提、还空箱地点;

(八)运费和费用结算方式;

(九)货物价值,是否保价、保险;

(十)运输要求和特约事项。

第十七条合同当事人双方就集装箱汽车运输合同的基本内容协商一致并签章后,合同成立。

第二节集装箱货物和集装箱的托运

第十八条托运人托运集装箱货物或集装箱,应按以下要求填写运单。

(一)一张运单托运的集装箱货物或集装箱,必须是同一托运人、收货人、起运地;

(二)托运拼箱货物要写明具体品名、件数、重量;托运整箱货物除要写具体品名、件数、重量外,还要写集装箱箱型、箱号和封志号,并注明空箱提取和交还地点;

(三)易腐、易碎、易溢漏的货物、危险货物不能与普通货物以及性质相互抵触的货物用一张运单托运;

(四)托运的整箱货物,应注明船名、航次、场站货位、箱位,并提交货物装箱单(见表二);

(五)托运人要求自理装拆集装箱或自理装卸集装箱时,经承运人确认后,在运单内注明;

(六)托运需经海关查验或商品检验、卫生防疫、动植物检验的集装箱时,应连同检验地点在运单中注明;

(七)应使用钢笔或元珠笔填写,字迹清楚,内容准确;

(八)已填妥的运单,如有更改,必须在更改处签字盖章。

第十九条托运集装箱货物的品名、件数、重量、集装箱箱型、箱号、封志号等,应与运单记载的内容相符。

第二十条托运的普通集装箱货物中,不得夹带危险货物、易腐货物、流质货物、贵重物品、货币、有价证券等物品。

第二十一条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需办理准运证明文件和检验证明文件的货物,托运人托运时应将有关文件提交承运人检查核对,如需随货同行或委托承运人向收货人代递时,应在运单中注明文件名称及份数。

第二十二条托运需要具备运输包装的货物,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包装,对没有统一标准和要求的,应在保证运输、装卸作业安全和货物质量的原则下进行包装。

第二十三条托运人不自理集装箱装卸作业,要办理在港站或其他场所的集装箱装卸作业申请,并在运单中注明。

第二十四条托运特种集装箱货物,托运人应按以下要求,在运单中注明运输条件和特约事项:

(一)托运冷藏保温集装箱,托运人应提供冷藏保温集装箱货物的装箱温度和在一定时间内的保持温度;

(二)托运鲜活货物集装箱,应提供最长运输期限及途中管理、照料事宜的说明书,货物允许的最长运输期限应大于汽车运输能够达到的期限;

(三)托运危险货物集装箱,应按部颁标准《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则》办理。

第三节集装箱货物和集装箱的受理

第二十五条承运人对托运人提交的运单应逐项审核,需要安排特殊运输的,应征得托运人同意,并在运单上记载。

第二十六条承运人受理凭证运输或需有关检验证明文件的货物后,要在证明文件的背面注明已托运货物的数量、运输日期,并加盖承运章。准运证明和检验证明要随货同行,以备查验。货物到达后,一并交收货人或退还托运人。

第二十七条承运人受理运输业务时,对托运人不自理集装箱装卸作业的,须要求托运人提交装卸机械作业申请书或受托运人委托代办理集装箱装卸机械的作业申请。

第二十八条集装箱运输中,在与承运人非隶属关系的集装箱中转站进行装卸作业,承运人应与场站作业人签订作业合同。

第二十九条承运人运输整箱货物前,应核对箱号,检查箱体和封志,发现箱体损坏或铅封脱落,需经交接人及封志监管单位签认或重新施封后,方可起运。

第三十条承运人运输拼箱货物前,应核对货物名称、数量、重量、体积是否与运单填写内容相符;检查货物包装是否良好,发现不符合规定或可能危及安全运输的,不得承运;包装轻度破损,托运人坚持装箱起运的,需经承运人同意,做好记录,签字盖章后,方可承运,其后果由托运人负责。

第三十一条承运人要根据受理的集装箱货物、集装箱箱型和集装箱总质量的情况,合理安排运输车辆,车辆装载不得超过有关限定载质量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集装箱拼箱货物运抵目的地后,承运人应在24小时内向收货人发出到货通知。整箱货物起运前承运人要通知收货人做好接货准备。

第四节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第三十三条月度和批量集装箱汽车运输合同,凡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允许变更和解除:

(一)由于不可抗力使运输合同无法履行;

(二)由于合同当事人一方的原因,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确实无法履行运输合同;

(三)合同当事人一方违约,使运输合同的履行成为不可能或不必要;

(四)经合同当事人双方协商同意。

变更或解除运输合同,应在集装箱货物起运前,由要求变更或解除合同的一方向对方提出运输合同变更书(见表三)或采用书面形式(信函、电报、传真等)。运输合同只能变更一次。

第三十四条变更或解除运输合同所发生的费用,由要求变更或解除运输合同方负担,或由承运人与托运人按规定或商定的方式结算,多退少补。

第三十五条运单允许按下列规定变更或解除:

(一)集装箱货物起运前,承运人或托运人征得对方同意,可以变更或解除运输合同。承运人提出变更或解除运输合同的,应退还已收的运费;托运人提出变更或解除运输合同的,应负担因变更或解除运输合同所发生的费用。

(二)集装箱货物起运后,不能解除运输合同;但经托运人征得承运人同意,可以变更货物到达地和收货人,变更运输合同所发生的费用,由要求变更运输合同方负担。

(三)变更或解除运输合同,由要求变更或解除运输合同的一方向对方提出运输合同变更书或采用书面形式。

第四章运输责任的划分

第三十六条承运人的集装箱整箱货物运输责任期,从收到整箱货物起,到运达目的地,整箱货物交付收货人止;集装箱拼箱货物运输责任期,从收到拼箱货物起,至运达目的地,拼箱货物交付收货人止。

第三十七条整箱货物在承运责任期内,保持箱体完好,封志完整,箱内货物发生灭失、短少、变质、污染、损坏,承运人不负赔偿责任。但承运人负责装、拆箱的除外。

第三十八条拼箱货物在承运责任期内,发生灭失、短少、变质、污染、损坏,承运人应负赔偿责任。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负赔偿责任。

(一)不可抗力;

(二)货物包装完整无损而内装货物短损、变质;

(三)货物的自然损耗和性质变化;

(四)托运人违反国家有关法令,货物被有关部门查扣、弃置或作其它处理;

(五)其他非承运人的责任所造成的损失。

第三十九条用承运人的自备集装箱装运货物,由于集装箱隐性破损,造成货物损坏,承运人应负赔偿责任。

第四十条由于承运人的责任,造成集装箱或集装箱货物未按约定时间运达,承运人应负违约责任;错运到达地或错交收货人,承运人应将集装箱或货物无偿运到规定的地点,交给指定收货人。

第四十一条承运人未遵守承托双方商定的运输条件或特约事项,由此造成托运人的经济损失,承运人应负赔偿责任。

第四十二条托运人未按合同或运单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备好货物和提供装卸条件,以及集装箱或集装箱货物运达后无人收货或拒绝收货,而造成车辆延滞及其他损失,托运人应负违约或延滞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托运人发生下列过错造成车辆、机具、设备的损坏、污染或人身伤亡,由托运人负责赔偿:

(一)在整箱、拼箱托运的普通货物中夹带危险货物或其他违反危险货物运输规定的行为;

(二)错报、匿报货物的重量、规格、性质;

(三)货物包装质量不符合标准,而从外部无法发现;

(四)错制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第四十四条托运人错报、误填货物名称或装卸地点造成承运人错运误送,装货落空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损失托运人负责赔偿。

第四十五条集装箱和集装箱货物在场站存放期间发生短少、变质、污染、丢失(箱体完好,封志完整除外),或在场站装卸作业中,由于场站作业人的作业不当,造成集装箱、集装箱货物的损坏,场站作业人应负赔偿责任。

第四十六条装拆箱作业人装箱、拆箱操作不当,造成货物损坏、变质、污染或集装箱箱体损坏,装拆箱作业人应负赔偿责任。

第五章装拆箱、装卸和交接

第四十七条集装箱装箱和拆箱作业应由托运人、收货人或承运人、场站作业人委托装拆箱作业人负责。

第四十八条装拆箱作业人在装箱前,应按规定认真检查箱体,发现集装箱不适合装运货物时,应拒绝装箱,并立即通知集装箱所有人或承运人。

第四十九条集装箱的目测检查:

(一)外部检查,集装箱外表有无损伤、变形、破口等异样。

(二)内部检查,集装箱内侧六面是否有漏水、漏光、水迹、油迹、残留物、锈蚀。

(三)箱门检查,箱门、搭扣件、密封条有无变形、缺损,箱门能否开启180度。

第五十条装拆箱作业人应根据货物的性质,严格按装箱积载的要求装载货物,并采用合适的方法对箱内货物进行固定、捆绑、衬垫,防止货物在箱内移动或翻倾,其所需材料费用由委托装拆箱作业的人承担。

第五十一条装箱过程中,发现货物包装破损,装拆箱作业人应做好记录,并及时通知有关方后,再决定是否装箱。

第五十二条货物装箱后,装拆箱作业人应缮制货物装箱单,按有关规定施加封志,并按要求在箱体外贴上运输及有关标志。

第五十三条集装箱装卸作业应做到轻装轻卸,确保集装箱货物和集装箱的安全。

第五十四条集装箱整箱货物交接时,交接双方应当检查箱号、箱体和封志,重箱凭封志和箱体状况交接;空箱凭箱体状况交接,交接后,交接双方应做记录并签字确认。

第五十五条集装箱拼箱货物在承运前,承运人要认真核对货物品名、数量是否与运单相符,运达后,经场站作业人、收货人查验签收。

第五十六条在集装箱货物交接过程中发现货损货差或箱体损坏等情况,交接双方要编制集装箱货运事故记录(见表四),并签字确认。

第五十七条交接责任的划分为,交接前由交方承担,交接后由接方承担,但如果在交接后180天内,接方能提出证据证明交接后的集装箱、集装箱货物的灭失、损坏是由交方原因造成的,交方应按有关规定负赔偿责任。

第六章运输费用和统计

第五十八条从事营业性集装箱汽车运输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按照《国际集装箱汽车运输费收规则》、《国内集装箱汽车运输费收规则》办理。

第五十九条集装箱汽车运价以箱为单位,按不同规格箱型的重箱、空箱计费。根据计价方式的不同分为计程运价、计时运价和包箱运价,计价单位为:元/箱公里、元/吨位小时、元/箱。

第六十条集装箱汽车运输的装卸费收按不同箱型的重箱、空箱的箱次计费,计价单位为:元/箱。

第六十一条集装箱汽车运输统计按箱型分类,国际集装箱的统计单位为标准箱(TEU),国内集装箱和非标准集装箱的统计单位为自然箱。

第七章货运事故处理

第六十二条集装箱货运事故是指承运责任期内或场站存放期内发生集装箱

货物或集装箱灭失、短少、变质、污染、损坏、误期。集装箱货运事故发生后,承、托运双方及有关方都应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力争减少损失和防止损失继续扩大,并编制集装箱货运事故记录。

第六十三条托运人、收货人向承运人、场站作业人要求集装箱货运事故赔偿时,应在收到集装箱货运事故记录的次日起的180天内提出赔偿要求书(见表五),逾期不予受理。提出赔偿要求书的同时,应随附集装箱货运事故记录、运单、货物价格证明等有关文件。保价运输还应附声明价格的证明文件。要求退还运费的,还应附运杂费收据。

第六十四条承运人、场站作业人应在收到赔偿要求书的次日起,60天内将处理意见通知托运人、收货人。特殊情况经双方协商可适当延长。托运人、收货人收到处理意见的次日起10天内没有提出异议的,承运人、场站作业人员即付结案。

第六十五条集装箱货运事故的赔偿价格按下列规则计算:

(一)执行国家定价的货物,按照各级物价管理部门规定的价格计算;

(二)执行国家指导价格或市场调节价格的货物,比前项国家定价货物中相同规格或类似商品价格标准计算无法比照计价的货物按每公斤不超过5元计算;

(三)集装箱的计价按集装箱的净值计算,如能修复、修复发生的实际费用计算;

(四)各项赔偿价格均以起运地承运当日的价格为准。

(五)对灭失、短少的货物,如起运地价格中未包括运杂费、包装费以及已付的税费时,应按全部或短少部分的比例加算各项费用;

(六)赔偿费一律以人民币支付。

第六十六条办理保价运输的货物,按声明价格赔偿;实际损失低于声明价格时,按实际损失赔偿。

第八章运输合同争议的处理

第六十七条承运人、场站作业人与托运人、收货人在集装箱货物运输过程中发生纠纷,应及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向交通主管部门或仲裁机构申请调解、仲裁,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九章附则

第六十八条集装箱汽车运输合同式样及填写要求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制定。

第六十九条托运人按普通货物、零担货物或特种货物托运,而承运人采用集装箱运输时,适用于《汽车货物运输规则》。

第七十条本规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负责解释。

第七十一条本规则由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第七十二条本规则自一九九六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财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篇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执行“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使会计工作法规化、规化、制度化,建立科学的会计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国会计法”及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 第一条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是会计人员强化道德约束的措施,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遵守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紧跟会计改革步伐,使自己的知识、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 第二条会计人员必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认真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权限,办理会计事务客观公正,实事。 第三条会计人员要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核算、监督,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不能私自泄露单位的会计信息。 第二项财务负责人的权责 第一条财务负责人是财务工作的管理者,对会计工作人员有领导责任,应领导会计机构的全体人员执行“会计法”,带头学法、守法、执法,做到以身作则,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第二条财务负责人应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支持、配合会计人员办理会计手续,保证会计人员职权不受侵犯,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条公司法人代表对公司财务具有监督、检查的权利。对违反《会计法》等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事情,有权制止。 第四项会计的职责 第一条会计人员必须按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制度”的设置会计科目,设置总帐、明细帐、附加帐,组成系统科学的帐薄体系,保证合理地反映单位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 第二条会计人员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必须取得完整的原始凭证,并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对不合法的原如应拒绝受理。 第三条会计人员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帐薄,做到容真实、数字准确、帐帐相符、帐实相符。 第四条会计人员必须按会计资料进行经营活动的核算;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进行进、销项税金及其他税金的正确核算。帮助领导做好经营决策工作,按时向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并准时送财务报表,做到容完整,数字准确、真实。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第五条会计人员负责向董事会及全体股东,按董事会决议规定报告单位财务状况,参与单位经营和经营成果的预测及决策。 第五项出纳的职责 第六条严格遵守国家现金管理制度,做好现金管理工作,具体办理现金收付手续,报销时要认真审查原始凭证,凡不符合规定和手续不全的一律拒绝办理现金收付手续,严格把好关。 第七条不得从本单位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现金,特殊情况报开户银行审批,不能以白条或不符合财务会计制度的凭证顶替库存现金,借款报销必须由财务负责人与项目负责人签字才能办理现金支付手续。 第八条建立健全现金日记帐,逐笔记载现金收会,帐目日清月结。 第九条建立部牵制制度。负责保管现金、转帐等空白凭证,财务章由会

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公司对存货的管理和控制,保证存货的安全完整,提高存货运营效率,保证合理确认存货价值,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存货业务中的各 种差错和舞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 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存货,是指公司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主要包括各类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等。公司代销、代管存货,委托加工、代修存货也适用于本制 度。 第三条公司在存货购买、生产、销售过程中,至少应关注涉及存货管理的下列风险: 1、存货业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 誉损失。 2、存货业务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 欺诈而导致资产损失。 3、请购依据不充分,采购批量、采购时点不合理、相关审批程序不 规范、不正确,可能导致公司资产损失、资源浪费或发生舞弊。 4、验收程序不规范,可能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和资产损失。 5、存货保管不善,可能导致存货损坏、变质、浪费、被盗和流失等。 6、存货盘点工作不规范,可能由于未能及时查清资产状况并做出处 理而导致财务信息不准确,资产和利润虚增。 第四条公司在建立与实施存货内部控制过程中,至少应强化对下列关键方面或关键环节的控制: 1、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 备应科学合理。 2、存货请购的事项应明确,请购的依据应充分适当。 3、存货管理控制流程应清晰严密,存货管理原则及程序应明确规范。

4、存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 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 第二章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 第五条公司应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至少包括: 1、存货的请购、审批与执行。 2、存货的采购、验收与付款。 3、存货的保管与相关记录。 4、存货发出的申请、审批与记录。 5、存货退回的申请、审批与记录。 6、存货处置的申请、审批与记录。 第六条公司应配备合格的人员办理存货业务。办理存货业务的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客观公正。公司要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的法律、政策及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第七条公司应对存货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存货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第八条审批人应根据存货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存货业务。 第九条公司内部除存货管理部门及仓储人员外,其余部门和人员接触存货时,应由相关部门特别授权。对属于贵重物品、危险品或需保密物品的存货,应规定更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必要时,存货管理部门内部也应执行授权接触。 第十条公司可以根据业务特点及成本效益原则选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技术实现对存货的管理和控制,但应注意计算机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并制定防范意外事项的有效措施。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新旧对比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征求意见稿)》主要变化与影响——致同研究之企业会计准则系列(五十三) 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以下简称CAS 21租赁(2006)或现行准则),要求承租人和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根据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将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对于经营租赁,承租人在资产负债表中不确认其取得的资产使用权和租金支付义务,导致其财务报表无法全面反映因租赁交易取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而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会计处理的差异以及明确划分标准的存在,为实务中构建交易以符合特定租赁的定义创造了动力和机会,从而导致经济实质相同的交易会计处理迥异,降低了财务报表的可比性。 2018年1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征求<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修订)(征求意见稿)>的函》(财办会〔2018〕1号)(以下简称CAS 21租赁(2018)征求意见稿或新租赁准则),公开征求意见。新租赁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租赁》(IFRS 16)趋同。 与现行准则相比,新租赁准则在承租人会计处理方面,核心变化是采用单一会计模型,取消了承租人关于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分类,基于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要求承租人对所有租赁(选择简化处理的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除外)在资产负债表中均确认相应的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并分别确认折旧和利息费用。在出租人方面,基本沿袭了现行准则的会计处理规定,但改进了出租人的信息披露,要求出租人披露对其保留的有关租赁资产的权利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战略、为降低相关风险所采取的措施等。 致同将在新租赁准则正式发布后,组织编写新租赁准则系列解读文章,内容包括新准则核心变化与影响、租赁的识别、租赁的合并分拆、承租人的会计处理、出租人的会计处理、转租赁、售后租回、列报和披露、衔接规定、行业影响等。本文主要介绍新租赁准则的核心变化与影响。 一、新租赁准则的核心变化 (一)承租人会计处理的核心变化

xxx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

xxx单位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机关,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有效防控廉政风险和业务风险,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强化流程控制、依法合规运行的要求,结合我委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查找、梳理、评估xx业务工作中的各类风险,制定、完善并有效实施一系列制度、流程、程序和方法,对xx业务工作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及机制。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市本级xx业务中政策法规管理、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会计业务管理、机关决策运转及信息系统管理和人事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内部控制活动。 第四条xx工作内部控制目标: (一)合法性。各项政策与规定制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各项xx业务活动遵循法定程序与工作纪律。 (二)安全性。各项xx工作在预定流程中运行,确保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最大限度保障资

金和干部安全。 (三)效率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履行xx职能,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 (四)效益性。科学配臵xx资源,提高xx资金的有效性,实现支出效益的最大化。 第五条内部控制主要因素: (一)内部环境。包括管理结构、机构设臵及职权分配、内部监督检查、干部队伍建设、机关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及时识别分析工作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对风险进行评估、分级,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四)信息沟通。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处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委内以及我委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应用。 (五)内部监督。对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缺陷并督促改进。 第六条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改进和反馈全过程,贯穿各项xx工作流程和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科室和岗位,并由全体干部职工参与。任何决策或业务均应做到过程留痕、责任可追溯。

对比新旧基本准则的重大差异

对比新旧基本准则的重大差异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面临着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本文通过对新基本准则(2006)与原基本准则(1992)的比较,揭示新准则在确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拓展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明确会计目标等方面与原准则间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新的基本准则。关键词: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重大差异;会计目标;会计要素 Abstract: Is unceasingly thorough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despread application and the financial instruments innovates unceasingly, accountant takes the international general commercial language,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which the new situation brings. Under this background, Ministry of Finance has issued newly "Business accounting in February 15, 2006 Criterion - - - Basic maxim".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new basic maxim (2006) with original basic maxim (1992) the comparison, promulgates the new criterion to establish our country's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the concept frame, constructs the complete accounting standards level system, the development criterion formulation laws and

内部控制制度处理准则

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協助上市上櫃公司建立良好之公司治理制度,並促進證券市場健全發展,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證券交易所)及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以下簡稱櫃檯買賣中心)爰共同制定本守則,以資遵循。 上市上櫃公司宜參照本守則相關規定訂定公司本身之公司治理守則。 第二條上市上櫃公司建立公司治理制度,除應遵守法令及章程之規定,暨與證券交易所或櫃檯買賣中心所簽訂之契約及相關規範事項外,應依下列原則為之: 一.保障股東權益。 二.強化董事會職能。 三.發揮監察人功能。 四.尊重利害關係人權益。 五.提昇資訊透明度。 第三條上市上櫃公司應依公開發行公司建立內部控制制度處理準則之規定,考量本公司及子公司整體之營運活動,建立有效之內部控制制度,並應隨時檢討,以因應公司內外在環境之變遷,俾確保該制度之設計及執行持續有效。上市上櫃公司除應確實辦理內部控制制度之自行檢查作業外,董事會及管理階層應至

少每年檢討各部門自行檢查結果及稽核單位之稽核報告,監察人並應關注及監督之。 上市上櫃公司管理階層應重視內部稽核單位與人員,賦予充分權限,促其確實檢查.評估內部控制制度之缺失及衡量營運之效率,以確保該制度得以持續有效實施,並協助董事會及管理階層確實履行其責任,進而落實公司治理制度。 第二章保障股東權益 第一節鼓勵股東參與公司治理 第四條上市上櫃公司執行公司治理制度應以保障股東權益為最大目標,並公平對待所有股東。 上市上櫃公司應建立能確保股東對公司重大事項享有充分知悉.參與及決定等權利之公司治理制度。 第五條上市上櫃公司應依照公司法及相關法令之規定召集股東會,並制定完備之議事規則,對於應經由股東會決議之事項,須按議事規則確實執行。上市上櫃公司之股東會決議內容應符合法令及公司章程規定。 第六條上市上櫃公司董事會應妥善安排股東會議題及程序,股東會應就各議題之進行酌予合理之討論時間,並給予股東適當之發言機會。董事會所召集之股東會,宜有董事會過半數董事親自出席。 第七條上市上櫃公司應鼓勵股東參與公司治理,並使股東會在合法.有效.安全之前提下召開。上市上櫃公司應透過各種方式

公司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公司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节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公司库存物资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保证库存物资的 验收进库、存储保管和领料出库业务的规范有序,保证合理确认存货价值,防止并及时揭示差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存货是指本公司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 成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主要包括各类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 第二节职责分工和授权批准 第三条公司设置专门的存货仓储管理部门和人员,并根据本制度要求 做到不相容人员的分离。还要建立健全请购、审批、询价、采购、验收、保管、付款、盘点、对帐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在本单位分管负责人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协调本单位的存货管理控制工作,做到制度执行严格、资料保存完整不缺货、不长期存货、不形成积压存货,并定期盘点、对帐、编制存货盘点表,保证库存物资达到帐证相符、帐实相符、帐帐相符。 第四条财务部要设置存货核算岗位,对存货收发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并每月监督、检查仓库保管人员存货核算、账簿登记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五条存货验收入库的批准权限由物资保障部部长行使,保管员要按 规定严格审查入库资料,禁止办理无实物入库的验收入库手续,否则要追602 究批准人和验收人的责任。 第六条仓库保管员在发出存货时,要严格审核领用手续,对不符合领

用手续的,可拒绝发货。否则,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七条库存物资的盘盈、盘亏、变质老化、毁损、跌价的处理由物资 保障部与财务部提出处理意见,经上级有关部门(总公司财务部)核实认 可后,由公司的总经理签字批准实施。经批准后,物资保障部与财务部门共同协商,根据相关法规制度的规定作出处理并进行会计核算。 第三节存货内部控制的实施与执行 第八条根据本公司的生产、销售、仓储、资金周转状况以及库存定额 等情况,对存货实行预算管理,合理确定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存货的库存比例。在认真考虑公司需求、市场状况、行业特征等因素,尽可能使库存储量趋于合理。 第九条存货验收入库前必须经质量部门检验,对检验不合格的要及时 办理退货和索赔,自制存货要拿出处理意见。检验合格后仓库保管人员要认真核对实物与物资请购单或入库申请单(自制存货)上注明的品名、规格、数量等,如发生短缺、破损等情形,应尽快查明原因上报部门负责人,作出相应的处理意见。经验收正确无误的,应按物资的类别、数量、单价、金额、入库时间等,开具入库单办理入库手续。验收人员一定要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验收,凡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验收。 第十条存货的初始计量要严格按照《公司会计准则》要求进行核算, 不得人为调节存货的初始计量成本。否则,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一条根据自身存货的特点、管理要求、人员设置等,建立存货保 603 管制度,加强存货的日常保管工作,并制定相应的保安、防火、卫生等制度,实施有效管理。 第十二条存货的存放和管理应指定专人负责,所有存货原则上储存在

对比新旧基本准则的重大差异

对比新旧基本准则的重大差异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面临着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财政部于20XX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本文通过对新基本准则(20XX)与原基本准则(1992)的比较,揭示新准则在确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完整的会计准则层级体系,拓展准则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明确会计目标等方面与原准则间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新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重大差异;会计目标;会计要素 Abstract: Is unceasingly thorough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despread application and the financial instruments innovates unceasingly, accountant takes the international general mercial language,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which the new situation brings. Under this background, Ministry of Finance has issued newly “Business accounting in February 15, 20XX Criterion - - - Basic maxim”.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new basic maxim (20XX) with original basic maxim (1992) the parison, promulgates the new criterion to establish our country’s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the concept frame, constructs the plete accounting standards level system, the development criterion formul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rests on and is clear about accountant aspects and during the original criterion and so on goal difference, so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grasps the new basic maxim. key word: Basic maxim; Financial inventory accounting concept fra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ccountant goal; Accountant essential factor 前言 20XX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自20XX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同时鼓励其他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新准则)是对1992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

内控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内部控制,是指由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第三条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一)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二)保障公司的资产安全。 (三)保证公司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五)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 第四条公司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公司及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

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五条公司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下列基本要素: (一)目标设定,是管理层根据公司的风险偏好设定战略目标。 (二)内部环境,是指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公司文化等。 (三)风险确认,是指管理层确认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 (四)风险评估,是指公司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五)风险管理策略选择,是指管理层根据公司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选择风险管理策略。 (六)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公司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七)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公司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公司内部、公司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八)内部监督,是指公司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第六条公司内部控制活动涵盖公司所有的营运环节,包括但不限于:销售及收款、采购和费用及付款、固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重大投资管理、财务报告、成本和费用控制、信息披露、人力资源管理和系统信息管理等。 第七条公司内控制度除涵盖对经营活动各环节的控制外,还包括贯穿于经营活动各环节之中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印章使用管理、票据领用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质量管理、职务授权管理、定期沟通制度、信息披露管理制度等。

内部控制手册总则制度格式

一、前言 1 编制《内部控制手册》的背景 为规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的管理,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满足国内外资本市场对 上市公司的监管要求,股份公司特制定《内部控制手册》,作为建立、 执行、评价及验证内部控制的依据。 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约束、规范 企业管理行为的准则,是减少风险的重大措施。实施内部控 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及不法行为,有利于保证资 产安全、完整,保证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真实、可靠。其必 要性表现为: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经营机制 的转换,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改善企业财务 状况。 二是贯彻我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循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 法案》等国内外资本市场监管需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是积极参与竞争、努力降低风险。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信息技 术高度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股份公司所面临的风 险也逐渐加大。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风险、提高经 营管理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措施。 四是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使股份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成为系 统性、可操作性和包容性很强的内部管理制度,更为有效地体现股份 公司管理理念。

2 《内部控制手册》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合规性原则 合规性是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符 合股份公司上市地(上海、香港、纽约、伦敦)证券监管机构有关上 市公司的法律、法规和要求。 2.2 全面性与系统性原则 《内部控制手册》涉及股份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其内部监督和 控制贯穿于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并涉及全体员工。股份公司的每一 个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又是内部控制的客体;既要对其负责的 作业实施控制,又要受到其他人员或制度的监督与制约。 《内部控制手册》使股份公司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形成较为系统的既 互相制约又具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确保各部门和各岗位均能 按特定的目标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最终实现股份公司内部控制的总 体目标。 2.3 内部牵制及不相容原则 内部牵制是指在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以及各岗位之间所建立的互 相验证、互相制约的关系,属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特征是将有关责任进行分配,使单独的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对任 何一项或多项经济业务活动没有完全的处理权,必须经过不相容的其 他部门或人员的验证、核对和制约。 2.4 权责明确、奖惩结合原则 根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能与性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并 赋予相应的权限,制定操作规则和处理程序,确定追究、查处责任的

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对照表.doc

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对照表 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会计科目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会计科目 及补充规定会计科目 序 编号名称编 名称 号号 一、资产类 1 1001 库存现金101 现金 2 1002 银行存款102 银行存款 3 1011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4 1101 短期投资131 对校办产业投资 5 1401 长期投资132 其他对外投资 1201 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 6 120101 财政直接支付财政直接支付 120102 财政授权支付财政授权支付 7 1211 应收票据110 应收票据 8 1212 应收账款112 应收及暂收款 9 1213 预付账款115 借出款 10 1215 其他应收款 11 1301 存货120 材料 12 1501 固定资产140 固定资产 13 1502 累计折旧 14 1511 在建工程 15 1601 无形资产150 无形资产 16 1602 累计摊销 17 1701 待处置资产损溢 二、负债类 18 2001 短期借款201 借入款项 19 2401 长期借款 20 2101 应缴税费222 应交税金 21 2102 应缴国库款 22 2103 应缴财政专户款221 应缴财政专户款 23 2201 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离退休费)

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 应付其他个人收入 212 应付及暂存款 24 2301 应付票据211 应付票据 25 2302 应付账款212 应付及暂存款 26 2303 预收账款201 借入款项 27 2305 其他应付款 28 2402 长期应付款 29 2501 代管款项230 代管款项 三、净资产类 30 3001 事业基金301 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320 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31 3101 非流动资产基金 310101 长期投资301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310102 固定资产310 固定基金 310103 在建工程 310104 无形资产301 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32 3201 专用基金320 专用基金 33 3301 财政补助结转301 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330101 基本支出结转411 教育经费拨款 330102 项目支出结转413 科研经费拨款 415 其他经费拨款 34 3302 财政补助结余301 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411 教育经费拨款 413 科研经费拨款 415 其他经费拨款 35 3401 非财政补助结转411 教育经费拨款 413 科研经费拨款 415 其他经费拨款 421 上级补助收入 431 教育事业收入

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节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公司库存物资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保证库存物资的验收进库、存储保管和领料出库业务的规范有序,保证合理确认存货价值,防止并及时揭示差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存货是指本公司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主要包括各类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 第二节职责分工和授权批准 第三条公司设置专门的存货仓储管理部门和人员,并根据本制度要求做到不相容人员的分离。还要建立健全请购、审批、询价、采购、验收、保管、付款、盘点、对帐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在本单位分管负责人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协调本单位的存货管理控制工作,做到制度执行严格、资料保存完整不缺货、不长期存货、不形成积压存货,并定期盘点、对帐、编制存货盘点表,保证库存物资达到帐证相符、帐实相符、帐帐相符。 第四条财务部要设置存货核算岗位,对存货收发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并每月监督、检查仓库保管人员存货核算、账簿登记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五条存货验收入库的批准权限由物资保障部部长行使,保管员要按规定严格审查入库资料,禁止办理无实物入库的验收入库手续,否则要追究批准人和验收人的责任。 第六条仓库保管员在发出存货时,要严格审核领用手续,对不符合领用手续的,可拒绝发货。否则,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七条库存物资的盘盈、盘亏、变质老化、毁损、跌价的处理由物资保障部与财务部提出处理意见,经上级有关部门(总公司财务部)核实认可后,由公司的总经理签字批准实施。经批准后,物资保障部与财务部门共同协商,根据相关法规制度的规定作出处理并进行会计核算。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1

浅析中国联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林曙光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滨州市分公司人力资源部 256603 摘要: 中国联通作为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率先开展并不断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所采取的措施和理念对中国其它企业下一步进行内控体系的搭建和风险管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联通内控制度风险管控 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法案)的404条款规定:在美上市企业必须保证公司管理层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系统及相应控制程序充分有效的责任体系,同时提供管理层最近财务年度对内部控制体系及控制程序有效性的证明及内控机制评价的报告。如此苛刻的404条款几乎成了所有在美上市公司的一道”坎”,中国联通作为在美国、上海和香港同时上市的公司也不例外。为满足萨班斯法案的要求,自年末开始,中国联通着手进行内控建设,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更是重中之重。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实践,中国联通结合公司特点和控制重点,逐步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体系,并于顺利经过了外部审计师对中国联通的内控审计,从开始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完善内控体系,以真正实现向管理要效益 2

的目的。 中国联通经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推进了内部控制有效实施。 一、梳理业务流程,制定<中国联通内控制度规范>。 在诸多繁杂的工作中,流程梳理无疑是第一步,联通总部将各项业务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梳理,制定了<中国联通内控制度规范>,内容涵盖公司的经营管理、IT系统控制、投融资管理、财务监控、法律法规监督等,涉及资本性支出、收入、成本费用、资金及资产、财务及信息披露、其它等6个方面共351个业务流程,并用文字、流程图、风险控制文档等多种形式,将各业务和事项的风险类型、控制目标、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控制频率加以规定和说明,形成与经营管理制度有机结合的内部控制。各省及各地市分公司依照总部内控流程进行本地化,既要满足萨班斯法案的要求,更要达到加强管理、降本增效的要求。<中国联通内控制度规范>使企业员工了解和掌握了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情况,同时也促进企业各层级员工明确职责分工,正确行使职权,并加强对权责履行的监督。 二、制定<中国联通财务与信息披露关键控制>,防范与控制财务报告风险。 为规范和统一各分、子公司财务及信息披露的流程,满足公司内部管理、会计核算和对外信息披露的需求,防范与控制财务报告风险,中国联通制定了<中国联通财务与信息披露关键控制>,详细列示了财务与信息披露环节必不可少的一些关键控制。对风险的控 3

新会计准则 中英文会计科目对照表

新会计准则中英文会计科目对照表 2008-08-11 06:31 P.M. 新会计准则中英文会计科目对照表 中英文会计科目对照表如下: 会计科目中英对照表会计科目 accounting subject 顺序号serial number 编号code number 会计科目名称accounting subject 会计科目适用范围accounting subject range of application 一、资产类 1 1001 库存现金 cash on hand 2 1002 银行存款 bank deposit 5 1015 其他货币资金 other monetary capital 9 1101 交易性金融资产 transaction monetary assets 11 1121 应收票据 notes receivable 12 1122 应收账款 Account receivable 13 1123 预付账款 account prepaid 14 1131 应收股利 dividend receivable 15 1132 应收利息 accrued interest receivable 21 1231 其他应收款 accounts receivable-others 22 1241 坏账准备 had debts reserve 28 1401 材料采购 procurement of materials 29 1402 在途物资 materials in transit 30 1403 原材料 raw materials 32 1406 库存商品 commodity stocks 33 1407 发出商品 goods in transit 36 1412 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 wrappage and low value and easily wornout articles 42 1461 存货跌价准备 reserve against stock price declining 43 1501 待摊费用 fees to be apportioned 45 1521 持有至到期投资 hold investment due 46 1522 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 hold investment due reduction reserve 47 152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financial assets available for sale 48 1524 长期股权投资 long-term stock ownership investment

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控制目标: 为完善存货管理制度,保证公司存货安全完整。 控制关键点: (1)一切存货的收入与发出都应办理凭证。 (2)存货的领用、发出、审核、保管、记账均要贯彻分工负责要求。 (3)存货不仅要进行金额控制,而且应实施实物控制。 (4)存货的报废、失窃、盘亏要有报批制度,保证账实相符。 (5)存货采用永续盘存的方法。 控制措施: 1、存货计价 1.1购入的存货,按照总价加上应由公司负担的各项杂费、途中合理损耗,入库前的加工整理费和挑选费用以及缴纳的税金等计价; 1.2自制产成品。按照自制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实际支出计价,包括在制造、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料、工、费等实际支出计价; 1.3盘盈的存货按照存货同类产品的实际成本计价,即重置计价; 1.4其它存货按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计价; 1.5发出商品按加权平均法核算其发出成本。 2、存货的购入 2.1日常经常性购入的存货由采购部门购入,仓库部门对所购入的存货进行验收,并填写入库单(电脑输入),入库单一式五联,(其中第一联仓库,第二联采购,第三、四联财务,第五联顾客)。存货入库后,由采购部门将入库单财务联(三、四联)随同发票传递于财务部门报帐及付款。入库单由经手人、仓库记帐员、保管员分别签字方可有效。 2.2购入存货必须要求供货单位提供增值税发票。因特殊情况确实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的,由供应部门说明原因,经主管领导确认方可持普通发票及入库单到财务部结帐及付款。2.3大宗商品采购。大宗商品的采购应由供应部门提具采购报告,报分管领导批准方可采购。商品入库时,应将购货发票、入库单(财务联)及经主管领导批准的报告传于财务部结帐及付款。大宗商品定义为:单价为5000元或商品购销总额为100000元以上。

内控管理及考核办法

内控管理及考核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公司规范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以下简称“应用指引”)及股份公司相关制度规定,并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 第三条本办法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未有明确的内控管理体系及组织架构,可能导致公司内控管理职责不清、流程不规范,对内控管理工作效能产生影响。 (二)未能建立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机制,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有效识别内控风险、认定内控缺陷、发现内控失效等情况,形成企业管理漏洞。 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XX公司。 第二章基本要素、原则及措施 第五条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内部控制包括五项基本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内部环境是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公司建设内部控制的

土壤,是一切内控制度、流程、控制节点得以实施的根本条件,支配着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 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是内控体系核心的三个环节。风险评估是内控建设的方向,非重大风险可以适当简化控制,提高效率和降低控制成本;重大风险则需要加强控制,并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与流程予以保证。控制活动是内控体系的核心环节,嵌入在业务流程中,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程度之内。信息沟通是内控体系的桥梁,确保企业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各管理级次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 内部监督是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控体系不断优化和提升的保证。 第六条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控制度覆盖公司的所有业务、部门和人员,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各环节。 (二)重要性原则:内控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事项、高风险领域,制定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公司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改进和完善。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新旧准则对比

新旧准则对比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㈠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公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其中资产减值准备问题较之旧的准则有了较大的改进。 一、新会计准则对资产进行了限定 新会计准则规定“准则中的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采用了资产组的概念,并规定“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定时,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确定资产减值。引入资产组是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重大举措,是对资产协同工作才产生现金流量这一事实的反映,也是真正贯彻资产减值会计制度的关键。引进资产组也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对只需根据单项资产就可以确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主体而言,并不会增加任何成本。而对于那些根据单项资产不能确认其资产减值准备的主体而言,通过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更为可靠、相关的信息。 新准则还引入了总部资产的概念。总部资产是针对企业集团而言,它包括集团总部或其事业部的办公楼等资产,其产生的现金流量同样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量,其账面价值不能完全属于某一资产组“。换言之,由于总部资产难以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因此企业集团不能单独对集团总部的资产进行资产减值的认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及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准则要求尽可能按照合理和一致的方法将总部资产价值分摊到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与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相结合进行减值处理;难以合理和一致的分摊到相关资产组的,也应采用准则规定的方法进行减值测试和分配减值损失。 新准则对资产组、资产组组合及总部资产的减值处理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使其更具有操作性。 二、新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 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了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在适用范围上有所局限,缺乏详尽的实务指导性规定内容。此次全面修改准则体系时则单设了一个《资产减值》准则。新准则规定“适用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减值的处理”,例如“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投资等,在扩大减值使用范围的同时,明确生物资产、存货、投资、建造合同资产和金融资产等,相关准则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在减值迹象判断上,新准则要求更加明确 新准则明确了进行减值测试的前提:会计期末企业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则既不必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不必确认减值损失。只有在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要求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 新准则更明确地规定了“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算”。企业合并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