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王朝,为什么定都南京的国运都不长,其实怪不得南京

中国古代王朝,为什么定都南京的国运都不长,其实怪不得南京

中国古代王朝,为什么定都南京的国运都不长,其实怪不得南京
中国古代王朝,为什么定都南京的国运都不长,其实怪不得南京

历史上定都在南京的朝代,国运都不长久。如果只有一个两个朝代是这种情况,也就罢了。十个朝代,全部是这样的,那就说明,这似乎是一个历史规律。那么,为什么历史上定都南京的朝代,国运都不长久呢?

(南京城门)

第一,南京地理形势不好,缺乏战略缓冲。

古代王朝社会,一个地方适不适合定都,有各方面的考虑。但是,在冷兵器时代,有个最重要的考虑就是这个地方有没有战略缓冲。比较一下长安、洛阳、北京这三个地方,我们会发现,南京在战略缓冲上,明显低得多。

所谓战略缓冲,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环绕在都城周围的山川之险,二是一旦都城守不住后君王的退避之地。

长安、洛阳、北京都具有明显的山川之险。南京虽然也被称为“虎踞龙盘”,但不过是平原周围的一点高地而已,其实只有象征意义,并没有真正的防护作用。再说退避之地。古代都城长安一旦守不住被破的时候,君王要么去洛阳,要么去四川成都,甚至还可以往南到南京。比如西周都城被破,东周就迁到洛阳。西汉都城长安被破,东汉也迁到洛阳。唐玄宗的长安被破,他则往四川跑。西晋都城被破,东晋往南迁到南京。总之,在长安,往东、往西、往南退避都可以。

在洛阳、开封这些地方的情况,和在长安的情况差不多。南宋就从开封缓冲到了江南,先是在南京,后又在临安。

北京的退避缓冲更大。比如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慈禧和光绪就跑到西安去躲避。如果八国联军往西南打,估计慈禧会往四川跑。满清入关以后,南明也退避到了江南。

但是南京的退避之地却非常有限,古代交通不发达,逆流而上去四川,不太容易。同时,攻击主要来自于北方,因此,也不可能到长安、洛阳这些地方去避居。背后又是茫茫大海,其战略缓冲非常差。

(慈禧和光绪)

第二,南京政治地位不高,缺乏政治中心的背景。

中国古代王朝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已经成为天然的政治中心,处于政治的核心地位。

这里的“中原地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大致应该在长江以北,长城以南,河西走廊及山海关以内的大片地域。历史上向来以都城设在这些地方的王朝为正朔。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主要是这里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三皇五帝,天下九州,都在这里。中国古代是祖先崇拜,对自己的祖居地,有一种天然的趋同心理。

而南京没有这样的背景,因此得不到历史的公正评价。

(朱元璋画像)

第三,历史王朝定都南京,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历史上定都南京的朝代,除了朱元璋主动定都南京以外,其余时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

东吴、南唐定都南京,那是一个诸侯的行为。东晋定都南京,是西晋被五胡灭了,没地方去,所以南下偏安。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是在东晋基础上,偏安的结果。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那是刚刚崛起,还没有统一中国,与东吴、南唐的情况差不多。

而朱元璋定都南京,就算后来没有朱棣夺位,都城在南京,对于守护北方也是不利的。

所以说,定都南京,只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怪不得南京,南京似乎因此背了黑锅。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朝代的名号有呢?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整理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的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二晋收,南北隋唐五代继,宋元明清皇朝休。五帝黄颛喾尧舜,三代夏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一统,西汉三国二晋收。宋齐梁陈南朝号,北魏二分又齐周。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民。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

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摘自《三字经》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中国历史朝代演变史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统治民族开国皇帝三皇五帝夏朝约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县华夏族禹商朝约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华夏族汤周西约前1029-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华夏族文王姬昌东春秋前770-476年洛邑河南洛阳华夏族平王姬宜臼战国前475-221年华夏族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华夏族始皇帝嬴政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族高祖刘邦新朝9-23年常安陕西西安汉族王莽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光武帝刘秀三国曹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族汉昭烈帝刘备孙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汉族吴大帝孙权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汉族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汉族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304-439前赵(汉赵)304-318平阳山西临汾匈奴族高祖光文皇帝刘渊319-329长安陕西西安成汉306-347成都四川成都巴氐族太宗武皇帝李雄前凉314-363姑臧甘肃武威汉族高祖明王张寔后赵319-351襄国河北邢台羯族高祖明皇帝石勒前燕337-370龙城辽宁

《中国古代的王朝和国家》:后唐(五代的第二个朝代) – 铁血网

《中国古代的王朝和国家》:后唐(五代的第二个朝代)–铁 血网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继后梁之后的正统王朝,传二世四帝,历时一十四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版图最大的王朝。891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因勤王有功被封晋王,建立前晋,从此割据河东。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晋国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期间晋国视梁朝为闰朝,仍奉唐朝正朔。909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晋王位。923年晋王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国号,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因李存勖复以“唐”为国号,故称“后唐”,以与“李唐”相别。同年底李存勖灭后梁,定都洛京;926年灭前蜀;928年南平内附;930年南楚内附;936年赵国公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借助辽国攻入洛阳,同年称帝建立后晋,后唐灭亡。937年,李昪在江南建立南唐,延续大唐正统,南唐也一度成为十国当中版图最大的王朝。后唐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东接海滨,西括陇右、川蜀,北带长城,南越江汉;925年至933年,南方诸国除南吴、南汉外皆奉后唐正朔;930年,后唐控制国土到达极盛;有今豫、鲁、晋、冀、湘、渝诸省,陕、川、鄂之大部,宁、甘、黔各一部分,以及苏、皖淮北等地。五代十国,天下分崩,中原五朝更迭。历来皆以中原梁、唐、晋、汉、周

为正统一脉相承。然五代末及宋初,皆视后梁为闰,究其原因,是因后唐以中兴唐祚为号召,用唐天佑年号,复唐立国,且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出自河东集团。1、国号天祐 四年(907年)三月,唐昭宣帝李柷禅位梁王朱温,朱温改“唐”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晋国、岐国、吴国仍以“唐”为国号,仍称“天祐”年号。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改元“同光”,李存勖并没有按传统以自己的王号“晋”作为新朝的称号,而是采用“唐”作为国号;且在灭梁之前,一直延用唐昭宗时 的“天祐”作为年号。所以“前晋政权”和“后唐政权”的正式国号仍然是“唐”,然而为了区别李渊建立的“唐”和石敬瑭建立的“晋”,故称呼李存勖称帝前的政权为“前晋”,称帝后的政权为“后唐”。后唐一度被视为中兴大唐的存在,且自身实力雄厚,统治版图为五代各国之最,再而庄宗也为李柷上谥号,虽然血脉不同,但有所继承。“清”陈鳣编撰《续唐书》,本乎“明”陈霆《唐余纪传》之旨,以为后唐、南唐两朝,上承唐祚,下启宋朝,应当作为五代十国之正统。2、历史(1)前晋时期中和三年(883年)沙陀族将领李克用因收复京师长安有功被封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府。大顺二年(891年),受封晋王,建立晋国。由于朱全忠曾有意暗杀李克用,但被李克用侥幸脱身,所以李克用与朱全忠誓不两立。此事亦有不同说法,一说起因为酒后争执。据记载,“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在追击黄巢时昼夜行200余里,人马疲乏,由山东退还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重要的王朝

中国历史上三个最重要的王朝 我們中國有著上下5000年的歷史,在這5000年的歷史當中多個王朝演繹著王朝更迭史。而在這其中有著以下王朝存在著: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其中大一統的王朝有著:秦、漢、隋、唐、元、明、清。但其中統一中國當今版圖的國家也只有元、清(在中國歷史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之內的是元朝,其次是明朝和清朝;明朝雖然初期擁有新疆東部和西藏,但自始至終都沒有統一北元,為此明朝修建了近200年的長城,因此明朝沒有統一今天中國的所有版圖)。我這裏排除唐朝:因為終唐朝一代都沒有將西藏、雲南統一到中國的版圖之內。版圖最大的排名前三應該是清、元、明。在中國歷史以上的朝代當中其中有三個影響整個中國歷史的朝代:秦、漢、清。在這裏排名的標準是:一、軍力的強大;二、經濟的繁榮、三、版圖的遼闊;四、制度與文化方面;五、給後世留下的基業。 首先講秦朝(西元前221年-西元前206年)。 第一、在軍力方面:秦朝一統天下六國、北驅匈奴、南收南越;秦朝的軍力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秦始皇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期間疆界大幅擴展。除佔有原東方六國的疆域,更征服南越及閩越地區。在北方佔領了河南地,將匈奴勢力一度驅逐到陰山以北。 第二、經濟方面,秦朝經過商鞅變法,即重視農業生產和對外戰爭,以農業生產支持對外戰爭,以軍功授爵賜予土地。同時由國家法令具體指導農業生產。 第三、版圖方面: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擴展並進一步完善炎黃地圖,但因為秦二世而亡,所以沒能對北方遊牧民族進行收復統一。然其當時疆域西部已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雲南、廣西;北到陰山。 第四、制度與文化方面:創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設立郡縣制,統一度量衡和文字。 第五、給後世的留下的基業:秦所立的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制的楷模,而其統一的文字和度量衡更是方便了全國人民的文化與生活交流,特別是秦朝開創的天下大一統的觀念更是深入人心並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 其次講漢朝,其中漢朝分為西漢與東漢。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西元前202年—西元9年)與“東漢”(西元25年—西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兩漢存在的時間約為422年,這段時間國家一統,民族融合以及到漢民族的初步形成。其中西漢時期被稱為中國歷史的第一黃金時期。 第一、在軍力方面,完成國家統一;對外方面漢朝徹底將匈奴趕到了歐洲,其中漢將軍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山更成為千古佳話。 第二、在經濟方面有西漢的文景之治,漢朝時期,鐵農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區田法相繼誕生。國家注重興修水利,尤以關中地區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國渠、六輔渠、白渠等。東漢時期,出現了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率;歷史上有名的絲綢之路也是在西漢時期產生的。

古代文学与古代哲学奇妙关系初探

古代文学与古代哲学奇妙关系初探 一、古代文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 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茫的云天,不可详辨。我们找不到一个起源的标志,也不能确定起源的年代。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关于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到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所以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突出。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远古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但我们不得不去提及一笔。《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2.先秦时期: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是先秦时期的三大特征。 《诗经》《左传》《孟子》《庄子》和屈原和楚辞是先秦时期最著名的文学精华。 其中《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论语》创立的语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成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历史散文里程碑式的杰作。《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之王朝的兴衰

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之王朝的兴衰 1.西周 封邦建国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乐舞、 史诗、以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由于铁器、牛耕技术的广泛推广,导致井田制的瓦解,新型地主和自耕农出现,礼崩乐坏,社会大变革。 2.秦朝 政治: 中央集权体制: 中央: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嫡长子继承制。 地方:郡县制 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直道以保证政令的通畅。 文化:统一文字 思想: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外交:修筑长城,外击匈奴,移民戍边 人才的选拔制度:选举制 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作为(包括郡县制)都是为了中央集权体制而服务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中央集权体制又为这些政令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秦朝所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古代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但是秦朝也因为它利用中央集权体制的专权,固守法家的思

想,不审时度势,仍一味重功利、用酷法,滥用民力,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秦朝的灭亡。 3.汉朝 政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中央: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期又有内外朝 地方:郡国并行,汉武帝时期又有刺史制度,推恩令 思想:汉初,黄老思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外交: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外击匈奴,大体解除了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时代: 汉初采用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采取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但是,汉初无为而治的政策的,也同时导致了豪族势力的膨胀扩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诸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后,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汉武帝采取了以下措施: 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意裁制相权,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与他们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形成内外朝。 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以思想上的统一。但是汉武帝的执政原则还是“儒表法里“。

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古代美学(一)

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古代美学(一) 中国古代美学具有独特的概念和价值体系,多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沿用西方的美学理论和标准对之予以解释和评判,但都不能真正领悟其内在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中国古代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从总体上把握中国文化的特点,才可能更好的领悟和解释中国古代美学的内在价值和其独特性。 一、一分为三的哲学观 中国古代美学的许多概念的提出,都是基于“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中国古代哲学观。这种“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不同于西方的一分为二哲学观。西方的一分为二的哲学观强调矛盾两极的对立、斗争和转化。这种一分为二的哲学观,认为对立、斗争是主要的、绝对的,事物的发展就是矛盾的两极对立、斗争的结果。因此,矛盾的两极的和谐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不同。一分为三的哲学观认为,世间万物由阴、阳、中和三种形态组合,但它强调的是守住中庸,扬弃两极,与西方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相反,它认为矛盾的两极都是片面的、暂时的,只有“中庸”、“中和”才是真实的、理性的、永恒的、长久的。例如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历史上有“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但“天人合一”是主要的、基本的。是天人合一扬弃天人相分,天人相斗。与西方一分为二的哲学观不同,中国的一分为三的哲学观,从不认为是对立两极推动万事万物的发展,相反它认为是“中和”这种第三种形态产生、孕育万物,正所谓: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无限。在这种“一分为三,三生无限”的哲学观指导下,中国美学一直紧守和沿用“中和”美学原则,无论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伦规范准则的确立,以及艺术自身的虚与实、形式与内容,都始终按照这种“过犹不及”的中和原则予以塑造。由于受“中和”的哲学观的影响,中国美学的概念更多的是功能性的,而不是特质性的,这点有别于西方,西方一直在思索寻找各门艺术自身的特质,例如绘画、雕塑、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均有较明晰的分野和界限,而中国却从未寻找这种特质,各门艺术都是相关联的存在的,例如诗歌的韵律美的讲究,使中国诗歌与音乐一直相连;同时诗歌与绘画相连,中国古代的文人画,都是提倡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并且诗歌直接与书法相联系,字画是联为一体的,中国国画线条艺术也与书法艺术直接相关;同样,诗也与舞蹈、戏剧、雕塑、建筑等都相关联,反之,这些艺术部类,也与自身以外的其它艺术部类紧密相连,它们是融为一体的。它们是功能性存在,而不是特质性的存在。 二、历史主义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义意识和传统,同样中国古代美学也不例外。这种状况用中国人自身的话语来形容,也就是“厚古薄今”。这种历史主义的思维逻辑,带给中华文化以下特点:一是经验的理性。中国人文文化几乎都是经验性的积累,它们是案例式的,百科全书式的,它们没有发展成西方的所谓“规则、规律”式的科学的抽象演绎,没有发展成西方的条分缕析的理性分析,但它们却发展成“经验的理性”、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 以下朝代顺序表皆以公元纪年为单位:旧石器时代(约前300-200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前)、三皇五帝(约前2100年)、夏(约前1600年)、商(约前1100年)、西周(前770年)、东周在春秋(前403年)战国(前221年)之间、秦(前206年)、西汉(8年)、玄汉(25年)、东汉(220年) 最可谓分崩离析的朝代年段就是以下了,让我们来看一下以下的朝代顺序表吧:公元纪年220年就有了吴、蜀汉、魏这三个朝代的建立;公元纪年265年建立了西晋朝代;公元纪年420年581年更属最为混论的年代,建立了五胡十六国、东晋、北魏、刘宋、萧齐、西魏、东魏、萧梁、北周、北齐、南陈这些诸多朝代,实属动荡不安战火纷争不断。 公元纪年581年,建立了隋朝;公元纪年618年是武周和大唐朝的建立,这在历史上实为意义重大的一个年段,在朝代顺序表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纪年907年,建立了十国和五代;公元纪年960年,建立了大辽、北宋、金、南宋这些朝代,也是影社拍摄中最常有的拍摄素材;公元纪年1279年,建立了元朝;公元纪年1368年,建立了明朝,此刻我国的古文化也快走到尾声。 公元纪年1644年,建立了清朝,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都给了人们转变的信号,不夸张的讲这是朝代顺序表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章;公元纪年1912年,已经趋于近代,建立了民国时代,也标志着现代化的进程脚步,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新的文化、新的社会主义、新的人权倡导、新的社会体系。而后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代表着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是朝代顺序表中华丽的一章。

浅谈中国朝代更替原因

浅谈中国朝代更替原因 一、阅读书目说明 读《中国文化教程》(马敏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源流后,不禁想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于是到图书馆借阅了《中国古代史》(赵毅、赵轶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用大半学期的时间浏览了夏到元的朝代更替。 二、读书后自己历史观的变化及感想 I.历史朝代简说 上这个课之前自己太过于注重理科知识的学习,对于历史没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听老师讲各个朝代时总感觉每个朝代都很漫长,尧舜似乎出现于盘古开天辟地之际。但现在我了解到了,尧舜离我们其实也不那么遥远,4000多年前大禹奉舜之命治黄河之水有功而得到禅让,成为夏朝的创造者。后其子启废除禅让制,建立传子制,至此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随后历商、周(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进入中国近代史。各代时间长者如周800年,而较短的则只有短短的15年,如秦;看到历史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辉煌的同时,我也看到朝代更替之间战争的血腥和生灵涂炭的凄凉,以及各朝代内的波涛汹涌。 II.“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原因 1.皇帝的昏庸无能 历代王朝的创立者栉风沐雨、艰苦倍尝乃有天下,他们懂得民间疾苦,能体恤民情,劝课农桑、大力发展经济,建立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制度,王朝一般都会在几十年内出现“盛世“局面。像唐太宗、朱元璋都是一生勤政、宵衣旰食,至少在他们统治前期是这样的。但后面的皇帝则慢慢的腐败堕落,变得荒淫无度,追求金钱、残暴人民,大兴土木搞形象工程、穷兵黩武以求流芳百世,搞得尸横遍野,怨声四起。最终王朝走向灭亡,进入乱世,一位新皇帝又统一全国,又进入下一轮的循环。4000多年的历史无一王朝例外。 2.外戚和宦官专权 由于亲缘关系,不少并无真才实能的贵族子弟掌握国家政权,或者宦官弄权专朝。他们并不能真正的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反而相互勾结,排斥、打击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士人;在地方上胡作非为,大量搜刮民资,兼并百姓的土地;闭塞视听,导致饥荒遍野而皇帝并不自知。更甚者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取而代之。最终吏治严重腐败,选举不实,贪污成风。而百姓则苦不堪言,有冤难伸。 3.诸侯和军阀割据 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外界的力量,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依靠各地富豪的支持,后期慢慢演变为对各地诸侯的依赖,同时为战争的需要各地大量屯兵而形成军阀。他们割据一方,发展自己的势力,军阀之间相互明争暗斗,相互兼并。同时朝廷不断派兵镇压,带来大量的徭役;同时军费的开支过大,导致百姓苛捐杂税繁重,名不聊生。最终只待时机成熟,有志之士举兵夺取政权,或则形成鼎立之势。如太原留守李渊,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灭亡隋朝,奠定了彪炳千秋的二百九十余年的盛唐霸业。是故,在各个皇帝掌权的时候都尽力加强中央集权。 4.穷兵黩武,繁重苛税 战争期间人口大减,百废待新,统治者大力安顿流民,修养生息,但随后则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 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文明区: 东亚, 东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地中海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世界古代三大哲学家: 孔子释迦牟尼亚里斯多德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况 萌芽期(商周时期) 奠基和形成期(春秋战国) 全面成熟时期(汉代明初) 嬗变期(明中叶清)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期 (商周时期) (一)《易经》 《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 阴阳来源于《易经》 八卦基本符号 : 天(乾), 地(坤), 雷(震), 火(离), 风(巽), 泽(兑), 水(坎), 山(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 (二)《尚书.洪范》 中提出的"五行说": 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阴阳""八卦""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二,古代哲学的奠基和形成期 (春秋战国) 孔,老,墨学说产生标志着古代哲学的奠基 (二)战国末期古代哲学全面形成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儒,道,墨,法,名,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临淄稷下学宫 战国时 儒家有八派,以思(子思)孟(孟子) 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 三,古代哲学全面成熟时期 (汉代明初) (一)汉代经学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汉代确立的儒家经典有: 《易》,《书》,《诗》, 春秋》《礼》,《乐》,《春秋》 1,官方哲学的重要代表董仲舒 董仲舒的主要学说:天不变,道也不变";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性三品",三纲五常君,父,夫;仁,义, 礼,智,信. 董仲舒哲学思想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哲学思想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的完成,哲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成为我国入世"哲学的代表. 2,无神论者王充(27~约97) 王充在《论衡》《问孔》等著作中

中国古代为何王朝更替频繁

中国古代为何王朝更替频繁——关于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稳定机制的思考 [日期:2008-10-30 ] 来源:经济史—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作者:濮娜 [字体:大中小]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开心网更多0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及其与社会稳定机制的关系来解释朝代频繁更替的原因,进而揭示了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体现在土地兼并和商品经济发展方面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各个朝代的社会稳定机制不能持久,而根本上起决定作用的中国独特的社会竞争与垄断机制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是一个朝代更替频繁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稳定机制兼并实际所有权商品经济竞争与垄断 与欧洲国家的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并且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朝代更替非常频繁,是一种“水帄式”的、被亚当·斯密认为是“静止”式的发展的历史过程[1][1]。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于是,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出发,结合其对社会稳定机制的影响来寻找解答这个问题的一把钥匙。 所谓稳定机制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帄衡作用下所形成的、使社会处于一种比较适意的、稳定的状态的机制。中国古代史从夏朝开始直至清朝,历史漫长,研究这段历史中朝代更替原因的问题的书籍也是汗牛充栋,难以从所有的朝代来分析这个问题。而考虑到西周以及春秋时期乃是中国由奴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的关键时期,其经济、政治形态直接影响封建制度的雏形,而且西周的经济最初是“领主制”,与西方的“领主制”有某些相似之处,具有可比性。所以,我选择以西周以及春秋的历史特别是经济史为例来分析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并且是朝代频繁更替。 一、各个朝代的社会稳定机制都不能持久 中国古代史中从东周末期开始直到清朝,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其间江山易主之次数非常之多。为什么每个朝代都不能持久的发展呢?观察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过程,发现与西欧的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主要有两个显著的差异:中国古代土地兼并非常频繁,商品经济不能充分的发展。而这两个差异与中国古代社会更替频繁密切相关,这两个

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 一、哲学是文化的思想基础 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宗教、教育、风俗等等。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是在文化整体中起主导作用的。科学、文学、艺术、教育等等莫不受哲学思想的引导和影响。 文化有时代性(历史性),也有民族性。第一民族都有“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1)。 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应是在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的熏陶之下形成的。所谓“共同心理”的基本内容是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中国哲学主要学派的分合与消长 先秦时代,主要有六家:儒、墨、道、法、名、阴阳。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名家资料散佚,法家主要是政治思想,阴阳家也仅有片断资料。儒墨并称显学。道家是隐士思想,虽非显学,而影响广远。 儒家尚仁贵中。“仁”的本主是承认别人也是人,是古代人道主义的开端。仁又是差等之爱,承认等级差别。“中”反对“过”与“不及”,承认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中”要求维持现有制度,具有保守倾向。但在日常生活中,在一定范围内,确定“中”还是必要的。 墨家提出“兼爱”、“尚贤”等十大主张,其中最突出的是“非命”、“非乐”。墨家的特点是尚“力”贵“用”。尚力,故非命。贵用,故非乐。在阶级社会,人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非命之说很难被人接受。非乐,完全否定艺术的价值,既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亦不能满足劳动者的愿望。虽然如此,墨家“尚力贵用”的思想,仍有一定的价值。 道家提出自然主义(自然主义一词,混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但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可用的)。对于本体论有重大贡献。但是道家的消极无为思想,虽然有批判专制制度的意义,而无助于保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道家反对知识文化,宣称、文灭质、博溺心”,但事实上却比较注意探索自然规律。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诸子之学转入两汉经学。从两汉到明清,儒学虽有盛衰,但始终居于统治地位,而道家思想亦流传不绝。从两汉到明清,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形势是儒道交融、墨学中绝。墨家“尚力贵用”的精旨湮没不彰。汉末佛教输入,后来流传渐广,到隋唐时代,形成儒佛争胜、三教鼎立的形势,亦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向。中国的佛教徒接受中国固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中国佛学。儒家学者也汲取了道家、佛教的若干观点。到宋代,理学继承、宣传孔孟的基本思想,采纳了道有、佛教的若干思想资料,开辟了儒家的新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又突破了理学的局限,达到中国古典哲学的高峰。

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顺序

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顺序 社会类型时期名称、建立者时间评价 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前2070年)云南元谋人170万年前中国最早的人类北京周口店北京人70~20万年前使用天然火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18000年前学会人工取火浙江余姚河姆渡人7000年前水稻、黑陶 陕西半坡人6000~5000年前粟、彩陶 黄河流域 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5000~4000年前禅让制 奴隶社会 (前2070~前476年)夏朝建立者:禹前2070~前160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建立者:汤前1600~前1046年甲骨文、殷墟 周 朝 西周建立者:周武王前1046~前771年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东 周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春秋五霸 封建社会 (前475年~1840年)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战国七雄详见《中国古代历史纪年表(封建王朝部分)》 朝代名称时间建立者主要人物 时期 评价、大事 秦 公元前221~ 公元前207年 秦始皇:嬴政 都城:咸阳 秦始皇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 县制。其开创的君主 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制 度是以后2000余年中 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汉朝西汉 公元前202~ 公元9年 汉高祖:刘邦 都城:长安 汉武帝为了巩固政治统一, 开始使用儒家思想作 为统治国家的指导思 想,最终达到“大一 统”的政治格局。 东汉 公元25~ 公元220年 光武帝:刘秀 都城:洛阳 刘秀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北朝时,北魏(鲜卑族)孝文帝实行 汉化改革 以分裂对峙为主的时 期 隋581~618年再度统一 唐618~907年 李渊 都城:长安 贞观之治(唐太宗) 古代社会最繁荣的时 期之一。 贞观遗风(武则天) 开元盛世(唐玄宗) 五代十国907~960年分裂对峙时期 两宋时期北 宋 北 宋 960~1127年 宋太祖:赵匡胤 都城:东京 宋真宗“澶渊之盟”结束了分裂对峙局 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 建立。 辽916(契丹族)都城:上京 西 夏 1038(党项族)都城:兴庆 南 宋 南 宋 1127~1276年 赵构 都城:应天府 结束了分裂对峙局 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金1115(女真族)

中国古代各朝代时代背景

中国古代各朝代时代背景 新石器时代:政治上:禅让制 商、西周:政治上: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 经济上:井田制 春秋战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从分裂走 向统一)政治上: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②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遭到破坏 ③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④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百家争鸣”的根本原 因) ⑤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经济上:①井田制逐步瓦解 ②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③出现了土地私有制度(商鞅变法正式确立)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文化上:①私学的兴起 ②文化下移 ③百家争鸣 秦汉:政治上: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加强 经济上:小农经济发展,生产技术提高,实行重农抑商 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 魏晋南北朝:政治上: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和民族融合并存 经济上: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西晋“永嘉之乱”又称“八王之乱”) 文化上:三教并立,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隋唐:政治上: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完善 ③科举制确立 经济上:①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唐中后期“安史之乱”) ③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 文化上:三并合一,文化多元 两宋:政治上:①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局部)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上:①经济重心完全南移(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市民阶层兴起④城市经济发展

文化上:重文轻武,理学出现 元:政治上:①国家统一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 ③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上: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市民阶层壮大 文化上:理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清:政治上:①专制皇权空前强化且日趋腐败 ②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③统治危机加深 经济上:①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阻碍其发展 文化上:①理学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新思想的萌发 ②同时西方先进科技文化逐渐传入 ③出现具有早期民主色彩的批判思想 ④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对外关系:对外逐渐由开放走向保守;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中国古代的重要转型期:春秋战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文化”的含义比较宽泛。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作为观念文化,这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观念文化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除观念文化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历史文物。文物含器物,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含艺术品,如书法、绘画;还含有古建筑、陵墓、古代服饰等。除文物外,传统文化中还含有社会制度,即所谓制度文化,以及关于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等古代书籍。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四个方面: 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有这样的特征: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古代“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社会的细胞——家庭。古代“人文”精神还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企求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二、“自然”精神。道家经典《道德经》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原始,将“有名”作为万物的本根。《道德经》一书还提出要如实的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是自然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道家的《庄子》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庄子》并非要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而是主张按照自然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去认识它,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向自然索取人类需要的生活资料。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从自然界汲取美感,进行艺术创作。 三、“奇偶”精神。“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两个最常见的范畴,当人们用阴与阳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的计算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奇与偶的分离和结合,乃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文化,它善于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又能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就是“会通”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中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作业

1、如何理解传统文化。 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管理文化资源极为丰寈的宝藏,它主要是由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两部分所构成。在理论层面上,主要有四点:(一)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治国乊方与管理乊道。(事)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三)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管理乊道。(四)中国古典小说和史书中的管理思想。在实践层面上,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明清商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艺术。(事)近百年来的海外华人企业家的成功管理乊道。(三)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由此可见,由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构成的中国管理思想是极为丰寈的。对于这些管理文化资源,必须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对其迚行现代转换,注入时代精神,迚行新的诠释。只有这样,才能为构建中国管理哲学思想体系提供有用的资源。 2、管理哲学的概念(什么是管理哲学)? 答:所谓管理哲学,就是对一般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称,是管理学与哲学的交叉部分,管理哲学兼具事者的特性。“管理哲学”一般是指科学管理中的普遍原理、原则和哲学观。美国哈佛管理丛

书《企业管理百科全书》认为所谓管理哲学是指最高管理者为人处亊的信仰和价值观等。从广义抽象层方面说:管理哲学是激发企业家信仰、观念、原则、价值的动力。就狭义实务层面言:管理哲学是企业家选择行为典型的成本,促迚敁益评估的决策体系。 3、从中国传统文化学什么? 答:中国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的治国乊方与管理乊道。中国历代文人学者作品中所蕴涵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兵书中的管理乊道。中国古典小说和史书中的管理思想。 4、如何看待中西方管理思想文化。 答:西方传统文化长于逻辑思辨,崇尚科学,热衷于知识、权力、法治。从本质来讲,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是一种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的“智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是一种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德性”文化。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性,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东西方人的心理定势、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对人性的不同理解。由于西方具有法治传统,所以,在管理中主张“法、

中国古代王朝国号名称的由来

中国古代国号名称的由来 山东省滕州市滕北中学隋家奎邮编:277500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建立过许多王朝。据台湾柏杨先生考证,从黄帝到溥仪共有八十三个王朝。这些国家政权国号名称的由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 一、以初起的地名为国号。周人的祖先古公亶父,为躲避戎狄的侵扰,率族人迁到歧山下的周原,开始定居下来,发展农业,建造都邑,设官分职,建立强大武装。周原成为周人的发祥地,故以“周”为族名和国号。 二、以封地爵邑为国号。如商朝的始祖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舜任命他为司徒,封于商,故以“商”为族名和国号。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大都是以封邑为国号。如鲁、齐、燕、卫、宋、晋等。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后周封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城。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定国号为“宋”。 三、以封号为国号。秦朝灭亡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以“汉”为国号。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216年,晋封为魏王,220年,曹操病逝,子曹丕袭位。同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定国号为“魏”,史称曹魏。263年,魏封司马昭为晋公,不久,晋封晋王。司马昭死后,子司马炎袭位。265年,司马炎篡魏,定国号

“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是以封号为国号。刘裕东晋封宋王,萧道成宋封齐公,萧衍齐封梁王,陈霸先梁封陈王。杨坚的父亲杨忠曾跟从北周太祖宇文泰起兵,封隋国公,杨坚袭位。581年,杨坚以“受禅”为名废周静帝自立,定国号为“隋”(原来为“隨”字,杨坚认为作为国号带“辶”不吉利,遂去掉“辶”)。李渊的祖父也是北周的开国功臣,封唐国公,李渊袭位。618年,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五代十国的建立者大多数是武夫悍将,多数是以封号为国号。后唐的建立者朱温,唐封梁王;后晋的建立者石敬瑭,后唐封晋王;吴的建立者杨行密,唐封吴王;吴越的建立者钱鏐,唐封吴越王;楚的建立者马殷,后梁封楚王;闽的建立者王审知,后梁封闽王;前蜀的建立者王建,唐封蜀王;后蜀的建立者孟知祥,后唐封蜀王;南平的建立者高季兴,后唐封南平王。党项首领拓跋思恭曾参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李,封爵夏国公;北宋初封党项首领李彝兴为夏王。1038年,元昊称帝,以“大夏”为国号,因位于西部,史称西夏。 四、因袭前代国号。有的为后续政权,为了相区分后人在国号前加上前、后或东、西、南、北。东周是西周的继续。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中国朝代顺序完整表

历史时间轴 前2550 前9纪 前771前770 前473 前316前316 前256 楚 秦 魏 中国历史朝代纵览年表 …… 面积单位:万平方公里(万Km 2) 时期/朝代 史 前 远古猿人时期 史前文明时期 巴 前403 三家分晋 韩夏 商 周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0年 前476年 三皇五帝时期 东周 都城:洛邑(河南洛阳) 春秋 齐 先秦 战国 中国大陆各主要政权 前256年 前306 楚灭越 夏 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阳翟(今河南禹州)、安邑(今山西夏县) [疆域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 前3000年 商 都城:亳(今河南商丘)、殷(今河南安阳) [疆域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 蜀赵晋 前11世纪 各诸侯国形成 燕吴 越 前1033年 西周 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疆域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

前230前228前225前222前221 304 304 329 319 320 316年 [疆域面积约543万平方公里] 前赵 304年十六国开始 前223 秦灭楚 秦 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疆域面积约347万平方公里] 新 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280年 西晋灭吴 西晋 都城:洛阳 成汉 [35] 东汉 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 90年疆域面积:约425万平方公里][140年疆域面积:约579万平方公里] 吴 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 [145万平方公里] 蜀 都城:成都 [107万平方公里]更始 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265年 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 263年 魏灭蜀 魏 都城:洛阳 [291万平方公里] 220年 曹丕篡夺汉室政权,曹魏始建 三国 楚汉之争 221年 蜀汉建立 220年 秦 汉 西晋 战国 前256年西汉 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前154年疆域面积:约214万平方公里][公元2年疆域面积:约611万平方公里] 前221年 23年 25年 265年280年 前206年 公元9年 西楚 前202年 汉 229年 东吴建立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随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二) 五帝黄颛喾尧舜, 三代夏商西东周。 春秋战国秦一统, 西汉三国二晋收。 宋齐梁陈南朝号, 北魏二分又齐周。 隋唐五代十国宋, 辽夏金元俱寇仇。 明清民国封建毕, 社会主义得自由。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三)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提问者:fayuak47 - 试用期一级

其他回答共8 条 历史朝代歌 第一种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第二种 [香港版本]第一首 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

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 第三种[香港版]第二首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第四种[香港版本]第三首 夏、商、周, 春秋、战国、秦。 西汉、新 公元界线平帝分, 东汉、三国、西东晋, 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 元、明、清。 民国寿命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