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教学说课稿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教学说课稿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教学说课稿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实验教学说课稿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说课稿

舒团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

我参赛的课题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出自仁爱版初三化学上册专题四-单元2碳及其化合物-碳的氧化物中“观察与思考”的实验。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是培育学生学习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性质的检验等思路的最好的教材,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价知识、化学基础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的展开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对于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研究具有决定性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通过实验改

进让学明确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通过二

氧化碳的制取以及与水反应的研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改进和设计实验装置的环节提高学生对装置的理解

和认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

合作的科学品质;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建立绿色环保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的改进和性

质检验方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明确二氧化碳使石蕊变色的实质。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原实验的不足

仁爱版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选用两

支试管和一根导管的简易装置,从图中可发现该装置的不

足之处,我归纳如下:

1、用一支试管和一根导管的发生装置,虽然操作简

便但不易控制反应的速率。

2、不方便添加液体药品,且产生气体的量较少。

3、固夜混合,盐酸具有腐蚀性,不易分离回收固体(如大理石)。

4、若采用石蕊试液进行分组实验,容易产生药品的浪费。

5、将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导管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使溶液变红,现象虽明显,但解释的性质不明确,学生易产生错觉。

6、学生易质疑: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吗?

(二)、实验的改进

基于上述理由,我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装置做了以下改进:(如图所示)

1、紫色石蕊试纸的制取:取1g石蕊溶于50mL水中,静置一昼夜后过滤。在滤液中加30mL95%乙醇,再加水稀释至100mL,得到紫色石蕊试液。浸制方法是用滤纸在石蕊液中浸制、晾干、干燥,重复2-3次,封存,备用。

2、实验装置的改进

(1)实验器材:50ml注射器2个,医用输液管及橡皮塞,燃烧管2根,烧杯,酒精灯,火柴,镊子,胶头滴管,铁架台(带夹子),

稀盐酸,大理石,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试纸等。

(2)改进的实验装置图:

体现创新和改进的地方有:

①发生装置用两支50ml的注射器代替试管,一只用于

取稀盐酸,另一只用来装大理石,反应时将稀盐酸推入另一

只注射器即可。

②不用石蕊试液,改用紫色石蕊试纸,将一片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干燥的燃烧管的一端,另一端放入一片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

3、实验步骤及现象:

(1)用一只注射器取适量的稀盐酸,将其固定于铁架台上;

(2)取几粒大理石于另一只注射器中,固定好,连接好导管,塞上橡皮塞;

(3)将一片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干燥的燃烧管的一端,另一端放入一片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塞上两端的橡皮塞;

(4)用烧杯取适量澄清石灰水,用于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气体,也可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将导管通入其中;

(5)推动注射器活塞将稀盐酸推入另一只注射器中,开始反应;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注射器中和烧杯中导管口有大量无色气泡冒出,且澄清石灰水开始变浑浊,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开始变红;

(6)停止反应;

(7)将一片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和一片滴了盐酸的紫色石蕊试纸放入另一

只干燥的燃烧管中,与前面燃烧管中的试纸进行比较。

现象:滴加盐酸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干燥的石蕊试纸和没有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没有变化。

(8)用酒精灯加热变红的石蕊试纸,发现红色褪去试纸又变回紫色。

4、分析讨论

组织学生对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①注射器中和烧杯中导管口有大量无色气泡冒出,且澄清石灰水开始变浑浊,说明:CaCO3+2HCl=CaCl2+H2O+CO2↑。

②燃烧管中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说明CO2+H2O=H2CO3,碳酸是一种弱酸,所以它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程度没有盐酸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程度那么大。

③用酒精灯加热变红的石蕊试纸,发现红色褪去,说明H2CO3==CO2↑+H2O

三、实验教学效果与评价

1、(注射器和医用输液)材料管常见易得,制作简便,非玻璃材质,易携带,且方便学生回家做家庭小实验。(稀盐酸可用醋酸代替,大理石可用鸡蛋壳代替)

2、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绿色环保。

3、发生装置用两支50ml的注射器代替试管,一只用于取稀盐酸,另一只用来装大理石,反应时将稀盐酸推入另一只注射器中即可,这既便于回收利用固体,又容易控制反应的速率,随行随停。

4、使用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代替紫色石蕊试液,既节约药品,又方便携带。

5、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做成成专业的实验用品,既可保存多年又可随意取用。

6、既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又有利于教师演示实验的推进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展开。

7、操作简单,从容安全,现象明显,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

钠与水反应说课稿资料

《金属钠的性质》 小魔术:滴水点灯 阅读与思考 7月7日至9日,珠江惊现若干神秘“水雷”,据现场一位群众讲,早上10点多时,铁皮桶突然冒起一股白烟,从漂在水面的一个铁桶内蹿出一股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据悉,7月6日珠江水面上就发现了两个铁桶,有船员曾经把盖子打开后,接触桶内的物质,双手立刻感到剧烈的疼痛,于是他们又将桶推到江里,一遇到水,这个桶就爆炸了。 经广州市化工集团的化学品专家们初步鉴定,铁桶内装的是金属钠。据调查共有8个装满金属钠的铁桶漂浮在水面上,其中5个已发生剧烈爆炸,另外3个还未爆炸,怎么处理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专家组紧急研究出方案,下午4:30分,在四五个消防员和民警的帮助下,铁桶终于被打捞上来。消防员立刻将它们放进早已准备在旁边的塑料桶内,然后倒进了两桶煤油,危机总算是暂时过去了。 (1)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漂浮在水面上说明金属钠的密度与水哪个比较大?金属钠遇水为何会爆炸?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反应?产物又是什么呢? (2)铁桶捞上来后为什么要浸入煤油中呢? 实验1 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这时可以看到钠的真面目。观察钠表面的光泽和颜色。新切开的钠的表面在空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 现象1.能用小刀切割,切面有银白色光泽。

现象2: 暴露在空气中的钠块的切面,银白色逐渐变暗并消失,形成白色物质。 问题1.这说明了什么? 二、钠原子的结构 三、钠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O2,Cl2,S) 常温:4Na + O2 === 2Na2O (白色) 实验2: 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加热时,熔化成银白色光亮小球,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Na2O2。 ? 思考与讨论: 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而不是水中? 猜想:钠可能与水反应???? 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全国初中优质课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说课稿 云南省楚雄北浦中学程瑜 一、说课题 本节说课的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6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属于课后说课。 二、说课标 课程内容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课标要求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说明”的目标要求属于第三层次。 三、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除酸碱盐外最丰富最重要的一块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学业水平测试考查学生能力的常见载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让学生知道 (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能和水反应。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感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双重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分析设计、对比、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 (2)在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两方面影响的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材的内容特点:实验多 (2)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生活经验,学习兴趣浓厚,非常喜欢做实验。 (3)采用的教学法:实验组合策略:视频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设计思路:“视频实验引出问题,演示实验提炼知识,学生实验感受过程,家庭实验运用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实验情景,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改变被动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并启迪创新。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情景引入】视频实验:在热水中倒入干冰后产生大量气体,有些蜡烛熄灭,没有熄灭的蜡烛显示出I love you字样 (设计目的:视频的效果比动画更真实,又选自学生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可以让师生关系更亲近。而且视频实验又包含了干冰的气化,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等内容。让本节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呼之欲出。这样的设计更能展现化学变化之美,激发起学生心中强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说课教案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化学实验为重要方法和手段,本章所涉及的实验和化学反应为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加强对离子反应的认识和书写补了充感性认识的材料。 本章的知识内容分为单质、化合物和金属材料三大块。为了使学生对金属及其化合物有一个整体了解,在内容的编排上对钠、铝、铁的知识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突出了个别物质的特性反应,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这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的学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也为今后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钠与水反应,会写方程式,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了解镁与水、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根据三种金属与水的反应现象推出金属性活动性越弱,与水反应的程度越弱这一规律。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了解钠、铁与水的反应。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养成团队协作意识,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 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设计中快乐,在探究中成长。 2.通过学习,认识化学知识在公共危险性事故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钠与水的反应。 教学难点:对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观察、分析。 二、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1.通过前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研究物质的方法。已经知道金属的化学性质,能与酸、非金属等反应,知道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存在不足,对实验现象描述不清,解释不明;学生虽基础较差,但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三、说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小组交流讨论、自主构建新知、根据现象分析、归纳和总结。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科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课题的内容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有趣的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十分有益。二氧化碳和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作风。 2、教学目标分析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联系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地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方法。

3、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检验。 4、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5、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等课程中,对于二氧化碳已有一定的了解,它是空气成分之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二氧化碳等。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说教法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阅读讨论法 五、说教学程序 实验准备:?学生分组(4人为一小组):新制二氧化碳、雪碧、试管、紫色石蕊试液、醋酸、盐酸、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吸管、石灰水、?教师准备: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可乐瓶、水、烧杯、蜡烛、火柴、二氧化碳、试管、导管、澄清石灰水、集气瓶。 知识认知过程: 1、通过大家熟悉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引入主题; 2、探究CO2的物理性质;

10.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学校报名号姓名成绩 四川省二〇一五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化学学科实验操作试题(十)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考试时间:10分钟) 一、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并通过实验证明碳酸不 稳定,受热易分解。 二、实验用品: 试管(Ф15 mm×150 mm)2支、试管架、试管夹、酒精 灯、饮料管、火柴(放表面皿上)、试管刷、盛放废弃物 的大烧杯、抹布。 蒸馏水(盛于烧杯中,贴标签)、石蕊溶液(盛于滴瓶 中)、稀盐酸(盛于细口瓶中)。 三、实验步骤: 1.检查仪器、药品。 2.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蒸馏水,再分别滴加几滴石蕊 溶液,振荡。 3.向一只试管加入1~2 mL稀盐酸,另一只试管吹入呼出的二 氧化碳气体,观察实验现象。 4.将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至沸腾,观察实 验现象。 5.向监考教师报告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 6.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学校报名号姓名成绩 四川省二〇一五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 化学学科实验操作试题(十)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一、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并通过实验证明碳酸不 稳定,受热易分解。 二、实验用品: 试管(Ф15 mm×150 mm)2支、试管架、试管夹、酒精 灯、饮料管、火柴(放表面皿上)、试管刷、盛放废弃物 的大烧杯、抹布。 蒸馏水(盛于烧杯中,贴标签)、石蕊溶液(盛于滴瓶 中)、稀盐酸(盛于细口瓶中)。 三、实验步骤及评分标准: 实验步骤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分值得分 1.检查仪器、药品按实验用品清单清点、检查实验用 品(1分) 1分A.每次均正确启开试剂瓶,瓶塞倒

2.向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约5 mL 蒸馏水,再分别滴加几滴石蕊溶液,振荡放于桌面上。倾倒完毕马上盖好瓶 塞(0.5分) B.手持试剂瓶、试管操作均正确 (1分) C.倾倒液体操作正确,且适量(取 量超过试管容积1/3以上不得分) (0.5分) D.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液体操作正 确,且无明显超量(1分) E.振荡动作正确(0.5分) 3.5分 3.向一只试管加入1~2 mL稀盐酸,另一只试管吹入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启开试剂瓶,瓶塞倒放于桌面上。倾倒液体操作正确,且适量,倾倒完毕,立即盖好瓶塞 (操作错误扣第二步相应分,未按要求吹入二氧化碳,后继4、5步骤最多得2分) 4.将吹入过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至沸腾A.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套入,夹在 离试管口约1/3处(1分) B.先预热,试管倾斜约45°(1分) C.加热时用外焰。试管口不向着 自己和别人。加热到液体沸腾,且 有防止液体爆沸的移动动作。加热 完毕,用灯帽盖灭酒精灯(1.5 分) 3.5分 5.向监考教师 报告实验现象,并得出实验结论能正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得出正确 的实验结论(1分) 1分 6.清洗仪器,整理复位洗净仪器、整理复位,擦净桌面 (1分) 1分合计10分 监考教师确认成绩学生签字

《金属钠》说课稿

《金属钠》说课稿 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下面由我代表我们小组——来展示说课的内容。下面进入我们小组的说课环节。今天我要说课的话题是《金属钠》。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项内容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金属钠》选自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章节。本课不但是对初中知识的深化,还是对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巩固,同时有利于今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也为学生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通过对“钠”这种代表性元素的学习,旨在向学生介绍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要指导学生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并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而且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二、说学情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知道钠是活泼的金属,能跟盐酸等反应生成氢气;另外,刚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的原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可以预测钠具有强的还原性;还有之前学过的研究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习惯及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一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存在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清、解释不明,但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我们小组把教学目标分为如下三点: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金属钠和相关实验现象,能够简要说出钠的物理性质; 2、通过分析金属钠原子的结构,能够推测其化学性质; 3、通过分组实验,能够准确无误的阐述钠的化学性质,并能正确写出相关反应 方程式; 4、通过举例,能够掌握钠的保存方法并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钠的有关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这节课,既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初中化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二氧化碳的性质是通过实验来学习和研究物质的性质,所以这节课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水平的好素材。 2、教材处理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常见气体的性质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作为教师的我,首先要对新课程标准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理解到:要达到该标准不但要使学生了解常见气体的性质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能忽略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对学生动手实验水平的培养。 二、学情、学法分析 九年级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具有一定的探索问题的水平。二氧化碳气体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气体,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当然,在此过程中仍需以一些感性理解作为依托,能够借助实验增强直观

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在课堂中安排了八组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研究问题的整个过程。首先,学生自由提出猜想,再经过验证猜想、理性分析最后经过验证实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协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猜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通过学生分析归纳,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和分析概括水平。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和使用知识分析归纳的水平。 (3)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猜想假设、实验设计水平等科学探究水平,培养学生有步骤实行实验的条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钠与水反应 说课稿

《钠与水反应》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一新课改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化学性质的部分内容:钠与水反应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钠与水反应的整节课的一些想法: 一、教材分析 《钠与水反应》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这个实验是中学阶段较有趣的实验之一。通过此实验可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实验的研究。学好这一点可以为解决现实生活某些实际问题创造条件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操作 2、理解钠与水反应有关实验现象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与水反应演示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参加反应的“元素种类”和“原子结构”推导可能生成的反应产物,能“举一反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一方面是根据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在学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解释 二、教法方面 本课时依教材特点,采用实验演示及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于上节课已学习了钠的有关性质,知道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根据学生的实 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生动形象的故事引出新的内容,新的实验,再通过讨论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推导出反应的产物,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含义。 2、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时间给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 生运用实验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钠与水的反应,从而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实验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探索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 通过实验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两种基本反应类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两瓶饮料:一瓶普通饮料,一瓶碳酸饮料。打开两瓶饮料。 观察现象并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普通饮料打开没有现象,碳酸饮料打开瓶盖瞬间汽水会喷出来。碳酸饮料里面有二氧化碳,打开瓶盖二氧化碳带着饮料喷出来。

教师总结:碳酸饮料里面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环节二:讲授新课 1.探究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操作】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实验现象】瓶体变瘪。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子压瘪了。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教师总结补充】在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的更多。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就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瓶内压强降低,CO2溶解度降低,所以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2.活动与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实验操作】将汽水瓶中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现象。再加热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现象1: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现象2:溶液又变紫 【实验分析】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 环节三:巩固提高 3.反应类型 教师引导:观察以上两个方程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 教师总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郴州市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与作用 本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碳单质及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对碳单质、二氧化碳的制取起到了巩固作用,也为以后学习其他化合物打下基础作好铺垫,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从单质向化合物学习的过渡阶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钮带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②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归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的培养。 ②通过对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开拓创新的学习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②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1、心理状态:思维活跃,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对化学问题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 2、层次与能力: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化学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 3、存在问题:化学思维能力较差,实验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薄弱。 4、解决方法:通过问题探究法,实验探究法,推理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教师的教法指引学生的学法,学生的学法体现了教师的教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教与学两者的统一,才能够体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演绎推理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

(完整word版)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教案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教学设计 学院化学学院专业化学(师范) 学号20120513035 姓名张雪琴 实习学校重庆一中指导教师许应华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第2课时授课教师:张雪琴 教材分析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第2课时的内容.本节紧承上一课时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深入分析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其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并且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观察法、实验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在本章节中,学生初步尝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索物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科学思维,这种学习过程和方法也为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能与水发生反应。 (2)能描述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掌握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滴水生火的魔术”的导入激发学习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的兴趣,通过动手切割金属钠以及将钠块投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学会观察、描绘、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钠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初步学会从宏观物质到化学符号再到微观世界的“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滴水生火”的魔术的解释以及生产中钠爆炸的实例分析感受学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与水的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解释“滴水生火”魔术感受钠与水反应的学习价值,初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难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共同使用。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说课稿(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材的重难点、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展开说课。首先我将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专题2的第2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的第一课时《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中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的学习有指导性作用。这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探究钠的性质、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这不仅为学生学习《化学2》中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研究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为自我发展和社会生产进步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 (1)钠的原子结构及化学性质的推测。 (2)钠的物理、化学性质。 (3)钠的存在和制法。 (4)钠的保存和用途。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领悟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特征的重要学科,而且在这节内容之前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等基本知识,这更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钠的性质,达到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融会贯通。3、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②掌握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③认识钠是一种活泼金属。 b、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养成认真、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 ②通过合作实验,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 (1)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尤其是与水反应 (2)难点是探究性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可尝试运用展示法、“实验-探究”教学法、结合发现法、讨论归纳法,或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素质,增强合作的精神。 2、让学生学会分析: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方法——综合运用。 3、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抓住“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这条线。 四、教学过程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① 浓溶液 ② ③ 浓溶液 探究题专题1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1、化学课上,老师将CO 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 2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 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 、B 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 装置A 软塑料变扁,装置B 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 式表示为 。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 强变小的原因是CO 2与NaOH 反应,还是CO 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 (只利用A 装置――矿泉水瓶进行)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 2和NaOH 是否发生反应时,小明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实验③ 。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 ,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 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 (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 反应生成了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单描述上述四种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四种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 有明显的现象变化。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 (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试图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C02的性质和用途。 前面碳的燃烧生成C02,后面讲碱的性质也要应用,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C0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 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和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C02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归纳C02的化学性质。特别是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二、学情分析 备课要备教材,更要背学生。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尤其实验充满兴趣,但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以教师示范引导,学生 动手合作操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方面实在太差。 三、说教法 新课改理念提出,教学应重视课堂过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会,更要关注学生的会学,并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教学过程。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主要采用一下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C02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通过探究实验讨论完成,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比较归纳法 四、说学法 教学的宗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主动学习。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 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联系生活,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例如:用剩的石灰为什么要密封保存,石灰抹墙的返潮现象,鸡蛋蘸石灰水保鲜等。 2、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分析时,不能只想而不说,要大胆的说,并在同桌和同组之间进行交流,比较谁说的好,谁说更准确、全面。 门道。 五、说教学程序 【以上是我的教学理念,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

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说课设计优选稿

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说 课设计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与学法、教法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教材首先介绍了钠的物理性质,然后通过几个探究实验引出了钠的化学性质,并介绍了钠的制取和应用。本节课编排在氯、溴、碘三种非金属元素学习之后,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而钠也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高中化学必修阶段重要的元素,因此本节内容对以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而本节课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用实验现象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分析学习) 二、学情与学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也掌握了钠原子的 结构示意图,这都为理解钠的化学性质,认识钠的活泼型奠定了基础;而学生在本专题第 一单元刚刚接触过氯、溴、碘等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掌握了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一般方法, 这为本节课探究实验的展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学生为高一学生,他们虽思维敏捷但仍不 够严谨,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教法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着重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科学方法的培养,并通过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创设情景预设、实验探究等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地学习、发现事物,做到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化学专题练习-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

NaOH 浓溶液 ① CO 2 a b 。 玻璃广口瓶 NaOH 浓溶液 CO 2② ③ NaOH 浓溶液 CO 2 。 小气球 探究题专题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1、化学课上,老师将CO 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 2和 NaOH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 、B 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装置A 软塑料变扁,装置B 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为 。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变小的原因是CO 2与NaOH 反应,还是CO 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 。 (只利用A 装置――矿泉水瓶进行)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 2和NaOH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 ,b 。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 。实验③ 。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 2与NaOH 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 CO2和NaOH 确实发生了 化学反应 (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 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单描述上述四种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四种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变 化。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 (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稀 盐 酸 ( 通 CO 溶 液 ) NaOH 溶 液 2 CO2 溶液

钠与水反应的性质实验教案汇编

【教材分析】 金属与水的反应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 本节紧承上一次课的金属性质,深入分析金属与水的反应。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一个提高和深化。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因此,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 【学生情况分析】 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1)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初步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 (2)通过前面实验的探究教学,对本节教材中的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能进行简单的探究,并能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2 ?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 (2)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 (3)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了解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实验现象; 掌握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了解钠的保存方法以及钠着火的扑灭方法,能结合相关知识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钠与水的实验,提高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分析能力。 (2)通过思考题的练习以及回答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演示以及钠的保存与着火扑灭方法的学习,增强实验安全意 识,提高生活中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教学方法、策略】在讲授金属钠化学性质中涉及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那就是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具体实验内容: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里滴如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小块(约黄豆粒大的)。钠投入小烧杯中,观察反应现象和溶液颜色的变化。 怎么才能让学生的求知欲在兴趣中,在参与中,在求真儿中得到升华。如果只由教师单独操作完成,就会显得牵强、死板,达不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先讲要求:取、擦、切、放。学生分成四组(圆围型)分别

金属钠的性质说课稿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必修1 》 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性质(第一课时) 金属钠的性质 【网上新闻】 2001年7月7日至9日,若干神秘“水雷”惊现珠江,其中几个发生爆炸,据现场一位围观的群众讲,从漂在水面上的一个铁桶内蹿出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据查,“水雷”为装满金属钠的铁桶。【疑问】 1.为什么装满金属钠的铁桶不下沉? 2.为什么铁桶内窜出黄色火苗? 3.为什么“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 要对神秘“水雷”进行揭秘,就要学习金属钠的性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就是利用刚才的一段新闻开始我的一堂课,金属钠的性质,这也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我是茂名市第一中学的谢春林,很高兴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 【板书】金属钠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介绍。第一个方面是教材分析,第二个方面是学情分析,第三个方面是教法与学法,第四个方面是教学过程分析,这是本次说课的主要内容,第五个方面是教学效果预测。 我们先来看一看对教材的分析。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首先来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业。本节课位于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安排在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好钠的性质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些方法,也为后面横向对比铝、铁的性质做了铺垫,所以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学习典型的金属元素,为《必修2》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节第一课时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开始,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业,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和保存方法,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通过钠与氧气、水等实验的操作与探讨,初步学会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运用语言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思考交流、实验观察、科学探究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形成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与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乐陵市第四中学聊秀双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