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案 (1)
- 格式:docx
- 大小:13.17 KB
- 文档页数:3
《壶口瀑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观察、感受、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将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壶口瀑布吗?它位于哪里?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一段,让学生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讲解课文第二段,让学生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3.讲解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壶口瀑布的历史。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壶口瀑布的特点。
2.提问:课文中有哪些修辞手法?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示例分析:课文中的“壶口瀑布像一条巨龙”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观。
三、写作训练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段自然景观。
2.学生分享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拓展活动:让学生课下收集关于壶口瀑布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壶口瀑布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
在写作训练环节,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壶口瀑布的壮观。
壶口瀑布教案As a person, we must have independent thoughts and personality.《壶口瀑布》教学目标:1、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掌握作者的游踪,体会文章布局的妙处。
2、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1、了解游记的三大要素;2、带领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3、掌握作者的游踪4、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精神,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法相结合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世界这么大,你最想去哪里游呢?生答:兴致高昂,是不是恨不得立刻前往啊,那我们虽然不能身临景点,但我们可以换种方式去感受它们。
那是什么方式了?生答:阅读游记。
说到游记,我们这学期学过哪一篇?生答:《小石潭记》。
那《小石潭记》写了什么了?生答:《小石潭记》写了作者在小石潭的所见、所感(板书)。
那小石潭记所见就是它看到的景物,文中写了很多的景物是不是?那景物是怎么发生改变的了?生答:随着作者不同的立足点。
立足点的不断变化,那就是游记中的游踪,也就是在文学术语中我们称之为的“所至”,这就是游记的三要素。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梁衡先生写的游记散文,我们跟随他的脚步去感受“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
二、先看一个视频,谈谈看完视频后感受壶口瀑布的什么了?生1:感受到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和水势的浩大;生2:宏伟的场景一段短短的视频,我们感受到了磅礴气势和宏伟的场景,梁先生来到壶口瀑布,他的感受会不会和我们不一样呢?三、看作者资料、朗读字音,词义四、整体感知作者几次来到壶口瀑布,分别是在什么季节?五、研读课文,梳理景物的特点,体会观察视角(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1、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瀑布是在雨季,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边读边把相关词句画出来,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特点,给我们什么感受?【听觉】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视觉】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壶口瀑布教学教案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游记散文,文章视角独特,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分别描写壶口在雨季和枯水季的景象,以水之势喻人之情,从黄河的特点联想到人的个性品质,写法典型。
本单元为“游记单元”,感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文主题,了解游记特点,把握作者游踪,写景角度和方法,揣摩品味游记语言对景物细腻的描绘,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思和对祖国山水的独特感悟与理解。
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了初中一年半的学习,初步具备了朗读体会、感知文本的能力,求知欲望、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较强。
但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游记的数量并不多,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小石潭记》作为文言文,还属于游记的“早期形态”。
本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等知识。
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导”少“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品味。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课文,了解游记文体要素,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方法基础。
反复品读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语言运用、审美创造)3.领会黄河精神内涵和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文化自信)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本文宏阔细腻、畅达凝练的语言,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
2.难点: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感受对黄河和民族精神内涵的悠远思考。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任务驱动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希沃白板5、粉笔、翻页笔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黄河壶口瀑布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朗诵七年级下册《黄河颂》片段,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汹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师生合作,共赏壶口【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1段):总结概括(引出下文,所至)(第2—5段):两次观瀑(详略结合,所见)(第6段):赞美黄河(议论抒情,所感)2.初步感知并概括文章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和段落结构之间的关系。
《壶口瀑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壶口瀑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通过图片观察、课文描述,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体会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 朗读和默读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准确认读和运用。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壶口瀑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简介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和运用。
(3)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气和情感。
3. 理解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内容,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
(2)教师讲解课文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壶口瀑布的视频资料,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5. 拓展延伸:(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瀑布。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
6. 总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
7. 板书设计:《壶口瀑布》地理位置:黄河中游形成原因:地壳运动特点:壮观、雄浑、清澈、流量大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壶口瀑布》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壶口瀑布》一文,该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形成原因;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的瀑布壮美景象;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壶口瀑布的自然特点,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壶口瀑布的自然特点,学习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读文章,了解壶口瀑布的基本情况,同时注意生词和短语的掌握。
3.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感悟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讲解文章中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壶口瀑布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壶口瀑布:地理位置、特点、形成原因。
2. 写作技巧:细腻描绘、修辞手法。
3. 生词和短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壶口瀑布的特点。
(2)分析文章中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
(3)谈谈你对壶口瀑布美景的感悟。
2. 答案:(1)壶口瀑布位于我国陕西省宜川县和山西省吉县交界的黄河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有“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赞誉。
(2)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
《壶口瀑布》语文教案八年级五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教案,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大学教案、其他教案等等,想了解不同教案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lesson plan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university lesson plans, other lesson plan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lesson plans, stay tuned!《壶口瀑布》语文教案八年级五篇《壶口瀑布》是“部编版”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主要写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色,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使作者深深陶醉,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壶口瀑布第一课时教案壶口瀑布第一课时教案第1 篇教学目标:1.积累美丽的四字短语;2.朗读品尝,感受文章遣词造句的特点;3.学习借景抒情手法,理解主见的三境美写法。
教学重点:朗读品尝,理解三境美写法。
教学难点:三境美写法的理解。
课时支配:1课时课前要求:预习课文,理解内容,积累高雅的四字短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1.《壶口瀑布简介》视频导入2.看了这段视频,对于壶口瀑布,你心动了吗?的确,正如这个视频里介绍的一样,季节不同,壶口瀑布的景致也不同,自然观感也有区分。
闻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梁衡先生就是如此。
下面,就让我们紧随梁衡先生的步伐一起来再神游壶口瀑布吧。
二、检查预习各组同学相互沟通自己所积累的四字短语。
三、概说课文1.三言两语概说课文,用这是一篇的文章说话。
提示:内容、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写法等等角度。
2.同学活动1 3.总结展现:这是一篇写景型游记;这是一篇描述我两次巡游壶口瀑布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游记;这是一篇生动描绘壶口瀑布既有磅礴气概,又有严厉美丽特点的文章;这是一篇借描壶口瀑布之景抒发对历尽艰辛、压而不弯、勇往直前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的文章;这是一篇结构精致的文章;这是一篇既有形境,又有情境,更有理境这三境美的文章;梁衡先生在写作上有自己的主见,他认为文章,尤其是散文写作,其美就要具有三个境界美:形境美、情境美、理境美。
今日,我们就重点来理解这三境美!四、选点精读1.趣味练习:为图配诗。
从课文中第3、4段中提取描写壶口瀑布的文字为投影的五张图片配一段诗意的文字。
① 同学自由活动;① 师展现预设的文字分角色朗读A河水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相互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碎成堆堆白雪。
2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B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壶口瀑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壶口瀑布的位置、形成原因和特点;(2)培养学生对我国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壶口瀑布的相关知识;(2)运用观察、描述、比较等方法,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壶口瀑布的位置和形成原因;2. 壶口瀑布的特点及其欣赏价值。
三、教学难点1. 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2. 壶口瀑布特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 相关资料卡片;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壶口瀑布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壶口瀑布的位置、形成原因和特点;(2)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壶口瀑布的欣赏价值。
3. 课堂讲解(1)讲解壶口瀑布的位置和形成原因;(2)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及其欣赏价值。
4. 互动环节(1)开展“壶口瀑布知识问答”活动,巩固所学知识;(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壶口瀑布的感悟。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6.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壶口瀑布的位置、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壶口瀑布欣赏价值的理解深度;3. 学生在课堂互动环节的表现,如知识问答、分享感悟等。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壶口瀑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壶口瀑布的兴趣和热情;3.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2.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增加相关景观的介绍;3.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体验壶口瀑布的壮美;2. 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意识;3.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壶口瀑布》教案教案:《壶口瀑布》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然景观》,主要内容是学习课文《壶口瀑布》。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瀑布特点以及瀑布周围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瀑布特点以及瀑布周围的自然景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瀑布特点以及瀑布周围的自然景观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对新课进行导入。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词语。
3. 合作学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文进行讲解,讲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瀑布特点以及瀑布周围的自然景观。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当场完成,教师及时批改并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壶口瀑布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瀑布特点瀑布周围景观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壶口瀑布的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然景观》,主要内容是学习课文《壶口瀑布》。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瀑布特点以及瀑布周围的自然景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哪条河吗?(黄河)
从古至今,有很多赞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呢?
明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想象黄河的壮美景色,那么作为黄河上的唯一瀑布——壶口瀑布,又是一副怎样的壮观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通过梁衡的文章来近距离地欣赏壶口瀑布。
二、简介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是我国第二大瀑布。
它位于山西省吉县城西南25公里的黄河壶口处。
壶口瀑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巨流一路奔腾,在山西和陕西交界处曲折南流,到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一带,被两岸苍山挟持,约束在狭窄的石谷中。
滔滔黄河,到此由300米宽骤然收束为50余米。
这时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跌落深槽,形成落差达50米的壶口大瀑布。
(壶口瀑布图片)
三、通读课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个问题来快速朗读课文:
1、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
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画面近距离的去感受一下她的气势。
读过课文,看过壶口的壮丽景色,下面请同学们来回答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四、具体分析
1、课文中,作者提到自己曾两次到过壶口瀑布。
那么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中壶口瀑布的语句。
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的?
明确:听觉: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视觉: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感受: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
2、面对这样的黄河,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感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进一步的感受:可怕、惊慌、要逃离。
(用文中提到的一个词就是什么?)危险。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为了突出黄河惊心动魄、令人震撼的气势,为下文再写黄河先作情感上的铺垫。
4、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朗读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
(同学们可心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明确:其声、其势、其景、其感均不同。
壶口瀑布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1)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将壶口瀑布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明确: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
突出壶口瀑
布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
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
出轧……
明确:比喻,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飞毯”、“钢板”,形象地表
现了河水的凝重和猛烈。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
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明确:排比,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不同形态。
4)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
遏。
明确:拟人,表现出水外柔内刚的个性特点。
6、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作者想借壶口瀑布来表达一种什么情感呢?老师请同学来朗读第六自然段。
明确: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7、追问:那作者为什么赞美黄河,赞美黄河哪些品质?
明确: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品质。
8、这种品质只有黄河才有吗?
提示: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以其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势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所以,这种品质不仅仅只有黄河才有,更是中华民族的品质。
因此,作者在这里不仅仅是赞美黄河,而是借对黄河的赞美,来表达对谁的歌颂?(中华民族),本文不仅仅在写壶口瀑布、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哲理,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些,才是作者真正写作意图。
五、拓展延伸
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面临哪些灾难时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国成了英国的鸦片倾销地,林则徐是力倡禁烟、奋起抵抗,是我国第一位近代民族英雄。
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抵御外敌、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1934年,为了摆脱军队的,被迫实行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
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特大雪灾和汶川地震,面对这些灾难,中国人民没有被打倒,人民的子弟兵、美丽的白衣天使、党的好干部、勇敢的中国人民勇往直前,自强不息战胜了这些灾难。
两弹一星、大庆石油、载人航天这些象征着中国国力强盛的标志,克服的困难,付出的努力和艰辛,都是我们平常人无法想象的,又是什么支撑着一直走下去呢?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所以民族精神是植入在我们中国人的潜意识,融化在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最刻骨铭心的东西,相信这一点,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深有体会。
六、作业
以民族精神为话题,写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