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李金铮

一如何评价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股「到民间去」,搞「民众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热潮。发起和参加这一运动的,既有社会团体,也有政府机关,还有慈善机构、大专院校、教会组织等。1934年,全国已有六百多个团体从事农村工作,有一千多处从事实验1。这一规模空前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作为历史学者,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除了尽力复原历史过程以外,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对前辈们的事业做出公正的评价。本文拟对影响较大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举办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简称定县实验),贡献一得之见,以求指正。

我自1986年开始关注平教会及其举办的定县实验,在定县(今为定州)、北京、南京等地,尽可能搜集了所能见到的资料。尤其是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了平教会的一个全宗,包括工作报告、农村调查以及图片等等,弥足珍贵。迄今,我认为,关于平教会和定县实验的历史线索和基本史实已经大体弄清了,而对它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以往对于定县实验的看法。1930-37年,每年到定县实验区参观者络绎不绝,形成风靡全国的定县参观热。参观者有国内的,也有外国的,有乡村工作者,也有学者、专家、新闻记者以及军政各界人士。不管到过还是没有到过定县的,都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定县实验发表过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意见,对定县实验持全面肯定态度。如科学家任鸿隽教授认为:「我们以为平教会的主张最为正确。它的贡献也值得称赞……不管它的成绩怎样,它的效果怎样,我们以为它的方向是不错的。」2

第二种意见,对个别方面予以肯定,但总体上是否定的。如经济学者孙冶方认为,不能否认改良主义者的教育和技术意义,但其「主观方面的好意,绝不能掩饰他们底工作在客观上的开倒车作用」3。

第三种意见,全盘否定。如全盘西化论者陈序经认为:「十余年来的乡村建设工作还未超出空谈计划与形式组织的范围」,「原因不外是实际作过工作的寥寥无几,就是作了,也多是『空而无用』。」4

第四种意见,已经脱离平心静气的轨道,完全情绪化,甚至恶意中伤,极尽谩骂

之能事。如国民党中央委员张继说:「定县事业,直不啻一骗人的东西。」5

1949年后,受政治气候和中国革命范式的影响,直至80年代初,对定县实验不仅完全否定,甚至将其视为帝国主义的买办和走狗。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主编的《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认为,晏阳初的平教实验「这条道路不仅是走不通的,而且是一种反动的」,「经过他们的『实验』,农民更穷了,所谓『生计教育』不但不足以救穷,反而甚至不能维持前几年『穷』的水平。」6

80年代中期以降,随著思想禁锢的解放,对定县实验表示肯定或部分肯定者愈来愈多了。学者大多持两分法,即一方面认为平教实验对当时的乡村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中国革命角度而言,其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我在1990年曾撰文指出:「平教会企图用改良主义的理论和手段达到农村复兴的目的,显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必定陷入失败的泥潭」,但不能因此彻底否定定县实验,「在中国整个的政治经济没有出路之前,局部的改良亦不是说没有必要,在农村给农民做一点好事,比根本袖手旁观不做终要好些。」7 1999年郑大华著《民国乡村建设运动》,也大体持此看法8。

以上对定县实验的认识过程,可谓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认知的缩影。我认为,对任何历史事物的认识,都要经过一个由不客观到比较客观、到接近历史真理的过程,随著时间的推移,对历史的认识终将愈来愈清楚、愈来愈客观。80年代以来的研究证明,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比以前大大进步了,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

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历史评价体系。我认为,必须按照当时历史所提供的条件为标准,而不是以今天的条件为准绳,最起码应该利用社会公正标准去评判历史事件,而不是沦为政治斗争和政治宣传的工具。所谓社会公正标准,即凡是为国家和民族的富强,为人民大众的福利,为社会的良性发展而努力,并提供了历史上所不曾有过的东西,都值得赞扬和肯定。至于由甚么人、甚么阶层的人乃至甚么政治派别的人来承担这一任务,以及为完成这一任务采取甚么方法和途径,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苛求。比如,爱国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不能要求千篇一律,抗战时期,拿枪上战场固然是爱国的,也确实是最需要的;但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拿枪去战斗,那些不拿枪在后方搞建设,甚至在书斋中做学问,光大学术事业的,同样是爱国的人。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会说,建设事业都要等到战争胜利以后再进行。无论个人还是群体,都不能以自己的救国途径和贡献来否定其他的救国途径和贡献,它们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矛盾。那种要么革命要么反革命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显然是非历史主义的政治史观,是要不得的。尤其是像参与和创造定县实验历史的人们,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都处于实验和摸索之中,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如果我们仅以「事后孔明」的思想和现代标准,来轻易否定他们的做法,就难免有苛求之嫌。

二定县实验参与者及中立原则

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萌发了新的因素,但贫困落后的局面一直没有根本改变。二十世纪20、30年代,受军阀混战、天灾频仍和农民经济恶化的刺激,以及各种新文化启蒙思潮的影响,大批爱国志士怀著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极力想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从而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平教会开展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即为其中的一面旗帜。

平教会将乡村建设提到担负「民族再造使命」的高度,甚至把定县实验看成是弥补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缺陷的革命性工作,还将此比作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为我们的工作的价值,决不在苏俄『五年计划』之下」9。晏阳初强调,乡村建设的使命不是救济农村或办模范村,而是「民族再造」,「中国今日的生死问题,不是别的,是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根本是『人』的问题。」乡村建设运动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兴起的10。它之所以担负起民族再造的使命,是由乡村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一来乡村是中国的经济基础,所谓「以农立国」,离开农业、农村和农民,国家就不存在;二来乡村是中国的政治基础,中国政治的出路必须从最基层的农村政治开始;三则乡村是中国人的基础,农民占中国人口的80%,代表中国的是居住在两千多个县中无数农村里的乡下佬11。可见,定县实验者有著强烈的爱国主义使命感,真心想改变中国乡村的落后面貌和农民的愚昧状态,使中国农村汇入现代文明的潮流。

平教会没有停留在爱国的口号上,而是冲破「学而优则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传统观念,走知识份子与农民相结合的道路。当时北京的报纸评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一次知识份子迁往乡村运动」12,晏阳初也为之自豪地说:「这实在是空前的事,在中国历史上或世界历史上都是找不到的。」13据统计,在定县实验区工作过的人员,总计约四百人左右,每年在一百二十人以上,其中留学国外者约二十人,国内大学毕业者约四十人14。总干事长晏阳初,是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学士和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硕士。各部门负责人,也多是留学欧美及日本的博士、硕士。如乡村教育部主任傅葆琛是康乃尔大学农业研究院教育系博士,秘书主任谢扶雅是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总务主任瞿菊农是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社会调查部主任李景汉是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硕士,平民文学部主任孙伏园留学法国,艺术教育部主任郑褧裳留学日本,戏剧教育委员会主任熊佛西是哈佛大学博士、副主任陈治策也留学美国,生计教育部主任冯锐是康乃尔大学农学博士、继任主任姚石奄也留学美国,卫生教育部主任陈志潜是哈佛大学博士,公民教育部主任陈筑山留学美国和日本,学校式教育部主任汤茂如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社会式教育部主任霍六丁(后兼定县实验县县长)留学美国、副主任汪德亮也留学美国,乡村工艺部主任刘拓是美国艾阿华大学博士。其中,有的是著名作家、剧作家,有的任过大学教授,有的还做过大学

校长。不夸张地说,凭借他们的资历,留在大城市过舒适的生活,乃至跻身仕途,谋

取高官厚禄,绝非甚么难事。然而,他们毅然到生活条件较差的乡村去搞平民教育实验,这无疑需要超凡的眼光,超人的勇气,更需要付出超人的牺牲。如陈志潜1932年来定县之前,身兼南京中央大学卫生教育系主任和中央政府卫生署要职,他到定县参

观后,被这里的卫生教育实验所吸引,费尽周折将职务辞掉,来到定县。汪德亮是国

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的侄子,叔叔在行政院为他找到一个待遇优厚的工作,但他在

那里仅干了一年,就到定县从事实验工作。

由城市来到环境恶劣的乡村,意味著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晏阳初提醒实验人员,要想变中国农民为有文化的新农民,即「化农民」,必须先「农民化」,可是「到民

间去这条路,好似遍地荆棘,颇不好走」15。学校式教育部为了推广平民学校,奔走于乡村之间,「茹苦尝辛,一言难尽」16。社会调查部的实地调查,所遇到的难处更是不可胜数。尤为困难的是,日常工作经费经常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为此,晏阳初经常

强调节缩开支,1935年晏阳初说:「数年来敝会经费支绌,屡有核减,本年度职员薪给更属有减无增。」17由于经费少,工作人员只能粗茶淡饭,外出办事连饭费津贴都没有,以致身体经常到了坚持不住的地步。1929年,晏阳初在致美国社会学家甘博(Sidney D. Gamble)的信说:「李景汉的身体已彻底垮掉。这是由于他去年紧张的工作和一直呆在农村并与其他同事一道吃粗粮的结果。」18晏阳初本人何尝不是如此,他为了平教事业的发展,简直是「把死的精神做生的工作,和困难奋斗,至死方休」19。

尽管如此,仍有人提出,定县实验区每年耗费几十万元,把平教会人员供养成了

一个吃乡建饭的阶级,甚至说晏阳初「以千字文识字课的小教师,现在做了河北省县

政建设研究院的院长,就晏先生个人说,的确是很大的成功」20。这种说法未免幼稚,也过于刻薄。试问,在定县设立的省县政建设研究院,算得上一个显赫职位吗?有愿

意抛弃都市优裕生活而到乡村受苦的吃饭阶级吗?定县实验想为全国搞出一个方案,

花几十万元还多吗?相对于社会上无谓的浪费,这又算得了甚么。何况,平教会的大

部分经费是靠私人募捐来的呢!对此,晏阳初曾做过申辩:「本会自创办以来,经费

就没有可靠的来源,全凭国内同情此种工作的朋友的自由捐助。」21为了保持政治上的中立地位,他特别强调不接受国内任何一党一派的涓滴资助,以实现主张上的独立、

超然、硬气。北洋政府曾经要给平教会800万元,但条件是由晏阳初担任北方政治党

派领袖;张学良也曾表示愿意赠送500万元,但也要求晏阳初组党,都被晏拒绝了。

更为重要的是,所募集来的经费都是用到实验之上,「完全在困窘的生活中努力撑支,整整有十余年了,怎会把钱浪费?又怎么有钱让我们来浪费呢!」22

由上可见,平教会是满怀爱国热情的,是认真努力的,费劲辛劳的,是有高度献

身精神的。有意思的是,正当国内对定县实验争吵不休之时,晏阳初的成就赢得了世

界人民的尊敬。1943年5月,美国「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全美纪念委员会」将晏阳初与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杜威(John Dewey)、福特(Henry Ford)等评为

十位现代具有革命性贡献的世界伟人,称赞晏阳初「将中国几千文字简化且容易读,使书本上的知识开放给以前万千不识字人的心智。又是他的伟大人民的领导者:应用科学方法,肥沃他们的田土、增加他们辛劳的果实。」23

三定县实验的理论、方法与绩效

改造旧中国农村的落后局面,是平教会同仁举办定县实验的总体目标,而理论与方法则是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我认为,如果不是单纯以革命角度而是主要就乡村建设衡量,平教会关于乡村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可取的。

首先,提倡「平民主义」,以民众为本位。晏阳初认为,「平民」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百姓,而应解释为平等的公民,即所有公民一律平等;所谓以民众为本位,就是「凡是不以人民为本位的,都是要不得的,没有用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古今不变的真理24。众所周知,「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已是千年古训,但实际上又有多少人真正重视过呢?

其次,指明愚、穷、弱、私是中国农民的四大病症。平教会认为,90%以上的平民尤其是农民缺乏知识、缺乏经济、缺乏健康、缺乏公共心,而这一切都是阻碍中国文明进步、导致中国农村崩溃的根本原因。应当说,这一看法是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的。不仅如此,他们还认识到,这四大病症并非是平行的,其中穷是农民愚、弱、私的基础25。穷的原因又是甚么?穷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势力压迫剥削的结果,「此两种因素,又尝循环影响,相互成果,促使农村经济渐濒于流产,今欲复兴我国农村生产,必须针对病根,从打倒帝国主义与铲除封建势力著手。」26应该说,平教会的这一认识也是实事求是的。李景汉甚至指出:「若不在土地私有制度上想解决的办法,则一切其他的努力终归无效;即或有效,也是很微的一时的治标的。一个政府是不是一个革命的政府,一个政党是不是一个革命的政党,和一个人是不是一个革命的人,很可以从其对于土地的主张来决定。」27在3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千家驹、吴半农认为,平教会只是将四大缺点并列起来,没有追究其中的因果关系,没有认识到愚弱私是穷的必然结果,更没有认识到穷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剥削的产物28。甚至到今天,仍有不少学者沿袭这一观点。这显然是对平教会理论的误解。

再者,平教会提出用「四大教育,三大方式」解决农民的愚穷弱私。如果从认识事实的革命逻辑而言,要解决四大病症,必须首先消灭穷,要消灭穷,就必须铲除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压迫,要铲除这两种势力,不用暴力革命手段是不行的。但平教会的思路并非革命式的,虽然他们也认为必须推翻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但他们又认定农民目前还没有这个力量,农民的力量仍处于潜伏状态,在挖掘出这一力量之前,「一切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或帝国资本主义曾经狂热一时的目标,都变成了胰子泡样的空虚口号」29。以革命逻辑衡量,这一认识当然偏颇,但也并非全无道理,

比如封建势力的统治包括政治的、观念的,如果不对农民进行教育改造,不充分挖掘农民的力量,是很难消灭的,总不能甚么都等到革命完成以后再进行。所以,如果说平教会以自己的平民教育理论否定革命道路是一种偏见,但以暴力革命论否定平民教育理论也不是没有问题。针对农民的四大缺点,平教会提出「除文盲,作新民」的教育方针,即:在使农民取得最低限度的文字教育的基础上,对之进行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攻私,由此培养出有知识力、有强健力、有生产力、有团结力的四有新民。如何实施四大教育呢?这就是三大方式,即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和家庭式教育,「使整个社会尽是教育的环境,以免一曝十寒之弊害」30。我们由上不难发现,平教会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实际上关联到整个的乡村建设,正如晏阳初所说:「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合起来就是整个乡建事业的发展。」31

为了实现上述方案,平教会还提出彻底实验,并推广全国的理论。近代以来,各种救国主张层出不穷,但多未经过实践和验证。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运动是一个新的特殊的问题,「种种办法,均得创新,仿无可仿,模无可模,东洋西洋自更无抄袭了」,因此「不可不先有彻底研究」32。所谓彻底,就是亲自到民间进行实验,以产生既经济简易,又具有普遍性、实用性的方案。比如生计教育,晏阳初强调,在今日中国情形之下,最重要的是根据一般平民的生活程度、经济能力的大小,进行实验研究,改进固有的农艺工艺,以适应平民的需要,「若徒高谈外国的法门,照样画葫芦的去办,一定是有弊无利的」33。又如卫生教育,晏阳初也强调,「我们不愿意死搬西方的经验,也不想依附本国的传统,或是两者的折中,而要吸取两者菁华,制定出适应当前国情的建设计划。」34总之,「我们不要今天抄美国的一套,明天抄德国的一套,后一天再换一套法国的,我们要自己一拳一腿、一点一滴的去开辟,去创造。」35

那么,到哪里去进行研究实验呢?这就发生了实验的单位区域问题。根据「凡事要从大处著眼,从小处入手」的原则,平教会认为可以将一个有代表性的县份作为实验单位,「中国虽大,而是一千九百多县造成的。我们为试验和提倡起见,抓住一个可以代表的县去认识问题,找寻问题,研究问题,建设问题,希望能在这里找到有普遍性共通性同时跟农民有关系的问题去研究它,以便将来别的县别的省也可以采用。」36正因为此,定县实验的最终目的,并非专为定县而定县,而是把定县作为一个大的研究室,藉此求出一套适用于全国各地的方式或工具。

平教会没有将理论和方法停留在空谈上,而是将其付诸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开展四大教育的研究和三大教育方式的实施,平教会在定县实验区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农民教育体系,主要有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乡村小学、导生传习制、师资训练班、生计巡回训练学校、平校毕业同学会等。由于学校数量增加,入学率提高,农民文盲有所减少。到1933年,全县共设立初级和高级普通平校427所,学生达1.3万余人37。1934年,全县小学已经普及,14-25岁的青少年文盲人数比

1931年减少34%,男青年文盲已减至10%38。80年代,有些老人回忆说,当年上了平校,才会写帐,会写信,能看书,沾光不少39。正是这些受过平教会教育的农民,在后来的抗击日军中起了重要作用。定县沦陷后,一些青年特别是受过平民教育的青年人组织起定县游击队。全县472个村,只有沿京汉铁路的21个村被日军占领,其余451个村由两个经群众选举的领导进行管理,其中一个是以前平民学校的教师,另一个是平民学校的毕业生40。

农村经济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棉花、小麦、高粱、谷子新品种的亩产量比土种分别增产56%、14-20%、30%、20%。关于农具的改造试验,先后完成耙、犁、水车、辘轳、播种器、中耕器、收获器、点播器、花生筛、脱粒机的改良。动物饲养业的试验,主要是猪种、鸡种的改良。如波支公猪与本地母猪交配,每头多产肉18.6%;力行鸡为优良鸡种,每只每年多产蛋60-190个41。平教会还进行了合作社的实验和推广工作。1933年,成立自助社三百余社,约占全县村庄的四分之三。有些自助社又上升为合作社,合作社县联合社也应运而生。到1936年冬,已有合作社129个42,由是形成比较完备的合作组织制度。

平教会对乡村卫生的实验,开创了中国县级现代卫生建设的先河。1930年,定县全县472个村有220个没有任何医药设备,226个村一个医生也没有,即使是有医生的村子,也只是药铺掌柜,很少受过学术训练,甚至有不识字的文盲43。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平教会在定县建立了县单位的医疗保健制度,这一制度按行政单位分层设立,村设保健员,乡设保健站,县城设保健院。到1935年,全县除了建有一所保健院以外,还有保健员80人,保健站8个44。平教会建立的三级医疗保健制度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反响,国民政府卫生署成立后,要求各县采用这一制度。即使到抗战期间,「在未被占领的国土上,这种卫生系统仍然起著有效的作用」45。此外,平教会还对学校卫生、产妇与儿童保健、生育节制进行了试验。在此基础上,定县农村无论从医疗条件,还是预防、治疗方面都也有所改善。1935年,县保健院治疗病人626人,出诊188次;保健所诊治15,483个病人,治疗67,989次;保健员施行治疗137,183次46。在疾病预防方面,以种痘工作最为突出,天花病大为减弱,据1936年的报告,「近年来邻县时有天花流行而本县无之」,「定县天花已称绝迹」47。

定县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将其经验推行全国。在实验过程中,就有一些机关、团体派人到定县实习或培训,有的还邀请平教会的工作人员前往指导工作,对各地的乡村建设工作起过一定作用。

如前所述,直至80年代初,仍有一些论著认为,经过平教会的实验,定县农民更穷了,似乎定县农民的穷困是定县实验造成的。至今,还有人认为定县实验不过是乌托邦,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实际上是以自己的理想苛责前辈的事业,是不尊重历史的态度。

四实验中断与精神永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9月,定县沦陷,平教会在此继续实验已不可能,定县实验被迫中断。

以往学者包括我在内都认为,定县实验失败了。理由之一是,平教会撤出定县标志著定县实验的彻底失败。其二认为定县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也就是说,平教会要解决农民的愚、穷、弱、私四大病症,结果一个也没有彻底解决。

现在看来,以上两种判断都存在著对历史的误读。

首先,定县实验是被迫中断而不是主动中断,被动中断不能与失败划等号。可以设想,如果不是日本的侵略战争,定县实验还将继续进行下去,因此以被迫中断认定定县实验失败似有武断之嫌。

其次,定县实验固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如果认定为失败,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在预定期限内没有达到目的,但定县实验被迫撤出,显然没有完成预定的期限。也就是说,预定期限尚未完结,有不少需要做的工作还没有来得及做。在此情况下,断言定县失败,道理也不充分。

再者,愚、穷、弱、私没有彻底解决,实际上是实验过程中的困难,而非最后结果,平教会恰恰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困难而进行实验的。何况,这些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比如农民扫盲问题,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要求定县实验一下子就能解决是不现实的。直至2002年初,中国文盲数量仍高达8,507万,且90%在农村48,这一事实表明,中国消灭文盲之路任重而道远。我认为,在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定县实验能达到前述成绩已经非常不易,它创造和获得了前人所没有的东西,取得了历史条件制约下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这就是成功。

还值得提出的是,定县实验虽然中断了,但定县实验的精神、定县实验的方法并没有中断,而是继续发挥著它的作用,这也为推翻定县实验失败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晏阳初说:「定县虽已陷落敌人之手,但是定县的土地,日寇纵可以夺去,而定县所发展出来的这一套方法,这一种精神,敌人是拿不去的。」49抗战时期,平教会同仁在国统区扫除2,700多万文盲50。在四川的工作业绩尤为显著,有45个县区50万人接受了扫除文盲教育,约有十几个原定县卫生工作人员担任卫生站站长和军队医疗队队长,不少一般性工作人员充当县卫生站的督导。原定县卫生实验的领导人陈志潜,任四川省政府卫生专员,一直坚持运用定县的技术和经验,指导著那里的卫生工作51。

到50年代,晏阳初又转道菲律宾,成立乡村改造促进会和国际乡村建设学院。他继续使用定县经验,推动这一地区的乡村建设工作,定县经验开始具有了广泛的世界意义。此后,晏阳初还将乡村建设模式推广到东南亚、南美、中美乃至非洲等地,诚如其本人所言:「我们一切的一切都是和农民打成一片,还是『定县精神』」52。

当然,作为历史学者,仅仅理解和同情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分析历史事件与社会背景之关系,即哪些因素制约了历史事业的顺利发展,为活在世上的人们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智慧。

定县实验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就很值得探讨。比如,国内军阀混战极大影响了定县实验的效果。1926、1927年,两次内战波及定县,使平教会在定县的「各项工作很难进行」53。1934年,章元善到定县考察时也发现:「当我们离开定县的时候,兵车络绎于途,开到了许多军队……这一点小小成绩──代表平教会多年的经营──是经不起大兵们一天的光临的呢!」54内忧外患常常是联在一起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日本侵华战争直接导致了定县实验的中断。面临此况,晏阳初本人也承认,「需要政治和平,平教运动才能进行无阻,期图发展。」55问题是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挤压下,如何才能取得和平的政治环境?靠和平的方式换取和平吗?事实证明,以和平换和平是无法实现的。暴力革命虽然要流血,但历史的阵痛最终可能换来统一的、和平的政治环境。这当然是平教会等改良主义者所不敢、不愿意也不可能完成的历史重任。

尽管如此,改良的建设与革命行动仍然是并行不悖的。以往要么革命要么反革命的二元对立思维,明显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一方面我们不能将革命作为唯一标准,而否定其他救国道路,因为不可能所有的人都上山闹革命,社会建设也不可能都等到革命成功以后再进行。与此同时,也不能将渐进改良作为救国的唯一标准,而否定革命道路。但问题恰恰出在,当时革命派与改良派都以自己的道路作为唯一标准,从而否定对方的事业。作为后来的历史学者,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如果晏阳初能拿起枪杆子闹革命,当然令人佩服,但他利用自己的专长,走了另外一条乡村建设之路、教育救国之路,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样值得理解和尊重。

注释

1 曾毓钊:〈乡村工作讨论会第二次集会经过〉,载章元善等编:《乡村建设实验》,

第二集(上海:中华书局,1935),页19。

2 叔永(任鸿隽):〈定县平教事业平议〉,《独立评论》,第73号(1933年10月),

页10。

3 孙冶方:〈为甚么要批评乡村改良主义工作〉,载《孙冶方全集》,第一卷(太原:

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页157。

4 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的将来〉,《独立评论》,第196号(1936年4月),页

4。

5 转引自注2。

6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主编:《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80),页162。

7 李金铮:〈浅析定县平民教育实验的失败及其原因〉,《历史教学》,1990年第6

期,页23。

8 参见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9 晏阳初:〈在全体职员会议上的讲话〉,载《晏阳初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

教育出版社,1989),页218。

10 晏阳初:〈农民运动的使命〉,载《晏阳初全集》,第一卷,页294。

11 晏阳初:〈农村建设要义〉,载《晏阳初全集》,第二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页32-34。

12 转引自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总结〉,载《晏阳初全集》,第二卷,页210。13;35;49 晏阳初:〈农民抗战与平教运动之溯源〉,载《晏阳初全集》,第一卷,页532;533;540。

14 堵述初:〈平民教育运动在定县〉,载《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页39。

15 晏阳初:〈在欢迎来宾会上的讲话〉,载《晏阳初全集》,第一卷,页221。

16 汤茂如主编:《定县农民教育》(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页493。

17 〈晏阳初覆谢家声〉,载《晏阳初全集》,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页487。

18 〈晏阳初致S.D.甘博〉,载《晏阳初全集》,第三卷,页112-13。

19 晏阳初:〈三桩基本建设〉,载《晏阳初全集》,第一卷,页496。

20 燕树棠:〈平教会与定县〉,《独立评论》,第74号(1933年10月),页3。21;22;53 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工作报告〉,载《晏阳初全集》,

第一卷,页345;347;311。

23;46 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

有限公司,1981),页430;286。

24 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的回顾与前瞻〉,载《晏阳初全集》,第二卷,页307。

25 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页12。

26 姚石庵:〈非常时期之农村生计教育〉,《民间》,第3卷第17期(1936),页4。

27 李景汉:〈定县土地调查〉(下),《社会科学》,第1卷第3期(1936年4月),

页871-72。

28 吴半农:〈论「定县主义」〉;千家驹:〈定县的实验运动能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吗?〉,

载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页15-36。

29;31 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载《晏阳初全集》,第一卷,页559;565。

30 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上海:大东书局,1946),页21。

32 晏阳初:〈「平民」的公民教育之我见〉,载《晏阳初全集》,第一卷,页67。

33 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真义〉,载《晏阳初全集》,第一卷,页109-10。

34 〈晏阳初致E.C.卡特〉,载《晏阳初全集》,第三卷,页353。

36 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的演进〉,载《晏阳初全集》,第一卷,页432。

37 贾恩绂等纂修:《定县志》,卷三(1934年刊本)。

38 李景汉:〈定县社会的各方面〉,《民间》,第1卷第24期(1934),页10。

39 〈绍芳寄给晏阳初先生的信〉,载《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页107。

40;45 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总结〉,载《晏阳初全集》,第二卷,页223;

218。

41 李济东主编:《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页

217-19;晏阳初:〈定县实验区工作概略〉,载《晏阳初全集》,第一卷,页411-12。

42 《生计部经济合作组二十五年度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236,

卷号182。

43 李景汉编:《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北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页293;

《县单位卫生建设初步方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236,卷号115。

44 晏阳初、陈筑山:〈定县实验区工作大概〉,载《晏阳初全集》,第一卷,页418。

47 俞焕文:〈定县种痘七年经过〉,《民间》,第3卷第15期(1936),页6。

48 转引自徐秀丽:〈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扫盲运动的历史考察〉,《近代史研究》,

2002年第6期,页107。

50 〈晏阳初致G.斯沃普〉,载《晏阳初全集》,第三卷,页640。

51 〈晏阳初致A.G.米尔板等〉,载《晏阳初全集》,第三卷,页614-15。

52 〈晏阳初致晏新民〉,载《晏阳初全集》,第三卷,页784。

54 章元善:〈从定县归来〉,《独立评论》,第95号(1934年4月),页9。

55 晏阳初:〈对在定县工作同志的讲话〉,载《晏阳初全集》,第一卷,页459。

李金铮历史学博士,现任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等,并发表论文多篇。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 对职业教育的现实启示 四川时代学院院长向元钧 摘要: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我们今天对其思想研究其实就是继承和创新,我们甚至还要借鉴其办学的方法,我们的办学方法在形式上与他的方法或有差别,但更应该以继承教育思想和精神为宗旨,为职业教育不断地注入新的血脉。 关键词:晏阳初教育思想职业教育现实启示 字数5688 对晏阳初思想的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晏阳初是一位“理论的巨人”,同时亦是“行动的巨人”。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我们从他的思想和行动中,看到了崇高的、无私的教育精神。现在对其思想研究,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晏阳初教育思想的源流 孔子教育思想与晏阳初教育思想有共通性,朱永等人指出二者有以下的相通之处:“教育救国与兼济天下”、“重视德育与以德为本”、“平民教育与有教无类”、“生计教育与学以致用”。我们不能否认二者之间的联系,晏阳初教育思想可以被看成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教育思想,甚至可以认为这是“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延伸。晏阳初自己也曾在《九十年自述》中说:“孔子、基督、苦力”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的仁爱思想、民本思想都深深地影响了他后来的言行,形成了他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教育观念。“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结合的一个产儿。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 姜荣耀将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简单的归纳为:“一大发现——脑矿;两大发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五个结合——与实际生活、理论与实际、科学与农村实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研究者多结合着“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来对“平民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进行研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平民教育”较为集中地体现出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精髓。

教育学题目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正确。 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错误。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而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3.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错误。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在养护幼仔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后代有些相似,但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是一种程序化的反射活动。人类的活动是自知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正确。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直接表现:生产力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具体表现: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规模的速度 ②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决定了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 ④决定了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2.教育完全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错误。 教育因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四、材料分析: (1)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有关理论进行简要评析。 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过“教育救国”的理论。他认为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农民存在贫、愚、弱、私四大病害,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仁人志士深入到广大农村推行相应的四种教育,即生计教育、文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述四大病害,中国自然就富强了。但实践证明,这种设想只是善良的愿望,并未成功,正如毛泽东所说,“教育救国”,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 【答案要点】 (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 (2)人口因素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人口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人作为学校教育对象,是学校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人口的发展善决定着学校教育发展的速度;人口的密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规模;人口出生的高峰与低谷影响到学校不同时期的学额与班级的调整;人口迁移影响到学校的拆、迁、建、并。 (3)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的发展深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也要求教育通过相应的发展,为生产培养所需之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被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学校教育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这样,教育为生产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使培养的人才在总量上有富余,但仍会出现结构性失调,即有的部门或类型(一般都是新兴部门、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奇缺,这也会严重影响生产与经济的发展。 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晏阳初的四大教育思想.pdf

晏阳初四大教育思想简论 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沈洁 摘要:作为平民教育思想代表人物的晏阳初,提出了针对中国农村的四大教育思想,其中包括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 和公民教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乡村建设的风潮,这场运动的主旨就是将目光聚焦在乡村。作为其中代表人物的晏阳初,他的乡村建设思想尤其是他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当时众多乡村建设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 当然,无论是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还是作为其中重要部分的平民教育思想,都是十分庞杂的,这里只想就其中的重要内容,即四大教育思想作一简单分析。 一 晏阳初看来,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在于民众的愚昧落后,也就是他所说的四大病象——愚、穷、弱、私。要解决这四大病象,就要进行四大教育,“所谓四大教育就是针对着多数民众的四大病象——愚、穷、弱、私——而设立。”1具体而言,就是: “(一)因为中国人愚昧,所以要培养知识力来功愚,这就需要——文艺教育。 (二)因为中国人贫穷,所以要培养生产力来功穷,这就需要——生计教育。 (三)因为中国人多病,所以要培养健康力来功弱,这就需要——卫生教育。 (四)因为中国人散漫自私,所以要培养团结力来功私,这就需要——公民教育。”2 明确了四大教育的针对问题,我们再来看这四大教育的具体方面: (一)文艺教育 这又包括文字教育和艺术教育两方面。

(1)文字教育 晏阳初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他认为一切建设都需要力,也就是需要知识,人民如果没有知识,那么任何方案、计划和政策都只能见之于纸墨,而不能实现于民间。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尽管是多样的,但是最简单、最便利的方法就是读书,而读书就必须先认识文字。他说:“文字教育是培养知识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人类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就在文字的有无。”3他并且提出三个最低目标: ①能使农民认识千余个基本汉字; ②给他们输入这千余个汉字所代表的常识; ③引起农民读书的兴趣。 这其中又以第三个目标最为重要。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晏阳初是十分重视广大人民的教育程度对于整个国家的影响的,他认识到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才是振兴国家的根本,这不同于以往传统社会中精英层对于知识的垄断,认为读书只是读书人的专业的观点。他说:“使人人觉悟读书识字是人类共有的权利,无论什么人都应享受。若是只是一小部分人读书,最大多数愚蠢,必然产生许多痛苦和羞耻的事。”4 (2)艺术教育 晏阳初的艺术教育包括图画、音乐、无线电和戏剧教育。 从这些内容上来看,很显然,这是一种寓教育于娱乐的教育方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教育。 在这四个方面的教育中,晏阳初特别重视戏剧教育,他认为戏剧有很大的吸引力、感染力,能使人于娱乐之中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并且可以打破文字的障碍,所以是最理想的教育方法之一。他并且提出改进戏剧以达到“戏剧教育化, 教育戏剧化”。5 (二)生计教育 这是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的一种教育方式。晏阳初对此提出了两个目标:一是训练农民生计上的现代知识和技术,以培增加生产;二是创设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实现利润的合理分配,以使农民能真正享受增加生产的利益。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晏阳初是想用一些现代的科学技术以及经营手段来改变旧有的农村经济形式,这种教育是一种实用型的教育。晏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资料介绍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资料介绍 晏阳初,四川巴中人,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下面是为你搜集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资料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晏阳初1890年出生在四川巴中,是我国有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1913年的时候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也就是香港大学的前身,后又转去美国的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晏阳初虽然并没有出生在富贵的家庭,可是他的父亲是一个私塾老师,又是一个医生,从小接受了父亲儒家文化的熏陶以及耳濡目染之下也非常的喜欢读书。 晏阳初的父亲虽然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文化,但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个老古板,他的父亲深谙书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学乃潮流所趋之道,很早就将晏阳初基督教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接受新学,虽然这所学校在离家几百里的地方。1918年时晏阳初从耶鲁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19年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专攻历史,拿到了硕士学位。晏阳初从大学毕业之后就立志将毕生经历贡献给平民教育。1920年晏阳初学成回国,他回国后和很多人选择的道路不同,他立志不做官不发财,一定要将自己终身奉献给劳苦的大众。回国后的晏阳初选择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期间编制刊行了《平民千字科》等教材。1922年时晏阳初发起了全国识字运动,想要贫苦的接受不起教育的人民也能够识字,除文盲、做新民是他们

的口号。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影响非常的大,他也被称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不仅国内,国外一些国家也在他的影响下推行了平民教育。 晏阳初教育思想晏阳初从小就长在一个诗书氛围浓厚的家庭,很早就认识到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他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发誓要将毕生贡献于平民的教育,为劳苦大众做一些贡献,并且不为做官不为发财,后来平民教育运动的成功也说明了晏阳初做到了。 晏阳初教育思想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虽然是一句古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已经很遥远,但话中的道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人民就是这一个国家的根本,只有每一个个体的强大才能让这一个国家逐渐强大。但是看中国,虽然是号称人口四万万人民的泱泱大国,但是其中文盲的居然要占到百分之八十还要多。中国向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立国,而绝大多数的农民是不识字的,他们只会面朝黄土背朝天,对外界的东西接受很少很慢。因此就能体现晏阳初办平民教育是多么的必要,尤其是走到乡村中办农民教育。这就是晏阳初教育思想里的本固邦宁,只有基础打好,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无论是国家的基础还是个人的基础。 晏阳初将教育对象从平民变为乡村农民,推行了中国乡村教育。晏阳初认为要想在农村推行者行动就必须将自己农民化,愿意虚心向农民学习并且在教农民的时候一定要耐心亲切,千万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感觉。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也反映出他的一腔爱国情怀,平民教育的运动

浅谈晏阳初平民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課程論文: 浅谈晏阳初平民教育 与乡村建设 学院:文学院 班级:2013级汉语言文学4班 姓名:王筠浩 学号:22013308011133

浅谈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 所谓平民教育,就是面向普通老百姓、面向广大中低收入者的教育。它注重每个人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平等,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体现。与其相对的是精英教育,它考虑的是培养少数拔尖者,其结果是少数人获益。 在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们对平民教育应该会有更深的感触。越来越多的人在平民教育这条道路上探索着、努力着,政府也已意识到平民教育的重要性,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方面的改革。可是,谁能想象,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知识分子们都在忙于文学革命而著书立说创建阳春白雪的时候,已有一位先驱在积贫积弱的中国意识到了平民教育的重要性,他就是我国最早的平民教育家之一——晏阳初博士。 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但是却没有投入到文学的洪流中,而是积极进行救国救民的探索,且他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却不像鲁迅、李大钊般打算在思想高度上唤醒广大中国民众,因为他明白阳春白雪只适用于知识分子,而救国开化仅靠知识分子是远远不够的,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大部分中国民众是只知劳动而不懂文学的,甚至他们大都连斗大的字都不认识,如何希望他们能够领略到那么先进的西洋思想。于是他毅然决然的从最广大人民入手,从最艰难的角度入手,他选择了开天下民智,强中国之魂。于是他踏上了一条漫长而又艰巨的下里巴人式的知识救国之路。这注定了他无法成为文豪,但他之价值却远胜于文豪! 晏阳初博士自1920年代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可以说是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平民教育这一项事业上,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在中国,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他1920年代-1930年代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据1980年代的统计,定州(即定县)是河北省内唯一一个无文盲县;另外1970年代普遍中华农村的“赤脚医生”以及相关的培养计划,皆承袭自晏阳初在定县的实验内容,1990年代后期在中国大陆部分农村推行的村官直选等政治体制改革的试点,也无不是在重复当年的定县经验。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后,在农村建设方面大量借鉴晏阳初的定县经验,农村的进步成为日后台湾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思想。为中国和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建设人才。晏阳初这个中国四川巴中县人的名字,也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被称作“世界平民教育之父”,被联合国聘为终生特别顾问。 晏阳初从事乡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行实验研究。他根据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状况,主张以一个县为实验研究的基本单位。在进行广泛、深入、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最终选择河北省定县作为实验区。在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中,首创以一个县为基本单位从事乡村教育实验研究。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四大教育”即是文艺教育、生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当时社会存在的四大问题。其中文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力,解决“愚”的问题;生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力,解决“穷”的问题;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康力,解决“弱”的问题;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团结力,解决“私”的问题。 推行“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晏阳初还主张要“化农民”,必先“农民化”。晏阳初认

为,知识分子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自己首先必须“农民化”。要虚心向农民学习,“给农民作学徒”;要与农民共同生活和劳动,只有在同他们广泛深入的接触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联环扣合与整体推进,以达到改造乡村实际,创造新的生活,使广大人民成为有创造力、有知识力和公德心的“新民”的目的。归纳起来有五方面的结合: 第一是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目标是适应、改良、创造实际生活,以全体人民的全部生活为起点,以改造民族(或民族再造)为目标。所以,在农村办平民教育,仅仅教农民识字取得工具而不使他们运用这些工具进行乡村建设是没有用的。 第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晏阳初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为教育而教育”的作法。一方面使教育者先受教育,主张知识分子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与农民相结合,深入农村,向农民学习,“从农民生活中找材料”,根据农民需要编写适用的教材。另一方面,“教育的内容就是建设的需要,教育的过程就是建设的过程,教育就是建设活动”。教育者必须将自己的知识简单易行地教给已识字和正在识

晏阳初的乡村建设历程

晏陽初的鄉村建設歷程 四川巴中晏陽初博物館晏鴻國 一、晏陽初為何走上鄉村建設之路 上世紀20年代初的中國正處於一個重要變革的歷史時期,一方面,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動搖了數千年來一直沿襲的政治秩序、社會秩序和生活秩序。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使世界各國人民的宇宙觀、人生觀、社會觀及所有生活秩序,皆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也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被衝擊,使中國原有的各種痼疾暴露無遺;外來的文化的影響,形成先進於落後之間的許多新的矛盾,中國這個古老的帝國處於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狀況。面對這樣的國情,一部分中國的知識份子基於他們的民族憂患意識和民族責任感,他們開始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們覺得要救國救民就必須進行民族自覺和文化自覺。 晏陽初先生在《十年來的中國鄉村建設》一文中指出:?鄉村建設運動當然不是偶然產生的,它的發生完全由於民族自覺及文化自覺的心理所推拍而出。所謂民族自覺就是自力更生的覺悟。??在民族自身沒有力量之前,一切的一切都是廢話。漲紅了臉吹破胰子泡以後,沉下心來反求諸己,覺得非在自己身上想辦法,非靠自己的力量謀更生不可,這就是所謂自力更生的覺悟。鄉村建設便是這個覺悟的產兒。?(1)在同一文中,晏陽初還指出要實現民族自覺必須要進行鄉村建設的必然性。?中國的大多數人是農民,而他們的生活基礎是鄉村,民族的基本力量都蘊藏在這大多數人——農民_的身上,所

以要謀自力更生必須在農民身上想辦法,而自力更生的途徑也必須走 鄉建的一條路。?(2) 由於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和西方文化的影響,使中國的?社會秩序,政治制度,禮俗習慣,所有一切的生活方式都發生變化, 固有文化既失去其統裁力,而新的生活方式又未能建立起來,因而形 成文化的青黃不接。思想上更呈混亂紛岐的狀態,有的主張復古以挽 救已動搖的局面,有的主張追步西方的現代途徑,更積極一點便唱全 盤西化。到了現在,無疑地,新文化已在中國人民生活上和思想上具 有極明顯的影響,然而傳統文化的積力仍然把每個中國人牽引著不容 易往前走。這種文化失調的現象實有從根本上求創應的必要。這樣就 想到‘人’及其生活基礎的改造。而中國的‘人’的基礎就是農民, 其生活的基礎在鄉村,所以結果也就逼上鄉建的一條路。?(3) 二、定縣實驗 晏陽初在中國推行平民教育之初,便已認識到: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絕大多數國民是農民,絕大多數文盲在農村。不顧及農民的平民教育算不上是整個的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的重點應該是農村。因此,繼長沙、煙臺、嘉興的實驗後,也就是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以下簡稱平教會)成立後,晏陽初開始在京畿開展平民教育運動。後來他考慮到中國基本是以縣為一個社會生活單位,應該進行以縣為單位的平民教育實驗。如果在一個縣取得成效,其他縣只要根據本地情況稍加選擇,便可以應用。經過比較,他們選定河北省定縣為實驗縣。通過對定縣社會的調查,晏陽初總結出:當前中國的農村患有四大病症,即愚、貧、弱、私。而?愚?是其他三種病的根源。因為沒有文化故不能吸收科學知識,只知道在田地裡埋頭耕作,年復一年的遭受貧

固本宁邦: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固本宁邦:晏阳初 “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四大自由”理念,奠定了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晏阳初,从中国一个乡村建设者的角度,提出了第五个人人应享有的自由——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他于国界外备受推崇,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然而这么一位教育实践者与开拓者,在中国,他却被遗忘多年。 晏阳初,1890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四代书香家庭。五岁启蒙,就读私塾。十三岁进了基督教传教士办的西学堂求学。在西学堂,一位从英国来的姚牧师对晏阳初影响很大,从他身上晏阳初认识到了爱与善的力量。四年后,他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晏阳初以后常说3C影响了我的一生,也就是青少年时期他所接受的三种教育:孔子、基督和苦力。 1916年晏阳初远渡重洋到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眼见民主社会种种,他立刻想到幼年读书心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为轻”这些思想,“为什么中国早有这些道理却不能实行呢?”两年以后,他在法国战地服务中心做志愿者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个欧洲弥漫在战火硝烟之中,当时的北洋政府派出了十五万华工奔赴欧洲战场做苦力。1918年6月,晏阳初从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二天就应征入伍为欧洲战场的华工做翻译工作和代写书信。面对这么多劳苦大众,他不禁感慨:这样众多的中国人不识字,都是光眼瞎子,看不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进化,“本”不“固”,“邦”又哪能安“宁”和强盛呢?于是,他自编《千字课本》教华工识字,并创办《驻法华工周报》。后来,其中一位华工给他写信,信中说怕他办的报纸卖的太便宜,会办不下去,决定捐出三年在战场积蓄的三百六十五法郎支持他。晏阳初说,这封信,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去法国,原是想教育华工,没想到,他们竟然教育了我。通过这些活动,他获得两项珍贵的发现:一是中国诚实质朴的农民智慧能力强,只可惜缺乏读书求知的机会;二是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竟是这样愚昧无知,完全不认识自己多数同胞的“苦”与“力”。于是他决心回国后努力做“固本”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立志回国以后不做官、也不发财,把我的终生献给劳苦大众。平民教育、乡村改造运动的缘起如此。 1920年7月,晏阳初回国。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列强割据、军阀混战之中,连年的战乱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当他看到祖国政治、军事、社会、文化教育各种状况,深感推行平民教育刻不容缓。他认为,平民问题和军队问题

晏阳初的一二三四

晏阳初的一二三四 我们今天一起了解一下世界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晏阳初(1890-1990)先生。对于此教育家的学习,我们从一二三四,四种角度全方位解读。 一、晏阳初的教育活动 在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毕业之后,晏阳初旋即投入到了平民教育的事业当中。1926年开始,晏阳初将平民教育活动从城市转移到了乡村,在河北定县以整个县单位为实验基地,进行了彻底集中的单位实验。后期,又在湖南、四川、广西、重庆等地积极推行平民教育实验。直到1943年。晏阳初在哥白尼逝世400周年纪念会上被美国百余所大学学者推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伟人”之一。与爱因斯坦、莱特、杜威等人齐名。成为当时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个东方人。1950年,晏阳初定居美国。后期,长期从事着国际平民教育运动。1967年,晏阳初获得菲律宾政府授予的最高平民奖章——金心勋章。1987年,又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终止饥饿终生成就奖”。 二、“化农民”与“农民化” 平民教育运动,起初是发端于城市、普遍到各省。但晏阳初表明,中国的基本,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因为中国最广大的人口是农民,经济基础也在农村,因此改造中国就要从建设农村做起。这也是乡村建设活动的出发点。 1929年,晏阳初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携带家眷迁居河北定县,进行了著名的“定县试验”。他大力倡导知识分子与村民一起劳动和生活。他提出,我们想改化农民,那么首先我们要先变成农民。具体如何做呢?比如先明了农民生活的一切,要努力“在农村做学徒”,虚心“给农民做学徒”。农民虽然不知道科学的名词,虽然未接受过书本式的教育,却有实

际生活的知识和技术,因而值得我们去学习。可以说,“化农民”和“农民化”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试验的目标和途径。 三、三大方式 (一)学校式教育 以青少年为主要的教育对象,包括一些初级和高级的平民学校等。初级学校以识字为主,锻炼读写算的基本能力。方法主要是导生传习制,利用业余的时间进行。高级学校以培养执行计划的村长,特别是同学会会长为目标。针对妇女主要是着重培养她们从事教学与管理的能力。方法上,以成绩优良的农家为表率,作为示范引导的典型。 (二)社会式教育 这是向一般群众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通过同学会开展的各项活动,比如读书会、演说比赛会、剧目表演、练习投稿、成立自助社、举办展览会等,来使平民学校的毕业生继续接受教育。 (三)家庭式教育 这是对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每个家庭要对其成员开展公民道德训练、卫生习惯、儿童保护、家庭预算、家庭管理、妇女保健、生育节制等方面的教育。选材标准侧重家庭需要和每个成员身份的特点。 四、四大教育 通过调查,晏阳初指出农村问题可以用“愚、穷、弱、私”四个字来概括。 “愚”指的是缺乏智慧学识、目不识丁。 “穷”指的是大多数人民还在生死夹缝之间生存。 “弱”指的是大部分人体质衰弱,属于病夫。 “私”指的是大部分人民群众不团结、不合作,缺乏道德陶冶。

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

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 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 生平:晏阳初(1893—1990年)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是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四川巴中人,原名兴复,字阳初。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与乡 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改造的探索和实践,力图向全中国、全世界的贫困落后地区推广。 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1950年定居美国,任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蜿蜒起伏的蜀道,盐贩子们背着一两百斤重的盐包,额头青筋暴露,身上汗流如注。一个10岁大的瘦小男孩,心里蹦跶着对未来求学生活的憧憬和不安,不声不响地跟着这支汗水涔涔的队伍翻山越岭,第一次来到山外世界。 谁能想到,这次与苦力的同行,在他心中埋下了为劳苦大众谋利造福的种子。“劳力者呀~这是我第一次与你们共同生活,我稍稍体会到你们的痛苦和坚忍”,“我朦胧意识到:民间的疾苦,必须从生活中去了解”。 多年后,世界知道了中国的晏阳初博士,而他开创的平民教育也影响了全世界。从河北定县到第三世界国家农村,从骑驴下乡的博士到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把百岁人生中的70年奉献给了平民和乡村。 有人说,20世纪的中国,晏阳初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家;21世纪的中国,他的理论和经验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财富。 “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

跟着苦力队伍走出四川巴中老家后,晏阳初经过15年求学生涯,1918年6月以博士学位毕业于耶鲁大学。毕业第二天,他即应募以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的身份,远赴法国北部的一战战场,为那里的华工苦力做翻译。 再次走入苦力们中间,晏阳初深切感受到,这些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并非天生愚笨,而是从来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免费教他们识字写字,还办起了白话文形式的《华工周报》。 他很快成为广受华工尊敬的“晏先生大人”,甚至有华工把省下来的365法郎“巨款”捐给他办报。“苦力教育了我!”晏阳初后来回忆道:“一切都因为我当年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就是‘苦力’,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潜伏力。” 晏阳初意识到,当时的中国以及亚、非、拉的许多国家,2/3的人口是苦力,如果通过教育发挥他们的“潜伏力”,效果将是惊人的。他就此立下志向:不做官,不发财,不为文人学士效力,要把终生献给劳苦大众,做好名副其实的“平民先生大人”。 1920年,晏阳初回国。尽管已有教授华工苦力识字的实践经验,但他还是强调“先看病症如何然后发药”。花了一年多时间,他游历19省,系统地调查国内平民教育现状。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他借助“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古训阐述平民教育理念,很快赢得众多有识之士的响应,平民教育运动也随即在华中、华北、华东实验推行。 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即“平教会”)在北京成立,宣布了“除文盲,作新 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民”的宗旨。晏阳初任平教会总干事,熊希龄、梁启超、胡适、

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李金铮 一如何评价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二十世纪20、3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股「到民间去」,搞「民众教育」和「乡村建设」的热潮。发起和参加这一运动的,既有社会团体,也有政府机关,还有慈善机构、大专院校、教会组织等。1934年,全国已有六百多个团体从事农村工作,有一千多处从事实验1。这一规模空前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作为历史学者,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除了尽力复原历史过程以外,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对前辈们的事业做出公正的评价。本文拟对影响较大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举办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简称定县实验),贡献一得之见,以求指正。 我自1986年开始关注平教会及其举办的定县实验,在定县(今为定州)、北京、南京等地,尽可能搜集了所能见到的资料。尤其是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了平教会的一个全宗,包括工作报告、农村调查以及图片等等,弥足珍贵。迄今,我认为,关于平教会和定县实验的历史线索和基本史实已经大体弄清了,而对它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以往对于定县实验的看法。1930-37年,每年到定县实验区参观者络绎不绝,形成风靡全国的定县参观热。参观者有国内的,也有外国的,有乡村工作者,也有学者、专家、新闻记者以及军政各界人士。不管到过还是没有到过定县的,都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定县实验发表过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意见,对定县实验持全面肯定态度。如科学家任鸿隽教授认为:「我们以为平教会的主张最为正确。它的贡献也值得称赞……不管它的成绩怎样,它的效果怎样,我们以为它的方向是不错的。」2 第二种意见,对个别方面予以肯定,但总体上是否定的。如经济学者孙冶方认为,不能否认改良主义者的教育和技术意义,但其「主观方面的好意,绝不能掩饰他们底工作在客观上的开倒车作用」3。 第三种意见,全盘否定。如全盘西化论者陈序经认为:「十余年来的乡村建设工作还未超出空谈计划与形式组织的范围」,「原因不外是实际作过工作的寥寥无几,就是作了,也多是『空而无用』。」4 第四种意见,已经脱离平心静气的轨道,完全情绪化,甚至恶意中伤,极尽谩骂

晏阳初和平民教育

晏阳初 ----平民教育 一、晏阳初简介: 晏阳初于1890年10月出生,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二、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之路 1913-1945于国外学习,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 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获得成功。 1923年,晏阳初在北京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全国多处开展义务扫盲活动。 1926年晏阳初在定县试点初成立平民教育总会,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 1930年代初,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教育实践得到肯定,并向全国推广,设立了乡村建设育才院,在中国各省划出一个县进行乡村教育试点。 1936年,日本对华侵略,晏阳初和平教总会在战争威胁下离开定县,向南撤退。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晏阳初曾试图游说蒋介石为乡村教育投入更多资源,遭到拒绝,又转而寻求美国的支持,最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条名为“晏阳初条款”的法案,法案规定须将“四亿二千万对华经援总额中须拨付不少于百分之五、不多于百分之十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晏阳初辗转到了台湾,从此晏阳初和他的乡村教育运动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 晏阳初离开中国大陆后,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平民教育思想,协助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平民教育教师。 三、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的意义: (一)让所有的人享受人格上的平等。 (二)受教育的人是一切失学青年和成人,而不是少数的人 (三)平民教育的的目的是教育人做一个“有知识、有生产力、有公德心”的人,即“整个的人". 造就“整个的人”,须做到: (1)加强文字教育,以提高民智。“千字文”,“消除文盲”。

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感

读晏阳初平民教育有感 晏阳初是一位“理论的巨人”,同时亦是“行动的巨人”。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我们从他的思想和行动中,看到了崇高的、无私的教育精神。现在对其思想研究,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姜荣耀将晏阳初的教育思想简单的归纳为:“一大发现——脑矿;两大发明——‘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五个结合——与实际生活、理论与实际、科学与农村实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个人与集体相结合。”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源于一战时的华工的受教育状况,几经演变,成熟于“定县实验”时期。“定县实验”的目的是为改变整个中国农民“愚、贫、弱、私”四种状态而建立的初级模型,晏阳初希望通过这样的试验建立模型,从而推广至中华大地,以达到治愈平民的四种弊病。它同时也是平民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行为,是不得不做的教育施救行为。这个观念过分夸大教育的功能,但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收到成效。 平民教育针对中国自身的特点,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基本观点,通过“除文盲”而达到“做新民”的目的,从而实现“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救亡”多倾向于“政治性”的“国家救亡”运动。这样的方式却又称不上改革或变革,仅仅只是教育形式的一种改良运动。如果不继续深化研究,去实践、去检验,最终将会面临思想枯竭。在公立教育和其它教育形式的共同努力下,教育基础性成果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除文盲”应当成为一项连续性工作。陶行知曾提出培养乡村教师的模式,通过个体对群体的教育而达到“脱盲”的目的。晏阳初比较重视现实的情况,他是从切身的调查研究中发明出“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的,但实践的结果表明,对于集体同一性教育、疗治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持续时间较长,“从定县的变化,我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中国农村建设工作做

晏阳初的教育言论

晏阳初的教育言论 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平民教育 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曾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只要愿意学习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的人,都能接受教育。但因为社会制度不良,一部分的人得有受教育的机会,一部分的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在社会组织未经改良之前,只有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人所蕴蓄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因而,人格不平等的原因就可以消除了。 所谓“平民教育”的平民,晏阳初认为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导这一般失学的青年和成人;从广义上讲,就是一般初通文字没有常识的男女,也应包括在内。民国期间,全国只有极少数的人民得受教育,其余大多数人都没有受的教育,从而导致国民素质较低,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晏阳初提倡平民教育运动,为全国人民教育机会平等。只有每个人教受过教育,才可以平天下的不平,才可以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标。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通过培养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实现。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整个的人。”即有知识力,有生产力,有公共心的人。我们要造就“整个的人”,就必须加强文字教育、生计教育和公民教育,实现真正的人。 自古以来,就我国人对于读书的观念来说,常有一种根本的谬误

观念,以为读书是读书人的专业,其他人可不必读书。士农工权利商之中,惟士可以读书;若农,若工商,就不必读书。所以,我们应该将此种观念根本推翻,使人人觉悟读书写字是人们共有的权利,无论什么人都应该享受,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当今社会,知识是生存竞争者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个人,无论国家,其优胜者必定是知识的超越,其劣败者必定是知识低下者。晏阳初认为国家受异族的压迫,人民受军阀的摧残,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我国人民的知识水平低下。则我们应该努力于提高民智,使我国牛马奴隶生活的民众一变而有知识有头脑的国民。文字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想要宣传平民教育第一步就应该有文字教育。平民教育于实施文字教育以外,即需要有生计教育,使人人备有生产的技能,造成能自立的国名。如果每个国民都有生产的能力,必能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中国屹立在世界名族之林。晏阳初还认为,平民教育于实施文字教育和生计教育外,另有公民教育,希望造成热诚的公民。 1920年,晏阳初回国,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以后在各地平民教育和乡村的改造活动。晏阳初在欧美同学会上讲到,我们从事乡村工作主要的一个哲学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本不固邦不宁。晏阳初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努力实现“固本”的工作。 二、“作新民”为使命的平民教育运动 晏阳初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该运动的使命在于“作新民”。关于“作新民”,即养成有知识、有生产力、有公共心的整个人;养成社会健全的分子,发展社会的事业;养成建设国家的国民,增高国际

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

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 生平:晏阳初(1893—1990年)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是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四川巴中人,原名兴复,字阳初。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探索和实践,力图向全中国、全世界的贫困落后地区推广。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1950年定居美国,任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蜿蜒起伏的蜀道,盐贩子们背着一两百斤重的盐包,额头青筋暴露,身上汗流如注。一个10岁大的瘦小男孩,心里蹦跶着对未来求学生活的憧憬和不安,不声不响地跟着这支汗水涔涔的队伍翻山越岭,第一次来到山外世界。 谁能想到,这次与苦力的同行,在他心中埋下了为劳苦大众谋利造福的种子。“劳力者呀!这是我第一次与你们共同生活,我稍稍体会到你们的痛苦和坚忍”,“我朦胧意识到:民间的疾苦,必须从生活中去了解”。 多年后,世界知道了中国的晏阳初博士,而他开创的平民教育也影响了全世界。从河北定县到第三世界国家农村,从骑驴下乡的博士到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把百岁人生中的70年奉献给了平民和乡村。 有人说,20世纪的中国,晏阳初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家;21世纪的中国,他的理论和经验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财富。 “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 跟着苦力队伍走出四川巴中老家后,晏阳初经过15年求学生涯,1918年6月以博士学位毕业于耶鲁大学。毕业第二天,他即应募以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的身份,远赴法国北部的一战战场,为那里的华工苦力做翻译。 再次走入苦力们中间,晏阳初深切感受到,这些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并非天生愚笨,而是从来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免费教他们识字写字,还办起了白话文形式的《华工周报》。 他很快成为广受华工尊敬的“晏先生大人”,甚至有华工把省下来的365法郎“巨款”捐给他办报。“苦力教育了我!”晏阳初后来回忆道:“一切都因为我当年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就是‘苦力’,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潜伏力。” 晏阳初意识到,当时的中国以及亚、非、拉的许多国家,2/3的人口是苦力,如果通过教育发挥他们的“潜伏力”,效果将是惊人的。他就此立下志向:不做官,不发财,不为文人学士效力,要把终生献给劳苦大众,做好名副其实的“平民先生大人”。 1920年,晏阳初回国。尽管已有教授华工苦力识字的实践经验,但他还是强调“先看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事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e11491200.html,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事业 作者:杨永望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07年第02期 晏阳初,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1890年生于四川省巴中县一个塾师之家,少时熟读儒家经典,十三岁在传教士举办的西式学堂读书,后又到香港和美国接受教育,1918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20年回国后献身平民教育事业,1950年以前晏阳初主要在国内进行平民教育思想的宣传和平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之后晏阳初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事业推广到了国际上,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地进行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直到1990年百岁辞世。晏阳初一生矢志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一、平教会的成立 1920年,晏阳初从法国战场上回到祖国,看到各主面仍然很落后,非常难受。经过一年 多的调查研究和探索,晏阳初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平民教育”计划和方案,并说服各省有关当局重视平民教育,特别是农村青少年教育,根据当时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统计资料,全国有八千万学龄儿童,他们都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平民教育就是对十二岁以上不识字及识字而缺乏常识的全国男女所施的教育。这些儿童和青壮年是“平民教育”的重点。据此晏阳初动员了一大批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归国留学生支持和参加平民教育运动,于1923年8月23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以下称“平教会”)。由当时国务院总理熊希龄夫人朱其惠任董事长,晏阳初任干事长,社会改革家、中华教育改进社干事陶行知任干事,负责具体部门工作。从此,中国平民教育终于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 “平教会”成立后,就立即根据中国平民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特点编写教材。晏阳初、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著名白话文语言学家陈鹤琴等人从中国常用汉字中选择最常用的1300个,编成四册《平民千字课》每册24课,每晚学习一课,为一小时,共96小时学完四册,就能看书读报了。他们在编写教材时,注意到农民为生活而奔波,没有多少时间学习,经济情况低下,没有钱买更多的书,他们就以白话文形式编写这套《平民千字课》,注意以“最短的时间,最小代价获最大限量词汇”,将四册《平民千字课》在四个月内学完。普通未上过学校的平民学习了这套教材后,就基本掌握了识字的工县。 二、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事业

开题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概况 晏阳初,原名兴复,字阳初,家人称其为云霖,晏阳初是四川人,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发展平民的教育,是当之无愧的平民教育之父、乡村建设运动主要的代表人之一。他自幼随父习诵四书五经,13岁由长兄护送到保宁(今阆中),进入基督教内地会办的天道学堂读西学。1907年去成都华美高等学校学习。1913年,晏阳初考入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并且是作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1916年他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 1918年,在这个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实行,在中国的华工就被招募了近14万到法国战场做战勤工作。当地人歧视他们,都称他们“苦力”。晏阳初此时刚才耶鲁大学毕业以翻译的身份进入法国战场为华工服务。他目睹了华工的痛苦,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发现了他们具有无限的潜力,也就是有待开发的无限脑力。他在《改造乡村运动是大信条》中这样写道:“我曾说世界间最宝贵的财富是人,世界最宝贵的矿藏是‘脑矿’,最大的脑矿在中国。中国的平民,农民蕴藏着无穷的伟力。我们搞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就是在开发‘脑矿’,开发民力。”1于是如何解除国内极绝大部分的农民“苦力”的“苦”,发扬他们潜在的“力”量,就成为了他终身奋斗的工作目标。 1920年,晏阳初回国,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的支持下,先后在华中、华北和华东三处实验推行他的识字性的平民教育大运动。这就是有名的“定县实验”,在“定县实验”中,晏阳初总结了导致中国农村现状的最根本的弊病在于四大毒瘤“愚、贫、弱、私”。于是,他指出了分别针对这四大毒瘤的方法,就是四大教育。为了有效的实施四大教育,他又提出了“三大方式”和“化农民必先农民化”的思想。 本文旨在通过对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理解,从他的教育思想中获得启示,探讨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教育方式的实用性和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产生的价值。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教育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教育理论界面临的非常迫切的问题。晏阳初,留学归国之后,深感国民素质落后,于1922年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还协助他家四合院边上住的很多农民。后来,晏阳初亲自穿粗布大褂号召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与农民一同吃苦,吃穿住一样。当时,晏阳初还在定县推行乡村教育,普及文化。无论其结局如何,这都是当时的新鲜事,晏阳初也所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