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是社会性动物之简论

人是社会性动物之简论

人是社会性动物之简论
人是社会性动物之简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f10756712.html, 人是社会性动物之简论

作者:王亮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26期

摘要:人作为一种动物,生存于社会之中,带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人在社会中发生的一些行为往往也是一种生物性的行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同时,从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来看,人也具有其重要的社会属性。因而,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据此,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入手,从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三个维度,运用社会心理学的7个基本观点,对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一论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人;社会心理学;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https://www.doczj.com/doc/af10756712.html,ki.16723198.2017.26.064

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提到过:“人在本性上,是一个社会性的动

物。”“凡隔离社会离群索居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人之所以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社会思维度

(1)人们构建起社会现实。人们喜欢归因,喜欢去解释他人的行为,使一切处于一个自己可以理解的世界中,并根据自己的解释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反应,构建成社会现实。以之前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的“我爸是李刚”事件为例。“2010·10·16”校园车祸案发生后,当事人李启铭的一句“我爸是李刚”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人们将这句话理解为当事人嚣张跋扈、仗势欺人,并想要逃避责任的意思,于是一时间社会上充满了对当事人李启铭的谴责声、谩骂声。并有部分人对当事人的父亲李刚进行了人肉搜索,并迎合大众心理制造出了“李刚有5套房产”、“李刚岳父是某副省长”等等假新闻。而学校保安以及受理案件的相关人员,根据事发现场情况及李启铭的态度,将这句话归因为,当事人在慌乱中为说明情况而讲出的一句中性的话语,这句话并没有其他任何不良意义,最终法院对李启铭做出了6年有期徒刑的判决。对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反应,是因为人们对其的归因不同、解释不同。同时,人们对自己的信念也一样重要,构建自己也是构建这个社会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人们的社会思维决定了人们做出的反应,从而构成一种社会现实。

(2)人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时是危险的。心理学揭示了人们意识背后的无意识状态,展示了一个由直觉在幕后控制的心灵。人们所知的比人们意识到自己所知的多得多,人们的思维对这些所知的信息进行“自动加工过程”,使得人们能够对生活中许多情况做出快速的直觉反应。比如居里夫人在深入研究铀射线的过程中,凭直觉感到,铀射线是一种原子的普遍特性,于是由此发现了元素的放射性。在研究元素放射性的过程中,也是直觉让她大胆地假定她所研究的矿物中含有一种还未被人类所知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研究后发现了钋和镭。

社会性动物读书报告

《社会性动物》读书报告 《社会性动物》是一部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等诸多方面。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困惑,这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例如,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手援助?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等问题。 书的扉页上有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人的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是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这段话表明了在很久以前,人们中的一些就意识到,人具有社会性。显然,人不是低级动物,不是超人,更不是上帝。所以,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正如一句话所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就是社会。 既然是一本社会心理学的著作,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首先举了十几个例子,提出了例子中的一个共同因素,社会影响。例如,一个四岁小女孩在生日那天得到一个玩具鼓,她敲了几下便不再玩了,之后很久不摸一下。一天,一个朋友来做客,他刚想拿起鼓玩,小女孩就夺了过去,玩个不停,好像那一直是她最喜爱的玩具一样。由此,阿伦森引出了社会心理学的工作定义,即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别人的信念和行为索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书中阿伦森的第一定律是:行为古怪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疯子。我认为他同样在强调社会影响。阿伦森说,一些情境变因会使许多“正常”人以极不适当的方式来行动。阿伦森用了菲利普·齐母巴多的著名模拟监狱实验来佐证自己的定律。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那样一些人,喜欢追随别人,与人附和,以博得别人的好感。而我们自己,也经常被别人影响,对原本自己很确定的事感到怀疑,这就是人的从众性。 对于从众现象,詹姆斯·瑟伯有一段传神的描写。一两个人,因为各自的某种原因开始跑起来,没过多久,大街上的所有人都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别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 【内容摘要】为什么说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人际交往它重要在什么方面,对于现代人才发展有什么关联, 【关键字】人际交往关系人才发展事业 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高素质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则是人的实际操作能力中一种重要的基本的能力素质,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 人际关系己成为现代人事业中一种重要的发展资源。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并不是只有专职公关人员才需要具备公关社交的素质。一个人不论在社会中从事何种事业,都需要有处理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的能力,需要有和各种对象合作的能力。因为现代社会己经成为一个“关系”社会,几乎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各种人际的或社会的“关系”。要理顺各种关系,连接各种有利关系资源,并和各种关系合作、协调好,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和能力。有这样一则发人深思的报道:有几位教师向2000名雇主寄出一份问卷。调查被解雇的员工的资料,然后回答:“为什么要他离开?”无论工种是什么,地区在哪里,有三分之二的答复是“他们是因为与别人相处不好而被解雇的。”正如一位阿拉伯哲人所说:“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是艘陆地上的船,永远也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的彼岸。” 21世纪来临之际,曾有世界百位著名中学教育工作者聚首北京,共同研讨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具备怎样素质的人。在诸多观点中有一点达成了共识,即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同时能够和多种人打交道都能成功的人。而据相关人力资源部门反映,目前实际用人单位通常首选的也是那种既有专业才智,又善于合作且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人才。而在专业才干和人际合作沟通能力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大多数单位通常会倾向选择后者。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需要,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任何一种创新都需要捕捉大量的信息,那种一个脑袋加一支笔的研究状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了。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彼此传播信息、沟通知识和经验、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兴趣、经验和体会,往往在交流中会自觉或

社会性动物 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文摘与读后感 卡耐基说:如果你希望人们喜欢你,就要让人们感到愉快,做出喜欢他们的样子,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表现出兴趣,“毫不吝啬地去赞扬他们”,对他们的观点表示欣然同意。事实是这样吗?这些策略能够奏效吗?从一定程度看,它们是有效的,至少在刚刚开始交往时会有效果。来自严格控制实验资料表明,与那些具有令人不愉快特征的人相比,我们更喜欢那些具有令人愉快特征的人;我们更喜欢那些赞成自己观点的人,而不是那些反对自己观点的人。我们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而不是那些不喜欢自己的人,我们喜欢那些与自己合作的人,而不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我们喜欢表扬自己的人,而不是批评自己的人;如此等等。人际吸引的一般性的概括为:我们喜欢那些只需付出最小的代价便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大奖赏的人。 有关吸引的一般奖赏理论可以说明很多问题。比起那些其貌不扬的人,我们更喜欢长相出众的人,因为长相出众的人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奖赏。同时,我们会喜欢那些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因为当我们与这类人相遇是,作为奖赏,他们会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一致性的证据,也就是说,他们会让我们相信自己的观点时正确的。正如上一章曾经提到的,减少偏见和敌意的方法之一便是,通过改变环境让个体之间互相合作而不是竞争。对这种关系的另外一种表述是,合作会导致吸引。只要人们之间能够花些时间互相交往,彼此之间的吸引力便会增强。依据定义,合作行为显然是一种奖赏。一个同我们合作的人会向我们提供援助,会听取我们的意见,会给我们提出建议,会替我们分担重任。 一般奖赏代价理论可以解释大量的人类吸引现象,但却并不能解释它的全部,世界并非如此简单。例如,回想一下我和贾德森-米尔斯一起做过的一项实验。在那项实验中我们发现,与那些为了要成为一个群体的成员付出较少时间和精力的人相比,那些经历了不愉快的假如仪式的人对所在的群体更加喜欢。他们所得到的奖赏是什么?是痛苦的减少?还是失调的减少?这种奖赏又是怎样同小组联系在一起?这一切还都没有搞清楚。 另外,仅仅搞清楚某些事物是起奖赏作用的并不一定有助于我们去预言或者理解一个人的行为。例如,回想一下第2章,第3章和第5章,在分析人们为什么会从众以及人们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时,我讨论了击中原因:为了获得表扬、被人喜欢或者免受嘲笑;为了认同自己所尊敬或者钦佩的人;为了显示自己正确;或者仅仅是为了替自己的行为辩护。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都被认为是奖赏。但是简单地贴上奖赏的标签,很可能会掩盖他们之间的重要差异。尽管显示自己正确愿望和避免他们嘲笑的愿望,在得到满足时会令人产生满足感,但是人们为了满足这些需要所采取的行动却往往是相反的。例如,在对直线长度的判断中,为免受嘲笑,一个人可能会遵从群体压力;但同一个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确也可能偏离群体其他成员的一致意见。将这两种行为都用“奖赏”这一术语来表示,不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理解。作为社会心理学家,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是确定人们采取这种行为的条件。该领域的研究表明,尽管人们喜欢得到赞扬,而且倾向于喜欢赞扬着,但他们并不喜欢被操纵。如果赞扬过于慷慨、来得毫无头绪,或者赞扬着可以通过迎合他人而从中获利(这一点最为重要),那么他便不会受到多少欢迎。因此,那句古老的谚语“甜言蜜语从来不会得逞”是错误的。正如琼斯所说的,“甜言蜜语有时是会起作用的'-但并非任何时候都能起作用。 同样,我们也喜欢那些向我们提供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可以被视为奖赏,而且我们往往喜欢那些为我们提供这类奖赏的人。与那些没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相比,我们更喜欢那些帮助我们取得胜利的人-即使他们并非有意对我们进行帮助。就像对赞扬我们的人一样,我们对那些帮助我们的人,也并非一概喜欢。具体而言,我们不喜欢那些有附带条件而帮助我们的人。这种附带条件会对受益者的自由造成威胁。假如赠送礼物是为了得到回报,人们便不会喜欢接受这种礼物。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生活中,往往你打开电视就会看到明星代言的广告。企业为了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不惜豪掷千金为其产品选择了明星代言人。而通常代言人的效益是很明显的,企业名利双收。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百姓的从众心理。 什么是从众?从众可以定义为,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百姓在挑选商品的过程中,往往会改变自己的想法去挑选喜欢的或者更加知名的明星所代言的产品。 书中提到了所罗门-阿希经典实验。假设你和四个其他被试者走入走进房间,实验者出示了一条直线X,又向你出示了用于比较的三条直线A,B,C。你的任务是判断其他三条直线中哪一条与直线X最接近。看上去这个知觉实验非常容易,很明显直线b是正确答案。但是当其他被试都毫不犹豫的选择直线A的时候,轮到你选择时,你也会选择直线A。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从众呢,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当面对着多数人完全一致的判断时,他们开始确信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另一种可能是,他们做出了与众人一致的回答,以便于被众人接受,或避免因持不同的意见招致众人的反感。同样地,当明星代言的产品销量陡增时,身边的朋友大都使用此产品时,你也会选择一试,带着好奇或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泯然众人。 曾经红极一时的来自星星的你,带来了无数千颂伊同款产品,粉丝们纷纷效尤,但她们往往忘记了自己是否适合这款产品。刚入门的淘宝客们由于没有网络购物的经验,往往下拉菜单选择销量从高到低,根据销量来抉择自己要买的东西。 然而从众却是个中性词。一部部法律的颁布,一种种语言的通用,都是人类的群体智慧。人类结合他人的意见,慢慢发展起这些智慧的结晶。所以从众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再说到我们大学生,刚进大学时,问问身边的同学是否想入党,大家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人的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

论影响人现代化的社会因素 2161120035 袁安妮关键词:人社会现代化影响因素 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人尤其擅长用口头、手势与书面语言来表达自我、交换意见以及组织。人类创造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从家庭到国家。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价值观以及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在地球上独一无二,还由于人类具有审美的观念,再加之人类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相对大的大脑,人类创造了艺术、语言、音乐以及科学。人希望能够理解并改造环境,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而社会就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社会化的人,拿狼孩来做例子,狼孩从小在狼群中长大,没有与人类发生关系,没有接受到人类文明的教育,即使它本质上是个人,但是它没有人应有的本能。所以在我看来,人的成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影响人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家庭,教育,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等。由于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所以以上因素对人类社会化的影响是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社会性动物》读书笔记 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作者简介:阿伦森(Elliot Aronson)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费斯廷格,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1999年)、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著作奖(1975)。另外,在他许多的荣誉中, 有因为在改善团体间关系方面的贡献获得Gordon Allport 奖,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的卓越研究成果获得Donald Cambell 奖。1981年,他被授予美国教育促进与支持理事会的年度教授称号,1992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这些是一位心理学家的至高荣誉。 内容简介:《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出版的一本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他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这是一本讲述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和利他行为等诸多方面。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一书,对社会心理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社会心理学通过科学的检验、观察制造情景、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精确而广泛的资料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解释人类在社会行为。

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 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施以援手? 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 为什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会盲目服从宗教领袖,即使自杀也在所不惜? 生活中,人人往往会遇到类似问题。看似不合常理,但在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又在情理之中。《社会性动物》一书,通过解释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以及对从众,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偏见,喜欢、爱和人际敏感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深入浅出的对上述问题的内在根源给予了解释,让读者认识到了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的魅力。 读书心得:亚里士多德:“人的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是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作者将这段话放在书中的扉页,意图向我们解释书名的由来和含义,也给予我们清晰的思路,人是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社会性动物。 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在一开始就举了十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并提出了例子中的一个共同因素,社会影响。例如,一个四岁小女孩在生日那天得到一个玩具鼓,她敲了几下便不再玩了,之后很久不摸一下。一天,一个朋友来做客,他刚想拿起鼓玩,小女孩就夺了过去,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浅析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浅析 一、人的自然属性 就人的自然属性而言,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这里所说的兽性,就是指人的生理本能,人的生物性。而本文所说的人的自然属性,主要指人的生理或生物方面的属性。 人总是先作为一个自然的人而存在的。作为从大自然走出来的一种高级动物,人必然有与其他动物相同的自然性,有由生理本能而产生的动物所共有的种种欲望,如食欲、情欲、贪欲等等。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有许多哲学家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论述人的本质。如尼采认为;“构成人的天性的不是意识、精神或理性,而是无意识的不受拘束的生命、纵横溢流的精力以及过于蒙昧和混乱的本能。”柏格森认为:“生命的动力是生命的冲动,它经常创造者层出不穷的新形式,从一个创造向另一个创造前进。”爱德华?奥?威尔逊断言:“生物学是理解人类本性的一把钥匙。”以上主张,把人的生物性,人的由生理本能产生的欲望归结为人的本性、人的本质,进而把人混同于动物,这自然是错误的。但是,这些学说从另一个方面肯定了一个客观存在,即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人作为人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的自然属性在人所具有的全部属性中占有何种地位,对此,本文从人的需要构成的层次性分析而得出一个较合理的结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按层次高低可划分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组中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这五种需要体系中,层次越低,就越具有动物性,就越和人们的生存本身相连;层次越高,就越远离动物性,就越能体现出人的超自然醒和人的社会本质。尽管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需要构成理论有很多缺陷,但他从人的“饮食男女”等生理需要提出了人的本性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体现出人的社会本性。可见,人的自然属性是构成人的本质的物质前提。 承认人的自然属性的客观存在,在理论上,就可以克服一些把人的本性、人的本质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社会性、阶级性的片面观点;在时间上,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四人帮”横行时期,他们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甚至连人的吃、喝、住等基本需要都得不到保证。这种举动的理论根源就在于把人简单地视为纯社会性、阶级性的抽象物。再如,社会上一些犯罪、越轨行为的出现,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人的理智与贪欲、情欲的冲突,后者压倒前者所造成的。对此,仅仅用人的社会学、阶级性就不能完全说明这些问题的原因。 应当指出,人的属性,无论是其社会属性还是自然属性,都必然有着与动物像区别的特殊性。当人从自然界走出时,人的生理属性就带有了其他动物所不可能具有的特点。认识社会性动物,人的自然属性也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因此,应当明确人的自然属性绝不是一种纯自然性,人的自然属性只是相对于人的社会属性而言的自然性。相对与客观物质世界的纯自然而言,人的自然属性又是带有社会意义的自然属性。因为人的自然属性已经不再像动物那样是一种纯粹的生理需要,它已经时时受到人的社会属性的制约和束缚。 二、人的社会属性 救人的社会属性而言,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人总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决定人的本质的不在于人的自然特征而在于人的社会本性。人的社会属性就是人的社会关系及表现这人的社会关系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活动的属性。 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区别人与动物时的作用看,人的社会属性更鲜明地体现了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它也是使人的自然属性区别于动物的生物性之根源所在。正如马克思所言:“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1社会性动物

№1 导读 当今社会,心理学几乎已成“热学”。林林总总冠以“心理学”之名的出版物不断更新着书店和读者的书架。心理学不再神秘,正日渐走近我们的生活。 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如何才能保持自身的健康身心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当现代生活的压力在人与家庭、群体、社会的关系中注入了新的特征时,人们又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以达到彼此的和谐与适应?这些问题,都需要心理学给出答案。 本周我们将学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的著作《社会性动物》,他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杰出著作奖(1975年)、杰出教学奖(1980年)和杰出研究奖(1999年)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而他的《社会性动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下面我们进入本周的学习。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公元前328年 №2 社会性动物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意味着什么呢?来自老师的鼓励,会使小朋友的课堂反应更积极;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会受到朋友们的影响;有奥运冠军代言的麦片,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男朋友的绝交信,可能使女孩子情绪突变、暴饮暴食。 尽管以上列举的情境千差万别,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因素:社会影响(他人的想法或行为对个人所产生的影响)。 社会性影响的作用 社会影响如何对人产生作用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九岁的小姑娘玛丽,看上去对家务很感兴趣,她总是帮妈妈整理餐桌、准备饭菜、打扫房间。玛丽的父亲认为“小女孩基因之中已经融入了家政的成分,不要听那些女权主义者胡言乱语”。“基因”的说法你相信吗?更可能的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只要玛丽在烹饪、玩娃娃之类从传统看属于女性的事情上表现出兴趣,就会得到奖赏和鼓励,而她在拳击上的兴趣则不太可能受到同样的待遇。久而久之,她便真心地更加喜爱家务活儿了。 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就在于“社会影响”。采用这一定义,我们将尝试对以上所举实例中的许多现象加以解释。比如人们是怎样受到影响的?为什么会受影响?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还是短暂的? 大多数人都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感兴趣,因为所有人都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度过绝大部分光阴的:被人影响着,也影响着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人人都是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那么也许你要问,既然有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还要费事儿去研究它? 为什么费劲研究显而易见的道理 有两个理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其一,人们经常高估自己,出现事后聪明偏差(这种偏见指的是一旦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你一定听过“我早知道!我就说是这样!”之类的话,尽管事前对推测有犹疑,但事后人们几乎总是认为,当初自己就百分百确定。 其二,一些看上去显而易见的结果,经过仔细考察后被证实是错误或不完全正确的。比如,从自身经验出发,当我们无意中(背后)听到某人讲我们的好话时,我们会喜欢这个人。这一点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但同样正确的是,如果我们无意中听到不完全是好话,有时我们

为人处世

做人应该无愧于心还是尽如人意 即达到大家心目中的理想形态,也可引申为达到社会普世价值观中对于自身的要求。 出处:宋·刘克庄《后村全集·李艮翁礼部墓志铭》。 “然李尚书为人每尽如人意,使与之交者无不如沐春风。” 第一,为人处世,当我们注重考虑尽如人意时,我们能够赢得尊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注重尽如人意时,就意味着我们优先为他人考虑,我们所作所为优先满足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样的思想觉悟,是值得我们尊重和倡导的吧。我们只是宏大的生命之河中微小的存在,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注定不是不个人都要承担的。我只是希望,身边的人能因我的存在而幸福,和我在一起能感到舒心和快乐。我相信,当我能够本着尽如人意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时,当我能够多替别人考虑时,我会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温柔相待。 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休闲娱乐,我们大都需要通过与人合作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一个团队,要想成就自己的目标,队员之间的团结是不可或缺的。当队员以尽如人意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团队时,才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整个队伍的工作才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样,队员之间的隔阂就能大大降低,整个团队气氛会更加和谐,也就可以更容易的达到团队的目标。 第三,无愧于心作为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无法成为社会公众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标准的。我们并不否认世界上有很多自我要求高的人做到无愧于心时会成为我们的道德楷模。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也有另一些人自我要求较低,他们为人处世时即使做到无愧于我心,也许也会损害他人或者集体的利益。正因为问心无愧的个人性存在矛盾,所以当无愧于心和尽如人意不能兼得时我们应该更注重尽如人意。 最后,我方认为尽如人意更重要,是因为这样的态度能给我们带来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家的处事原则都依从公共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就能够减少极端分子的的极端行为,让我们最大程度的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环境里。这,也是每个人都想要看到的吧。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我们将要探讨的主题——为人处世,无愧于心和尽如人意哪者更重要。这个辩题呢,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立足于社会,如何做人,或者说,如何做个好人的问题。交战之前,我们需要给咱们今天的辩题做出一些明确的定义:为人处世,指的是做人办事,与人交往等社会性行为。无愧于心,指的是不愧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尽如人意,指的是符合群体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这个辩题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将启发指导我们解决“我将如何存在”的问题。而我们的标准在于哪者更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今天讨论的问题,有一个大前提——为人处世。好,那我们先来说说通过为人处世,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带来一个结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一个结论,是谁给出的?是自己还是别人?究竟谁给出的更接近真实的自我?我应该在意的,是哪一个我?今天,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将带领大家思考人生本质,体悟尽如人意的魅力。 通过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终将得出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的结论。无愧于心,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个反思结果和评价;而尽如人意,将是别的人反馈给我的一个讯息,是别人眼中的我的存在形态和意义。我方认为,尽如人意比无愧于心更重要,因为通过别人的反馈,才能体现出我的价值。就好比是一张红色的纸,在没有光的屋子里没有人能看见,也没有人能够证明这是一张红色的纸,也许这张纸它自己知道,可是这有什么用呢,没有光,在大家眼里,红色和黑色是一样的。那红色的意义在于什么?只有有了光亮,把其余的光吸收留下红光反射到我们眼睛里,我们才知道,哦~这是一张红纸。只有得到别人的评价,对于自己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在别人看来,我尽如人意了,就意味着我能够赢得尊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家常,从别人的嘴里说出:“那家伙啊,真是个好人。” 刚才我们说到的是为人处世的结果是尽如人意更重要。下面我们从为人处世的出发点思考,会惊讶的发现,尽如人意,依然是我们想要的答案。在为人处世中,我心里怎样想,对应无愧于心;我现实怎样做,对应尽如人意。我们认为,做法比想法更重要。每个人内心都有邪恶的一面,但是这不表示我们都是邪恶的孩子。每个人也都有善良的一面,但这也不表示每个人都能把善行付诸于实践。我们认为尽如人意更重要,是因为在我方看来,你如何做,比你如何想,更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我想说,一滴水,怎样才能永不干涸?大家都知道,把它放在海洋里。对人亦是如此。人的价值如何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把他放在群体里。既然这样,团结协作便成为我们团队成功不可忽视的条件。当队员以尽如人意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团队时,队员之间的隔阂就能大大降低,也就更容易的达到团队的目标,进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事实上,我们追求的是心理行动的最终统一。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善意与真诚,并能够付诸于行动。今天我们认为尽如人意更重要,我们是希望通过实际上的行动,来引导内心的向善,最终达到尽如人意和无愧于心的统一。当两者真正能够合二为一时,我们才能拥有最为饱满和真实的人生。 尽如人意这只是一个态度追求而不是必须达到的高度。我们不能因为它达不到就否认这个观点。就像是追求人人平等,可是每个人都平等这可能么?不可能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放弃追求对不对

从社会性动物的表现看政治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从社会性动物的表现看政治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人和相当一部分动物一样,在其自身种群内部为获得食物资源和争夺性伙伴,以及在哺育后代的生存活动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固的关系,这就是动物社会的基本形态。科学家早就发现蜜蜂有着极强的群体组织性,蚂蚁社会组织结构之严密、群体秩序之井然也是绝不亚于人类的。再如豺、狼这些猎食动物其协同作战的精神也并不比人类逊色。有的动物竟然还能做出为了集体的安全而牺牲自己的行为。但是,人类社会除了具有其他动物社会的全部特征之外,更具有超出其他动物社会的智慧活动。因为人毕竟不是一般的动物,造物主在赐予其他动物本能的同时却赐予了人类以高度的智慧。所有的物种都是造物主的作品,而唯独人类才是大自然的杰作。人类依仗着智慧在与其他动物相同的生存环境中开始了创造生涯。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在社会发展初期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的社会活动中没有出现政治行为现象。原始社会时期人和一般动物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在面对捕杀与被捕杀的困局中同时也会受到来自同类的威胁。个体与个体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冲突经常发生,无论是因为领地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期间的所有问题都不能够成政治问题。冲突过程中无论各方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使用什么机巧,作何谋划,这仅仅是人类智慧的初步体现,均不在政治范畴之列。例如一只哺育幼鸟的鸭子,当遇到狐狸走近巢穴时它就会一面向自己的孩子发出警告一面装作受伤的样子向远离巢穴的方向跑开,既要保证自己不会被狐狸捉住,又不要马上让狐狸失去信心地引着狐狸到达它认为安全的地方才展翅高飞。对于鸭子的这种表现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政治行为。在与生存的对手斗争中动物的某些表现也是值得人类学习的,即便是大规模群体战争,人类也远不及蚁类和蜂类动物表现的英勇顽强。人类社会有许多活动在智慧与情感方面虽然都远远超过了一般动物,但只要是出于生存的本能,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的行为均不属于政治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不具备政治行为的必要元素,这个问题将在政治要素一章中详细论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暴力是所有动物都习惯采用的行为,不管使用的是尖牙利爪还是什么先进武器,其攻击的行为完全是发自兽性。兽性不存在人性,人性却包含了兽性。人的行为一旦违背了人性原则就必然暴露出兽性的本质。这里并非全面否定人类使用暴力,只是明确暴力行为的层次归属,它是动物求生存、争利益的必要手段。不可否认的是,人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动物,尽管人类超越了动物的原始性,但仍然保留着动物的基本属性。

脸盲症

脸盲症:何以对面不识君? 沉默的马大爷 | 2015年02月21日阅读(32623) 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有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每天都要反复使用,那就是面孔识别。看到一张熟悉的脸,即使环境、角度、表情有所不同,我们也能立刻认出眼前的这个人是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运用得如此熟练,以至于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不幸的人,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无法正常地运用这种能力,他们就是脸盲症(prosopagnosia)患者。 脸盲症患者的大脑无法正常加工看到的面孔,从中识别出对方的身份。即使你和他们待上一整天,转过天来,他们仍然认不出你的脸;哪怕是认识很久的人,甚至是自己孩子的面孔,在他们的眼中依然非常陌生。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脸盲症患者大卫·罗杰·费恩这样写道:“这就像问一个盲人看不见东西是什么感觉,或者问一个聋人听不见声音是什么感觉一样;我想象不出,每个人都有一张独特的面孔,这样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1] 一般来讲,脸盲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获得性脸盲症(acquired prosopagnosia),这类患者原本拥有正常的面孔识别能力,但因为某些后天因素,导致与面孔加工相关的大脑区域受到损伤,就出现了脸盲症的症状。面孔加工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需要由多个脑区组成的神经网络协同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中枢之一是横跨大脑颞叶和枕叶的梭状回(fusiform gyrus)。许多获得性脸盲症患者之所以发病,正是由于中风、外伤等原因,伤及了这个区域,导致其无法正常运作。 相比之下,对于另一种脸盲症——发展性脸盲症(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我们的了解就更加有限了。与获得性脸盲症不同,这类脸盲症患者一生下来就缺乏正常的面孔识别能力。不过,由于脸盲症缺乏成熟的诊断标准,以及代偿策略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患者直到多年以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根据近期的一些调查研究,在人群中发展性脸盲症患者的比例可能高达 2.5%-2.9%[2][3]。影星布拉德·皮特、动物学家珍·古道尔,以及物理学家保尔·狄拉克,都是发展性脸盲症的著名案例[4]。

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读书报告 陈俊君2010.12.9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因此人们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需要同他人进行交往并受他人的信念和行为所影响。人类的行为具有社会性,为了更好的了解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以下7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解释:从众、大众传播及宣传与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以及偏见和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 ==从众== “从众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其潜在含义即是个人认为群体获得信息要比个体多,并且具有更强的判断力和正确性。从众的动机:1、从他人那里获得正确的信息。2、为了获得奖赏或者免于惩罚。(利弊的权衡) 例如:口碑营销的基本立足点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从众理论。 “旁观者效应”也就是一种利弊权衡的表现。 从众程度的差异与众人意见是否一致、个人自信度和文化差异有关。个人往往会屈从于有专家或者重要人物存在的团体,或者团体与个人存在某些共性。个人对社会的反应可以按强弱分为依从、认同、内化。(由弱到强、反应持续时间由短到长)依从的核心是权力,动机是为了获得奖赏或者免于惩罚。认同的核心是吸引,动机是个人希望自己能同榜样保持一致。内化的核心是可信程度,动机是确保正确性。 影响从众性强弱的重要因素: 1. 团队的一致性。即多数人的意见是否一致,研究发现哪怕试验中被试者只碰到一个做出正确回答的支持者,被试者遵从多数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2. 是否表态。一旦个体先说出了自己的态度,可以减少从众的几率。 3. 自信心强弱。自信心强的人往往更不容易遵从于团队压力。 4. 文化差异。比如美国和法国相较于中国、日本而言,人们更不容易从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 ==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 身在信息社会中的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各式各样的大众传播,小到电视广告,大到总统竞选的报道。劝导大众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宣传的过程,同时还具有传播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作用。宣传者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到达劝导的目的:中心途径和边缘途径。在中心途径下人们主动审慎思考,而边缘途径下人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为了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必须处理好三个关键因素: 1、传播源(宣传者):可信度和吸引力,可信度和吸引力越高的宣传者影响力越大。结论:我们容易受到权威人士的影响;一旦某个人没有影响我们的企图或者做出与自身利益相反的表现,就比较容易增加我们对他的可信度;我们的观点也容易收到我们喜欢的人的影响。 2、宣传的性质:唤起受众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有说服力;生动的经验比苍白的数据更有影响力;做正反两面的论证比单面论证更有效力;根据时间顺序的不同可以采取首因效应(如果两者间隔时间短)或近因效应(如果要求立刻做决定);在意见不一致时,信誉度更高的人比信誉度更低的人更能说服异己只见。 3、接受者的特点:自尊(自我评估)、先验(情绪和心向)、观念和态度。自尊心较强的人往往不容易受到影响;心情愉悦时比较容易接受宣传,人们会为了保护自由感从而抵制被强加的观念——对抗理论;为了让受众更加坚定,则可以让他们经历过攻击,反而更容易

社会性动物 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读后感 《社会性动物》是一本经典的国外社会心理学教材,讲述了人际关系的心理学著作,涉及情感、移情、偏见、攻击性、从众性和利他行为等诸多方面。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和看待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极有意义的,帮助我们更理智科学的看待生活。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本书提供了科学的答案:为什么企业热衷于用明星做广告?为什么有人溺水时围观的人却不伸以援手?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邪教?为什么受过教育的人也会盲目服从宗教领袖.即使让他自杀也在所不惜?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的几大分块(包括从众,大众传播、宣传和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偏见,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等)以及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科学方法等的逐一介绍,使读者对社会心理学有了一个基本而且全面的了解。 本书主要在阐述的一个说法是,行为古怪的人不一定都是疯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是完全独立的动物,其外在的行为不仅仅是由于个人内在特质而表现出来,而是受交往中的其他人的行为与信念所影响。然后作者分别从七个方面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从众、大众传媒以及宣传与劝导、社会认知、自我辩解、人类的攻击性以及偏见和喜欢与爱的问题。心理学其实是归为理科的,因此也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的。里面很多实验室非常有趣的,而且有些研究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看法。比如关于记忆的实验,人们以往认为记忆是根植于大脑的、是完全正确且无法改变的,而且有时候对元记忆(也就是你记得是怎么样记得某件事情的记忆)的肯定,使人们非常自信记忆是千真万确的。而事实上,记忆是可以改变的,或者说记忆是可以被说服改变的。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比如哥哥告诉弟弟,说他小时候在超市里走丢过(其实这是虚构的),最多不过再虚构一些比较一般化的情节比如当时大家心里多着急等等,弟弟就会真的相信他走丢过,而且还会“想起”很多根本就不存在的细节。其实相同的记忆改变也存在于成人中,因此关于法律上用证人的证词来决定司法判断也是有一定的争论的。 我觉得书中另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是自我辩解。人总力求认为自己所做的事符合自己所追求的某些准则。比如二战的时候德国杀了很多犹太人,和杀他们之前相比,他们更愿意相信这些犹太人都是投机倒把的奸商,只顾赚钱,全然没有什么道德信仰。因为只有这样德国人才会认为这些犹太人该死,才不会为他们的大屠杀的残忍行为感到不安。有时候我想,为什么会情人眼里出西施呢?即便你娶了一个很丑的老婆,你会觉得和一个很丑的人过一辈子该是多么难受的一件事啊,因此你还不如相信你的老婆是非常漂亮的,这样你也不必一辈子忍受痛苦,也安心些,还可以好好享受生活。因为记忆是可以改变的,感情其实也是可以改变的,你把看到她时的心跳加速和血压升高解释为你看到美女的激动,而不是看到恐龙的害怕,你便觉得你的妻子漂亮了,貌似这叫“吊桥效应”。 外界对个人的影响很大。这主要体现在从众上。这也算是个普遍现象了,有的人心放得宽。不过个人对于从众导致的可怕结果还是心有余悸的。但想来人都是社会性动物,群体的归属感和赞赏性自然很重要。所以也情有可原吧。不过既然了解了这些知识,也要学学壮士,威武不屈了。在社会认知方面,人的思维局限性曝露无疑。人们在需要做出决策时,通常会:通过忽视一部分信息以减少我们的认知负担;过度使用其他信息以避免寻找更多的信息;接受一个不尽完美的选择,因为这已经足够好了。我们也会直觉性的做出些判断,特别是:当我们没有时间认真思考某个问题时:当我们负载的信息过多,以至于无法充分地对其进行加工时;当手中的问题并非十分重要,以至于我们不必太过思虑时;当我们缺乏做出决定所需的可靠的知识或信息时,我们更容易使用启发式判断。大众媒体对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一直让很多人头痛。其实媒体的作用不是一方面可以概括的。一个工具,就看怎么用了。从社会层来说,一方面帮助群落建设——普及大众文化和价值观,帮助建设和谐社会,一方面普及偏见和陈旧观念。外表吸引力是很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了

团队(动物角色、搭塔)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强调个性的社会中,个人在社会上也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但是,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仍然生活的群体中,而不可能孤立地生存。有些社会群体是非常正式而紧密的,比如军队、企业、机关这样的组织,也有些群体是非正式的,或松散的,比如社区、俱乐部或朋友圈子。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为了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而组成团队。团队,意味着1+1>2,也就是说,团队成员能够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所以现代企业特别重视团队精神。 当我们每个人带着自己个性特点进入群体和团队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一些角色。在一个团队中,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功能,而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团队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今天我们就将通过一个游戏,看一看你是怎样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一个团队怎样才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这个游戏曾经在跨国公司招聘中使用过。 角色选择(15分钟) 这是一个团队合作的游戏中,有几个不同的角色,它们是:老虎、牛、孔雀、啄木鸟、壁虎。想一想,如果在一个团队中,你愿意挑选哪一个角色?想好了,就请把写着这个角色的牌子挂在自己胸前。(材料:每人一个印着动物的胸牌) 现在请找到你的同类,和他们站在一起,讨论一下,在一个团队中,你所选择的角色常常起什么作用,它有哪些功能、哪些长处,又有哪些局限?(8分钟) 请各组派一个人告诉大家你们讨论的结果。 现在你可以再考虑一下,是否想改变自己的角色?如果你觉得自己更适合扮演别的角色,允许你投奔别的门派。 角色说明(5分钟) 给每个角色一份“团队角色说明书”,让其阅读,但不能出声,在后面的活动中将按照说明书去做,但是不能告知其他动物。 老虎:是团队的领导者,要负责组织,进行决策,带领团队完成任务,你在团队中的权力最大。 牛:埋头苦干者,踏实勤恳,几乎不说话,总是默默地做事,你是团队中做事最多的。 孔雀:团队的形象代表,你不必做很多实际工作,但是却很引人注意。 啄木鸟:问题发现者,总是不断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团队中总能听到你的声音。 壁虎:旁观者,多数时候是作壁上观。因为有一定距离,也比较容易发现团队的偏差,但是较少表达出来。 团队组合(10分钟) 现在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但是每个团队都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从理论上讲,团队是1+1>2,彼此之间有能量的相互激发。现在请你去找几个同伴,可以是你的同类,也可以是不同的,组成6-8人团队,你们将在一起完成一项任务。团队的组合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任务完成的情况,所以请三思而行。(依具体情况而定,至少分为三个组)。小组组成后,请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名字。每个小组一分钟时间,全部组员都参加用自己的方式表演出你们的组名。

《社会性动物(上)》

Day 1 №1 导读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2 社会性动物 №3 实验研究 第二章从众 №4 概述 №5 所罗门?阿希的从众实验 №6 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因素 Day 2 №7 奖惩与信息 №8 对社会影响的反应 №9 特殊的从众:服从 №10 特殊的从众:不介入的旁观者Day 3 第三章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 №11 概述 №12 宣传的效果 №13 说服的两种主要路径 №14 宣传的来源对效力的影响

№15 宣传的方式(一) №16 宣传的方式(二) №17 接受者的特征 Day 4 第四章社会认知 №18 概述 №19 背景对社会判断的影响 №20 便捷式判断 №21 分类与社会定型 №22 重构记忆 №23 人类认知的保守性 №24 态度和信念如何指导行动 №25 社会解释中可能出现的三种偏差Day 5 第五章自我辩护 №26 认知失调 №27 决策与失调 №28 不充分理由心理 №29 为努力辩护和为残忍辩护 №30 对不可避免事件的心理 №31 自尊的重要作用 №32 失调理论是实际运用

№1 导读 当今社会,心理学几乎已成“热学”。林林总总冠以“心理学”之名的出版物不断更新着书店和读者的书架。心理学不再神秘,正日渐走近我们的生活。 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如何才能保持自身的健康身心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当现代生活的压力在人与家庭、群体、社会的关系中注入了新的特征时,人们又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以达到彼此的和谐与适应?这些问题,都需要心理学给出答案。 本周我们将学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的著作《社会性动物》,他是美国心理学会11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杰出著作奖(1975年)、杰出教学奖(1980年)和杰出研究奖(1999年)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而他的《社会性动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下面我们进入本周的学习。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 ——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在《海底两万里》这本书中,关于人与自然,令我印象深刻的阿龙纳斯教授说的这一句话:“你们知道吗,“你们是否知道,自人类几乎全部消灭了这些有用的物种以来所导致的后果吗?腐烂的海草毒化了空气,被毒化的空气导致了黄热病,黄热病使这些美丽富饶的地方变得一片荒芜。有毒的植物在这个酷热地区的海域里快速生长,黄热病势不可挡地从拉普拉塔河蔓延到了佛罗里达!” 纵观人类历史,基本就是一场生物灭绝史,人类的足迹到哪,哪里的生物就遭殃。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关于环境污染的新闻屡见不鲜。这样看,是不是人类就是罪魁祸首?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事物。事物具有两面性。环境也不例外。46亿年以来,地球从未被毁灭,而毁灭的只是物种。这样想,是不是有一些不寒而栗?我感觉,需要“保护”的是人类自己,毕竟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人都没了,谈何保护地球?何不食肉糜?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一则新闻,说的是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原因,人们都隔离在家,没有游客,威尼斯运河的水清澈见底,成群的小鱼结伴游来游去,甚至海豚也回来了。各位,扪心自问,人算不算地球上的一种“病毒”?那如果是,是不是要“消灭人类”? 我并不是反对环保,但是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环境。只是我们要找到发展与自然平衡,而不是因噎废食。 发展的时候只能用发展来解决。 在《海底两万里》这本书中,自然就是指海洋。鹦鹉螺号上的动力来源就是提取海水中的钠制作电池以及海底煤矿发电。所吃所用都来自于大海,与世无争,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但是这种情况真的能在人类社会上上演吗? 恐怕不行。如果抛弃尼摩船长性格,时代等因素,单单来看尼摩船长隐居海底,像不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这种生活也许只是作者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现代社会,我们总想着环保,想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但是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环境。纵观人类历史,基本就是一场生物灭绝史,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我们每天都在污染环境,关于环境保护的新闻屡见不鲜。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前几天我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原因,人们都隔离在家,威尼斯运河的水清澈见底,成群的小鱼结伴游来游去,甚至海豚也回来了。亿年来,地球的环境无论怎么样都没有被毁灭,毁灭的只是物种,就像人类 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是在发展中逐渐找到一种平衡。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非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那些不能过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公共生活,因而不参与社会的,要么是兽类,要么是上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