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20.65 KB
- 文档页数:5
2020 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B(解析: A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在 19 世纪文学作品中,杰克·伦敦笔下⋯⋯等生动的文学形象令人难忘。
作家们⋯⋯将文学从神学状态推向了‘文学即人学'的广阔大地。
⋯⋯‘人学' 却出现了分化” 。
文中所列举的作家只是 19世纪代表性作家,并非全部。
且将文学推向人学的是作家,发生分化的是“人学”,而非选项中的这些“人物形象”。
错误。
B 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第三段。
C项,两者的本质并无很大的差异。
D项来源于原文第四段“在舆论场上,‘文青' ‘文艺腔'则是嘲讽或同情的对象,成为文学及其相关教育的负资产”。
选项中前后两个分句的因果关系不符合文意,错误)
2. B(解析: A项是对文章整体论证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文章从19 世纪代表作家将文学
从神学状态推向人学谈起,分析人学在 20 世纪初的分化,在并列论述了“自我学”“人民学”之后,进而分析了 20 世纪这两大文学遗产在当下被学偏做坏的现状,最后对进入 21 世纪的文学发展进行了思考。
A 项的表述正确。
B 项是对第四段举例论证的分析。
文章第四段中提到“值得警惕的是,任何一种遗产都可能被人学偏做坏。
鲁迅曾批判过‘留声机器' 和招牌式的‘高调革命文学' ;当下‘人民' 的形象也在文学中屡遭扭曲,变得空洞干瘪” 。
“鲁迅对‘高调革命文学'的批评”论证的是“任何一种遗产都可能被人学偏做坏”这个论点。
选项分析错误。
C项是对第四段论述内容的分析。
原文第四段在分析“自我” 和“人民” 时提到“真正伟大的自我,无不富含与人民经验、情感血肉相联的大我关切;真正伟大的人民,也必由一个个强健、活泼、富有创造性的自我组成” , 阐述了“自我”和“人民”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对彼此有正向促进作用。
选项是对这段内容的分析及概括,表述正确。
D 项是对第五段论证内容的分析。
原文第五段提及“时代在变化” 和“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扑来”,选项中“结合现实”的表述正确;原文最后一句作者指出“‘自我学'与‘人民学',都进入了新的领域,都需要注入理论和实践的新的活血”,选项将其概括为“‘自我学'和‘人民学'的发展需要新的理论和实践”,表述正确)
3. C(解析: A项是在原文第三段基础上的推断。
原文第三段在分析“人民学”时,提到“深重的人间苦难、非同寻常的阶级撕裂和民族危亡,构成了文学新的背景和动力”。
这意味着经历了深重的人间苦难、非同寻常的阶级撕裂和民族危亡的国家和地区,有“人民学” 文学的背景和动力,可能会出现“人民学”的作品。
推断正确。
B 项是结合原文第三段和现实的推断。
原文第三段阐释了“人民性”的内涵,即“表现小人物,汲收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段末提到“⋯⋯《双城记》《复活》,⋯⋯社会性强和下层平民立场⋯⋯广受推崇⋯⋯”。
现代文学史中,鲁迅和老舍有作品具备“社会性强、下层平民立场明确” 的特点(如鲁迅的《祝福》《阿 Q正传》,老舍的《骆驼祥子》),符合“表现小人物,汲收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的“人民性”。
推断正确。
C项“含容统一” ,并不是 20 世纪出现的,而是进入新世纪后,作者的建议;“成为人学的一体两面” ,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在良性互动的情况下,它们就是‘人学'的一体两面”,可
见“一体两面”是它们“在良性互动的情况下”显现的已有属性,而非某种发展
的结果。
D项是在原文第四、五段基础上的推断。
原文第四段分析并批判了对文学遗产的学偏做坏的现
状,故而“应当建立在准确理解与合理运用的基础上”;第五段提出了要“注入理论和实践的新的活血”,选项中“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要与时俱进”的表述与之相符。
推断正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 12分)
4. B (四则材料的主要要点内容如下。
材料一:①错误观念限制发展。
②国外做法可借鉴:将现代生活与传统艺术符合结合;对传统艺术进行现代改良。
【结合和改良】③古为今用,让传统戏曲和现代设计充分结合,弘扬传统价值观。
材料二:①创造和突破,吸收新的艺术因子,跟上先进文化脚步,彰显新时代特征。
②坚守传统原汁原味。
③培养青年观众(戏曲进校园)。
戏曲教育。
材料三:①挖掘新意,价值观接轨。
②现代艺术形式与传统戏曲结合。
③现代化技术和广电效果。
材料四:①网罗精英,打造专业团队。
②长度合适,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
③走向国际: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发挥专家作用,找准市场定位,剧本和舞台双管齐下。
通过概观四则材料,可以总结概括出材料所涉及的传统戏曲创新发展实践的多种形式:与现代生活(精神与价值观)、现代艺术设计、现代技术相结合;适当借鉴国外有效举措;保持传统戏曲内核原汁原味;进行戏曲教育,培养青年观众,找准市场定位;新媒体的宣传;精英团队,发挥专家作用;政府与民间机构合作;剧本与舞台双管齐下。
A 项源于材料三,是传统戏曲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的重要例证。
B 选项不过是传统戏曲艺人跨界,不涉及传统戏曲艺术。
C 选项可依据材料二和材料四,属于通过新媒体来宣传、营销传统戏曲。
D选项
可依据材料二的“戏曲教育,培养青年观众” 。
5. C( C 项对应原文中的材料四。
原文没有“比不上”的语意表达,这里的分析属于无据延伸。
A 选项对应材料一。
由材料一“有人认为传统戏曲已经过时,应该被淘汰;也有人认为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戏曲互不相干。
这些错误观念,导致传统与现代割裂,也限制了二者的互相促进、融合发展。
在这方面,国外的做法可资借鉴” “我们在创新发展传统戏曲时,应当古为今用”等内容可知, A选项正确。
B 选项对应材料二。
由材料二“要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开展戏曲教育、培养青年观众是根本大事。
‘戏曲进校园'要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注重教材教法、剧目选择和演出质量,尽可能符合当代青年不断提升的审美期许,借助各种新媒体的宣传吸引青年观众”可知, B 选项正确。
D选项对应原文材料三,由材料三“一要挖掘戏曲故事的新意,将其体现的精神与现代价值观接轨,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戏曲改编作品。
如京剧《季子挂剑》将古人的‘知己之情'‘遵守诺言”的情谊和现代人信守承诺的道德观联系起来,实现了从古人单纯的相知之情,到现代人追求诚信品格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升华”可知, D 选项正确。
)
6. 参考答案:( 1)传统戏曲并未过时( 1 分)。
青春版《牡丹亭》 2004 年至今演出 200 多场( 1分);同时在美、英、法、德等国家绽放异彩(1分)。
( 2)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与
传统戏曲并不冲突( 1 分)。
青春版《牡丹亭》全新的服装造型和舞台设计( 1 分),压缩后的演出时长、年轻演员的角色造型(1分),都得到观众认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7. B(“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对小说理解有误。
在娓娓道来的语气中,蕴含着老人对这份职业的敬重与热爱)
8. 答:(1)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
河水冰冷,他不忍心让有关节炎的父亲再下水。
(2)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愧疚。
多年来他因工作忙碌而无瑕顾及家庭,背儿子是一种补偿。
(3)蕴
含着敬业与传承的主旨。
父亲极少背儿子,是因为对事业的敬重;儿子背父亲过河,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
9. 参考答案:(1)狗贯穿了小说的情节,使结构更加流畅、连贯。
( 2)狗是父子两代人
事业的见证者与配合者,进一步突出人物的形象。
( 3)小说有时以狗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增加了叙述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 4)狗对儿子态度发生变化,最终追随儿子,暗示两代人之间完成事业的传承,彰显了文章主旨。
( 5)狗恪尽职守,充满灵性,为读者带来审美的乐趣。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19 分)
10. B (“中伤” ,即“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
古今意同。
A“北边”,即北方边境;B“宣言”,公开宣告;C“贸易”,句中为“轮换”意)
11. A(原文为“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发无不中,羌大震,退。
”)
12.B(B 错在“虞诩能力排众议”。
根据语境,在四府会议上提出虞诩观点是应该是李修;再者,没有众议,只是大家惧怕邓骘的威势,附和而已,不能称“力排从议”)
13 .( 10 分)①又遣缝者佣作贼衣,以绛缕缝其裾,有出巿里者辄禽之。
译文:又派遣会缝纫的人替贼人作衣服,用彩色丝线缝在他们衣襟上,他带标志出入市里的便捕捉住他们。
(“佣”“绛”“裾”“禽”各 1 分,句意 1 分)
②诩计贼当退,乃遣兵设伏,候其走路。
虏果大奔,因掩击。
译文:虞诩算准了羌贼会退,于是派士兵设下埋伏,在羌贼逃走的路上等候。
羌人果真疯狂奔溃,伏兵突然袭击。
(“候”“走
路”“因”“掩击”各 1 分,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幼年即成孤儿。
虞诩十二岁就能读懂《尚书》,他(还)孝养祖母。
国相十分赞赏他,想要他做属官。
虞诩推辞说:“我祖母九十岁了,没有我,再无人奉养了。
”国相才没叫他去。
后来祖母去世了,服丧期满,虞诩被征召入太尉李修府,授郎中一职。
永初四年,羌胡作乱,蹂躏并州、凉州,大将军邓骘认为军事紧张,不能兼顾,想放弃凉州,集中力量对付北部边境的敌对力量,于是召集公卿开会商议,与会的人都赞同邓骘的看法。
虞诩听了这种说法就对李修说:“现在羌胡所以不敢入侵三辅,是因为凉州在他的后方,是他的心腹之患啊!放弃凉州不是好计策。
”李修认为虞诩说得对。
再召集三辅四府商议此事时,大家都认同虞诩的观点。
邓骘因为虞诩反对了他的意见,想利用吏法诬陷虞诩。
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连年不散,州郡不能禁止,于是以虞诩为朝歌长。
一些旧友不无遗憾地对虞诩说:“去朝歌真倒楣!”虞诩笑着说:“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这是我的本份。
不遇盘曲的根,错乱的节,哪能识别利器呢?”虞诩一上任就募求壮士,共得一百余人,虞诩使他们混入贼人之中,于是借机杀贼数百人。
又派遣会缝纫的人替贼人作衣服,用彩色丝线缝在他们衣襟上,他带标志出入市里的,官兵便捕捉住。
贼众因此惊骇走散。
都称道虞诩如神明。
后来羌兵入侵武都,朝廷升任虞诩为武都太守。
(在虞诩上任时)羌人率几千人,在陈仓崤谷间拦阻虞诩。
虞诩马上停军不进,公开扬言“上书请兵,等援兵到了再前进”。
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就分兵抢劫其他县城。
虞诩借着羌军分兵的机会,日夜进发,加倍前行百余里。
(在行军途中)让军士每人各作两灶,一天后再增加一倍,羌兵就不敢追
赶了。
虞诩到达武都郡,士兵却不满三千人,而羌军有一万多人,他们围攻赤亭数十天。
虞诩命令军中不发强弩,只悄悄发射些小弩。
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达到,于是集中兵力攻城。
虞诩再让士兵用二十个强弩齐射,射无不中,羌兵大为震惊,就撤退了。
虞诩趁机出城追击,杀伤很多。
第二天,率全军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更换衣服,回转几周。
羌军不知虞诩有多少兵力,更加恐惧。
虞诩算准了羌贼会退,于是派士兵设下埋伏,在羌贼逃走的路上等候。
羌人果真疯狂奔溃,伏兵突然袭击。
大破敌人,斩获很多。
贼因此败散,从此以后,武都郡里得到安宁。
永元初,升尚书令,因公事免官。
朝廷想念他忠诚,再次征召,虞诩却去世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 9分)
14. B (整首诗前十句集中描写巨鱼的形象,最后两句抒情。
在描写巨鱼时,先总写它穿越江海大壑,如同乘时得势一般能施展抱负,它在穿越浪涛时,纵身一跃,鼓起鱼鳍,乘风破浪,简直要如同飞龙上天,环绕地轴;又如同鲲化为鹏徙往南溟天池。
它肆意展现吞没船只的磅礴气势,这与在藻间嬉戏胸无大志的小鱼尤为不同。
也因于此,在乱世中它嗟叹幕燕的苟且偷安,于不遇时,它讥讽泥龟的消极归隐。
最后两句直接点明作者借巨鱼来晓喻有志之士,希望他们得到明主的知遇,让自己的才能谋略得到充分施展。
以此可见, A 选项是对五、六句的解释,是正确的。
B 选项是对九、十两句的解释,结合注释和诗歌情感脉络,可知此处理解错误。
C 选项是对描写巨鱼时所运用的想象、夸张手法的解释,“龙摅回地轴” “方快吞舟意”等句都是显而易见的想象、夸张,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宏大、雄浑的,展示了诗人的昂扬气度)
15. 参考答案:①全诗描绘了巨鱼大展雄风、志向远大、特立独行的形象。
②寄托了诗人渴望知遇于明主、施展才华谋略、昂扬自信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 6分)
16. (1)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
( 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17. C (从时间顺序来看,先说产生,再说发展,先说“历史产物”再说“根本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前提,“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结果。
A 项还有一个错误,前一分句是主语是“根本动力” ,无法做第二个分句的主语)
18. A (“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属具体表现,“不升反降”与前一句的“上升”衔接;“收入—幸福感悖论”是对现象的归类定性,应放在具体表现的后面。
A 项,“这一现象” 对前文进行归纳,衔接紧密。
B 项后半句出现一个主语“人们”,而后文没有沿“人们”推进下去,因而后半部分衔接不强。
C、 D项定性结论在前,无法与前句衔接。
另外还有搭配等方面的衔接问题,在此略。
)
19. A(“相关性”,指两者的内在联系,这是研究的对象;关联度,指两者关联的程度,如远近亲疏。
“倒逼”,特指以逆向促动,更贴合语境;“促使”一般指正向的推动。
“取代” 是长期地替换其位置,更符合语境,“替代” 往往指在某一具体事件中的代替。
“持续增加” ,
指连续地增长,可以与前文“生产力不断发展” 数量比原来多,与前后文的衔接没有那么紧密)
20.参考答案:小朋友们好!这个智能冰箱能识别图像,放进去的食物,能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来保鲜。
帮你比价呢!(准确 3分:特色 1 分,功能 1 气符合对象认知能力 1 分)
21.参考答案:①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大大增强。
②垃圾装运、处理设施仍然不如人意。
③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行前景将越来越好。
四、写作( 60 分)
(作文解析及评分,另见专文分析)
,后文“达 115 天”衔接;“越来越多” ,指
还能处理互联网大数据,可厉害啦!它认识你它还会提醒你补充食物,给你搭配健康食谱,分,语言通畅 1 分。
得体 2 分:称呼 1 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