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下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第二课时教案

二下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第二课时教案

二下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第二课时教案
二下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第二课时教案

第 3单元第 2 课共 2 课时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数学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1、分数乘法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降低?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1)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 (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解法二:80×(1-)=80× =70(分贝) (5)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2、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3、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75×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五第 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2、练习五第 3、4题: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3、4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7、8、9、10题。 五、教后记: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3、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一、教材分析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 其中,“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 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组的导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 1、会认31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 的部分. 3、留心周围的环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2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即“用数学”。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乐趣。第二层通过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第三层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答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六、课时安排:13课时 第一课时:十几减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0页的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3、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探究交流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六年级上册主要编排百分数的认识以及用百分数解决一般性问题,而本单元主要涉及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的特殊应用。通过这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提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活动,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百分数(二)——折扣………………………………………1课时 百分数(二)——成数………………………………………1课时 折扣与成数练习课………………………………………2课时 百分数(二)——税率………………………………………1课时

百分数(二)——利率………………………………………1课时 税率与利率练习课………………………………………2课时 第一课时:百分数:折扣 教学容:P8例题1,做一做,P13练习二1、2、3 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2、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 二、新课讲授 1、理解“折扣”的含义。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课件出示) (3)引导提问: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第二单元教案 Unit 2 teaching plan of unit 2 编订:JinTai College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第二单元教案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 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 辑修改及打印。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 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 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其中,“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 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

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组的导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 教学本组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6课时。 5 、翠鸟 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以后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引领学生学好加减法至关重要,为了突破重难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突出了以下几点: 1. 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加减法的动机和兴趣,同时借助具体情境较直观地理解 2. 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记忆、理解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计算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会正确地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反过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探索并发现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试题。 2.使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试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建议 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应尊重这种差异,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面对这些差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倡计算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多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不断丰富其直观经验,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练习要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 课时安排 1.加法:4课时。 2.减法: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 4.整理与复习:2课时。

2014年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例1、例2,练习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教学准备】教科书第7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我们先来分糖。 (1)学生用6个小○表示,尝试分一分。 (2)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3)汇总分的结果后告诉学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让学生再次分一分,这次要求把6个糖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看清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2)出示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2题。 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让学生用12张正方形卡片代替枫叶,摆一摆。摆好后,按要求填空。 3.教学例2,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9页例2提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酸奶,独立完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1)回忆:什么中平均分? (2)判断:哪是平均分,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练习二的第2题。 动手在线上画圆,然后填空。 3.练习二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风车”。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风车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一课时口算除法【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5页主题图、例1;《课堂作业本》第 6-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位数除除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过程,在理解算 理得基础上掌握一般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巩固乘法口诀。 【1】按指定的顺序背诵乘法口诀。 【2】根据给出的得数找相应的乘法口诀 【3】小结:乘法口诀在我们能帮助我们又快又准地进行乘法 和除法的计算。 二、走进情境,探索口算除法 1.出示主题图: 观察这幅图,说说有哪些数学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板书: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3次运完,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4】李叔叔他们三个人共运走124箱茄子,平均每人运走多少箱? 2.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如果想到了解决的计算方法,再思考一下,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解决? 3.指名列式,并说明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4.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思考:怎样计算60÷3的得数? 可以直接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2】回报交流:【可能有以下几种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 2×3=6 6÷3=2 60÷3=20 【2】 20×3=60 60÷3=20 【3】【借助小棒图】把60看做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60÷3=20 3】600÷3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4】240÷3可以怎样计算? 5】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 三、组织练习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单元概述 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本单元以“寓言”为主题,依次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篇习作,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守株待兔》是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宋人因偶然获得一只野兔,而心存侥幸,从此放弃劳动,期望再捡到野兔,最后却一无所获,还被大家取笑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心存侥幸,不能指望不劳而获。《陶罐和铁罐》写了国王的橱柜里两个罐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各有长短,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鹿角和鹿腿》讲的是在丛林里,一只鹿遇到狮子后奋力脱险的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正确看待事物,还告诉我们不能只注重外表,更要讲求实用。《池子与河流》通过池子与河流的对话及它们的最终结局,告诉我们:人应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多作贡献,还告诉我们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换来的将是毁灭。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引导学生对班干部轮流制发表自己的见解。习作以“看图画,写一写”为主题,意在锻炼学生根据图片组织语言,把画面内容写清楚的能力。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的学习内容。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小故事大道理”,意在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寓言故事,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文言文读通顺,背诵课文《守株待兔》。

3.读寓言故事,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4.能就寓言故事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 5.看图作文,把图画的意思写清楚。 6.知道通知的格式,学会写通知。 7.积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8.有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能完整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寓言故事书。 重点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守株待兔》。3.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积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难点 1.感受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结合生活实际,明白其中的道理。 2.能就寓言故事中的说法或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 3.看图作文,把图画的意思写清楚。 4.知道通知的格式,学会写通知。 《守株待兔》1课时 《陶罐和铁罐》2课时 《鹿角和鹿腿》2课时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在2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之上,使学生更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卡片、口算题 课时安排约课时 第一课时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 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

的想法都 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 )=15 (2)9+( )=18 15-9=( ) 18-9=( ) (3)9+( )=14 (4)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最新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 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奇数的区别. 学情分析: 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提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结论,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单元知识结构: 课时划分:共分8课时 因数和倍数......................................2课时 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质数和合数.......................................2课时

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1)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学法:尝试用分类的方法来探究新知. 教具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150×4= 220÷4= 18×4= 25×4= 24×3= 20×86= 学生口算 2.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二、新课讲授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位置 一、单元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13页 二、单元教材分析: 关于位置,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根据研究,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所以,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安排了方位认识的先后顺序,并且创设了适合学生年龄又便于操作的情景,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块知识是为今后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三、单元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不同的方位,并且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情感与态度: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课时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页)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和“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 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和含义,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上、下”和“前、后”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情境图、课件 学具:语文书、数学书、笔盒。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教师:上课前,我们来玩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做。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二)教学新知: 1、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在刚才的小游戏里,我们提到了哪些方位? 学生:上、下、前、后。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了这四个方位。(板书课题) 2、举出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这四个方位大家都很熟悉,你能举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学生个别汇报。(在学生观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家中的物体摆设、观察教室里物体的位置。在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3、观察课本中的主题图,加深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出示课本第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 (2)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然后再由个别学生进行汇报。(3)将课本第9页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三)巩固拓展: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教师要求学生听口令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 2、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1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 (四)全课总结:

【强烈推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2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即“用数学”。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乐趣。第二层通过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第三层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答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六、课时安排:13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0页的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3、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教材解析 本单元以寓言为专题,选编了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还有一首寓言诗《池子与河流》,从不同的故事中讲述不同的道理。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另外还有“快乐读书吧”,指导学生阅读著名的寓言故事。教学本组课文,首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的寓意,学习正确对待事物的方法。 《守株待兔》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有一个种田人因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以后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结果不但没有捡到兔子,还被世人嘲笑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应积极主动地去做,不要妄想不劳而获。 《陶罐和铁罐》 本文讲述了国王橱柜里的铁罐骄傲自大,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化为泥土,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鹿角和鹿腿》 本文讲述了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之后奋力脱险的故事,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让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长处,又要看到事物的短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 《池子与河流》 本文是一首寓言诗,用对话的形式讲述了池子因贪图安闲而干枯,河流因奔流不息而长流不断,告诉我们:才能只有充分利用,才会散发光彩,奋斗的人生才有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31个生字,学会31个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4.学编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3.结合实际生活,学习正确看待事物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1.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使道理更深入人心。 2.通过课本剧和小练笔的形式,深入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新北师版二下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新北师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本单元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本单元将进一步学习如何描述物体的方向与位置,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单元包括“东南西北”和“辨认方向”两节,前者是认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后者是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辨认方向,认识东南西北是学会辨认方向的前提。 学生虽然已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但是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方向的这一要求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重要的是学好这部分内容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而且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方向,能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来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 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并能辨认物体所在的方向。 3.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1. 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辨认方向。 教材创设到操场上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通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认定了东方之后,再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把四个方向与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联系起来。再通过说一说“东、南、西、北各有什么”,进一步把四个方向与操场四周具体

的事物联系起来,将抽象的方向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情境建立起有意义的联 系。 2. 让学生体会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让学生把在操场四周看到的事物记录下来,带回教室进行展示与交流,目的是让学生从中发现记录方式的不同会给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不便,从而体会到统一规定地图上方向 的必要性。 3. 引导学生感受辨认方向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 东南西北1课时 2 辨认方向1课时 东南西北。(教材第15、第16页)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体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定的必要性,会在地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重点: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难点: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课件。

最新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完整版)

5.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认识折、冀等5个生字,学写守、株、待等9个生字。指导写好株、耕两个字,木和耒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变成点。 2.能读准字音、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疏通文意。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疏通文意。懂得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学生:预习寓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学过寓言故事吗,有什么特点?下面考考你,根据图片、能不能猜出故事名称?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知寓言故事出发,通过看图片猜寓言故事名称从而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2.出示图片。(守株待兔),古人写的寓言故事叫做文言文寓言,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咱们都了解过,今天咱们看看古人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株”“待”的写法。 (2)提问"株"什么意思?守株待兔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五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句。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折颈而死:“折”,做一做折的动作,提手旁。“颈”,应读三声。 (2)“冀”字正音。“冀”与“翼”对比识字。出示:羽翼、希冀。 (3)身为宋国笑。出示:[wéi]1.做,行,做事 2.当做,认做3.变成4.被 [wèi]1.替,给2.表目的3.对,向。 师提问:在本句中,“为”读哪个音?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加一加、熟字换偏旁等方法来识记生字。多音字根据不同的意思来辨别在此处的读音,加深学生的印象,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野营 ——有余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水果教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愿意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郊游。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 9个蛋糕、10碗方便面…… 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探求新知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9÷4=2(个)……(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师:和同位说一说9个面包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学生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用算式表示:9÷4=2(个)……(个)学生说出9÷4表示的意思和怎样进行计算的 2、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小结。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方便面:10÷4=2(碗)……2(碗) 矿泉水:11÷4=2(瓶)……3(瓶) 香肠:12÷4=3(根)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3、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呢?你打算每人分几块?师:假如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人呢?3块呢?还可以每人分几块?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师: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那么多的算式都有余数,为什么产生余数?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四边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2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 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单元教材分析 1三角形的特性。 情境图。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 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三角形的分类。 (1)分两个层次编排。(2)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3)三角形按边分类。 3三角形的内角和。 4图形的拼组。 (1)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 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生活中的数学,介绍平面图形密铺的知识。密铺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教材提供了一些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铺起来的图案,让学生知道什么 是密铺并感受密铺创造的美。并在最后展现了自然界中的密铺现象,即小蜜蜂 用六边形密铺成的蜂窝。要注意这里介绍密铺,主要是使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给 生活带来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对于密铺的概念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不要拔高要求,如对于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可以用来密铺不用让学生研究。 三、教学措施: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3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4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