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用植物半夏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半夏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半夏研究进展

作者:王庆

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21年第07期

摘要半夏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其药理活性丰富,临床应用广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咳、抗炎、降血脂、抗病毒、抗肿瘤、治疗冠心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药理作用。综述了半夏种类、资源分布、遗传多样性、化学成分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半夏有效成分代谢与调控机理,半夏抗癌活性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结构、含量及生物合成途径的作用机制,半夏种子、种苗、农药、肥料、温度、湿度、土壤等因素的系统研究,半夏优良种质资源选育等。

关键词半夏;资源分布;遗传多样性;化学成分;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7.23+9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https://www.doczj.com/doc/af19208622.html,ki.1673-890x.2021.19.015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之一,其性温、味辛、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在我国上千年的临床应用中,半夏临床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皖痞闷、梅核气、痈肿痰核等的治疗,效果显著[1]。现代药理

研究表明,半夏还具有抗肿瘤[2]、镇静催眠[3]、降血脂[4]等作用,此外,对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等[5-7]都有一定疗效。目前,半夏不但在新药、特效药和中成药中广泛应用,而且在方药饮片中大量使用,同时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汉方用药对我国半夏需求量也在逐年扩大,保健用药也在日益扩大[8],虽然各半夏道地产区也在积极强化半夏生产力度,但野

生半夏资源逐渐减少,人工栽培发展缓慢,产量逐年降低[9]。为更好地利用半夏,本文综述

了半夏的种类、资源分布、遗传多样性、化学成分和栽培技术等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进一步加强半夏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1 种类

半夏,又名地文、水玉、蝎子草、地珠半夏、野芋头、麻芋子等,最早入药见于西汉《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将半夏以“地文”“水玉”之名记载,《礼记·月令》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故为名也”[10]。半夏属(Pinellia Tenore)植物在全世界约有12种,分别为P. terfnate Breit.、P. tripatita Schott、半夏[P. ternate (Thunb.) Breit.]、掌叶半夏(P. pedatiseeta Schott)、盾叶半夏(P. peltata Pei)、滴水珠(P. cordata N. E. Brown)、石蜘蛛(P. integrifolia N. E. Br.)、大半夏(P. polyghlla S. L. Hu)、三裂叶半夏(P. prpartita Schot Syn.)、秭归半夏(P. zig uiensis L. Li)、鹞落坪半夏(P. yaoluopingensis X. H. Guo et X. L. Liu)和五叶半夏(P. ternata Breit. var. quinquefolia S. L. Hu),其中后面10种我国均有分布[11]。《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的半夏药材仅为半夏(P. ternate (Thunb.) Breit.)一

种[1]。由于半夏在不同生长环境中外观差异较大,其中叶形的差异最为明显,早在宋《图经本草》所载:“二月生苗一茎,顶端出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江南者似芍药叶”[10],已经表明半夏叶形存在差异。Engeler根据半夏叶形将半夏分为4个变种,分别为P. ternate (Thunb.) Breit. var. vulgaris、P. ternate (Thunb.) Breit. var. angustata、P. ternate (Thunb.)Breit. var. subpandurata、P. ternate (Thunb.) Breit. var. giraldinana[12],但目前诸多研究表明,各地不同居群半夏叶形差异极大,并无规律可循,很难单纯依据叶形来划分半夏的变种或进行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同时实际上也很难划清变种间界限,因此现代分类学家认为将所有半夏居群均命名为P. ternate (Thunb.) Breit.较妥[13]。根据不同炮制方式,半夏有3种炮制品,分别是法半夏、姜半夏和清半夏。

2 资源分布

药用植物半夏多生长于海拔2 500 m以下的草坡、荒滩、荒原、疏林,以及玉米、小麦等旱地作物地里。半夏道地产区在我国发生着一系列的更替,魏晋时期半夏的主产区在陕西、山东一带,唐代半夏主产区分布在河南、江苏、安徽一带,宋代和明代主要以山东济南半夏最上,此外安徽半夏也较好,半夏道地产区变迁的原因除了自然环境、经济原因外,与人文背景也密切相关[14]。目前半夏资源分布在我国较为广泛,野生半夏除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黑龙江、吉林未见野生居群分布外,其余各省均有分布[15]。郭巧生报道半夏主产于四川、湖北、河南、贵州、安徽等省,其次为山东、江苏、江西、浙江、湖南、云南等省[13]。李婷通过全国半夏资源调查,结果表明,历史上的半夏主产区栽培面积已经逐渐减少,有些栽培区已无半夏栽培,或向周边地区转移,当前全国半夏种植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东北部至重庆的丘陵及低山地区、甘肃天水地区、山西南部运城盆地地区、湖北西北部及中部低山丘陵区、河南西南部、山东西南部、云南至贵州的云贵高原地区[16]。

3 遗传多样性

半夏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生长环境或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居群甚至同一居群不同个体间,在叶片数目、叶型、珠芽数、珠芽产生的位置、花色、珠芽芽眼数目、生育期倒苗次数、倒苗时间上均存在丰富的变异类型,其中以叶、球芽和珠芽的变异最为明显[17-18]。在细胞形态上,染色体是遗传基因的主要载体,染色体数目的丰富变异决定了半夏的遺传多样性。不同居群半夏染色体数目差异较大,已报道的半夏染色体数有多倍体复合体2n=26,28,42,54,72,78,96,104,108,116,118,128,此外,还存在较多的非整倍体2n=80,84,88,94,96,98,101[19-20]。借助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半夏遗传多样性方面,刘波等根据36份不同居群半夏的过氧化物酶、酯酶及苹果酸脱氢酶的同工酶谱,发现3种同工酶系统在半夏物种中有共同特征谱带,同时又蕴含丰富的多态性[21]。韩凤等对田间农艺性状表现不同的4种类型半夏叶片中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过氧化物和酯酶同工酶谱在不同类型的半夏间有很高的多态性,除少数共有特征谱外,各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谱带差异[22]。Wen等对不同叶型半夏蛋白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芍药叶叶型半夏和掌叶叶型半夏的总蛋白含量

远高于竹叶叶型和桃叶叶型半夏,除芍药叶叶型半夏外,竹叶叶型、掌叶叶型和桃叶叶型显示相对较高的遗传相似性,不同地区的芍药叶型半夏遗传相似性较高,表明芍药叶叶型半夏受环境影响较小[23]。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RAPD、ISSR、AFLP等分子标记技术已应用于半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马芃锐等采用磁珠富集法以芍药叶型半夏作为开发基因组SSR分子标

记材料,利用获得的部分SSR引物进行了4种叶型半夏品种的初步鉴定,共筛选到841条半夏基因组序列,其中可用来开发SSR引物的序列有406条,最终成功设计出231对半夏SSR引物,随机挑选62对SSR引物,通过多态性分析,筛选到了7对可进行四种表型鉴定的SSR分子标记[24]。任碧轩等、李磊等分别用RAPD和ISSR方法对不同叶型半夏的DNA指纹图谱进行研究,从分子水平对半夏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25-26]。张杰等运用荧光标记引物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50份甘肃半夏样品进行了DNA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发现甘肃半夏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AFLP分子标记可有效应用于半夏种质资源鉴别和遗传多样性分析[27]。文燕采用ISSR技术发现不同居群半夏基因型间的相似系数在0.876 0~0.953 2之间,遗传多态性丰富[28]。王爱华等对16份野生半夏种质采用形态学性状和ISSR标记进行多态性评价,结果表明半夏多态性比率为76.6%,不同半夏样品间遗传差异性较大,形态学遗传距离变化范围在2.06~9.09,采用UPGMA法可以将16份样品聚为3

类,ISSR遗传距离变化范围在0.14~0.53,以0.32为阀值可将样品分为3类,表明样品聚类

与形态特征密切相关[29]。

4 化学成分

半夏中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半夏淀粉、生物碱、甾醇类、氨基酸、芳香族成分、有机酸类、黄酮类、鞣质及微量无机元素等。其中,淀粉含量最高,达到75.74%[30]。

生物碱作为半夏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防治帕金森病作用[31]、改善记忆障碍作用[32]和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33]等。半夏中生物碱含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产地、半夏种间变异、块茎大小、采收时期等。徐保宁等研究发现,不同产地半夏总生物碱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湖北作为半夏道地产区,所产半夏品质优良;四川和云南作为主产区,所产半夏生物碱

含量接近,品质亦优[34]。杨小艳比较了不同叶型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情况,发现竹叶型半夏的总生物碱含量较高,其次是芍药叶型半夏、桃叶型半夏,而柳叶型半夏的总生物碱含量最低,表明竹叶型半夏的品质可能优于其他叶型半夏,同时也表明总生物碱含量在半夏种间差异较大[35]。梅艳等研究表明不同种茎大小对半夏生物碱含量也有差异,以种茎1.0~1.5 cm含量最高,且产量较好[36]。曾建红等研究表明采收不同半夏粒径总生物碱含量间差异显著,以直径为2 cm左右的块茎最高[37]。采收期对半夏生物碱含量也有一定影响,梁娴等研究发现10月中旬采收的半夏块茎总生物碱含量最高,11月中旬采收的半夏块茎中鸟苷含量最高,但不同

地区采收期有所差异[38]。王孝华等在喀斯特温和气候区开展半夏采收期研究发现在9月上旬采收的半夏块茎产量最高,而在8月底采收的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为兼顾产量和品质,可在8月底至9月上旬适时采收[39]。

5 栽培技术

半夏属于耐阴作物,怕干旱、忌高温,栽培上以疏松肥沃、湿润、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为好。阮培均等研究发现栽培密度对半夏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磷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量影响较小,因此在半夏栽培中,要注意栽培密度、磷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量的合理控制,保证半夏产量提高和总生物碱含量累积[40]。在施肥中应注重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控制,张皓等通过不同施肥方式对半夏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发现,Cd是影响半夏洁净度的主要因子[41]。半夏栽培中半夏繁殖方式可以采用种子、珠芽和种茎繁殖,由于种子生长年限长,生产上主要采用珠芽和块茎作为种茎。裴国平等研究发现,增加种茎播种深度和增大粒级都能为半夏二级珠芽的产生提供条件,为增产提供可能性,但播种越深、粒级越大时,出苗也越少,珠芽的腐烂率也越高,因此保证半夏出苗和产量应根据种球大小调整适宜播种深度[42]。半夏种茎一般需要经过越冬贮藏,申浩等采用不同贮藏的半夏种茎进行常规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半夏种茎收获后,采用室内湿砂(土)贮藏或4 ℃冰箱贮藏,种茎的萌发和生长活力表现最好[43]。半夏作为喜阴植物,张丽霞等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半夏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全光照处理下,半夏植株矮小,不定根数量较多;在遮荫95%处理下,不定根数量最高,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在遮荫99%处理下,不定根数量较低[44]。这表明遮荫95%对半夏生长最有利。

随着野生半夏资源的大量减少,野生半夏资源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传统的人工栽培方式,用种量大,易传播病害和引起品种退化。近年来,学者也对半夏的组织培养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江艳华等以不同外植体,筛选了最佳诱导半夏类原球茎的培养方法,块茎诱导类原球茎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1.0 mg·L-1+NAA 0.3 mg·L-1,叶片和叶柄则采用MS+6-BA 1.0 mg·L-1+NAA 0.1 mg·L-1配比的培养基效果较好[45]。李东海等以生长状态良好且未长出珠芽的半夏叶柄为外植体建立了一种半夏快速繁殖的组培体系,半夏快速繁殖培养基为MS+6-BA 3.5 mg·L-1;生根培养基为 MS+6-BA3.5 mg·L-1+NAA0.5 mg·L-1[46]。刘永红等以野生半夏块茎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半夏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发现MS添加0.3 mg·L-1 Kin和1.0 mg·L-1 IBA的培养基上可诱导出分化出芽点和根的愈伤组织;MS添加0.3 mg·L-1 NAA和1.5 mg·L-1 6-BA的培养基中外植体直接分化为小块茎[47]。

6 展望

较多学者已对药用植物半夏的种类、资源分布、遗传多样性、化学成分及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但尚有问题亟待解决。1)目前,在半夏有效化学成分调控机理和有效成分代谢等方面的研究极少,应加强有效成分代谢与调控机理相关研究。2)已有研究表明半夏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和一定的毒性,但这些抗癌活性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结构、含量均缺乏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同时应发掘半夏更多的功能基因,了解半夏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的作用机制,為进一步开展分子育种及提高药材品质提高理论依据。3)半夏人工栽培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生产上病虫草害对半夏的生长和产量均有较大影响,生产上应根据半夏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开展半夏种子、种苗、农药、肥料、温度、湿度、土壤等

因素的系统研究,加强半夏优良种质资源选育,优化生态布局,综合配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高药材加工技术,为提供更多优质的半夏药材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23-124.

[2] 何立丽,顾恪波.半夏提取物抗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2):685-687.

[3] 方媚媚,林思思,袁拯忠.不同半夏炮制品对小鼠镇静作用的比较[J].医学研究杂志,2016,45(2):71-75.

[4] 李斌,程秀民,周永妍,等.半夏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1):47-48.

4 化学成分

半夏中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半夏淀粉、生物碱、甾醇类、氨基酸、芳香族成分、有机酸类、黄酮类、鞣质及微量无机元素等。其中,淀粉含量最高,达到75.74%[30]。

生物碱作为半夏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防治帕金森病作用[31]、改善记忆障碍作用[32]和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33]等。半夏中生物碱含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产地、半夏种间变异、块茎大小、采收时期等。徐保宁等研究发现,不同产地半夏总生物碱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湖北作为半夏道地产区,所产半夏品质优良;四川和云南作为主产区,所产半夏生物碱

含量接近,品质亦优[34]。杨小艳比较了不同叶型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情况,发现竹叶型半夏的总生物碱含量较高,其次是芍药叶型半夏、桃叶型半夏,而柳叶型半夏的总生物碱含量最低,表明竹叶型半夏的品质可能优于其他叶型半夏,同时也表明总生物碱含量在半夏种间差异较大[35]。梅艳等研究表明不同种茎大小对半夏生物碱含量也有差异,以种茎1.0~1.5 cm含量最高,且产量较好[36]。曾建红等研究表明采收不同半夏粒径总生物碱含量间差异显著,以直徑为2 cm左右的块茎最高[37]。采收期对半夏生物碱含量也有一定影响,梁娴等研究发现10月中旬采收的半夏块茎总生物碱含量最高,11月中旬采收的半夏块茎中鸟苷含量最高,但不同

地区采收期有所差异[38]。王孝华等在喀斯特温和气候区开展半夏采收期研究发现在9月上旬采收的半夏块茎产量最高,而在8月底采收的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为兼顾产量和品质,可在8月底至9月上旬适时采收[39]。

5 栽培技术

半夏属于耐阴作物,怕干旱、忌高温,栽培上以疏松肥沃、湿润、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为好。阮培均等研究发现栽培密度对半夏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磷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量影响较小,因此在半夏栽培中,要注意栽培密度、磷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量的合理控制,保证半夏产量提高和总生物碱含量累积[40]。在施肥中应注重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控制,张皓等通过不同施肥方式对半夏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发现,Cd是影响半夏洁净度的主要因子[41]。半夏栽培中半夏繁殖方式可以采用种子、珠芽和种茎繁殖,由于种子生长年限长,生产上主要采用珠芽和块茎作为种茎。裴国平等研究发现,增加种茎播种深度和增大粒级都能为半夏二级珠芽的产生提供条件,为增产提供可能性,但播种越深、粒级越大时,出苗也越少,珠芽的腐烂率也越高,因此保证半夏出苗和产量应根据种球大小调整适宜播种深度[42]。半夏种茎一般需要经过越冬贮藏,申浩等采用不同贮藏的半夏种茎进行常规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半夏种茎收获后,采用室内湿砂(土)贮藏或4 ℃冰箱贮藏,种茎的萌发和生长活力表现最好[43]。半夏作为喜阴植物,张丽霞等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半夏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全光照处理下,半夏植株矮小,不定根数量较多;在遮荫95%处理下,不定根数量最高,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在遮荫99%处理下,不定根数量较低[44]。这表明遮荫95%对半夏生长最有利。

随着野生半夏资源的大量减少,野生半夏资源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传统的人工栽培方式,用种量大,易传播病害和引起品种退化。近年来,学者也对半夏的组织培养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江艳华等以不同外植体,筛选了最佳诱导半夏类原球茎的培养方法,块茎诱导类原球茎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1.0 mg·L-1+NAA 0.3 mg·L-1,叶片和叶柄则采用MS+6-BA 1.0 mg·L-1+NAA 0.1 mg·L-1配比的培养基效果较好[45]。李东海等以生长状态良好且未长出珠芽的半夏叶柄为外植体建立了一种半夏快速繁殖的组培体系,半夏快速繁殖培养基为MS+6-BA 3.5 mg·L-1;生根培养基为 MS+6-BA3.5 mg·L-1+NAA0.5 mg·L-1[46]。刘永红等以野生半夏块茎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半夏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发现MS添加0.3 mg·L-1 Kin和1.0 mg·L-1 IBA的培养基上可诱导出分化出芽点和根的愈伤组织;MS添加0.3 mg·L-1 NAA和1.5 mg·L-1 6-BA的培养基中外植体直接分化为小块茎[47]。

6 展望

较多学者已对药用植物半夏的种类、资源分布、遗传多样性、化学成分及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但尚有问题亟待解决。1)目前,在半夏有效化学成分调控机理和有效成分代谢等方面的研究极少,应加强有效成分代谢与调控机理相关研究。2)已有研究表明半夏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和一定的毒性,但这些抗癌活性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结构、含量均缺乏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同时应发掘半夏更多的功能基因,了解半夏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分子育种及提高药材品质提高理论依据。3)半夏人工栽培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生产上病虫草害对半夏的生长和产量均有较大影响,生产上应根据半夏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开展半夏种子、种苗、农药、肥料、温度、湿度、土壤等因素的系统研究,加强半夏优良种质资源选育,优化生态布局,综合配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高药材加工技术,为提供更多优质的半夏药材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23-124.

[2] 何立丽,顾恪波.半夏提取物抗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2):685-687.

[3] 方媚媚,林思思,袁拯忠.不同半夏炮制品对小鼠镇静作用的比较[J].医学研究杂志,2016,45(2):71-75.

[4] 李斌,程秀民,周永妍,等.半夏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1):47-48.

4 化学成分

半夏中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半夏淀粉、生物碱、甾醇类、氨基酸、芳香族成分、有机酸类、黄酮类、鞣质及微量无机元素等。其中,淀粉含量最高,达到75.74%[30]。

生物碱作为半夏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防治帕金森病作用[31]、改善记忆障碍作用[32]和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33]等。半夏中生物碱含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产地、半夏种间变异、块茎大小、采收时期等。徐保宁等研究发现,不同产地半夏总生物碱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湖北作为半夏道地产区,所产半夏品质优良;四川和云南作为主产区,所产半夏生物碱

含量接近,品质亦优[34]。杨小艳比较了不同叶型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情况,发现竹叶型半夏的总生物碱含量较高,其次是芍药叶型半夏、桃叶型半夏,而柳叶型半夏的总生物碱含量最低,表明竹叶型半夏的品质可能优于其他叶型半夏,同时也表明总生物碱含量在半夏种间差异较大[35]。梅艳等研究表明不同种茎大小对半夏生物碱含量也有差异,以种茎1.0~1.5 cm含量最高,且产量较好[36]。曾建红等研究表明采收不同半夏粒径总生物碱含量间差异显著,以直径为2 cm左右的块茎最高[37]。采收期对半夏生物碱含量也有一定影响,梁娴等研究发现10月中旬采收的半夏块茎总生物碱含量最高,11月中旬采收的半夏块茎中鸟苷含量最高,但不同

地区采收期有所差异[38]。王孝华等在喀斯特温和气候区开展半夏采收期研究发现在9月上旬采收的半夏块茎产量最高,而在8月底采收的半夏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为兼顾产量和品质,可在8月底至9月上旬适时采收[39]。

5 栽培技术

半夏属于耐阴作物,怕干旱、忌高温,栽培上以疏松肥沃、湿润、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为好。阮培均等研究发现栽培密度对半夏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磷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量影响较小,因此在半夏栽培中,要注意栽培密度、磷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量的

合理控制,保证半夏产量提高和总生物碱含量累积[40]。在施肥中应注重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控制,张皓等通过不同施肥方式对半夏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发现,Cd是影响半夏洁净度的主要因子[41]。半夏栽培中半夏繁殖方式可以采用种子、珠芽和种茎繁殖,由于种子生长年限长,生产上主要采用珠芽和块茎作为种茎。裴国平等研究发现,增加种茎播种深度和增大粒级都能为半夏二级珠芽的产生提供条件,为增产提供可能性,但播种越深、粒级越大时,出苗也越少,珠芽的腐烂率也越高,因此保证半夏出苗和产量应根据种球大小调整适宜播种深度[42]。半夏种茎一般需要经过越冬贮藏,申浩等采用不同贮藏的半夏种茎进行常规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半夏种茎收获后,采用室内湿砂(土)贮藏或4 ℃冰箱贮藏,种茎的萌发和生长活力表现最好[43]。半夏作为喜阴植物,张丽霞等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半夏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全光照处理下,半夏植株矮小,不定根数量较多;在遮荫95%处理下,不定根数量最高,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在遮荫99%处理下,不定根数量较低[44]。这表明遮荫95%对半夏生长最有利。

随着野生半夏资源的大量减少,野生半夏资源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传统的人工栽培方式,用种量大,易传播病害和引起品种退化。近年来,学者也对半夏的组织培养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江艳华等以不同外植体,筛选了最佳诱导半夏类原球茎的培养方法,块茎诱导类原球茎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1.0 mg·L-1+NAA 0.3 mg·L-1,叶片和叶柄则采用MS+6-BA 1.0 mg·L-1+NAA 0.1 mg·L-1配比的培养基效果较好[45]。李东海等以生长状态良好且未长出珠芽的半夏叶柄为外植体建立了一种半夏快速繁殖的组培体系,半夏快速繁殖培养基为MS+6-BA 3.5 mg·L-1;生根培养基为 MS+6-BA3.5 mg·L-1+NAA0.5 mg·L-1[46]。刘永红等以野生半夏块茎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半夏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发现MS添加0.3 mg·L-1 Kin和1.0 mg·L-1 IBA的培养基上可诱导出分化出芽点和根的愈伤组织;MS添加0.3 mg·L-1 NAA和1.5 mg·L-1 6-BA的培养基中外植体直接分化为小块茎[47]。

6 展望

较多学者已对药用植物半夏的种类、资源分布、遗传多样性、化学成分及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但尚有问题亟待解决。1)目前,在半夏有效化学成分调控机理和有效成分代谢等方面的研究极少,应加强有效成分代谢与调控机理相关研究。2)已有研究表明半夏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和一定的毒性,但这些抗癌活性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结构、含量均缺乏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同时应发掘半夏更多的功能基因,了解半夏有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分子育种及提高药材品质提高理论依据。3)半夏人工栽培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在生产上病虫草害对半夏的生长和产量均有较大影响,生产上应根据半夏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开展半夏种子、种苗、农药、肥料、温度、湿度、土壤等因素的系统研究,加强半夏优良种质资源选育,优化生态布局,综合配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高药材加工技术,为提供更多优质的半夏药材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23-124.

[2] 何立丽,顾恪波.半夏提取物抗恶性肿瘤的作用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2):685-687.

[3] 方媚媚,林思思,袁拯忠.不同半夏炮制品對小鼠镇静作用的比较[J].医学研究杂志,2016,45(2):71-75.

[4] 李斌,程秀民,周永妍,等.半夏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1):47-48.

半夏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半夏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组织培养,又称离体培养,是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活器官、组织或细胞放置在适宜的培养基内,并放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培养而重新形成的细胞、组织或个体。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医药开发等研究。应用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组培快繁和脱毒技术大规模生产优质种苗满足种植的需要;二是通利用组织培养产生的愈伤组织或悬浮细胞中直接提取药物所需的有效成分或通过生物转化、酶促反应等手段间接获取药物所需药物。 3.1 半夏组培扩繁的研究 为了解决某些药用植物天然野生资源过度采挖,人工栽培繁殖系数低,用种严重不足等问题,已经药用植物对植物组培快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组培快繁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可以有效解决某些有性繁殖系数低的药用植物的用种问题。我国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始于上世纪50年代,罗士韦(1964)首次报道了我国关于人参组织培养获得成功的研究成果。1983年全国召开了第一届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讨论会。目前为止,我国药用植物已有100多种,其中大多数为珍贵的药用植物通过组培快繁技术繁殖获得了成功。 目前,通过组培快速繁殖已获得了半夏无菌苗苗。张振媛(2008)报道了不不同激素对不同品系荆半夏的诱导作用是不同的。黄海波等人比较不同激素对半夏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发现较低浓度的6-BA和NAA对半夏植株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张丽梅等(2003)以珠芽和块茎为外植体在添加1.0 mg/L BA的MS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发现不需要转移培养,就能在外植体上可长出多株根系粗壮,植株健壮小苗。郝会军(2008)等报道了半夏组培苗炼苗技术的研究,发现对组培获得的无菌苗进行炼苗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其无菌苗在大田的移栽成活率。 3.2 半夏的悬浮培养的研究 贾永芳等人采用半夏细胞悬浮培养对植株再生进行了研究,发现将半夏幼嫩叶片在MS + 2.0 mg/L 2,4-D + 0.5 mg/L BA培养基上一个月内可以诱导出较好的愈伤组织,取颜色鲜黄的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经3-4次继代后得到分散性好的半夏细胞悬浮系,并将细胞悬浮液过滤获得到的小细胞团接种于MS + 0.2

半夏资源研究进展

“ 《 “ 《 “ “ 半夏资源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 半夏;品种研究;中药资源;品质评价;综述 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 Pinellia ternate(Thunb.)Beri.的干燥块 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效 [1]。目前,半夏的年需 求量在 500~600 万 kg,而半夏野生加家种量仅能满足 1/3,市场缺口 很大。为弄清半夏的用药历史、生产现状、质量评价等情况 ,笔者就 近年来有关半夏资源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 品种 1.1 考证 《礼记·月令》称:“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最早提出半夏 之名。半夏本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如 《吴普本草》云: 半夏生微丘或生野中,二月始生叶,三三相偶,白花 圆上。”《新修本草》言:“半夏所在皆是 ,生平泽中者 ,名羊眼半夏 , 圆白为胜。” 蜀本草》谓: 苗一茎,茎端三叶,有二根相重,上大下小, 五月采则虚小,八月采实大。” 本草图经》载: 二月生苗,一茎,茎端 出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光,江南者似芍药叶。根下相重生,上大下 小,皮黄肉白。”《植物名实图考》谓: 所在皆有,有长叶、圆叶两种,

“ 《 ( “ 同生一处,夏亦开花,如南星而小,其梢上翘似蝎尾。”[2]《本草纲目》 除引载上述本草外,还载有半夏图。 历代本草虽未提及半夏叶柄上具珠芽,1 年生者常为单叶,但从其 描述的植物形态和附图特征来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 称“《中国药典》”)、《中国植物志》中收载的半夏是一致的,均为天 南星科植物 Pinellia ternate(Thunb.) Beri.的干燥块茎[3]。 1.2 历史产区 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指出,半夏“生槐里川谷”,即半夏原产 于陕西兴平县一带。在《本草经集注》又曰: 槐里属扶风(陕西关中 一带),今第一出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 神农本草经》中所 指的青州即山东济南、胶东一带 ;吴中即江苏苏南一带。宋代《图经 本草》载:“在处有之,以齐州者(齐州即今山东省历城县)为佳。”其 后,《药物出产辩》则认为“产湖北荆州为最好” 荆州即今湖北江陵 一带)[4]。《中国道地药材》认为: 半夏现时以湖北、河南、山东所 产为佳。”[5] 总之,唐代以前半夏以陕西一带所产为佳,逐渐移至山东、苏南等 地,后又以湖北、河南、山东所产为佳,历经了一个由西到东,又由东 至西的历史变迁过程。目前,我国半夏主要产于陕西、湖北、山东、 山西、四川、河南、甘肃、江苏等中东部地区 ,可能多由历史产区发 展起来的。 1.3 品种研究现状

药用植物半夏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半夏研究进展 作者:王庆 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21年第07期 摘要半夏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其药理活性丰富,临床应用广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咳、抗炎、降血脂、抗病毒、抗肿瘤、治疗冠心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药理作用。综述了半夏种类、资源分布、遗传多样性、化学成分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半夏有效成分代谢与调控机理,半夏抗癌活性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结构、含量及生物合成途径的作用机制,半夏种子、种苗、农药、肥料、温度、湿度、土壤等因素的系统研究,半夏优良种质资源选育等。 关键词半夏;资源分布;遗传多样性;化学成分;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7.23+9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https://www.doczj.com/doc/af19208622.html,ki.1673-890x.2021.19.015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之一,其性温、味辛、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在我国上千年的临床应用中,半夏临床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皖痞闷、梅核气、痈肿痰核等的治疗,效果显著[1]。现代药理 研究表明,半夏还具有抗肿瘤[2]、镇静催眠[3]、降血脂[4]等作用,此外,对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等[5-7]都有一定疗效。目前,半夏不但在新药、特效药和中成药中广泛应用,而且在方药饮片中大量使用,同时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汉方用药对我国半夏需求量也在逐年扩大,保健用药也在日益扩大[8],虽然各半夏道地产区也在积极强化半夏生产力度,但野 生半夏资源逐渐减少,人工栽培发展缓慢,产量逐年降低[9]。为更好地利用半夏,本文综述 了半夏的种类、资源分布、遗传多样性、化学成分和栽培技术等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进一步加强半夏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1 种类 半夏,又名地文、水玉、蝎子草、地珠半夏、野芋头、麻芋子等,最早入药见于西汉《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将半夏以“地文”“水玉”之名记载,《礼记·月令》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故为名也”[10]。半夏属(Pinellia Tenore)植物在全世界约有12种,分别为P. terfnate Breit.、P. tripatita Schott、半夏[P. ternate (Thunb.) Breit.]、掌叶半夏(P. pedatiseeta Schott)、盾叶半夏(P. peltata Pei)、滴水珠(P. cordata N. E. Brown)、石蜘蛛(P. integrifolia N. E. Br.)、大半夏(P. polyghlla S. L. Hu)、三裂叶半夏(P. prpartita Schot Syn.)、秭归半夏(P. zig uiensis L. Li)、鹞落坪半夏(P. yaoluopingensis X. H. Guo et X. L. Liu)和五叶半夏(P. ternata Breit. var. quinquefolia S. L. Hu),其中后面10种我国均有分布[11]。《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收载的半夏药材仅为半夏(P. ternate (Thunb.) Breit.)一

有毒中草药之半夏

有毒中草药之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it. 的块茎。味辛,性温,有毒。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医家论药之半夏 “半夏,俗用为肺药,非也。止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小柴胡中虽为止呕,亦助柴胡能主恶寒,是又为足少阳也,又助黄芩能去热,是又为足阳明也。往来寒热,在表里之中,故用此有各半之意,本以治伤寒之寒热,所以名半夏。”(《汤液本草》) “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痰,辛以润之是矣。”(《本草纲目》) “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医学启源》) “半夏,柴胡为之使。辛温善散,故主伤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往来寒热。苦善下泄,邪在胸中,则心中坚,胸胀咳逆;邪在上焦,则头眩;邪在少阴,则咽喉肿痛。《别录》亦谓其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逆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亦皆邪在上焦胸中之所致,故悉主之也。中焦者,足太阴之所治也,有湿有热,清浊不分则肠鸣,湿热胜则自汗,入足太阴故并主之。辛能散结,故消痈肿。脾家湿热,则面色痿黄,实脾、分水、燥湿,则前证俱除,面目因而滑泽矣。辛温有毒,体滑性燥,故堕胎也。”“半夏,古人立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其所最易误而难明者,世医类以其能去痰,凡见痰嗽,莫不先投之,殊不知咳嗽吐痰,寒热骨蒸,类皆阴虚肺热,津液不足之候,误服此药,愈损津液,则肺家愈燥,阴气愈虚,浓痰愈结,必致声哑而死。若合参、术,祸不旋踵。盖以其本脾胃家药,而非肺肾药也。寒湿痰饮作嗽,属胃病者固宜,然亦百之一二,其阴虚火炽,煎熬真阴,津液化为结痰,以致喉痒发咳者,往往而是,故凡痰中带血、口渴、咽干,阴虚咳嗽者,大忌之。又有似中风,痰壅失音,偏

半夏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半夏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目录 摘要 (2) 第1章引言 (3) 第2章半夏的化学成分 (4) 2.1生物碱类 (4) 2.2刺激性成分 (4) 2.3挥发油类 (4) 2.4有机酸类 (4) 2.5氨基酸类 (4) 2.6蛋白质类 (5) 第3章半夏的药理作用 (6) 3.1抗肿瘤作用 (6) 3.2对胃肠道的影响 (6) 3.3抗生育作用 (7) 3.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7) 3.5镇痛、抗溃疡作用 (7) 3.6祛痰镇咳作用 (8) 3.7镇吐作用 (8) 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0)

半夏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中药学专业2017级函授专升本

摘要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下品。其性温,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有小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其含β-谷甾醇、葡萄糖苷、黑尿酸、天门冬氨酸、精氨酸、β-氨基酸;另含胆碱、微量挥发油、原儿茶醛等,原儿茶醛为半夏辛辣刺激性物质。临床有生半夏和制半夏之分,生半夏历来被视为有毒药物。近年来,医药界对半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半夏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半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第1章引言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5~40cm;地下块茎球形或扁球形;芽的基部着多数须根,叶基生具长柄。2年生以上为3小复叶,小叶片椭圆至披针形;叶柄下部内侧着生一卵形珠芽;花雌雄同株,肉穗花序顶生,佛焰苞绿色或绿紫色,花期4~7月,果期8~9月。半夏为浅根性植物,喜肥,原多野生于潮湿而疏松肥沃的沙壤上或腐殖土上。喜温和、湿润气候和荫蔽环境,怕干旱,忌高温。夏季宜在半阴半阳环境中生长;土壤含水量在20%~40%时生长较为适宜,干旱缺水易倒苗;随生长环境的变化,1年可倒苗1~3次。甘肃省陇南市所产西和半夏具有个大、色白、形圆、质坚、粉性足、药用成分高等特点。

半夏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半夏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半夏,又称为胆南星、葛根、南星、白蔹等,是一种具有药用和食用价值的中草药材。半夏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硷类、甾体类等,具有消炎、利水、止咳、镇静等功效。由于其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半夏的种植和栽培技术也逐渐受到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半夏的种植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为了提高半夏的产量和品质,探索半夏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半夏的产量和药用价值,促进半夏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目前关于半夏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尚缺乏系统性的总结和深入探讨。开展半夏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种植指导,也有助于推动半夏产业的发展和提升。【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半夏的高产、优质和高效栽培技术,以提高其产量和质量,满足市场需求。通过研究不断优化栽培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半夏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半夏的栽培技术,可以为其他药用植物的种植提供经验和参考,促进我国药

材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目的是实现半夏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全面推广和应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2. 正文 2.1 半夏的生长特点 半夏(Pinellia ternata)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平喘止咳的功效。它的生长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环境适应性强:半夏适应性广泛,可以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中高山地区,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可以在林下、竹园、田边等地种植,适应性强。 2. 生长周期短:半夏生长迅速,一般从种子到收获只需4-5个月的时间,生长周期短,适合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 3. 耐贫瘠土壤:半夏根系发达,能够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耐贫瘠土壤。但是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更为旺盛,产量更高。 4. 比较耐寒:半夏对低温的适应性较强,可以耐受轻度的寒冷,但是对严寒不耐。 半夏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耐贫瘠土壤、比较耐寒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半夏的高产栽培提供了基础。在栽培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这些生长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以提高半夏的产量和品质。

半夏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

半夏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Thunb.)Berit.重要药用植物,以块茎入药,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收录的唯一正品半夏药材。半夏,性温、味辛,有毒,具有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的功效,由于半夏为紧缺药材,并具有一定的毒性,在临床上处方出现的几率高,配伍量大。 1化学成分 1.1刺激性成分。关于半夏刺激性成分是何物质说法不一,最初国外学者认为半夏的刺激性成分是2,5-二羟基苯乙酸及其苷、L-脯氨酸-L-缬氨酸和原儿茶醛、3,4-二羟基苯甲酸及其苷。目前认为半夏中具有特殊晶形的草酸钙针晶是半夏的刺激性成分。钟凌云等通过对半夏的刺激性毒性成分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初步表明在生半夏中存在的大量极细长并质地坚韧的草酸钙针晶,针晶可直接刺激黏膜细胞导致细胞破损,产生大量炎症介质,从而引起刺激疼痛感,他们通过从生半夏中提取分离出纯草酸钙针晶,并将提取分离得到的半夏草酸钙针晶进行家兔眼刺激性的实验研究,确证了生半夏的刺激性来自于半夏中所含有的特殊晶形的草酸钙针晶。吴皓通过以药典规定的明矾浓度和碱液浓度浸泡生半夏,并采用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草酸钙含量、家兔眼刺激性实验等方法,发现8%明矾水或pH>12以上的碱水炮制可使生半夏药材 中具有强刺激性成分草酸钙针晶的针形晶体破坏,含量降低,刺激性毒性降低。然而草酸钙针晶普遍存在于其他多种中药中,其形状不一,为何只有存在于半夏中的草酸钙针晶能引起刺激性作用?这些值得进一步进行关联性研究,而从草酸钙针晶被破坏的角度解释其为半夏刺激性成分的研究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半夏多糖衍生化研究

半夏多糖衍生化研究 摘要:半夏,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药用植物,具有燥湿化痰,防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作用,兽医用以治锁喉癀。大多数重要多糖在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中,具有细胞毒性较小的优点,半夏多糖可以通过作用于细胞核,诱导SH-SYSY,PC12细胞的凋亡起到抑制肿瘤发生和增殖的作用。半夏中所含葡萄糖醛酸衍生物对士的宁和乙酰胆碱有解毒作用。 关键词:半夏;多糖;衍生化

目录 半夏多糖衍生化研究................................................... - 1 - 1 概述 .............................................................. - 3 - 1.1 半夏......................................................... - 3 - 1.2 多糖......................................................... - 3 - 1.3 衍生化方法................................................... - 4 - 1.4 半夏的化学组成 .................................................. - 5 - 1.4.1 半夏多糖 ...................................................... - 5 - 1.4.2 生物碱类 ...................................................... - 5 - 1.4.3 氨基酸类 ...................................................... - 5 - 1.4.4 凝集素 ........................................................ - 5 - 1.4.5 有机酸 ........................................................ - 5 - 1.4.6 其他成分 ...................................................... - 5 - 2 半夏多糖的制备 .................................................... - 5 - 2.1 实验试剂 ........................................................ - 5 - 2.2 仪器与设备 ...................................................... - 6 - 2.3 多糖的提取 ...................................................... - 6 - 3 半夏粗多糖PT-0的羧甲基化分析 ..................................... - 7 - 3.1 仪器与设备 ...................................................... - 7 - 3.2 实验流程 ........................................................ - 7 - 4 结果 .............................................................. - 8 - 4.1 半夏多糖的提取 .................................................. - 8 - 4.2 各种半夏多糖的理化性质 .......................................... - 8 - 4.3 半夏粗多糖的羧甲基化分析 ........................................ - 8 - 结论致谢: ........................................................... - 9 - 参考文献: ........................................................... - 9 -

半夏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其药化研究

半夏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其药化研究 植物内生真菌是指在某一时期生活在健康植物体内但对寄主植物组织并不引起明显侵染的真菌。某些内生真菌能产生与宿主相似的活性代谢产物而成为新药的来源之一。 内生真菌数量庞大,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微生物资源,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以中国的一种重要药用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产活性代谢产物状况。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来源于中国的贵州、四川、江苏、云南、陕西、广西六个省份的八个地区的半夏植物样本的不同的组织中一共分离到61株内生真菌,经过传统的形态学和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鉴定结果为这些内生真菌分属于4个亚门,5个纲,5个目,8个科,11个属。这11个属分别为:镰孢属Fusarium sp.(大约占总数的27.87%),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大约占总数的21.31%),附球菌属Epicoccum sp.(大约占总数的13.11%),被孢霉属Mortierella sp.(大约占总数的9.84%),茎点霉属Phoma sp.(大约占总数的8.20%),曲霉属Aspergillus sp.(大约占总数的6.56%),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sp.(大约占总数的4.92%),毛霉属Mucor sp.(大约占总数的3.28%),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 sp.(大约占总数的1.64%),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 sp.(大约占总数的1.64%),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 sp.(大约占总数的1.64%)。 分离到的内生真菌在亚门水平上以半知菌亚门为优势菌群,在纲的水平上以丝孢纲Hyphomycetes为主,占到总数的68.85%,其次是接合菌纲Zygomycetes (13.12%),腔孢纲Coelomycetes(13.12%),层菌纲Hymenomycetes(3.28%)和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1.64%)。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半夏植株以及同一

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药效学研究

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药效学研究 中草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药源资源和深厚的药品研 究历史。许多中草药及其提取物已被应用于治疗一系列疾病,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药效学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将围绕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药效学研究展开。 一、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 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药效学研究需要使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其中最常用的方 法包括:动物实验法、细胞实验法、化学分离法、生物活性测试法、配伍规律分析法、系统学研究法等。 1. 动物实验法 动物实验法是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药效学研究的基础研究方法。动物实验法主 要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犬等动物的生理和病理学表现的观察研究,这些观测可用于研究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对动物体内物理、生化、免疫等方面功能的影响。 2. 细胞实验法 细胞实验法是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药效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细胞实验法主要包括,对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生长指标、代谢物、酶活性等的检测,可以用于探讨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对细胞功能和代谢的作用。 3. 化学分离法 化学分离法主要指对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常用的化学分 离方法包括萃取、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反相色谱、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等。 4. 生物活性测试法

生物活性测试法是通过生物实验检测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的方法。 其中包括药物的抗氧化、抗炎、抗病毒、抗癌、免疫调节等作用的评价。 5. 配伍规律分析法 配伍规律分析法是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研究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通过对中草 药配伍的观察、实验,从中总结出中草药配伍的规律,最终具体的应用到病人服用的方药中。 6. 系统学研究法 系统学研究法是综合运用生物学、化学、计算机技术、图形学等学科,对中草 药及其化学成分的药效学进行整体研究。该方法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在多个层次上对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生物学、药理学、分子学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完整、系统分析。 二、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的主要药效学研究成果 1. 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 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黄芪、丹参、三七等 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被证实能够治疗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这些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具有抗凝、抗炎、扩张血管、改善心血管功能等作用。 2. 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对肿瘤的防治作用 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对肿瘤的防治也具有显著的作用。金银花、青蒿、半夏、 三七、白术等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具有良好的抗癌作用。而且,这些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还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力,提高治疗成功率。 3. 中草药及其化学成分对骨折的修复作用

京半夏的用途

京半夏的用途 京半夏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它的学名是Pinelliae Rhizoma Praeparatum cum Zingibere et Alumine,又称半夏、半夏升麻、炒半夏等。京半夏是圆柱形的根茎,表面黄白或淡黄色,泡水后柔软。它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并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京半夏的用途。 首先,京半夏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根据中医理论,京半夏味辛,性微温,具有化痰、平喘、祛湿的作用。临床上,它常用于痰湿阻肺、咳嗽、气喘等症状的治疗。特别是对于痰气壅盛、咳嗽咯痰粘稠的患者,京半夏可以起到良好的化痰作用,有效缓解咳嗽、清除肺部痰液,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呼吸功能。 其次,京半夏还具有缓解胸膈痛的作用。在中医理论中,京半夏被认为能行气活血,有着调理气机、舒缓脾胃、止痛的功效。因此,它常用于胸闷、胸痛、呃逆等症状的治疗。临床研究表明,京半夏可以缓解突发性心绞痛、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胃痛等疼痛症状,使患者感到舒适。 除此之外,京半夏还具有抑菌、抗炎的效果。有研究发现,京半夏水提物对某些致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等。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京半夏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此外,京半夏还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因此,在中医药领域,京半夏常用于感冒、咽炎、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起到抑制病原菌和缓解炎症的作用。

另外,京半夏还被广泛运用于舒缓胃肠不适的治疗。由于其具有舒脘散结、健胃化痰的功效,中医常将京半夏用于脘腹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症状的调理。此外,京半夏还可以通过增强胃肠道蠕动,加速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改善胃肠功能,防治便秘等问题。 综上所述,京半夏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药用价值。它可以用于化痰止咳、缓解胸膈痛、抑菌抗炎、舒缓胃肠不适等多种症状的治疗。当然,在使用京半夏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医嘱来确定剂量和疗程,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另外,由于京半夏有一定的毒性,应在中医专家的指导下使用,切忌乱用、滥用。

半夏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其药化研究85

半夏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其药化研究 摘要】植物与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形成共生或寄生关系,这些真菌在寄主 体内生长的过程中不会造成寄主感染或发病,部分寄生真菌还能够与宿主产生相 似的新陈代谢产物。我国中医以中药治疗为主,其中大部分为植物性药物,所寄 生的真菌能够产生大量有效药物成分,形成了新的药物资源。本文即是以半夏内 生真菌的多样性和药化进行研究,首先探讨了半夏体内真菌的分离和鉴别方法, 同时阐述了这些真菌所合成的盐酸麻黄碱的研究,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半夏;内生真菌;分离;种类;盐酸麻黄碱 人类最早于1898年从黑麦草当中分离了内生真菌,但这类真菌对于植物 本身不但不会造成影响,还会促进植物的成长,因此对于这类真菌的研究一直处 于基础阶段。直到1977年人们发现能够导致中毒的内生真菌后,对于这类真 菌的研究才真正开始,并且逐渐发展到了医疗领域,使得人们对于药材内生真菌 的作用越来越感兴趣。1半夏内生真菌的分离和分类1.1半夏内生真菌的分离 在对半夏内生真菌进行分离时,选取的材料应为采摘时间不超过48的半夏药材。实验工具主要包括胶带、剪刀、镊子、滤纸、脱脂棉、三角瓶、培养皿、玻璃棒、接种环等,使用药剂包括青霉素、链霉素、甲基蓝、蛋白胨、蔗糖、葡萄糖、琼脂、蒸馏水、乙醇等。实验设备包括恒温培养箱、光学显微镜、电干燥箱、天平、灭菌锅等。 首先为分离的真菌制备培养基,其中含有淀粉、葡萄糖、琼脂、蒸馏水等, 将所有材料用水煮沸至30,并在121℃的灭菌锅内进行杀菌,灭菌时间也为 30。在培养基冷却至45℃时,将链霉素和青霉素加入到培养基当中,剂量分 别为40和30。选择半夏的根茎、叶片、花瓣等进行清洗,用纱布擦干,然后 再用无菌蒸馏水对样本进行反复清洗,大约3次,利用已消毒的吸水纸将样本表 面水分吸干。将处理好的根茎切成1的小块,叶片和花瓣则切成4的小片。将处 理好的样本在培养基上进行涂抹,不用部位按照不同的印迹进行处理。再选取其 他的组织样本,用乙醇浸泡3,之后重复清洗3次,根据培养基上的印迹进行对照。 将已制备完成的培养基放入27℃的恒温培养箱当中,在3至4内即可生长 出菌丝,利用接种环将菌丝挑起转移到另外的培养基上,这样就可以得到半夏内 生真菌的样本。再将形态不同的菌丝分别移植到其它培养皿上,通过镜检的方式 观察真菌当中是否存在其它杂菌,保证真菌的纯度。1.2半夏内生真菌的分类 将已经制备好的纯化菌丝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采用点种的方式,利用接种环挑 取少量的菌丝移植在培养皿的中心位置,并将其放置于28℃的恒温培养箱内进 行培养,在7到14之后进行观察和分类。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包括菌落 直径的大小,菌落表面的颜色,菌落色素是否渗透培养基当中,菌丝纹路,菌丝 密度,菌丝形态,菌丝高度,菌丝边缘形态,有无渗出物等。观察的方法是将菌 株挑取放置在载玻片上,利用镜检方式进行观察。 从分类结果当中可以看出,共有3个属,25种不同的菌株。其中菌落形态 呈绒毛状,颜色为白色,在数天后变化为青绿色,菌落边缘整齐,孢子形态以镰 刀形为主的为镰孢属真菌,共包括11种。菌落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呈淡黄色, 少部分呈青黄色,菌丝微观观察分枝较少,分生孢子梗为无色,孢子头呈近球桩,为曲霉属,共12种。菌落的中心颜色较暗,当菌落周围呈白色,形状为毛毡状,分生孢子梗颜色较暗,没有任何分枝,孢子本身颜色较暗,并且具有明显的横纵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中草药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 进展 摘要:中国传统医药微生物发酵技术是在继承传统中药加工方法的基础上, 吸收微生态研究成果,并结合了现代生物工程发酵技术,形成的中国新的高等传 统医药技术,主要从天然药物技术中探索新的治疗效果。中药的生长通常是在自 然条件下进行的,但目前中药发酵技术是通过充分吸收现代微生物和生物工程研 究成果逐步形成的。先进发酵工艺的特点是:采用一种或多种有益菌的益生菌作 为品种,添加到中药提取物中,随后使产品符合现代发酵工艺产成的。这是一种 含中药有效成分、细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的新型中药加工发酵工艺。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中草药研制;活性物 1微生物发酵中药的应用历史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采用发酵法制药。临床上仍使用的发酵类型中 药有六神曲、半夏曲、光豆豉、豆黄等,均为固体发酵。中药微生物中使用的许 多微生物是药用真菌或与真菌混合的菌群,包括许多中药使用的药用真菌。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中药与微生物,尤其是一些药用真菌有很大关系。汉初《神龙本草》对灵芝、茯苓、猪苓、雷丸等真菌有明确记载,而且这些药物到了 今天仍在使用。 药用微生物发酵使用历史悠久,也是中药中重要的加工方法。一般来说,它 主要在中药加工中发挥作用。此外,与在中药应用中广泛覆盖的微生物发酵中药 相比,许多发酵药已经实现了临床应用[1]。例如,片仔癀的主要成分是三七的微 生物发酵产物:神曲是将面粉、红豆、苦杏仁、新鲜青蒿、实验室香皂和新鲜辛 辣何首乌等部分混合后制成的曲。 迄今为止,研究人员使用了许多传统的抗菌剂。它们在各种中药中用作辅料,在经过了微生物发酵的加工之后,这些东西也变成了发酵物自身的组成成分,就

半夏机械化收获技术应用前景思考

半夏机械化收获技术应用前景思考 摘要:半夏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还可以解放劳动力,缩短收获期,为半夏的及时收获提供技术保障。本文从半夏 的分布情况、种植现状及种植条件、国内外半夏机械化收获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人工收获现状及机械化收获的优势等方面对半夏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 分析。最后提出了半夏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为半夏产业的发展提 供技术支撑,促进半夏产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半夏;机械化;收获技术;应用前景 引言 随着半夏产业的不断发展,半夏种植面积每年都在逐步扩大。但是对于半夏 种植户来讲,半夏的收获成了头疼问题。半夏的收获时间对产量和产品质量影响 极大。适时收获,加工易脱皮、干的快、商品色白粉性足、折干率高。由于农村 劳动力短缺,并且人工收获速度慢,劳动强度大,收获成本高,影响半夏种植户 经济效益,人工作业已不适应大面积发展的新形势。 一半夏分布情况 半夏属天南星目,是一种药用植物,也叫“旱半夏”。我国野生半夏资源主要集中 在四川、湖北、安徽、云南和贵州等省区;人工栽培量较大的主要是甘肃、山西、山东、贵州和云南等省区。贵州是野生半夏的主要分布区, 也是人工栽培半夏的 主产区。主要种植基地分布在贵州省赫章县、六盘水市、施秉县、威宁县等地。 其中毕节市赫章县是贵州省半夏药材的主产区,全县27个乡镇均可种半夏,赫 章半夏产量占全国32%左右,有着二十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二半夏市场现状及种植条件 1.野生半夏的产量减少:市场上的半夏商品一直主要靠野生品提供。由于农 村荒山荒地不断被开垦利用,其野生环境遭到破坏,加上药农连年无节制地采挖,近年其野生资源已近枯竭。据了解,近年主产地新品采挖量不及往年的三分之二。 2.国内半夏的需求增加:半夏具有止咳化痰、降逆止呕、外消痈肿等功效, 为常用药材。近年来,随着国内相关制药企业对以其为原料的新药、特药开发利用,其商品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 3.半夏外贸的出口增大:半夏是我国主要出口药材品种之一。随着国际社会 对中药疗效的认可,东南亚等国的半夏订单日渐增多,其商品出口数量不断增大。据外贸部门统计,近年来本品出口量以20%的速度递增。从目前半夏的产销情况 来看,半夏商品供求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且三五年内难以缓解。 4.半夏的种植条件 1)土壤是壤土,不能太酸和太碱,PH在6.5-7.0之间,土壤中没有或很少有 根生杂草和石块。 2)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超过1.2%以上。 3)有充足水源,浇水方便,并且能彻底排涝。 4)地势有一定坡度,最好坡度在5-10度,没有坡度,要做多条沟。 三国内外半夏机械化收获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半夏收获机械,可供借鉴的相似机具仅有马铃薯、花生、大蒜、等作物收获机,但此类机具挖掘、分离等性能都不适合半夏收获的要求。一方面,挖掘深度较大,而且采用对行收获,与半夏的种植密度不相适应; 另一方面,分离机构适应的块茎尺寸较大,不适合半夏块茎(5—30mm)的分离。

半夏的药理作用和副作用

半夏的药理作用和副作用 半夏的炮制方法,半夏为天南星科药用植物。那么你知道半夏的药理作用有哪些吗?接下来店铺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半夏的药理作用 呼吸系统作用 1、镇咳:半夏中生物碱能抑制咳嗽中枢产生镇咳作用。生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的煎剂静脉注射,对猫碘液注入胸腔或电刺激喉上神经所致的咳嗽均具有明显的镇咳作用,0.6g/kg 的镇咳作用接近可待因1mg/kg。 2、祛痰:大鼠腹腔注射半夏水煎剂可明显抑制毛果芸香碱对唾液的分泌作用。以生半夏和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给小鼠灌胃,用酚红法测得清半夏的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祛痰作用,而生半夏未见明显作用。邹积隆等研究表明半夏贮存时间越长,祛痰作用越强。 消化系统作用 1、镇吐、催吐:制半夏能激活迷走神经传出活动而具有镇吐作用,生半夏则能“戟人喉”“令人吐”。半夏能延长硫酸铜致犬呕吐的潜伏期或不发生呕吐,能拮抗皮下注射盐酸去水吗啡犬的呕吐,此作用不受川乌的影响。 2、抗溃疡作用:半夏水煎醇沉液能减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液游离酸度和总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具有抗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消炎痛性溃疡及应激性溃疡的作用。 3、对肝胆的影响:半夏能促进家兔胆汁分泌,能使小鼠血中皮质酮上升,增强皮质酮对肝脏内络氨酸转氨酶的诱导作用,升高肝脏内络氨酸转氨酶的活性。 循环系统作用 1、抗心律失常作用:给犬静脉注射半夏浸剂,可使氯化钡所致的室性早搏迅速消失且不复发,有效率为97%。可使肾上腺素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迅速转为窦性节律,有效率为96%。 2、抗凝作用:半夏具有较明显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

用,能够降低全血黏度、抑制红细胞的聚集和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半夏蛋白是已知的唯一只与甘露醇而不与葡萄糖结合的一种具有凝集素作用的蛋白质,与兔红细胞有专一的血凝活力,浓度低至12μg/mL 仍有凝集作用。此外,半夏蛋白对羊、狗、猫、豚鼠、大鼠、小鼠和鸽子的红细胞也有凝集作用,但对人、猴、猪、鸡、鸭、蟾蜍等的红细胞无凝集作用。提示:半夏蛋白的细胞凝集作用不仅具有动物种属专一性并存在细胞类别专一性。 半夏的副作用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在一般临床剂量范围内,半夏配伍川乌、草乌或附子不会出现毒性增强或疗效降低,但临床应用时还需慎重,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半夏具有神经毒性,其水溶性成分加入乙酸铅后沉淀的物质中,含有引起蛙及小鼠骨骼肌痉挛和使蛙瞳孔散大的物质;滤液中则含有使蛙产生中枢性及箭毒样骨骼肌松弛的物质。 生半夏误服微量即可中毒,所以生半夏按毒性中药管理,临床需炮制后使用。此外,半夏还有对局部黏膜强烈刺激性、肾毒性、妊娠胚胎毒性、致畸作用。 半夏的药材故事 中药半夏,在很久以前曾以“白霞”为名。这其中包含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白霞的姑娘为了生活的需要,常在田野里割草剜菜。有一次,她在田野里挖了一种植物的地下块茎,就试着在嘴里咀嚼,想拿它充饥。谁知吃下后吐了起来,她赶快嚼块生姜止呕,呕吐止住了,就连久治不愈的咳嗽也好了。 于是,白霞就用这种药和生姜一块煮汤给乡亲们治咳嗽病,竟然屡治屡效。但这种植物块茎含浆液丰富,要清洗好多次才能使用。一天,白霞又在河边清洗这种药,不慎滑入河中丧命。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就把这种药命名为“白霞”。后来,人们又发现白霞在夏秋季节采收,加上时间的推移,就逐渐把“白霞”写成“半夏”了。

药用植物掌叶半夏快繁研究|掌叶半夏

【摘要】掌叶半夏块茎含有B-谷甾醇-D-葡萄糖甙、3,4-二羟基乙酸及葡萄糖甙,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及生物碱等。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祛湿化痰,降逆止吐,消痞散结作用。主治咳嗽痰多,胸闷胀满,晕眩痞闷,恶心呕吐。生用外治痈肿等症。 【关键词】掌叶半夏植物组织培养无菌操作技术生长调节剂出苗率 一、掌叶半夏简介。掌叶半夏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球形或扁球形,径约4cm。叶柄纤细柔弱,淡绿色,长45~65cm;叶片掌状分裂,小叶9~11片。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柄与叶柄等长或稍长;佛焰苞淡绿色,披针形,下部筒状,长圆形,先端锐尖,长8~14cm;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浆果卵圆形,绿色,长4~5mm,径2~3mm,内含种子1粒。幼苗常为单叶,卵状心形;老株叶为3片小叶复叶。浆果成熟时为红色。花期为5月~7月,果期为6月~9月。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意义。用于器官分化、形态建成、物 质代谢以及细胞遗传、病毒学等方面的研究。用于快速繁殖无性系,即从一个器官、组织或细胞经过多代培养而得到的后代。用于培养无病毒植株。植物的幼嫩部分一般尚未感染病毒。用于改良植物品种。用于植物性药物生产。 三、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掌叶半夏块茎 研究方案。(1)比较不同激素及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2)比较不同生长条件对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的影响,选择适宜的生长发育条件。(3)建立掌叶半夏组织培养的再生系统,为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体系。 药品器皿及仪器设备。试剂和药品: MS培养基,2,4-D,KT,琼脂,酒精,蒸馏水等。器皿:三角瓶,烧杯,容量瓶,量筒,移液器,滴管,试管,培养皿等。仪器设备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烘箱,TD-调温万用炉,酒精灯等。其他用品塑料筐,脱脂棉,移液枪,纱布,火柴,棉绳,牛皮纸,记号笔,标签纸,镊子等。 实验步骤。步骤一培养基的配置。母液为MS培养基,蔗糖3%,琼脂5%,pH 8。分别加入(1)KT 0 mg/L + 2,4-D(0.1,0.2,0.5,0,0)mg/L;(2) 2,4-D0.2mg/L+KT(0.1,0.2, 0.5,0,0) mg/L。步骤二实验材料的消毒灭菌。先将掌叶半夏块茎用流水冲洗干净,再用75%酒精漂洗15s,无菌水冲洗2~3次,最后用0.1%升汞消毒10~12min,无菌水冲洗4次。将实验器皿及相关用品用牛皮纸或报纸包好,灭菌。培养基用灭菌锅在0.1kPa的压力下维持121℃湿热灭菌25~30min。步骤三接种培养。将块茎切成0.3×0.3×0.3cm3的小块,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温度25±2℃,光强1500lx,每天光照12h。步骤四炼苗与移栽。当试管苗高4~6cm时,便可在室内打开瓶口炼苗2~3天,然后取出,

药用植物论文之半夏

药用植物半夏之栽培技术 姓名:星云,学校:无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的一些半夏的基本知识,半夏是药用植物中常见的植物。要想有好的收获,好的品质,就必须注意各方面的问题,本文就对此作出研究。留种和繁殖是植物生长好的前提,我们可以从此文了解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栽培和田间管理是中期过程,也是很重要的,本文介绍了相关的技术。成熟过后就是收获,收获药品不比其它,必须注意许多问题,这样采收才有最好的收益;加工又是取得市场最好利益的基础,本文也介绍了这两方面的技术。 关键词:半夏,留种及繁殖,栽培,田间管理,收获加工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some of the basic knowledge of Pinellia ternata, Pinellia is a common plant medicinal plants. To have a good harvest, good quality,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all aspects of the problem, this article would have to study. Stay kinds of plant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is a good premise, we can learn from this article learn more about this area of knowledge. Cultivation and field management is a medium-term process, is also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related technologies. After the harvest is ripe, harvest unlike other drugs, we must note that many questions, so that harvesting only the best benefits; processing is the basis to obtain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marke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both techniques. Key words:Pinellia, leaving species and breeding, cultivation, field management, harvest processing。 半夏良种选择繁育标准操作规程 准备工作:参照一定的条件要求对要选址地区进行充分调研,为选种提供依据,开展适应本地的半夏栽培类型研究,为基地种源的确定提供保障。进行大量文献和实地调查,对国内的半夏分布和栽培有总体的了解。 选种 四级良种选择法:叶形选择;优良单株选择;优质单粒选择;珠芽块茎选择。 桃叶形半夏叶面积大,叶片薄平展,光合作用强,生长速度快;柳叶形半夏叶面积小,叶厚,表面角质层发达,抗逆性强,耐干旱,抗倒苗,产量高。采收时选择植株健壮,抗高温,抗虫害,抗倒伏强的优良单株或地段单收作种。选用质地坚实、芽头饱满、切开后有粘子的乳白色勃液作为优质单粒;质软、有霉变、易挤出臭味的去除。珠芽和直径在 1.0Cm 以下的小块茎,可作为先期种量的扩繁用;直径在1.0cm以上的,作为栽培种。 繁育 种子繁殖果实在佛焰苞萎黄,花梗软弱无力时,轻轻剥下种子。夏季种子可剥下后即播种,秋季种子采收后应先用湿沙贮藏,第二年3月下旬播种。行株距为10。mxl.ocm,沟深ZCm然后覆土盖膜,苗出齐后揭开地膜。珠芽繁殖珠芽遇土即可生根发芽,形成新植株。半夏植株生长过程中落在地面的珠芽不能入土的可以浅覆一层土,秋收珠芽湿沙保存,来年做种。块茎繁殖块茎是繁殖的主要材料,秋季收获后选择优良单株单收单贮。组织培养半夏的组培成功率在95%以上,极易成活。可取叶片,叶柄、珠芽、块茎的切块接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