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

? 2011-01-04 14:54:26

——王缉思教授访谈

王缉思/张海滨

张海滨(以下简称“张”):王教授您好,记得您曾在2002年《略论当前世界的政治特征》一文中曾提出资本畸形的过度扩张所造成的严重社会不公和生态失衡。2007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以“中国的国际战略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构建”为主题的研讨中您又提出,以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应当成为国际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关注气候和环境问题?

王缉思(以下简称“王”):我对这个问题比较关注主要出于三方面原因。首先,跟我在牧区和农村的经历有关。从1968年到1975年我在内蒙大草原上劳动了7年。当时,我们不尊重自然规律,把大片的草场毁掉,变成农田,要让内蒙古草原变产粮区,成立了好几个生产建设兵团。现在回想起来感到很荒唐。我1997年回到原来插队的东乌旗去看,因为过度放牧等等各种人为因素,那里的草原已经面目全非,沙化严重。因为不忍心再经历这种内心痛苦,我2009年改去了据说草场最好的呼伦贝尔草原。令我震惊的是,毁草造田的事还在大规模发生。为赚钱从内地引进移民,种植农作物,大搞旅游业,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实在是令人心寒!对此,好像还没有什么政府部门进行真正深刻的反思。

其次,我有国际比较的个人经验。因为工作原因,我每年出国十几次,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国内的空气、河流、湖泊、草原跟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国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比我们强很多,这使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很受伤。当日本人、美国人在拼命保护自己的森林的时候,

我们却在向他们出口那么多一次性筷子和家具。我在日本就餐时,用了许多中国筷子,心里很不舒服。

第三,我注意到目前一些关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的错误观点,感到需要从理论上认真加以研究。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征服自然、破坏环境是西方的文化,保护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的文化。这种说法对吗?我们在内蒙“改造草原”,大讲“人定胜天”,难道是受了西方的影响?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很多,包括人们生存的需要,但是跟东西方文化的优劣没有什么关系。要爱国就为保护国家的资源和环境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不是把账算到别人头上。谈气候和环境问题,当然涉及国际关系。但我主要不是因为研究国际政治才关注这些问题的,而是因为关心环保,看到生态环境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希望从国际问题研究的角度加以促进。

一、气候变化问题到底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

张:气候变化问题很复杂,技术性很强。关于气候变化问题是否是真问题,在国内外的舆论界和学术界有一些争论。2007年3月8日,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台播放了名为《全球变暖的大骗局》的纪录片,该片认为,“全球变暖说”其实是由狂热的反工业化环保分子创造出来的,背后是一个高达数百亿美元的产业。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的11月17日,一名黑客通过网络,入侵了英国东安格里亚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气候研究部门的邮件系统,盗载了大量的有关气候变化的文件,然后将这些文件上传到由气象科学家主办的“真实气候”网站上,声称研究数据被人为掩盖,因此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说法值得怀疑。在我国学术界,一些学者认为气候变化纯属自然现象,现在气候问题很热,其实是炒作。我们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应该如何认识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问题到底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

王:气候变化问题是真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世界上最权威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影响、适应与脆弱性》已经说得很清楚: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是无可置疑的,而且有90%以

上的可能性是由人为因素导致的。至于你刚才提到的“邮件门”风波,2009年12月4日,负责科学部分评估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WGI)联合主席秦大河及托马斯·斯托克(Thomas Stocker)教授也发表联合声明,重申全球变暖是全世界无数的独立研究机构多方观测的结果,并不依赖于单一实验室。陆地、大气、海洋及冰雪覆盖的地区,都显示了这种趋势,全球变暖这一事实不存在疑义。2009年9月18日《中国气象报》刊登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植教授的《气候变化下的生态危机》一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安全构成威胁,一些物种因为气候变化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我最近还主持了秦大河院士做的一个讲座,他讲的主题就是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很有说服力。

其实,气候变化在中国也不是什么新问题。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科学家早在30年前就意识到气候变化同人类活动的关系问题了。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灾难,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绝大多数科学家和各国政府都已得出一致的结论。有些人不相信这个结论,那是个人的自由,不能强迫,但是我们国家的政策不能建立在少数人不相信的基础之上。不能因为有少数专家不同意这种观点,就改变我们现在的政策导向。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打过一个比方:一个人生病了,然后找了十个水平差不多的医生,八个医生都说是癌症,需要动手术;还有一个医生说不一定,没想好;只有一个医生说不是,用不着动手术。结果是,85%的医生坚持应该动手术,15%的医生反对,这时候他怎么办?肯定去动手术啊,也就是说必须要尊重绝大多数专家的意见。因此,不论是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还是其他问题研究的,都应遵循这一原则。另外,在科学发展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没有什么科学结论是所有专家一致同意的。进化论不是至今还有人质疑吗?我们不能说因为有争议,就不往下做事情了。如果这样,我们的社会怎么发展和进步?所以我们必须往前走,而要行动只能依据专家的基本共识。

二、气候变化议题上的“阴谋论”和“陷阱论”

张:目前在国内学术界,特别是在国际关系学界和经济学界,不少人认为气候变化议题是西方设计的一个陷阱和阴谋,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主要意图在于延缓和阻止中国的快速发展。您对这种气候“阴谋论”或“陷阱论”怎么看?

王:西方人的动机是什么?我们永远无法说清楚,因为西方不是一个整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我们不必过多去考虑西方人的动机是什么,而是应该考虑中国人的利益在哪里。如果我们照着西方的逻辑,按照西方过去的工业化方式去发展的话,是不是可持续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生态环境不加以关注,不搞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中国会是一个什么状况?这跟西方的动机没有关系。如果去想西方的动机,就可能自己把自己弄糊涂了。

如果说气候变化的议题是西方的“阴谋”或“陷阱”,我也可以怀疑西方把中国当成“世界工厂”,以中国人的廉价劳动力和生态恶化为代价,在中国投资于附加值很低的产业赚大钱,才是阴谋和陷阱。而且我们已经是受害者了。如果我们按照过去的增长方式走下去,受益的是西方,吃亏的是中国的普通百姓,损失的是中国子孙万代赖以生存的生态。同样是西方人受益的事,为什么节能减排是阴谋,高能耗、高污染、低工资就不是阴谋?不能根据西方人设不设陷阱来决定我们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这个思路是错误的。

不能因为西方人想让中国做什么,中国偏不做什么。这个逻辑实在太简单,也太可笑了。难道西方跟中国势不两立?如果真的是势不两立,为什么中国还要跟西方合作?在邓小平时代,中国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贫困,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我们并不考虑西方是不是喜欢中国摆脱贫困。但是,过去的增长方式的弊病很快显露出来了。耗费掉我们那么多的自然资源,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先是给西方人生产鞋袜、衣服、玩具,后来是电器,现在又开始造汽车,但使用的都是中国人,耗费的是中国资源,或者是中国到外边买来的石油等等。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都很廉价,产品出口了,但是工业废料、受到污染的水和空气都留在这里了。怎么不想想西方人有没有设一个陷阱,就是使中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中国的劳动力永远这么低廉,然后去使用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

中国人的最大利益应该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是因为它符合最大多数中国人的最大利益,不是因为它迎合了西方人的需要,与西方搞不搞阴谋无关。

“西方陷阱论”等等,反映了一个严肃问题:我们是不是太关注外国人怎么看我们了?是不是应该多关心中国人的看法?有的报纸整天关心西方人说我们什么,还出专版刊登外国怎么议论中国,这不是很奇怪吗?我在美国、欧洲、日本、印度等国家看报纸,从没见过这样的专栏,刊登外国人怎么看本国。这种对海外舆论极为敏感的现象,跟“阴谋论”盛行是有关系的。其实,如果国内媒体和公众不那么在乎西方人说什么,西方如果有什么阴谋、陷阱,不就起不了作用了吗?

三、气候变化议题与中国的国家战略

张:气候变化问题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从技术层面展开的讨论已经很多,但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的分析仍然少见。您能否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做一个分析?

王:中共十七大进一步确定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人同自然的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意味着中国发展战略的侧重点和对国家核心利益的界定做出了进一步调整。这种调整,同全球化潮流下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和加强是相一致的。气候变化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战略,而且关系到子孙万代的福祉。我主要还不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甚至觉得,从中国看这个问题远远超出了气候变化。实际上,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这三方面问题是同根、同源、同步的,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在我国,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甚至比气候变化还要严重得多,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这个问题好像外国人并不怎么关心,但我们自己应该关心。这些年来,我们采用了传统的增长方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我相信这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转变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我们将来面临巨大的灾难。现在环境恶化已经很难逆转了,如果再继续下去

就完全不可逆转了,我们的子孙万代将要受苦。2006年9月,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中国第一份因环境污染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研究报告。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05%。如果在当时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8%。如此看来,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中的很大一部分,实际上被环境污染所吞噬。

到底经济增长重要还是治理环境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人当然会说还是经济增长重要,如果经济不增长,将来会有钱去治理环境吗?但事情并不能这样简单地进行加减法。治理涉及人的生活质量。我们可以提高到这么一个角度来考虑: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拿钱就能买来健康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也涉及人生活的目标,也就是说我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的问题,我们是要美国式的生活方式还是日本式的生活方式?

张:您能否具体解释一下您所说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美国式的生活方式?

王:生活方式不等同于消费方式,比消费方式更宽泛。比如说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表现在人均消耗的能量、热量、食物等都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很多,人均住房面积比日本、中国这样的国家高很多,每户拥有的汽车数量也位居世界前列。换句话说,它是一个高消费型的社会。不仅高消费钱,而且高消费所有跟生态环境有关的东西,比如汽车、住房、燃油、电、煤气,等等。这就是我所指的生活方式。显然,在中国一般人心里所想的生活方式,就是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就是说要住大房子,要开汽车,而且要好汽车,最好每人都有一辆汽车,还能到处旅游。同时还要求电费很低,水也可以随便用。国外许多大城市高楼林立,灯火辉煌、彻夜通明,在很多中国人看来,这就是现代化吧。现在外国人来中国常常表示惊讶:哎呀,中国变化真大呀,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到处都在搞建设,车水马

龙,好极了!这真的是一个好的、值得我们一直追求的生活方式吗?我认为应该对什么叫现代化、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现在最关键的是官员、知识精英、媒体人士能不能够有一种新的意识:第一,美国的生活方式,中国绝大多数人永远达不到。理由很简单:美国的国土面积和中国一样大,它比中国的地理环境优越,而人口只有中国的1/4。第二,把美国生活方式作为个人追求目标,实际上只有极少一部分中国人能够实现,结果就会在少数人和绝大多数人之间造成巨大的社会鸿沟和矛盾。设想一下,极少数人可以一人拥有好几辆高级车,有非常大的房子,还打高尔夫球,在全世界旅游,随心所欲。但绝大多数人只能去采煤、盖房子、给高尔夫球场修草坪,给别人修车。这能是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吗?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气候变化,问题就更加严重了。我们应该想得更远更深。

张:您的意思是说,气候变化其实是个抓手,正好反映我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出了问题,它促使我们必须做深刻的反思?

王:对。如果我们就气候变化谈气候变化,说海平面会上升,又说多少年平均气温上升零点几度,物种迅速消失。有人就会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啊?海平面上升还慢着呢,地球上物种那么多。的确,如果你不是那么关注环境,或者环境意识不强的话,你可能觉得这些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你如果把它和生活方式联系起来看,就不得了了。

中国目前的国家战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际战略,是从对外政策、对外关系层面来理解的。另一部分是国家发展战略(development strategy)。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前面我已谈到,我们急需观念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甚至生活方式的转变。而这跟我们的对外战略是相一致的。只要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对外战略和国家发展战略的目标就可以达到,即我们国家的发展有一个更为明确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同时,我国的发展与全人类的发展方向存在一个最大公约数——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现在所有国家都赞成应对气候变化。恐

怕世界上没有什么问题比它有更高的共识度,只是在具体的责任、行动和方式上还有争论。

四、气候问题与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

张:气候变化现在已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焦点。气候变化问题是如何进入到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从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进程来看,这是一个偶然现象,还是有其必然性?

王:气候变化议题成为国际问题的一个研究领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产物。几十年前,甚至就在30年前,国际政治领域所关注的主要是战争与和平问题,会不会打仗?怎么避免战争的发生?但是今天发生世界大战的危险已经大大减小了,大国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也不大可能发生。国际关系研究更着重于经济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就是涉及国计民生、广泛的国际交往和竞争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成为不可避免、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是一个时代变化、议题转换的结果。这与中国国内的议题转换是同步的。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先是经历了一个外敌入侵(比如鸦片战争)、大国军事冲突(朝鲜战争、中苏边境冲突等)的阶段,然后逐渐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换句话说,我们处在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和平不用说了,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增长。这是一段时间内中国的主流认识。但是,自从提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来,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增长的问题,也包括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外交既然是为国内中心任务服务的,国内中心任务在重新界定,国际问题研究者就不能不关注国家新的工作重心,就离不开能源、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问题。这些问题与金融安全等同等重要,而且又是相互联系的。

张:您的意思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时代不同了,我们关注的焦点也应调整和转移?

王:是这样的。从建国以来前30年的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到和平与发展,再到可持续发展或者科学发展观,这是三个不同的认识阶段。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但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许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第二个甚至第一个阶段。我不是说和平与发展的传统议题就不重要了,但是随着国际社会和国内关注点的转移,我们研究的方向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拓宽我们的研究领域。

我一直在研究中美关系。现在,如果研究中美关系而不研究人民币汇率、金融稳定、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等问题,那我们谈什么?就剩下台湾问题或者朝核问题了,但这些只是中美关系诸多复杂因素中的一部分。如果不研究新问题,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和判断就会出错或者不全面。一句话,时代发生变化了,不能只围绕那些传统问题来做文章。

张:您刚才概括了中国国家战略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主动改变观念,调整战略是不是很重要?

王:当然。提出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战略,与其说是对国际形势的反应,不如说是对中国国情和对中国面临中心任务的重新思考。1978年以后中国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路,主要不是世界变了,而是中国自己变了。1979年初中越发生边境军事冲突,年底苏联侵略阿富汗。从对和平的威胁来说,很难说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环境比70年代要好多少。但中国的指导思想变了,认为不一定打仗了,就往和平方向做进一步努力,避免了战争的发生,还实现了大规模裁军。所以,观念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不一定是客观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是中国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当认识到中国如果还不加快经济发展,国家就难以稳定的时候,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现经济增长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代价太大,可能牺牲了一定的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限制了未来的发展空间时,就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我想强调的是,应对气候变化也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好,主要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国际环境发生变化的结果。

张: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应如何开展气候变化问题的研究?

王:作为国际政治学者或国际问题学者,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应该对这个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摆正气候变化问题在整个国际问题研究所占的位置。另外,要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气候变化问题同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等等都没法分割,当然跟国际关系也就没法分割了。

张:国际关系学者在研究气候变化问题时,有哪些具体问题值得关注?

王:我认为目前有两个相关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价值观的问题。当中国要在世界上高举和平、发展、和谐这面旗帜的时候,实际上展现出一种与世界各国共同的价值取向,就是我们负有保护地球、关心后代、促进整个人类和谐生存和发展的共同责任。在这方面,我们找到了一个与外部世界的契合点,一个共同的主张、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来自东方、西方、南方还是北方,大家都只有一个地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不是仅仅排放到自己的境内,而是排放到整个大气层,影响全世界。所以,尽管我们说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但首先是有共同责任。区别的确存在,但大家都要做同样的事情,这就找到了一个共性。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使中国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有了一个充实的内容。如果人类不能与地球、自然和谐相处,那么人类社会、国际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另一个是国际制度问题。有关气候变化和能源的国际制度还很不完善。如何建立有效的国际气候制度来规范各国的行为,使地球更加美好,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从中国角度看,需要研究什么样的国际气候制度能够更好地把中国的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融合在一起。

张:最近几年,媒体在气候变化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相关报道,您如何看待媒体在推进气候变化议题研究方面的作用?

王: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对媒体现在的报道和宣传不满意。国家在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上出台了很多重要的报告,如2007年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携手应对气候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阅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基本准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坚持正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对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在会未来几十年内存在。 (四)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对中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中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建议讲解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建议陈炳才陈安国 2009年12月23日11:28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建议--中国共产党新闻【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尽管哥本哈根会议对下一阶段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资金、技术和测量机制等问题未达成理想共识,但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为切实做好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建设,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具体规划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关注气候变化,并把这一议题作为国民经济计划和发展的重要内容。2005年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提出可再生能源优先上电网,全额收购。2007年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能源使用、农业、林业等领域也制定了相关法律,2009年11月26日,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这些应对措施积极有效,但还没有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方面考虑,也没有从碳捕捉和封存、碳汇技术和途径等方面考虑。因此,已经具有的政策法规不足以促使企业和社会从可控制性上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也难以促使企业和社会加快调整经济和能源结构,难以鼓励企业创新碳技术,减少和控制碳排放。因此,建议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或《低碳经济法》。通过立法,明确提出分时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和数量标准,要求每届政府不断更新和提高标准,并落实到企业;探索实行碳交易制度;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并设立具体目标。应通过立法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规划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执行、检查机构,确保有关法律政策得到落实。应通过立法规范气候变化的公共职责,明确政府、企业、消费者和媒体的职责。在加强立法的基础上,建议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40年规划,分阶段确立实施目标。尤其要注意制定具体的新能源产业和产品规划,如氢能规划,太阳能规划,风能发展规划,核电发展规划,使能源结构在20—40年内有较大的调整和变化。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调整经济结构,兼顾积极调整技术和能源结构对于如何减排以及承担多大的责任,如何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严重分歧。但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各国都会尽量减少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发达国家由于技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全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庄严承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阅读指南] 竺可桢(1890.3.7—1974.2.7) 浙江绍兴市人,我国卓越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建国前先后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1972年的《考古学报》第l期上,83岁的竺可桢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后转载于1973年《中国科学》16卷2期,以及1973年6月19日的《人民日报》。全文篇幅也就5000余字,却聚集了竺可桢先生毕生研究的成果,可谓其学术生涯的扛鼎力作。这项研究,博大精深,严谨缜密,为学术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 论文包含有大量古代典籍与方志文献的记载,广泛地被历史学家和历史地理学家所引用、推崇,对历史学家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几乎只要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或中国环境史、物质文明史的文章,都会在参考文献中摆上竺可桢的这篇经典论文。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的评论是:“每读一遍,使我觉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为多年少见的作品,理应侧身于世界名著之林。” 对这样高山仰止的学术名篇,我们自然应该潜心阅读。 文章开头就单刀直入,陈述了研究中国气候变迁的主要指标依据:“在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趋极端,而温度的变化在冬春即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我国冬季温度主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所控制,升降比较统一。因此,本文以冬季温度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 随后是罗列、引用我国古代典籍与方志记载的大量例证,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 根据材料的来源和性质,把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的时间,分为四个时期——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 最后得到的4条初步性结论:在我国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以后有一系列范围为1—2℃的上下摆动;在每一个400至800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50至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升降范围是0.5—1℃;最冷的时期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向西传播到大西洋海岸。 结尾还参照对比了挪威的雪线高低的变化,丹麦格陵兰岛冰川研究的成果,得到大体一致的结论,证明了用古史书所载物候材料来做古气候研究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历史时期的气候存在变迁过程,今天已经是常识,气候变化更是热点话题。可是就在八九十年前,欧美的大多数正统气候学家还认为,气候在历史时代是稳定的。竺先生在青年时代就对这一说法表示怀疑,所以才以《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为始,50年里,一直潜

世界各国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与行动

世界各国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与行动 作者:曾静静曲建升来源:科学时报2009-4-23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已不可避免,一些国家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以趋利避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主要介绍了欧盟、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组织)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并根据各国的适应行动对主要的气候变化适应选择进行概括和汇总。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下,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采取积极举措,以减缓气候变化。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已不可避免,气候变化减缓行动的效果难以在短期内显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成为另一项重要选择。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20世纪90年代即提出了适应机制的阶段目标。2001年,UNFCCC确立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适应基金。2005年,通过《内罗毕工作方案》,以促进所有国家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帮助各国决策者就适应气候变化作出正确的、实际的决定。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厘岛行动计划》,也明确把适应作为气候变化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应该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是长期、艰巨的挑战,适应气候变化是更为现实、紧迫的任务。目前,国际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正在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气候变化适应合作机制也不断发展完善,一些国家也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以趋利避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国家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 欧盟 2007年6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有关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性绿皮书《欧洲适应气候变化——欧盟行动选择》,确立了欧盟适应行动的四大支柱:在欧盟开展的早期行动,包括将适应纳入欧盟法律和资助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将适应纳入欧盟的外部行动中,特别是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通过集成气候研究扩大知识基础,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准备协调、全面的适应战略的过程,涉及欧洲社会、商务和公共部门。 2009年4月1日,欧盟委员会发布《适应气候变化白皮书:面向一个欧洲的行动框架》,以提高欧盟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应变能力。 英国

(发展战略)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状态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著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与进展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与进展 一曹格丽一姜彤? 摘一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二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二紧迫,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三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采取积极的适应行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本文介绍了2009年以来农业二水资源二森林二草原二海岸带和沿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二行动和进展,及部分气候变化敏感和典型区域的特色性适应措施三 关键词:气候变化一适应措施一重点领域一行动进展 一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回顾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三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结合生态保护重点工程以及防灾二减灾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三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面阐述了中国在201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并提出中国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主要目标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三 2008年10月和2009年11月,中国分别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09年年度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了国家方案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进展,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5 91?曹格丽,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姜彤,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二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和洪水响应三

响二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三2009年以来,中国继续探索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适应政策和措施三在农业领域实施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措施强化气候风险管控能力,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能力三水资源领域,在应对极端干旱和洪涝灾害中,三峡工程开始发挥效益,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推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三在森林和草原领域,继续实施了林业和草原发展相关规划,在西部大开发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当地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三加强沿海重点经济发展区域的海洋灾害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应对海岸侵蚀二咸潮入侵等海平面上升灾害的影响,通过开展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并提出针对性的适应对策三在一系列气候变化敏感和典型区域,包括鄱阳湖流域二长江三峡库区和云南省等地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适应措施和行动三 二一2009年以来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二措施和计划 (一)农业 2009年以来,我国在农业领域继续采取积极的适应政策,制定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畜禽及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推广抗旱二抗涝二抗高温二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提高了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三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2009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130亿元,提供风险保障3800亿元,参保农户超过1.33亿户①,种植业保险逐步覆盖全国主要产粮区和粮食生产大县②,为农业领域适应洪水二台风二雹灾二暴雨二干旱等气候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三 我国未来气候条件不容乐观,特别是干旱问题进一步恶化将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③三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主要立足于国内生产保障 691① ② ③ 吴高连:在 第一届亚太区农业保险再保险国际研讨会 的发言,2010年4月20日三 吴定富:‘种植险今年要覆盖主产区“,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01/19/content_ 10682389.htm三 2009年麦肯锡公司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二中国农业科学院:‘从粮仓到旱地 中国华北二东北地区抗旱措施的经济影响评估“三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探讨本文概述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摘要提出了我国应对金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建议和总结了引起气候变化的成因,的科学背景,对策。对策成因:气候变化关键词引言 0 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全这一变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国际社会加快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推进《公,世纪21动,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入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履行的步伐。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如何认在这样一个新的政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承担减限排的潜在压力,程的加快,识我国面临的形势,从而提出应对策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气候变化的现状 1 再次确认了全球气候变(2007)次评估报告4第(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称,目74.0年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100年止,与2005化事实: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万年中任何一段时期都高,1前地球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比过去月,全球地表温度更是打4~1年2007%。35万年中任何时候都高,比工业革命前高65去℃。因为人为加剧的温室效应,1年以来的所有记录,平均气温比往年上升了1880破了自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近年来,世界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

异常的暴雨、降雪和严酷的热浪等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频现。变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8"C.0~5.0势基本一致:一是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0℃,增暖速率为每1.1年变暖尤其明显,地表气温年均升高50平均值,近℃,22.0年50突出体现在冬季增温、连续出现全国性暖冬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二是近而区域降水变化波动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都呈下降趋势,年来中国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毫米。9.2年减少10较大。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每20---40年减少10区降水量平均每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毫米,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50毫米。三是近60~20年增加10增加,平均每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面积扩大,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5.2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50加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四是近毫米,五是中国山地冰川海岸带的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灾害更明显。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加速趋势。中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中国21快速退缩,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如不能有效应对,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受粮食安全等危机,人类健康、人类社会将面临水资源短缺、复的影响,年来的50次评

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第十四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内容提要:神经、免授、内分泌系统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具有重要作用。掌 握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以及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 是实现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积极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认识植物杭逆性及水分养 分和光能高效利用机理,开展农业生物安全与主要病虫害控制原理研究,是解决农业问题大 基础科学问题。认识重点流域大规模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适应性和区域生态安全,从而更 好为人类健康服务。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我国经济全局。全球气候 变化对中国具有巨大影响。研究青藏高原和极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气候和环境效应,温 室效应的机理,气溶胶形成、演变机制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控制是营造人类有利生活环境 的必需邵分。研究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径,大规模核能基本技术和氢能技术的 科学基拙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健之一。纳米研究是国际前沿性学科。我国其他关键科学技术 还涉及生殖与发育、干细胞等诸多领域。 核心概念: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中医药理论体系;全球气候变化;气溶胶;可再 生能源;氢能;纳米技术。 第一节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 一、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和细胞基础 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之后,国际科学界关注和竞争的又一个焦点。随着人类基因组 全序列测定的完成,人类基因组中绝大部分基因及其功能都需要在蛋白质水平上揭示与阐 述。蛋白质组学将全面研究细胞、组织乃至整个生命体内蛋白质组成及其活动规律,全景揭 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阐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同时,蛋白质组研究也是开发新型 药物,促进生物医药产业腾飞的重要途径,随着研究的深人,人们可以直接获得一批应用性 抗体、发现一批诊断和药物靶标,并依此研究发现大量新药,从而推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 迅速发展。另外,蛋白质组研究还将刺激和带动其他生物、分析、信息、材料等相关技术、 设备与产品的产业化发展,通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广泛影响工业、农业、畜牧业、环 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此,国际科学界 将人类蛋白质组作为21世纪最大的战略资源之一,在联合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后, 又推出了规模更大的“人类蛋白质组计划”。 二、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是动物和人体内三大调节系统。这三大系统之间不仅存在大的 回路,而且彼此之问还进行着直接的双向交流,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功能I:的 相互联系是通过三大系统共同存在的细胞因介、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及受体实现的免疫 系统的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在病毒、内毒素等的作用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所谓“免疫递质”( immune transmitter)来作为应答,这些“免疫递质”包括淋巴因子、胸腺素、内源性阿片样物质A CTH、TSH、IL--1等等。例如研究发现感染病毒的淋巴细胞可产生一 种与ACTH具有共同抗原特性和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此物质局限在垂体及大脑内,称为阿黑 皮素原(proopiomelancortin, POMC),并证实POMC即为ACTH的前体;在激活的淋巴细胞内含有与催乳素和生长激素相同的MRNA,推测淋巴细胞也可能是这两种激素的来源;另 外.还证实淋巴细胞可对LHRH的刺激产生免疫应答而分泌LH,它与垂体所分泌的LH具 有同样结构的β亚单位,经T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可反应性地产生FSH。这些不同的“免 疫递质”首先能对兔疫系统本身施加不同的影响,从而使免疫系统受到不同的调节效应。 此外,不同的“兔疫递质”也能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起不同的作用,使机体的许多功能 (其中包括免疫功能)受到相应的调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有各自的活性物质,但共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内啡肮等物质,又同时都有这些多肤的受体,因此,人们认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内啡肤是神经内分泌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解读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把气候变暖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都高度关注和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气候、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科技等众多领域,时间跨度又很长,因此,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的制定应从国家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并把气候变化问题放到国家对外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的大框架下统一考虑,以期气候变化问题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是_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困是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还将增长,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无疑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1.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温室气体限控的压力增大。京都会议后,一些发达国家试图以《京都议定书》已规定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为由,集中全力向中国和印度等“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施压。有的发达国家甚至明确提出将发展中国家“有意义的参与”作为其批准议定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与公约的资金机制挂钩。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减排的理由包括:环境原因、竞争力原因、政治原因等。虽然这些理由严重背离了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公约特别强调的:“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义务,将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减轻这种压力的艰巨性。 2.对中国现有发展和消费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起点低,到2003年底,仍有59.5%的人口为乡村入口,面临着继续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长期发展任务,人均资源短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传统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一种资源耗竭型、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从发展模式的选择看,虽然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遵循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很少有国家发生例外。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商品能源消费和经济发达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二〇一四年九月 前言 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禀赋较差,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气候变化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维护我国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义务。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政策导向、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第一章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影响 科学研究和观测数据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导致冰川和积雪融化加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灾害性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群健康。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还将进一步增大。 我国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区域降水波动性增大,西北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东北和华北地区降水减少,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等海岸带灾害加重。全球气候变化已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冰川面积缩小了10%以上,并自90年代开始加速退缩。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方季节性干旱加剧,洪涝等灾害频发,登陆台风

世界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

世界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 尽管国际气候谈判举步维艰,但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各国主动采取行动的重要动机。近年来,世界各国陆续出台了相关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法案,政策和措施。 美国 美国在2001年宣布退出以温室气体强制减排为目标的【京都议定书】,主张在不妨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减缓气候变化。长期以来,美国并未在国际气候变化行动中发挥与其国际政治经济地位性对应的作用。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为基础,寻求现实的解决方案。在适应行动上,美国也针对相对突出的气候变化问题和比较敏感的部门采取了旨在提高使用能力的行动。自2009年以来,美国一转以前的态度,出台了很多积极应对进出口石油依赖的【清洁能源安全法案】。2009年12月宣布一项总额3.5亿美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计划,其中美国将提供8500万美元,用于在未来5年内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掌握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效的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话是能源的依赖。 2010年11月2日,美国举行了20世纪以来最关键的中期选举共和党人在众议院获胜,一些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成为新成员。这一选举加大了美国采取全国减排行动的难度,是的全面气候立法在短期内既无可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包含的总量管制和交易机制条款胎死腹中。然而,一些区域减排市场却受到鼓舞。在加利福尼亚州,选民用选票捍卫了盖州2006年通过的一项气候法案。根据这一法案,加州将从2012年开展碳交易。在马萨诸塞州,现任州长德瓦尔.帕特里克成功连任,而他支持该州成为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一员。2003年发起的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催生了首个区域温室气体总量管制和交易项目,目前已有美国东北部10个州加入,其目标是将2018年有关个州的发电厂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8年的基础上消减10%。在同为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成员的纽约州,民主党人安德鲁.科莫击败了以为称全球变暖为“闹剧”的对手,当选州长。 欧盟 欧盟在其后变换问题上一直持积极的态度。2007年6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有关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性绿皮书{欧盟适应气候变化-欧盟行动选择},确立了欧盟适应行动的四大支柱: 在欧盟开展的早期行动,包括将是应纳入欧盟法律和资助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 将是应纳入欧盟的外部行动中,特别是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通过集成气候研究扩大知识基础,从而减少不确定性。 准备协调,全面适应战略的过程,涉及欧洲社会,商务和公共部门。 2009年4月1日,欧盟委员会发布【适应气候变化白皮书:面向一个欧洲的行动框架】,以提高欧盟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应变能力。欧盟气候政策的核心是其碳排放交易体系(EUEmissons Trading System,ETS).ETS交易系统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5-2007年)主要集中在CO2的排放源;第二阶段(2008-2012年),ETS讲解那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经核准的减排制度和联合履约机制的信用额度,计划2010年将航空部门的排放也纳入交易体系;第三阶段(2012年后)将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部门,包括航空,海洋运输和林业都纳入ETS,拍卖60%的排放配额。 2010年5月,欧盟发布题为“后哥本哈根国际气候政策:重振全球气候变化行动刻不容缓”的政策文件,明确了欧盟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战略。文件认为,虽然根本哈根会议令人失望,但会议所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支持了欧盟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核心目标,而且加入该协议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一合计超过了全球排放总

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所关注的问题了,那么如何应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气候变暖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

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恶化生态环境。 世界各国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50年来,气温上升的脚步在加快。 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刘洪滨博士介绍,过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升高,本世纪变暖幅度还会增大。最新观测表明,1906—XX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上月底发表的研究报告说,XX年是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九个最热的年份,估计下一个厄尔尼诺现象今年或明年开始形成,全球地表气温可能将在今后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 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不仅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差异性,同时由于两种差异性的交互运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本文试图勾勒出这种特点和影响的大致轮廓,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一、时间差异性 气候包括气温和干湿状况两大基本要素,研究历史气候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①〕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是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早一个多月。北京附近的泥炭层分析表明,五千年前那里生长着大量的阔叶林,代表着相当温和的气候。 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春秋》中有鲁国“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多次记载。《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 4.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其间公元650、689、678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当时气候温暖可见。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1225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说明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 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 二、空间差异性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应对 杨虎成 包头师范学院 摘要: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脆弱的领域之一,直接受制于气候变化与气象要素。未来气候变化与气象要素时空性与振荡性的加剧,需对农业生产系统全方位影响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全方位多层次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很多影响,需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系统性减缓、适应应对策略和农业技术研究,全面理清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思绪和国家农业扶持政策。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机理和应对机制的系统构成和集成研究,更科学更合理地指导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与积极有效应对,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献策。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影响;应对 引言 气候变化备受国际、各国关注[1],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需以国家利益、全球化的高度应对[2],还是自然气候演化与人类活动的综合合成,是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相互作用的非自然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引起水热资源要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变化、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肥力变化、农作物品种适应性和多样性及其抗逆性改变,加剧局部地区的灾害要素形成,因此,对世界粮食生产、种植制度、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将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过程,摸清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程度和应对机制,可以为农业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做出积极正确应对。 1 气候变化观测 气候变化是人为与自然的综合,其相互作用存在未知的不确定性。以温度上升、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当今世界经济、生态和社会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通过农业生产及其相关产业威胁着国家和全球粮食安全,已成为当下全球环境变化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生产直接关系人类生存发展与社会稳定,气候变暖、气候要素的扰动性与振荡性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等显著气候变化特征,将对农业生产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1.1 平均温度明显上升 全球温度普遍升高,北半球较高纬度地区温度升幅较大。根据全球地表温度的器测资料(自1850年以来),最近100 年(1906—2005 年)的温度线性趋势为0.74℃,北极温度升高的速率几乎是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陆地区域的变暖速率比海洋快,自1961年以来的观测表明,全球海洋平均温度升高已延伸到至少3000 m 的深度,海洋已经并正在吸收气候系统增加热量的80%以上。对探空和卫星观测资料所作的最新分析表明,对流层中下层温度的升高速率与地表温度记录类似。气象专家根据气候模式预测,未来100 年全球还将升温1.4~5.8℃,全球将继续变暖,增暖的速率将比过去100 年更快。温度的升高,已对与积雪、冰和冻土相关的自然系统、水文系统、陆地生物系统、海洋和淡水生物系统产生强烈的影响,且对部分人工管理系统和人类系统的影响增加[1,6。 1.2 降水的区域性与季节性不均衡 温度的升高,加快了地表水的蒸发,导致水循环加剧,暴雨出现频率增加,且这种大降水量的降水方式未能高效利用,水资源承载力降低[6]。另外,近些年来各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时空分布发生显著变化,降水的区域性、不均衡性愈发明显突出,降水的月相、季节、年际变化振荡加剧,扰乱了局部区域农业用水供需平衡,水资源短缺及其承载力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3]。

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英对照)

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 Enhanced Actions on Climate Change: China’s 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加剧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Climate change is today’s common challenge faced by all humanity. Human activiti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accumulate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the intensive fossil fuels consumption of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exacerbated climate change primarily characterized by global warming. Climate change has significant impacts on global natural ecosystems, causing temperature increase and sea level rise as well as more frequent extreme climate events, all of which pose a huge challenge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ace. 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多年来,各缔约方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实施进程中,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不断强化合作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为进一步加强公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各方正在就2020年后的强化行动加紧谈判磋商,以期于2015年年底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上达成协议,开辟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新前景,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 Climate change is a global issue that requires the collabo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or yea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equity and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and respective capabilities, the Parties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onvention) have been working to enhance cooperation and achieved positive progres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vention. To further enhance the full, effective and sustain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vention, negotiations and consultations are now under way on enhanced actions beyond 2020, so as to reach an agreement at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 in Paris at the end of 2015. This will open up a new prospect for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across the globe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orldwide. 中国是拥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仅是中国保障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3 billion, China is among those countries that are most severely affected by the advers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China is currently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nfronting with multiple challenges inclu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poverty eradication,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To act on climate change in terms o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