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

管理学自诞生之日起, 就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其研究重心的变化主

要取决于对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知识信息因素的重视程度。

一、中国管理理论的发展

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管理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首先是民族的,其次才可能是世界的。中国虽然在近代因闭关锁国而落后,但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实践和许多影响深远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管理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在其所著的《孙子兵法》里阐述的“为将之道”、“用兵之道”、“用人之道”以及在各种极其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为取胜所采取的各种战略、策略、充满着辩证法思想,堪称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样的思想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管理上对今天的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战国时期的另一部著作《周礼》对封建国家管理体制进行了理想化的设计,内容包括政治,经济,财政,教育、军事、司法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对封建国家的经济管理方面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论语》、《老子》、《韩非子》、《资治通鉴》、《三国演义》等名著,也都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传统的中华管理思想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体化管理、安人管理和中庸管理。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和谐、协调的统一体。这种整体化的思想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以力求达到社会与自然、管理过程与外部环境、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和状态的最佳协调和谐为目标,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为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在管理过程中,这种一体化管理表现为以人的教化、训练为起点,没有技术规范和职业规范,也没有理性的职能化分工体系、观念、行为上的教化是基本工具。

中庸之道是在追求“天人合一”,以“安人为管理目标下形成的。“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国管理过程的标准和规范,是中国管理行为的信条。中庸之道造就了行事、处事、管理中注重适度,不走极端,追求协调平衡的基本管理精神。

2、中国近现代管理理论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政权没收了官僚资本,并对这些企业加以改造。社会主义的企业管理制度,实行的是工厂管委会和职工代表会议制度。接着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了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为管好企业,中国系统全面的学习和引进前苏联的企业管理理论、制度和方法,在企业中普遍实行计划管理制度,建立各种规章制度,生产指标体系和管理组织结构,开展以技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培养了大批企业管理人才。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时间,全党总结经验,探索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在企业管理方面,实行了“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企业管理经历了恢复性整顿时期、建设性整顿时期、转换经营机制时期,普遍推广了工业经济责任制,普遍执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并逐渐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以

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这标志着我国的股份制改革已由试点逐渐走向成熟。在经营思想上,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模式装换成现在的市场经济模式。企业管理的重点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管理方式由生产过程的管理转向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由传统型向科学化、现代化转变。

3、中国新世纪管理理论发展

21世纪以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最显著的两大特征是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两个特征使得新经济时代呈现出如下基本发展趋势:知识化、虚拟化、模拟化、网络化、反中介化、集中化、创新化、产销一体化、全球化、协调化等。

信息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网络中任何一个用户都能在任何时间与网络其他用户沟通信息,即成为24小时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给企业挂历带来的时一场全面深刻的革命,信息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经济全球化使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实现充分的物质和信息的沟通,以达成更多共识,并采取共同行动。

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主要使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正成为企业各生产要素中最具弹性、最具经济增长潜力、最重要的财富。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的管理已融入于各项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之中,成为管理的重心所在。“没有管理的管理——人人都是管理者”是未来管理的最高境界,它将成为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时代里,人性得到充分尊重,个性自主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卓越管理模式。

二、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可以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组织理论和综合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简介科学管理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最明显的局限性是认为工人是“经济人”。科学管理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

2、行为科学理论

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工人的工作态度与士气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关键;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就是人际管理理论。

3、现代管理理论

在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出现以后,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20世纪50、60年代以后西方又出现了很多新的管理理论,形成许多学派。这些理论与学派在历史渊源与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形象地将其描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其中,主要的管理学派与理论有: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卡斯特和罗森茨维奇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以西蒙和马奇为代表的决策学派,以德鲁克和戴尔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以伯法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以卢桑斯为代表的权变管理学派。

三、管理理论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