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苯氧胺不同用药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症
- 格式:pdf
- 大小:231.93 KB
- 文档页数:1
三苯氧胺不同用药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症
发表时间:2012-10-17T14:19:50.4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陈雁平刘海涛周斌[导读] 乳腺增生症是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31-50岁中年妇女,并有癌变危险,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
陈雁平刘海涛周斌(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人民医院外科河南郑州450052)乳腺增生症是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31-50岁中年妇女,并有癌变危险,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
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用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良好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12例均为女性,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37岁。
病程1月至5年。
1.2 诊断方法除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外,钼靶X线摄影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2项中至少具备1项以明确诊断。
本组乳腺囊性增生中乳块发生于单侧者67例,双侧432例;乳腺小叶增生中乳块发生于单侧71例,双侧142例;乳腺腺瘤型增生中,乳块发生于单侧65例,双侧135例。
1.3 治疗方法随机分A、B两组,分两种方式给药:A组三苯氧胺10mg ,每日1次,连服1-3个月;B组三苯氧胺10mg,每日2次,连服1-3个月。
2 结果
2.1 评定标准显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 以上,乳房疼痛消失;有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以上,乳痛减轻,或肿块缩小1/2 以上,乳房疼痛不减轻;无效:肿块增大变硬,或单纯疼痛缓解,肿块不缩小。
2.2 近期疗效:全组有效率91%,显效51%,有效40%,无效9%。
A组有效率89%:B组有效率8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远期疗效:访时间最访时间最长7年,最短1年,随访率89%,复发率14.9%,其中A组14.1%(65/461),B组10.8%(49/451)。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头昏,上腹部疼痛,月经量减少;B组有1例出现停经。
但停药1-2个月后可自行恢复,未发现不可逆性不良反应。
3 讨论
文献报道:对生前无乳腺疾病的女性尸检中发现50%的死亡者生前患有乳腺增生症。
乳腺腺病的病理基础为体内女性激素代谢紊乱及乳腺局部实质激素受体的质和量的异常[1]。
主要表现为与月经周期相一致的乳腺实质过度增生而复旧不全,在前一周期异常形态的基础上又发生下一周期的变化。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有疼痛感,疼痛性质不定,并与月经和情绪有关。
早期的乳痛症,仅有明显的疼痛而乳腺实质改变不大。
中期的乳腺小叶增生即出现多个结节,腺体不平。
后期则为乳腺囊性增生症。
该期乳腺疼痛多无规律或无疼痛,但乳腺腺体增生非常显著,有呈多发结节或散在片状大小不等的囊肿,有些呈团块状,而囊肿样肿块则镶嵌在增厚的腺体上,如细针穿刺则可抽出少量黄色液体。
乳腺是性激素的靶器官,包括乳腺实质的上皮成份,小叶内间质的脂肪、结缔组织均可受内分泌环境的影响,随内分泌的周期改变而有所改变。
当卵巢滤泡生长、雌激素影响增强时,乳腺导管末端腺泡上皮增生、脱落。
排卵后孕激素出现导致上皮退化。
当卵巢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分泌过多,而孕激素相对减少,不仅刺激乳腺实质增生,而且末梢导管上皮出现不规则增生。
其临床症状以乳痛、乳胀为主。
触诊可及增厚的腺体,腺体可及结节样改变。
此种症状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
多见于35-45 岁女性,这时正处于性功能旺盛时期,雌、孕激素一旦失调,乳腺组织在无孕激素的保护下,雌激素刺激乳腺而导致增生的发生。
因该期有一定的癌变率,临床上必须十分重视。
此期的诊断核心是排除有否乳腺癌,近年来,发现乳腺腺病组织中,存在雌激素受体和孕酮受体[2]。
过去,对于乳腺腺病的治疗,多以雄性激素、中草药制剂如小金丸、逍遥散、乳康片等治疗为主,疗程长、效果差。
三苯氧胺本身是一种非类固醇抗雌激素药物,用于人体并非是使体内雌激素含量减少,而是与雌激素争夺雌激素受体,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当服用三苯氧胺达到一定血药浓度时,它便“抢先占位”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大量的雌激素受体均被抢占,从而阻断了雌激素与其结合,有效地抑制了雌激素对乳腺组织的生物学效应,使乳腺组织避免了炎症递质的损害,避免了周期性乳房疼痛和硬结的出现,也是该药控制症状快,疗效好的原因所在。
但个别患者可能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含量较少或是缺少,则应用三苯氧胺治疗就可表现为疗效差或者无效。
从1992年起,给以抗雌激素受体药物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良好疗效。
三苯氧胺治疗乳腺腺病,且有效率和复发率与给药方式有关,A组10mg每日一次疗效高于10mg每日两次,且发现三苯氧胺的用量越大,不良反应也越大。
参考文献
[1]王建久,薛秀安,孙勤国,等.乳康复片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09:30(23):81-82.
[2]沈镇宙乳腺癌[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0:26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