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 国学基础

英文名称: 课程编码:

4学分

总学时: 32学时

适用专业五年制二年级航空服务专业

理论学时32学时

实训学时0学时

执笔人:冯杜娟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国学虽不是一门专业、一个科目,但却是各种学问生发的土壤。大到中国文化的标志,促进民众了解本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小到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护养根本,滋养灵魂。国学,不可不立。《国学基础》是一个国学的入门课程,主要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框架体系。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国学的内涵、外延及发展演变;了解国学的内容框架体系;了解经史子集释道等相关内容。

2.学会诵读经典、乐于背诵经典、增加文化底蕴。

3.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国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讲国学概述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学的内涵及发展演变;掌握国学的框架体系。

教学重点:什么是“国学第一节什么是国学

、何谓“国学”?二、国学的框架体系三、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

国学概念的历史回顾

四、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

新国学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国学

、为什么要研究“国学”?二、关于现代“国学”热的思考第三节朱子家训诵读第二讲经学6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经学的发展历程及框架体系。

教学重点:经典概述

第一节经学的发展

、“经典”的确立二、历代经学

第二节经典概述

、易经、诗经

三、“三礼”

四、春秋

五、孝经

六、尔雅

七、“四书”

第三节:经学与传统文化

、史部目录学

、经部史籍简说三、史籍的传统分类四、经学与学术

(经学与中国哲学)第三讲经学8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史学的基本情况;掌握史籍的分类。

教学重点:史籍的分类。

第一节史学概述

、中国史学之性质与意义

二、史家的精神与传统三、中国史学的三个系统

第二节史籍的分类

、史籍的分类、中国史学的三个系统

第第三讲:子学

6 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子学基本情况及发展历程;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体系教学重点:先秦诸子的思想体系

第一节子学概说

第二节诸子精神与文化思潮的变迁

第三节先秦诸子五、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考核形式应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六、大纲说明:

本课程教学应本着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出发,着重学生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盛邦和:《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龚成鹏:《国学入门》

钱穆:《国学概论》

《国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国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22016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Foundation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国学基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国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学发展的历史,掌握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高文学鉴赏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学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着重了解国学的发展和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文字形成的原因。 (三)实施说明 1.国学基础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使用,共24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采用教师讲授、分析,与学生自行阅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组织学生自行阅读的前提下,写出书面发言提纲,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国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4.本课程建议采用课堂讲授、对话、讨论以及实际运用能力考查等多种教学手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对选修课的要求 已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的选择以围绕教材筛选出的练习题为主,同时在讲授过程中加以扩充,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知识比赛,观看反映国学内容的历史影视作品,并对著名作家和作品进行课堂辩论,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国学发展的历史,掌握国学基础知识和发展情况,能结合社会现实体会中国的文化。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查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国学基础教程》,刘韶军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二、中文摘要 国学基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学发展的历史,掌握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高文学鉴赏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

《国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国学基础 英文名称: 课程编码: 学分: 4学分 总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五年制二年级航空服务专业 理论学时:32学时 实训学时:0学时 执笔人: 冯杜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国学虽不是一门专业、一个科目,但却是各种学问生发的土壤。大到中国文化的标志,促进民众了解本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小到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护养根本,滋养灵魂。国学,不可不立。《国学基础》是一个国学的入门课程,主要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框架体系。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国学的内涵、外延及发展演变;了解国学的内容框架体系;了解经史子集释道等相关内容。 2.学会诵读经典、乐于背诵经典、增加文化底蕴。 3.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国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讲国学概述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学的内涵及发展演变;掌握国学的框架体系。 教学重点:什么是“国学 第一节什么是国学 一、何谓“国学”? 二、国学的框架体系 三、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 ——国学概念的历史回顾 四、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 ——新国学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国学

一、为什么要研究“国学”? 二、关于现代“国学”热的思考 第三节朱子家训诵读 第二讲经学 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经学的发展历程及框架体系。教学重点:经典概述 第一节经学的发展 一、“经典”的确立 二、历代经学 第二节经典概述 一、易经 二、诗经 三、“三礼” 四、春秋 五、孝经 六、尔雅 七、“四书” 第三节:经学与传统文化 一、史部目录学 二、经部史籍简说 三、史籍的传统分类 四、经学与学术

国学讲座大纲

《国学讲座》复习纲要 1、神话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 2、神话所蕴含的是人类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追问和回答:宇宙是如何创生的?宇宙的创生在什么时候?谁发明了种植五谷养育我们人类?世界上的第一人是谁?人由何而生? 3、神话大致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4、创世神话是指讲述人类原始时期,世界、人类、文化起源的神话。以盘古开天辟地最为著名。 5、始祖神话是指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补天。 6、洪水神话是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最杰出的是鲧禹治水。 7、战争神话主要记载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代表作是黄帝战蚩尤。 8、发明创造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征服自然,造福人类。具有代表性的是燧人氏钻木取火。 9、神话产生的背景: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对社会、自然认知能力很低,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世界被神化就产生了神话。 10、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是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二是神话的表现方式、创作手法为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三是神话宏扬民族正气的精神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11、中国古代神话对科学有怎样的启迪之功:一是神话中幻想的东西后来常常被科学所实现,神话竟成了科学的预言;二是神话不知不觉地走向了科学,神话似乎变成了“科学的幻想”。 12、诸子: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也可指官名。百家: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 13、所谓诸子百家,实际只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等10家发展成学派。

《国学小讲堂》课程纲要

《国学小讲堂》课程纲要 一、前言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道德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因为它所孕育的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和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涵盖了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为了让国学走进课堂,丰富与提升学生的生命内涵,我们二年级语文组开设了《国学小讲堂》校本课程,以传授《弟子规》、《三字经》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写的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一)课程维度 1.活动体验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体验活动,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通过亲身实

践或经历活动、情境,从而获得心灵的共鸣和思想品德的升华。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体验浓浓亲情;在日常交往中体现对家人亲人的奉献,感悟人生价值;在日常实践中体现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拥有家国情怀。 2.文化素养课程 本课程特别强调从文化经典中升华,在诵读经典中领悟,在展示表演中体验,在吟诵中感悟内化,在践行中提升道德素养,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做到知行合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确立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内容体系、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与方法、构建多重教学评价体系。 确立教学目标。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为指导教学理念,以古诗文诵读为基础,结合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多种有趣形式的教学活动方式激发与引导学生兴趣,培养孩子们的人文修养,通过《国学》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熏染,达到“丰厚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做事”的教学目标。 明确课程内容体系。本课程采用了国学课本《弟子规》和《三字经》为教材,辅助以相关的经典故事和古诗词名句,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日常学校生活相融合,学生的日常家庭生活相融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与效果。

国学经典课程纲要

国学经典课程纲要 一、课程开发背景 我校是一所城区中心学校,科研立校一直是我校办学的特点,2009年,当时考虑到大、中、小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缺失已成为一个社会话题,我校正式开始“国学经典教育研究”,并被教育部授予“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示范校”。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整体水平较高,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很有必要。 我们通过对各地国学经典教育的研究,以及我校前期开展的国学经典教育实践发现:我国的国学经典教育存在两个问题:—是教材无选择性,表现为要求学生整本诵读而没有加以去芜存菁地选择;其次是教学无整合性,表现为一些“国学人士”主张以“四书五经”为主体内容的读经运动,一味苦读,死读。 怎样不断探索,寻求适合国人发展的国学经典教学方式呢?新课程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板块式编排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于是,我们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开创了“国学经典主题式教学”课程体系。意在打破原先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知识单元“见学不见人”的弊端,从而使得系统性退隐幕后,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建构和凸现后隐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国学经典,认识国学经典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技能性目标 1、学生掌握主题式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朗读和诵读,乐于背诵积累国学经典精粹篇章,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 2、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信息的能力; 3、学生具备一定的与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三)体验性目标 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初步建立良好的道德心理机制; 2、欣赏并感受国学经典精髓的自然美、人文美,提高语言审美鉴赏力; 3、激发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体会国学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人文素养。 三、教材的选编及课时安排 1、选材的原则: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诵读经典,积累精华,陶冶情操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设计 课程名称:《国学经典诵读》 授课对象:1-6年级学生 课程指导思想: 贯彻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语用函[2010]6号)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教师师德和知识积累;让青少年在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所积淀的精美华章的滋养中建立道德行为规范,通过背诵积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本学期开始,我校开发“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在全校实施。 课程目标: 1、通过全面开展国学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其人格修养;通过背诵,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勤奋学习的态度和毅力。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阅读国学经典作品的兴趣。

2、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形成人人爱国学,人人学国学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敦厚善良的心性。 3、普及国学知识,使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建立教育新模式、探索育人新途径。 4、通过师生同诵同写同讲的活动,促进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课程内容: 1、自编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教材,诵读经典诗词、诸子典籍等。 2、开展丰富的诵读经典、书写经典、试讲经典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激发其对于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 3、国学课与语文课相结合,并推荐优秀经典的课外阅读书目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兴趣。 课程实施: (一)实施原则 1、勤于积累,学以致用的原则。要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积累为主,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运用,使国学成为学生真正的营养。 2、与特色活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丰富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国学,提高其学习国学的兴趣。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二部分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二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能够了解和掌握道家以下主要思想:1.道法自然。2.道常无为。 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4.权与术。 5.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下面我们来学习道家的主要思想,首先看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最早提出这个思想的是老子。老子的思想里讲到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另外又讲到道常无为。道法自然和道常无为可以看做是道家思想最核心的东西。那么自然无为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有的时候,人们会把自然看成是道的代名词,道就是自然,自然也就是道。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相同的问题。道实际上的含义是什么?道的含义是自然,没错。但这个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也就是整个宇宙,或者说是天地万物的一个根本的特性,指它的本来面貌。同时,这种整个宇宙或者整个天地万物的本然状态,又是通过每一个具体的事物体现出来的。它是一个包括了宇宙万物的整体和宇宙万物中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共同的状态。 整个宇宙万物的本然状态,就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具体事物的本然状态里。所以,这个道不是一个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的东西,也不是在天地万物之外的东西,而是天地万物自身包含的一种状态。 现在很多人在讲道,或者讲自然的时候,都把它看成是生成万物的最后一个根源,这个说法是有争议的。虽然老子《道德经》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描述,但事实是,离开了万物,就没有道,道就在万物之中,也就是老子讲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的这个“一”。 天的道就表现为“清”,地的道就为“宁”。清也好,宁也好,都是道的表现,离开了清和宁就没有这个道,并不是说在清和宁之上有一个道产生了天和地。老子非常强调道随万物,万物是在它们的自然本性中体现出道的存在的意义的。 既然要遵循整个天地万物的这样一种自然状态,那么表现出来的特点又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是说万物在那儿生长,但是你不据为己有;你可以做很多事,但是你并不认为自己就有多了不起;万物在那儿生长,你也不去主宰它。这样的状态就是一种无为的状态。有人把无为理解成什么都不要做,在那儿等就成了。实际上这种理解有问题,《老子》里面就有这样一句话,叫做“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粗看之下,以为是尊重万物自然而不敢为之了。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辅,是辅助的意思,不是不让你有所作为,但是要辅的是什么呢?万物之自然。不是让你不为,而是让你不要以自己的意志来改变它。这个“为”是以自己的意愿改变它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去辅助万物,就是要随万物之本性而因势利导。无为的正确理解应该就是这样,老子其实也讲得很清楚。 其实这一思想跟儒家的思想,不是根本对立的。儒家也强调天、地、人,说“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所以天地万物,人也是要参与进去的。怎么参与进去?“赞天地之化育”!赞也是辅助的意思,跟现在讲的赞助意思相近,儒家并不是要你以主观意愿去改变自然,而是要赞天地之化育,参与到天地中去,辅助天地。 中国人始终把大禹治水看成是最好的无为而治的典型,就是因为他能够因势利导。水是往下流的,要治水灾,就要疏通河道,让水按照它的本性流出来,就不会成水灾了。如果违背了水的自然属性,你要流我不让你流,水高一尺,我就把堤岸、河坝筑高一尺,这样下去能解决问题吗?总有一天水会把堤坝冲毁。因为你违背了水性,想堵住它,不让它流动,这怎么可以呢?所以因势利导是无为而治,或者是自然无为的最根本的一个观念。 汉代的黄老之学,政治上就强调无为而治,它的意思是什么?难道汉代的皇帝,从汉高祖到汉武帝都无所作为吗?不是这样的。汉代刚建立之时,战乱刚息,民生凋敝,这时百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文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英文名称: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号:1630032 授课对象:全校学生 开课学期:第1、2 学期 学时数:32 学分数: 2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开课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执笔人:邱丹丹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课程,为我校本科生的 人文通识课程类必修课。全课程包括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从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入手,既全面讲授中国传统 文化的发展脉络,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并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 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2.知识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 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 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3.能力要求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 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 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文化创新。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 (一)传统文化精义 (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 (2)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 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性;家国情怀意蕴下涵养 传统美德的路径。 (3)诸子百家思想精华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宋明时期的哲学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国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国学基础 英文名称: 课程编码: 学分: 4学分 总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五年制二年级航空服务专业 理论学时:32学时 实训学时:0学时 执笔人: 冯杜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国学虽不是一门专业、一个科目,但却是各种学问生发的土壤。大到中国文化的标志,促进民众了解本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小到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护养根本,滋养灵魂。国学,不可不立。《国学基础》是一个国学的入门课程,主要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框架体系。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国学的内涵、外延及发展演变;了解国学的内容框架体系;了解经史子集释道等相关内容。 2.学会诵读经典、乐于背诵经典、增加文化底蕴。 3.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国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讲国学概述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学的内涵及发展演变;掌握国学的框架体系。 教学重点:什么是“国学 第一节什么是国学 一、何谓“国学” 二、国学的框架体系 三、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 ——国学概念的历史回顾 四、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 ——新国学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国学 一、为什么要研究“国学” 二、关于现代“国学”热的思考 第三节朱子家训诵读 第二讲经学

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经学的发展历程及框架体系。 教学重点:经典概述 第一节经学的发展 一、“经典”的确立 二、历代经学 第二节经典概述 一、易经 二、诗经 三、“三礼” 四、春秋 五、孝经 六、尔雅 七、“四书” 第三节:经学与传统文化 一、史部目录学 二、经部史籍简说 三、史籍的传统分类 四、经学与学术 (经学与中国哲学) 第三讲经学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史学的基本情况;掌握史籍的分类。

国学礼仪与个人修养课程大纲

国学礼仪与个人修养培训课程大纲 为今天工作成绩优异而努力学习,为明天事业腾飞培训学习以蓄能!是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意愿,是学员参加学习培训的动力,亦是蓝草咨询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蓝草咨询提供的训练培训课程以满足初级、中级、中高级的学员(含企业采购标的),通过蓝草精心准备的课程,学习达成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蓝草课程注意突出实战性、技能型领域的应用型课程;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知识课程。 蓝草咨询坚定认为,卓越的训练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但也应是学员快乐的旅程,蓝草企业的口号是: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 蓝草咨询为实现上述目标,为培训机构、培训学员提供了多种形式的优惠和增值快乐的政策和手段,可以提供开具培训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课程时间:1-2天 课程对象: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希望提升个人修养与交际水平的各界 授课方式:讲授+案例+分享+演练 课程收益: 1.了解礼的产生、发展、特点以及相关的礼乐、礼服、礼器等基础知识; 2.了解国学中的礼仪之道; 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4.掌握说话艺术与交谈技巧; 5.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交礼仪。 课程背景: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绝不逊于经济、政治、军事的力量;缺少强势文化的跟进,耀眼一时的物质文明走不了更远。在“孔子学院”之外,中国需要更多代表中华文化的“中国符号”走向世界。 欢迎走进温爽老师的《国学礼仪与个人修养培训》课程,共同感悟国学文化的内涵! 第一讲:解读“礼仪之邦”的礼乐文化 1.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 2.礼的核心——敬 3.乐的核心——和

4.传统礼仪与人文奥运——礼乐背后蕴藏的文化精神(赏析08北京奥运 主题曲《我和你》) 5.对孔子学院走俏海外的思考 第二讲:国学思想对礼仪的影响 1.先有此“孝”才有彼“笑”——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国学中的仁爱思想是一切 礼仪行为的基础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学中的忠恕之道与心态调整 4.从《三字经》中读懂现代古今礼仪文化 第三讲:中国式以貌取人与最古老的语言 1.第一印象,永久的印象——以貌取人是本能 2.《水知道答案》的启示——相由心生 3.着装的品味取决于个人的文化品位 4.云想衣裳花想容——着装的原则与规范 5.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饰物的佩戴 6.从中医的视角看体态对内脏的影响 7.“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古今谈 8.中外手势大比拼 9.距离产生美——空间礼仪 10.什么才是真正的眉开眼笑?——眼神与微笑 第四讲:谈吐文雅,言之有“礼” 1.音由心起——用声音传递感情,语气、语调、语速的训练 2.言为心声——语言的作用和态度 3.谈出来的情谊——选择能走进他人内心的话题 4.看孔子与学生们的语言对答魅力 5.学会赞美别人 6.幽默的力量 第五讲:透过细节看社交 1.孔子是“社交明星” 2.人际关系的彩虹桥——介绍与称谓 3.五花八门的见面礼——握手等礼节 4.社交场上的身份证——名片礼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校本课程纲要设计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校本课程纲要设计 课程名称:《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授课时间:一学年 教材:整合、自编 授课对象:三、四、五、六年级学生 一、国学课程的背景分析: 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样的成长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因此,在小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生: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老师常常犯难,常常苦恼。 一方面,学生的语文学习只局限于与学习成绩有直接关系的十几

篇课文上,课外知识的积累少的可怜,知识面狭窄,读写能力不高。另一方面,信息时代不健康信息对孩子影响太大,传统道德品质在孩子身上缺失。我们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孩子们不喜欢优秀的传统,而是周围的环境及教育者提供的太少。 教师:大多数教师在参加工作后除了教材和教参外,很少阅读其他书籍了。许多教师成为近乎纯粹的“工作者”,其他与工作无直接关系的学习很少涉及,知识贫乏,视野狭窄。而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影响着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最终将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课程:国家课程中有关国学的教育内容较少,而作为国家小公民的学生却应该从小了解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为一生的幸福奠基。因此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正是对国学课程的有力补充。 基于以上对各方面的认识与对国学经典内涵的思考,学校将结合实际,围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目标,将“国学经典伴我成长”确立为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主题。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形式到内容,从途径到方法,从校内到校外,让国学经典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中,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走进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和育人过程。 二、国学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国学通识教程》课程大纲

国学通识教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国学通识教程 英文名称:课程编码: 4 学分 总学时:28 学时 适用专业:五年制一年级 理论学时:28 学时 实训学时:0 学时 冯杜娟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国学虽不是一门专业、一个科目,但却是各种学问生发的土壤。大到中国文化的标志,促进民众了解本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小到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护养根本,滋养灵魂。国学,不可不立。目前国学教育普遍存在两个问题:—是教材无选择性;其次是教学无整合性。《国学通识教程》是一个国学的入门课程,主要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激发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体会国学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基本要求: (一)知识性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国学经典,认识国学经典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技能性目标 1、学生掌握主题式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朗读和诵读,乐于背诵积累国学经典精粹篇章,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 2、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信息的能力; 3、学生具备一定的与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三)体验性目标

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初步建立良好的道德心理机制; 2、欣赏并感受国学经典精髓的自然美、人文美,提高语言审美鉴赏力; 3、激发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体会国学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人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讲仁孝篇8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材中有关仁孝的成语、名言和《弟子规》“入则孝”部分的解析;完成弟子规“孝”的背诵和默写教学重点:弟子规 、案例回放 二、经典解析三、延伸阅读四、拓展训练五、主题活动六、生活力行 第二讲诚信篇8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材中有关诚信的成语、名言和《弟子规》“信”部分的解析;完成弟子规“信”的背诵和默写教学重点:弟子规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

《国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国学基础 英文名称: 课程编码: 学分: 4学分 总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五年制二年级航空服务专业 理论学时:32学时 实训学时:0学时 执笔人: 冯杜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国学虽不是一门专业、一个科目,但却是各种学问生发的土壤。大到中国文化的标志,促进民众了解本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小到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护养根本,滋养灵魂。国学,不可不立。《国学基础》是一个国学的入门课程,主要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框架体系。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国学的内涵、外延及发展演变;了解国学的内容框架体系;了解经史子集释道等相关内容。 2.学会诵读经典、乐于背诵经典、增加文化底蕴。 3.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国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讲国学概述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学的内涵及发展演变;掌握国学的框架体系。 教学重点:什么是“国学 第一节什么是国学 一、何谓“国学”? 二、国学的框架体系 三、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 ——国学概念的历史回顾 四、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 ——新国学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国学 一、为什么要研究“国学”? 二、关于现代“国学”热的思考 第三节朱子家训诵读

第二讲经学 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经学的发展历程及框架体系。 教学重点:经典概述 第一节经学的发展 一、“经典”的确立 二、历代经学 第二节经典概述 一、易经 二、诗经 三、“三礼” 四、春秋 五、孝经 六、尔雅 七、“四书” 第三节:经学与传统文化 一、史部目录学 二、经部史籍简说 三、史籍的传统分类 四、经学与学术 (经学与中国哲学) 第三讲经学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史学的基本情况;掌握史籍的分类。教学重点:史籍的分类。 第一节史学概述 一、中国史学之性质与意义 二、史家的精神与传统 三、中国史学的三个系统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国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国学基础 英文名称: 课程编码: 学分: 4学分 总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五年制二年级航空服务专业 理论学时:32学时 实训学时:0学时 执笔人: 冯杜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国学虽不是一门专业、一个科目,但却是各种学问生发的土壤。大到中国文化的标志,促进民众了解本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小到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护养根本,滋养灵魂。国学,不可不立。《国学基础》是一个国学的入门课程,主要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框架体系。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国学的内涵、外延及发展演变;了解国学的内容框架体系;了解经史子集释道等相关内容。 2.学会诵读经典、乐于背诵经典、增加文化底蕴。 3.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国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讲国学概述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学的内涵及发展演变;掌握国学的框架体系。 教学重点:什么是“国学 第一节什么是国学 一、何谓“国学”? 二、国学的框架体系 三、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 ——国学概念的历史回顾 四、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 ——新国学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国学 一、为什么要研究“国学”? 二、关于现代“国学”热的思考 第三节朱子家训诵读 第二讲经学 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经学的发展历程及框架体系。 教学重点:经典概述 第一节经学的发展 一、“经典”的确立 二、历代经学 第二节经典概述 一、易经 二、诗经 三、“三礼” 四、春秋 五、孝经 六、尔雅 七、“四书” 第三节:经学与传统文化 一、史部目录学 二、经部史籍简说 三、史籍的传统分类 四、经学与学术 (经学与中国哲学) 第三讲经学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史学的基本情况;掌握史籍的分类。教学重点:史籍的分类。 第一节史学概述 一、中国史学之性质与意义 二、史家的精神与传统 三、中国史学的三个系统 第二节史籍的分类 一、史籍的分类 二、中国史学的三个系统

最新《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汇编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国学经典诵读 课程类型:语言文字类 主讲教师:各年级班主任 教学材料: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等内容为主;辅以名言、对联、谚语、古诗词名句、歇后语等内容。 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每学期16课时。 授课对象:一——六年级全体学生 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探索出传承经典与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学校特色。 具体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领略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激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掌握经典诵读资料,培养阅读、表达、作文能力。 3、教师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过程与方法: 1、全体学生能背诵弟子规,唱弟子规歌,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感受语言的能力,积淀文化底蕴。 2、用《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已的言行,践行弟子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3、在欣赏朗读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方法。 4、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成阅读感悟。 5、让学生在朗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能量。 6、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促进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 情感与价值观: 1、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兴起爱书、读书热潮,培养学习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2、让学生在“兴趣教学”、“特色活动”中,陶冶情操,学会学习;感悟到读书的乐趣。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教学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本 科)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应用技术大学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宗旨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和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并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3)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能够以本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拓展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各专业。总学时54,3学分。其中理论课44学时,社会考察10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活思维,启发思考,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历史的天空: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汉语言文学专升本专业国学基础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汉语言文学专升本专业国学基础教 学大纲】 国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 ___指定的师范院校中文系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掌握国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全面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本课程之前应该修完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是能够体现民族精神的以儒、释、道为主的思想文化。其中重在了解儒、释、道思想 ___民族生存发展能发挥着伟大作用。主要采用经典阅读和文献研究法。 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国学的基本轮廓。儒、释、道思想的兴衰变化、联系交融等情况,进而展示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传统道德境界,进而帮助学生建构完美的人格。 3、教材教参 1.《中国思想史》张岂之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3年3月 2.《中国文化史》冯天瑜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xx年11月 3.《国学概论》章太炎、曹聚仁中华书局 xx年5月 4.《国

学概论》章炳麟岳书社 xx年1月 5.《国学概论》刘毓庆北师大出版社 xx年8月 6.《论国学》 ___ 上海人民出版社 xx年 4、教学方式本课程一讲授为主,学生诵读、阅读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 5、教学内容及时数根据汉语言文学专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6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 1. 绪论(2学时)基本内容:主要介绍国学的涵义、主要内容及学习国学的目的意义。 重点:学习国学的目的意义难点:国学的定义 2. 第一章儒家思想(9学时)第1节孔子的主要文化思想基本内容:全面介绍孔子的仁、礼、中庸和谐等文化思想。 重点:孔子关于仁的思想难点:中庸的哲学内涵第2节孟子的主要文化思想基本内容:全面介绍孟子的仁政、性善等文化思想。 重点:孟子关于仁政的思想难点:仁与仁政第3节儒家文化精神和理想人格基本内容:介绍儒家伦理政治型理想人格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幼儿国学课程基本内容

幼儿国学经典课程基本内容小班上学期:《弟子规》——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小班下学期:《三字经》——中国文化史纲中班上学期:《大学》——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中班下学期:《千字文》——童蒙识字教材首选大班上、下学期:《老子》——中国人的智谋奇书2.3幼儿经典教育关键点 2.3.1经典诵读的六大步骤 一部经典从开始读诵到最终运用,至少有六步工作要做: 1、熟读字音; 2、熟识字形; 3、熟解字义(训诂); 4、通达全经义理(哲学体系); 5、熟悉历史验证; 6、灵活运用。 在儿童阶段,我们可以做好如下的三步工作: 一、背熟。一部经典,使孩子在快快乐乐、不知不觉中流利地从头背到尾,需要做到下列几点:

1、最好有水平相近的伙伴陪伴,灵活运用儿童喜欢的游戏、动画等教学方法,坚持诵读; 2、划分最基本的小段,熟读; 3、两个小段背熟了,就合并成一个中段,背熟;两个中段背熟了,再合并成一个大段,加读加背……一直到把全文一口气流利背完。 二、识熟。孩子在熟读经典的过程中,与汉字不断接触,自然就将经典中的字一个个慢慢认识了,在中华传统启蒙教育中,《三字经》、《千字文》是最常用的识字教材; 三、解熟。年纪稍大,背熟、识熟之后,需紧扣字面讲解,一字一字来,力求精确。 历代私塾都以训诂开启童蒙弟子的文化智慧。清代的皇族文化水平整体较高,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分不开的,清皇子的读书方法中记载着:每天每段新文章读诵120遍这样一个简单有效的学习方式。《朱子读书法》中也记载了“熟读精思”读书法,朱子阐释道:“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这里的“诵”,把“读”的含义包括在其中了。且“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对这种熟读精思中的“诵”,他要求:“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真德秀所撰的《家塾常仪》中《诵读》规范,它明确规定“专心肃容,记遍数。句句字字分明,每句终字重读则句完,不可添增虚声,使句读不明。遍数未足而已成诵,必足遍数;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加数成诵。”明代屠羲英《童子礼?读书》中规定,“整容定志,看字断句。……务要字字分晓,……仍须细记遍数熟读,如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其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方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本课程的中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生物工程、白酒酿造工程、酿造工程自动化、企业管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各专业。总学时48,3学分。其中理论课40学时,社会考察8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第二节秦汉大一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立 第三节繁盛的隋唐 第四节辽宋夏金的分立与元明清的大统一 第五节中国古代的盛世比较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理解历史在人事代谢、沧桑巨变中前进,后人又在艰涩滞重的印痕中探索历史,掌握历代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历代王朝的发展大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