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关于民生问题的一些看法

  • 格式:docx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民生问题研究

摘要: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既是一个当代性的话题,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执政党的一个永恒课题。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以广大劳动人民的民生为价值目的的思想体系。他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人民群众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历史。在当代中国,继承、弘扬和实践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传统,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民生问题;小康社会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人民群众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历史。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随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资料会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会越来越高,人的各方面能力会越来越全面发展,人类将更加接近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真正达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理想。然而理想需要切实的行动才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也想尽快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的“左”的错误,并最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实践有成功的地方,但也依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是没有把民生建设放在执政的中心任务之中。尽管共产主义理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是实现这个理想又要分为若干个实际的阶段,需要完成若干个阶段性任务。在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以后,民生建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阶段性任务。因此,民生建设问题,无疑是当前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存在的民生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在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失误,这也使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问题

1)就业结构矛盾日益突出

在劳动力供求总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出现不匹配的情况,即劳动力难以实现就业的同时,部分企业却出现“招工难”。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国际需求不振、国内需求尚待提升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生产萎缩或转型升级,导致传统制造业岗位需求显著减少。以此同时,这些失业人员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普遍没有达到一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即使有着强烈的就业愿望,也很难在劳动力市场找到相适应的就业岗位。

2)农村剩余劳动力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我国高达数千万的农村转出人口流入城市和城镇,这一方面为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地区的企业“用

工荒”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力缺口。但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其上的保障制度的差异性,导致农村转移劳动力真正实现市民化困难,不仅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相关政策的效果,而且转移劳动力在城市的边缘化很容易成为城市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3)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近些年,随着地方高校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未就业毕业生规模也持续积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国内劳动力市场需求萎缩。二是高校教育内容与培养方式落后,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三是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来源,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高校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改革滞后,加之高校为求“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生源、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合理,不仅带来普遍的“学用脱钩”现象,更使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逐年积累,形成日益庞大的“高学历”失业大军。

2.上学问题

1)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亟需解决

我国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随着现实生活的需要,,很多农民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去打工,很多农民工的子女也跟随父母一同前往,因此,农民工子女上学便成为我国众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中之一。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流动儿童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让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找到人生的真正航向。流动儿童教育这一问题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地区特殊性等特点。解决好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普九”的巩固和提高,实现教育公平,也有利于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2)异地户口子女上学问题亟需解决

对于任何城市来讲,外来工都是在为这个城市默默做着贡献,但他们子女上学的问题,却常常困扰着他们。因此,国家和政府对此问题作出相应措施已经是全民呼声,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稳定外来工的工作情绪及工作积极性,为城市带来更多的贡献,也有利于我国教育计划的巩固和提高。

3.社保问题

1)中国社保体制有其独特性

中国所谓的“社会保障”,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社会保障”。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建立是为了济困。但在中国,长期以来有限的社保更多的是作为单位制的主要内容而存在,是一种单位福利。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延续了原来的单位保障制度,另一方面真正的社会保障也开始出现。民营企业发展以后马上面临工伤和养老问题。工伤问题首当其冲,养老问题是国家要求企业要实施养老后,民营企业才缓慢推进。另外,城镇中搞个体经营的,自由就业的居民的养老问题是空白;城镇中单位体制外的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原来也是空白,虽然国家最近也推进了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建设,但保障力度很有限。

在农村,原来除了少得可怜的救济和救助外,根本没有社会保障。现在农村有了新农合,农村新养老保障也在一些地方开始搞试点。新农合的覆盖

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1.社保问题

党和政府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2.医疗问题

要解决医疗问题,就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启示与结论

民生就是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能力和权益,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目的。民生问题就是百姓的生活生计问题,解决好了民生问题,也就除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发展难题。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要想更好的发展民生,为广大人民谋福利、去顽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

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就是要把社会还给社会。政府关注民生,主要表现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建立保障民生的公共财政。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我国过去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比例太少,导致民生问题成堆。现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比例增大了,随之而来要做的就是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又称民间组织,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民间,最了解民生的深浅、冷暖。政府应当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只要社会组织是按其要求作为的真正的社会组织,就能把民生工作做得无微而不至。政府之于社会组织,应该是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在服务当中体现监管。

2.政府要向民生方向转变

政府应当从宏观上用相应的方针政策去管经济,而不是直接去插手企业,更不能成为企业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建立健全社会政策,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方面,颁布了许多相关的社会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制度性支持。可是,支持弱势群体的制度化依然亟须加快、加强和落实。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包括遭受雪灾、震灾的地区。民生政府不仅关注民生、保障民生,而且注重顺乎民意,调动民力,建设国家,推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