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12.38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及其意义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不过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重释唯物史观科学是揭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这些规律是否正确的知识体系。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系统认识。
科学的历史观是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和变化的因果必然性规律的历史观。
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正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它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终极原因出发,动态地、发展地剖析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物质生产能力,从而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因果必然性规律。
在形形色色的历史观中,唯物史观最具科学的品格。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唯物史观的科学性逐渐受到质疑,唯物史观对历史的指导地位也受到挑战,主张历史研究指导理论多样化的声音甚嚣尘上。
虽然有诸多因素,但历史唯物主义原有的解释体系无法对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有必要下大力气重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与时俱进地加深对这一理论真谛的理解和把握,让更多的人相信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本文将围绕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诸客观基础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围绕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呈现的规律问题,对唯物史观做出重新阐释,以证明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一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人要生存,首先必须能够维持生命,因而必须从事维持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唯物史观从人的这个最现实、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切入,展开对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解析与阐释。
所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恩格斯用最简洁的语言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概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基础,以及人们诸多层面的社会活动与这个客观基础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本章共有两节第一节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第二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的第三个问题第一节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二.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及其局限性三.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四. 劳动发展史是解开社会发展史的钥匙展开: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中根本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2.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3.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二.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及其局限性1.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唯意志论宿命论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独占统治地位a.旧的历史理论的缺陷b.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三.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
第二,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三,唯物史观的创立,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唯物史观的创立,对工人阶级政党准确地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发展要求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四.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1. 劳动的含义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其根本的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2. 劳动是人的生命存有和人类社会存有的基础和源泉第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第二,劳动是人的社会本性和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 交往实践及其形式与交往关系五.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展开一.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97—P199)1)地理环境的含义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200—P202)1)人口因素的含义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202—P204)1)生产方式的含义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四.交往实践及其形式与交往关系(P204—P207)1)交往的含义和形式2)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1)在社会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神学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自然主义历史观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本章思考题1、如何理解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简述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一、试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人类认识历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答:(一)马克思的两大发现1、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基本完成。
这一伟大发现不仅揭开了人类“历史之谜”的神秘面纱,实现了哲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而且为他们创立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础。
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2、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马克思论述了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式,论述了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生产。
货币成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基本条件。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划时代的功绩之一。
这一理论与唯物史观一道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在人类认识历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1、解开了人类的“历史之谜”。
克服了以往一切历史理论不懂社会实践,以抽象的观点去观察人及其活动的根本缺陷,从社会实践出发,把生产活动看作是人和社会最基本的历史活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从而使困扰人类已久的关于人类历史的本质及其发展动力和规律的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2、标志着唯物主义的最后完成。
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自然观和社会观都是唯物主义,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克服了历史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以近乎完美的形式修补好了唯物主义整个大厦的上层,从而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第一、唯物史观的发现。
19世纪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上升到了首要地位。
它令人信服地证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等观点完全是撒谎。
这就提出了重新考虑这些事实的理论表现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这些就是唯物史观的创立的历史条件。
恩格斯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恩格斯认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社会之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但是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己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这一点,成为了西方一些学者把恩格斯说成“经济决定论”的理论依据。
这是片面的。
唯物史观创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把唯心主义从历史观这个避难所中驱逐出来了。
第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于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中,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1、关于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运动的基础和动力,也是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2、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运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从而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3、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促使社会制度更替,推动历史的前进。
4、关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变革和发展是社会存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存在的决定因素。
二、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指出,如果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之间发生矛盾,就会引起社会的革命和变革。
2、恩格斯的历史观。
恩格斯进一步完善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指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斗争的作用。
恩格斯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相互作用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三、唯物史观的历史演变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系统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2、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列宁进一步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强调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特点,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党的领导理论。
列宁主义对唯物史观的理论丰富和深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毛泽东思想的创新。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运用唯物史观来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提出了群众路线、阶级斗争和生产力是第一要素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四、唯物史观在现实中的应用1、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强调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孙 正 聿编者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 划时代的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也是哲学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
本刊继今年第3期发表了孙正聿教授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后,又刊发了商榷和回应的文章,以作为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的开端。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对它的研究乃至发展、创新,不能仅仅限于抽象的概念思考或文本解读,而是必须面向生活实践。
今天,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现代化的推进和世界格局的变化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提供了大量的新经验、新问题。
善于把时代的问题转化为哲学自身的问题,在解释和解决中国和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中表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是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唯物主义对全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有指导意义。
当前,理论和现实中的大量争论都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我们应当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领域,关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在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并显示出它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独特价值。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一文发表后,得到学界的关注。
读过李荣海先生与之商榷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及其世界观意义#(见∀哲学研究#2007年第8期;以下简称 李文!)后,我感到有些理论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出来,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仍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的问题。
一、世界观及其解释原则当人们把哲学定义为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时,人们对 世界观!概念本身的理解不仅是有歧义的,而且正是由于这种歧义构成了对哲学的不同理解。
这就是说,在对 世界观!的理解中,蕴含着各不相同的解释原则;只有揭示这些不同的解释原则,才能澄明各种不同的哲学世界观。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揭示了由三种不同的解释原则所构成的世界观理论:一是以客体的或直观的解释原则所构成的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二是由抽象的能动的解释原则所构成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三是以人的感性活动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现代商贸工业从《哲学的贫困》中看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冷雨梁芬瑜(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要:《哲学的贫困》一书,体现了马克思对以往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突破,他创造性的将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被列宁称作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头两部著作”之一。
根据《哲学的贫困》一书,本文从唯物史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以及对蒲鲁东的批判、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唯物史观形成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哲学的贫困;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1.14003唯物史观是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今天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唯物史观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形成既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一方面全部相加的总和,而是多方面的、发展的研究过程。
1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产生的背景1.1唯物史观产生的时代背景1.1.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发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们进入了蒸汽时代。
自此,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推动当时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日常生活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同时也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
1.1.2社会政治发展状况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即现在人们口中的三大工人运动,这也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呈现出不断尖锐的趋势。
1.2唯物史观产生的理论背景1.2.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影响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提供了许多理论来源,例如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中包括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弊端的揭露和对未来社会建设的构想等,这些理论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排除掉唯心主义的影响,但是其中有很多理论都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一整块钢”,具有深远意义。
唯物史观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使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一次有了完备的形态。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人们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一、社会是个有机体,唯物史观所讲的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包括物质性的社会生活和非物质性的社会生活两类。
物质性的社会生活决定着非物质性的社会生活,非物质性的社会生活又能对物质性的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生活的几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推动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这表明人类社会并不是各种要素的机械结合,也不是历史事件的无序堆积,而是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是活动着的和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与动物活动有着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自觉的活动,动物活动是本能支配的活动;第二,人类劳动
创造并使用一定的手段,动物活动则是直接以自己的身体作用于自然;第三,人类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动物活动则局限于适应对自身生存有直接意义的那部分自然;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有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美的尺度,动物活动只有一个本能的尺度。
在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人类社会的产生是自然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它的关键在于劳动。
因为人类社会的产生,世界上才出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
劳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
第一,劳动使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产生出人类社会,形成了社会与自然的对立;第二,劳动把社会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着二者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