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4.5算法概述讲解学习

C4.5算法概述讲解学习

C4.5算法概述讲解学习
C4.5算法概述讲解学习

C4.5算法概述

目录

1 决策树算法 (3)

1.1 具体应用场景和意义 (3)

1.2 现状分析 (5)

2 C4.5算法对ID3算法的改进 (6)

3 C4.5算法描述 (9)

3.1 C4.5算法原理 (9)

3.2 算法框架 (11)

3.3 C4.5算法伪代码 (12)

4 实例分析 (13)

5 C4.5算法的优势与不足 (15)

5.1 C4.5算法的优势 (15)

5.2 C4.5算法的不足: (16)

参考文献 (16)

C4.5算法综述

摘要

最早的决策树算法是由Hunt等人于1966年提出的CLS。当前最有影响的决策树算法是Quinlan于1986年提出的ID3和1993年提出的C4.5。ID3只能处理离散型描述属性,它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划分训练样本,其目的是进行分枝时系统的熵最小,从而提高算法的运算速度和精确度。ID3算法的主要缺陷是,用信息增益作为选择分枝属性的标准时,偏向于取值较多的属性,而在某些情况下,这类属性可能不会提供太多有价值的信息。C4.5是ID3算法的改进算法,不仅可以处理离散型描述属性,还能处理连续性描述属性。C4.5采用了信息增益比作为选择分枝属性的标准,弥补了ID3算法的不足。

C4.5算法在ID3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对于预测变量的缺值处理、剪枝技术、派生规则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进,既适合于分类问题,又适合于回归问题,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归纳推理算法之一,在数据挖掘中收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1 决策树算法

1.1具体应用场景和意义

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用于分类和预测的主要技术,它着眼于从一组无规则的事例推理出决策树表示形式的分类规则,采用自顶向下的递归方式,在决策树的内部节点进行属性值的比较,并根据不同属性判断从该节点向下分支,在决策树的叶节点得到结论。因此,从根节点到叶节点就对应着一条合理规则,整棵树就对应着一组表达式规则。基于决策树算法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

它在学习过程中不需要使用者了解很多背景知识,只要训练事例能够用属性即结论的方式表达出来,就能使用该算法进行学习。

决策树算法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如决策树算法在医学、制造和生产、金融分析、天文学、遥感影像分类和分子生物学、机器学习和知识发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决策树技术是一种对海量数据集进行分类的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构造决策树模型,提取有价值的分类规则,帮助决策者做出准确的预测已经应用在很多领域。决策树算法是一种逼近离散函数值的方法。它是一种典型的分类方法,首先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归纳算法生成可读的规则和决策树,然后对新数据进行分析。本质上决策树是通过一系列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过程。

决策树的典型算法有ID3、C4.5和CART等,基于决策树的分类模型有如下几个特点:(1)决策树方法结构简单,便于理解;(2)决策树模型效率高,对训练集较大的情况较为适合;(3)决策树方法通常不需要接受训练集数据外的知识;(4)决策树方法具有较高的分类精确度。

在决策树算法中,最常用的、最经典的是C4.5算法,它在决策树算法中的主要优点是:形象直观。该算法通过两个步骤来建立决策树:树的生成阶段和树的剪枝阶段。该算法主要基于信息论中的熵理论。熵在系统学上是表示事物的无序度,是系统混乱程度的统计量。C4.5基于生成的决策树中节点所含的信息熵最小的原理。它把信息增益率作为属性选择的度量标准,可以得出很容易理解的决策规则。

1.2 现状分析

决策树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概念学习方法。它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是由Hunt等人研究人类概念建模时建立的学习系统(CLS,Concept Learning System),到70年代末,J Ross Quinlan提出ID3算法,此算法的目的在于减少树的深度。但是忽略了叶子数目的研究。1975年和1984年,分别有人提出CHAID(Chi-squared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ion)和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亦称BFOS)算法。1986年,J.C.Schlimmer提出ID4算法。1988年,P.E.Utgoff提出ID5R算法。1993年,Quinlan本人以ID3算法为基础研究出C4.5/C5.0算法,C4.5算法在ID3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对于预测变量的缺值处理、剪枝技术、派生规则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进,既适合于分类问题,又适合于回归问题,因而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归纳推理算法之一,在数据挖掘中收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数据挖掘需要选择复杂度低的算法和并行高效的策略,复杂度低的算法包括尽量把全局最优问题转化成局部最优的问题和近似线性或尽量低阶的多项式复杂度算法等,而高效并行的策略包括需要有高超的递归改为循环的技巧和尽量避免使用全局信息等。

现在研究者们还在继续研究改进的决策树算法,对于C4.5算法研究人员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其中有针对C4.5算法处理连续型属性比较耗时的改进,利用数学上的等价无穷小提高信息增益率的计算效率等等方面。本报告时针对C4.5算法本身进行的分析和算法实现,同时会考虑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2 C4.5算法对ID3算法的改进

决策树构造的输入是一组带有类别标记的例子,构造的结果是一棵二叉树或多叉树。二叉树的内部节点(非叶子节点)一般表示为一个逻辑判断,如形式为a=a j的逻辑判断,其中a是属性,a j是该属性的所有取值:树的边是逻辑判断的分支结果。多叉树(ID3)的内部结点是属性,边是该属性的所有取值,有几个属性值就有几条边。树的叶子节点都是类别标记。

由于数据表示不当、有噪声或者由于决策树生成时产生重复的子树等原因,都会造成产生的决策树过大。因此,简化决策树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寻找一棵最优决策树,主要应解决以下3个最优化问题:①生成最少数目的叶子节点;②生成的每个叶子节点的深度最小;③生成的决策树叶子节点最少且每个叶子节点的深度最小。

ID3算法是一种经典的决策树算法,它从根节点开始,根节点被赋予一个最好的属性。随后对该属性的每个取值都生成相应的分支,在每个分支上又生成新的节点。对于最好的属性的选择标准,ID3采用基于信息熵定义的信息增益来选择内节点的测试属性,熵(Entropy)刻画了任意样本集的纯度。

ID3算法存在的缺点:(1)ID3算法在选择根节点和内部节点中的分支属性时,采用信息增益作为评价标准。信息增益的缺点是倾向于选择取值较多是属性,在有些情况下这类属性可能不会提供太多有价值的信息。(2)ID3算法只能对描述属性为离散型属性的数据集构造决策树。

ID3算法的局限是它的属性只能取离散值,为了使决策树能应用与连续属性值,Quinlan给出了ID3的一个扩展算法,即C4.5算法。C4.5算法是ID3的改进,其中属性的选择依据同ID3。它对于实值变量的处理与接下来论述的

CART算法一致,采用多重分支。C4.5算法能实现基于规则的剪枝。因为算法生成的每个叶子都和一条规则相关联,这个规则可以从树的根节点直到叶子节点的路径上以逻辑合取式的形式读出。

决策树的分类过程就是把训练集划分为越来越小的子集的过程。理想的结果是决策树的叶子节点的样本都有同类标记。如果是这样,显然决策树的分支应该停止了,因为所以的类别已经被分开了。

C4.5算法之所以是最常用的决策树算法,是因为它继承了ID3算法的所有优点并对ID3算的进行了改进和补充。C4.5算法采用信息增益率作为选择分支属性的标准,克服了ID3算法中信息增益选择属性时偏向选择取值多的属性的不足,并能够完成对连续属性离散化是处理,还能够对不完整数据进行处理。C4.5算法属于基于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的方法,它是以信息论为基础,以信息熵和信息增益度为衡量标准,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归纳分类。

C4.5算法主要做出了以下方面的改进:

(1)用信息增益率来选择属性

克服了用信息增益来选择属性时偏向选择值多的属性的不足。信息增益率定义为:

GainRatio(S, A) =(1) 其中,Grain(S,A)与ID3算法中的信息增益相同,而分裂信息SplitInfo(S, A)代表了按照属性A分裂样本集S的广度和均匀性。

SplitInfo(S, A) = -(2)

其中,S1到Sc是c个不同值的属性A分割S而形成的c个样本子集。如按照属性A把S集(含30个用例)分成了10个用例和20个用例两个集合,则SplitInfo(S,A)=-1/3*log(1/3)-2/3*log(2/3)。

(2)可以处理连续数值型属性

C4.5算法既可以处理离散型描述属性,也可以处理连续性描述属性。在选择某节点上的分枝属性时,对于离散型描述属性,C4.5算法的处理方法与ID3相同,按照该属性本身的取值个数进行计算;对于某个连续性描述属性Ac,假设在某个节点上的数据集的样本数量为total,C4.5算法将作以下处理:

①将该节点上的所有数据样本按照连续型描述的属性的具体数值,由小到大进行排序,得到属性值的取值序列{A1c,A2c,……Atotalc}。

②在取值序列生成total-1个分割点。第i(0

③从total-1个分割点中选择最佳分割点。对于每一个分割点划分数据集的方式,C4.5算法计算它的信息增益比,并且从中选择信息增益比最大的分割点来划分数据集。

(3)采用了一种后剪枝方法

避免树的高度无节制的增长,避免过度拟合数据,该方法是用训练样本本身来估计剪枝前后的误差,从而决定是否真正剪枝。方法中使用的公式如下:

Pr []= c (3)

其中N是实例的数量,f=E/N为观察到的误差率(其中E为N个实例中分类错误的个数),q 为真实的误差率,c为置信度(C4.5算法的一个熟人参数,默认值为0.25),z

临床研究常用统计方法概述

临床研究常用统计方法概述 金雪娟周俊时智英葛均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200032) 经过周密设计和科学实施的临床研究还需要规范的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分析软件发展,近年来,统计理论和方法发展非常迅速。临床医师日常繁忙的工作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系统学习医学统计理论,及时了解一些实用、有效的新方法。在此,我们介绍目前临床研究最常用的一些统计分析方法,以实用、易懂为原则,重点综述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1 几个基本概念和统计量 1.1 数据的类型 数据(Data)是统计分析的基础。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不同的数据类型。最常见的数据类型有两种,分类数据(Categorical Data)或称定性数据(Qualitative Data)和定量数据(Qulantitative Data) 或称计量数据(Numerical Data)。 分类数据类型:分类数据的分层大于2时,又称为多分类数据(Polytomous Data)。分类数据类型有无序(Nominal Categorial)和有序(Ordinal Categorieal)。无序数据如性别(男、女)、血型(A、B、O、AB 型)等。有序数据如肿瘤的分级(I级、II级、III级)、疼痛的程度(轻、中、重)等,以及在临床研究设计中,经常看到的“非常好、好、一般、差”这样的数据类型。不同类型的分类数据在统计分析方法上也不同,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x2检验所能全部涵盖的。 定量数据类型:包括连续性数据(Continuous Data),如身高、体重以及不连续性数据(Discrete Data),如妇女的产次,疾病的复发次数等。 1.2 常用的描述性统计量 最常用的描述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为算术均数(Arithmetic Mean),但其值易受极端值影响。可以采用 中位数(Median)、修整均数(Trimmed Mean,去除最大和最小值后的算术均数)或Winsorized均数(Winsorized Mean,极端值用最接近的非极端值替代后的算术均数)来代替。对于数值呈几何分布的资料,则可采用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 临床研究论文中常采用均数±标准差或均数±标准误来表示定量数据的分布特征。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为方差(Variance)的平方根,表示个体数值与样本均数间的离散程度;标准误(Standard Error)为均数的标准差,表示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离散程度,标准误越小,总体均数的95%可信区间(confident interval,CI)越窄,也就是说样本均数对总体均数的代表性越好。虽然不同的统计学家对论文中应该引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争议,但两种方式均用于描述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在医学论文中,采用标准差或标准误应该说明。对于非对称数据只用均数±标准差或标准误表达是不恰当的,可以采用中位数结合四分位数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表示。 1.3 显著性水平(a)和P值

马克思课哲学笔记

专题一 一、传统的方法 1、阶级分析法 现在基本不讲了,于是资本家就成了成功人士,无产者就成了弱势群体。 思想的优胜劣汰靠实践。 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污名化了。 现行的教材都是反马克思的,是教条的、形而上学的,是意识形态化、政治化的。 有一个名词叫“封建的社会主义”,比如毛泽东时代、朝鲜、东欧以及苏联。 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要停留在情绪化的阶段。 2、经济分析法 把一切问题的根源归结于经济,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就都能解决。 3、历史分析法 将研究的问题放回当时的历史时空当中。如德里达、福科、齐泽克以及拉康等人的观点(镜像理论、集体无意识等)。 二、本单元的方法 1、现象学方法 面向事件来研究,既不神化,也不恶化,要研究真实的生活。研究问题要深入社会背景。 由历史主义导出的相对主义,其背后都意味着虚无主义(无好坏无是非)。 现象学(Phenomenology),用“显现学”来表述更好,它是研究如何将事情如其所是地显现出来的科学,是探讨事情的本质如何显现、显示自身的哲学。著名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 2、基本原则 面向事情本身,通过“还原”而直接面向前认识的事情本身。 专题二 一、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1、基本概念 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科学的概念应该广泛而非仅指自然科学。 研究方法就是正确的原则、方式和理论,分为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本课程所讲的就是方法论层次。 2、研究方法类别 现代西方的研究方法分为两大派: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的代表是机械论,是物理的世界,是实证的、因果的、数学化的、价值无涉的,总之是还原与实证。 人文主义则是主题参与其中的符号的意义的世界,是直观的、体验的,提倡表达与理解,总之是理解与运用。 3、科学研究方法的思想渊源 人本主义思潮(刺猬哲学):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狐狸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4、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偏颇与局限性 科学主义方法的局限性:机械地将自然科学的方法作为普适的方法强加给人文社会科学。这完全是自然科学认识模式扩散所产生的偏见,严重损害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性质和内容。

临床研究方法学(五)-治疗学研究的设计与分析方法

?继续教育?[临床研究方法学(五)]治疗学研究的设计与分析方法 杨岫岩杜苑苑 治疗疾病是临床医生的天职,治疗学的研究是临床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各种临床决策,最终多是以治疗决策为目的。临床治疗逐渐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过渡的今天,我们不但要寻求新的治疗方法,还需要将不一定可靠的经验,通过科学的研究,去伪存真,使其成为可供循证的临床证据[!]。经验可以成为临床研究假说的依据,需要通过随机临床试验,验证假说,才能成为循证医学的依据。 !新的治疗方法的产生 虽然治疗学的研究强调采用随机临床试验,验证治疗学的假说。但是绝大多数新的治疗方法,都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在初期多是以描述性研究,即个案报道和病例组分析(单组病例的治疗分析,在临床流行病学策略中属于描述性研究,而不属于实验性研究)的形式发表论文。实验性研究(随机临床试验)需要以描述性研究或分析性研究为基础。例如,在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狼疮肾炎的随机临床试验报告之前,国际上已有数百篇的病例报告和病例组分析;!""多篇甲氨蝶呤治疗红斑狼疮有效的描述性研究论文发表后,才开始出现这方面的随机临床试验。 一个治疗观点,如果经验上比较成熟,或理论上比较支持,可以形成该治疗有效的假说,而且研究费用也较低,就可以在对少数病例进行预试验后,开始着手进行随机临床试验。例如“尼美舒利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成人#$%&&病”的随机临床试验[’],虽然在此之前国际上还没有同样内容的描述性或实验性的临床研究报告,但是甲氨蝶呤治疗成人#$%&&病的描述性研究报告已经不少,从文献报道和经验也己知道尼美舒利比扑热息痛和传统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更强和更长效的退热作用,国际上尼美舒利不但用于关节炎,更多是用于肺部炎症,耳鼻喉科炎症,妇科炎症等。成人#$%&&病是一种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性发热,有充分的理论支持尼美舒利对其有效,因此,可以开始随机临床试验。 但是如果一个新的治疗观点,研究费用较高,或是理论上不够成熟,则需要从描述性的研究报告开始。例如“霉酚酸酯治疗环磷酰胺性腺抑制的狼疮肾炎”是一个描述性的研究,通过随访一组环磷酰胺导致性腺抑制的狼疮肾炎,改用霉酚酸酯治疗后,观察其月经的恢复和狼疮肾炎疾病活动度的控制结果。霉酚酸酯是一个昂贵的药物,在研究之前,这个药对性腺有无抑制还不清楚,改用霉酚酸酯治疗后,已经停止的月经有无恢复的可能,也不清楚,只是有报道它对狼 作者单位:(!"")"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内科 疮肾炎有效。如果没有描述性的研究作为基础,贸然进行随机临床试验,很可能会劳民伤财。 如果描述性研究提示有效,还需要进一步经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才能成为循证医学的有力证据。因此这类研究的结论,不是证实该治疗有效,而是提出该治疗有效的假说。这一句话之差,可以反映研究者对科学的严谨性,这是作者写论文时需要加以注意的[*]。 期刊确定一篇治疗学的描述性研究的取舍时,主要在于新颖性,而不是强求其“设立对照组”。例如,美国+,-的期刊《+.$/.%$%01-/2345$%04》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刊载了多篇甲氨蝶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描述性研究,均缺乏对照组,因为在此之前,全球均未见同样内容的随机临床试验。但是如果在多篇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出来后,你还写这个内容的描述性研究论文,肯定要被退稿。 ’随机临床试验 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策略中,我国风湿科医生大概对随机临床试验比较有认识,因为各种抗风湿药上市前的临床验证需要采用随机临床试验。但是药物验证只是对某一个药物进行短时间的观察,不能够代表临床治疗学的研究。 ’6!随机临床试验的优缺点 随机临床试验是一种实验性研究的策略。它将病例随机分组,治疗组给予干预,对照组不给干预或给予传统的治疗,观察干预因素对结局的影响。由于随机分组,使之能有效地避免混杂因素的影响。如果加双盲,去除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倚,其因果关系则更有说服力。所以随机临床试验备受循证医学的青睐,因为它可以为临床循证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但它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有些研究课题由于伦理学等原因无法实施。 当然,并非所有随机临床试验均需要双盲。有些试验是无法做到双盲的,如某病采用新的非手术疗法,以传统的手术治疗为对照,就不可能双盲;对于结局(73$8742)的评价具有客观标准者,不一定需要双盲;但如果结局的评价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则必须采用双盲,如研究某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要判断该药是否具有激素助减作用,如果研究者知道哪一组病人使用该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影响其减激素的速度,这种情况不得不采用双盲。 ’6’随机临床试验的统计学方法 ’6’6!!检验或!’检验的局限性:虽然!检验和!’检验常用于药物的临床验证,但在临床治疗学研究中,这远远不够。 !检验和!’检验只能在某一个点上进行比较,不能进行动 ? 9 9 * ?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2345$7&,=8$7>2.’""’,?7&:,@7A(万方数据

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心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4、了解观察的类型、结构和特点,掌握观察的技术与方法; 5、了解访谈的类型、特点和程序,掌握访谈的基本技巧; 6、了解和掌握问卷法的特点和类型以及问卷法的设计; 7、了解和掌握测验法的特点、类型以及心理测验的编制和使用; 8、了解其他的研究方法;研究论文的撰写。 难点: 1、掌握心理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及控制技术; 2、掌握心理学科研中选题的方法; 3、问卷法的设计; 4、研究论文的撰写。 ●本课程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 (4学时,讲授4学时) 【知识点提示】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重难点提示】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的科学研究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一、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二、心理学是具有不同分析单位的学科 三、心理学既重视内省也重视客观观察 第二节心理学的科学研究 一、一般人的探索方法 二、科学研究的特征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一、以人为被试的研究 二、以动物为被试的研究 ●实践内容(实验、见习、观摩) ●作业

第二章选题与取样 (6学时,讲授6学时) 【知识点提示】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来源,选题要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心理学文献的查阅,心理学研究的取样。 【重难点提示】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来源,选题要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心理学文献的查阅,心理学研究的取样 第一节选题 一、研究课题的来源 二、选题的原则 第二节查阅文献 一、查阅文献的意义 二、文献的来源 三、查阅文献的方法 第三节取样 一、取样与选题的关系 二、取样的类型 ●实践内容(实验、见习、观摩) ●作业 选择一个研究主题,如何查阅文献,写出自己的思路。 第三章假设与解释 (4学时,讲授4学时) 【知识点提示】心理学研究的范型,理论与假设,解释 【重难点提示】心理学研究的范型,理论与假设,解释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范型

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管理系02级刘宁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的产生涵义、对心理学的影响以及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探讨中国的心理学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象学、实证主义、心理学发展 在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总体上有两大哲学思潮影响着整个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即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科学主义以实证主义为发端,人文主义以现象学为基础。因此,在西方,实证主义和现象学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两大对比基础”①,国内也有学者把它们作为支撑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两大方法论。其中,对于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国内有较多的文献分别分析了它对西方心理学派别的影响和在方法论上的涵义,但缺少在此方面的综合分析阐述。针对此种情况,本文试图在回顾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上,重点从现象学和实证主义两个方面对心理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进行探讨。 一、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发展 ㈠实证主义的产生及其涵义 实证主义亦称“实证论”,是现代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产生于19世纪上半期,以法国哲学家孔德为主要创始人。孔德认为,实证主义的核心集中于“实证”概念上,,他把实证解释为具有“实在的”、“有用的”、“精确的”、“积极的”、“相对的”等意义。他在《实证精神论》中全面地论述了这六大实证精神要素,认为“实在的”是指一切知识必须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为出发点,而不是神学与形而上学的玄想。“有用的”是指知识必须探索实在,反对满足人们空泛好奇心的无用知识。“确定的”是指致力于个人的以及人类精神的一致,反对对那些不着边际、悬而未决的问题作抽象的议论。“精确的”是指提倡观点的“明晰性”和“确定性”反对超越实在现象性质所允许的正确度去谈论事物。“积极的”是指建设性的,反对对现实的否定,破坏倾向。“相对的”是指人们对现象的研究具有相对的意义,反对追求绝对知识的倾向。② ㈡实证主义与心理学的发展 实证主义是哲学与科学历史上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想或主张,它强调知识或科学只限于可以观察到或经验到的事实,除此之外,一切属于形而上学的抽象知识,既不能视为科学,也不能视为哲学。③ 实证主义在其发展前期主要表现为不同阶段的实证主义,其后期分裂为不同的理论和流派,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学说和流派如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将实证主义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孔德、穆勒、斯宾塞为代表。他们认为哲学应研究实在的和有用的知识和经验。第二阶段是以马赫、阿芬那留斯为代表经验实证论。第三阶段以施利克、卡尔纳普、费格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 ⒈孔德的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是对旧“行而上学”即思辩哲学进行清算和对当时自然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产物,其基本原则是,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之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科学的对象以可被观察的资料为限,观察的东西都被分解为元素。科学的任务并非解释现象,而只是描述现象,在表述规律时,它所回答的不是“为什么”问题,而是“怎么样”的问题。④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深深地影响了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他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心理学脱离其附属的哲学而成为一门科学。正是在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冯特极力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经验”,认为心理学理当和物理学一样,把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知识心理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物理学研究的是间接经验。?主张身心平行论?强调科学研究描述多于解释。?在方法论上,主张元素分析和实验内省。⑤此外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贡献还表现在以它为方法论指导的经典行为主义学派的形成。经典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明确了行为主义注重客观研究的观点。正如黎黑其《心理学史》中所说“行为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实证论的分析是正确的这个前提而前进的,它采用的方法和理论是

临床试验方法学

临床研究设计复习知识点梳理 一、临床研究设计:概要介绍及观察性研究 1. 临床研究设计中需要把握什么基本原则,在实施阶段哪些环节可能导致研究偏离这些原则? (1)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研究类型: ①情况描述——生态学研究、横断面调查和监测 代表性:以调查样本分布推而广之了解总体的分布,数据代表范围越大越好 a.普查:代表性最强,但是由于成本过高和实施过程太难,因此很少使用; b.随机抽样:遵循随机化原则,保证总体中每一个调查对象都有已知机会被选入作为研究对象。五种基本形式: 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类型抽样、整群抽样和多级抽样。 c.连续(全部)入选:例如医院连续入选3个月的患者,进而推断全年的情况。【除季节性的疾病】 d.数据统计方面可通过偏性分析和权重调整来增强样本代表性。 ②关联分析——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社区干预、临床试验和现场试验 可比性:除研究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在组间均衡一致,使各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a.随机分组:当试验组和对照组来自同一总体时,可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平衡混杂因素。 b.因素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中要求对照组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组保持一致,削弱对照总体自身的不均衡 性,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打扰,提高两组之间的可比性进而提高研究效率。 c.数据统计方面可以标准化来调整,使不同组间更具有可比性。 (3)在实施阶段可能造成研究偏倚以上原则的环节: 实施过程中应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免造成研究偏倚,可能造成研究偏倚的环节有: a.入选具有科学性与否:影响代表性 b.随访是否及时和完整:影响代表性和可比性 c.终点事件收集是否完整:影响代表性和可比性 d.生物样本采集、处置、运输和存储是否标准化:影响可比性 e.关键生物样本是否集中检测分析:影响可比性 2. 简述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举例说明它们分别有哪些优点(P103-4《流行病课本》) (1)队列研究(Cohort Study):由因及果,将人群按照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RR,Relatiive Risk)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 “存在在意识中的消融”是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思想的核心。胡塞尔认为,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只是“自在的对象”并不是“意向对象”,但是能被我们直观把握的对象或者说“明白清楚的感知”的对象是我们的意识中构造自身的,超越人的内在意识或者说在人的内在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体自身是不可能获得明见性的。因此,胡塞尔从思维的自明性出发,主张对一切事物的存在乃至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存在问题作“悬搁判断”或者放到括号中去,存而不论,来追求哲学的绝对自明的开端。通过现象学的还原,给所有的超越之物贴上无效的标志,使“存在”回复到“意识”中,对象在意识中构造自身,回到纯粹现象本身,即“回到事实本身”。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意义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内容 如何认识这种既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的“自我意识”呢? 胡塞尔认为,这既不能采用传统哲学的方法,也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应采用他所特有的现象学的方法,即现象学还原法。所谓“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要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原到思维的直观认识,从超越的认识还原到内在的认识,亦即还原到纯粹的主体性上去。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说,“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说: 所有超越之物( 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 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胡塞尔谈到过多种还原,但主要有两种: 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他主张通过先验还原引导人们进入哲学的观点,通过本质还原引导人们进入本质的领域,从而使人们领会或把握先验的“纯粹意识”。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不分先后。 (一)先验还原 先验还原又称悬置( epoche) 或括号法。“悬置”这个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怀疑论哲学家,意思指中止判断或将判断搁置起来,对一切给予的东西打上可疑的记号这一点同笛卡尔的“我在怀疑”有异曲同工之处。胡塞尔借用这个术语来表示现象学对经验的事实世界采取的一个根本立场。例如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

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

心理学研究方法笔记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第一编心理学研究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科学 1.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具有不同分析单位以及 既重视内省也重视客观观察的学科。 2.一般人探索世界的常用方法归纳起来有常识、传统和权威三种。 3.系统性、重复性、证伪性和开放性是科学研究的四种典型特征。 4.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5个基本步骤:(1)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设;(2) 设计研究方案;(3)搜集资料;(4)整理和分析资料;(5)解释结果以及检验假设。 5.科学研究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多视角、公开性、可争辩性以及科学研究 无禁区四个方面。 6.以人为被试的研究的伦理规范主要包括知情同意、保护被试以及保障退 出自由与保密。 第二章选题与抽样 1.心理学研究课题可以有多种来源。主要的来源是:(1)对日常生活的观 察;(2)实际的需要;(3)理论;(4)研究文献的提示;(5)技术发展的推动等;也可以是这些来源的某种结合。 2.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具备4个基本特征:(1)问题是切实可行的;(2) 问题是清楚的;(3)问题是有意义的;(4)问题是符合道德的。 3.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知识的一切材料的总称。心理学文献就 其保存方式可分为纸质文献和互联网文献。纸质文献的常见类型有图书、期刊、会议和学术论文等。

4.查阅文献常用参考文献查找法、检索工具法。检索工具法分为手工检索 和计算机检索。 5.取样和选题的关系密切,要依据课题的性质和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来选 择被试。取样的方法很多,根据是否按随机原则进行操作,取样可分为两类:非随机取样和随机取样。 6.简单随机取样又称纯随机取样,即对研究总体单位不进行任何分组排 列,只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一定的样本,以使总体的每一个样本都有被同等抽取的可能性。分层随机取样,也称比率取样、分类取样和分组取样,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叫一个层或一个子总体),然后在每一个层或子总体中进行简单随机取样。 7.系统取样,又称等距取样或机械取样,是以某种系统规则来选择样本的 方法。聚类取样,又称整群取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班级、地区)划分为若干子群体,每个子群体作为一个取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子群体,将抽中的子群体中的所有单位合起来作为总体的样本。 8.多段取样,也称多级取样、分段取样,先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如学 校、地区)分为若干层(组),称为第一层,然后从这一层中随机抽取出几个层作为第二层,依次类推,直至从最后一层中用随机取样的方式中抽取出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为研究所需样本的取样方法。 9.方便取样:也称偶遇取样,研究者选择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将所遇到的 人作为研究样本的方法。立意取样,也称主观取样、判断取样,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如对总体构成要素和研究目标的认识,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

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概述

作为方法的现象学概述 我们可以把现象学方法广义地理解为“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具体分为(1)悬搁,(2)本质直观(还原),(3)先验(超越论的)还原。在某种意义上说,以悬搁为出发点,可以从本质还原到先验(超越论的)还原,也可以从先验(超越论的)还原到本质还原。 一,本质还原--排除事实,还原到本质(观念) 本质直观=本质还原 本质直观或本质还原的方法是现象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唯一具体的操作方法。在《逻辑研究》中,本质=观念=eidos。通常人们在谈论某物的时候,或者是思想中的存在,或者是自在的超越的存在。胡塞尔则认为,观念之物既不存在于空间之中(外在的超越存在),也不存在于时间之中(单纯的主观存在),它是超时空的存在。 胡塞尔在1925年的讲座《现象学的心理学》中为本质直观规定了一个新的名称:“自由想像的变更法”(本质变更法)。倪梁康教授在《意识的向度》中分五步描述了本质变更法的基本特征(P27-32)。 1、本质变更法的初步过程 经验被看做出发点和基础,而本质变更法则是在想像中进行的。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孩子无法进行任何想像,不过想像又可以超出经验之外,经验有限而想像是无限的。在想像中,事物“浮现”在我们

眼前。例如一把红椅子,在获得本质之前我们只知道一堆感觉材料而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我们可以自由地任意地进行类似的想像,例如一张红色的床、一张红桌子……于是我们会发现,在变更过程中以及由变更而产生的变项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常项,忽略了变项,有一个统一保留了下来--红。这就是在杂多的变项中把握更高层次的一致--常项。 2、本质变更法的深入 最初层次的本质变更须以经验为开端,以后的本质变更则可以摆脱经验,直接对第一层次所获得的一般本质本身进行自由想像的变更了。从一系列的变更中获得了“红”的一般之后,我还可以再进行各种系列的变更,由此而把握住黑、黄、蓝、绿的一般。这是同一层次的递推。在这个变更系列中,黑、黄、蓝、绿等一般之物,观念本身成为杂多的变项,从它们中在更高阶段上观察到一个一般之物,一个出自观念的观念,一个观念的观念--颜色,它构成了颜色的区域范围。 3、本质变更的概括说明 我们进一步将这些把握到的观念据为己有,我们命名它们,将它们陈述出来,如红的概念,颜色的概念。这样,一般陈述便成为可能,如:红是一种颜色。不恰当地说,我们不能说观念=命名,而只能说命名是关于观念的命名。换言之,观念=绝对的被给予性。 4、本质直观与一般化的区别 变更过程把握的对象是观念,一个超时空的观念是无所谓变化的。

传统方法学与面向对象区别

小议传统方法学与面向对象的区别 姓名:戴育兵 学号:G1030510 年级 :大二 班级: .net(2)班

摘要 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学曾经给软件产业带来巨大进步,部分地缓解了软件危机,使用这种方法学开发的许多中、小规模软件项目都获得了成功。但是,人们也注意到当把这种方法学应用于大型软件产品的开发时,似乎很少取得成功。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Simdla_67中首次引入了类和对象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人们开始注重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研究,逐步形成了面向对象方法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面向对象方法学已经成为人们在开发软件时首选的范型。面向对象技术已成为当前最好的软件开发技术。

软件工程传统方法学 1.传统方法学概述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广,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断涌现,当问题严重到开发人员无法控制的时候便产生了软件危机。软件危机的出现,促使了软件工程学的形成和发展。随之整合整套技术的软件工程方法学广泛应用,主流之一就是传统方法学。传统方法学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因为其悠久的历史而为很多软件工程师青睐。如果说自然语言和编程语言之间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传统方法学就是跨越这道鸿沟的桥梁。 传统方法学又称生命周期方法学或结构化范型。一个软件从开始计划起,到废弃不用止,称为软件的生命周期。在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中,软件的生存周期分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程和测试几个阶段。 传统方法学使用的是结构化分析技术来完成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软件工程学中的需求分析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在认识事物方面,它具有一整套分析、认识问题域的方法、原则和策略。这些方法、原则和策略使开发人员对问题域的理解比不遵循软件工程方法更为全面、深刻和有效。在描述事物方面,它具有一套表示体系和文档规范。但是,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学中的需求分析在上述两方面都存在不足.它在全局范围内以功能、数据或数据流为中心来进行分析。这些方法的分析结果不能直接地映射问题域,而是经过了不同程度的转化和重新组合。因此,传统的分析方法容易隐蔽一些对问题域的理解偏差,与后续开发阶段的衔接也比较困难。 在总体设计阶段,以需求分析的结果作为出发点构造出一个具体的系统设计方案,主要是决定系统的模块结构,以及模块的划分,模块间的数据传送及调用关系。详细设计是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考虑每个模块的内部结构及算法,最终将产生每个模块的程序流程图。但是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中设计文档很难与分析文档对应,原因是二者的表示体系不一致,所谓从分析到设计的转换,实际上并不存在可靠的转换规则,而是带有人为的随意性,从而很容易因理解上的错误而留下隐患。 编程阶段是利用一种编程语言产生一个能够被机器理解和执行的系统,测试是发现和排除程序中的错误,最终产生一个正确的系统。但是由于分析方法的缺陷很容易产生对问题的错误理解,而分析与设计的差距很容易造成设计人员对分析结果的错误转换,以致在编程时程序员往往需要对分析员和设计人员已经认识过的事物重新进行认识,并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为了使两个阶段之间能够更好的衔接,测试就变得尤为重要。 软件维护阶段的工作,一是对使用中发生的错误进行修改,二是因需求发生了变化而进行修改。前一种情况需要从程序逆向追溯到发生错误的开发阶段。由于程序不能映射问题以及各个阶段的文档不能对应,每一步追溯都存在许多理解障碍。第二种情况是一个从

心理学研究方法综述

心理研究方法期末综述论文 题目__关于人际吸引的理论综述_ 学院___ 教师教育学院 _ _ _ 班级___ __应用心理学__ _ _ 姓名___ _罗晓燕_ ___ _ 学号___ 08150115 __ ___ 日期:2010 年 6 月20 日

关于人际吸引的理论综述 摘要:人际吸引作为人际关系的具体因素,是社会心理学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 社会心理学家对人际吸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阐述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影响因素以及人际吸引研究上的新发展。 关键字:人际吸引;人际吸引原则;综述 人际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活质量。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它普遍存在于各种人际关系交往中,包括从非常喜欢到非常讨厌这一维度的评价。 1.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1.1强化原则 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讨厌给予我们惩罚的人。比如在1965年,Aronson所做的谈话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听到其他人对自己做好的评价时,会更喜欢对方。 1.2 联结原则 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Clore 1974)。 1.3社会交换原则 人们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取决于交往过程中成本与利益所做的评价。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识到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报酬超过成本时,便会喜欢和我们交往的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所有关系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如何协调行动以使两个人的收益都实现最大化。 通常我们可以看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记下从某种人际关系中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并权衡利弊。 2.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Aronson 则在1969 年对人际吸引因素进行了比较归类研究。 人际吸引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课题。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邻近性、熟悉性、相互性、互补性、相似性和个人特质。 2.1邻近性 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很好的朋友,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那是因为还不认识,人们还没有刻板效应。那么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实就是因为邻近能够带来经常的交往和互动。接近效应:我们看见并与之交往最多的人往往最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或恋人的心理效应。 对接近效应的解释:是因为曝光效应——我们暴露于某一刺激下越多,就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 但是接近性对人际吸引的作用更多发生在人们具有相似的态度和目标时,如果一开始两个人之间就有矛盾和冲突,更多的接触反而可能加剧彼此的厌恶感。 所以,在相互熟悉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学着如何行动以避免不愉快的互动,并有意识地不去造成不愉快,因此,邻近的人最容易成为朋友。 2.2熟悉性 在对熟悉性的研究中,人们常常用交往频率或者曝光效应来控制熟悉程度。熟悉性能导致吸引的重要原因也是前面提到的曝光效应。另外有研究结果表明,被试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资料

9.1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 9.2 面向对象的概念 9.3 面向对象建模 9.4 对象模型 9.5 动态模型 9.6 功能模型 9.7 3种模型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学曾经给软件产业带来巨大进步,部分地缓解了软件危机,使用这种方法学开发的许多中、小规模软件项目都获得了成功。但是,人们也注意到当把这种方法学应用于大型软件产品的开发时,似乎很少取得成功。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Simula-67中首次引入了类和对象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人们开始注重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研究,逐步形成了面向对象方法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面向对象方法学已经成为人们在开发软件时首选的范型。面向对象技术已成为当前最好的软件开发技术。 9.1 面向对象方法学概述 9.1.1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要点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模拟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使开发软件的方法与过程尽可能接近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也就是使描述问题的问题空间(也称为问题域)与实现解法的解空间(也称为求解域)在结构上尽可能一致。 面向对象方法学所提供的“对象”概念,是让软件开发者自己定义或选取解空间对象,然后把软件系统作为一系列离散的解空间对象的集合。应该使这些解空间对象与问题空间对象尽可能一致。这些解空间对象彼此间通过发送消息而相互作用,从而得出问题的解。也就是说,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它是把程序看作是相互协作而又彼此独立的对象的集合。

概括地说,面向对象方法具有下述4个要点: (1) 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对象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对象,复杂的对象可以由比较简单的对象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按照这种观点,可以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最复杂的对象。因此,面向对象的软件系统是由对象组成的,软件中的任何元素都是对象,复杂的软件对象由比较简单的对象组合而成。 由此可见,面向对象方法用对象分解取代了传统方法的功能分解。 (2) 把所有对象都划分成各种对象类(简称为类,class),每个对象类都定义了一组数据和一组方法。数据用于表示对象的静态属性,是对象的状态信息。因此,每当建立该对象类的一个新实例时,就按照类中对数据的定义为这个新对象生成一组专用的数据,以便描述该对象独特的属性值。 (3) 按照子类(或称为派生类)与父类(或称为基类)的关系,把若干个对象类组成一个层次结构的系统(也称为类等级)。在这种层次结构中,通常下层的派生类具有和上层的基类相同的特性(包括数据和方法),这种现象称为继承(inheritance)。 (4) 对象彼此之间仅能通过传递消息互相联系。对象与传统的数据有本质区别,它不是被动地等待外界对它施加操作,相反,它是进行处理的主体,必须发消息请求它执行它的某个操作,处理它的私有数据,而不能从外界直接对它的私有数据进行操作。 重点:如果仅使用对象和消息,则这种方法可以称为基于对象的(object-based)方法,而不能称为面向对象的方法;如果进一步要求把所有对象都划分为类,则这种方法可称为基于类的(class-based)方法,但仍然不是面向对象的方法。只有同时使用对象、类、继承和消息的方法,才是真正面向对象的方法。 9.1.2 面向对象方法学的优点 1. 与人类习惯的思维方法一致 2. 稳定性好 3. 可重用性好(重点) 用已有的零部件装配新的产品,是典型的重用技术,例如,可以用已有的预制件建筑一幢结构和外形都不同于从前的新大楼。重用是提高生产率的最主要的方法。

临床科研方法学-文献评价

文献:Fracture Prevention with Zoledronate in Older Women with Osteopenia 来自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研究背景原文: Prevention of fractures with bisphosphonates has been shown most clearly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which is defined either by a bone-density T score of less than?2.5or by the presence of prevalent vertebral fractures; whether bisphosphonates are efficacious in patients with osteopenia alone is uncertain. However, treating only patients who have osteoporosis has only a limited capacity to decrease total numbers of fractures, since fractures tend to occur in the much larger group of women whose bone mineral density is in the osteopenic range.2If interventions are to achieve a substantial decrease in the total numbers of fractures, therapies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women with osteopenia are needed. Zoledronate (also known as zoledronic acid) has characteristics that make it attractive for use in women who have osteopenia. It is administered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at intervals of1year or longer, it is preferred over oral bisphosphonates by a majority of patients,7and it has had a satisfactory safety profile.8,9The current trial assesses the effects of zoledronate on fractur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hip bone mineral density that is characterized as osteopenia. 研究背景简洁清晰介绍了双膦酸盐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效果明显,但在骨质减少的患者中,双膦酸盐是否有效尚不确定。另外治疗骨质疏松减少骨折总数的能力有限,因为骨折发生在骨质减少范围内的更多妇女群体中,这部分群体的T值小于-2.5,但往往含有其他的骨折风险因素。现有的研究尚不能充分证明双膦酸盐能够减少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 2. 设计方案:是否恰当? 设计方案原文: We conducted a6-year, double-blind trial involving2000women with osteopenia (defined by a T score of?1.0to?2.5at either the total hip or the femoral neck on either side) who were65years of age or older.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four infusions of either zoledronate at a dose of5mg (zoledronate group) or normal saline (placebo group) at18-month intervals. A dietary calcium intake of1g per day was advised, but calcium supplements were not provided. Participants who were not already taking vitamin D supplements received cholecalciferol before the

心理学研究方法答案学习资料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 一、描述科学方法的两个重要特征。 科学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表现为系统变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有其特定的研究方法,即科学方法 怀疑的态度、客观的原则以及科学的程序是所有科学方法不可或缺的基本特征 两个重要特征,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要从客观事实中寻找和发现规律,并且从客观事实到研究结论的推理要建立在逻辑规则上。 2、科学的程序: 提出问题和假设 ?设计研究方案 ?实施研究并收集资料 ?处理分析资料 ?检验假设并作出结论 二、科学方法的四个目标是什么?简要描述科学方法每个目标相要实现的内容。科学方法的四个目标:描述、预测、解释和应用 一描述 ·心理上家试图描述事件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研究者用一般规律研究法和定量分析法。 描述指的是研究者用来定义、区分、分类以及把事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归类的过程。 常规法则研究法:心理学家试图建立适用于多样性总体的广泛概括和一般规律。 平均水平可能描述了组内个体的表现,也可能没有描述组内个体的表现。 运用常规法则研究法的研究者承认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然而,他们试图强调相似性而非差异性。 有些心理学家,特别是戈登·奥尔波特认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不能用平均值来描述,应使用个 人特质研究法,该方法的主要研究形式是个案研究法。 研究者会根据他们研究的问题来确定究竟用哪一种方法,有时两种方法都用。 二预测 相关关系允许心理学家对行为和事件做出预测,但不允许心理学家推断引起这些关系的原因。对事件及事件间关系的描述是预测的基础。 相关:当一个变量的分数能用来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分数时,或当相同的人、事或物的两个不同的测量指标一起改变时。也就是说,当一个变量的一列分数趋向于和另一个变量的一列分数相关联时,此时的两列分数成为“共变”。 有效的预测并不在于知道为什么两列变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通过观察动物来预测地震。三解释 ·心理学家理解一个现象的原因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共变、时序关系,以及排除其他貌似真 实的可能原因。 ·实验方法就是研究者操纵自变量以确定其对因变量的影响,研究者可借此建立时间序列关 系并清晰地确定共变趋势。 ·如果研究中没有混淆的因素,那么就可以排除其他貌似真实的可能原因。 ·研究者尝试对研究结果进行推广,以使其研究发现可以描述不同的总体、情境和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