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的数学教案《美丽的街景》.doc

三年级的数学教案《美丽的街景》.doc

三年级的数学教案《美丽的街景》.doc
三年级的数学教案《美丽的街景》.doc

三年级数学教案《美丽的街景》

1、素材的选取。教材作为进行科学教育的载体,是与时代密不可分的,它有责任把时代前沿最先进的科学思想告诉给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它始终不能脱离时代的影子,科学教育、科学思想、科学知识与时代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正在奔向富裕、开放与现代化,教材以美丽的街景为素材,选取了能够反映社会这一变迁的现代化城市风貌为背景,较好地实现了科学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本单元的情景串。本单元有 4 个信息窗。依次是:

二、单元知识分析

1、知识基础。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以下的知识: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一次进位的笔算、连续进位的笔算

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 的笔算乘法

连乘、乘加及有括号的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2、教材的地位。有四点:

是乘法知识学习的继续;

是数的计算领域的进一步扩展;

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重要基础;

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

3、知识构成。共设有 4 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

信息窗 1: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信息窗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次进位),用连乘、乘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信息窗 3: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次进位)及用乘除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用倍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信息窗 4:综合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单元教材解读

(一)信息窗 1 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作为一天参观活动的开始,教材首先从观察市

府办公大楼与新闻大厦开始。高大的楼房,宽敞的马路,漂亮的街

灯,簇拥的气球团,呈现出一幅现代化城市的美丽画卷。

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图中的信息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三类:

气球:右边气球团 --20串,每串40 个;左边 --22串,每串30 个。

灯柱:有 23 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 盏灯。

每层间数

层数

新闻大厦

24

20

市府办公大楼

32

21

楼房: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 3 个红点, 2 个绿点,共5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 4020 学习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第二个红点: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 2230 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估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

第三个红点: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 2312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第一个绿点:市府办公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 3221 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第二个绿点:新闻大厦有多少间办公室? 2420 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

第二个红点与第二个绿点是有紧密联系的,两个例题学习的内容

是一样的,但例题教学的要求不同,第二个红点除用估算教学外,主

要是运用以前的知识寻求得数;第二个绿点是把第二个红点的方法用

竖式进行抽象,既用竖式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4、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个红点:右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 4020 学习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列式与猜想:首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对算式进行升华:求右

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实质上是求 20 个 40 是多少(或 40 的 20 倍是多少),所以用 4020 来计算。

接下来引导学生估算得数。由于学生在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是有了一些经验,估计学生能够猜想出算式的得数。如在学习整十

数、整百数乘一位数时,204=80,20xx=800,570=350......首先利用

乘法口诀算出得数,然后在得数末尾添上零。学生可以把这一经验运

用到 4020 的计算中。

探究与验证:首先教师动态地呈现如下所示的图形。既用直观的

手段把 4020(20 个 40)摆出来,为学生思考提供外部的支持。由于在

目前来讲题目较为复杂,比较困难,所以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估计学生可能想到下面的几种办法:

(1)402=80,8010=800,既 40210;(把 20 变成 210,40 先乘2)

(2)4010=400,4002=800,既 40102;(把 20 变成 210,40 先乘 10)

(3)40+40+40+......+40+40=400,400+400=800;

140

280

3120

或 40......=......4002=800

9360

10400

抽象与概括:引导学生利用上面的图形对每一种思路进行总结,

如方法一,上下两个40 为一组是 80,10 个 80 是 800;方法二与方法三,先算出 10 个 40 是 400(9 个 40 是 360,10 个 40 是 400), 2 个400 就是 800。

同时还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纸片进行抽象,如学生每人手中都有

一张 410 的方格纸,两人为一组是 80 个方格,再站起两人就是 2 个 80...... 这样的 10 组就是 10 个 80,就是 800。

反思与升华:首先出示一组类似的题目,如

4020=800

3020=600

3010=300

2020=400

3030=900

引导学生纵向与横向观察隐藏在其中的数学规律,总结整十数乘

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先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然后在末尾添上两个

零。

第二个红点: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2230 学习两位数乘整

十数的估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

列式与猜想:在引导学生列式的同时,要对列式的算理进行升

华,既求左边的气球团有多少个气球,实质上是求 30 个 22 是多少,所以用 2230 进行计算。

在学生猜想得数的基础上,要对猜想的算理进行抽象,既:

2220,2030=600,2230600。

探究与验证:同样,首先帮助学生建立 2230 的数学模型,可以用30 张纸片(每张 22 个格)来呈现,摆成 3 行,每行 10 张。

利用上述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尝试探究 2230 是多少。由于有了上述的数学模型作为基础,学生就可以用教材所示的两种方法进行探究。

方法一:先求每一横行的 10 张纸片上有多少个格,再求 3 行有多少个格。 2210=220,2203=660;

方法二:先求每一竖行有多少个格,再求10 竖行有多少个格。223=66,6610=660。

抽象与概括:结合上图,对每一种方法的思路进行梳理。

反思与升华:首先出示一组题目进行计算,如

2230=660

2330=690

3230=960

1240=480

引导学生纵向与横向观察隐藏在其中的数学规律,总结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先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然后在末尾添上一个零。这样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总结,就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体系之中,因为学生已经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通过这样的总结以后,就把现在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原来的方法统一起来。

关于类化练习:除补充上述的类似的题目以外,再补充另外一组练习题,既整十数在乘号前的题目,如

3012=360

2024=480

3021=630

2023=460

第三个红点:这条街上一共有多少盏灯? 2312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列式与猜想: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对列出算式的算理进行抽

象:求一共有多少盏灯,实质上是求12 个 23 是多少,所以要用2312 来计算。同时对算式的结果进行猜想,使学生想到它的得数大于 200,既:20xx=200,2312>200。或:1210,2310=230,所以2312>230。或:2320,20xx=240,所以 2312240。

探究与验证: 2312 到底得多少呢?首先为学生提供每份有23 个方格、第一行摆10 个 23 个方格、第二行摆 3 个 23 个方格的图形,为

学生探究得数提供外部的支持。

估计学生可能有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用横式计算,既2310=230,232=46,230+46=276;二是用竖式计算,既

要注意的是:一是如果学生只用横式计算,要引导学生用竖式的形式进行计算;如果学生只用竖式计算,要引导学生用横式的形式进

行计算。二是不能期望学生用 236=138, 236=138, 138+138=276 等方法要求学生计算,因为对于 2312 这样的计算来讲,既然是求 12

个23 是多少,学生首先会想到把2312 分解为10 个23 与2 个23 是多少,然后再相加。当学生理解了 2312 的意义之后,把 12 分解为 10 与

2,是十进制计数的数学思想在发挥作用。三是探究与验证阶段教学要

把握的目标是:只要学生能把 2312 的得数求出来即可,至于竖式的写法是下一阶段教学的任务。四是要实现横式、竖式与图形(方格)的

整合,既把横式、竖式与图形(方格)进行对比,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横式与竖式的联系,建立起横式、竖式的图形(方格)表象,既知道

横式、竖式求的每一步分别是什么。五是对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

及时的总结与梳理,既两种方法都是 10 个 23 加 2 个 23,这样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既分解与组合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反思与升华:既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如何用竖式

计算的问题。首先引导学生把两个竖式合为一个竖式,然后组织学生

进行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有以下的几种思路:

要注意的是:

一是要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既要对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进

行表述。

二是要对几种方法进行对比辨析--

首先是方法一与其它三种方法的对比:方法一显然不行,因为它

不能看出计算与思维的过程,其它几种方法才能看出计算与思维的过

程;

其次是方法四与方法二、三的对比:方法四是先算2310,再算232,既从高位乘起,方法二、三是先算232,再算 2310,既方法四是从低位乘起,方法二、三是从高位乘起。既先让学生清楚计算的顺

序。如果站在竖式发展的过程来思考,从低位算起、从高位算起都是

正确的,只不过从低位算起是更为优化的方法。

然后是方法二与方法三的对比: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是从低位乘起,第一步都是用2乘 23得46)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30 比 23 末尾多了一个 0,第二步乘的得数不同)

同样都是 1 乘 23,谁知道为什么第二步乘的得数不同?(方法二

是用 10 乘 23 得 230,方法三是用 1 乘 23 得 23)

方法三中 1 乘 23 得 23,23 为什么不与46 对齐而要与46 错开呢? 23 中的 3 要写在十位上呢?(因为虽然是用 1 乘 23,但表示的是1 个十乘 23 得 23 个十,所以要把 3 写在十位上,只要把 3 写在十位上

就表示 23 个十,只是把 230 中的 0 省略掉了;或如果要把23与 46对齐的话就不能表示 230 了)

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梳理:虽然第二步乘的得数不同,230比23末尾多了一个 0,但这两种方法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总结与

梳理之后,就揭示了两种方法中不同中的相同。

你们觉得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也就是说第二步在思考时是想10 乘23 好呢还是想 1 乘 23 好?引导学生能够想到:本来十位上是 1,想 10 乘23 不方便。

那么第二步在用 1 乘 23 是我们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想到:在用

1 乘 23 时,要把 23 中的 3 写在十位上。

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梳理,既结合 2312 竖式计算的过程进行:第一步用 2 乘 23 得 46,二三得六,二二得四;第二步 1 乘 23 得 23,一三得三, 1 个十乘 3 得三个十, 3 要写在十位上,一二得二,把 2 写在百位上。看来第二步计算的方法与第一步计算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

要把得数的末尾与12 中的 1 对齐,写在十位上。

三是竖式中的 +号并不是实质性的问题,只要稍加辨析即可。上面我们在计算的时候没有再写 +号,你们觉得竖式中的 +号不写行不行?引导

学生返回到上述的竖式计算,能够想到:只要别忘了是把两个得数加起

来,不写 +号也行。

第一个绿点:市府办公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 3221 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列式与猜想 -- 探究与验证。

列式与猜想:同样要抽象列式的理由 -- 实质上是求 21 个 32 是多少。也要对猜想的过程用数学算式进行抽象。

探究与验证:指用竖式进行计算。

要注意的是:教材中有口算的要求,是想用交叉相乘来进行,考

虑到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这个要求太高,可以去掉。

第二个绿点:新闻大厦有多少间办公室? 2420 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

列式与口算 -- 探究与验证。

列式与口算:题目与例二类型是一样的,相信学生能够口算出得

数。因为在思考时与三年级上册的题目类型一样,例二又进行了学

习,既先想 242 得 48,再在末尾添上 0。242 得 48 是原来的基础,在末尾添上 0 是例二的基础。

探究与验证:指让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估计学生可能想到以下

的几种方法:

按照抽象过程 -- 对比辨析 -- 梳理认知的程序进行教学。

抽象过程:要让学生表述计算的过程。

对比辨析:方法一是按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进行计算;

方法二是口算的方法,直接把口算的结果写下来;方法三是两位数乘

整十数竖式计算的简便方法;方法四是不完整的简便方法。

梳理算理:在用竖式计算 2420 时,先暂时看作 242 得 48,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性,还要把 0 落下来。

(二)信息窗 2 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图中呈现了一幅像花园似的十字路口。现在的

都市,街中有景,景中有街,街与景已经浑然成为一体,那种花园似

的景色与路街完全割离的景象已经成为了过去。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

人们来讲,这样的情景是熟悉的,倍感亲切;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人们

来讲,可以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中的信息比较复杂,但由于排列整齐,

学生理解不会太困难。可以分为三类:

花坛:保护环境:每排27 盆,共 23 排;

美化家园:每排22 盆,共 28 排;

灯柱(灯泡): 15 箱灯泡,每箱 12 个,装 30 根灯柱,每根灯柱有6 个灯泡(这是一个隐性信息)

喷泉:每行 43 个喷头,共 32 行。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 3 个红点,共 3 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2327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次进位)

第二个红点: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 2228 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次进位),学习新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整十数进行估算)

第三个红点:装 30 根这样的灯柱,灯泡够吗?用乘除法知识解决

问题。

4、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个红点: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2327

列式与猜想 -- 探究与验证 -- 反思与升华。

根据以前的学习情况,估计学生可能只用一种方法进行竖式计

算,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引导,引出第二种方法。

例题教学要把握的目标是:除了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学习外,还要通过例题教学进行两个方面的渗透,一是乘法交换

率的渗透,二是乘法验算方法的渗透。

第二个红点: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2228

例题教学要把握的目标是: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进位)

方法;学习新的估算方法。教材初次进行了另外一种验算方法的学

习,既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整十数进行估算。

第三个红点:装 30 根这样的灯柱,灯泡够吗?用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梳理信息,建立模型-- 指导探究,构建认知-- 类化练习,深化认知。

梳理信息,建立模型:梳理信息既明确显性的文字与数字信息,

还要明确隐性的数学信息,既每根灯柱装 6 个灯泡。建立表象指帮助学生建立现实问题的数学表象,可以用图的形式来呈现。如下所示:

指导探究,构建认知:指在建立了问题情景的数学模型以后,指

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估计学生可能有以下的几种方法:方法一: 1512=180,306=180;

方法二: 1512=180,1806=30,15126=1806=30;

方法三: 1512=180,18030=6,151230=18030=6。

前两种方法是学生用目前的知识能够解决的,方法三虽然学生目

前知识不能解决,但是有可能想到。

注意的是:一是要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同时还要说出解题的思维

活动过程;二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算理,梳理思维活动过程,如:

方法一:求 15 箱灯泡有多少个, 30 根灯柱用多少个灯泡以后,把这两个数进行比较。

方法二:求 15 箱灯泡有多少个,这些灯泡能装多少个灯柱以后,把这个数与 30 进行比较。

方法三:求 15 箱灯泡有多少个,每根灯柱能装多少个灯泡以后,把这个数与 6 进行比较。

三是还要对这几种方法进行对比,明确解题思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既:

相同点:都是先求15 箱灯泡有多少个;

不同点:方法一是求30 根灯柱用多少个灯泡,两个总数进行比较;

方法二是求这些灯泡能装多少个灯柱,再与30 进行比较。

四是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定位:学习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会用分

步解答问题,而不是让学生用综合算式进行解决问题;另外理解此类

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类化练习,深化认知:一是补充类似的题目进行计算;二是要把

问题进行拓展,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题目进行学习。为了达到深化认

知的目的,情景设置要定位在用乘除法进行解答的目标上,不要补充

在解答时用加或减进行计算的情景。当然作为式题计算的练习题可以

补充。

(三)信息窗 3 的解读

1、情景图的解读。图中选取了现代城市中具有标志性的建筑-- 电视转播塔作为背景材料。蓝天、白云、青青的草地、穿梭的车辆、观

光的人群、长长的阶梯与高大的观光塔浑然成为一体,预示着现代城

市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中的信息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三类:

电梯:限乘 28 人,运送了 39 批乘客;

票价:两张票 30 元,买 6 张票, 100 元够吗?

车辆:平均每分钟经过这个路口的车大约93 辆;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 2 个红点,共 2 个例题。

第一个红点: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 2829 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两次进位),学习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二个红点:买 6 张票, 100 元钱够吗? 302630(62)

学习用乘除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倍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4、例题教学的具体阐释

第一个红点:今天最多有多少人上塔观光?2829

列式与猜想 -- 探究与验证 -- 反思与升华 -- 练习与拓展。

注意的问题是:

一是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字与难懂的词,如限乘28 人、最多有多少人等。

二是如何用假设法进行教学:

建立模型

三年级上数学《集合》教学设计

三年上册数学《数学广角—集合》设计教案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

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引入,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在争论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整合。】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三、1、教学例1. 1.方法一:激趣探究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 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17人,9+8=17(人)。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理解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点。理解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点。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实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实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升操作技能,发展实践水平。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理解、千米的理解和吨的理解。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点。 例2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点。 例3 在境中理解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点。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点。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理解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点。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在这个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所以,本单元的教学不但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水平和实践水平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能转变你的心情。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 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 从基础知识来看 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 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 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 根据教材特点 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 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 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 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 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再根据教材特点 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 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并能灵活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掌握平均数的特征 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 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 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 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 完成表格) 姓名 胡 必

最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 数学给予人们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归纳类比、直觉判断、逻辑推理、建立模型和精确计算。这些能力和培养,将使人终身受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里程表(一)》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 863-(285+578) 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小学电子教案学科:数学 年级:三年级 姓名: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三个领域,八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第三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乘与除”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六单元“乘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第七单元“年、月、日”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学会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本单元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数学好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上册说明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篇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P33—35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一的练习题目,使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时间分配: 2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练一练”和第33页“练习一”的第1---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强化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谁能给大家出一道这样的题? 学生汇报所出的题,教师把学生出的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先省略因数中的0,先算出乘积,最后在积的后面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3题。 集体订正。 2、四则混合运算 出示图:苹果每箱30元,梨每箱40元。 买苹果16箱,梨18箱。 (1)两种水果各应付多少钱? (2)一共付多少元?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0×16=480(元) 40×18=720(元) (2)480+720=1200(元) 提问:求第(2)问时,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板书:30×16+40×18 提出问题: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1)一个算式中如果只有加、减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乘除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一种运算进,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加法和乘法,或者有减法和乘法,或者有加法和除法,或者有除法和减法时,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3)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独立完成,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然后同桌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练一练的第4、 5题。 2、第33页第1——7题。

三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2-3例1和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5、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 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毫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量程中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课件、米尺、硬币、直尺、大头针、曲别针、课本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讨论回答: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3)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 (4)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5)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根跳绳长2() 一支铅笔的长上18() 一张DVD光盘大约厚1() 2、根据一张DVD光盘大约厚1()填什么单位?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毫米”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题1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观察后讨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予以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厚。(把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各小组汇报测量的结果。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3)同学们的估计与实际的数据差多少呢? (二)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2、1厘米中间有十个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毫米。大家数一数,1格中有多少个小格,又叫多少毫米?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学生交流后总结出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让学生归纳得出:1厘米=10毫米。 3、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量一量。 (1)出示一枚一分硬币,让学生估计一下它的厚度是多少?实际测测,看估计得对不对。 (2)除了一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让学生举出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电话卡、银行卡、医疗保险卡等) (3)学生合作完成:几页书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势表示1毫米有多长。 4、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测量那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1)先估测,后判断。 (2)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 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3、练习一第3题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细致改进计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改进估算的编排,突出估算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量与计量教学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加强对估测能力的培养。 5、调整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的编排,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 6、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丰富而可操作的案例。 7、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应用其含义解决问题。 5.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6.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简单计算。 7.初步了解集合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閺呼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2018年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任教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学期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 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例1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 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4 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 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材P2—3页例1,P6页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指南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你们知道太阳是从什么位置升起的吗? 2、揭示课题:东南西北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3页内容)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页例1并完成自学 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1、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面。教学楼在校园的面,大门在校园的面。(参看课本第3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 【三篇】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健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异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能你的见解是最优秀的一种方式说不准呢?以下是WTT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例外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合适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 2×3=6所以 12×3=36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结壮,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 15×3=45 10×3=30 2×3=6 10×3=30 5×3=15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

1 位置与方向(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指导】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

形象性。因此教学本单元,要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发表看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1课时 地图上认识方向…………………………………………………….1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1课时 简单的路线图………………………………………………………..1课时 练习课………………………………………………….…………….1课时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认识东、南、西、北(教材第3页例1和“做一做”,第5页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等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中的方位知识,探索辨认方向的方法,发展空间的观念。 3.能够积极参与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给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相乘即是面积。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指导: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三、知识的迁移 1、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2、出示例题 学生试做,汇报答案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我们用的数学书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先请你估计一下,再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 五、小结。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了解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过程:

3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2、3、4页。 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会用它们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用具:投影仪(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同上)。(出示投影,生齐读)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4页的内容,想一想: 1.当测量物体长度时,不够整厘米的部分用什么表示?1厘米=()毫米。 2.1分米=()厘米,1米=( )分米。 3.用直尺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 6分钟后比谁能准确运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三、先学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1、看一看: 生看书自学,师用眼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师不能辅导) 过渡:看完的请举手,指一名生(后进生)说答案。(错了让其他同学更正)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 2、做一做:(课本第 3、4页的“做一做”)(1)指2名后进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写书上。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坐姿端正) (2)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以备后教。四、后教

1、更正: 写完的同学检查,检查完了以后观察堂上板演的内容,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上堂更正。(用红粉笔把出错的部分用斜线划掉,在旁边更正,保留原有答案。) 1 / 61 三年级数学教案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堂上板演的内容。 2、议一议:第3页的做一做(1)同时看第一个空,认为正确的请举手,为什么?错的说出错在哪里。(2)同时看第二个空,认为正确的请举手,为什么?错的说出错在哪里。板书:1厘米=10毫米 (3)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 口述小结:当测量的物体不是整厘米时,应先把整厘米部分写下来,不够整厘米的部分用毫米表示,有几小格就是几毫米。第4页做一做: (1)认为第一个空正确的举手,为什么?错的说出错在哪里。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认为第二个空正确的举手,为什么?(生:不够1分米的部分,还用厘米来表示。) (3)当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我们还可以用什么作单位? 口述小结:当测量较长的物体时,也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先看有几分米记录下来,不够整分米的部分用厘米表示。 (4)评议板书,全对得100,字漂亮得小红旗。堂下全对的举手,帮助错的同学更正。 五、练一练 过渡: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作业:课本第5页1、2、5、7题填书上。 六、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2018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18年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1课时:秒的认识 01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