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争文化遗产,由他去!
- 格式:doc
- 大小:2.28 KB
- 文档页数:1
自韩国人端午申遗以来,很引起了国人强烈的不平,原来被认为天经地义属于中国的东西,现在居然有人从地底下蹦出来说那是自己的,确实令人不快。其实,国人在对待这种事情的时候,大可不必那样激动。韩国人不是说端午是他们的,风水是他们的,印刷术、浑天仪、豆浆都是他们的,甚至连孔子与汉字也是他们的,只要他们能拿出确凿的证据来,何妨就算做他们的,于中国其实也没什么损失——美国才几百年的历史,也并不防碍它的伟大,若是仅仅靠祖宗的遗产来讨生活,又算哪门子英雄。如果国人觉得他们拿出的证据不充分,或者有可争议的地方,大可以心平气和地拿出自己的证据和理由来反驳。如果因此象争夺祖上遗产的兄弟而相骂或相打起来,岂不是让人看笑话——何苦来哉呢?
韩国人为什么要和中国争夺文化遗产的发明权呢?这恰恰是韩国人在文化上缺少自信的表现。一方面,作为“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的总体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鼓励了韩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信心,从而成为文化的伸张者;另一方面,作为儒教文化圈的一分子,按照学术界的共识,韩文明来自于中华文明,从而使他们为着“本土文化”不那么“本土”而产生了“认同危机”,而文化身份的认同却是他们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与社会经济现代化造成的异化感和反常感时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问题。正是这种矛盾而脆弱的心态,影响了韩国人在重构本国传统文化以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时作出的一系列选择——他们需要一位光荣的祖宗来满足自己的自恋且自卑的心理。
其实,韩国人在此陷入了一个文化认同的误区。因为,文化遗产并不象从祖上继承下来的一所大屋子,只要根据地契宣称自己的主权就可以住进去了。一国的文化分为器物、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其核心是精神。象活字印刷术、浑天仪之类的器物,属于文化最表层,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最快的层面——当它们承载的社会功能发生改变或承担这种功能的器物被其他器物所代替时,它们的历史使命就终结了——博物馆将是它们最好的归属。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于它的精神,这种精神必须以这个民族每一代人的日常生活为中介而再生产出来,只要这种精神还在,不管遇到什么波折或灾难,一般情况下,这个民族最后总还是会屹立不倒,犹太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就算韩国人所有的申遗活动都成功了,他所争夺的也是中华文明的表皮罢了,中华文明的真精神仍然是属于中国人的。
在一定意义上,国人对韩国人端午申遗之类的活动的“反应过度”也折射了国人在文化上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来自于对目前中国文化大滑坡与传统优秀文化衰落的焦虑感。因此,我们要做了并不是与韩国人争一日之长,而是要加强对自身文化的研究和在下一代人中的传播,以开放的心态,以现代的观点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重新解读和重新阐释),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融入当代文明,从而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