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施工监测技术交底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市xx置地

基坑施工监测实施方案

一、监测项目与方法

考虑到xx置地基坑北南面相邻地下管线和道路距离建筑红线较近,地质条件较差,基坑开挖的深度与长度较大,在基坑开挖过程围护结构可能产生较大的水平与竖向变位,给整个基坑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同时考虑到基坑所处的区域地下水位较高,有必要加强对基坑施工过程地下水位变化的跟踪量测,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依据基坑支护设计对施工监测项目的要求以及《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结合基坑工程的具体条件,拟定如下监测项目。

(一)相邻道路的沉降观测

考虑到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基坑北面共布设12个观测点对道路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其中每个监测点大概相距35米;基坑南面共布设6个监测点对道路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其中每个监测点大概相距50米;基坑西面共布设3个观测点,其中每个监测点相距50米左右;东面由于已经新建了房屋,可不设置沉降观测点;观测内容与方法如下:

道路沉降观测:沿道路周边布置若干观测点,观测各测点处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二)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观测

桩体深层侧向位移:在基坑北面和南面排桩内共计布置16个深部测斜孔,其中北面9个,南面7个,西面和东面共布设4个深部测斜孔,其中西面3个,东面1个,都相距大概50米(具体位置参见图1),孔内埋设PVC测斜管,测点深度与对应点的围护桩深度一致,并延伸至地表。用伺服式测斜仪量测围护桩沿深度方向的侧向变形,测点沿深度方向间距为0.5 m。

(三)结构内力监测

本项目主要对北面和南面支锚式排桩支护结构中锚索的应力状态进行动态监控,及时掌握锚索的锚固力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确保支锚结构的安全与稳定。共计布置10个锚索应力监测点,其中北侧6个,南侧4个(具体位置参见图1)具体方法拟根据锚索设计拉拔力大小选择适宜的锚索测力计进行监

测。

(四)坑外地下水位观测

由于场区地下水位较高,且是南面离东平水道一路相隔,有必要对基坑工程开挖过程中止水帷幕以外的地下水位变化进行监测,即在基坑工程重点监测部位止水帷幕以外适当位置布置若干水位观测井,用钢尺或钢尺水位计量测地下水位标高的变化情况。

地下水位观测井的埋设方法:用钻机钻出直径为100 mm的钻孔,其深度为6.0~7.0 m,孔内埋入直径为80mm水位管(滤水塑料套管)。套管孔壁间用干净细砂填实,并用清水冲洗孔底,以防泥砂堵塞测孔,保证水路畅通。测管高出地面约200mm,管顶加盖,以防雨水等进入。

共计布置11个地下水位监测点,东南西北角各设1个,其中北面还要布设4个,南面还要布设3个,相距100米左右(具体位置参见图1)

二、监测方案实施

(一)监测点的布置

依据上述监测方案,结合场地周边环境以及工程条件拟定基坑各监测点的布置如下图所示。

(二)现场监测仪器

依根基坑现场监测项目,确定所采用的仪器设备如表1所示。

基坑现场监测项目及仪器设备表1

(三)现场监测周期与频率

根据基坑工程的地质条件与施工工艺,初步拟定现场监测的周期与频率如表2所示。

基坑监测周期与频率表2

注:表中所列监测频率可根据天气和基坑工程变位情况适当调整。

(四)安全警界值

基坑各监测项目预警值应由基坑设计方、监理方和监测方共同协商确定。初步拟定基坑监测预警值如表3所示。同时当桩顶水平位移速率连续数天达到2-3mm/天,基坑外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达500mm/天时,亦应及时预警。

基坑监测项目预警值表3

注:1、H为基坑开挖深度(mm),F为锚索轴力设计值与实测值之比;

2、倾斜为建筑物基础沿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之比。

三、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监测工作应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施测。监测期间应定期对基准点进行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在整个施工期内,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确保其在整个施工期间正常使用。在测点周围设置明显标志并进行编号。注意保护测点,严防施工时损坏。

观测时,应按仪器使用程序和仪器生产厂家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观测,根据观测设计对仪器进行基准测读和定期测读,确保与观测仪器相应的最高精度和观测资料的可靠性。当监测值达到报警指标时,及时签发报警通知。

为保证量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及连续性,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1)量测人员相对固定;

(2)仪器的管理采用专人使用专人保养,专人检验的方法;

(3)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守监测项目实施方案;

(4)量测数据均经现场检查,室内复核两次检查后方可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