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116_YrLw

0116_YrLw

0116_YrLw
0116_YrLw

0116《中国当代文学史》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阶段与主要特点

**大概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十七年文学、“文革”时期的文学、新时期的文学、最近十年的文学。

**大致掌握中国当代文学较为突出的三个特色:当代文学与时代联系密切、已经形成了由一元到多元的格局、在发展的道路上探索与困惑并存。

第二章: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大致掌握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了解《红日》、《红岩》、《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三家巷》等长篇小说的内容梗概和主要特点。

了解《红岩》中的人物形象刘思扬。

**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大概了解《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的内容题材特点。

**掌握《山乡巨变》的成就。

《山乡巨变》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山乡巨变》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又增添了邓秀妹、刘雨生、李月辉、“亭面糊”、王菊生、张桂秋等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亭面糊”这位老农,简直就是《暴风骤雨》中那个逗人发笑的老孙头的亲兄弟,显得十分丰满并富有立体感。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山乡巨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每一章集中刻画一个人物,描写一件事情。作者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富有个性的行动,突现人物性格。学习古典小说刻画人物的技法明显可见。《山乡巨变》具有浓郁的南国的地方特色,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乡风水色和当地特有的风情民俗,赋予小说一种特殊的文化蕴涵,并创造出令读者心驰神往的优美意境。周立波是驾驭语言的巨匠,《山乡巨变》中语言洗练流畅,清丽自然;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含蓄传神。特别是对湖南方言土语的运用,更见语言大家的功力。

第三章:新中国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李季(1922-1980),在50年代被树立为“诗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榜样”。自从1952年落户甘肃玉门,开始了长达30年的以石油工业、油矿劳动者为表现对象的创作道路,享有“石油诗人”的美誉。

**掌握魏巍报告文学创作独特的审美追求。

魏巍报告文学创作独特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主题的选择上,高度讴歌了志愿军指战员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高尚的时代精神。作者善于从普通革命战士的行为和言论中,敏锐地发现闪光的宝贵的精神,发掘他们丰富火热的内心世界,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激烈而悲壮的战斗背景中,寻找他们创造英雄业绩的力量所在。

其次,高度的典型化原则是魏巍报告文学作品在选择和组织材料上的重要特点。作者在大量素材中精选、提炼出最能体现主题的典型事例,并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实现典型化的表现。

第三,以抒情性的议论来推动作品的情节展开和思想深化,是魏巍作品的又一特点。作

者用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的抒情文笔,赞美那些为了祖国、为了和平而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们,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澎湃之际会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穿插以抒情或议论,拨动读者感情的心弦,使作品的抒情、议论与叙事、描写实现了自然和谐、浑然一体。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又透视出作家独特的个性。

第四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了解吴伯箫的散文中写得最好的是一组延安生活“回忆”之作,如《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四篇作品就分别从衣、食、住和精神生活方面对延安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和回忆。

**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期间的小说创作日趋成熟,出现了兴旺发展的大好趋势,尤其是长篇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各种题材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丰收:革命历史题材方面涌现出《红日》、《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三家巷》这些优秀作品;农村题材作品有《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等,反映工业建设成就的代表作有《上海的早晨》、《百炼成钢》等,另外在其他题材创作方面也硕果累累,影响较大的有反映明末农民起义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在茫茫的草原上》等。短篇小说创作在这一时期摆脱了贫弱和稚嫩的状况,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出现了孙犁的《山地回忆》、茹志鹃的《百合花》、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玛拉沁夫的《科尔沁草原的人们》等杰出的作品。

**以《百合花》为例,掌握茹志鹃小说创作的整体风格。

(1)构思新颖,视点独特。小说没有写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写了发生在前线包扎所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从小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遭到拒绝到最后新媳妇将被子改在英勇献身的小通讯员身上这一过程,使读者从这一件小事中,从这一个个简单的人物身上,看到了时代脉搏的跳动,反映了国家社会的命运。

(2)小说从细微之处开掘人物的性格美、心灵美,从中折射出时代的、英雄的光芒。小通讯员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他年轻、腼腆、热情、勇敢……当他面对要爆炸的手榴弹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铺了上去,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更多的同志。

(3)单纯的情节,丰富的细节。小说的情节是简单的。就是小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借被子——英勇牺牲。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蕴含的细节确实丰富多彩的。比如写到小战士牺牲了,新媳妇将百合花被面的被子一般铺,一半盖在小通讯员身上的时候眼中噙满了泪花。那份真挚的单纯的军民鱼水情尽显其中,使读者也不禁为之潸然泪下。茹志娟小说的风格清新、俊逸,与平凡中显诗情,与淡雅中显绚丽。在五六十年代的小说领域中可谓是独树一帜。第五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掌握《茶馆》对中国话剧民族化的贡献。

《茶馆》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在创造出一种与传统话剧有别的新的民族话剧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全剧三幕,一幕写了一个时代。以“裕泰”茶馆为具体场所,通过“众生相”的展示,概括出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人情风貌。

(2)剧本采用的是一种与传统的锁闭式模式(强调故事情节)迥然有别的人像展览式(强调人物)的结构;首先是给人以一种生活原态的真实感;其次是着重写了环境,暗示出改造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第三是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游离庸俗社会学的创造局限。这并不意味着《茶馆》没有统一性或完整性。该剧的主题是要“埋葬三个时代”,动荡不安、黑暗腐败、人民被奴役的三个社会横断面都是为统一说明主题服务的。实际实形散而神不散的。

(3)人物塑造很成功,剧中无论是粗线条的勾勒,还是浓墨重彩的描绘,无论是群象,还是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王利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所谓“顺民哲学”,在旧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特征有:处事圆滑,内心虽有正义感,但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方式,避免与恶势力做正面的交锋;持有一种“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的低调生存态度。这实际上是中

国人长期在专制统治之下一直处于极端无权地位的一种必然反映。

(4)《茶馆》的“京味”语言,简洁明快、幽默风趣,富有个性特征和地方色彩,在总体上形成了一种悲喜圆融的艺术风格,反映出作品在民族化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掌握历史剧《关汉卿》“以诗入剧”的特色。

“以诗入剧”是《关汉卿》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以诗入剧”即把诗情与剧情融合在一起,这是田汉诗人才情的充分体现,也是他戏剧创作中一以贯之的独特风格。在《关汉卿》中,关汉卿慷慨激昂地怒斥官奴文人的场面描写寓情于人、事、景之中,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剧中还经常插入诗词、歌曲,让剧中人直抒胸臆,以此来突出戏剧的主题和烘托人物性格,这不仅增添了作品强烈的抒情气氛,而且有助于展现作品的深刻内涵。其中的《蝶双飞》、《沉醉东风》两个插曲最为感人肺腑,把读者和观众带到诗一般的意境中,形成剧中有诗,诗中有剧的独特艺术魅力。

第六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殊文学

**了解《虹南作战史》是严格按照“两条路线斗争”的主题来创作的长篇小说。

**掌握“白洋淀诗群”(“文革”时期)的现代性审美追求。

“白洋淀诗群”是“文革”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地下诗歌群”。它是一个以河北白洋淀为聚集地,以北京知青为主体的相对独立的知青诗歌群。聚集在这一群落的诗人既包括在白洋淀插队的知青,如芒克、多多、林莽、方含、宋海泉等,同时也包括留在北京城里的另一些知识青年,如食指、北岛、江河、杨炼、顾城、严力等。

“白洋淀诗群”整体上表现出一种现代性的创作追求,他们的诗歌主题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诘问与怀疑,对人的存在,灵魂的归宿以及个人命运的思考。他们走出了盲目信仰,对时代做出了末日的审判,注定要成为黑暗铁屋中的早醒者与呐喊着。在艺术上,他们普遍倾向于现代诗歌技巧,重视内心世界的开掘,大量运用象征、隐喻、通感、蒙太奇、意识流等手法,可以说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一种实验和再生,接续了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流脉。第七章:深度发展的新时期小说

**掌握刘心武的“京味都市小说”。

在80年代,刘心武以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的精神立场,来关注作为社会个体的普遍人的生活状况和处境。80年代后期,以“纪实小说”的形式,发表《王府井万花筒》、《公共汽车咏叹调》,写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文化心态。80年代的这些创作,都明确地在作品中提出一个社会问题,并呼吁一种社会解决方式。当那种单一的问题意识稍有消褪的时候,刘心武以较裕如的视角和方法,来描述具有特定的风情、习俗、世态的北京市民社会的图景,这体现在《如意》、《立体交叉桥》和长篇《钟鼓楼》、《四牌楼》、《风过耳》中。这些小说,被称为“京味都市小说”。

**掌握莫言的生平以及相关作品。

莫言(1956-),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少年生活因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而留下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管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这些心理特征直接影响到他后来的小说创作。1981年莫言开始创作小说,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目。此后的创作明显受到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其小说力图以一种奇异而新鲜的艺术感觉,重新认知我们民族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心理,寻觅我们民族“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主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高粱》、长篇小说《满园》、《丰乳肥臀》、《天堂蒜苔之歌》、《红树林》、《檀香刑》等。

**掌握《红高粱》的艺术成就。

(1)视角独特,以现在进行时回述的视角,演绎故事情节,以当时不存在的“我”通过“我爸爸”的视角,讲述“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逻辑。

(2)故事的发展由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充满浪漫精神和传奇色彩。民间百姓自发组织,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是故事的主干线;“我爷爷和我奶奶”狂野的爱情故事是另一重要线索。

(3)人物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传统的善恶二元论。

**了解以农村改革为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仍然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何士光的《乡场上》,铁凝的《哦,香雪》,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王安忆的《小鲍庄》,贾平凹的《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张炜的《古船》,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第八章:多元形态的新时期诗歌

**了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艾青、“七月诗人”(绿原、曾卓、牛汉)、邵燕祥、公刘、流沙河等作家的诗歌创作情况,掌握其代表作。

**掌握朦胧诗的创作情况及主要代表诗人的代表作,“朦胧诗”的作者群中影响最大的是号称“新诗三杰”的舒婷、顾城和北岛。

**掌握《致橡树》的思想蕴涵。

《致橡树》是一首大胆的爱情宣言。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真诚、坦率,个性鲜明的“我”,而“橡树”在这里则代表“我”的爱人。诗人以“凌霄花”和“橡树”的关系比喻依附的爱情,以痴情的“鸟儿”和“橡树”的关系比喻从属的爱情,以“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和“橡树”的关系比喻陪衬的爱情。这些,都不能为她所接受,因为她所追求的是独立的个性,平等自主的爱情:“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既是诗人的爱情理想,同时也包含着她对高尚人格、自我价值的追求。历史的苦难遭遇使年轻的诗人无法再轻易认同来自他人的“理想”和“道德”,他们的自我意识生成于个人的体验和思考中,当一切都从个体生存中剥离之后,他们惟有依恃自我的独立意志,才能走向精神的新生。

**掌握《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一诗的主题意蕴。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以“寻找”和“思考”在中国丢失了的“钥匙”这样一组象征性的系列意象,艺术地概括了“文革”期间青年一代的处境和心态,他们有过迷惘和失落,但并不失却信念,在历经劫难后学会了追求和思考。当年轻人厌倦了十年动乱并想离它归家时,却发现钥匙已经在“沿着红色的大街疯狂地奔跑”时丢失了。他走不进门去,也打不开抽屉,儿时的画册和夹在书页里的三叶草也都无法找到。他为些感到悲哀,但又不仅仅是哀叹,而是发出了顽强寻找“钥匙”的宣言。

**结合《礁石》一诗,掌握艾青诗歌在诗体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在诗体语言上,它采用诗人惯用的自由体写作:诗无定节、节无定句、句无定字,句末无标点,且多无外在的节奏、韵律,写得无拘无束、自由舒展。语言多为口语,朴素、晓畅又蕴涵丰富,耐人寻味。如《礁石》中“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艾青擅长于运用象征手法来抒写他的真情实感。在《礁石》一诗中,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不仅使礁石人格化,而且赋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全诗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寓意深刻,是诗人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通过自己的心去写”的结果。

第九章:多重格局的新时期散文

**掌握巴金、冰心、孙犁、杨绛等老作家散文创作的新收获,知道其较有影响的作品,如孙犁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

**以《秦腔》为例,掌握贾平凹“风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风情散文就是描述风土人情的散文,它要求把某一地域的风土人情具有特色的描绘出来,使人们了解它的源头特点。本文对活跃于八百里秦川的秦腔作了这样的描写,让人们印象深刻:

(1)居高俯瞰般“宏观”的视角,如前半部分就介绍秦腔产生的特点,与民众生活,性格息息相关。

(2)微妙精深般“神韵”的把握,如对秦腔特色的描写。

(3)特写镜头般“具象”的描绘,对秦腔开台前和观众的描写都很传神。

**掌握《我与地坛》的思想意蕴。

《我与地坛》以北京的地坛公园为背景,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询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执著的探索精神。

**掌握《我与地坛》在艺术结构上的重要特色。

在散文《我与地坛》中,作者并没有着意于文章的结构,而是在与地坛的精神感应中,不急不慢地带出对自己经历的回忆,不仅将探寻的结果告诉读者,而且在饱含沧桑的叙说中,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探寻的过程: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因突如其来的劫难而生的狂躁之气渐渐地平息,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人;于是在命运对弱者的不公、对好胜者的戏弄、对普通人的磨难里领悟到个体人生的有限和生命、宇宙的无限境界:“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在付出了尖锐的痛苦和执著的理性思考后,作者换来了超越痛苦的生命的充实与欢乐;由遭遇磨难、追问命运的非常之心,升华为一种从容面对苦难和挑战的温煦平常之心,达到了生命追求与文学追求较高境界的统一,表现出珍惜生命的特殊审美价值。

**掌握唐弢、季羡林、黄永玉、余秋雨等作家学者式文化散文的创作情况,知道其代表作。《太阳下的风景》是黄永玉回忆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散文名篇。

**了解余秋雨是以“文化散文”创作而引起广泛反响的作家。

**了解以邵燕祥为代表的新时期的杂文创作,了解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报告文学对于知识分子生活的描写、鲁光的《中国姑娘》等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鲁光的主要创作成就体现在反映我国体育健儿的一系列报告文学作品上。

第十章:多方位探索的新时期戏剧

**了解并掌握苏叔阳的《丹心谱》、《家庭大事》、《左邻右舍》,宗福先的《于无声处》,沙叶新的《陈毅市长》,白峰溪的《明月初照人》,李龙云的《小井胡同》,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的话剧创作。

**掌握《陈毅市长》的艺术成就。

十场话剧《陈毅市长》的艺术成就有:

(1)剧本采用了“冰糖葫芦”式的结构,全剧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十场戏围绕着陈毅这一中心人物而展开,分别叙写了十件彼此独立的事,这种结构方式不仅可以容纳较多的人物和事件,描绘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可以从不同侧面立体地展现主人公鲜明而丰满的性格。

(2)陈毅作为市长的形象,带有喜剧的风格,着力与陈毅形象塑造,所述十件事都是他性格和品格的反应,然而有写得十分生活化,有时甚至使人忍俊不住,善于讲带有喜剧特征的人物性格,放到特定的喜剧情节中,运用了巧合、误会等,如假贬职,逼人脱衣服等,使人在喜剧风格中认识了陈老总。从而使全剧带有了一种总体上的轻松愉快的喜剧色彩。

第十一章:当代文学最近10年的发展动向

**掌握《桑树坪纪事》在艺术上的创新。

《桑树坪纪事》活用叙述性与戏剧性美学原则,具体表现为:

(1)散文化结构,全剧没有统一故事,二十个景场分别有自己的一组人物,用中心人物李金斗把它串联起来。

(2)采用民族化的歌诵形式,连接章与章的内容,营造诗的氛围,烘托主题,创造出诗化的艺术意象,仪式化的戏剧场景和写意式的舞台造型。

**掌握《白鹿原》的思想蕴涵。

《白鹿原》讲述了白、鹿两个家族及其儿女们在近半个世纪历史风云变幻中的命运,其基本情节始终以异常鲜明的对比性来表现各种人物的崇高与卑鄙、幸运与不幸,进而表达了一个基本信念或主题:在世事无常变迁中儒家传统文化及其理想人格始终保持着恒定的价值和魅力。《白鹿原》内蕴丰厚,包括思想的、文化的、政治的、伦理的、社会历史的、民俗民习的、神秘文化的、人性人情的蕴含等,还有相当成熟的艺术技巧,包括结构、叙述、语言等。作品恢弘的规模,严谨的结构,深邃的思想,真实的力量和精细的刻画(如白嘉轩等典型形象的塑造),使它成为当代小说中大气磅礴的佳作。

**熟悉王朔、王小波、韩少功、莫言等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知道其代表性作品王朔的《看上去很美》、《顽主》《永失我爱》。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爸爸爸》。

补充知识:

**掌握《迷人的海》是一部寓言体的小说。

(1)说在全无时代社会背景的情况下,写了老少两代海碰子由敌对到融合的过程。其中,老海碰子苍劲、粗犷,富有传奇色彩,而又执着、有经验、有追求,是一种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而小海碰子充满朝气与锐气,有现代装备,但缺乏经验,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两代海碰子由敌对到融合的过程,象征了老一代传统精神与新一代文明由碰撞、扬弃到整合的过程。全文充满了哲理性,所以是寓言体小说。

(2)本文充满了象征意义,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那样交待时代背景,人文环境、人物身世等,而是运用了高度的象征手法。

**掌握《红高粱》的艺术成就。

(1)视角独特,以现在进行时回述的视角,演绎故事情节,以当时不存在的“我”通过“我爸爸”的视角,讲述“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逻辑。

(2)故事的发展由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充满浪漫精神和传奇色彩。民间百姓自发组织,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是故事的主干线;“我爷爷和我奶奶”狂野的爱情故事是另一重要线索。

(3)人物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传统的善恶二元论。

**《城南旧事》的风格特色。

(1)视角独特,视点是展示小英子眼中的世界,是他的观察、思考和迷惑,使作品有了纯净圣洁的审美感,用这个独特的视角不动声色的批判和指责,同时也表现了对旧时友人的深深眷恋。

(2)结构“似断似续”组合方式,几个故事相对独立,没因果关系,但在统一的影片主题之下,使影片展示的社会生活容量增大了。

(3)清新、质朴、含蓄、深沉的风格,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具有诗情画意的效果,强化情绪,淡化情节。

三、重点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寻根”小说的是()

A、《棋王》

B、《受戒》

C、《游园惊梦》

D、《陈奂生上城》

2、赵树理的《登记》被改编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剧等剧种演出时的名字是()

A、《金字》

B、《套不住的手》

C、《罗汉钱》

D、《“锻炼锻炼”》

3、下列小说中采用意识流手法的是()

A、《我是谁》

B、《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C、《将军族》

D、《白色鸟》

4、诗歌《雪白的墙》的作者是()

A、梁小斌

B、北岛

C、舒婷

D、顾城

5、下列散文中作者为冰心的是()

A、《花城》

B、《樱花赞》

C、《雪浪花》

D、《长江三日》

6、()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表现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优秀长篇小说。

A、《三家巷》

B、《林海雪原》

C、《青春之歌》

D、《红岩》

7、梁生宝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种谷记》

B、《狠透铁》

C、《铜墙铁壁》

D、《创业史》

8、孙犁创作的长篇小说是()

A、《风云初记》

B、《铁木前传》

C、《白洋淀纪事》

D、《荷花淀》

9、小说以表现当代农民的命运著称并塑造了农民形象“陈奂生”的作家是()

A、刘心武

B、高晓声

C、梁晓声

D、张贤亮

10、诗歌《小草在歌唱》的作者是()

A、艾青

B、李瑛

C、雷抒雁

D、白桦

11、《天下第一楼》的作者是()

A、何冀平

B、高行健

C、沙叶新

D、苏叔阳

12、下列哪部作品是阿来创作的()

A、《活着》

B、《长恨歌》

C、《尘埃落定》

D、《来来往往》

一、多项选择题

1、下列散文中哪些是刘白羽的作品()

A、《日出》

B、《雪浪花》

C、《长江三日》

D、《樱花漫记》

E、《灯火》

2、下列哪些作品是池莉创作的()

A、《烦恼人生》

B、《来来往往》

C、《长恨歌》

D、《小姐你早》

E、《无字》

3、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

A、北岛

B、舒婷

C、顾城

D、江河

E、杨炼

4、下列哪些作品是陈忠实创作的()

A、《白鹿原》

B、《活着》

C、《尘埃落定》

D、《信任》

E、《许三观卖血记》

二、简答题

1、简析《城南旧事》的风格特色。

2、简析《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一诗的主题意蕴。

3、《迷人的海》为什么是一部寓言体的小说?

4、简析《红高粱》的艺术成就。

四、论述题

1、以《百合花》为例,分析茹志鹃小说创作的整体风格。

2、从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分析《山乡巨变》的成就。

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A

5、B

6、C

7、D

8、A

9、B 10、C 11、A 12、C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5、ABD 3、ABCDE 4、AD

三、简答题(参考答案的各点均须展开进行简要说明)

1、简析《城南旧事》的风格特色。

答题要点:

(1)视角独特

(2)结构“似断似续”组合方式

(3)清新、质朴、含蓄、深沉的风格

各要点须结合作品展开说明。

2、简析《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一诗的主题意蕴。

答题要点:

以“寻找”和“思考”在中国丢失了的“钥匙”,这样一组象征性的系列意象,艺术地概括了“文革”期间青年一代的处境和心态。

各要点须结合作品展开说明。

3、《迷人的海》为什么是一部寓言体的小说?

答题要点:

(1)说在全无时代社会背景的情况下,写了老少两代海碰子由敌对到融合的过程。

(2)本文充满了象征意义,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那样交待时代背景,人文环境、人物身世等,而是运用了高度的象征手法。

各要点须结合作品展开说明。

4、简析《红高粱》的艺术成就。

答题要点:

(1)视角独特,以现在进行时回述的视角,演绎故事情节。

(2)故事的发展由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充满浪漫精神和传奇色彩。

(3)人物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传统的善恶二元论。

各要点须结合作品展开说明。

四、论述题(参考答案的各点均须展开进行详细的论述)

1、以《百合花》为例,分析茹志鹃小说创作的整体风格。

答题要点:

(1)构思新颖,视点独特。

(2)小说从细微之处开掘人物的性格美、心灵美,从中折射出时代的、英雄的光芒。(3)单纯的情节,丰富的细节。

各要点须结合作品展开说明。

2、从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分析《山乡巨变》的成就。

答题要点:

(1)《山乡巨变》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2)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山乡巨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学习古典小说刻画人物的技法明显可见。

(3)《山乡巨变》中语言洗练流畅,清丽自然;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含蓄传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