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心理学》说课程稿说课材料

《学前心理学》说课程稿说课材料

《学前心理学》说课程稿说课材料
《学前心理学》说课程稿说课材料

《学前心理学》说课

程稿

《学前心理学》课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我是教育系学前心理学教师,李研。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学前教育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与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素质水平较高的从事托幼机构、幼儿园及早教中心等学前教育类专职教师、保育员及管理人员。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学习《学前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掌握0-6岁学前儿童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促进规律。

能力目标:能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儿童心理,并运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敢于表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程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其后续课程有《学前教育学》、《学前课程论》《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幼儿文学》等,本门课程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的提供了心理依据和知识储备。

在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本课程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课程设计思路

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为根基、以理论的实际运用为目标”的理念。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课程内容应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课程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阐述基本理论为主,突出应用,力求使本课程的教学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通过讲授、讨论、案例

分析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自主学习,逐步形成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5.课程内容选取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模块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基本理论)模块二: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智力等)模块三:学前儿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模块四:学前儿童活动心理的发展(游戏活动心理、学习活动心理)

课程内容学时安排

课程共56学时,讲授48学时,实践教学活动8学时,主要的实践形式是观摩教学视频、案例分析讨论。

6.课程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的规律”。解决方案:结合案例讲解分析儿童发展的心理规律,再让学生自己跟据生活中的经验验证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为“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规律”。解决方案:通过观看视频、幼儿园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儿童的心理规律,学会分析儿童的行为及其背后的深层意义。

二、教材及教学参考材料

(一)教材选用

我们根据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选用张永红主编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版)》作为课程教材,这本教材是201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的优点是理论难度不深,案例丰富;其不足是案例过于典型化,难以推及一般现象。

为了各取所长,我们还选用了《儿童发展》,(贝克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特点是该教材的操作性较强。还选用了《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其特点是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案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本着“理论必需、满足实践需要”的原则,对基本理论知识采用讲授的方法。同时,根据课程中不同内容的教学要求,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方法

1.运用讲授法,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

讲授法是本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把讲述与讲解等方法相结合。通过系统的讲述,帮助学生理清学前儿童心理学知识的内在

逻辑关系;教师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说明、解释和论证,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运用讨论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这一部分时,采用讨论的形式,针对早期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将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结合起来,对当时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留作“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自主学习,以期拓宽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如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一章中,运用经典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认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的案例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和幼儿教育实践,描述的是真实的现象,有助于把抽象的心理学原理、概念具体化,缩短教学情景与现实情景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二)教学手段

既有传统的教学手段:图片、文本。又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认真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补充和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不同类型的幼儿园活动视频。

此外我们还储备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网站,能在资源网上找到本课程的资源有:课程教学大纲、各章电子教案、系列教学课件、各章习题与讨论题、试题库、学前儿童心理实训指导书、图书资源、参考资料及相关网址、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视频、部分授课录像。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可以随时更新,确保为学生提供最有实际价值的学习资源,可以便利地满足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需要,发挥了很好的导学、助学的作用。通过网络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有效激发,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促进了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

为了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我校正在不断完善了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实训条件。已建成的有多媒体教室、美术手工教室、单独琴房、集体琴房、舞蹈室、计算机机房、语音教室、设备先进齐全的微格教室等校内实训室。

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实践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见实习进程和实习效果。我系和巴中市近20所幼儿园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此同时,我系还与正向教育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四川省内外的见习、实习提供保障。尤其是沿海一二线城市的先进教育理念能更有效的促进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发展。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占60%,平时成绩40%,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三部分。

(五)主讲教师

本课程主讲老师有教心教研室主任李研老师、硕士研究生向礁老师、心理学专业本科学士彭金、李卓珩、邓敏等几位老师。

四、学情及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学生层次有所不同,分为五年制专科和三年制专科。五年制学生是初中起点,普遍学习主动性较差,理解能力较弱。而三年制专科录取线在二专层次,该段学生的高中学习情况较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比较缺乏,且学习情绪性较强,感兴趣的内容就很喜欢,不感兴趣则不会听。与此同时,三年制专科少数民族学生居多,对于汉语的理解能力偏弱,对于汉族文化了解也不足。

2.学法指导

加强课内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认真听课,积极主动地学习。记好笔记,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课后按照要求认真完成活动教案设计。加强实践训练,积极参与活动。针对五年制和三年制学生在学法各有侧重。

五、教序程序设计

以《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为例说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思维的概念。

2.掌握思维的特性和种类,能够准确分辨各种类型的思维。

3.学生积极参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掌握学前儿童思维的概念、特性及种类

教学难点: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以及思维的多种类型

教学过程:

4.1 新课导入

以一道数字分类的思维练习题开始,引发学生思考回答,并借此导入新课。

4.2 案例讲解分析

以对比复习感知觉概念,加以案例充实,帮助学生理解思维的概念。结合“下雨打伞”的案例,充分讲解思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根据不同的思考方式,充分辅以实际案例,梳理思维的不同种类。并在课堂最后提出讨论问题:1、思维与感知觉的联系与区别。2、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之间有无联系?

4.3 实训练习

学生按照已有知识储备,结合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最后由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及其他小组同学参与评价。

4.4 总结及布置作业

总结思维的概念、特性及种类。布置作业:1..你觉得思维的过程是怎样的?通过这一习题,正好为下一堂课程做好导入准备。

教育系李研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1510001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学 学制:三年 教学时数:54 学分:2 (以下标题为宋体四号加粗,小标题为宋体五号加粗,内容为宋体五号,表头为宋体五号加粗) 1.课程性质 《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专业课程,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学前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概念,开拓学生的学前视野,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什么是学前心理学、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年龄阶段又具有哪些特点。为培养适应学前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学前专业人才服务。 2.课程定位 本课程学前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也是学前专业的必修课,其先修课程为,该课程也是后续《学前教育学》、《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学前卫生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是幼儿园教师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项目。 3.课程设计 3.1设计理念 按照“以理论思想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促进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幼儿园实践需要为中心构建学前教育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幼儿园对教师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在幼儿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2设计思路 主要包括该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工作任务完成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课程编排的思路、课时安排说明(含总课时安排和各部分的课时分配,要指明是建议课时) 4.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4.1 工作任务 以幼儿教师的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将学前心理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基本技能循序渐进融入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全面而合理地覆盖学前心理学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2 课程目标 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具有哪些能力、掌握课程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特别是要说明具有哪些能力,突出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要用职业能力表述课程能力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文字表述可分两段,第一段为总体描述,即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第二段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说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的文字表述不仅要“知道”、“了解”“懂得”、“熟悉”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对于幼儿园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明确了解理论如何在实践中得以融合。 4.2.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幼儿心理探查的能力;对儿童感知觉发展规律了解的能力。 4.2.2知识目标:掌握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4.2.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学前专业理论素质。 5.课程内容与要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 1、0—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系统的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2.掌握中外著名的心理学家的经典理论和相关的教学活动。 3.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4.能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三)能力目标 1.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 2.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心理空间。 3.在实际教学中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4.自主学习新知识;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四)素质目标 1.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职业热情和爱心。 3.有转化、传递知识的教学水平和育人的教养能力,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外部和心理环境。 4.通过学习本门课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三、内容标准: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五、论述题 现在有的父母让很小的孩子参加许多学习班(比如:书法、舞蹈、乐器等),请你根据格赛尔的“成熟-学习”说对这一现象进行评价。 (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2)根据儿童发展的特征,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各种游戏会对儿童的智力和社会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这方面的时间却被没有效果的学习班所侵占,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我们应该遵从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格赛尔的忠告: A、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B、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C、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而应让你和你的孩子一起体会每一阶段的乐趣。 D、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六、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孩子正处于心理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比如,提出“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月亮为什么不睡觉”,说明思维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的发生,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进行了延伸、扩展。 “不听话”说明孩子最初的独立性的出现;“故意用手捡米粒放进嘴里”说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会说“妈妈辛苦了”,说明儿童已开始使用抽象的词语,但还经常需要和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 (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应注意: ①保护孩子的探究精神,但要和重视安全结合起来。 ②对于孩子“反抗期”的执拗,要注意因势利导,不要养成任性的性格,同时又不能耻笑、威胁孩子。2、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曾说过:“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试析: (1)上述两段话各自所代表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派别是什么? (2)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具体有哪些?请结合事例分析说明。 1、霍尔代表遗传决定论;华生代表环境决定论 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具体有: 1)遗传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2)生理成熟的作用: ①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②每个幼儿生理成熟的水平或状态,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3)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①环境和教育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②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③环境和教育制约心理发展的速度、方向和水平 4)实践活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5)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复习重点 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判断对错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请大家认真复习,都能取得好成绩。 1.观察法 2.遗传决定论及环境决定论 3.幼儿的情绪 4.机械记忆以及意义记忆 5.记忆的种类 6.想象 7.思维方式 8.年龄特征 9.. 10.具体形象思维 11.社会性微笑 12.气质 13.类型 14.视觉悬崖 15.埃斯沃斯的贡献 16.同化 17.个性 18.心理年龄特征 19.依恋 20.《 21.自我意识 22.儿童动作发展 23.学前儿童无意注意 24.学前儿童时间知觉 25.学前儿童自我评价 26.学前儿童同伴交往 27.儿童说谎分析、方仲永案例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学前心理学》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C)。 A.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心理的发生发展 B.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C.0~3岁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D.6~18岁儿童心理的发展 2.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 B.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D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 B.生理成熟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和教育 5.儿童的年龄越(A),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小 B.接近学前晚期 C.大 D.接近于成年 6.儿童的手眼协调动作大约在(B)出现。 A.0~1月 【 B.4~5月 C.6~12月 D.1~3岁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1.《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的能力为原则,使学生具备从事幼儿教育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规律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品德。本门课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制约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为导向,根据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设计,把导论、心理发展与差异、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课程总学时26 课时,各任务分配学时为5-6 课时。 三、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幼儿教育心理方面上午知识和必备的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岗位提供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及掌握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 幼儿学习的种类、模式和幼儿学习的特殊性。

2. 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特点。 3. 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4. 幼儿概念、技能和策略的学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幼儿情商、道德与心理健康。 5. 教学中幼儿学习动机与迁移;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专业发展。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导论”,使学生对这门学科有整体的把握。 2. 通过学习“心理发展与差异” ,使学生为因材施教提供心理学依据。 3. 通过学习“学习理论” ,使学生能够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各学科流派之间的差异。 4. 通过学习“学习心理” ,使学生能够掌握幼儿的概念学习方法及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 5. 通过学习“教学心理” ,使学生掌握幼儿学习与迁移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素质目标: 1. 具备良好的学前教育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责任感 2. 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计划组织能力 3. 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具备通过网络、期刊、专业书籍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5. 具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能力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课件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 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P43)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P68) 答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 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

学前心理学精彩试题[1]

学前心理学试题(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0—1岁 B.1—2岁 C.2—3岁 D.3—6岁 2.幼儿的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 A.内部动机 B.间接动机 C.直接动机 D.远景动机 3.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 A.持续性延长 B.目的性加强 C.细致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 A.亲子关系 B.亲社会行为 C.同伴关系 D.性别角色行为 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9.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 ) A.简单发音阶段 B.连续音节阶段 C.学话萌芽阶段 D.复杂发音阶段 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 A.有意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坚持性 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 A.第二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对话语言 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14.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 A.动力性 B.遗传性 C.惯常的行为方式 D.对刺激的反应强度 1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 )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学前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素质与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

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三、课程设计思路 > 《学前心理学》课程建设,应根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课程标准设计紧密结合工作岗位 课程的设计以对幼儿园学前教育教师素质的需求调研为前提。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为基点,充分发挥《幼儿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上的特殊功能。 (二)在能力培养上,体现岗位技能要求 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为出发点,课程内容设计紧密结合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在幼教工作岗位上的创新和教育改革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教学组织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 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有序且内容能满足未来岗位工作需要的《幼儿心理学》课程。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向学生一味的讲授理论,而在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来指导他们以后的工作实践,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幼儿教育,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效地教育创新和改革,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学习《学前心理学》将有助于要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 四、课程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完整版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学分:4 参考学时:总学时:52理论学时:52课内实践学时:0 适用对象: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师观;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学前儿童教育必需的基本技能,初步获得学前儿童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与之相关的课程还有《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该本课程以《学前儿童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为准绳,融入学前儿童教师资格证鉴定的相关要求,同时充分考虑本专业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需要,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法,增加实践活动分析,强化实践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机会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形成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学习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良好学习氛围。该课程总体框架结构安排如下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安排表

二、课程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念。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和课程观。热爱学前儿童,热爱学前儿童教育事业,有奉献精神,诚实守信,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标准 学时数:36 理论环节学时数:27 实践环节学时数:9学分: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 开课单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与指导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使学生掌握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与指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幼儿教师职业的情感。 三、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幼儿行为观察 教学内容

1. 幼儿行为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2. 幼儿行为观察的类型与操作 第二章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幼儿行为指导教学内容 1. 理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2. 掌握基于行为主义的幼儿行为改变技术 第三章精神分析与幼儿行为指导 教学内容 1. 理解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的基本思想 2. 掌握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的基本思想在幼儿行为指导中的应用 3. 理解阿德勒的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4. 掌握阿德勒的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在幼儿行为指导中的应用 5. 理解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 6. 掌握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在幼儿行为指导中的应 用 第四章人本主义与幼儿行为指导 教学内容 1. 理解马期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 掌握马期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幼儿心理健康指导中的应用 3. 理解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 4. 掌握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论在幼儿心理健康指导中的应用 四、实践教学内容 不同取向心理学思想在幼儿行为指导中的综合运用 教学内容 1.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攻击性行为 2.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退缩行为 3.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焦虑情绪 4.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告状行为 5. 掌握运用不同取向的心理学思想指导幼儿嫉妒行为

学前心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幼儿教育现象 目标: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所给出的案例。 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 分析步骤: 1、读题,看清楚案例的问题是什么。 2、根据问题,找出题中做的对或不对的地方。 3、回想与题目中相关的理论点。 答题步骤: 1、说出该案例涉及的核心观点,或者简要说出案例中合理或不合理的现象。 2、结合观点分析案例中的现象。 3、根据需要,给予恰当的建议。 答题时间:5分钟。 时间分配:2-3,1-4 理论回顾: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心理学基础,即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都是错误的,细分来讲:师幼互动、教学方式、环境创设等涉及的是教育学,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言行举止的分析都是心理学的范围。 1、心理学的知识框架 (1)认知发展: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2)情绪情感 (3)社会化:语言、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道德。 (4)个性: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与性别化。

实战演练:心理学分析 1、小军是个3 岁6 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军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小军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军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军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2、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我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说不好听,只有源源大声地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瞪着源源说:“这么吵闹的声音你觉得好听吗?”我正想批评他,可看他一脸的委屈,我忍住火气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声音好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建议课时数:32 学分: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 一、课程性质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学习理论,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不同内容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幼儿学习效率的因素,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学前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后续课程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和《幼儿游戏指导》等。 依据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开设该门课程。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包括一日生活管理、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等,这些任务都属于幼儿教育范畴,要完成这些任务,掌握幼儿教育心理的原理是必须的。 依据幼儿学习的内容、不同内容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影响这些内容学习的因素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 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学习理论,掌握幼儿学习的内容、不同内容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幼儿学习效率的因素,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与此同时,增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和热爱。 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 ●促进幼儿知识获得的能力; ●促进幼儿技能形成的能力; ●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能力 ●促进幼儿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学习迁移的能力 ●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的能力; ●促进幼儿智力充分发展与合理评价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教材选用与编写应体现专科学生的特点,既要体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要考虑专科学生的可接受性。在参考以下5本教材的的基础上,作出微调,编制适宜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学习使用的自编教材,见本课程的电子教材部分。 1.《幼儿教育心理学》,陈帼眉,姜勇,2007年第一版 2.《幼儿教育心理学》,林泳海,商务印书馆,2011年修订版 3.《学前心理学》,陈帼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教育心理学》,皮连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doc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案例】: 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 【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让幼儿I可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也,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案例】2010年春晚,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 【案例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玩儿了,太好玩了,还潜水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一,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撤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 【由于幼儿的记忆不精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木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借此认为是品德出现问题。】 【案例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请分析幼儿的反应。

(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1、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P43) 2、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P68) 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 (教材P100)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10分) (1)。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04.10) 答:1)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模版

学前心理学》课程标准 、适用对象 本课程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含幼儿园管理、高职对接、音舞、播音主持、美工等方向)学生。 二、课程性质 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专业所必需的职业标准,职业规则等有关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技能。本课程是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活动设计等课程的前修课程。 三、参考学时 56学时。 四、学分 2学分。 五、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幼师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把 握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 2)通过对儿童心理现象的分析,引导幼师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趋 势和特点,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年龄特征。 3)通过实际操作和训练,引导幼师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素质培养和教育的一般 施和方法。 2.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根据婴、幼儿的活动表现,正确分析他们 的心理活动特点,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2)通过儿童基本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掌握,帮助幼师生掌握正确辨别和处理婴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师幼互动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幼师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品质训练和培养的方法,积极有效地对家长进

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家园互动,共同搞好学前儿童的教育。 3.素质目标 (1)通过学前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的学习,旨在帮助幼师生形成正确的儿 童观,树立尊重儿童、热爱儿童的情感。 (2)通过对儿童对心理规律的认识,培养幼师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树立尊重儿童 的身心发展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对儿童的接触和了解,增强他们从事幼教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幼师生的合作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六、课程内容设计思路 以教育部下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导,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及相关专业职业特点,经过对幼儿教师岗位典型工作任 务分析,考虑后续课程需求,将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均明确了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并按照每项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分别设计了实践内容和学习时数。通过感性、仿真和真实训练,使学生达到既掌握基础知识又培养其职业能力的目的, 从而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七、课程内容与目标要求

学前心理学第二版教材课后题及答案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掌握以下概念? 无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 ? 客观环境?? ? 遗传素质 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 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 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 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 一、掌握以下概念? 无意注意?? ? 有意注意?? ? 注意的范围?? ? 注意的稳定性 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 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 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