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7
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作者通过深入基层了解,针对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从对信息化的认识、整体规划、资金投入、队伍建设、利用率与课程整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旨在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加快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县域教育信息化问题建议
一、引言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最为深刻,对世界文明影响最为深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着手布局信息化,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支撑。我国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特征,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决策。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沿,加快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对于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县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足,与城市相比速度较慢。我省信息化建设情况见下表:
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一览表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来说,缺乏经验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统一标准,以至于县域信息化建设没有整体规划方案。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分散建设方式,县域内各学校建设了很多本来可以共享的资源和系统,降低了信息化资金的使用效益,形成学校“信息孤岛”,不利于资源共享,不利于信息化建设效益的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没有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在建设过程中缺乏超前意识,校园网、机房建设的厂商参差不齐,设备标准不一,没有统一的服务平台,厂商基于利益和回报的考虑,没有能力整合软件硬件,导致软硬件不兼容、信息系统运行不稳定、重复建设情况时有发生。
3、资金投入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大、见效慢、设备更新快,解决资金问题是学校领导发愁的大难题,尤其是县域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对我省县域而言,多数县经济收入不高、财政困难,因而信息化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自筹,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多数县域依赖上级财政拨款或者教育部门的补贴,这些资金到位后,县政府只对列入规划的少数重点学校投入,大多农村学校只能得到“残羹剩饭”,资金少或者使用替补设备。由于资金分配不平衡、不公平,导致县域整体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滞后。
4、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教育信息化,硬件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再好的设备,如果没有人会应用,也只能浪费和闲臵。在县域中小学中,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没有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没有达到知识标准化、技能专业化水平。学校缺乏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专业的管理、维护、软件开发技术人员偏少,对其它教师起不到指导作用,从大学计算机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因待遇低、发展空间小,大多不愿意回到县域。绝大部分中青年教师都是通过自学或者由其它学科教师经过培训转行来的,真正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等进行教学的教师相对较少,尤其在农村中小学更是凤毛麟角。县域教师培训经费有限,多数学校把
有限的经费用于主要课程和骨干教师身上,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视不够,尤其农村学校教师几乎没有培训学习的机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县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速度。
5、信息设备未能实现与课程的真正整合
当前,县域学校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数量虽然在逐渐增加,但由于网络普及率不高,师资队伍的相对薄弱,造成设备使用率很低。教师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屏幕的教学形式,其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式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信息技术课在课时、实践方面安排较少,学生基于网络资源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校有限的信息设备只能供领导或个别教师作为一般上网服务使用,没有在教学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学校学生机房之间相连,但没有与因特网构成网络共享资源系统。这些都造成了信息设备的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效能低下。
三、推进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先进的理念,就不可能有正确有效的举措。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领导是关键,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对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县域政府、教育部门领导及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到关乎国家自强、民族素质提升、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确立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地位,破除“小而全”、“画地为牢”的本位主义思维模式,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大思路,切实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集中资源,凝聚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和效能。
2、完善规划,明确目标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必须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县域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和省市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当地
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将县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规划之中,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本地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示范学校建设和师资培训等结合起来,健全完善规划,科学确定目标,制定保障措施,分步组织实施,推进均衡发展,确保教育信息化规划的有效落实。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注重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结合,注重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共享,防止大而全、小而散,特别要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要依托县域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中心,搭建信息资源库、信息发布平台、电子政务平台、学籍管理平台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要加强县“校校通”工程实施,强化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强化网络管理、学科教学课件制作培训,重点建设名师、名校网络课堂和短缺课程开发,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县域政府要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明确教育信息化经费比例,并保证持续不断增长。县域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项目支持,引入产业机制、市场运行机制,广泛动员和争取社会各界的参与和赞助,变“独唱”为“合唱”,形成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格局。学校要科学使用建设资金,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的现象,保证信息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保证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县域教育、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经费的管理、监督和审计,学校要公开建设经费使用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杜绝建设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4、加强培训,注重考核
教师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县域教育部门要本着“以教育信息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推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的原则,加大对本地中小学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