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史上一大悲剧定陵(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的挖掘

  • 格式:docx
  • 大小:7.94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史上一大悲剧——定陵(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的挖

明定陵位于北京大峪山东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

13 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其妻妾——孝端显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 年之久。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为何选中定陵作为第一个考古对象,又是什么原因令他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悲剧?十三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园,陵园内全部仿造皇宫建造,到明朝灭亡时,整个陵区的总面积已超过一百二十平方公里,这比当时明朝的都城——北京的面积还要大。其实,60 年前最早确定发掘的并不是定陵,而是明永乐皇帝的长陵。1955 年10 月,由吴晗作为发起者,联合了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等人,联名上书政务院,请求发掘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陵墓长陵,很快就获得周总理的批准,尽管当时它受到了郑振铎和副所长夏鼐等考古专家们的理性反对。不过,由于长陵建造面积实在是太大,一时难以找到墓道,考古学家们在其他十二陵的调查中,他们偶然发现定陵有塌陷漏洞,由此定陵成了最初上书发掘长陵计划的试验品。

《夏鼐日记》清晰地记载了这一波折:1956年8月17日(星期五)……

我建议将定陵停工,改作献陵……1956年8月19日(星期日),上午与陈滋德、朱欣陶、赵其昌诸同志一起至西郊公园,与吴晗同志商谈明陵发掘事,他们仍主张(除赵君外)继续发掘定陵。当

队长赵其昌站在梯子上从金刚墙上抽开第一块城砖时,只听“扑”的一声闷响,一股黑色浓雾从洞中喷射而出,一股霉烂潮湿的气味顿时弥漫开来。过了一会儿,雾气由黑变白,气味儿也没那么浓了。1956 年明代定陵发掘工作考古发掘队队长赵其昌曾回忆说:“定陵挖掘工作并没有走弯路,可以说比较顺利。”为什么说定陵的挖掘是考古史上一大悲剧?赵其昌也曾无奈感叹:“损坏没有发生在发掘之初,而发生在发掘之后,这是万万没有料到的。不无痛心,更不无遗憾,而遗憾再也无法弥补。”定陵出土的3000 多件文物中,丝织品应该是最具价值的。在定陵发掘之前,民间很少见到明代丝织品,存留至今的实物更是凤毛麟角。定陵的整匹丝织品,每卷上都有“腰封”,写着尺寸、时间、产地、质地,极为难得。然而由于经验不足,考古人员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抹在半腐的衣物上,过了几个月就全变黑、变硬、变脆。再加上当年的文物库房太过简陋,四面漏风,根本谈不上恒温、恒湿、避光,以至于后来出版的考古报告里,大多数丝织品只能呈现支离破碎的损坏状态。更大的伤害是,文革期间,以夏鼐为首的考古学家们被迫离开了岗位。已经打开的皇陵就那样被搁置,大多数的珍贵布料和木料,被直接暴露于自然条件下,迅速干枯腐败。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被扔到野外,让农民劈了当家具。万历和他两个皇后的尸骨,更是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自1956 年定陵发掘以来,十三陵一直没有专业的文物储藏库,定陵出土的3000 余件文物在院内的普通平房里经历了近60 载寒暑。直到于2015 年11 月19 日,明

十三陵“文物大搬家”工作宣布完成,定陵出土的3000 余件文物重回“地下”,搬入政府斥资3000 多万元修建的地下文物库。为什么挖掘帝陵成为中国考古界的禁区?1958 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开发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开……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一经公布,引发了海内外无数艳羡的目光和赞叹之声。然而,由于技术水平落后,挖开容易,保护却很难,很多奇珍异宝遭到无法修复的毁坏。郑振铎和夏鼐先生随即上书国务院,请求立即停止再批准发掘帝王陵墓的申请,周恩来总理批准了这一申请。不主动发掘帝王陵从此成为考古界的一个定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