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人教版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12
2014-2015学年度5月调研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2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 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选择题(共50小题,1—40每小题1分,41—50每小题2分,共60分,所给选项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
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 B.老庄哲学的影响
C.韩非思想的影响 D.墨家学说的影响
2.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周的“秩
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
折射出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专制皇权加强、“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3. 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这说明朱熹认为
A.“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的
B.“天理”和“人欲”是可以并存的
C.“天理”和“人欲”对人类来说是同等重要的
D.“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天下万物永恒存在的普遍规律
4.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5.“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
事实证明,它的价值十分显著: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至少需要300张羊皮。
”文中提到的技术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磁石 D.火药
6.《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的权利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7.“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
这说明汉字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8. 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种艺术形式是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 C.篆刻艺术 D.书法艺术
9.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
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
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专制主义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
C.拜金主义盛行 D.轻商思想淡化
10.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找到这样一段材料:“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
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
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这一段文字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本书?
A.《宋词欣赏》 B.《全汉赋》 C.《全唐诗》 D.《元曲赏析》
11.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
受
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 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
13.鲁迅先生在《自选集自序》中意味深长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这表明鲁迅先生
A.对中国的民主共和运动产生动摇
B.认为辛亥革命属于完全失败的政治运动
C.认识到革命道路的曲折和复杂性
D.对于孙中山以往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怀疑
14.刘大白在诗《红色的新年》中写道:“拿锤儿的说:‘世间底表面的,是谁造成的?你瞧!
世间人住的、著的、使的,哪一件不是锤儿下面的工程?’拿锄儿的说:‘世间的生命,是谁养活的?你瞧,世间人吃的、喝的、抽的,哪一件不是锄儿下面的结果?’”(注:刘大白,最早反映工农生活的诗人,该诗创作于民国七年)其创作的背景是
A.胡适等人提倡新文学革命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黑暗
C.俄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D.李大钊创立中国共产党,宣传社会主义
15.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思想观念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D.教育制度
16.“比方有一个地主,现在报一块地价是一万元。
到几十年之后,那块地价涨到一百万元,这个所涨高的九十九万元,照我们的办法,都收归众人公有,以酬众人改良那块地皮周围的社会,和发达那块地皮周围的工商业之功劳。
”与此主张符合的是
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D.民主与科学
17.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体现了他主张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和主义
18.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
以异
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
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
”这表明他
A.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主张开明君主专制
C.认识到了三民主义的一些不足 D.不主张革命
19.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20.“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
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
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
……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
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
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延安时期 D.过渡时期21.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这两次讲话都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D.冲破了思想樊篱
22.中共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从争论的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23.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招生制度 B.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24.“第十一条:父母或者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5.谭其骧在1994年说“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
”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指的是
A.三个代表 B.“五讲”“四美”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三个面向
26.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据此判断: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
的标准应该是
A.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B.是否民主和强盛
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D.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27. “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形体,穿戴和人相同。
如果牛、马或狮子也跟
人一样,有手,能用手画画,能从事艺术活动,那么,牛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牛,马会把神的模样画的像马,每一种动物都会把神的身体描绘得跟自己一样。
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是黑皮肤、扁鼻子;色雷斯人说,他们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
”这反映了 A.蒙昧主义思想 B.人文主义思想 C.理性主义思想 D.民族主义思想
28.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9.“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地抱怨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
”直接导致这种质疑一切局面出现的人
物可能是
A.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C.雅典奴隶制民主时期的政治家D.启蒙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30.德国哲学家阿道尔诺说:“在启蒙精神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
”那些被“毁灭性批判”的观点不包括
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C.“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D.“只有君主才有权利思考、决策,其他人只有执行的义务”
31.东晋葛洪《抱朴子》云:“潮者,据朝来也;汐者,言夕至也。
”能对这一自然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的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32.二十世纪中前期,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
艺术不再为少数人所独享,它们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下列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A.电视和电影 B.铁路与飞机
C.报纸和广播 D.网络与漫画
33.“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
”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是由下列哪一问题引起的?
A.研究热辐射 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C.解释光电效应 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34.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这表明
A.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B.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C.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35.“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
”这表明自然科学在当时
A.已经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C.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D.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36.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
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出现主要是因为A.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37.“对平庸丑陋的现实强烈不满,着重描写内心世界,写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强调作家创作的绝对自由,并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从作家的主观出发来认识现实,反映现实。
”
符合这一文学思潮的作品是
A.《人间喜剧》 B.《巴黎圣母院》 C.《大卫·科波菲尔》D.《老人与海》38.“大量使用了光与色的组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
这里描述的作品是
A.《向日葵》 B.《埃斯泰克的海湾》
C.《日出·印象》 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9.“她走在美的光彩中,像夜晚皎洁无云而且繁星漫天;明与暗的最美妙的色泽在她的仪容和秋波里呈现: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强,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
”这是英国l9世纪初期伟大诗人拜伦的作品《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下列作品与此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A.《蓝色多瑙河》 B.《战争与和平》 C.《红楼梦》 D.《向日葵》
40.“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
”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A.雪莱 B.毕加索 C.贝多芬 D.巴尔扎克
41. 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
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
这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A.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B.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的觉醒
C.使欧洲现存的社会制度遭到怀疑与否定
D.造成的巨大伤亡与破坏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42.1920年,美国参议院共和党人亨利·洛奇说:“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
”这段话反映了美国
A.对威尔逊总统“十四点和平纲领”的支持
B.对苏维埃俄国新生政权发动军事围攻
C.在华盛顿会议上限制日本在远东的扩张
D.对英法操纵国联不满,拒绝参加国联
43.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说:“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残忍的胜利
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这是因为
A.它建立在相对平等的经济军事制裁的基础上
B.它建立在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
C.它建立在对战败国割地、赔款、分赃的基础上
D.它建立在对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的基础上
44.自1922年起,英国和法国便处于“有礼貌的破裂”阶段。
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A.英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 B.法国与美国结盟
C.法国单独占领德国的鲁尔地区 D.英国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
45.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搬起石头打自已的脚,这是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
”
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 B.德国实施“海狮计划”
C.莫斯科战役的爆发 D.慕尼黑协定的签定
46. 德里克·W·厄尔温认为欧洲在一场战争之后:“德国已被摧毁;意大利已显示出不过是
一个空壳;大不列颠已不能在一场均势游戏中扮演主要角色……”这场战争是
A.反法联盟对法国之战 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47. 中国共产党曾发表社论称赞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和苏联并为“民
主世界的双璧”。
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是
A.罗斯福新政成功实施 B.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团结合作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48. 火能温暖人也能烧伤人。
现代武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杀伤力促使有良知的科学家进行
反思,《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
这份宣言敦促各国政府承诺
A.永远不再发动战争 B.永远不再进行核试验
C.不把他们的科学成就用以战争目的 D.建立“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49. 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期间在餐桌上向美方代表提议“为和平和废除在国外的一切军事
基地干杯”,美方代表回答说:“咱们只为和平干杯。
”美国这种态度的实质是
A.以强大的军事优势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 B.认为和平高于一切
C.因敌视苏联而拒绝了苏方的建议 D.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
50.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杜鲁门总统命令美国海军、空军向南朝鲜提供援助,同
时向台湾海峡派遣第七舰队向台湾提供军事保护,并打着联合国招牌纠集15国出兵朝鲜的目的是
A.通过武力方式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
B.维护世界和平
C.实现霸权的需要
D.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51题20分,第52题20分,共40分。
5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
应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二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
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
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
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
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材料三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
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
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
与
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近年来,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6分)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4分)
5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神户新闻》记者组织了一次民意测验,要人们就“满洲事变”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车夫说:“如果通过此次事变占领满洲,不!占领整个支那日本就会成为富翁。
我准备全力协助”。
一位剧场主和一位饭店的女主人也异口同声地说:“由此可以期待生意不景气状况的好转。
”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了南京城,消息传回国内,各地举行游行活动,以示祝贺,……一位老人说:“这是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3年来从未有过的喜事”,为能达到“宿愿”而欣喜若狂。
……就“大日本国防妇人会”来说,1934年有54万人,……全面侵华战争后的1937年12月又猛增加到684万人,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参加该组织的妇女多达925万人。
……有一位日本妇女的几个儿子死于战争,对安慰她的人说:“我不哭是因为我已经失去了孩子;我落泪是因为我再也没有儿子可以送上战场了。
”……一位叫远腾年子的女青年战争期间在九州航空补给厂工作,为能亲自给日本特攻飞机供应油料而感到无比荣幸。
当日本战败投降,她“禁不住眼泪盈眶,什么事情也不能做了”,称:“在我的青春中没有悔恨!”。
——孙立祥《日本民众与侵华战争》
材料二美国方面所谓“没有必要挑起战争”的言论完全是一派掩人耳目之辞。
实际上,正是那位不愿将此行冠名为“战争”的总统亲口号召美军奔赴朝鲜战场。
然而杜鲁门从一开始就相当谨慎,力图淡化这一冲突的本质。
对于那些凡是有可能激化美苏对峙局面的因素,他都要加以限制,而其惯用伎俩之一就是玩弄文字游戏。
6月29日,杜鲁门刚刚把美军送上战场,就立即在白宫接见了记者。
当有记者问美国是否实际上已经处于交战状态时,他断然
否定。
于是,又有一名记者问道:“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将其称之为一次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杜鲁门答道:“是的,这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说法。
”
与越南战争不同的是,当朝鲜战争发生时,美国尚未进入信息社会,而电视新闻也刚刚出现。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想把从朝鲜战场上拍摄的胶片寄到纽约新闻中心,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在国内也形成不了什么气候。
那些远赴朝鲜战场的美国士兵常常感到与自己的同胞异常隔膜,没有人对他们所做的牺牲表示感激,也没有人认为这场战争至关重要。
近日有人指出,在二战期间,美国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同德,战场上的将士被国人奉为美国民主精神与优秀价值观的传承而备受崇敬。
然而,朝鲜战争却是一场难挨的局部战争,人们很快就认为这场战争对美国毫无益处。
——大卫·哈伯斯塔姆《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民众对二战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民众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并分析原因。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