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扶贫基地状况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9
残疾人扶贫基地状况调查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和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
“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
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残疾人,尤其是农村残疾人。
农村
残疾人小康问题,是制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更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重
大课题和任务。
一、南宁市残疾人情况概要
目前我市有各类残疾人30.18万人,其中城镇残疾人5 万人,占残疾人总数17%,农村残疾人25万人,占残疾人总数83%。
在这83%的农村残疾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全市
农村人口中最低收入群体,其中一些人生活极其贫困。
还
有一部分初步解决温饱的残疾人,生产生活条件还未从根
本上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一遇灾、病,极易返贫。
从总体上看,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平均水平
之间的差距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广大残疾人的吃饭问题、
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特别是农村残疾人,他们身处的环境更为不利。
二、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基本做法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采取了多种方式扶持贫困残疾人脱贫:在城镇实行了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在农村部分县区实行低保,没有实行低保的县区实行生活困难救济制度,对生活有困难的
残疾人家庭实行定期或临时救济。
目前,我市有26353个
残疾人及家庭成员59389人得到国家的低保或生活救济,2005年各级财政残疾人生活救助开支达1 100万元。
多年
的扶贫S.-作,使我们认识到,光靠“授之以鱼"是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残疾人彻底脱贫的,还必须“授之以渔”。
因此,在加大保障力度的同时,结合农村的实际,积极探索各种扶贫项目,大力扶持农村残疾人发展种养业,并通过建立扶贫基地,形成以一为残疾人服务为主的“基地+农户+市场”的运作模式,依托基地,辐射带动残疾户脱贫。
(一)发展特色,形成规模。
各级残联充分利用政府大
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有利时机,把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结合进去。
为有效提高个体农户抵御市场风
险的能力,经过优胜劣汰,可行性项目得到巩固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和效益的残疾人种养扶贫基地,横县黑豚养殖、芦苇种植基地,武鸣县种鸽、种兔、种竹鼠养殖基地,西乡塘区和江南区的生猪养殖基地,宾阳县缝纫培训基地,隆安县板栗种植和种兔养殖基地等带动扶持
了一大批贫困残疾人脱贫。
目前,全市已形成多模式、重效益、广覆盖、深推进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格局,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截至2006年11月底,全市共有残
疾人扶贫基地t l个,辐射残疾人家庭及贫困农户4043户,人均年增收200—400元不等。
(二)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基地在建设思路上坚持典
型示范,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窗口的作用,不仅带动了一县的残疾人脱贫,同时辐射到其他有条件的县。
通过技术支持,农户培训,种苗引进等各方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确保扶持一个,脱贫一个。
如隆安县崧塔种兔房3栋750
平方米,育肥兔房6间共l50平方米,共建笼位1500个。
目前兔场有新西兰兔、日本大耳兔、塞北兔、比利时兔等7 个品种400多只种兔,育成兔2000多只,每年可向残疾人
及家庭提供种兔8000多只。
基地聘请世界家兔协会会员、
原福建省兔协会副理事长蔡治先生为长期技术顾问。
两年来,该扶贫基地已出栏种兔、商品兔、试验兔8400多只,总收入30多万元。
在自身发展壮大之后,基地逐步开始向周
边辐射,组织村干、,农户到基地观摩、培训,到有养殖经验的
农户代表家中学习家庭养殖技术,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定期
上门指导,确保成活率和成功率。
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逐步辅开,共向残疾人贫.困户及农村贫困户发放种兔2837只,带动了全县5个乡镇1 80多户农户发展养兔业。
(三)注重实效,不拘形式。
南宁市完成区划调整后,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凸现,尤其是县与城区之间的
差距更为明显。
因此,在推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中,市残联要求各地围绕当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
目标,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将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融入当地产业中,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因地制宜,重在实效。
如扶贫基地建设的方式,有的以残联为主;有的与当地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结合;有的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残疾
人或健全人);有的由乡政府和村委会牵头。
如工业基础
相对较强的宾阳县,就联合本地的3家制衣厂,通过来料加工的经营模式,解决了30多名农村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每
月600—900元的工资也极大地改善了这些残疾人家庭的
生活水平。
(四)根据需要,做好服务。
在基地的建设中,残联主
动做好服务,直接关系到基地的健康地发展。
在基地兴办
和合办前,残联做好调查、论证、协调工作;在基地的运作
中,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帮助解决基地建设中项目、技术等问题,协调乡镇、村组织对基地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与照顾和支持。
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保证他们的基本收入,尤其是在销售环节,组织统一收购,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广大残疾户及贫困户的经济利益。
江
南、西乡塘两区的种猪养殖基地与养殖户签订报销合同,并随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养殖情况,及时定点统一收购,保证产有所销,销有所获。
、
(五)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市残联把各县区残联的扶
贫基地建设列入年终目标考核,对此项工作要达标量化,并专门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具体抓好落实,真正做到一管二抓三落实。
同时,深入基层,走进扶贫基地,走入农户家中实地了解扶贫基地的发展情况,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三、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基本经验
实践证明,残疾人扶贫基地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发挥了
积极的作用,给残疾人带来了实惠,也激励了残疾人自强自立,是引导残疾人进入大市场的有效形式,是残疾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脱贫的重要渠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
项重要内容。
我市各级残联在创建基地建设中不断探索新
路子,积极了新经验。
1、领导重视和部门配合是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的前
提。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建设,经常过问扶贫基地建设情况,同时到基地看望、鼓励残疾人创业,表彰扶持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家。
财政、扶贫、农业、林业、水利、科技、税收等部门从政策到技术上加大扶持力度。
当地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大力支持。
领导重视、部门
配合、社会力量支持,使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工作具备良好的资源优势和外部环境。
2、认真选好兴办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对象是关键。
一是
注重企业的条件,有一定资金实力,较完备的产供销网络。
二是注重致富带头人的素质。
三是注重项目的内容。
3、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是残疾人扶贫基地健康发展的保证。
基地建设虽然存在多种模式和多种渠道,重点是注意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效益统一原则。
二是坚持市场需求原则。
三是坚持资源优先原则。
四
是坚持有序发展原则。
五是坚持互惠双赢原则。
四、扶贫基地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南宁市残疾人扶贫基地普遍存
在规模小、技术差,辐射面不广,带动残疾人农户共谋发展的办法不多,部分残疾人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
(一)农村残疾人自身素质偏低。
由于残疾因素,与外
界联系不便因而产生信息交流障碍,致使农村残疾人受教
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质低,缺少劳动技能,通过培训后,虽能掌握一些简单的种养技术,但要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
和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困难了。
加上身体残疾,可选择从事
劳动的范围十分有限,也使扶贫项目的选择受到一定的局
限。
(二)农村残疾人所处环境较为恶劣。
农村残疾人身
处相对闭塞落后的农村,较城镇残疾人,他们缺少更多的就
业机会和受教育机会。
同时,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城镇
实行的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在农村无法推行,农村残疾人的
出行和生活十分不便,很多农活残疾人根本无法从事,他们
因无劳动能力而大部分依靠家庭和亲戚供养。
此外,农村
生活和生产受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影响很大,再加上长期
疾病的影响,多数残疾人家庭里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病残
一体,往往使残疾人家庭雪上加霜,家贫如洗,生存受到威胁。
(三)扶贫基地自身运营模式的某些不足。
目前南宁
市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在运营上普遍存在三点共性:一是规
模小、基础差、覆盖面窄、带动能力弱。
二是合作框架松散,服务内容单一,整体实力不强,扶分机制有待规范。
三是应
对市场变化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五、做大做强残疾人扶贫基地的政策建议
1、残疾人扶贫基地是具有扶贫职能的福利性经济体,
对其扶持关键在于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非市场制度”的
安排,扶持基地的发展。
如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应用、新资源的开发、土地的流转以及市场服务等措施予以倾向性的扶持,重点提高基地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和改善外部的经营环境。
2、残疾人扶贫基地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一旦进入市场就必须依据市场规律办事,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还必须要在自身的运营模式上下功夫。
第一,基地必须是法人。
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准入、经营管理、营销契约、资金借贷都需要有法人。
第二,要理顺残联与基地的关系。
残联更多地需要充当情报的收集站,服务的后勤站,产品的推介站等角色,在生产的全过程积极配合,帮助协调扶贫基地的困难。
第三,要实行签约式扶贫。
基地对残疾人的扶持必须有契约,用合同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建立基地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估机制。
对那些综合效益好的基地,要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进行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帮助扩大生产规模。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在各级政府、残联和金融部门对基地投入的同时,积极发挥私人、企业投资主体作用,同时,要探索政府、残联和企业共同出资、企业负责承建和经营的新的投入和运作机制。
其中基础性、公益性的投入,如基础设施建设、种仔种苗发放、技术培训指导、自然灾害
保险、市场推广服务等,主要可由政府或残联解决。
同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或个人向基地加大投入力度;生产经营性流动资金铡主要由基地通过自筹、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残联可以通过政府机动资金或贷款贴息等给予适当补助。
4、要建立风险规避机制。
基地的建设具有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性,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这
就使得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建设不可避免地要与当地的龙头
企业合作,背靠有实力的企业,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做强、做大自己。
5、要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农民企业家。
目前,比较成、功的基地均有一个或几个在专业化生产中、甘于奉献的经营
领头人。
当前,我市场农村这类能人还不多,要通过多种媒体,宣传他们的思想和事迹,在经营上则要多为他们提供优惠优质的服务,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协调的外部环境。
(南宁市残联张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