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6.89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第1——5题,共2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8分)
汉字是一株历经沧桑的参天大树,即使飘落几片霜染的秋叶,都可能在众生的心头神奇地绽出新芽,蓬蓬勃勃地长成散文、诗歌、小说,构成一派春意盎然的生命风景。
回眸千古华夏,汉字走过甲骨成泥、钟鼎班驳、竹简绢帛风蚀.凋残,终于繁衍成灰宏璀c àn 、阵容强大、史蕴丰厚的方块字。汉字是人类的史诗,凝固的音乐;汉字亦是思想奔流的河床,灵魂.飘逸的舞姿,精神形象的写真。
(1)请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2分)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璀c àn 风蚀.凋残
(3)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2分)
改为改为
(4)指出文段中画波浪线短语的类型。(2)
绽出新芽春意盎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青少年要有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只要有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就要据理力争
....。
B.每天到人才市场来求职的大学生川流不息
....。
C.李老师性格和蔼,平易近人
....,大家都喜欢他。
D.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开始后,参观的人便接踵而至
....。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这部电影,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
B.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
C.湖北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塞难题。
D.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方案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4.古诗文默写。(10分)
(1),教然后知困。
(2)求之不得,。
(3)《卖炭翁》中描写出卖炭翁饱经风霜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
”
(4)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5)李白在《送友人》中用比喻的修辞,表现游子之心和故人之情的诗句是:“,。”
(6)人们常用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5.走近名著。(4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苏联作家,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的影响下足逐步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主人公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第6——9题,共10分)
近年来,国内外校园欺凌现象屡禁不止。因校园欺凌事件身心受到伤害的学生逐年增多,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广大家长的担忧。2019年6月18日,某中学校开展“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6.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2分)
①
②
7.就“创建和谐校园”,让同学们享受文明、温馨、宁静的校园环境,请你将校园存在的安全隐患反映给校长,并提出合理化建议。(3分)
8.请你留心观察,举出两例你所知道的校园内不和谐现象。(2分)
9.中国文化崇尚“和”,“和”的思想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可以概括为一句俗语,即。这是孔子弟子有若的话,原文为:“”。请你举出一个“和”的例子。(3分)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第10——23题,共34分)
(一)阅读古诗文,回答第10——14题,(共15分)
【古诗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0.文段中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的句子,运用的修辞。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渲染的氛围,衬托诗人的心情,为后文的内容定下惨淡的基调。(4分)
【古文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的词语。(2分)
(1)男有分.分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3.乙文描绘的桃花源的社会是大同社会,文中描述的社会景象与甲文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相似的语句是。(1分)
14.甲文阐明儒家大同社会的核心是什么?文章是从那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4分)
(二)于都《口罩的前世今生》,回答第15——18题。(共9分)
①有两个发明,与耳朵无关,却把耳朵牵扯了进来:一是眼镜,二是口罩。由此想起一个笑话,耳朵对眼睛说,耳朵不聋眼睛花,我们耳朵受“拎巴”。耳朵对嘴巴说了一个谜语:卫生了你,却牵扯上了我。说到这大家就明白了吧。
②罩是什么?本义是捉动物的网罩,也是蒙上、扣上遮蔽的动词。在20世纪初叶出现了一个舶来品──口罩。中国人一看就明白,口上即嘴上的“罩”。后来延伸出几样与此字有关的,如眼罩、灯罩、面罩等。
③谈到口罩,最初是一种“掩口”的动作,《孟子》书中就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这个人很脏,恐怕有很难的气味,于是人们都堵着鼻子屏住呼吸而过。其实细想,口罩是先作用于呼吸,呼吸主要的器官是鼻子,但为什么叫口罩而不叫“鼻罩”呢?
④与现代口罩“自防”不同,中国最早的“口罩”是被防的。元代的意大利旅游家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音闭,使的意思)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是“被防”的,怕捧着食物人的气息传播到食物上。所谓“蒙”,是将绢布缠在脑后和脖颈上,一直到19世纪末依然如此。
⑤一开始是用手按住,后来是把口鼻与脖颈缠起来,再以后是系在脑后。1897年至1899年,在德国、法国医生的接力发明下,终于出现了现在的口罩,即把口罩这个装置挂在两边耳朵。
⑥口罩正式进入中国是1910年,东北鼠疫让中国人第一次见识了口罩。2003年的“非典”让中国人认识了口罩之必要。眼下的这个“新型肺炎”,让中国人领教了口罩之必须。
⑦1910年东北鼠疫,我国公共卫生医学与卫生防疫的先驱伍连德先生亲赴鼠疫前线,并发明了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用两层纱布内置吸水药棉,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在当时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此口罩被冠名为“伍氏口罩”。不过在那个时候,基本是西医医生、护士的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