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刀耕火种被什么取代了

刀耕火种被什么取代了

刀耕火种被什么取代了
刀耕火种被什么取代了

1、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2、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

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3、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

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彻底

被取代。

刀耕火种简介

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为原始生荒耕作制。

历史渊源

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后来用铁

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由于经营粗放,亩产只有50千克左右,俗称“种一偏坡,收一萝萝”。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区早在公元前5000至前3000年就采用刀耕火种、土地轮休

的方式种植粟、黍。云南也早在公元前1260~1100年的商朝后期新石器时代就用

此法种稻。

战国时期云南土著民族广泛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公元前1世纪以后,随

着移民屯田,滇中、滇西地区刀耕火种逐渐减少,但边远山区仍保留此种耕作方式。

随着生产工具由石刀、石凿、石斧、木棒进化到铁制刀、锄、犁,种植作物由

单一的稻谷演变为稻、玉米、豆、杂粮乃至甘蔗、油料经济作物,耕作方式也随之由刀耕火种、撂荒发展到轮耕、轮作复种和多熟农作制。

1978年以来,由于增加农业投资,兴修农田水利,实行固定耕地,禁止毁林开荒,边疆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已基本废除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全]高中地理(非洲、尼罗河、刀耕火种、地中海气候)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非洲、尼罗河、刀耕火种、地中海气候)考点详解 (1)非洲气候、主要河流 非洲主要有5种气候,气候的分布大致关于赤道对称。从赤道向南、北两侧,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高原山地气候、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各种气候的特点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高原山地气候(全年干燥寒冷)、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非洲主要的两条河流为尼罗河、刚果河,两条河流都发源于东非高原,其中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刚果河自东向西注入大西洋。

图1 非洲气候与主要河流分布图 (2)地中海气候 分布:地中海气候,不仅仅分布在地中海的沿岸,而是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在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的西岸都有分布。

图2 地中海气候的分布 成因:地中海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的夏季时,副热带高气压带(30°±5°)北移5°,控制范围变为35°±5°(即为30°~40°),此时该地区炎热干燥;北半球冬季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5°,该地区变为盛行西风带的控制,温和多雨。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

图3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例题

图4 例题 答案:D、A、B 精讲精析:(1)分析在泛滥区耕作的原因。尼罗河泛滥区位于热带,通过题干可知,热带地区的种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即砍伐森林后,获得平整的土地,

并将树木和野草焚烧,增加地表土壤肥力。而尼罗河泛滥区,本身地形平坦,泛滥的淤泥覆盖地表,使得地表植被缺失,因此可以直接耕种,选D。 (2)分析非洲的气候。尼罗河下游泛滥区的沉积物,大多来自河流上游地区。上游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全年降水 700mm~1000mm,降水大多集中在湿季。因此上游地区的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选A。 (3)分析引入植被的特点。引入植被的生长期与泛滥区种植期一致,即为一年中不泛滥的几个月(11月~次年5月)。因为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因此引入植被的生长期为北半球冬季。因此植物来源地的气候,在冬季应该较为温暖湿润,适宜植物生长,因此可能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因此选B。 总结 (1)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耕作方式,又称为“迁移农业”。它的耕种过程如下所示: 制造石斧—砍伐树木—晒干—焚烧—地表布满草木灰—耕种—一年后荒废—选择其他地区、刀耕火种。

历史论文: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吗

历史论文: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吗 历史论文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吗 口杨春华 吴江市高级中学,江苏吴江 215200 从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农业的出现,无疑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革 命,与工业革命一样,指向并推进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也是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那么,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采用什么样的耕作方法? 按人教版历史必修 2 教材的表述,那时的耕作方法是先用石刀、石斧 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 常迁徙。 意思是说,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焚烧,属砍烧法,目的 在于通过焚烧地面上的植被,以增加作物生长必要的肥料;而随着土地的 耕种,地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之下,寻找肥沃的土地成为人类生存和维持 生计的必需,因此不得不经常迁徙,表现为游耕制。 从以上逻辑似不难得出结论原始农耕的方法,主要是刀耕火种。

农业革命催生人类崭新的生活,是人类长期耕耘树艺、胼手胝足,与 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交互作用之产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 为主的区域特色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确立。 问题是,中国南北不同地区的原始农业采用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否均为 刀耕火种? 著名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比较注意中国东南沿海的水田稻 作农业,以之为中国农业的典型代表,其耕作方式以火耕水耨为特征。 张光直认为,中国原始农业的主要困难在于土壤肥力不足,需实行轮 作,每年春播时需开垦长满荒草的土地,因此为刀耕火种式农业。 这一看法,遭到了另一位著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的强烈质 疑。 如张光直先生在 1994 年说过从公元前万年到公元前 3 千年这一段时 间里,要了解区域文化的特征,先要了解它的生态环境。 何先生的论述正是始于上古华北的自然环境——黄土地带,其贡献首 先在于把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与东南沿海稻作地区加以区分,重点研究北方 旱作农业的起源,由黄土成因,主要黄土地层、土壤、古动物群、古植被 多方面科学研究结果来看,黄土是长期干旱自然环境下形成的。 ……惟有把握住这一最基本的地质史上的自然现象, 我们才能较深刻地 了解我国黄土区域农业的起源与其特征。 以粟、黍、稷为主的异常耐旱的小米群构成了北方作物系统,又与黄 土的物理化学性能密切相关,何炳棣先生引介了 20 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

历史: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案部分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有利农业之一) 1.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1)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耕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

抗衡的实力。 3.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 (2)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4.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影响和局限 (1)影响: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不利农业之二)(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制度)1.赋税 (1)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2)中国古代赋税的比例和种类(名目):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赋税形式,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力役) (1)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

《中国物质文明演变》 1268 参考答案 2019年春

《中国物质文明演变》 1268 部分答案 2019年春 第一篇:食 1.表明农业从刀耕火种阶段进入锄耕阶段的是 B A.大面积稻田的出现。 B.石镰、蚌镰等农具的出现。 C.粟、等农作物,已成了早作业农业的主导。 D.石梨农具的出现。 2.不仅采集的源起有文献记载。而且先民的采集活动亦有相当多的文献记载。例如《诗》一开篇的《关雎》中 D 涉集。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C.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D.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3.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D 。 A.茶马司的设立,是为了梳理茶马贸易。 B.茶马交易,多在边境要塞,源于民间自发。 C.从宋朝设立茶马司起,一直到清初,历朝持续了1000年。 D.宋时边塞开设“茶马互市”。 4. “为综合贸易之道,横贯农耕与游牧”说的是茶叶贸易通道中的 C 。 A.川陕古道

B.丝绸之路 D.晋商驼道 D.茶马古道 5.小米、石镰、磨盘的出现表明了 C 。 A.当时的耕作,已从刀耕火种阶段进入锄耕火种阶段。 B.当时的耕作,已从刀耕火种阶段进入铁梨牛耕阶段。 C. 当时的耕作,已从刀耕火种阶段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D. 当时的耕作,已从刀耕阶段进入火耕阶段。 6.“偶为老僧煎茗粥,字携修绠溪清泉。天风吹月入栏杆乌鹊无声夜向澜”这句佳句出自 D 。 A. 王安石 B.陆游 C.白居易 D.苏东坡 7. A 人对茶的品鉴之细致,已上升为茶艺。 A.宋 B.明 C.元 D.清 8.赵孟尭曾 B 被世人称作宋皇家所绘茶之绝唱。 A.《文会图》 B.《斗茶图》

C.《品茶图》 D.《玉川煮茶图》 9.西北游牧的羌人,其字源便是“羊人”,上为羊,下为人。其先祖是 B 。 A.炎帝 B.皇帝 C.太昊 D.瑞瑣 10. D 被认为是中国歌曲之祖且是典型的农作之歌。 A.《皇娥》 B.《白帝》 C.《诗》 D.《击壤歌》 11.我国秦巴山优势茶叶产销之中心是 B 。 A.普洱 B.襄阳 C.羊楼洞 D.安化 12.广德茶捐是 C 。 A.茶马司署凭证 B.茶马交易凭证

从幼发拉底河的文明之花到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

从幼发拉底河的文明之花到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无不告诉我们知识在于积累。知识,即人类认识的成果或者结晶。所谓知识积累,是指知识聚集增多的一个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知识的整合深化。它既是知识的纵向积累,也是知识的横向传播。它既是个人知识的不断丰富、经验的不断增加,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知识的不断完善、发展和传承。知识创新,是指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知识。在此,我要提醒对方辩友注意的是,创新不等同于创造,创新是由旧出新,而创造是从无到有。我放承认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都十分重要,;两者相辅相成,这一点我相信我方和对方辩友是能达成共识的。 今天我方观点是“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首先,要判断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谁更重要,就要看谁能更好的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试问,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水平高于前人呢?正式因为我们也许只要花上几个也的时间就可以学会、掌握并运用前人一辈子研究生产所积累的实质。而如果没有知识积累,我们现在就只能事事摸索,缓步前行。人类文明之所以在原始时代、石器时代停留了万年之久,正式由于人类在那时缺乏了知识积累的有效手段。可以看到,知识积累带给了社会更巨大的经历和资源的节约,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效率和步伐。 第二,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时决定了知识创新本人及其运用的方向。知识积累越丰富,知识创新才能更广泛,知识积累层次越深,知识创新的水平才越高。同时,一个人知识创新的方向是由其自身的知识积累决定的。比尔盖茨的知识积累决定了他在计算机领域作出的知识创新而非物理领域,化学领域。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知识创新的成果也必须在广博和深厚的知识积累的指引下才能被有效利用,被利用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三,创造和实践是人类知识积累的最初来源,知识积累是知识创新的源泉,而只是创新只有经历知识积累才能体现其价值。任何一种知识创新,都必须依赖于必要的知识积累。试想,一个没有任何知识积累的人如何人去进行知识创新呢?牛顿曾这样评价自己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如果没有我看的远,哪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这形象的说明了知识积累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而只是创新是相对于人类的单个产生,只有知识创新为人类社会所接受,并汇入整个人类社会知识积累的海洋之中。才能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最后,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其本质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不急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知识积累的丰厚,和来只是经济时代的到来,因此只是积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最基础最持久的动力。从知识穿心和知识积累两者的关系来看,知识积累既是知识创新的活水源又是其归宿。人类知识创新的每一朵奇葩,都离不开她脚下的知识积累的沃土,而任何创新成果最终都必汇入人类知识积累的海洋成为人类永久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站在人类几千年知识积累的肩膀上,眺望人类灿烂辉煌的未来。 综上所述,我方依然坚持我方观点,知识积累比创新更重要。 攻辩 1写句知识在于积累的英语请对方翻译(翻译不出来,看来对方的确积累不出来,那么请对方给我们创新一首诗歌吧) 3创新不出来以上事列是否充分说明没有知识积累一定没有创新 创新出来请问对方你的文学功底是来自你知识的积累还是创新呢? 4请问对方什么叫创新 5请问对方什么叫创造

高考历史复习专项练习: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1)

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课后练习(1) 1.商朝的奴隶主常驱使奴隶在田野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B.奴隶主极其残忍 C.当时的牲畜较少D.当时的工具和技术落后 2.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全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3.小刚是红星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的一名成员,他准备在下周的兴趣小组活动时演出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请你帮他判断一下,下列哪一故事情节是不应该出现的( ) A.使用打制石器B.种植水稻C.饲养家畜D.挖掘水井 4.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大米饭() A.北京原始居民B.半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D.河姆渡原始居民 5.小华在网上搜索了“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据此推断,他想了解的是 ( )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 6.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 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青铜剑D.铁斧 7.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8.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的两种农作物是:() A.棉花与水稻B.棉花与玉米 C.水稻和玉米D.水稻和粟 9.古代农业的第一个阶段是( ) A.刀耕火种阶段 B.简单模仿阶段 C.石器锄耕阶段 D.铁犁牛耕阶段 10.商代甲骨文中有许多关于天象的记录,这主要出于下列哪一活动的需要( ) A.农业生产 B.战争

C.宗教祭祀 D.科技发展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2.答案: C 解析: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所以选C。 3.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史实。河姆渡原始居民会种植水稻,饲养家畜,挖掘水井,他们已经使用磨制石器了,不是打制石器,故选A。 4.答案: D 解析:北京原始居民靠采集和狩猎。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年代比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都要晚。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故选D 5.答案: C 解析: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据此推断其地理位置在南方,只有河姆渡遗址在史实浙江,故选C 6.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半坡原始居民的史实。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是磨制石器,故选B。 7.答案: D 解析: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半坡原始居民,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故选D。北京人、山顶洞人位于北京周口店,河姆渡原始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8.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半坡和河姆渡文明。半坡人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故选D。 9.答案: B 10.答案:A

刀耕火种对云南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世界生态学, 2017, 6(4), 153-158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b5201504.html,/journal/ije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b5201504.html,/10.12677/ije.2017.64018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Yunnan Ronghua Long1, Ting Tang2, Pang Tao1, Enda Pu2* 1Horticultur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2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Sep. 2nd, 2017; accepted: Sep. 16th, 2017; published: Sep. 22nd, 2017 Abstract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tillage model which happens in the climate, to-pography, vegetation, folk customs, labor etc. of some national regions in a specific environment. Taking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agriculture to plant crop that is the collection folk customs, ve-getation, climate is one of the unique ecological wisdom and knowledge in similar to the mountain minority areas in Yunnan, so planting model of each national’s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is an integrated collection folk system of cultural ecology. The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now is nega-tive to the ecology because of the human increasing and the changes of society, but as a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al regions,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should be protected, so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to decision-makers and scholars. Keywords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earch, Yunnan 刀耕火种对云南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龙荣华1,唐婷2,陶磅1,浦恩达2*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 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昆明 收稿日期:2017年9月2日;录用日期:2017年9月16日;发布日期:2017年9月22日 *通讯作者。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吗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吗 从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农业的出现,无疑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与“工业革命”一样,指向并推进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那么,发达的中国古代农业,采用什么样的耕作方法? 按人教版历史必修2教材的表述,那时的耕作方法是“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意思是说,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焚烧,属“砍烧法”,目的在于通过焚烧地面上的植被,以增加作物生长必要的“肥料”;而随着土地的耕种,“地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之下,寻找“肥沃的土地”成为人类生存和维持生计的必需,因此“不得不经常迁徙”,表现为“游耕制”。从以上逻辑似不难得出结论:原始农耕的方法,主要是“刀耕火种”。农业革命催生人类崭新的生活,是人类长期耕耘树艺、胼手胝足,与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交互作用之产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的区域特色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确立。问题是,中国南北不同地区的原始农

业采用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否均为“刀耕火种”? 著名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比较注意中国东南 沿海的水田稻作农业,以之为中国农业的典型代表,其耕作方式以“火耕水耨”为特征。张光直认为,中国原始农业的主要困难在于土壤肥力不足,需实行轮作,每年春播时需开垦长满荒草的土地,因此为“刀耕火种”式农业。 这一看法,遭到了另一位著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的强烈质疑。如张光直先生在1994年说过:从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前3千年这一段时间里,要了解区域文化的特征,先要了解它的生态环境。何先生的论述正是始于上古华北的自然环境――黄土地带,其贡献首先在于把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与东南沿海稻作地区加以区分,重点研究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由黄土成因,主要黄土地层、土壤、古动物群、 古植被多方面科学研究结果来看,黄土是长期干旱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惟有把握住这一最基本的地质史上的自然现象,我们才能较深刻地了解我国黄土区域农业的起源与其特征。”以粟、黍、稷为主的异常耐旱的小米群构成了北方作 物系统,又与黄土的物理化学性能密切相关,何炳棣先生引介了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庞波里(Raphael Pumpelly)的观 察和综述:“它(黄土)的肥力似乎是无穷无竭。这种性能,……一是由于它的深度和土质的均匀;一是由于土层中累年堆积、业已腐烂了的植物残体,而后通过毛细管作用,把土壤中多

刀耕火种的生存智慧(一)

刀耕火种的生存智慧(一) 说起刀耕火种,很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幕远古洪荒的景象,一群人身穿兽皮、衣不遮体,它们挥舞着大刀长矛,砍树放火,然后用根木头锥子在地里扎眼,随便撒点种子,不耕地、不施肥、不除草……,与之相关联的是落后、野蛮、愚昧、生产力低下之类不大好的词。当环保、生态之类的话语进入主流意识形态之后,刀耕火种又被 作为破坏环境的因素之一而遭挞伐。比如这次关于怒江建坝引起的争论中,就不断有人作如是之论,还有人把刀耕火种与裹小脚相提并论,认为它不具备文化多样性的资格。而实际上,这些自居先进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被他称之为落后的人们究竟是怎样生存的,被他称之为落后的生产方式又究竟是怎样的。 我在年轻时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这种社会达尔文的无知狂妄,本能地也会觉得刀耕火种会破坏环境,当我在这样想的时候,我同样既不了解刀耕火种,也不知道什么是生态。然而,农民怎么可能不爱护自己的环境,不爱护自己的家园呢?作为农民的后代,我常常本能地从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刀耕火种真的会破坏环境,从长时段考察,刀耕火种的民族所生活过的地区,应该是满目苍痍、一片狼藉才对。然而,恰恰相反,这些民族所生活的区域都是郁郁葱葱的大山。正所谓“一面刀耕火种,一面青山常绿。”(81) 所谓传统,必须要能够传下来。无论其形而上的文化传统是巫术、是神话还是宗教,在其形而下的层面,它必须有足够的生存智慧,能够

解决好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够持续,能够传承,才能够成为传统。 西盟的佤族,或者怒江流域的怒族、独龙族,他们的刀耕火种已经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如果这种生存方式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早就被自然淘汰掉了! 到底刀耕火种是怎样耕、怎样种的?云南大学的尹绍亭教授对景颇族、佤族、独龙族等村寨的刀耕火种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得到了一系列颠覆性的结论。他认为,刀耕火种是一整套极为复杂极为成熟的农业形态,其文化生态内容远比灌溉农业丰富。 最典型的刀耕火种形态尹绍亭称之为“无轮作轮歇类型”,一块地只种一季就抛荒休闲,休闲期长达十年左右,这种类型的地被很多民族称为“懒活地”,意思是不需要怎么费尽儿,就可以获得收成,所以是各个民族的首选。只是在人口增加,土地不够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轮作轮歇类型”。刀耕火种并不是在原始森林里漫无目的地放火烧荒,而是有着长时段的精心规划。所以这种农业方式还要有相关的社会制度予以保证。比如,他们会以村寨为单位,把全村的懒活地分成比如十份,这样才能一年种一份,十年一轮回。在正常情况下,所烧的也不是原始森林,而是他们的“地”。山民们在当值的山地砍树、烧荒、播种、收获,每项工序都有传统的规则。比如烧火前要清理防火道,专人把守,以免山火越界。砍树时大树留桩,小树留根,以便来年春风吹又生。 烧荒有很多好处。云南的红土多为酸性,草木灰为碱性,可以改良土

1、“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

姓名_______________ 1.“刀耕火种”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是()A.石器B.铜器C.铁器D.骨器 2.右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A.春秋战国 B.西汉C.南北朝D.唐朝 3.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最早形成于A.原始社会 B.夏朝C.商朝D.西周 4.下列属于不属于灌溉工具的是()A.翻车B.筒车C.耧车D.风力水车 5.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助耕D.铁犁牛耕 6.《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春秋时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B.私田主人的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 C.私田数量急剧增加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7.控制翻土方向和调节犁耕深浅的耕作工具分别是() A.耦犁犁评B.犁评犁壁C.耦犁犁壁D.犁壁犁评 8.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9.《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 A.牛耕出现B.牛耕推广C.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10.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这表明了A.垄作法得以推广 B.套作制的普及C.一年二熟制出现 D.一年三熟制产生11.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④ 12.“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①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从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你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原始畜牧业出现B.原始农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