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特色 从作品出发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莎士比亚的简介【莎士比亚】1、生平简介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出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特福郡的斯特拉特福市,享誉全球的英国剧作家、诗人,所创作的戏剧和诗词世界闻名,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歌家和剧作家。
他还是英国文学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内容涉及社会现实与宗教等不同话题。
2、艺术特色莎士比亚的戏剧多伦多,用语精练,引人入胜,依照思想内容构成理论框架,把古代人物配以文墨明达的语言变化,全书的特点也受到一致的好评。
他的戏剧不仅记载着当时的历史,文化、宗教体系,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理解与视角。
3、主要作品莎士比亚的作品分为四大类:正剧、悲剧、历史剧、喜剧。
其悲剧作品有《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等多个知名作品。
喜剧作品则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
莎士比亚还有不少诗歌:《失恋》、《空洞》、《时光思想》等。
4、经典名句莎士比亚的经典名言,把它放在序言一页传递给大家:“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短暂,也许这个世界的最高境界只不过是一场孩子的游戏。
”(Life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奥赛罗》)“世界上有天使么?他们在失去翅膀前居住于天空,我们在泥土中做梦。
”(Are there no angels in the skies, that with their wings did once abide, That in our dreams do us descry, when we from sleep ourselves have hide?)《大海》“沙漠是耶稣的眼泪,河流是他的脸颊,大海是他的意思。
”(The desert is Jesus' tears, the rivers are his cheeks, and the sea his intent.)《大海》5、影响莎士比亚影响深远,他的作品无处不在,尤其是其诗词,被改编成歌曲、朗诵诗歌的方式广泛传播,大大提升了英语语言的文化含量。
莎士比亚诗歌创作风格与历史背景【摘要】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优秀作品。
这其中,诗歌的数量就多达数百首,并且在他的戏剧中间,人物的台词也多是诗体的语言。
在莎士比亚一生的创作当中,其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这一改变无疑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莎士比亚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因此,本文试图从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经历角度,来剖析莎士比亚创作风格的变化。
【关键词】历史背景、创作风格【引言】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
他的名气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很多名言名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一位作家能够达到如此的成就,除了对语言文字精准的把我之外,一定也顺应了当时历史背景的变化,其的作品也一定代表了当时众多人的想法。
因此,才能够在几百年过去之后,还能够留给人深刻的印象,人们只要提到当时的那一段历史,就必然要提到他的作品。
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位文学家的作品,也一定会受到自身经历和历史的影响,他的思路、灵感肯定也不会凭空而至,而是基于他平日生活的所见所闻。
因此,从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的角度去分析一个文学家的作品特点和风格,应该是最正确和直观的方法。
1.早期创作风格的形成说到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的形成,就不得不提到欧洲文艺复兴。
虽然“文艺复兴”这个词早已为人熟知,早在16世纪就已经被学术界所用了,但是这个词却让人产生了许多误解。
文艺复兴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复兴,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文艺。
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宗教的特色。
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以此来反对罗马罗马教会所代表的神权的绝对统治。
因此,文艺复兴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宗教特色,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
人文主义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其中在人文主义文学方面,英国人文主义成为了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巅峰,身处其中的莎士比亚,自然也会被卷入其中。
从《威尼斯商人》看莎士比亚的喜剧风格摘要:《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一部著名喜剧。
它大约创作于1596-1597年。
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
这部剧作在典型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极为精彩,人物言行也极具个性,整个戏剧矛盾冲突十分鲜明,戏剧情节曲折动人,最能代表莎士比亚的喜剧风格。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是一部扣人心弦、引人人胜的喜剧。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主要作品代表作品有《哈姆雷特》、《李尔王》《、奥塞罗》、《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十二夜》、《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诗歌作品:十四行诗150多首。
莎士比亚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生动、丰富,人物个性鲜明,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丰富,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一出特别优秀的风俗喜剧,约写于1596一1597年。
全剧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城邦和贝尔蒙特。
一位名叫巴萨尼奥的威尼斯青年想向富家淑女鲍西娅求婚。
为了筹集费用,他先找商人安东尼奥借钱。
朋友虽富,但因商船都在海外,手中没有现金。
情急之下,安东尼奥只好以他的名义向他的“仇敌”、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转借三千块钱。
夏洛克是个复仇心重、诡计多端的家伙。
当安东尼奥找他借债时,他竟然一反常态,不要安东尼奥一个子儿的利息,只是假意、开玩笑地劝他签订一个契约,约定三个月内到时还不上钱,就从安东尼奥胸前割下一磅肉。
无奈之下安东尼奥同意签订这个带有血腥气的契约。
结果巴萨尼奥如愿以偿,在贝尔蒙特赢得了鲍西娅的爱情,安东尼奥却因商船届期未归,不能如期还债,被告下狱。
莎士比亚悲剧莎士比亚的作品突出集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深刻揭示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人类的生活和斗争;莎士比亚的悲剧带给我们的,是我们生活的智慧;尤其是他的悲剧,使悲剧从神的世界来到人间,直接反映了社会、人生、人的关系、人的斗争、人的命运……莎士比亚的悲剧有着独特的特点;第一、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莎士比亚的悲剧表现的社会内容和哲学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博大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主人公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反映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第二、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主人公人物的特点:一、莎士比亚的悲剧,其最终结果,多以主人公的死亡而结束,并且多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朱丽叶与罗密欧,李尔王与考迪利娅,麦克白,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泰门,哈姆莱特,无一例外;文艺复兴时期,像莎土比亚这样的人文主义者认为,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必须以主人公的灾难性结局而结束,而死亡是一个人最大的灾难,因此悲剧就必须以主人公的死亡而告终;在莎士比亚的悲剧里,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悲剧主人公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当然更不是悲观;例如,在哈姆莱特一剧里,主人公哈姆莱特死了,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带领大军来到,宣布丹麦恢复正常秩序;在李尔王里,李尔死了,忠于他的臣子奥本尼公爵、肯特伯爵和爱德伽齐心合力,重整国家;在奥赛罗里,过于善良、受阴谋家伊阿古欺骗和挑拨、错杀了自己妻子的奥塞罗认识了自己所犯的可怕错误后,为了惩罚自己,以剑自杀了,他的副将凯西奥马上接任处理军政事务,并逮捕了恶棍伊阿古,即将对伊处以严刑使;总之,使人看到尽管悲剧中的主人公付出了惨重代价,牺牲了自己生命,却是前途光明,给人以安慰和鼓舞;二、悲剧的主人公一般是贵族、上层人物;这是由于莎士比亚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而来,同时也由于受了古代希腊、罗马悲剧影响所致;还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从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开始,经过希腊着名文艺理论大师亚里士多德从理论上总结,一直到古罗马悲剧,人们从来认为只有落在帝王和贵族男女身上的灾难才能写成悲剧,劳动人民的灾难不能成为悲剧的题材;这一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性,使得莎士比亚的悲剧英雄无一不是帝王、王后或其他贵族男女;三、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悲剧人物的行动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完全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大部分负责;除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他的着名的四大悲剧都是人的性格导致他们走向的悲剧终结;例如,麦克白犯了弑君之罪,谋杀了贤明君主,不是由于麦克白夫人的敦促,也不是由于他在旷野碰见三个女巫,女巫预言他将要成为苏格兰王,而是由于他自己的个人野心;雅典人泰门那样家财万贯,后来穷得无衣无食,主要责任者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因为他太慷慨好客,挥霍无度,不知道他所处的人世间某些人是多么险恶;第三、莎士比亚的悲剧注重的是人物的对话和旁白,舞台提示比较粗简,冲突场面宏大;莎士比亚的语言则精致华丽得多;剧中台词有许多隐喻和象征,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构筑语言,词汇丰富,句式多变,并且以长句为主,潜台词繁多;作者飞驰的想象力带来了优美婉转的语言,在让人回味无穷的同时,也造成了艰涩难懂局面,以致戏剧不易在民众间普及;莎士比亚悲剧的斗争场面一般双方参与人数众多,矛盾尖锐复杂,情节错综复杂,场面惊心动魄,例如四大悲剧中的哈姆雷特,最后决斗的场面真是堪称宏大,矛盾的双方复杂多变;第四、不得不提的是他的悲剧作品大都以主人公名字命名,这也是他悲剧作品的特点之一,例如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古希腊悲剧沿袭下来的传统,但是悲剧中的悲剧人物要比古希腊悲剧中多得多,难怪大仲马说,莎士比亚创造的悲剧人物仅次于上帝;莎士比亚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且属于所有的世纪;作为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留给我们的不朽作品与思想,时至今日仍值得去思考、去反思;。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取材有所依据,但并不拘泥于历史实际,主要是借历史题材来表现他的人文主义的社会政治思想,也就是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的思想。
《理查三世》里的主人公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写得最突出的暴君形象。
《亨利四世》上、下篇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好的两部作品。
莎士比亚喜剧的基本主题是爱情和友谊,描写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与各种封建偏见、封建意识,与自私欺骗的行为所进行的斗争。
如《威尼斯商人》。
(1)他的创作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的(真实性)。
(2)莎士比亚戏剧能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丰富性)。
(3)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丰富,还与剧中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有关,同时,这种生动性并不是外加的人为的,而是由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
(4)莎士比亚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也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
(5)莎士比亚对欧洲戏剧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成就:①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②人物性格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③莎士比亚善于在人物对比中突
出主人公的性格。
④内心独白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也可以用来交代一些情节,推动剧情发展。
(6)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丰富多彩,总词汇量达到两万以上。
欧洲最著名的戏剧表演英国伦敦莎士比亚戏剧欧洲最著名的戏剧表演——英国伦敦莎士比亚戏剧欧洲戏剧历史悠久,众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然而,在众多戏剧表演中,英国伦敦的莎士比亚戏剧无疑是最为著名和具有代表性的。
威廉·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戏剧史上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英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背景、作品特点,以及伦敦著名的剧院探讨英国伦敦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
一、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背景莎士比亚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正值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在这个时期,戏剧表演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观众们热衷于欣赏和参与各种戏剧演出。
正是在这个时候,威廉·莎士比亚开始了他伟大的戏剧创作生涯。
莎士比亚以其深邃的思考和卓越的写作技巧,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和故事情节,为戏剧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莎士比亚戏剧的作品特点1.情节丰富多样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情节丰富多样,既有悲剧,也有喜剧,还有历史剧和悲喜剧等多种类型。
每一个角色都经历了各种情感的挫折和考验,触动了人们对人性、道德、权力等问题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剧情曲折,而且富含思想深度,引发观众们的共鸣。
2.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莎士比亚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他作品的精髓之一。
从哈姆雷特、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奥赛罗、杰克·福斯塔夫等,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和独特的经历,与观众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联系。
3.语言表达精湛莎士比亚戏剧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精湛的语言表达。
他运用独特的隐喻、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使他的戏剧作品更加优美动人。
莎士比亚的句子结构优雅,语言流畅,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冲击力。
三、伦敦著名的剧院伦敦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的故乡,拥有众多著名的剧院,这些剧院为莎士比亚作品的演出提供了最佳的舞台。
1.格洛斯特剧院(Globe Theatre)格洛斯特剧院是莎士比亚时代最重要的剧院之一,也是莎士比亚大部分作品首次上演的地方。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点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人物刻画真实生动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有着独特的魅力,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极为真实生动,能够深入人心,感人肺腑。
他常常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使得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真实全面。
比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形象被刻画得十分鲜明,他爱憎分明,内心纠结,这些特点让读者/观众深受感动,并能对人物产生共鸣。
2. 情节曲折复杂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通常是曲折复杂的,却不失连贯性和逻辑性。
他巧妙地将许多不同的情节线索相互交织,呈现出了多层多面的戏剧世界。
这些情节线索有时是代表性的,有时是历史事件的重现,有时是经典故事的改编等。
比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将爱情和家族仇恨紧密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令人悲伤的爱情悲剧。
3. 语言优美有力莎士比亚的语言是其作品的核心,他的作品以其优美、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为人所称赞。
莎士比亚的语言显得非常生动、诗意,他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在作品中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都达到了自然流畅的程度,甚至还增强了人物的个性,随时在戏剧的最高潮处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通过精彩的对白和内心独白,让读者/观众体验到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4. 含深意的象征意象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斥着丰富的象征意象,这些意象有时是具象形式的,有时是抽象形式的,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传达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比如,在《暴风雨》中,暴风雨象征着主人公的内心痛苦,而魔法术语则象征着人性的弱点和卑劣行径。
5. 大量使用舞台元素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中也大量运用了舞台元素,如音乐、装饰品和戏剧道具等,这些元素不仅为作品增添了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节走向。
比如,在《仲夏夜之梦》中,场景切换频繁,莎士比亚运用了各种视觉和听觉元素,在传达情节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神秘的童话世界氛围。
歌德首经说过:莎士比亚是用生动的字眼来感染人的。
作为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文坛上的戏剧巨子,莎士比亚使中世纪的典雅华丽语盲特色与都铎王朝以来聚积的新语言相结合,一切生活范围内的丰富语言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精致入微地描绘了适合于剧情的人物性格和诗歌中奔放而又细腻的情感特征。
劳允栋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中比较典型的语言现象,表现为词类转换,即古英语中屈折词尾已经大量消失,,词在意义上的绝对化,使原有的性质概念转化成具有这种性质的事物的概念;性质形容词主、被动意义的自由转化;莎氏作品中常见的混合式形容词;副词作形容凤或取代形容词;形容词的级、名词、代词、关系代词、动词、独立分词、虚拟语气、介词、句子等18 个方面指出了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差异之处。
比喻、夸张不一定有形象,甚至很可能完全没有形象。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早期静态为多,后期动力性为多;早期堆砌排列为多.后期以形象流为多;早期妆饰级贯穿形象多,后期象征性贯穿形象为多;早期形象语言开展速度缓慢,后期开展急促,甚至跳跃。
莎士比亚运用圣经典故,突出人物性格某一特征,表现剧中人物在特定环境氛围下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起咒骂或讽刺作用,表达作者对剧中人物的态度。
莎士比亚作品语言生动、细致、酣畅,富于生活气息,拥有极大的词汇量,在用词方面大胆巧妙;在运用书面语言和口语的同时,广泛采用民间谚语、侄语,注意吸收各类新词,创造性地使用某些已经存在的词表示以前没有过的崭新意思;从民间语言、古代语言和其它语言中汲取营养精华;把某个词性的词作为另外的词性来使用,赋予语言以新鲜活力和变化;把语源不同的词结合使用,刻划场景与人物性格。
《哈姆莱特>中的摹仿讽刺语有几种形式;机智语的运用,将表面上互不相关的想法联系在一起,产生一种幽默可笑的感觉;双关语同其他喜的语言修辞手段一起被广泛、大量地运用;似非而是语通过表面荒诞不经、自相矛盾,而实际上却内含了一般真理的语言修辞手段;反讽语总能在揭露和嘲讽对手的同时表现出说话者幽默的精神面貌,激起观众和读者心理上的喜悦;哈姆莱特的夸张语通过对事实的夸大、过分陈述、词藻堆砌渲染和强调了原因和结果;粗俗语的使用,表明了哈姆莱特对丑恶世界的冷嘲热讽。
解析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其作品中的悲剧艺术更是其文学生涯中光辉的部分。
他的悲剧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至今仍然对后世文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以复杂的人物、深刻的主题以及独特的戏剧结构为特色,展现出人类情感和道德冲突的丰富面貌。
一、复杂的人物塑造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人物往往具备复杂的人性特征,既有优点也有缺陷。
这使得角色更加立体,也更容易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情。
例如,在《哈姆雷特》一剧中,哈姆雷特既是一个思考深邃的王子,又是一个在复仇与道德之间挣扎的懦夫。
他的内心矛盾和非理性的决策,使得观众不仅对他抱有同情,也对他的人性弱点感到无奈。
这种复杂性让人物显得更真实,更具有人性的普遍性,使得观众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角色所面临的困境。
此外,莎士比亚善于通过丰富的语言来刻画人物个性。
他的角色通常使用高度诗化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即使是在表达痛苦与挣扎时,依然可见到文学美感。
通过内心独白、对话等方式,人物的情感更为清晰而深刻。
这种语言上的精炼与张力,使悲剧人物活灵活现,从而加强了悲剧效果。
二、深刻的主题探索莎士比亚的悲剧常常围绕着一些深刻而复杂的人生主题展开,例如权力、背叛、爱情和死亡等。
这些主题不仅是人物冲突和故事发展的基础,也是引发观众思考的重要因素。
在《麦克白》中,权力欲望使得主角麦克白从一个勇敢的战士堕落成一个冷酷无情的杀人犯。
麦克白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不惜背叛朋友与道德,这种欲望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
同样,在《奥赛罗》中,嫉妒与背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得曾经幸福美满的爱情最终走向破灭。
通过这些主题的探讨,莎士比亚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最脆弱的一面,以及在面对极端情感时所展现出的非理性和悲剧性。
莎士比亚还善于通过构建冲突来彰显这些主题。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复仇与宽恕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这不仅是角色之间的冲突,也是哈姆雷特在内心中的道德纠葛。
这种人性与人性之间、理念与理念之间的直接碰撞,使得悲剧在高潮中得以升华,引发观众对人性之善恶、对生命价值深刻思考。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
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
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1)他的创作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原则的(真实性)。
(2)莎士比亚戏剧能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丰富性)。
(3)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丰富,还与剧中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有关,同时,这种生动性并不是外加的人为的,而是由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所决定的。
(4)莎士比亚打破了古代戏剧的框框,在一个剧本中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也加强了情节的生动性。
(5)莎士比亚对欧洲戏剧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成就:①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②人物性格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③莎士比亚善于在人物对比中突出主人公的性格。
④内心独白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也可以用来交代一些情节,推动剧情发展。
(6)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丰富多彩,总词汇量达到两万以上。
刘瑶:漫谈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特色145
莎士比亚作品在题材上更加多元化,也更加贴近生活。
与过去的戏剧相比较,莎士比亚的戏剧对于人性
的深刻剖析也是前所未有的。
而在语言特色上,莎士比亚作品则表现为大量口语化语言的运用和为了人
物塑造而设计的语言。
语言不再是仅仅为了工整或是神圣而存在,而是为一定的情节、效果和人物服务。
人物的身份地位与其运用的语言达到一致,避免了语言的公式化,从而增强了语言的生命力,也使莎士
比亚作品的语言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英语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伊丽莎白时代的英语正经历由中古英语向现代英语的转变,正处于现代
英语初步成型的阶段。
但是伊丽莎白时代的英语也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也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得到体
现。
伊丽莎白时代的英语与现代英语在发音上的一些差异导致了莎士比亚作品中有些押韵是学习现代
英语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比如元音在这一时期正处于发展之中,许多元音都在发生变化。
正因为如此,
现代英语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口音。
从现代英语的角度看来,莎士比亚诗歌中有一些押韵押的只是半元
音而已,如“love”和p“rove”。
这也影响到莎士比亚作品中修辞的使用,如“Ifreasonswereasplentifulas
blackberries,1wouldgivenomanareasonuponcompulsion.”(HenryIV,Part1,ii,IV)_1这里莎士
比亚用“blackberries”来影射“reason”的双关。
可是如果不按照伊丽莎白时代英语的读音的话,这里的双
关就很难被发现。
那时“reason”被发作类似“raisin”的读音,从而表达出“reason”既有“理智”又有“原因”
的含义。
莎士比亚运用的许多缩略形式也是现在英语中没有出现的,如“answer’d”。
再加上那时现代
英语没有最终成型,而处于相对的混乱阶段,因而对词法和句法的要求相对宽松。
比如说在莎士比亚作品的词汇中,形容词的主动态和被动态的界限并不清楚。
T“hatisdeceivable”里的“deceivable”实际上
表达的是“deceptive”的含义。
人称代词中的主格、宾格界限也很模糊。
不仅如此,动词和宾语并不一定遵
守一致的原则,而不定代词“other”不仅代表单数同时也代表复数等。
一词多义甚至一词多用的现象十
分普遍,比如说“that”。
在莎士比亚作品中,“that”不仅仅是指示代词,或是引导从句的连词,它可以代替
“SOthat”“inthat”,甚至w“hy”“when”等进行使用_2]。
四、莎士比亚以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对英语语言及文学发展的影响
人们常常把英国文学史上的伊丽莎白时代称为“莎士比亚时代”。
这对莎士比亚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首先,莎士比亚的作品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发展,英语中使用的词汇得到了大大的丰富。
现代英语使用的
许多词汇都出自莎士比亚的创造,如“accused”“cold—blooded”“fashionable”“obsequiously m‘imic”等。
许多现代英语中仍然使用的谚语和警句也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如“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闪
光的不一定是金子”等。
正是由于人们对于莎士比亚作品的热爱,早期的现代英语的许多特征才得以保
留并为世人所知,并且为英语语言学家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随着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
行,英语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直至今日英语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
这不仅仅是英语受到了莎士比
亚作品的影响,其他的语言也受益匪浅。
因此,莎士比亚作品对于英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影响是无与
伦比的。
对于莎士比亚的研究促进了文学研究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莎士比亚研究的单独门类。
同时,
莎士比亚作品的魅力还体现在其对后世作家的风格和题材的影响上。
毫不夸张地说,自莎士比亚之后的
作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