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 格式:docx
- 大小:19.06 KB
- 文档页数:12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胡琪考籍号:姓名: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
题
目:的学习兴趣
指导教师:
专
业:小学教育(本科)联系电话:
地址:长沙市枫林三路长丰邮编:410205
小区40 栋四单元
三楼QQ 号:
二O 一二年八月
目录
前言
........... (1)
、对学习兴趣的内涵的理解 (1)
一)学习兴趣概念的界定 (1)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特点 (1)
1 、学生兴趣的广泛性 (1)
2 、学习兴趣的倾向性 (2)
3 、学习兴趣的可塑性 (2)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2)
一)自身因素 (2)
(二)学校教育方面 (2)
三)家庭方面 (3)
(四)社会影响 (3)
三、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4)
四、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4)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5)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5)
(三)设置新颖的教学安排,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四)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6)
(五)巧设疑问,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六)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6)
(七)通过动手实践和竞赛,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7)
八)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7)
五、后记 (8)
参考文献 (8)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依据是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渴望。
”可知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某些潜在能力的发展,是成才的起点和一生事业的出发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因为喜欢、感兴趣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但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习的兴趣也可能会有提高或减弱,良好学习兴趣的形成依赖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高度的自觉和积极的状态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
一般来说,多数儿童的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
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很大的自发倾向,但更主要是靠老师的教育和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厌学;
一、对学习兴趣的内涵的理解
(一)学习兴趣概念的界定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
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它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并
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
它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苦学”还是“乐学”的问题。
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 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从对学习的益处来说, 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
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教师的有效教学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特点
1 、学生兴趣的广泛性
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今天,新兴事物与日俱增,各种各样的娱乐方法层出不穷。
学生对电脑、游戏等现代科技设备有着广泛的兴趣,很多小学生在连很多字都不认识的情况下,都能天天玩网络游戏。
可见对其兴趣方向的合理正确引导尤为重要。
2 、学习兴趣的倾向性
所谓兴趣的倾向性,是指对某些内容感兴趣,它是形成其他兴趣品质的前提。
我们常常会看到某学生对某一科目很感兴趣,而对其他科目不怎么感兴趣,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忽视兴趣的倾向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同的学生,其兴趣倾向性有所不同,而作为教师一定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绝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倾向与某一方面。
3 学习兴趣的可塑性
对成绩差而厌学的学生采用强制手段,往往是适得其反,而应把教学工作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结合起来。
要特别注意消除产生厌学情绪和对学习抱否定态度的根本原因,创设积极的学习过程和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防止学生厌学情绪的复发,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良好而持久的习惯。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
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
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和学习上的懒惰症。
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
懒惰症表现为: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
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自始至终奉陪,儿童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
(二)学校教育方面
教育方面。
在教育方面早已高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但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 已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这使得学习竞争激烈,学生的压力大,心理负担沉重,当然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哪里能谈得上喜欢呢?
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方向和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
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奔命,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
由于现在衡量学生与老师的成功尺度还是以分数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灌输式”、“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为主。
这也是形式所逼,无奈之举。
师生关系。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干劲。
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
(三)家庭方面
过分溺爱和放任自流。
有一部分生活富裕而父母文化较低的家庭,在他们身上,丰厚的物质财富与贫瘠的文化素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他们中有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能赚大钱,孩子读不
读书无所谓,来自这样的家庭的学生比较重物质享受,追求吃喝玩乐,对自己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
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要求过严,期望过高或态度粗暴。
有一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家长,对孩子
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的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
的信息。
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烦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
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
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痛苦,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父母感情不和,缺乏家庭温暖。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
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反之,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社会影响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
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打牌赌博、各种书刊影碟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最终导致厌学。
三、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曾经讲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其去刻苦学习的内部动力。
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能适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怀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去进行学习和思考, 对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兴趣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认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而逐步形成的,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推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学习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都与兴趣有关,若对某种事物不感兴趣,对它也就不能集中注意,在学习兴趣指导下学生能产生坚持不懈的学
习行为。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求知倾向,对于感兴趣的事物, 人们总是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它。
如许多对学科学习入迷的学生, 总是夜以继日地学习,不离书桌。
兴趣、入迷推动他们勤奋地持之以恒地采取行动,直到目的实现为止。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意思是说,对于学识,懂得它的人赶不上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赶不上醉心于它的人。
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 。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 它对智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推动学习活动的因素很多, 其中学习兴趣是最直接最活跃的动力。
“最直接”是指兴趣可以直接推动学习活动, 而不需要其他中介因素。
“最活跃”是指在兴趣状态下,大脑皮层处于优势兴奋状态, 人的认识活动特别活跃: 感知敏捷、记忆牢固、思维灵活、想象丰富,并不断将认识活动深化,学习效率和质量都比无兴趣时高。
所以两个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 兴趣高的成绩往往优于兴趣低的。
甚至一些智能中等但兴趣浓厚的学生的成绩会大大高于智能高却无兴趣的学生。
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兴趣浓,不但不会想到上课是负担,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不但不会感到疲劳和厌倦,反而会对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
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认识本身是一种最令人惊讶、诧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
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种种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变化、人的思想、人所创造的一切,都含有无穷无尽的兴趣源
泉。
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流人你的眼帘,你走近一瞧,大自然的奥秘的美妙图景
便展示在你面前。
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隐藏在深处,需要花费精力才能找到它、掘出它。
那么,学习过程中,具体应该怎样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呢?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研究小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结构特点等提出相应的激发策略,以便为以后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好奇心是很可贵的,好奇心会引起人的兴趣,课堂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奇”是学习内部动机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
” 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心理学上称这种心理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课时用奇特、巧妙的问题或事物引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上得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有时甚至惊讶,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
”因此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的有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你的课。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设置新颖的教学安排,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事物,学生会有兴趣。
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从中得到快乐,学习兴趣就会成倍增长。
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性的学习方法,帮学生制订一些学习的规矩、制度、计划,在一些方面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规矩可遵守。
在一些方面让学生猜得透,但在具体一堂课的安排上,具体教法的运用上,在一些小的技术、技巧问题上,又应该让学生猜不透。
越猜得半透不透的,学生越愿猜,越猜学习兴趣越浓,与老师感情越近,对老师所讲的理解得越深。
用新奇的教学方法,学生倍觉新颖,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
(四)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枯燥的说教只能使大脑疲倦和沉闷。
而创设一个逼真的诱人的情境,就可以激活大脑,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
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诱使学生积极参与。
为了让学生能形成自觉探索学习方法的策略意识,教师以每节课的具体内容为依托, 创设学生探讨学习方法的情境。
这种以“情”激趣的课堂教学,不仅易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且易于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巧设疑问,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各种兴趣的价值莫过于用疑问引起的兴趣。
因为这样的兴趣是从学科内部各种元素的关系中派生出来,又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和胜利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一次成功获得,能使学生产生喜出望外的激奋心理,形成一种最佳心理状态。
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虽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产生兴趣,但是符合需要的事物,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疑,疑难,解决疑难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疑难,让学生思考,更是教学的关键环节。
在教学中可巧设悬念,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 ,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不太理解或不完全理解,由此所产
生的疑惑、惊讶等心理状态, 都能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具有质疑意识的人,才会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能。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应用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容易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以“问”激趣,引导学生沿着问题去想象,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六)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主动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
法国科学家迪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自主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的展开,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主的开拓潜能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很复杂的师生交流互动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
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
和学习实践活动,使他们掌握自我解决问题的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性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每节课,每节课的每一个环节抓起。
必须时刻强调“用脑子读书”克服思维惰性,教师要
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氛围,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环境。
(七)通过动手实践和竞赛,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认识的深度还不够,只有充分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的认识程度,只有充分理解和认识所学内容,才能激起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动手操作,兴趣与知识一举两得。
邓小平曾说过“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然而在亲手操作中会发现各种尽不同问题,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的新理念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学生爱搞小动作,可见学生
的好动心理是正常现象的,如果我们合理的运用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到教学活动中,就会达到一举两
得的效果,即能满足他们好动的要求,又能在愉悦中获取知识。
竞赛是一种动力,小学生好胜心强,求胜心切,课堂上的游戏和竞赛,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又能极大的满足学生们的显示欲,个人之间,尤其是男女间,小组之间,谁都想呈强,显示自己的力量,
能把学生置于游戏活动中,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
”这样,在开动脑筋,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地掌握,这种形式小学生是极感兴趣的。
(八)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心与爱护。
特别是学习不好的学生由于得到的肯定少,就需要老师更多地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
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
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
削弱,当然对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
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
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
另外,也可以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
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
”“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
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
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
五、后记
学与教是一种双向活动。
这个活动过程是学与教双方互相适应的过程,又是使学习主体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
激发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如教师精湛、幽默的语言艺术;漫画、典
故、寓言的运用;巧妙的板书设计等。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
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
育于轻松愉快之中,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书山有路勤为
径,学海无涯趣作舟。
参考文献:
[1] 魏钦清.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 教育评论.1997(08).
[2] 黄学碧《关于小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分析及矫正》温州教育2004.
[3] 陈鸿青《小学生厌学探源与对策》.
[4] 金晓叶《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温州教育2005.
[5] 卢海艳《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研究》2010.
[6] 鞍山师范学院《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