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隍神的民间传说

城隍神的民间传说

城隍神的民间传说

城隍神,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神的民间传说大家一定听过不少。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城隍神的民间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城隍神的民间传说

清代《新齐谐》记载:雍正年间,有一位少年谢生,住在城隍庙里。一天夜里,他听见一个小偷对着城隍祷告说:“今天晚上你如果保佑我偷盗,明天一早我就拿三牲来祭奉你。”。谢生想:城隍是神,公正严明,不可能为了区区三牲而去保护小偷的。怎料,第二天清早,小偷果然拿着三牲前来祭奉城隍,这可把谢生气坏了,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大骂城隍的贪赃枉法。夜里,城隍托梦给谢生的老师,说要惩治谢生。老师惧怕城隍的威吓,就把谢生的文章烧毁了。谁知,城隍托梦给老师,原本只是吓唬一下谢生的,而老师当真把文章烧了,却正好遇见路神经过,路神把此情况报告给了东岳大帝,东岳帝就撤了城隍的职。过了几天,灾祸降临到了谢生身上,谢生不治身亡。庙里的道士按照东岳帝的指示,把原来的城隍像扔了出来,再按谢生的模样搠了一个新的城隍供奉在庙中。

城隍神的史籍记载

“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在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

《梁书.陆襄传》中也曾记载陆襄曾率领城中百姓官史一起修城隍的事情。

《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周易》亦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

“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

浚城隍”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有史可征者,约在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

“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这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

城隍神的奉祀历史

民间祭祀

民间奉祀城隍最初以为城池、地方的保护神,前引《北齐书·慕容俨传》所记城隍帮助慕容俨退梁军,即是一例。稍后人们又奉城隍为主管阴司冥籍之神,《茶香室丛钞》卷十六谓:“《太平广记》引《报应录》云:‘唐洪州司马王简易,常暴得疾,梦见一鬼使,自称丁郢,手执符牒云,奉城隍神命来追,王简易即随使者行,见城隍神。

神命左右将簿书来检,毕,谓简易曰:犹合得五年活,且放去’是唐时城隍之神,已主冥籍,如今世所传矣。”道教至迟在唐代即奉祀城隍。它因袭民俗,亦视城隍为保护地方、主管当地水旱疾疫及阴司冥籍的神灵。

道教奉祀

城隍的观念源自道教,其后与儒教结合相互影响。最早记载城隍的是《周易》:“城复于隍,勿用师”。最早祭城隍只筑土坛,无庙无像。正如《凤山县志.祀典志》所载:“城隍庙无专祭,而水旱、疾疫必祷之,致敬、宿斋必告之;故立之庙,使神有所凭依也。”设置城隍庙祭祀,大抵从道教成为民间信仰才出现。

明代苏州城隍庙及其神像的社会意义分析

明代苏州城隍庙及其神像的社会意义分析 苏州城隍庙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建筑,位于苏州市平江区,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苏州唯一的一处五进式城隍庙,也是苏州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场所。本文将对明代苏州城隍庙及其神像的社会意义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明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苏州城隍庙的历史背景 苏州城隍庙建成于明朝永乐年间,当时苏州市成为南方经济文化的中心,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大。城隍庙的建造是为了保护城市的平安,祈求城市繁荣昌盛。在明代中期,由于江南水灾频繁,苏州城隍庙成为民众祈求保佑的主要场所之一。 二、城隍神的形象与传说 苏州城隍庙供奉的是城隍神,传说城隍神本是唐代名将秦叔宝的儿子秦叔明,因其勇猛善战,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被封为城隍神。城隍神的形象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大多是披着铠甲、手持神刀或宝塔的形象。在苏州城隍庙中,城隍神是一尊身披重甲、兜鍪、戴巾、手执宝刀的庄严神像。 三、城隍庙的社会意义 1、宣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苏州城隍庙是中国古代城隍庙建筑的典范之一,其建筑风格和神像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城隍庙庄严肃穆的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窗口之一。 2、弘扬民间信仰和文化传统

苏州城隍庙是苏州民间信仰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历史上曾在苏州水灾、火灾等 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民众心灵寄托的场所。城隍神的形象及其传说也成为了苏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了民众对历史和文化的浓厚兴趣。 3、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 城隍神是维护城市平安和社会秩序的神灵,苏州城隍庙作为城隍神的供奉场所,也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和维稳工作中。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的城隍庙会,是苏州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民间盛会之一,也是苏州市公安局等政府部门维稳的重要时段。 四、总结 苏州城隍庙及其神像是苏州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其在明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 响不仅体现了当时苏州市文化、宗教和政治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苏州城隍庙及其神像的意义和价值也将不断得到发掘和弘扬。

民间神灵城隍爷 水鬼升城隍的传说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间神灵城隍爷水鬼升城隍的传说故事 导语:在国内许多地区都会设有城隍庙,而其中供奉的城隍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神袛之一,许多因为对地方民众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 在国内许多地区都会设有城隍庙,而其中供奉的城隍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神袛之一,许多因为对地方民众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会被充当为城隍爷,朱元璋曾经在土地庙中做过小和尚,在他成为皇帝之后,对城隍爷十分的推崇,所以将京城和一些城市中的城隍爷当做了神明,并且还赐予了正一品的官职,从此之后城隍爷开始成为民众供奉的主要神灵。 在古代时期城隍爷是人们心中认定的掌管阴间的官员,所以许多地区的城隍爷都是让已经去世的英雄或者贤臣来担任,主要是希望这些人可以像他们还活着一样保护地方的民众,为地方除暴安良。比如说在北京地区的城隍爷就有文天祥和杨椒山等人,文天祥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在南宋时期为国为民做出许多贡献,而杨椒山则是明朝时期伟大的人物,后来因为弹劾奸臣严嵩而被关到了牢狱之中,最后被昏君和奸臣害死。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民族英雄人物充当城隍爷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例如非常兴旺的上海城隍庙中所供奉的城隍爷就是秦裕伯,秦裕伯生活在1296到1373年间,在元代时期他是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经担任过国子监学录、监税官等许多重要的职位,而他的文学水平也是非常崇高的,因此才被人们奉为城隍爷。其实城隍爷是人们寄托心灵信仰的人物,人们对这个人物一直都是十分敬重和推崇的。 城隍爷是民间最为信任和推崇的神灵之一,从很早之前人们就有供奉城隍爷的习惯,许多地区都设置了城隍庙,而庙中供奉的城隍爷一 生活常识分享

城隍爷的来历

城隍爷的来历 城隍爷,又称城隍神,是地方的守护神。 城隍一词现在的解释是地方的守护神,也是最公正的司法神明。历代帝王每遇水旱灾、疫疾事件,必设案祝祷于城隍庙,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城隍”一般认为是由上古皇帝所祭祀的“水庸神”演化而来,据说“水”就是隍,“庸”就是城,祭水庸即是祭城隍,是为祭城隍之始。历经几千年的演变,逐渐成为各个城市的守护神。 “城隍”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泰卦>“城复于隍,勿用师”的句子,城即是城壁、城墙的意思,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护城河,两字合并起来便成为防守城池的建筑体。而人们因为崇尚无战争的和平而开始崇尚保护和平的城隍。 最早祭祀方式只筑土坛,并无建筑或塑土像,唯其祭祀者也只限于天子。上古时期天子为感谢城隍巩固城池,而于每年春秋二季亲临祭拜城隍。清朝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乙书上有:“芜湖城隍庙,建于吴赤乌二年(西元二三九年)间”,是有关城隍的最早记载,这吴赤乌指的就是三国的吴大帝。 唐朝时期城隍具人格化,如人死后去当了城隍的说法便从此时开始,当时社会建庙非常普遍,民间信仰亦相当普及,主要是祈雨、求情、禳灾,并无地方色彩。 元朝文宗天历年间,朝廷更体恤城隍一人主事,难免孤独寂寞,乃配享夫人,城隍由此得享人间温情。 明初,太祖朱元璋笃信城隍,认为城隍既为阴界地方官,其官等、辖境应与阳世行政官署相仿,乃以皇帝身分大加敕封天下城隍,分成五个等级,1、京都城隍为“明灵王”(或天下都城隍);2、省城隍称“都城隍”;3、府城隍为“威灵公”;4、州城隍为“灵佑侯”(或绥靖侯);5、县城隍为“显佑伯”。县以下不设城隍,由土地公来管理。 因为明太祖曾封各县城隍为“显佑伯”,叙正四品。明清以来,

上海城隍庙三位城隍爷

上海城隍庙三位城隍爷 上海城隍庙最早建造于约六百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的知县张守约,在各地纷纷建庙立祀之际,将金山神庙改建成了最初的城隍庙。金山神庙民间俗称金山行祀,原先祭祀的是汉朝名人霍光。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吴王孙皓病入膏肓之际,有位天神附身于一位太监身上,说:“位于华亭县东南的咸水塘,经常发生风潮灾害,凡人难以防范。我是汉朝的霍光,统率部下卓有成效。如果能在咸水塘边建立一所供奉我的寺庙,我愿带领部属替大王镇守之。”孙皓随即下令建立金山行祠,供奉霍光石像。 霍光是西汉时期大名鼎鼎的重臣,汉武帝手下大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弟。这个人身高马大,为人处事却谨慎沉稳。他在宫内任职时,进进出出,总是循规蹈矩。有人经过长期观察,惊讶地发现,他在宫内或走或停都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不会出现一点点偏差,说明这个人做事认真到极点。汉武帝经过长期考察,认为此人可以重用,临终时封他为博陆侯,并把太子托孤给他。太子当上皇帝后,霍光把朝政大事管理得井井有条。他的亲家官位在霍光之上,想为自己人封官进爵,不料遭到霍光的反对,于是此人恶人先告状,上疏皇帝,告霍光专权谋反。皇帝不信,而真正想谋反的恰恰是这一伙人。霍光掌握真凭实据后,大义灭亲,经皇帝批准,对他们处以极刑。经过此事,霍光威震海内。以后他又辅佐了两位皇帝,成为四朝元老。霍光主持朝政前后二十年,任职期间,百姓衣丰食足,四夷归顺服从。 金山神庙建立后,华亭县一带果然海患平息,民生安乐。上海知县将金山神庙改建为上海城隍庙后,因前殿已有霍光神像,就在后殿供奉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形成了上海城隍庙“前霍(霍光)后秦(秦裕伯)”,主神供于后,与众不同的供奉格局,上海百姓习惯上称霍光为“坐殿城隍”。 这第二位城隍老爷秦裕伯是上海地区的名人,原籍河北大名府,元朝进士,是当地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母亲感叹说,只听说过金銮殿,却从未见过金銮殿是什么样,秦裕伯就专门建造了一座类似金銮殿的建筑。不料此事被人告发,皇帝立即派员来查。面对要灭九族的弥天大罪,秦裕伯闻讯大惊,彻夜不眠,赶紧带人将宫殿改成金山神庙,好不容易才躲过了一场浩天大劫。他在元朝末年弃官后,客居扬州,后迁至上海。当时占据苏沪一带的张士诚请他出来做官,他拒而不受。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知其贤能,命中书省出面请他当官。他以为母服丧为名,婉言谢绝。到了洪武元年,中书省再次请他出山,秦裕伯仍称病不出。朱元璋对于秦裕伯隐居上海甚感不安,这位生性多疑的皇帝担心此后“海邦不靖”,随即下渝:“海浜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後悔。”这道手谕,措辞严厉,暗藏杀机,意即秦裕伯再不肯为官,则视为谋反。秦裕伯惶恐不已,这才拜书入朝,受授翰林院侍读学士。他曾与朱元璋讨论学术,做过京畿主考官,去世后,与夫人储氏合葬在上海。朱元璋得知秦裕伯去世的消息,悼曰:“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遂敕封秦裕伯为上海县城隍之神。 顺治十年秋,一直在海上坚持抗清斗争的明朝遗臣张名振引兵攻入吴淞,清兵溃败。不久,江宁巡抚周国佐视察上海,原清军败将王璟为洗清自己罪名,诬告上海百姓犯通海之罪,遂致战败。周国佐信以为真,盛怒之下,决定屠城。上海知县及一干乡绅说明实情,再三跪求,周国佐仍一意孤行,下令鸡鸣时分纵戮开杀。夜半时分,城隍神秦裕伯突然显身,朱袍象简,赫立阶下,周国佐见后,心中一惊。稍后,城隍神再次显形,四次摇头并紧紧盯着周国佐。惊恐万分的周国佐不得不收回屠城之令,全城百姓终于免遭屠戮。秦裕伯显灵护民的

古城泰州城隍庙与城隍神

古城泰州城隍庙与城隍神 城隍庙,是泰州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的风霜雨雪吹吹打打,斑驳了它很多的记忆,然而泰州道教文化的真情内容却始终绚烂在一方时空。 城隍,是守护一座城市最高的神。“城”指城池,“隍”为干涸的护城河,“城”和“隍”皆为保护城市的军事设备。城隍初为自然界的风雨之神,当道教把城隍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时,百姓就毫不犹豫地把它立为守护城池并管领亡魂、赏善罚恶的社会神。据称,城隍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是一位可确保“谷丰民足”的当坊神。 城隍有无这样神勇的护佑作用,无人能知,但在饱经忧患的历史风雨中,百姓“水旱必祷焉”,会用期盼来创造城池的保护神。 泰州城隍庙为江苏省内保存最为完好和规模最大的古城隍庙。它始建于唐代,北宋元符二年重修,明清时期又历经四次重大修建。由泰州知州徐瀛撰写的《重修城隍庙正殿记》等碑记,见证了城隍庙修建的历史。废了再建,倒了再竖起来。泰州城历史上数度遭遇自然和战火的侵袭,泰州城隍庙在风雨锤炼中挺起了它在历史中应有的高度。这个世上原本没有神,有了守护的勇敢精神在,这种精神的神就会存活在百姓心灵中。 到了明代,泰州城隍神更赋予了百姓特别的情感怀想。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下旨各府、州、县大建城隍庙,并依据一地一主、一城一神的原则及“王、公、侯、伯”的不同等级大封天下城隍神,而泰州城隍则被封为“海陵忠佑侯”。这“海陵忠佑侯”又是何方神圣? 城隍,是古时一个城市追崇的精神之魂。杭州把咏唱着正气之歌走向人生永

恒的文天祥封为阴界的一城之主,苏州把“博学多智”、“忠诚仁勇”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誉为城隍,上海则根据时代需要大胆地把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霍光、秦裕伯、陈化成树立为城市的三任城隍。而泰州城隍庙“海陵忠佑侯”供奉的究竟为谁,历史上则有不同说法。 有人说,这里供奉的是岳飞。宋室南渡,天下大乱,金兵犯境,泰州告急,担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的岳飞领兵镇守一方,以笑傲江河的历史豪气,挺立成了在风云中不变色的城市保护神。人固有一死,而“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岳飞却死得何等壮烈,其屹立千年而不倒的忠勇形象,自然被泰州百姓敬奉为一方守城护民的城隍神。 也有人说,泰州城隍庙供奉的不是岳飞,而是张士诚。 张士诚是古泰州的海滨盐民。那个时代,是没多少人肯为贫苦百姓而伸张正义的,张士诚却敢。他以“十八扁担闹天下”的英雄壮举打下了百姓的一片天,天地就为他的义举而动容。张士诚死了,但他敢为百姓而言而死的英魂却永久活在一方历史里。诸如泰州民间“地藏王”实为“祭张王”、都天庙会敬奉的都天大帝实为张士诚等说法,将一根横贯历史的情感长线延续在百姓心田中。百姓将张士诚立为城隍神,自在情理中。一个舍生忘死、为了百姓而闯天下的人,他就会在百姓心中树立成城市的保护神。还有一说法,张士诚被俘后宁死不降,自缢而亡,朱元璋则以“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士”之由,敕封张士诚为泰州城隍。 泰州城隍庙究竟供奉的是谁还有争议,但不管是谁,一个心中装着百姓的人,百姓就会记着他。“英雄虽死英灵在”,“人之正直,死为神明”,城隍其实就是人造的神。百姓造神,是有着严格要求的,“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就是百姓心目中神的标准。难怪国内多少豪气盖世、

城隍爷与历史名人

城隍爷与历史名人 白丁 写下这个题目,就想到一个歇后语:“城隍爷拉胡琴--鬼扯”。且听我鬼扯吧。 大凡城市,都有城隍庙。“隍”本来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在唐代即奉祀城隍,视城隍为保护地方、主管当地水旱疾疫,及阴司冥籍的神灵。从而产生了城隍爷及其庙。明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庙里的小和尚,做了皇帝后,他对土地公公及其上级城隍爷极为推崇爱戴。他下旨京城和几个大城市的城隍爷的神职为王,职位为正一品。各府、州、县城隍爷的神职分别为公、侯、伯,从而与当地的官署衙门同等级别,使城隍庙兴旺起来。 因为城隍爷是人们心目中的阴间长官,所以很多地方的城隍爷常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充任。例如北京的城隍爷是文天祥、杨椒山。杭州城隍爷是明朝永乐浙江按察使“冷面寒铁”周新。南宁、桂林的城隍爷是苏缄,浙江绍兴的城隍爷是庞元。郑州的城隍是扮刘邦救主的纪信。上海城隍庙大殿中的“三城隍”为东汉名将霍光、元末明初孝子秦裕伯和清代江南提督陈化成。

定西城隍是文天祥,有两个传说。一个传说是1370年,明将徐达为扫清北元残余势力,与元将王保保在定西境内沈儿峪展开激战。就在双方厮杀不分胜负之际,明军的侧翼忽然出现了一支生力军为其助战,战场上升起淡淡的暮霭,隐约可见大宋丞相文天祥的旗帜,元军四散奔逃。文天祥祐定西一说由此产生。 另外一个传说也很神奇。康熙四年(1665)二月,福建省侯官(今闽侯)举人许铁堂,被朝廷任命为安定知县。赴任途中先从福建省闽侯下海乘船,看见前面一条船上竖立一面安定城隍的旗帜,他们走,这船也走。到河南孟津渡上岸换乘车马走陆路,又看见前面行进的车马竖着安定城隍的旗帜。他风餐露宿,一直过西安,经平凉到定西青岚山,突然不见了前面的车马和旗帜。他怀疑遇上赴任安定城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灵魂。后来他在一客栈梦见文天祥相邀一道赴安定县,并告知他也已录为安定县城隍。许铁堂到任后,将此梦广为宣传,并筹集银两扩建城隍庙。 据说靖远、会宁的城隍爷是郭虾蟆。 郭斌,金时会州人,因长相奇丑:嘴尖而下唇阔大,双眼暴突而细小,人们皆呼虾蟆。当是时,他为会州地方保甲世袭大猎能手,与兄郭禄大皆以善射驰名会州,应招在军中效力,因军功赐皇族姓颜盏。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 自古以来民间的传统是,如果要功名拜孔庙(文庙);如果要财禄去拜关帝庙(武庙);如果要求风调雨顺、日常杂七杂八的事事顺心,那一定是去拜老百姓的“家庙”——城隍庙。而庙里的城隍作为城市守护神,普遍代表着民间朴素的信仰寄托。 风格迥异的城隍庙 星罗棋布的城隍庙,遍布华夏大地的每个府县城池。世世代代的人们相信城隍神能保城护民,安生恤死。每年的城隍巡游和庙会,曾是无数中国城镇里最热闹盛大的公共活动,满满的生活记忆。 01 城隍庙的历史由来 关于“城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卦》,“城复於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於隍,其命乱也”。这里所谓的“城”,是指城墙;“隍”,是指护城壕。“城隍”连用泛指城池,上面的意思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是为乱兆,为政者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黩武。 城隍画像 在远古奉行神灵原始崇拜和祭祀的年代,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最早出自周代《礼记》中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为《周宫》八神之一。古人认为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城隍祭祀 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期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汉将纪信 史记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汉王诈降西楚,解救刘邦出围,被俘后拒绝招降终被项羽火刑处决。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各

州总城隍,在长安王曲建庙立祠,以彰其忠勇。这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中均有记载,并非传说。因此由史料记载来看,王曲城隍祭祀纪信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爷徐盛和城隍庙还要早上四百年。 纪信雕像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至宋代城隍神已被正式列入祀典,并明确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这是最早借用神明威力来管制官吏的典制。 至明代,城隍典章制度更是登峰造极,这源自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城隍的推崇有加。相传朱元璋称帝之前,曾经宿身城隍庙而幸免大难。朱元璋称帝之后,于洪武元年(1368年)下旨封都城、各府、州、县的城隍分别为正一至四品,并颁布了专门的祭祀城隍典章制度。在此时期,各府州县纷纷修修建城隍庙,于是城隍庙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 遍布全国的城隍庙 至清代,则完全沿袭了明代的制度,官方和民间更是将城隍信仰向到了历史顶峰。历代将城隍的职责概括为“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保邦,功施社稷,溥降甘泽,普救生民”。这24个字基本代表了城隍信仰的核心内涵,说明城隍不仅是一个城市的保护神,更重要的是剪恶除凶的正义之神。 清代成都城隍庙 浙江金华兰溪城隍庙(摄于1912年) 02 历史上规格最高的“都城隍庙” 什么是都城隍?这体系比较复杂,历朝历代规定皆有不同,即便巅峰时期的明朝也反复改其城隍典章规制,但其大致对应阳间官僚体系可划分都、府、州、县四级,对应最高级别、敕封王爵正一品官阶才有资格被称之为“都城隍”。 城隍庙也有“三六九等” 中国主要城隍庙分布地图(以国保清单为主)

关于城隍庙的民间故事

关于城隍庙的民间故事 在中国的各个城市都有城隍庙。那么你知道城隍庙是怎么来的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城隍庙的民间故事吧! 城隍庙 很早以前,有一年大旱,上海金山一带的农田干得开裂,田里的禾苗都快要枯死了。 农民们急得心里像着了火似的,整天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却也拿不出办法来,只得唉声叹气:“唉!要是能把黄浦江的水引到这里,就可以用水车里的水浇田了。” “说得到轻巧,开这么大一条河,得干多少年呀!” 正在这时,“霍”地站出来一位虎背熊腰的黑脸大汉,他说:“把这件事交给我吧,我保管一夜工夫就开好。” “一夜工夫?”大家都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有人甚至还忍不住笑了出来。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就随他去吧。 第二天早晨,农民们奔到田里一看,啊呀!果然,一条清澈的河流从黄浦江分出来,灌溉了几千亩良田。这时候,大家才知道那黑脸大汉原来是汉朝大将军霍光显灵。他带领子子孙孙开河灌田,解救了这场灾难。于是,人们就修筑了城隍庙,铸造了霍光将军的神像供在大殿。而那条河则被称为新开河。 影响 宋代以后,城隍信仰已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信仰了,随着城隍信仰在我国民间的发展,各地人民信奉的城隍神愈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样化,大多以当地人民普遍认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古都西安以及全国众多城市均仍祭祀汉高祖大将军纪信,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介绍 城隍庙是祭祀城隍的庙宇,朝鲜族称为城隍堂。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文化中,城隍是城池守护神,其前身是水庸神。城隍,有的

地方又称城隍爷;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城隍庙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只有县治以上层级的城市才能设有官方的城隍庙。

城隍神的民间传说

城隍神的民间传说 城隍神,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神的民间传说大家一定听过不少。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城隍神的民间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城隍神的民间传说 清代《新齐谐》记载:雍正年间,有一位少年谢生,住在城隍庙里。一天夜里,他听见一个小偷对着城隍祷告说:“今天晚上你如果保佑我偷盗,明天一早我就拿三牲来祭奉你。”。谢生想:城隍是神,公正严明,不可能为了区区三牲而去保护小偷的。怎料,第二天清早,小偷果然拿着三牲前来祭奉城隍,这可把谢生气坏了,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大骂城隍的贪赃枉法。夜里,城隍托梦给谢生的老师,说要惩治谢生。老师惧怕城隍的威吓,就把谢生的文章烧毁了。谁知,城隍托梦给老师,原本只是吓唬一下谢生的,而老师当真把文章烧了,却正好遇见路神经过,路神把此情况报告给了东岳大帝,东岳帝就撤了城隍的职。过了几天,灾祸降临到了谢生身上,谢生不治身亡。庙里的道士按照东岳帝的指示,把原来的城隍像扔了出来,再按谢生的模样搠了一个新的城隍供奉在庙中。 城隍神的史籍记载 “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在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 《梁书.陆襄传》中也曾记载陆襄曾率领城中百姓官史一起修城隍的事情。 《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周易》亦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 “城隍”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

城隍爷与城隍奶奶的传说

城隍爷与城隍奶奶的传说 古时候,每到十月初一城隍庙都逢会。据说那天是城隍爷的生日,会上人们都到城隆庙烧香许愿,以求风调雨顺全家平安。如若那年丰收,庙会更热闹,善男善女把城隍爷抬出来去游乡,吹着唢呐,敲着道锣,旗幡伞扇雾騰空,那真是城隍爷出了巡,又威风来又吓人。稀罕的是,城隍爷只要出巡到城西边的小王庄,算是一点威风劲儿也使不上了。你猜昨着?小王庄的人先拿个驴扎把子套在城隍爷脖子上,胸前再给他挂只夜壶,男男女女还非把他骂足骂够骂过瘾,才让人们把他抬出庄。 为啥小王庄的人敢这样哩?这里边呀,还有个传说呢! 就知道在老辈子时候,有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了城隍爷生日那天,四邻八乡的人都来烧香还愿,还给城隍爷塑了金身,翻修了庙宇,兴起了庙会。逢会那天又特地请了两台大戏,一班子刀山,四天五天后晌,一天三场连打拐,热闹得很。那大红脸的腔跟牛叫一样,吼一声儿,十来里地都能听得着;那刀山班儿能在马身上穿针引线,在冒雾云儿蝎子倒爬墙。会场里到处都是凉粉摊子胡辣汤,烧饼炉子油镆挑子能穿成串子。站在戏台往下一看,哎呼——打花米团儿的、玩杂耍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驮着的、背着的、拉着的、扶着的,还有算命的、打卦的、箍锅的、卖蒜的、掂着棍要饭的……人山人海,没边没沿儿。刮风都是香的,走的路都是油乎乎的。 单说城西二三里地儿小王庄的姑嫂二人,也来赶会。嫂子王门李氏,年方二十五岁,雪白的小脸上长几个老鸹蛋雀子,长得又秀气又好看;妹妹叫杏花,再过月把儿才够十七岁,瓜子脸儿,杏子眼儿,不大不小的小嘴儿,不高不低的小鼻儿,不大不小的小腮帮儿,粉浓浓的小脑门儿,一双眉毛长得呀跟贴上三月的嫩柳叶儿一样,再沾上一层汗,亮晶儿的,水盈盈的,要多好看有多好看,又黑又长的大辫子刚超过后衣裳襟儿,辫根儿上扎的绛紫色的头绳足有四寸宽,梢上扎着条粉红色的薄绫子,打着结,活像一

「城隍」的由来

「城隍」的由来 「城隍」的由来 「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於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於隍,其命乱也」,在这裏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 《梁书.陆襄传》中也曾记载陆襄曾率领城中百姓官史一起修城隍的事情。 在《礼记》中则记载:「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句中即说明了古时的天子有八种重大的祭祀活动,此蜡祭包含「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等八类。郑玄注:「水庸,沟也。」,《陔余丛考》巻三十五:「水则隍也,庸则城也。」,所以城隍是由「水庸」神演化而来,由城池的守护神而变成了城市的守护神,在周朝天子就有祭城隍的仪式,所以「城隍神」在当时就是一种「建物神」,人们将城隍视为保护地方的守护神。 在上古时代,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城隍,当时祭祀的方式只筑土坛,并无塑神像或建庙,且每年有春、秋二祭,清孙承泽撰的《春明梦余录》中说:「芜湖城隍庙,建於吴赤乌二年(西元239年)间……」,是有关城隍庙中最早的记载。 清代赵翼所写的《陔余丛考》中说到:「《北齐书》的〈慕容俨传〉有记:「城中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可见

在南北朝时代,民间就有了城隍爷的祭祀行为了。 到了唐代以后,城隍已渐变成冥神,并具人格化了,祭祀城隍神更为普遍了,韩愈、李商稳、张说、张九龄、杜牧等文人都有撰祭城隍的文章,主为祈雨、禳灾的祭祀行为。 五代的唐愍帝清泰年间,城隍爷地位更高了,被封为王爵,各地尊称为「城隍爷」。 到了宋代城隍信仰已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信仰了。 元代文宗天历年间,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信奉城隍爷,传说中这和朱元璋未当皇帝前,曾宿身於土地公庙有关,而城隍爷更是土地公的顶头上司,故特别推崇,故封京师城隍为「帝」,开封、临濠、东河、平涤四地城隍为「王」,各府城隍为「威灵公」,各州城隍为「绥靖侯」,各县城隍为「显佑伯」 洪武三年,朱元璋再度下诏,封京师城隍为「都城隍」、府之城隍称为「府城隍」;县之城隍则称为「县城隍」,此时城隍神谓和朝廷官制相仿。 到了洪武二十年,清廷更将城隍庙之规格更往上推,将各级的城隍庙比照官署衙门规格,此时城隍神地位更确立了阴间的地方行政长官。 在清代同时也订出祭祀的礼仪,对城隍推祟极备,也让城隍成为协助人间官吏的重要阴间力量。 雍正二年春秋二祭时,风雨雷雨之神位置於祭坛之中,当地山川之神居右侧,城隍爷则位左侧,祭祀之礼后,并共同奉祀於城隍庙内。 各级地方官吏於上任就职之前,则须先至城隍庙上香,在每月的朔、望之日也须至城隍爷前上香,一方面表示对城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希望城隍爷也庇佑众生,也能以其神灵协助其处理地方事务。

城隍爷的传说

《城隍爷的传说》 旧崞县城隍庙位于县城东北隅,坐北朝南。气势恢宏,构筑精美,始建不知何年。据记载,明弘治年间,知县陈志来崞,下车首谒城隍庙。睹其风雨摧残,相貌颓败,难为瞻仰,遂告乡耆曰:县之有城隍犹阳之有仆也,仆与阴阳相表里,庙之故址虽存,不足为神依,岂能为民造福乎?不数日鸠工庀材,动工予以修葺,使其面目一新,香火继旺,凡有水患疫灾祈祷无不感应。 关于城隍庙在民间还有一个阴阳两界的地方官同日上任,途中投宿,同住一屋的神奇传说。 大约在明朝,一位新任知县来崞县上任,千里跋涉,甚是辛苦。一日,行至离县城不远的一个地方,见天色已晚,且人困马乏,便投宿路旁一客栈,准备第二天一早到县衙上任。店家见其穿戴整齐,不是一般平民百姓,便将其安排在上号的房间。 待知县大人草草洗盥完毕准备就寝之时。忽然间店小二又引来一位客人。但见这位客人方面大耳,刚毅威严,二人四目相对,好生面熟,又似曾相识。互相寒暄之后,便攀谈起来。知县便问:请问客官尊姓大名,是何地人氏,要到哪里办事。只见客人对前两个所问避而不答,明天我们一起相偕而行吧!谈了约一个时辰,两人拥衣而睡。 睡到约摸四更天,那位客官便悄悄起床,准备动身。知县觉醒便问:天还未亮,何必着急。客官答曰:趁夜色赶路,岂不爽快。说毕便开

门急步而去。知县心生疑窦,便紧随其后,窥其行踪。只见那位客官路经县衙往东走去,然后又拐向北的一条街,径直走进城隍庙,知县恍然大悟。第二天知县一上任,便匆匆赶到城隍庙拜谒。他走进正殿,对城隍爷说:“大人您早到了。”城隍爷双目传神,端坐不语。 此后,崞县不管哪位知县,都要在到任后第一天到城隍庙拜谒城隍爷这位冥界的地方官、城池的守护神。

上海城隍庙的故事

上海城隍庙的故事 上海城隍庙是上海市黄浦区的一座古老庙宇,它是上海最著名的文化景点之一,也是游客们必去的地方之一。城隍庙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据说城隍庙的故事起源于明朝初年,当时上海还是一个小渔村。这个村子的居民们生活艰苦,深受倭寇的侵扰。村民们饱受折磨,无助之下,纷纷向当地的城隍神祈祷求助。他们希望城隍神能够保佑村子平安,赶走倭寇。 一天,一位村民梦中得到城隍神的指引,他告诉村民要建一座城隍庙,城隍庙将会保佑村民们免受倭寇之害。村民们立即行动起来,他们集资修建了一座庙宇,并供奉了城隍神。从那时起,村民们开始祈祷城隍神,请求保佑他们平安。 不久后,城隍庙奇迹般地发生了变化。村子附近的海域突然出现了一股强大的海流,倭寇的船只无法逼近村庄。倭寇们的攻势被迅速击退,村民们终于得到了长久以来的平安。这个故事很快传遍了周边地区,城隍庙的名气也因此迅速扩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逐渐发展为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而城隍庙也成为了上海的中心文化地标。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日,城隍庙都会举

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膜拜。 除了供奉城隍神外,城隍庙还供奉了众多其他神灵,如财神、文昌帝君等。因此,这里也成为了许多人前来祈求财富和学业进步的场所。 参观城隍庙,游客可以欣赏到古老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庙宇文化。庙内有许多雕塑、壁画和木刻艺术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此外,庙内还有一些特色小吃摊位,供游客品尝各种地道的上海美食。 总的来说,上海城隍庙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上海的历史见证和文化遗产。它的故事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索和了解。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体验到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

南京牛首山传说和典故

南京牛首山传说和典故 南京牛首山是南京市鼓楼区的一座山峰,因其形状犹如一头牛的头部而得名。这座山不仅因其独特的地貌而闻名,还有许多传说和典故与之相关。 牛首山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国时期。相传,在南京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只凶猛的牛妖,它威胁着当地的百姓。牛妖的头部形状奇特,像是一头牛一样,因此被称为牛首。牛首山便是这只牛妖的栖息地。 据说,当时南京城内的百姓们深受牛妖的威胁,人人惶恐不安。为了保护百姓的安全,南京的城隍庙的城隍神决定与牛妖展开一场生死搏斗。城隍神化身为一位勇猛的将军,手持宝剑,决心要消灭这只凶恶的牛妖。 在与牛妖的搏斗中,城隍神一剑将牛妖斩首。牛首山便是牛妖的头部所化,据说山上的石头上还可以看到当年城隍神的刀痕。这个传说流传至今,牛首山也因此而得名。 除了传说,牛首山还有许多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典故。在明朝时期,牛首山曾经是南京城的重要军事防御地点。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经在牛首山修建了一座重要的军事要塞。这座要塞被称为牛首山烽火台,是明代南京城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首山烽火台的主要任务是用烽火传递军情。当发现敌军入侵时,

士兵们会在烽火台上点燃烽火,以通知城内的守军。这座烽火台曾经在明朝抵御了多次敌军的进攻,起到了重要的军事作用。 如今,牛首山已经成为了南京市的一个重要景点。游客们可以登上牛首山,俯瞰整个南京城市的美景。同时,游客们还可以在山上参观牛首山烽火台的遗址,了解明代南京城的历史。 除了牛首山的传说和典故,这座山还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流,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山上还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寺庙,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信徒前来祈福。南京牛首山是一座充满传说和典故的山峰。它不仅因其独特的地貌而闻名,还有许多历史事件与之相关。登上牛首山,游客们可以体验到古代的战争氛围,感受到自然的美妙。牛首山在南京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南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述城隍

小述城隍 *导读:说到城隍二字,大多数人肯定不陌生;全国的多数 城市一般都会有一座城隍庙,且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或闹市地区。但如果问起城隍…… 说到城隍二字,大多数人肯定不陌生;全国的多数城市一般都会有一座城隍庙,且往往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或闹市地区。但如果问起城隍是什么含义,恐怕有很多人都不能确切的回答完整了。 也许,有人会说,城隍不就是一座城市的守护神吗?应该说,这样的回答只能说答对了一半。其实,最早城指的是城池,而隍则是城池前的沟壑。如《宋史。李重进传》就有重进缮城隍,治兵甲指的就是李重进修缮城池和沟壑,并置办兵器和甲胄的意思。由于城池和沟壑是保卫一座城中安危的;所以,久而久之,城隍就被用来指代一座城市的守护神了。而城隍的信仰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水庸为《周宫》八神之一。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南北朝正式形成城隍祭祀,而道教最迟在唐代已奉祀城隍,故唐宋的城隍信仰十分兴旺。到了明代,大封城隍后历经清代,民国,可以说这一信仰长盛不衰。所以给个人以为,城隍信仰说是始于商周,兴唐宋而盛于明清。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明代不仅将

城隍分为王(一品福明灵王)、公(二品威灵公)、侯(三品灵祐侯)、伯(四品显祐伯)四等,(一般京师及南直隶的城隍为王,省城的城隍为公,州、府的城隍为侯,县城的城隍为伯)且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城隍多数为明代册封,甚至不少城隍大神就是明朝人。 城隍,除了是保一方平安的地方守护神外,安道家的说法,兼是阴司冥界的地方官,并有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的功能。据说人死之后,阴魂都要到城隍庙报道,而做了恶事的人被城隍爷下令绑在大殿的柱子上鞭挞。故而旧时死者家属往往要在逝者亡故后三天去城隍庙用绳子在大殿的柱子上绕一绕,意为提被绑的亲人松绑。城隍大神本身只要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都是或有大功德于世或为万民敬仰的忠臣良将。这即体现了儒家褒扬忠义的道德准则,同时也符合道家有功则祀的原则。而这些故后为神的城隍爷身上也无不体现这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脊梁和民族精神。下面我们就以几位历史上确有其人的著名城隍大神为例,来看一看他们的故事及其精神含义。 *成仁取义-文文山 文天祥是我们历代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是北京、杭州等多地奉祀的城隍神。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庐陵人(今江西吉安)。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曾任赣州知州,他在任期间办事勤谨,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所属十个县的人民对他非常爱戴,加以这年风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