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诸葛亮的“先知”与孙武子的“庙算”

试论诸葛亮的“先知”与孙武子的“庙算”

文化的先进与否,往往要看其历史生命。通过历史的积淀和传承,将其精华发扬光大,是世界上优秀文化遗产延续发展的共同道路。《孙子兵法》这一军事文化珍葩的延续,就能说明这一点。而诸葛亮对孙子的继承和发扬则更是其中的典型事例。
一 有“兵学圣典”之称的《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计篇》是十三篇的首篇,因而,《计篇》也应被看作是古今兵法研究的第一篇。

《计篇》的核心是“庙算”,就是在庙堂之上计算决定敌我双方胜负的各种条件,以判明优劣,从而作出战争预测,也就是孙子所说的“校之以计而索其情”。高明的将帅善于通过对双方“五事”、“七计”全面而又准确的比较,探求胜负之情状。“庙算”所达到的科学预见,是战争指导上的最高层次。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战争史上,从伊尹的判断伐夏时机到吕尚的渭水问对,从韩信的料项羽到薛公的料英布,从鲁肃的江东对策到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等等,无数智慧之星以他们精明卓绝的才智对孙子的“庙算”进行了生动的诠释。而此中尤以诸葛亮对孙子思想的演绎,发挥得最为淋漓尽致、精彩绝伦。
二 诸葛亮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包文武之德”,出将入相,既是治国安民的重臣,更是开疆拓土的肱股。

从他神机妙算、指挥若定的军事实践中,我们可以窥见其对《孙子兵法》的领会与运用。诸葛亮是悉心研读过《孙子兵法》的,他曾多次提到孙子与《孙子兵法》。街亭失利斩马谡后,诸葛亮回答蒋琬之疑时说:“孙武所以能制胜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裴注引《襄阳记》)。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上书后主陈述伐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时说:“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这句话当是对《孙子兵法》“佚而劳之”及“以佚待劳”的综合论述。同是在这篇奏章中,还有“曹操智计殊绝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之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另外,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亲赴柴桑游说孙权联吴抗曹,力陈曹军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之弊,指出:“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此处“兵法”当指《孙子兵法》,“必蹶上将军”当是引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于雄辩滔滔中信手拈来,他对《孙子兵法》熟悉之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三 诸葛

亮对《孙子兵法》的学习与运用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杜甫曾称赞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诗详注》卷十五《八阵图》),《全上古三代文》记载:“武,齐人。避乱奔吴,吴王阖庐以为客将军。有《兵法》一卷,《八阵图》一卷,《牝八阵图》一卷……”据此可知,孙武著有《八阵图》。应该说,诸葛亮的“八阵”与孙武的“八阵”是有承继关系的,《历代兵制》卷三《八阵图赞》有“六十四阵,演自孙吴”、“显允武侯,经之营之”等句,明言诸葛亮的“八阵”与孙武的“八阵”一脉相承。晋代李兴所谓“推子八阵,不在孙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蜀记》)一句说明,诸葛亮的“八阵”并没有局限于孙子、吴子的“八阵”,而是在继承中有发展。二是全方位地学习与运用。从大战略到军事战略,从作战到治军,从技术到战术,诸葛亮的军事实践处处体现着《孙子兵法》思想。在指挥上,诸葛亮善于“动敌”、打伏击战;治军上,史称“亮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此所以能斗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由街亭失利后的杀马谡、赏王平可见其深得孙武子“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孙子兵法.九地篇》)理论之精髓;军事技术上,诸葛亮发明并运用了木牛、流马、连弩等当时先进的武器装备。

诸葛亮对孙子军事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见之于史料的并不多。清代张澍编辑的《诸葛忠武侯文集》现存“军令”十条、“兵要”九条、“兵法”一条、“贼骑来教”一条。这些留存下来的诸葛军事理论与孙子的军事思想是有渊源的。据《李卫公问对》载,唐太宗以“诸葛亮言:‘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朕疑此谈非极致之论”询问李靖,李靖的回答是:“武侯有所激云耳。臣案《孙子》曰:‘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自古乱军引胜,不可胜纪”。以《孙子兵法》解释诸葛亮的“兵要”,二者多有相通是不言自明的。
四 诸葛亮对孙子的继承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的“先知”。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大战略上,他的“隆中对”,可谓未出茅庐预知天下三分。首先,他看到了曹操既占天时又有人谋,拥军百万的强大势力;看到了江东孙氏“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综合优势;清醒地意识到,以曹操势力之大,诚不可与争锋,而以孙权实力之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因此,联吴抗曹势

所必行。第二,看到了荆益优越的地理环境,更看到了荆州、益州之主皆不得其人,可取而代之。第三,看到了刘备胸怀大志,信义四海,思贤如渴等良好的自身条件。因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确立了联吴抗曹的大战略。

在军事战略上,赤壁之战前,他就预见到曹军必被击败。曹军一路扑来所向披靡,势不可当。但诸葛亮却视曹军为强弩之末。在他看来,刘备虽然新败于长阪,但精甲犹存;曹军轻骑兼程,远来疲弊,犯了兵家大忌;加上曹兵乃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只要孙权能派几万人马与刘备共同作战,则破曹必胜。尤为重要的是,诸葛亮能够敏锐地意识到三分形势即将到来。历史的发展正如诸葛亮所料,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在北伐问题上,他看到了汉室不可复兴,蜀汉不伐将亡。从力量对比来看,魏、蜀、吴三国中,蜀国实力最弱。所谓“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孙子兵法.形篇》)熟谙兵法的诸葛亮却执意要以弱蜀攻强魏,以实现其兴复汉室的理想,除了报刘备三顾之恩外,当另有战略意图。《后出师表》起首即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不仅仅是先帝刘备之虑,也是诸葛亮之虑,他清醒地意识到,“不伐贼,王业亦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因而,诸葛亮的北伐只是为了尽最大的力量保全蜀汉。

在接班人问题上,他临终前预先选定蒋琬、费祎为自己事业的两代继承者。陈寿《益部耆旧杂记》载,诸葛亮病重时,后主派李福前去探望并询问国家大事,当问到“如公百年后,谁可责大事者”,诸葛亮以“君所问者,公琰其宜也”、“文伟可以继之”答之。早在刘备时期,诸葛亮就意识到蒋琬乃社稷之器,就放手予以使用。对于识悟过人的费祎,诸葛亮也着力进行了培养。费祎多次出使东吴,面对孙权君臣的嘲弄、刁难,“辞顺义笃,据理以答”(《三国志.蜀书.费祎传》),终不辱使命。诸葛亮去世后,接任的蒋琬“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三国志.蜀书.蒋琬传》),以其出类拔萃的才干稳定了蜀汉的政治局面。继蒋琬之后的费祎,在内政、外交、军事上也都显示了卓越的才能。

诸葛亮既是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优秀的政治家。杜甫所谓“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诗详注》卷十七《咏怀古迹之五》)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在中国封建史上,自从战国文武分术、将相分职之后,很少再有如诸葛亮这么杰出的文武

双全、出将入相的历史人物,无怪乎历代文人骚客对他推崇备至,吟咏赞叹不绝于史。在“入相”的治国中,诸葛亮宗师的是孔子的儒学,他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动,展示了儒家忠君爱民、兼济天下的理想情操;在“出将”的作战中,他宗师的是孙子,并将《孙子兵法》出神入化地融入军事实践中,成了智慧的化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