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14
关于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思路
名师工作室,是我校培养骨干教师、特色教师、校企两栖“双师型”教师——职业学校品牌教师的一项具体措施,是我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模块中得到教育部专家组肯定的一个亮点。
由教师竞争,学校有目标地选聘一些有一定组织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经验,精力充沛,事业心、责任性强的教师,以他们的名字挂牌成立教学教研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必须定向某个方面,可以是某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推广,可以是某一特色课程的建设,可以是某种教育手段的应用,可以是某种技术特长的传授,也可以是某种教学内容的研发。比如:“某某某数控车工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室”、“某某某焊接技术任务驱动教学工作室”、“某某某动效型课堂教学实验工作室”、“某某某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某某某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室”、“某某某三校生升学研究工作室”、“某某某创业指导工作室”等等。由这些教师带头,组织一批教师,学校给予支持,提供经费、条件,在他们的带领下出经验、出成果、出效益。其工作的最终对象是学生。
名师工作室与专业学科组的关系:专业学科组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基层机构,名师工作室是业务工作组织,是隶属关系,但有其相对的工作独立性。
工作室的基本模式:一个名师带头,3-5个教师辅助,30-60名学生参与。
工作室的预期效益:树立一些职教名师,带动一批青年教师,培养一批特色学生,形成几套成熟经验,扩大学校办学影响,增强职教吸引力。
成立名师工作室,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创新,要确立靠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放手让干,不能忌贤妒能。名师工作室的名师,要通过成果展示、包装宣传、以点带面,让学生知、教师知、社会知,要成为学校办学的品牌和名片。
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若干问题的解决思路(二)
(2012-05-11 16:18:49)
标签:
分类:职业教育研究
前苏联
学分制
必修课
教学管理
选修课
教育
关于学分制综合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路
(一)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以学分作为学习量的计算单位,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以取得所选取课程的总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从本质上看,学分制是一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弹性教学计划,欧美发达国家及亚非一些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和地区,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基本上都采用学分制。20世纪初学分制即被引入我国高校,1952年因“全面学苏”而遭废弃。1978年学分制在我国部分普通高校重新启动。自97年以来,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分制也被列入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课题。
(二)实施学分制的目的与意义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中等职业教育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具备了一定规模。与此同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前苏联办学模式的束缚,我们的教育在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相对滞后。中等职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受普教办学模式和传统高等教育专业影响,模式单一。过分强调培养对象的统一性和标准化,统得多,自由度、灵活性少;共性要求多,发挥个性特点
少。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教育的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为了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规格、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就必须突破刻板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积极向应用型、开拓型、复合型、创新型、多规格、多种类、多样化的人才结构培养模式转化。因此,推行以选修和弹性学制、强调个性发展为主导特征的学分制教育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同时,我们把学分制改革列为国家级示范校重点建设项目,利用项目资金,研发出一套符合中职教育特色的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在我校推广运行,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示范辐射作用,以此推动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学分制课程设置原则与基本框架
学分制是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为主导特征的教学管理模式,其课程设置既要体现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能留给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自由空间。因此,学分制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模块:(1)文化素质课程模块;
(2)专业素质课程模块;
(3)技能素质课程模块;
(4)公共素质教育模块;
(5)通用技能教育模块;
(6)创新实践课程模块。
学分制课程设置体系基本框架表
(四)课程设置说明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以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和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及
创新能力为目标,按模块结构进行课程组合。“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公共素质课程”、“通用技能课程”、“创新实践课程”均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是以专业为单位,为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开设的,每位专业定向的学生必须修习。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为拓展学生学科知识面,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开设的。学生可根据个人志向、兴趣爱好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
2.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各专业体系中系统体现专业基本理论,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课程。
3.专业技能课是指各专业学生为适应未来从事本专业职业群岗位工作需要的各项基本技能。
4.公共素质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人文素养、艺术素养、职业素养等,增强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能力而开设的。
5.创新实践课程主要通过专题研究、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制作、毕业论文等必修课程,以及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社会性文化知识、专业竞赛等选修内容或项目培养学生的艰苦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6.研究性课程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专业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7.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校、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职业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学校建设和发展服务。
8.社会性文化知识、专业竞赛、职业技能鉴定主要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竞赛、国家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等形式,强化修习某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