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财政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3
民生财政问题研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市场化改革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伴随社会财富高速增长,经济增长与福利分配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享受改革成果的机会并不公平。因此,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渐成为了公共政策的重要取向和财政投入的重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列入了国家发展战略。2006年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标志民生财政在制度层面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民生财政的提出,是当前中国社会变革进程中整合社会利益和政府转型的必然产物。从学理上说,民生财政既是公共管理学、公共财政理论的延伸和拓展;从改革实践来考察,民生财政则是当前我国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对民生财政的理论研究,不仅仅是为争取更多的民生支出提供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将有关民生的财政制度安排纳入社会制度体系建设的结构之中,从体制上推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从制度上促
进和谐社会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生财政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政策目标与改革路径。
(二)文献综述
“民生”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首倡的一个政治主张。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生主义,此后多次对民生主义进行阐述。“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也。”民生主义就是“民享”,即“所得的国家利益,由人民共享。”.当前围绕“民生”的财政制度建设在国内外各有表述,在国外理论界主要是立足社会福利进行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其对民生财政的研究已进入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阶段。在国内,“民生财政”还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概念,体现了中国学术界对当下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注,有关学术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1.国外关于民生财政的理论及政策研究
当代西方学术界以公正为出发点进一步修订了社会保障经济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有关社会福利的理论研究内容的渐渐扩大并体系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理论主张。
(1)弗里德曼的“负所得税”学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货币主义创始人弗里德曼主张让公共基金集中用于救济穷人,即向高收入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对低收入者增长失业补贴和社会接济,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从而前进社会的团体福利水平。这种方式实际上是通过补贴穷人的收入来扩展所得税,补贴的数额就是穷人未曾使用的所得税减免份额。负所得税的计算,可用公式表示:负所得税=收入保障数额一(实际收入x负所得税税率)弗里德曼作为继凯恩斯之后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其关于“负所得税”的主张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独树一帜,在经济学界获得了广泛支持,但至今未被各国政府广泛采纳和实施。
(2)哈耶克的社会福利理论。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的相关观点是:
a.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最低收入保障制度,确使所有的人都得到保护,并免遭严重或残酷的剥夺。b利用法律规则调节贫富差距。面对各种“社会正义”的诉求,政府唯一的态度就是确使该自由市场秩序所依凭的那些原则得到一以贯之的适用,而不是差别对待。而法律的主要作用则表现在对政府的强制性权力给予严格的控制,从而把政府的强制性活动和垄断权严格限定在实施正当行为规则的范围内。
C.利用教育调节贫富差距,财政资金支付的普遍教育制度是缩小贫富差距最为重要的手段。“确立这样一种教育制度的做法至少可以使所有的年轻人都处在这种社会阶梯的低端,并且在日后根据自身的能力
经由整个阶梯向上攀登。”
(3)公共选择理论对财政决策及社会福利的论述。当代西方国家的财政学理论普遍吸收运用了公共选择理论,特别是其中的投票理论、官僚行为理论和公共决策理论。正如布坎南在《公共选择与财政理论》中追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过程时说:“毫不奇怪,现代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创始人都是一些受过欧洲财政理论传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学派认为:a任何社会组织和外部观察者都不能确定社会的福利情况,只有个人才知道他们自己的效用,因此,必须给个人充分的选择自由。b当个人需求偏好缺失与公共选择的矛盾无法调和时,应把经济问题上升为通过“政治程序”(公共选择方式)来解决。c“政府失灵”会扭曲公共资金的配置机制。布坎南所说,“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政府的缺陷至少和市场失灵一样严重。
2.国内关于民生财政的理论及政策研究
(1)刘尚希的民生支出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民生财政的基本导向是满足公共消费需求,以促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民生财政还具有融合效率与公平、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矛盾的功能。他把民生财政的特点归结为:近年来,民生性支出增长超过了当年GDP的增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真正地做到了向民生
方面倾斜;中央财政的民生性支出占GDP的比重在迅速提高,同时也表明中央财政改善民生的力度在不断加强。公共财政日益聚焦于民生问题,这显现出新时期财政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愈益清晰,”民生财政“的色彩愈加凸显出来。
他特别强调: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对民生财政的误读,在逻辑上割裂了民生财政。如说财政支出的多少比例用于民生,有的说40%的支出用于民生,有的说是70%,械的还有的说达到90%,这种种说法映衬出不少地方对”民生财政“的认识是机、数字化的。若政府财政支出只有一部分是用于民生的,是作何用途呢?若政府财政的另一部分支出不是服务于民生,那另一部分支出又与民生背道而驰,那还是”民生财政“吗?对民生财政而言,政府花的每一分钱都应当是服务于民生,体现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理念。花钱的方式可以不同,支出用途可以有别,在不同的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支出重点,但最终要回归到民生上来,有利于民生的改善和保障,否则,支持经济发展也好,用于教育、卫生也好,都会迷失自身的目标而陷于盲目状态。把”民生支出“比例的扩大当作一项政绩工程,把民生当作一种时尚标签来到处贴,不是真正的”民生财政“.
(2)高培勇的民生财政”职能论“.中国社会科学学财贸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提出”财政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认识民生问题的现状,把握财政与民生问题的契合点,进而从财政上找准支持民生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