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格式:txt
  • 大小:16.37 KB
  • 文档页数:9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一、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1.时代背景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朱元璋决定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⑴明初沿袭元朝制度
⑵朱元璋对宰相制度的认识
⑶目的: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二)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废行省,设"三司"
1."三司"的名称及其职权
⑴布政司:洪武九年(1376)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比布政使高。其后,布政使的职权渐小,至清代仅为督抚的僚属,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仅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为从二品官。布政司俗称藩司,布政使俗称藩台.
⑵都指挥司:五代宋元时期即有都指挥使,均为统兵将领。明朝设都指挥使司,掌一省的军政.
⑶按察司:唐景龙二年(708)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各地。开元二十二年(734)改称采访处置使,后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宋以诸路转运使兼按察,专主巡察,别有提点刑狱官。元置提刑按察使,后该为肃政廉访司。明朝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清朝沿用。又名臬司。俗名臬台、廉访。清末改为提法使。
⑷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2.作用: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三)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废丞相,设内阁
1.废除宰相制度--废丞相,权分六部
⑴原因:君主专制加强的必然结果
①主要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君相矛盾激化
②直接原因:宰相权力的扩大直接威胁皇权("胡惟庸案")
③目的:为巩固统治
⑵措施
⑶直接结果:皇帝独裁政事,君主专制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⑷影响
①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②积极影响
A.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
B.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君相矛盾。
C.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③消极影响
A.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
B.有助于君主独裁专制。
C.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⑸对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认识
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
【学思之窗】
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答案提示: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2.创立内阁
⑴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⑵内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①明太祖时: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③明宣宗时:票拟权
④明神宗时:大权尽归内阁
⑶职权及特点
是一个由皇帝的顾问班子派生的内侍机构,专责票拟,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的采纳与否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⑷内阁的性质
①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皇权专制)的产物,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内阁不同于前代的宰相制度
内阁不同于宰相制。后者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明代内阁与宰相制度的不同
项目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中央一级决策者 侍从顾问为主,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地位巩固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③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⑸影响
①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不受制约的皇权,必然走向腐化,激化了社会矛盾,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司六部制与内阁六部制的异同
⑴相同点
①本质是以中央为主体的行政制度。
②动机在于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保障统治秩序。
⑵不同点
①应用时代: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三司六部制运用于明初;内阁六部制创立于明中期,清初沿用。
②内部结构: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中央行政体制,行政、军事、监察权力融为一体,帝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司六部制是集监察、司法、军政、民政与财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内阁六部制是分权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的中央行政体制。
③丞相职权地位: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司六部制废除丞相,六部尚书直接负责于皇帝,三司权力相互牵制;内阁六部制中内阁在康熙帝时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及南书房互相制约,中枢权一分为三。
④作用地位:三公九卿制使专制集权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使专制集权走向完善;三司六部制强化专制集权;内阁六部制促使专制集权逐步走向顶峰。
4.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区别
⑴明朝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之一,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下的产物,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内阁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中国的内阁制促使封建专制制度在强化的同时逐步衰落,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⑵英国的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选举)的产物,其内阁制下的内阁是独立于国王之外的机构,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而不是对君主负责,要执行的是议会的法律而非君主的意志;内阁是国家的权力重心,君主不干涉内阁,更不能任意撤换内阁。英国的内阁制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1.清初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
⑴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
①背景
清朝是一个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封建朝代,其政治制度带有奴隶制或早期封建制的贵族军事

民主色彩。君主专制政体很不完善,君臣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制度化的权力界限。
②内阁
A.内阁的设立
B.职能
③议政王大臣会议
A.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上层贵族组成,也称"国议"。
B.职能:除了决策外,还往往兼有参与政务的职能,但又不属于具体的执行机构。
C.地位: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D.影响:使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⑵南书房的设立
①原因:为了扩大皇权,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②职权
③影响: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内阁和南书房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2.军机处的设置
⑴原因
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对皇帝的集权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⑵军机处的设置(名称、时间、地点、人员)
⑶军机处的职权
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机处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主要职权合一,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⑷特点:简、速、密。
①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
②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
③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⑸影响
①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内阁也名存实亡。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标志之一。
⑹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对皇帝的集权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雍正帝另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三、几个有关问题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⑵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

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⑷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因为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因而只得靠强权、皇权的绝对化、特务统治、制造冤狱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⑴直接影响
①积极作用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②消极影响
A.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
B.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C.绝对君主专制,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D.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E.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而在根本上预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⑵深远影响: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①西方国家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
A.政治: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
B.经济: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C.思想: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②中国社会开始落后
A.政治: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经济: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极大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思想:实行思想文化的高压统治
D.绝对君主专制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⑴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
⑵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⑶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⑷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
⑸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

行人治。
⑹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地方分权,中央集权。
⑺君主专制主义。君主专制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在:帝位终身制与皇统世袭制;皇权没有约束,皇权不受监督。
⑻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可言,必须严格地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
⑼官僚政治。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官为君设,官僚政治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中国的官僚政治虽然有一套完善的考选官僚的制度,但是,这套制度具有封闭性特征;"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赋予官僚政治以腐败性。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消极影响
⑴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人浮于事
⑵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治理
⑶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人身控制严厉
5.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矛盾、发展趋势和表现
⑴两大基础
①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理论基础:韩非子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
⑵两大基本矛盾
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②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⑶三个发展趋势
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③日益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④结果:中央集权与皇权占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⑷表现
①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为达到对全国财权的控制,历代封建王朝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将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以保证农业税收的来源。另一方面加强对盐、铁、铜、钱币等重要资财的管理。
②剥夺地方事权,官吏自帝出。
③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④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⑤意识形态领域,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6.中国古代中央机构设置的变化及其特点
⑴权力中枢机构的设置
秦三公九卿、汉中朝、唐三省六部、宋二府三司、元中书省、明内阁、清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
⑵中央官制变化特点
①唐的三省六部制代替秦的三公九卿制,中央机构从处理官廷和朝廷的事务发展为只处理朝廷事务。
②三省六部制下行政权、财权、军权并没有完全分开,到宋代二府三司三权完全分开,互相制衡,说明了相权的分割。

③从宋代宰相权力的削弱到明代废丞相,这是皇帝集权发展的必然趋势。
④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皇帝已经完全抛开政府,霸占了整个国家,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
7.如何理解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
⑴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君主权力强化、大兴文字狱、实行八股取士等,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维持统治了,君主专权的强化势必走向反面,更加证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⑵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虽未发展到触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⑶从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市民文学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的衰落在文化上的反映。
⑷在对外关系上,从明中叶后,西方侵略者不断侵扰中国,中国实行消极的闭关政策,这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⑸从赋税制度看,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表明了农民对封建依附关系的减弱,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⑹从农民起义的口号看,"均田免粮"的提出,表明农民起义已触及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8.我国古代史上分裂和统一是怎样形成的且应如何认识?
⑴造成分裂的原因: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具有自给性、分散性、封闭性的特点,使得各地之间缺乏一种有机的经济联系,且其自给性使得分裂势力具有割据一方的物质基础。封建统治的腐朽和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使得中央集权严重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这是造成分裂割据的直接原因。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也是造成分裂的重要原因。阶级矛盾激化到一定的程度往往会导致大规模农民战争的爆发,这不仅造成了局势的混乱,而且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而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冲突也会造成局势的混乱和中央集权的削弱,这都为分裂割据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⑵对分裂时期的认识:①分裂是暂时的,它最终要走向统一。②分裂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对分裂时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能完全否定。因为分裂时期战争及人口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一些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和战胜对手,往往会采取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分裂时期的局部统一(如三国时期和北周时期)为后来统一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⑶对统一时期的认识:①统一的历史时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

活的稳定和统一多良族国家的巩固,也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和艺术的发展繁荣。②统一时期往往是国家富强繁盛的时期。③统一是历史的主流。从表面上看,分裂时期很多,但这只是一种现象。分裂是暂时的,是历史的支流,统一才是历史的本质和主流。这是因为:a.我国不断完善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很早就有统一的思想。如孔子在《春秋》里提倡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更为统一提供了思想依据。C.民族融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巩固。D.统一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E.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④统一趋势乃至统一的实现,是由其内部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一般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许多统治者的正确策略等。按同样的道理,国家出现暂时分裂也有其社会内在的因素。这些因素一般包括:首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其次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再次是中央政权的决策失误而导致的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反过来减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层建筑领域的适当调整以及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导致国家分裂的各种因素会大大减弱或消失。
本课测评
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学习延伸
分析上表,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进而探究这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关系。
答案提示:解读年表可以看出: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

都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统一。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皇权与相权之间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强化,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

??

??

??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1页 共8页)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