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学史】1力学(运动学、力学、万有引力)(必修)

【物理学史】1力学(运动学、力学、万有引力)(必修)

【物理学史】1力学(运动学、力学、万有引力)(必修)
【物理学史】1力学(运动学、力学、万有引力)(必修)

学无捷径,但有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一定的方法可循!——坤哥物理

【物理学史】1力学(运动学、力学、万有引力)(必修)

《运动学、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6、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万有引力》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2、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 1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4.4 力学单位制 同步练习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4.4 力学单位制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0题;共21分) 1. (2分)(2018·吉安模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力、长度和时间是力学中三个基本物理量,它们的单位牛顿、米和秒就是基本单位 B . 蹦极运动员离开蹦床上升过程中处于超重状态 C . 与“微观粒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一观念相关的物理常量是普朗克常量h D . 利用霍尔元件能够把电压这个电学量转换为磁感应强度这个磁学量的特性,可以制出测量磁感应强度大小的仪器 2. (2分) (2017高二下·宝应会考) 关于物理量或物理量的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在力学范围内,国际单位制都规定长度、质量、速度为三个基本物理量 B . 后人为了纪念牛顿,把“牛顿”作为力学中的基本单位 C . “m”“kg”“N”都是国际单位制的单位 D . 1N/kg=9.8m/s2 3. (2分)(2019·荆门模拟) 磁感应强度的单位特斯拉,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可表示为() A . N/A·m B . kg/A·s2 C . kg·m2/s2 D . kg·m2/A·s2 4. (2分)(2018·浙江模拟) 功的单位是焦耳(J),焦耳与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 1J=1kg?m/s

B . 1J=1kg?m/s2 C . 1J=1kg?m2/s D . 1J=1kg?m2/s2 5. (2分) (2017高一上·南平期末)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x与弹力F成正比,即F=kx,其中k的值与弹簧材料、原长L、横截面积S等因素有关,理论与实验都表明k= ,其中Y是由材料决定的常数,材料力学中称之为杨氏模量.在国际单位中,杨氏模量Y的单位为() A . N B . m C . N?m﹣1 D . N?m﹣2 6. (2分) (2017高一上·孝感期末) 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因此,国际单位制中选定了几个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下述物理量中,其单位为基本单位的是() A . 力 B . 质量 C . 速度 D . 加速度 7. (2分)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三个基本物理量是() A . 米、千克、秒 B . 长度、质量、时间 C . 力、质量、时间 D . 千克、长度、时间 8. (2分)物理学中有些结论不一定要通过计算才能验证,有时只需通过一定的分析就能判断结论是否正确。

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问题: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 引导学生分析: 1.描述起来有什么困难? 2.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

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 小结 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质量)的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看成质点。 学生讨论:1。是不是只有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2.地球的自转和转动的车轮能否被看作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参考系 导入 坐在教室里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是静止的,却不知道他们都在绕着太阳在高速运动着,这里面蕴含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观察图1.1-3和1.1-4,阅读图右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得出什么结论? 2.就图1.1-4能否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跳伞者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1.参考系是参照物的科学名称,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3.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学生讨论: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在上述三例中,各个物体的运动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考系的。 三、坐标系 创设实例:从一中到冶浦桥的公交车或刘翔的110m栏。 提出问题:怎样定量(准确)地描述车或刘翔所在的位置。 教师提示:你的描述必须能反映物体(或人)的运动特点(直线)、运动方向、各点之间的距离等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应该包含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2.对于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取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选取计时起点为坐标轴的原点。单位长度的选定要根据具体情况。 3.位置的表示方法,例:x=5m。 学生讨论:如果物体在平面上运动(例如滑冰运动员),我们应如何建立坐标系? 小结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力学单位制》同步练习

4.4力学单位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单位制及其应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B.选用的基本单位不同,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 C.基本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其导出单位不一定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D.物理公式可以确定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也可以确定物理量间的单位关系 2.(2011年盐城高一检测)国际单位制中规定,力学量所选用的基本量是() A.长度、力、时间B.长度、质量、时间 C.长度、力、质量、时间D.速度、加速度、力 3.(2011年扬州高一检测)下列各组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的是() A.质量、长度、时间B.力、时间、位移 C.千克、米、秒D.牛顿、克、米 4.(2011年泰安高一检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力学单位制中,若采用cm、g、s作为基本单位,力的单位是N B.在力学单位制中,若力的单位是N,则是采用m、kg、s为基本单位C.牛顿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 D.牛顿是力学单位制中采用国际单位的一个导出单位 5.测量国际单位制规定的三个力学基本物理量分别可用的仪器是下列哪一组() A.米尺、弹簧测力计、秒表 B.米尺、测力计、打点计时器 C.量筒、天平、秒表 D.米尺、天平、秒表 6.质量为400 g的物体,测得它的加速度为a=40 cm/s2,则关于它所受的合力的大小及单位,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F=ma=400×40=16000 N

B.F=ma=0.4×0.4 N=0.16 N C.F=ma=0.4 kg×0.4=0.16 N D.F=ma=0.4 kg×0.4 m/s2=0.16 N 7.在解一道文字计算题中(由字母表达结果的计算题),一个同学解得x= F 2m (t1+t2),用单位制的方法检查,这个结果() A.可能是正确的 B.一定是错误的 C.如果用国际单位制,结果可能正确 D.用国际单位制,结果错误,如果用其他单位制,结果可能正确 8.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取计数时间间隔为0.1 s,测得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的平均值Δx=1.2 cm,若还测出小车的质量为500 g,则关于加速度、合力大小及单位,既正确又符合一般运算要求的是() A.a=1.2 0.12m/s 2=120 m/s2 B.a=1.2×10-2 0.12m/s 2=1.2 m/s2 C.F=500×1.2 N=600 N D.F=0.5×1.2 N=0.60 N 二、非选择题 9.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下面给出的关系式中,l是长度,v是速度,m是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这些量的单位都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试判断下列表达式的单位,并指出这些单位所对应的物理量的名称. (1) l g,单位________,物理量名称________. (2)v2 l,单位________,物理量名称________. (3)m v2 l,单位________,物理量名称________. 10.火车正加速运动,在车厢中有一个装置如图4-4-2所示,该小球与光

物理必修一力学

物理必修一力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单元质量评估(三) 第4、5章 (6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014·衡水高一检测)匀速前进的车厢顶部用细线竖 直悬挂一小球,如图所示,小球下方与一光滑斜面接触。 关于小球的受力,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和细线对它的拉力 B.重力、细线对它的拉力和斜面对它的支持力 C.重力和斜面对它的支持力 D.细线对它的拉力和斜面对它的支持力 【解析】选A。假设斜面对小球有支持力作用,拉小球的细线应与竖直方向有一定夹角,不会呈竖直状态,故小球不受支持力。即小球只受重力和细线的拉力作用,A项正确。 2.(2014·福州高一检测)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物体质量相同,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受到三个大小相同的作用力F,当它们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是() A.甲、乙、丙所受摩擦力相同 B.甲受到的摩擦力最大

C.乙受到的摩擦力最大 D.丙受到的摩擦力最大 【解析】选C。三个物体沿地面滑动,受到的摩擦力均为滑动摩擦力,且f=μN。三个物体中,乙受到的力F因有沿竖直方向向下的分力Fsinθ作用,可知N乙 =mg+Fsinθ,同理N甲=mg-Fsinθ,而N丙=mg,因此,乙受到的摩擦力最大,甲受到的摩擦力最小,选项C正确。 【变式训练】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作用下,重为G的物体沿 竖直墙匀速下滑,若物体与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物体 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 A.μF B.μF+G C.G+F D. 【解析】选A。对物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可知,墙壁对物体的摩擦力f等于重力G;水平方向满足N=F,物体匀速下滑,所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根据公式f=μN可得,f=μF。选项A正确,B、C、D错误。 3.(2013·泉州高一检测)三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F1=5N,F2=10N,F3=20N,关于它们的合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会大于35 N B.最小值为5 N C.可能为0 D.可能为20 N

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复习) ★新课标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如何建立运动中的相关概念,并体会用概念去描述相关质点运动的方法。了解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意义。 2、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学会用计时器测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3、通过学习思考及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中模型和工具的特点,体会其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如质点的抽象、参考系的选择、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等。 4、体会物理学中,相关条件的特征及作用,科学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的意义,如瞬时速度、图象等。 ★复习重点 位移、速度、加速度三个基本概念,及对这三个概念的应用。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1、知识框架图 2、基本概念图解

(二)本章专题剖析 [ 例1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大,则速度也大 B. 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则加速度也越大 C.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就越大 D. 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解析: 对于A 选项来说,由于速度和加速度无必然联系,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因此A 错误。B 选项,t v a ??= ,速度变化量越大,有可能t ?更大,a 不一定大,B 也错。

C 选项,加速度a 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越快,a 越大,所以C 对。 D 选项, t v ??称为速度变化率,t v a ??=,故有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所以D 对。故答案应选C 、D 。 点拨:本题往往会误将A 、B 选项作为正确选项而选择,原因是没有弄清楚a 与v 、v ?的关系。而D 选项部分同学却认为不正确而漏选,其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加速度定义式 t v a ??= 所包含的本质意义,造成错解。 [ 例2 ]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x-t 图象如图1所示,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 出发时刻为计时起点则从图象可以看出( ) A .甲乙同时出发 B .乙比甲先出发 C .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前面x 0处 D .甲在中途停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追上了乙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x-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出发时物体离原点的距离。当直线与t 轴平行时表示物体位置不变,处于静止,两直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离原点距离相等。 答案ACD 拓展思考:有人作出了如图2所示的x-t 图象,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同一时间不能对应两个位移) [例3]如图所示为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试分析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特点。 分析:开始计时时,物体沿着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初速度v 0= -20m/s ,并且是减速的,加速度a 是正的,大小为a =10m/s 2,经2秒钟,物体的速度减到零,然后又沿着规定的正方向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一直不变。

高一物理必修一力学测试题。带答案

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马拉车前进,马先对车施力,车后对马施力,否则车就不能前进 B.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相互作用的物体一定接触 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不论作用点在什么位置,产生的效果均相同 D.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不会施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是由施力物体产生,被受力物体所接受的 B.由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C.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任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 D.一个受力物体可以对应着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 5.铅球放在水平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关于铅球和地面受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坚硬没发生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铅球也发生了形变 C.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铅球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铅球对地面的压力即为铅球的重力 6.有关矢量和标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凡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都叫矢量 B.矢量的大小可直接相加,矢量的方向应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C.速度是矢量,但速度不能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速度,因为物体不能同时向两个方向运动 D.只用大小就可以完整描述的物理量是标量 7.关于弹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必有弹力的作用②通常所说的压力、拉力、支持力等都是接触力,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③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垂直④所有物体弹力的大小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的大小成正比

高一物理必修一力学测试题。带答案

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拉车前进,马先对车施力,车后对马施力,否则车就不能前进 B.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相互作用的物体一定接触 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不论作用点在什么位置,产生的效果均相同D.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不会施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由施力物体产生,被受力物体所接受的 B.由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C.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任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 D.一个受力物体可以对应着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 5.铅球放在水平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关于铅球和地面受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坚硬没发生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铅球也发生了形变 C.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铅球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铅球对地面的压力即为铅球的重力 6.有关矢量和标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都叫矢量 B.矢量的大小可直接相加,矢量的方向应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C.速度是矢量,但速度不能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速度,因为物体不能同时向两个方向运动 D.只用大小就可以完整描述的物理量是标量 7.关于弹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

高一物理必修一力学测试题带答案

力学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 2. A. B. C. D. 3. A. B. C.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由施力物体产生,被受力物体所接受的 B.由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C.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任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

体 D.一个受力物体可以对应着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 5.铅球放在水平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关于铅球和地面受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坚硬没发生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受到向上的弹力, C. D. 6. A. B. C. D. 7. 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必有弹力的作用②通常所说的压力、拉力、支持力等都是接触力,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③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垂直④所有物体弹力的大小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的大小成正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与支持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

B.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 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 D.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9.如图4-1所示,木块A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长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木块与水平的弹簧秤相连,弹簧秤的右端固定.若用水平向左的恒力拉动长木板以速度v匀速运动,弹簧秤的示数为F T.则() A.木块A受到的静摩擦力等于F T B.木块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等于F T C.若用恒力以2v的速度匀速向左拉动长木板,弹簧秤的示数为F T D.若用恒力以2v的速度匀速向左拉动长木板,弹簧秤的示数为2F T 10.关于弹簧的劲度系数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k值越大 B.由弹簧本身决定,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及形变无关 C.与弹簧发生的形变大小有关,形变越大,k值越大 D.与弹簧本身的特性、所受拉力的大小、形变大小都无关 11.如图4-2所示,有黑白两条毛巾交替折叠地放在地面上,在白毛巾的中部用线与墙壁连接着,黑毛巾的中部用线拉住,设线均水平,欲将黑白毛巾分离开来,若每条毛巾的质量均为m,毛巾之间及其跟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将黑毛巾匀速拉出需加的水平拉力为() A.2μmg B.4μmg C.6μmg D.5μmg 12.在图5-1中,要将力F沿两条虚线分解成两个力,则A、B、C、D四个图中,可以分解的是()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汇总(带经典例题)

高中物理必修1 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6.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高一物理必修一力学有关知识点总结

一、一些基本概念 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G=mg,方向竖直向下) 弹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者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合力与分力: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用时,我们可以求出一个与这个几个力产生相同作用效果的力,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几个力就叫做分力。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力。

平行四边形定则(二力合成):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 力的分解:已知一个力,求他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三角形定则: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第一个矢量始端指向第二个矢量末端的有向线段就是表示合矢量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矢量相加的三角形定则。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第二种说法: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物体只有两种运动状态,要么匀速直线运动,要么静止)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二、重要概念理解

1、产生弹力的两个条件: 1、两个物体必须接触。 2、两个物体必须有相互作用(或者说有挤压) 2、产生摩擦力的四个条件: 1、两个物体必须接触。 2、两个物体必须有相互作用(或者说有挤压) 3、接触面不光滑。 4、两个物体有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 3、合力和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是指使物体具有相同的运动状态,如使物体都静止、做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相等的运动,都是相同的作用效果。 4、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本质上是一样的,把两个力平移到首尾相接,平行四边形定则就是三角形定则,其实我们力学上的矢量相加减,和数学上的向量相加减完全一样。 5、牛顿第一定律定性的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物体只有两种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要对物体施加力。

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全套)所有考点汇总

(共5套210页)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 所有考点汇总 重点名称重要指数 重点1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和位移★★★ 重点2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重点3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重点1: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和位移。 【要点解读】 1.质点 (1)定义:研究物体的运动时, 在某特定情况下, 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物质点, 这样的点称为质点。

(2)把物体看成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不影响问题的研究时, 就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2.参考系定义: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就必须选择另外一个物体作参考, 这个用来作参考的物体就叫做参考系。 选取原则:(1)研究物体的运动时, 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 一般根据研究问题的方便来选取。 (2)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 通常把地面或者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其他物体作为参考系。 3.建立坐标系的目的: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 建立坐标系的方法: (1)建立何种坐标系要针对物体是在直线上、平面内, 还是空间中运动而定。 (2)建立坐标系时应明确坐标原点、正方向及单位长度, 标明坐标单位。 4.时刻:表示某一瞬间, 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 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 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 5.路程:路程指的是物体运动时经过的轨迹的长度, 没有方向, 是标量。 位移:(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2)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3)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 (4)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考向1】对质点的理解 【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可以看成质点 B.研究足球运动员的发球技术时足球可以看成质点 C.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D.不论物体的质量多大, 只要物体的大小形状对研究的问题影响可忽略不计, 就可以看成质点 【答案】D 考点:考查质点的条件.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物体能否看成质点的条件, 关键看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能否忽略.

2016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2016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测试题 A 类题《满分60分,时间40分钟,g 均取10m/s 2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如上图所示,地面上有一个物体重为30N ,物体由于摩擦向右做减速运动,若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0.1 , 则物体在运动中加速度的大小为( ) A.0.1m /s 2 B.1m /s 2 C.3m /s 2 D.10m /s 2 2.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越大的物体越难让它停止运动,故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静止的物体惯性最大 C.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才有惯性 D.行驶车辆突然转弯时,乘客向外倾倒是由于惯性造成的 3.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三个共点力,大小分别为6N 、3N 和8N ,其合力最小值为( ) A.1N B.3N C.13N D.0 4.如图所示,物体静止于水平桌面上,则( )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的力 5.力F 1单独作用于一物体时,使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a 1=2m/s 2,力F 2单独作用于同一物体时,使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a 2=4m/s 2。 当F 1和F 2共同作用于该物体时,物体具有的加速度大小不可能... 是( ) A .2m/s 2 B .4m/s 2 C .6m/s 2 D .8m/s 2 6.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一质量为m 的光滑小球,小球被竖直挡板挡住,则球对挡板的压力为( ) A.mgco s θ B. m gtan θ C. mg/cos θ D. mg 7.如图所示,质量为50kg 的某同学站在升降机中的磅秤上,某一时刻该同学发现磅秤的示数为40kg ,则在该时刻升降机可能是以下列哪种方 式运动?( ) A.匀速上升 B.加速上升 C.减速上升 D.减速下降 二实验题 8.(6分)“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 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 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 和OC 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 果画出的图示. (1)某次实验中,拉OC 细绳的弹簧秤指针位置如甲图所示,其读数为 N ;乙图中的F 与F ′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 方向的是 . (2)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个分力F 1、F 2的方向一定要垂直 B .两个分力F 1、F 2间夹角要尽量大些 C .两次拉橡皮筋时,需将橡皮筋结点拉至同一位置 D .拉橡皮筋时,弹簧秤、橡皮筋、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 三、计算题(共40分) 9.(10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 =10kg 的物体,在F =60N 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设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素μ=0.4, 求:(1)物体所滑动受摩擦力为多大?(2)物体的加速度为多大? (3)物体在第3s 内的位移为多大? 10.(10分)某型号的舰载飞机在航空母舰的跑道上加速时,发动机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a =5m/s 2,所需的起飞 速度为v =50m/s ,跑道长x =100m 。试通过计算判断,飞机能否靠自身的发动机从舰上起飞?为了使飞机在开始滑行时就有一定的初速度,航空母舰装有弹射装置。对于该型号的舰载机,弹射系统必须使它具有多大的初速度v 0? 11.(10分)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P 的重量为G P =10N ,与P 相连的细绳通过光滑的滑轮挂了一个重物Q 拉住物体P ,重物Q 的重量为G Q =2N ,此时两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绳与水平方向成300 角,则物体P 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F 1与地面对它的支持力F 2各位多大? 12.(10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木块,质量为m=10kg ,受水平恒力F 作用一段时间后撤去该恒力, 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求: (1)F 的大 (2)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素μ v /m/s 4 F P Q v 乙 B C 甲 O F 1 F 2 F F ′ O

高一物理必修1笔记

高一物理必修1笔记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而没有 性质 和 大小的点。 【注】质点是一种 理想化 的模型,实际 并不 存在。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问题的结果影响不大,可以忽略时。 3、 参考系: 1) 参考系的选择具有 任意 性。 2)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 静止 的。 3)研究地面上的物体运动时,常选 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4、位移:物体的位置变化,用从 初位置 指向 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 失量,既有 大小 又有 方向 ; 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 标 量,只有 大小 没有 方向 。 6、速度: 1)定义:位移和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t x v ??=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厘米 每秒 7、加速度: 1)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 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 时间 的比值。 3)定义式:v a t ?=?t v v o t -= 4)单位:米每二次方秒 (m/s 2)

5)物理意义: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 6)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 7)取初速度v0 的方向为正方向,则: (1)加速直线运动:a 与V 的方向相同。 (2)减速直线运动:a 与V 的方向相反。 11、打点计时器 1)常用的两种打点计时器: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 时器 2)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取决于交流电的频率 3)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0.02s 12、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取决于交流电的频率 13、关于接通电源和释放纸带(物体)的次序是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匀速直线运动 1、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减速直线运动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at v v o +=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021at t v x +=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22t 0v =2ax v - 5、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的运动。 初速度=0v 0 、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力学例题及解析

力学 一、选择题: 1.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思路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的力的作用无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拉车前进,马先对车施力,车后对马施力,否则车就不能前进 B.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相互作用的物体一定接触 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不论作用点在什么位置,产生的效果均相同 D.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思路解析:对于A选项,马与车之间的作用无先后关系.对于B选项,力的作用可以接触,如弹力、拉力等,也可以不接触,如重力、磁力等;对于C选项,力的作用效果,决定于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于D选项,施力的同时,必须受力,这是由力的相互性决定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不会施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思路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所谓的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A错.物体间的作用力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B错. 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的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故C错. 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物体既受到力的作用,也对周围的物体施以力的作用,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D正确.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力是由施力物体产生,被受力物体所接受的 B.由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C.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任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

高一物理必修一力学测试题。带答案

题试学测力一、选择题:),正确的是(关于重力的说法1.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B.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C.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马拉车前进,马先对车施力,车后对马施力,否则车就不能前进A.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相互作用的物体一定接触B.产生的效果均相同,C.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不论作用点在什么位置某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D.)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A.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B.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不会施力C. 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D.)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力是由施力物体产生,被受力物体所接受的A.由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B.一个力必定联系着两个物体,其中任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C.一个受力物体可以对应着一个以上的施力物体D.) 5.铅球放在水平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关于铅球和地面受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坚硬没发生形变A.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铅球也发生了形变C.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铅球发生了弹性形变;铅球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铅球对地面的压力即为铅球的重力D.)6.有关矢量和标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凡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都叫矢量A.矢量的方向应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矢量的大小可直接相加B.物体不能,因为,C.速度是矢量但速度不能按平行四 边形定则求合速度同时向两个方向运动只用大小就可以完整描述的物理量是标量D.)7.关于弹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②通常所说的压力、拉力、 支持力等都是接触力,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必有弹力的作用④所有物体弹力的③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面垂直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大小都与物 体的弹性形变的大小成正比②④D. C.②③①②A. B.①③ )8.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体与支持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A.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B.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D.木块与水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长木板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4-1所示,木块A9.匀速运动,弹v的弹簧秤相连,弹簧秤的右端固定.若用水平向左的恒力拉动长木板以速度)则(.簧秤的示数为F T F木块A.A受到的静摩擦力等于T. F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等于B.木块T F2v的速度匀速向左拉动长木板,弹簧秤的示数为C.若用恒力以T2F2v的速度匀速向左拉动长木板,弹簧秤的示数为D.若用恒力以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关于弹簧的劲度系数k值越大kA.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由弹簧本身决定,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及形变无关B.值越大kC.与弹簧发生的形变大小有关,形变越大,与弹簧本身的特性、所受拉力的大小、形变大小都无关D.11.如图4-2所示,有黑白两条毛巾交替折叠地放在地面上,在白毛巾的中部用线与墙壁连接着,黑毛巾的中部用线拉住,设线均水平,欲,毛巾之间及其跟地m将黑白毛巾分离开来, 若每条毛巾的质量均为)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将黑毛巾匀速拉出需加的水平拉力为( mgD.5μμmg B.4μ C.6mg μA.2mg

(完整word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 ..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 (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 1at t v x +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 02=-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 02 1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 =02 2 1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 2 202 v v v x +=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2aT n m x x x n m -=-=?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